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教学查房范文

2024-02-24

颅脑损伤教学查房范文第1篇

A.急性硬膜下血肿是脑挫裂伤皮质动脉破裂出血引起

B.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是指伤后3天~2周

C.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出血血管是桥静脉

D.慢性硬膜下血肿癫痫发生率可达40% E.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钻孔引流术 2 脑挫裂伤最常见的部位是()

A.额极

B.顶叶

C.颞极

D.后颅窝

E.枕叶

3.填空题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大脑镰下疝或扣带回疝4.填空题颅脑损伤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参考答案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5.问答题请简述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的手术指征。 参考答案

(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

(2)CT检查发现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脑室明显受压。

...【查看详解】6.问答题请详述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

(1)典型的表现是头部损伤后病人有原发昏迷,不久意识恢复。约1~24小时后又再度昏迷。在中间清醒期病人有头痛、烦躁不安、...【查看详解】7.名词解释颅内压增高 参考答案

颅内压持续超过200mmHO时称为颅内压增高。 8.名词解释脑疝 参考答案

颅内任何体积较大的占位病变引起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时,该分腔压力比邻近分腔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从而引...【查看详解】 9 海绵窦后部相邻的是()海绵窦内侧壁相邻的是()海绵窦下壁相邻的是() A.卵圆孔、圆孔

B.视神经管

C.颈内动脉管和半月节

D.垂体蝶鞍

E.颞叶

10 硬膜外血肿的好发部位在()脑动脉瘤的好发部位是() A.额部

B.颞部

C.顶枕部

D.顶部

E.Willis环上

11 硬脑膜下血肿出血主要来自() A.颞浅动脉 B.脑膜中动脉

C.大脑内静脉

D.脑膜前动脉

E.脑挫裂伤处血管 12 最有价值的检查为() A.头颅X线片

B.腰穿

C.脑超声

颅脑损伤教学查房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其中男49例, 女37例;年龄在16~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7岁;病程在0.5~12h之间, 平均病程为4.7h;头部软组织损伤24例、颅骨骨折37例, 脑损伤19例, 多种损伤同时存在6例;损伤原因为:车辆撞击伤42例, 高空坠落伤27例, 击打伤11例, 其他原因损伤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损伤的部位、程度及性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 12例损伤较轻、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给予营养脑神经、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预防感染等保守方法治疗, 另外有31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43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患者术后亦给予营养脑神经、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护理方法

以整体护理模式为指导, 搜集资料, 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 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作出诊断,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给予术后护理, 对颅脑损伤常见的护理问题如褥疮、损伤、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营养失调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做好健康教育、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观察褥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具体护理方法如后所述。

2 结果

86例患者, 未发生褥疮、损伤和营养失调, 发生肺部感染4例 (4.65%) 、泌尿系统感染3例 (3.49%) 、消化道出血1例 (1.16%) ,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 无患者死亡, 经护理评价效果满意。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危重、复杂多变, 容易引起并发症及后遗症, 需要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1) 急救护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开通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及时输血、输液, 补充血容量, 保证重要的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 心理护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多病情较重,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可能有烦躁、悲观等情绪, 影响其对治疗的配合,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为患者及家属分析病情, 使之了解到积极配合治疗具有恢复的可能性, 增强康复的信心;急救时陪伴安慰患者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3) 术前护理:为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说明手术达到的效果,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备皮, 剃光头部毛发, 用肥皂水和温水洗头;做好皮试及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备好术中用血和用药;留置导尿管, 防止术后尿潴留。 (4) 术后护理:给予患者头高健侧卧位, 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术后第1天禁食, 以后如无恶心、呕吐症状, 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 (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 预防褥疮的护理:给予患者定时翻身, 床单床位铺清洁、平整;有条件者可给予气垫充气床;按摩经常受压的部位, 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 (2) 预防跌倒及损伤:颅脑损伤的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 容易发生损伤。对昏迷或躁狂的病人加用床档, 防止坠床、跌倒和损伤。 (3) 预防感染发生: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长时间卧床、气管插管和切开等因素都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性, 应及时给予预防。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给予病人勤翻身、拍背, 雾化吸入等措施促进痰液的排出, 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留置尿管者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并给予会阴护理及膀胱冲洗, 每周换一次尿管, 每天换一次尿袋。 (4) 预防消化道出血:颅脑损伤可引起消化道的应激性溃疡, 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给予西咪替丁保护胃黏膜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抽吸胃液, 注意观察胃液颜色是否为血色或咖啡色, 并观察粪便的颜色及性状。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护理, 从患者入院开始, 仔细搜集资料并进行评估, 包括患者的损伤程度、症状、体征、生理心理状况等, 发现护理问题, 提出护理诊断, 制定包括生理、心理、饮食、康复训练在内的系统的、周密的护理计划, 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最后对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评价。结果 86例患者, 未发生褥疮、损伤和营养失调, 发生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1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 无患者死亡, 经护理评价效果满意。结论 颅脑损伤病情重、变化快, 容易遗留后遗症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运用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服务,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整体护理,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土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7) :59~61.

颅脑损伤教学查房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 男24例, 女5例。年龄8~69岁, 平均39.8岁。其中8~29岁者10例, 30~59岁者17例, 59岁以上者2例。致伤原因:车祸19例, 占死亡病例65.51%, 坠落伤4例, 打击伤2例, 摔伤4例。伤后到达医院最早者20min, 最晚者36h。GCS计分, 3~5分者8例, 6~8分者10例, 9~12分者4例, 13~15分者2例。入院时瞳孔变化, 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不明显者6例, 单侧瞳孔散大者14例, 双侧瞳无变者2例, 双瞳缩小者1例, 双瞳散大固定者2例。死于颅内血肿者17例, 占58.62%, 其中多发性血肿者4例, 硬膜外血肿7例, 硬膜下血肿2例, 后颅凹血肿4例, 骑跨性血肿1例。24h内死亡最高, 主要严重的脑挫裂伤并发血肿, 除6例外, 23例在伤后7d内死亡, 占79.3%。合并伤:单纯性骨折11例, 血气胸3例, 脊椎骨折4例, 失血性休克4例, 气管切开者11例占37.9%。见表1, 2。

2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在各类创伤中居首位: (1) 死因是多方面的, 但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为主要原因。据统计车祸性致颅脑损伤高达30%~72%。车祸性颅脑损伤机制复杂, 基本可分为加速伤和减速伤共存, 甩鞭性损伤和减速伤共存, 颅脑挤压伤, 旋转性颅脑伤和颅脑的对冲损伤四种。 (2) 复杂的损伤机制决定了脑的损伤程度, 可发生广泛脑挫裂伤和丘脑、下丘脑、脑干甚至颈髓上段的损伤, 伤情重, 发展快, 短期内可致死亡。

颅内血肿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致脑疝形成而致死亡[1]。在救治重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早诊断, 早治疗:特别是颅脑内血肿的诊断不能延误, 颅内血肿的死亡主要是脑疝的形成, 幕上脑疝的出现始终要注重观察瞳孔的变化, 一旦瞳孔大小不等就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形成, 结合意识改变、肢体活动、病理症的出现, 抢在脑疝形成的早期处理。枕骨大孔疝特征性体征不多, 不具备典型的两慢一高, 意识改变不明显, 往往发生突然的呼吸停止, 故不能忽视剧烈的头疼伴发呕吐。部分病例伤后在基层医院就诊, 脑疝出现后才仓促转院, 给抢救治疗带来了困难[2,3]。 (2)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重型颅脑损伤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 伤后由于休克、舌后坠、呕吐误吸使呼吸道不通畅, 机体缺氧而致低血氧气血症, 持续时间长者, 引起不可逆的缺氧缺血性脑损害。本组14例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 其中3例发生窒息死亡。1例为颅底骨折, 有多量血液和脑脊液流入呼吸道, 并呕吐物严重阻塞呼吸道, 紧急气管切开, 终因吸入量过多而窒息死亡。因此,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十分重要, 根据不同的情况, 早预防, 早治疗, 及早气管切开, 加强吸痰给氧, 改善呼吸非常必要[4]。 (3) 正确的处理重型颅脑损伤伴发的合并伤:约有30%颅脑伤都有合并伤, 一般常见的容易忽略的合并伤主要有:血气胸、腹腔脏器损伤、多发性骨折等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本组3例发生休克, 占10.34%, 1例为脑挫裂伤伴严重骨盆骨折而引起的内出血和1例颅脑伤伴脾破裂, 2例均为失血性休克而加重颅脑缺血缺氧不可逆的损害, 最终死亡。其他1例为颅脑伤伴血气胸, 在大量应用激素后, 加重了应激性溃疡出血而救治无效死亡。因此, 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 在积极做好颅脑伤处理的同时, 特别要注意合并伤的处理, 这就要求医生查体要详细全面认真, 辅助检查要具有针对性[5]。 (4) 掌握手术适应证, 早期手术治疗:在诊断明确和适应证具备的情况下, 及早进行清创、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 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预后生命存活质量。 (5) 防止并发症:早期颅脑损伤以预防肺部和尿路感染为主, 晚期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 主要防止褥疮和颅内再出血并加强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 重型脑挫裂伤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并脑疝、脑干损伤, 严重的复合伤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应激性高血糖、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早期诊断、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及时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综合治疗, 积极治疗复合性损伤及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收治29例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进行多方面总结分析。结果 早期诊断、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及时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综合治疗, 积极治疗复合性损伤及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正确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

[1] 印勇, 吴玉萃, 袁坚, 等.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原因分析[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

[2] 黄国栋, 李维平, 付友增, 等.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压、脑灌注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9.

[3] 余光宏, 杨铭, 徐国政, 等.急性颅脑损伤134例手术后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5.

[4] 苑来生.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观察[J].中外医疗, 2008:28.

颅脑损伤教学查房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入院时均经CT扫描及临床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24例;年龄9~70岁, 平均年龄34.8岁。伤后至我院就诊时间为20min~12h, 患者颅脑损伤原因:道路交通事故损伤42例, 摔伤18例, 殴打致伤12例, 其他损伤原因8例。损伤类型:原发脑干损伤15例, 脑挫裂损伤26例, 颅底骨折15例, 颅内血肿15例, 硬膜外血肿6例, 硬膜下血肿3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情况:合并肺、胸、肋骨骨折者24例, 合并肝、脾破裂者17例, 合并颈、腰椎压缩性骨折者20例, 合并骨盆骨折者并发急性肾病者10例, 合并四肢骨折9例, 有23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休克。患者入院时GCS计分均为7分以下, 其中3~5分38例, 6~7分42例。

1.2 方法

本组80例患者入院时均对其病情作出全面诊断,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病情发展趋势。患者进入抢救室后, 立即实施常规的抢救措施:包括输液、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机辅助通气、脑氧摄取率的监测、吸氧、吸痰、止血、止酸、抗感染、亚低温治疗等治疗。实施个体化抢救方案, 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介素 (IL) -12、白蛋白、血红蛋白等相关生化指标。80例患者中单独行颅脑手术8例, 行开颅血肿清除、脑挫裂伤灶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手术有68例, 胸腔闭式引流20例, 肝、脾修补或切除16例, 椎板减压术18例, 骨折复位内固定22例。保守治疗12例。同时术后注重综合治疗。

1.3 评价标准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CS) 标准判定:恢复良好:患者能正常进行社交活动, 可能有轻度持久性遗患。中等残疾: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上均能独立, 但仍有残疾的一种预后, 可表现记忆或性格改变、轻度偏瘫、吞咽困难或重要的颅脑神经麻痹等。严重残疾:因患者认知行为或躯体上的残疾, 包括言语障碍和构音障碍, 病人24h需要人照顾。植物状态:是指反应性降低但有觉醒为特征的一种持续状态, 患者可有睁眼、吸吮与局部运动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 15.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抢救结果

80例患者经临床综合针对性地抢救后得到有效治疗, 其中5例由于病情过重救治无效, 他们的GCS值均为3。恢复良好者61例 (76.25%) , 中度残疾者10例 (13.75%) , 重度残疾者3例 (3.75%) , 植物状态者1例 (1.25%) 。恢复良好的61例例患者中有7例轻微意识障碍及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表1) 。

2.2 80例患者救治前后各生化指标结果 (表2)

注:与救治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的观察, 死亡率仅为6.25%,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各生化指标也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得益于快速准确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 开始抢救时应对病情作出及时准确判断,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诊断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尤其是明确脑、胸腹部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这样以有利于重点救治, 减少死亡, 为进一步治疗赢取时间。也有研究表明伤后1h为颅脑损伤救治的黄金时间, 50%的患者在此阶段可以挽救生命。本次分析对白蛋白、血红蛋白、IL-12的监测有着一定的意义,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外周血中IL-12水平在损伤早期升高的程度与GCS评分成反相关系且与合并其他器官损伤程度或死亡有一定关系。

准确诊断是救治过程关键的一步, 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还应判断有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脑损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问诊和体检都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不可忽视对其他部位的系统检查, 对于重症昏迷或休克者可利用辅助检查来了解其他部位的合并伤情况, 以提高诊断率。对于脊柱、四肢及骨盆的骨折, 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胸腔穿刺、胸部X线检查对胸部损伤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B超、腹腔穿剌在诊断腹腔脏器损伤方面有重要作用。以上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再结合病史、体征等, 可作出全面并且较为准确的诊断, 以便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有学者报道, 脑广泛性或某些特殊部位损害时可以出现肾功能损害, 本次调查的骨盆骨折并发肾疾病10例中有6例恢复良好。

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者既有颅脑外伤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 伤情较重, 变化较快, 救治时矛盾多, 常常顾此失彼, 导致不良后果。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各系统损伤的特征, 科学合理地运用治疗方法。原发伤经手术或其他抢救措施处理后, 重要器官功能的紊乱以及多次手术造成的组织破坏、缺氧、失血等一系列继发损伤的打击, 如不及时纠正可能使已经稳定的伤情再度恶化, 因此术后需采取ICU监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有文献报道单纯颅脑损伤发生休克者仅占1%~2%, 而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时可达25%~55%, 本次调查80例中出现23例, 占28%。休克原因一经明确, 首先抗休克治疗, 不应考虑脑水肿而单纯强调限制补液。若休克没有得到控制就盲目开颅可能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而对于没有休克的重要器官损伤或损伤较轻的患者, 应该以救治颅脑损伤为主。此次研究方法同时也采取了脑氧摄取率的监测, 由于脑氧摄取率的监测与颅脑其它监测方法相比更能准确地反映脑循环状态, 传统的脑灌注压和颅压内监测的监测, 因缺乏脑血管阻力的信息, 其可信性比较低。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若脑细胞缺氧6min即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过程应该把握重要环节之一。总之, 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虽然病情复杂, 治疗较为棘手, 但只要我们重视早期诊断, 合理把握抢救顺序和原则, 注重术后的综合治疗, 则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或减少致残率。

摘要: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救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综合救治后按GCS标准分级:恢复良好61例 (76.25%) , 中度残疾10例 (13.75%) , 重度残疾3例 (3.75%) , 植物状态1例 (1.25%) , 死亡5例 (6.25%) 。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介素 (IL) -12、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及时对病情作出准确诊断, 把握临床急救顺序和原则, 注重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治疗, 抢救前后全面准确衡量患者病情, 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其他器官损伤,抢救

参考文献

[1] 王自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其他器官衰竭38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 2000, 28 (2) :51~52.

[2] 闫晓明.亚低温在重度颅脑损伤中治疗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10) :628.

[3] 邵凤珍.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重型颅脑损伤10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

[4] 王容州, 斯建中.重度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4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8, 10 (6) :363.

[5] 李泽, 宋炳军, 张志银, 等.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80例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 2010, 16 (10) :81~82.

颅脑损伤教学查房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 对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操作及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治疗护理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方式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6.8min,死亡率为13.3%,护理满意率为93.3%,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使用急救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死亡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率,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急救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护理满意率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撞击头部而引起的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属于临床危重疾病,需进行急救处理,否则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意外交通事故的增多,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加之该病具有病情复杂、转变快、并发症多及死亡率高等特性,使治疗和护理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我院对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现简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共治疗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①观察组:研究对象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在16-64岁之间,平均年龄38.6岁;其中高处坠落5例,交通事故10例;开放性脑损伤7例,闭合性脑损伤8例;经CT检查,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平均GCS评分9.5分。②对照组:研究对象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在14-68岁之间,平均年龄39.2岁;其中高处坠落6例,交通事故9例;开放性脑损伤6例,闭合性脑损伤9例;经CT检查,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平均GCS评分9.8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及平均GCS评分等临床数据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具体操作内容按照临床常规护理方式进行。

1.2.2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使用急救护理方式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护理评估:①接诊评估:在接到急救电话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地址、联系方式、致伤原因、生命体征、神志及呼吸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好急救的药品和用具,制定相应的急救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②现场评估:在3min内完成对患者意识、瞳孔变化、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检测;同时对受伤部位、受伤时间、神志、肢体活动等进行全面检查。(2)急救护理:①监测护理: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观察神志和瞳孔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②呼吸道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常会导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因此护理过程中要保障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呼吸道清理,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严重者可以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③建立静脉通道:于患者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建立2-3条静脉通路,以确保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及时供给。对于外周静脉塌陷或穿刺失败的患者及时行静脉切开术。④对症处理: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通过静脉滴注给予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给予过度烦躁者适量的镇静剂,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预防颅内压升高;对于有血液或脑脊液由耳道或鼻腔流出的患者,仅需使用消毒棉球擦洗干净,不要进行鼻腔吸引或填塞,防止加重颅底损伤或颅内感染[2]。(3)心理护理:对于清醒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主要包括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水平及愈后等内容,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使患者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为确保急救效果奠定思想基础。

1.3 数据处理方法 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数据,使用SPSS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平均抢救时间、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具有发病突然、转变快、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进行急救处理,以降低临床死亡率,减少损伤对患者意识的影响[3]。损伤程度、抢救时间及治疗方案是影响疾病救治的重要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保证,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4]。急救护理能够迅速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急救方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监测、护理评估、呼吸道护理、对症护理及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救的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使用急救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死亡率、抢救时间及护理满意率等临床数据,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蕾.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要点[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17-318.

[2] 徐湘荣.1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25-26+9.

[3] 梁金虎,石克.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95-96.

[4] 黄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77-278.

颅脑损伤教学查房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48例, 女19例, 年龄21~63岁, 平均42岁, 入院后均行头颅CT检查, 其中弥漫性轴索伤6例, 脑挫裂伤21例, 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24例, 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9例, 开放性脑伤7例。入院时GCS评分5~8分26例, 9~12分25例, 13~15分16例。其中42例病人采用手术治疗, 受伤前均无癫痫病史, 6例伤后出现癫痫。

1.2 治疗方法

42例患者入院后行开颅手术治疗。全组病人入院后除常规给予止血、抗炎、脱水、神经营养药及对症治疗外, 均给予注射用丙戊酸钠 (比清, 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0.4+5%GS250m L静脉滴注, qd。第2天加口服 (或鼻饲) 丙戊酸钠缓释片0.5, bid, 3d后停用静脉给药, 口服药物一般视情况用4~10周。

2 结果

67例患者随访2~12周无一例再出现癫痫发生。在用药过程中, 有3例患者出现意识淡漠、恶心、呕吐、体重增加等症状, 经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消失。本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未出现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WBC下降等异常情况。停药后随访2~12个月, 亦无上述征象发生, 也无癫痫发生。

3 讨论

丙戊酸钠目前有静脉注射剂和口服缓释片剂2种剂型, 均已广泛用于临床抗癫痫治疗。其抗癫痫机制目前主要有:提高GABA水平;增加神经细胞突触后GABA亲和力, 增强GABA通道;减少门冬氨酸等兴奋介质含量;抑制琥珀酸半醛还原酶活性;其他理论还有负返馈学说、钙通道学。静脉用药时, 丙戊酸钠的生物利用度100%几分钟后可达到稳定浓度, 而后通过静脉注射维持。口服用缓释片是丙戊酸的新剂型, 口服吸收缓慢, 降低血药浓度, 减少了与浓度有关的不良反应。以往传统抗癫痫用药主要是苯巴比妥钠、苯妥英钠和地西泮, 其中地西泮对控制癫痫发作有效, 但由于其有明显的镇静和呼吸抑制作用, 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的应用。苯妥英钠可以静脉给药, 但不良反应大, 又只能分次给药。苯巴比妥钠的缺点在于镇静作用强, 易影响患者的意识, 一般须等到患者清醒后再给药, 而这段时间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处于很低水平, 易出现癫痫, 不但易引起脑出血, 而且可能造成窒息等后果。与其他抗癫痫药相比, 丙戊酸钠有以下优点: (1) 有片剂和注射液2种剂型, 易于治疗中的续贯给药, 更适合作为颅脑损伤预防和治疗癫痫用药; (2) 丙戊酸钠注射液对患者意识影响较小, 不会影响对患者的观察; (3) 对不同形式的癫痫发作均有效; (4) 负荷剂量的安全性好。

颅脑外伤后早期癫痫发率约为4%~10%。主要与脑器质性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密切关系, 位于中央沟附近的额顶区及颞叶内侧损伤癫痫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损伤, 一旦癫痫发作, 其中约半数的人须长期服药。根据文献报道。人们认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均可使病灶周围脑水肿加重, 并且直接压迫和刺激大脑皮层细胞异常电生理变化而发生癫痫, 癫痫发作进一步加重脑缺血、缺氧, 加重脑水肿, 使病情恶化。而脑外伤后有癫痫发作可能的病人均给予早期预防性抗癫痫治疗, 而且必须尽快达到血药浓度, 静脉用丙戊酸钠注射液可满足这一要求, 同时考虑到多数患者癫痫发作在受伤后2~6周, 给予德巴金缓释片以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 达到预防癫痫发作的目的。同时病人病情恢复后, 无癫痫发作, CT或MRI复查脑挫裂伤、脑水肿吸收, 复查脑电图正常, 可考虑停药。

本组67例患者, 平均住院3.8周, 住院及出院后连续服用丙戊酸钠4~10周, 随访2~12个月, 再无癫痫发生, 这说明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丙戊酸钠是预防和控制颅脑损伤后癫痫发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在颅脑损伤后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67例颅脑损伤病人, 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均给予注射用丙戊酸钠0.4+5%GS250mL静脉滴注, qd, 第2天加口服 (或鼻饲) 丙戊酸钠缓释片0.5, bid, 3d后停用静脉给药, 口服药物一般视情况用4~10周。结果 67例患者随访2~12周, 无一例再出现癫痫发生, 用药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及毒副作用。结论 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丙戊酸钠是预防和控制颅脑损伤后癫痫发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丙戊酸钠,颅脑损伤,癫痫

参考文献

[1] 谭启富.癫痫外科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366~367.

[2] Schutze M, Dauch WA, Guttinger M, 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trau-matic fits and epilepsy[J].Zentralbl Neurochir, 1999, 60 (4) :163.

上一篇:六年级科学试卷下范文下一篇:劳模联谊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