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范文

2023-09-23

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其中男49例, 女37例;年龄在16~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7岁;病程在0.5~12h之间, 平均病程为4.7h;头部软组织损伤24例、颅骨骨折37例, 脑损伤19例, 多种损伤同时存在6例;损伤原因为:车辆撞击伤42例, 高空坠落伤27例, 击打伤11例, 其他原因损伤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损伤的部位、程度及性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 12例损伤较轻、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给予营养脑神经、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预防感染等保守方法治疗, 另外有31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43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患者术后亦给予营养脑神经、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护理方法

以整体护理模式为指导, 搜集资料, 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 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作出诊断,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给予术后护理, 对颅脑损伤常见的护理问题如褥疮、损伤、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营养失调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做好健康教育、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观察褥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具体护理方法如后所述。

2 结果

86例患者, 未发生褥疮、损伤和营养失调, 发生肺部感染4例 (4.65%) 、泌尿系统感染3例 (3.49%) 、消化道出血1例 (1.16%) ,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 无患者死亡, 经护理评价效果满意。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危重、复杂多变, 容易引起并发症及后遗症, 需要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1) 急救护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开通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及时输血、输液, 补充血容量, 保证重要的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 心理护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多病情较重,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可能有烦躁、悲观等情绪, 影响其对治疗的配合,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为患者及家属分析病情, 使之了解到积极配合治疗具有恢复的可能性, 增强康复的信心;急救时陪伴安慰患者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3) 术前护理:为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说明手术达到的效果,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备皮, 剃光头部毛发, 用肥皂水和温水洗头;做好皮试及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备好术中用血和用药;留置导尿管, 防止术后尿潴留。 (4) 术后护理:给予患者头高健侧卧位, 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术后第1天禁食, 以后如无恶心、呕吐症状, 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 (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 预防褥疮的护理:给予患者定时翻身, 床单床位铺清洁、平整;有条件者可给予气垫充气床;按摩经常受压的部位, 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 (2) 预防跌倒及损伤:颅脑损伤的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 容易发生损伤。对昏迷或躁狂的病人加用床档, 防止坠床、跌倒和损伤。 (3) 预防感染发生: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长时间卧床、气管插管和切开等因素都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性, 应及时给予预防。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给予病人勤翻身、拍背, 雾化吸入等措施促进痰液的排出, 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留置尿管者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并给予会阴护理及膀胱冲洗, 每周换一次尿管, 每天换一次尿袋。 (4) 预防消化道出血:颅脑损伤可引起消化道的应激性溃疡, 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给予西咪替丁保护胃黏膜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抽吸胃液, 注意观察胃液颜色是否为血色或咖啡色, 并观察粪便的颜色及性状。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护理, 从患者入院开始, 仔细搜集资料并进行评估, 包括患者的损伤程度、症状、体征、生理心理状况等, 发现护理问题, 提出护理诊断, 制定包括生理、心理、饮食、康复训练在内的系统的、周密的护理计划, 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最后对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评价。结果 86例患者, 未发生褥疮、损伤和营养失调, 发生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1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 无患者死亡, 经护理评价效果满意。结论 颅脑损伤病情重、变化快, 容易遗留后遗症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运用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服务,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整体护理,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土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7) :59~61.

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范文第2篇

1 临床资料

13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 男93例, 女43例;年龄11~76岁, 平均38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63例, 重物砸伤23例, 高处坠落19例, 其他31例, 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示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40例, 脑挫裂伤42例, 颅内血肿29例, 脑干损伤12例, 颅骨骨折13例, 呼吸心跳停止现场抢救无效死亡19例, 运送途中死亡1例。

2 院前急救和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到达现场后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面先触地的患者, 口腔、鼻腔内及咽喉部常有异物存留, 或因呕吐物或口腔内分泌物堵塞这些部位, 造成呼吸困难, 甚至窒息而危机生命。因此, 应迅速清除这些部位的异物或分泌物, 使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负压吸引, 置口咽通气管于口内, 头偏向一侧, 稍抬高下颌, 心跳停止者立即行心肺复苏, 对呼吸困难、深昏迷或颅底严重骨折出血多者, 尽早做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给予高流量氧气的吸入, 预防早期低氧血症和缺氧, 以改善脑部缺氧症状, 抢救患者生命, 避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入气管内, 确保患者安全运达医院救治。

(2) 观察患者脉搏、血压、意识呼吸、瞳孔和肢体活动情况, 准确判断伤情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3) 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 确保输液、用药通畅, 妥善处理患者合并伤, 如合并出血性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同时给予止血、快速补充血容量, 维持有效循环, 尽快纠正休克, 从而早期实施脱水治疗, 为神经外科专科治疗争取时间, 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但必须注意患者血压, 使用不恰当可造成患者休克加深, 颅内灌注压进一步下降, 加剧神经系统继发性损害[1]。

(4) 处理包扎伤口、止血, 避免伤口的感染, 有骨折者进行固定, 以防骨折移位, 或出现因搬动、检查、护理不当导致二次损伤。转运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同时做好观察记录。用车载电话将患者初步诊断及病情报告医院急诊科室, 以便医院在短时间内做好充分准备, 实施进一步检查及治疗, 使治疗连续, 缩短了抢救的时间。转运途中搬动患者时务必小心, 应保持身体呈直线, 采取平卧位避免搬运过程中的二次伤害。

3 讨论

(1) 重型颅脑外伤是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病情危急, 来势凶猛, 患者的病死率30%~50%[2]需要及时抢救。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作为第一救护人, 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置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对患者生存及预后有较大影响。因此急诊科人员都要安排急救经验丰富、经过急诊急救培训的医护人员;救护车上建立完善的急救物品设备管理制度随时保证急救所需药品、抢救器械、设备、运送工具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 颅脑损伤早期死亡率的高低常常取决于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程度, 但及时适当的治疗可以减轻和避免脑损伤后某些继发性病理改变, 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3]。现场和院前急救主要应解决“ABC”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气道 (Airway) 、呼吸 (Breathing) 、循环 (Circulation)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 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可高达60%~70%[4]。因此保持呼吸道畅通是颅脑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措施。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缺血, 缺氧会加重脑水肿, 所以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头抬高10~300°, 偏向一侧的卧位, 避免呕吐物、分泌物误吸入气管内。车载吸引器必须保持性能良好随取随用, 给予高流量氧气 (4~6L/min) 吸入, 呼吸衰竭者, 应立即气管插管, 并行机械辅助呼吸, 以改善脑部缺氧症状。

(3) 密切观察意识状态。患者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之一, 我院急诊科护士都要求熟练掌握Glasgow昏迷计分法进行院前评估, 及时判断伤员伤情, 为进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4) 瞳孔是反应病情变化的窗口, 要及时观察瞳孔的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灵敏度。特别是搬运过程中, 可能使病情加重, 而且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快又复杂, 因此应5~10min观察瞳孔一次, 随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以利及时处理。

(5) 密切观察神经系体征的变化。伤后一侧偏瘫, 锥体束征阳性, 多是原发性脑挫裂伤;伤后即偏瘫或全瘫, 伴有去脑性强直, 常提示原发性脑干损伤;伤后出现神经系体征者, 应考虑有颅内血肿的可能。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处理。

(6)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救治要求我们做到快速、安全、平稳, 患者经急救处理后, 应及时转送, 转送途中要密切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 R、P、BP是反映呼吸循环功能的最客观指标, 也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条件[5]。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的同时还要提前与医院联系并交代病情, 以开放快速绿色通道, 做好入院后抢救准备工作。待其平安入院后, 详细交接伤者病情、急救措施及用药等院前急救及护理情况。

(7) 心理支持。重型颅脑损伤作为一种突发的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的事件, 患者的家属往往陷入比较混乱的状态, 出现忧郁害怕、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在现场绝大多数患者还没有亲人陪伴, 往往表现出无助、绝望。医护人员在抢救生命的同时, 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要给患者恰当的安慰, 增加其战胜疾病的勇气, 指导现场人员、患者和家属配合我们的行动, 更多地为患者赢得抢救治疗时间。

4 结语

科学、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及有预见性的救护措施, 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是促进危重伤员病情稳定的有利保障, 尤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更为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急救与护理。方法 总结了2年零6个月我院136例颅脑损伤病人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结果 136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经院前急救19例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1例转运途中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均安全送往医院救治。结论 快速、安全、平稳、及时转运及途中的观察护理。科学、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及有预见性的救护措施, 对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颅脑损伤,重型,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 易声禹, 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6.

[2] 只达石.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规范[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3.

[3] 易声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1) :3.

[4] 王新德, 赵雅度.神经病学-神经系统外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11.

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范文第3篇

本组患者共48例, 其中男性31例, 女性17例, 年龄15~66岁。置管时间3~56d。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9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经治疗痊愈出院45例, 3例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要点

(1) 生命体征及病房环境的护理, 24h设专人护理, 严密观察意识, 瞳孔, 血压, 血氧饱和度, 肢体活动情况。床头抬高15~20°, 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可防止舌后坠和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如有呼吸困难应先吸痰, 如未见好转, 应检查内套管有无痰液及异物阻塞。注意痰液性质, 颜色及量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送检。气管切开患者病室应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室温在18~22℃左右, 相对湿度约60%, 避免空气干燥痰液干结, 不易吸出。室内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4次, 84消毒液湿式清扫.避免空气中尘土飞扬。 (2) 呼吸道的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气管切开后增加了外界细菌侵入途径, 病人自身失去了对吸入空气的过滤和湿化功能, 造成气道干燥, 排痰不畅, 易导致肺部并发症, 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适当的粘度, 才能保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功能和防御功能, 所以湿化气道是预防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根据病情的需要, 合理采用气管内滴药和超声雾化吸入可湿化气道, 稀释痰液。雾化吸入可采用生理盐水20mL+a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配成雾化液, 从气管套管口给予氧气雾化吸入, 每次15~20min, 每天3~4次, 可湿润气道。也可用用一次性注射器每次抽取2~3mL雾化液, 在吸痰前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 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并注意其反应将痰及时吸出。 (3) 气管套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切口周围的皮肤有无红肿, 渗出, 切口周围的皮肤有无皮下气肿, 气管套管有无扭曲脱出, 外套管固定带松紧要适宜, 一般以能伸入一指为宜, 过松可有套管脱出的危险, 过紧会刺激患者反复咳嗽。切口周围的纱布垫可采用y形的灭菌纱布垫, 每天更换2次, 如有污染可随时更换。如病人需较长时间带管的不需要机械通气的, 若使用的套管为金属套管, 可定时消毒内套管, 在消毒前检查内套管是否有异物或分泌物阻塞, 每日消毒2次, 每次可用戊二醛溶液浸泡30min,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用无菌干纱布擦干。内套管取出前后要充分吸净痰液擦拭套管内外。戴内套管前先吸净痰液, 戴好后将活门关好, 防止脱管, 外层以双层湿纱布覆盖, 并随时更换湿纱布。气管切开的患者, 需要更换体位时, 动作要轻柔, 并保持头, 颈, 躯干在同一条线上翻动, 防止脱管或套管扭曲而发生呼吸困难或套管移位碰伤气管内膜尔引起渗血。如气管切开用的是带有气囊的一次性塑料套管, 要每4小时气囊放气一次, 每次4~5min。放气前要吸净鼻口腔内分泌物, 放弃后要吸净残留在气管壁的分泌物, 每次气囊充气2.5~5mL为宜。 (4) 吸痰的护理。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 术后及时有效的吸痰, 掌握吸痰时机是护理的关键[1], 一般不频繁吸痰, 只有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确实需要吸痰时才吸, 从而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严密观察患者的痰鸣音, 血氧饱和度和咳嗽的情况做到及时有效地吸痰, 吸痰的指征, 床旁听到痰鸣音, 患者咳嗽, 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吸痰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先调好吸引器负压, 检查管道是否通畅, 将吸痰管放入无菌生理盐水中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吸痰管应选择质地柔软直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一半的吸痰管, 吸痰时戴无菌手套, 吸痰管每次更换。吸痰时在无负压下插入吸痰管10~15cm, 向上提取时方可缓慢转动吸引器, 连续吸痰最多不能超过2次,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吸痰前后需给3min高浓度吸氧吸痰动作要轻柔, 切勿提拉式上下抽吸, 防止将气管内痰液直接送入支气管, 造成支气管及肺部的感染。在吸痰时如发现口唇发绀应立即停止吸痰, 吸纯氧后患者血氧饱和度升至95%以上再根据情况吸痰。 (5) 气管患者的心里护理。气管切开的患者都会有紧张和恐惧的心里, 护理人员在做每项操作前应耐心解释, 使其心情保持放松, 平静, 减少操作造成的心里紧张, 用语言安慰患者, 轻握患者的手使其觉得被关心有安全感。气管拔出后的患者, 说好的声音和以前有所不同, 应鼓励患者多说话, 与其多交谈, 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早日康复。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 呼吸道和外界是相同的, 空气不再经鼻咽部而直接进入肺部, 处理不当可引起肺部并发症, 因而掌握吸痰的时机, 方法, 技巧, 加强气道湿化可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损伤, 有效地避免外界病原微生物直接进入肺内。气管切开后, 套管的清洁消毒和无菌操作不严格均可增加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机率, 在护理过程中, 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减少刺激减少呼吸道损伤, 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早日拔管, 促进原发疾病的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高质量的护理, 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治愈率。

摘要:目的 总结重症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 对48例重症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正确及有效的护理。结果 本组3例在术后5~12d内死亡, 45例均拔管出院。结论 对气管切开患者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掌握吸痰时机, 加强基础护理, 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治愈率。重度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 伤残率较高。由于重度颅脑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 至使患者缺氧窒息, 颅内压升高, 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因此, 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度颅脑损伤就指早期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48例, 现将护理体会及报道如下。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

参考文献

[1] 韩艳芳, 刘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吸痰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2) :234~235.

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范文第4篇

我科2000年至2006年, 共收治重症颅脑损伤病人493例, 其中男性381例, 女性112例, 车祸331例, 摔伤68例, 被他人打伤94例, 手术421例, 非手术72例, 气管切开430例。经治疗神志清能正常生活工作89例, 靠他人协助生活275例, 植物人23例, 其他死亡。就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如下。

1 褥疮的观察及护理

褥疮是卧床病人常见并发症, 由于重症病人饮食欠佳, 营养障碍, 加之病人长期卧床, 骨隆起部位受压, 皮肤变薄, 脂肪减少, 使褥疮的易发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或床单不平整, 尿、便、污物刺激等, 使受压部位形成褥疮。

褥疮发生有两个高峰期, 首先发病初期24h, 由于非专业护理人员忽视, 不敢翻身, 其次是发病后2~4周, 由于长期受压, 毛细血管压力增高, 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而形成褥疮。

1 护理上做到

(1) 为避免褥疮的发生, 重症病人入院时, 我们即给病人床下垫6~8cm海绵垫, 并保持床铺平整, 干燥, 无皱折, 无渣屑。 (2) 小便失禁者, 给予留置导尿, 大便失禁者, 先用温水擦洗局部, 局部涂油, 保持皮肤免受刺激。 (3) 勤翻身, 每1~2小时翻身1次, 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防止擦伤皮肤, 同时局部给予按摩, 必要时用5%的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 之后涂以滑石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4) 在饮食上给予高蛋白, 高营养饮食胃管注入, 以增强体质, 改善全身状况, 临床工作中, 经上述护理无一例褥疮发生。

2 肺感染的观察及护理

肺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 因颅内压增高, 脑缺氧损害下丘脑及脑干, 致使内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肺动脉高压肺毛细血管结构破坏, 血浆深入肺间质, 并进入肺内影响气体交换, 由于肺水肿、肺淤血管腔内淤积大量分泌物, 细菌易在其中繁殖形成炎症, 另外还有住院期间的交叉感染, 患者体温在37.5~3 8.5℃之间个别有高热, 痰色呈黄绿色, 量多, 伴有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

2.1 护理上要做到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腔分泌物, 食物残渣及呕吐物。 (2) 每1~2小时翻身、叩背及吸痰, 舌后坠影响呼吸道通畅者, 及时行气管切开术, 并做好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3) 病室内采取消毒隔离制度, 每日紫外线照射1~2次, 每次30min, 温度22~23℃, 湿度在60%, 吸痰时要选适宜的吸痰管, 按无菌操作吸痰。

3 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颅脑损伤影响到脑干下丘脑的自主神经中枢及其传导通路功能, 导致上丘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消化道粘膜血管缺血、缺氧、糜烂、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胃酸分泌增多, 继而刺激胃黏膜出现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而出血。

3.1 护理上要做到

(1) 给予休克卧位注意保暖。 (2) 判断和记录出血量、出血速度、颜色。 (3) 停止鼻饲, 胃管内给予止血药止血治疗, 可将云南白药、三七粉等调成稀糊状, 胃管内注入, 每天4~6次, 也可给予西药去甲肾上腺素加冰盐水200m L, 胃管内注入, 每4~6小时1次。 (4) 按医嘱静脉给予止血药和西咪替丁或法莫替丁静脉滴入, 静脉输入液体时先盐后糖, 并观察有无休克的发生, 必要时根据医嘱输血。 (5)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防止交叉感染。

4 防止泌尿系感染

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均留置尿管, 为防止泌尿系感染每日2次清洁尿道口每周更换尿管1次, 每日更换尿袋1次, 每日用甲硝唑250m L, 膀胱冲洗2次并详细记录24h尿量。

5 高热的观察及护理

中枢性高热是由于下丘脑散热中枢受损, 皮肤血管不能扩张散热和汗腺不能泌汗引起, 患者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 躯干皮肤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 解热镇痛剂不能降温, 没有与体温改变相一致的心率改变。

护理上要采用物理降温, 头部枕冰袋或戴冰帽, 背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置冰袋, 冰袋外宜加包布避免发生局部冻伤, 或用温水擦浴, 擦浴时全身皮肤均应擦红帮助散热, 必要时给予人工冬眠疗法, 实行冬眠低温时, 要定时检测生命体征,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还要注意补液。

加强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护理, 对病人的治疗转归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根据颅脑损伤并发症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及时观察,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给予积极细致的护理。结果 共493例, 经治疗神志清能正常生活工作89例, 靠他人协助生活275例, 植物人23例, 其他死亡。结论 颅脑损伤并发症是引起颅脑损伤死亡的重要因素, 在临床上直接死于颅脑损伤的只占一部分, 而另一部分是死于并发症, 因此, 对并发症的及时观察, 早发现, 早治疗, 给予积极的护理措施是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治疗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2例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是否实施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分组, 急救护理路径组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20~74岁, 平均年龄 (44.5±13.6) 岁, 重度颅脑损伤原因:高空坠落伤17例, 车祸事故伤13例, 重物打击伤10例。普通护理组32例, 其中男20, 女12例, 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 (42.4±12.1) 岁。GCS评分:3~8分。通过CT扫描检查:单侧出血66例, 双侧出血6例。血肿量为46~152 m L。

1.2 方法

1.2.1 普通护理组

采用重型路脑损伤患者的普通护理措施, 此处不再详细论述。

1.2.2 急救护理路径组

(1) 快速到达现场进行急救; (2) 做好口腔护理; (3) 迅速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4) 患者的急救转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2 结果

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情况, 见表1。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的创伤, 其发生率居第2位, 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进展快, 对于患者的继发性损伤较重, 可能引起致残率和致死率增高[3]。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消失、昏迷等临床症状, 严重者可能有神经功能障碍, 甚至对生命安全有影响。目前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临床护理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4]。颅脑损伤往往由于外界直接暴力作用引起的, 另外由于急性颅脑损伤会引起患者机体产生大量的内源性阿片肽, 引起脑部血液循环功能障碍, 进而出现呼吸抑制和意识模糊等临床表现, 脑组织缺血、缺氧, 进而降低脑部灌注压力, 对体内钙离子释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引起脑水肿和神经损伤[5]。该研究通过分析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2例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实施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分组, 急救护理路径组40例和普通护理组32例, 结果表明, 急救护理路径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 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提示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通过总结分析, 急救护理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快速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医护人员在接到求救电话后迅速到达现场, 护理人员注意保持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通畅, 建立起有效的循环, 帮助患者解除急性的脑受压。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进行局部的包扎, 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且注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重点是患者是否出现神志、瞳孔的改变, 呼吸频率的变化, 对于光反应是否有迟钝或者消失, 脉搏和血压的情况[7,8]。 (2) 做好口腔护理:患者口腔护理关系到患者是否能有充足的氧气供应, 降低脑部缺氧、缺血的发生率, 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异常反应。 (3) 迅速的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迅速的建立起两条静脉通道, 保持有效的循环状态, 患者由于颅脑损伤可能引起呕吐、躁动等神经反应性动作, 可能影响静脉滴注, 出现针头脱出、液体外渗等情况, 影响了药物的输注。护理人员要遵照医嘱按时为患者输注治疗药物, 如果发现失血性休克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及时抢救处理。 (4) 患者的急救转运:患者在急救处理之后, 进行快速的转运, 护理人员要和医院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代, 从而加快患者入院效率, 尽可能为患者入院后能够尽快进入手术状态, 为患者能够更好的进行手术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时机。 (5) 颅脑损伤患者的口腔强化护理:口腔的分泌物由于不能下咽, 长期存留在口腔中, 不仅可能诱发感染、溃疡、牙龈出血, 而且可能引起坠积性肺炎, 影响的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在给患者进行强化口腔护理前用听诊器听患者双肺的呼吸音, 如果有必要对患者吸痰。防止患者因误吸造成并发坠积性肺炎, 同时还可以防止昏迷状态患者刺激上凹内气管, 诱发咳嗽反射发生, 从而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感染和患者口腔内酸碱度严重失衡密切相关, 5%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共同作用可以将口腔的p H值维持在6.6~7.1, 进而有效的避免口腔炎症的发生, 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生理盐水冲洗口腔注意保持患者侧卧位, 口角向下, 冲洗液不能过多, 一般20 m L为宜, 操作过程中要轻柔、迅速, 注意出对悬雍垂部位造成刺激, 防止恶性、呕吐发生, 注意适时的对残留液体蘸除, 由于患者昏迷, 要妥善固定好气管插管, 动作要缓慢, 防止患者刺激引起的不适感, 甚至严重者以外脱管, 从而影响病情。

综上所述, 急救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2例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实施急救护理路径进行分组, 急救护理路径组40例和普通护理组32例。结果 急救护理路径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普通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急救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救护理路径,重型颅脑损伤

参考文献

[1] 杨少萍, 黄汇明, 梁友容, 等.重型颅脑损伤87例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1) :132-133.

[2] 滕岳, 辛涛, 滕良珠, 等.道路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7) :839-840.

[3] 姜连英, 姚爽, 李秋菊.两种口腔护理液预防ICU患者口腔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558-3559.

[4] 黄慧敏.银尔通在ICU口腔溃疡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2, 26 (1) :147.

[5] 李秋平, 李雪贞, 潘美玉, 等.应用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396-1398.

[6] 杨磊, 成人ICU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实施现状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12, 26 (4) :1086-1088.

[7] 李润琴, 王恬.188例ICU经口气管插管两种口腔护理方法的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2250-2252.

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性, 40岁, 因突发意识不清2h, 于2010年10月17日入院, 入院时头颅CT检查提示急性硬脑膜外血肿, 查体:体温36.5℃, 脉搏109次/min, 呼吸24次/min, 血压143/99mmHg, 昏迷, Glasgow评分6分, 小便失禁, 双侧瞳孔不等大, 右侧瞳孔直径约5mm, 左侧瞳孔直径约1.5mm, 对光反射消失。入科后完善必备检查, 立即行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 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 保留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 保留经口气管插管, 呼吸机支持呼吸, 医嘱给予甘露醇250mL, q4h静脉滴注, 呋塞米20mg, q8h静脉推注, 脱水降颅压;冰帽压低温护脑、抗感染、化痰、护胃、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前2d, 小便量都在3400mL左右, 术后第3天肾功能尿素氮32.67mmol/L, 肌酐 (酶法) 421.7umol/L, 白天无尿, 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 家属同意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

脱水, 手术部位放置引流管减低颅内压, 抗感染治疗, 保护脑细胞, 维护内环境, 营养支持及各脏器支持。

1.2.2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使用法国金宝公司生产的Prisma机器及一次性配套物品, 滤器型号为M100PreSet, 选用无肝素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 模式为CVVH, A液配方:0.9%氯化钠225 0 mL+5%葡萄糖2 5 0 mL+注射用水5 0 0 m L+氯化钾+氯化钙0.9g+硫酸镁2.4mL, B液碳酸氢钠200mL/h, 开始净超为200mL/h,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2 结果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24h后, 肾功能化验降至尿素氮23.9mmol/L, 肌酐184.9umol/L, 第6天肾功能恢复正常, 10月28号患者意识转为清醒, 并拔除经口气管插管, 11月1号转出重症医学科入脑外科观察治疗, 11月18号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给予办理出院。

3 观察与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和生命体征, 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 因为, 生命体征可反映中枢功能及颅内压的变化。呼吸频率和节律的变化反应病情的轻重, 血压的变化一般与颅内压的变化成正相关。做好中枢神经系统的监测, 判断患者的昏迷程度和瞳孔的大小, 对光反射及四肢活动情况。严格记录每小时出入量, 密切观察尿量的变化, 在保证导尿管通畅无渗漏的前提下, 用集尿器收集, 尿量少时及时通知医生,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每小时监测中心静脉压1次, 确保肾脏有足够的血流量。

3.2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护理

维持血管通路的通畅是确保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关键, 护理中防止单针双腔置管贴壁、打折、渗血、阻塞和脱落, 保持管道通畅, 密切观察血液有无分层, 维持足够的血流量;各条管路固定牢固, 接头连接紧密, 防止接头松脱引起大量漏血;严密观察机器的工作状态, 注意观察动脉压、静脉压、滤器前压、跨膜压等压力监测参数的变化及空气监测、漏血监测, 及时解除报警原因, 防止血泵停止引起体外循环凝血;避免空气进入血路引起空气栓塞, 所以要以预防为主, 及时更换A液和B液;每次血液滤过接管时, 严格无菌操作, 包括滤液配置过程中都要严格无菌操作。每次治疗结束后都要用盐水冲净管道内血液, 肝素盐水 (浓度为1支肝素+1mL盐水) 按穿刺管道标志的毫升数精确封管, 消毒导管末端, 拧紧肝素帽, 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妥善固定, 下次治疗时将此肝素抽出弃去。

3.3 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3.3.1 高血糖的护理

由于疾病的创伤对机体产生应激源, 它可以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 引起神经内分泌改变, 从而出现胰高血糖素升高, 儿茶酚胺升高, 皮质醇生长激素升高, 胰岛素分泌降低, 引起高血糖, 且可并发非酮性高渗型糖尿病性昏迷[4], 所以应高度重视血糖的监测。忌用10%葡萄糖液体, 鼻饲时注意饮食的浓度及饮食液的选择, 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 每2小时监测血糖1次, 根据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的泵入, 同时控制原发病。

3.3.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 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以延长病程, 增加治疗总费用。对机械通气的患者, 加强气道管理是防止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具体措施: (1) 科室定时开窗通风, 定时空气消毒, 采样, 环境符合规范; (2) 掌握吸痰的有效指征, 经常肺部听诊, 评估气道情况, 做到按需吸痰, 当咳嗽、明显痰鸣音、SPO2下降, 肺部啰音或气道压力过高报警, 要给予及时吸痰。吸痰时要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一次使用一个吸痰管, 气道和口鼻腔要分开吸痰时间要<15s, 吸痰前后给予100%纯氧2~3min; (3) 床头抬高>30°, 鼻饲时要对胃内潴留量做系统的评估, 鼻饲后尽量不吸痰防止误吸和反流; (4) 呼吸机积水罐要及时收集, 防止积水反流, 引起感染, 呼吸机管路要1周更换1次, 更换时要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5) 定时清除气囊上分泌物, 按时翻身, 扣背, 做好气道湿化, 气道湿化量要保持在250~500mL/d; (6) 做好口腔护理, 及时更换牙垫。

3.3.3 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给予留置胃管, 定时回抽胃管定时观察胃液性质、颜色, 定时监测pH值, 保持pH值在4~7。早期肠内营养, 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颅脑损伤后胃动力恢复, 增加胃肠道血供, 维护胃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并且早期进食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能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5]。

3.4 健康教育

由于患者意识障碍, 肢体功能缺陷, 多种并发症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病程长, 预后差, 对家属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对此, 重症医学科实行合理的探视安排, 并由床边护士给予讲解患者本班次的病情, 生活照料情况及肢体功能锻炼情况, 同时表示对家属的关心和理解, 让家属参与治疗中来, 表明医务人员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一切工作, 使患者及其家属放松, 放心。向患者讲解积极较为成功的实例, 用实例说服其接受疾病的现实, 帮助患者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一般病情危重, 并发症多, 在治疗过程中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血流量减少是此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1], 也与大剂量应用甘露醇有关。目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用甘露醇已列入治疗常规, 由此引起的肾功能不全被称为甘露醇性肾病或渗透性肾病, 受到临床非常重视[2]。及时发现肾衰竭的指标, 早期进行CBP (连续性血液净化) 治疗, 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 从而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3]。

关键词:血液净化,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颅脑损伤,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西成, 张分仙.颅脑损伤并发多系统器官衰竭15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 1993, 13 (3) :408.

[2] 王西成.甘露醇的临床应用[J].中级医刊, 1990, 25 (11) :30.

[3] 张静, 沈霞, 朱亚梅, 等.床旁无肝素血液净化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6, 10 (12) :38~39.

[4] 缪建平, 茹卫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6 (38) :435~437.

上一篇:酒店厨师长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长春市公交线路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