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范文

2024-05-02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其中男49例, 女37例;年龄在16~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7岁;病程在0.5~12h之间, 平均病程为4.7h;头部软组织损伤24例、颅骨骨折37例, 脑损伤19例, 多种损伤同时存在6例;损伤原因为:车辆撞击伤42例, 高空坠落伤27例, 击打伤11例, 其他原因损伤6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损伤的部位、程度及性质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 12例损伤较轻、年龄较大或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给予营养脑神经、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预防感染等保守方法治疗, 另外有31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43例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患者术后亦给予营养脑神经、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护理方法

以整体护理模式为指导, 搜集资料, 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 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作出诊断, 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给予术后护理, 对颅脑损伤常见的护理问题如褥疮、损伤、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出血、营养失调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做好健康教育、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观察褥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具体护理方法如后所述。

2 结果

86例患者, 未发生褥疮、损伤和营养失调, 发生肺部感染4例 (4.65%) 、泌尿系统感染3例 (3.49%) 、消化道出血1例 (1.16%) ,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 无患者死亡, 经护理评价效果满意。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危重、复杂多变, 容易引起并发症及后遗症, 需要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

(1) 急救护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开通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高流量吸氧;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及时输血、输液, 补充血容量, 保证重要的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 心理护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多病情较重,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可能有烦躁、悲观等情绪, 影响其对治疗的配合,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为患者及家属分析病情, 使之了解到积极配合治疗具有恢复的可能性, 增强康复的信心;急救时陪伴安慰患者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3) 术前护理:为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说明手术达到的效果, 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备皮, 剃光头部毛发, 用肥皂水和温水洗头;做好皮试及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备好术中用血和用药;留置导尿管, 防止术后尿潴留。 (4) 术后护理:给予患者头高健侧卧位, 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术后第1天禁食, 以后如无恶心、呕吐症状, 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 (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 预防褥疮的护理:给予患者定时翻身, 床单床位铺清洁、平整;有条件者可给予气垫充气床;按摩经常受压的部位, 促进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 (2) 预防跌倒及损伤:颅脑损伤的病人可出现躁动不安, 容易发生损伤。对昏迷或躁狂的病人加用床档, 防止坠床、跌倒和损伤。 (3) 预防感染发生: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感染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长时间卧床、气管插管和切开等因素都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危险性, 应及时给予预防。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给予病人勤翻身、拍背, 雾化吸入等措施促进痰液的排出, 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留置尿管者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并给予会阴护理及膀胱冲洗, 每周换一次尿管, 每天换一次尿袋。 (4) 预防消化道出血:颅脑损伤可引起消化道的应激性溃疡, 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给予西咪替丁保护胃黏膜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抽吸胃液, 注意观察胃液颜色是否为血色或咖啡色, 并观察粪便的颜色及性状。

摘要: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护理, 从患者入院开始, 仔细搜集资料并进行评估, 包括患者的损伤程度、症状、体征、生理心理状况等, 发现护理问题, 提出护理诊断, 制定包括生理、心理、饮食、康复训练在内的系统的、周密的护理计划, 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最后对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评价。结果 86例患者, 未发生褥疮、损伤和营养失调, 发生肺部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消化道出血1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 无患者死亡, 经护理评价效果满意。结论 颅脑损伤病情重、变化快, 容易遗留后遗症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运用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系统的护理服务, 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脑损伤,整体护理,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土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7) :59~61.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对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操作及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治疗护理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取急救护理方式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为36.8min,死亡率为13.3%,护理满意率为93.3%,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使用急救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死亡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率,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急救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护理满意率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撞击头部而引起的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属于临床危重疾病,需进行急救处理,否则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意外交通事故的增多,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加之该病具有病情复杂、转变快、并发症多及死亡率高等特性,使治疗和护理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我院对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现简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共治疗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①观察组:研究对象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在16-64岁之间,平均年龄38.6岁;其中高处坠落5例,交通事故10例;开放性脑损伤7例,闭合性脑损伤8例;经CT检查,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平均GCS评分9.5分。②对照组:研究对象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在14-68岁之间,平均年龄39.2岁;其中高处坠落6例,交通事故9例;开放性脑损伤6例,闭合性脑损伤9例;经CT检查,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平均GCS评分9.8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及平均GCS评分等临床数据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具体操作内容按照临床常规护理方式进行。

1.2.2 观察组护理 观察组患者使用急救护理方式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护理评估:①接诊评估:在接到急救电话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地址、联系方式、致伤原因、生命体征、神志及呼吸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好急救的药品和用具,制定相应的急救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②现场评估:在3min内完成对患者意识、瞳孔变化、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检测;同时对受伤部位、受伤时间、神志、肢体活动等进行全面检查。(2)急救护理:①监测护理: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观察神志和瞳孔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②呼吸道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常会导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因此护理过程中要保障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呼吸道清理,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严重者可以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③建立静脉通道:于患者颈外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建立2-3条静脉通路,以确保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及时供给。对于外周静脉塌陷或穿刺失败的患者及时行静脉切开术。④对症处理: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应通过静脉滴注给予20%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防止发生脑疝;给予过度烦躁者适量的镇静剂,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预防颅内压升高;对于有血液或脑脊液由耳道或鼻腔流出的患者,仅需使用消毒棉球擦洗干净,不要进行鼻腔吸引或填塞,防止加重颅底损伤或颅内感染[2]。(3)心理护理:对于清醒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护理,主要包括向患者介绍病情,治疗水平及愈后等内容,以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使患者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为确保急救效果奠定思想基础。

1.3 数据处理方法 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数据,使用SPSS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平均抢救时间、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具有发病突然、转变快、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进行急救处理,以降低临床死亡率,减少损伤对患者意识的影响[3]。损伤程度、抢救时间及治疗方案是影响疾病救治的重要因素,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保证,急救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4]。急救护理能够迅速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急救方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监测、护理评估、呼吸道护理、对症护理及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救的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过程中使用急救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死亡率、抢救时间及护理满意率等临床数据,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蕾.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要点[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17-318.

[2] 徐湘荣.1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25-26+9.

[3] 梁金虎,石克.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95-96.

[4] 黄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77-278.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研究气管套内间断滴入与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对气道湿化作用的差异性。由于气管切开后进入呼吸道的气体缺少了上呼吸道的加温和湿化处理,造成肺部水分流失,且呼啸分泌物变得粘稠,最后继发肺部炎症的出现。[1]因此保持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持续湿化以达到最佳湿化效果,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微量注射泵;气管切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伤气管切开病人,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例和观察组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滴入湿化液;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气道,2-4ml/h。结果 观察组合对照组在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率、吸痰次数以及在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发生方面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气道,采用1.5%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将装有湿化液的注射器通过头皮针(剪去针头)置入气管套管内,通过微量注射泵调整泵入速度。对照组采用气管套内间断滴入法,在吸痰前或每间隔1小时用注射器向气道内缓慢滴入湿化液20滴,每日总量约50-100ml,并配以间断雾化吸入湿化气道。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痰痂形成的例数。

气道湿化程度的判断:1)湿化不良:痰粘稠、量少、不易吸出,肺部呼吸音粗或干。2)湿化良好:痰液稀薄、量适中、易吸出,肺部呼吸音清晰。3)湿化过度:痰液呈现泡沫状、量多、吸之不尽,肺部大量粗啰音,或短期内肺部粗啰音明显增多。[2]

2 讨论

2.1 对照组 采用的间歇气道湿化是气管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润的传统方法,其缺点有:1)不能满足气道持续湿化的生理要求。2)滴入的速度不易控制,且不易掌握湿化量,病人有明显的冷刺激反应所致不适感,对气道刺激大,易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刺激性咳嗽对体力消耗大,深部分泌物难以咳出,又因刺激性咳嗽将部分湿化液咳出,痰痂形成。本组有2例出现刺激性咳嗽, 1例有痰痂形成。3)间断滴入呈开放式,操作繁琐,湿化液易被污染。4)痰液粘稠,不易吸出,致使吸痰次数和吸痰的时间均增加,因反复吸痰操作,对气管黏膜刺激性增强,易引起气管出血,继发感染,本组有2例气管出血。5)间断滴入和吸痰操作频繁,不仅增加病人痛苦,而且给护士增加了工作量。

2.2 观察组 采用的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其优点有:1)微量注射泵能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随时调整流速,准确度高、流速稳定,能够保持气道持续湿润,而且流速小,使用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感。本组无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 2)微量注射泵每日只需更换一次性注射器及延长管即可,“一人一针一管”,湿化液密闭式注入,不易因操作不规范引起医源性感染。3)持续气道湿化,痰液稀薄,不易形成痰痂,有利于吸痰或咳痰,不需反复吸引,从而减少了对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减少气管粘膜的出血,减少感染机会,并且减少了护理工作量。说明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较间断气道湿化能更有效地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3 结论

持续性气道湿化能达到满意的气道湿化程度,且对呼吸道刺激较低,间断性湿化气道由于每次湿化量相对于持续性的大,容易引起刺激性咳嗽,效果不如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因此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不仅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减少护理工作量,取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勉纯.持续性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康复医学,2012,1:131

[2] 孔梅枝.两组呼吸道湿化给药法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效果比较【J】现代护理2008,7:74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急性颅脑损伤病人204例, 其中重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60例, 男45例, 女15例, 年龄在2~82岁;由CT扫描定位其中硬膜下血肿24例, 硬膜外血肿26例, 脑挫裂伤28例;其中颅内血肿较大, 并发脑疝形成立即行手术治疗66例。

2 术后护理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全身麻醉未醒者15~30min观察1次, 包括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呼吸、心率变化及呕吐情况。正常瞳孔2.5mm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 一般在血肿清除后原已散大瞳孔会明显缩小, 意识逐渐好转。如发现病人再次出现意识障碍, 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伴有剧烈呕吐、血压增高、脉搏呼吸缓慢时, 应考虑再次颅内血肿, 应立即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必要时行二次开颅术。病人全身麻醉清醒后按医嘱1~2h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

2.2 体位

术后去枕平卧头戴冰帽, 头偏一侧, 防止误吸, 低温可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轻脑水肿、同时减少头部伤口渗血, 但要避免冻伤。4~6h后取头高脚低位, 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2.3 保持各引流管通畅

2.3.1 头部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头部引流管, 引流管固定在头部上方10~20cm处, 引流袋低于头部, 以防止逆流感染。引流袋每日更换,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每日引出液不超过200m L。搬动病人或病人特殊检查时应夹闭引流管, 操作完毕后再打开引流管。以防止引流液逆流感染, 维持颅内压力平衡。

2.3.2 尿管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日碘伏消毒尿道口, 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给予0.9%盐水500m L+庆大霉素8万U膀胱冲洗1次。每日更换尿袋, 定时排尿, 训练膀胱功能。

2.3.3 胃管护理

麻醉清醒后无吞咽困难者术后1d或2d给予流质饮食, 无呕吐等情况下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术后24h持续昏迷且吞咽困难病人, 术后遵医嘱3~5d给予鼻饲, 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腹泻。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 以保证充足营养物质的供给, 促进脑损伤修复, 同时做好鼻饲护理。每次注入鼻饲量不超过200m L注毕温开水20m L冲胃管, 胃管末端反折并用无菌纱布包裹夹闭。密切观察胃管引出液量、性质颜色及大便颜色。如有柏油样便或胃管内引出咖啡色胃内容物, 说明有消化道出血, 应暂禁食, 经止血后方可进食, 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加重出血。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多见于意识障碍病人, 呼吸道梗阻时致胸腔压力增高, 由于颅内静脉系统无静脉瓣, 胸腔内压力直接逆传至颅内静脉, 造成静脉淤血, 加重颅内高压。此外呼吸道梗阻时使血Pa CO2增高, 致脑血管扩张, 脑血容量增多, 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脑乏氧, 预后差。护理时, 鼓励病人咳嗽排痰,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分泌物, 勿使呕吐物吸入气道。舌根后坠者安置通气道, 加强翻身扣背,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5 基础护理

(1) 口腔护理:2次/d, 保证患者清洁舒适, 为病情观察提供依据。 (2) 会阴护理:2次/d, 鼓励病人多饮水, 防止泌尿系感染。 (3) 皮肤护理:卧床昏迷病人不能自动翻身, 皮肤抵抗力差, 皮肤易受潮湿、渣屑的刺激而发生疮, 应做好皮肤护理。按时翻身扣背, 每2小时1次, 骨隆突处垫软枕或气垫。翻身动作应轻柔, 应避免拖、拉、推。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 (4) 功能锻炼:病人术后肢体偏瘫或肢体功能障碍者, 要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 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病人进行瘫痪肢体的按摩、推拿, 帮助病人肢体被动训练, 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 防止足下垂, 肢体废用综合症的发生。 (5) 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病情, 鼓励轻型病人尽早自理生活, 防止过分依赖医务人员。

重型病人在意识恢复, 体力逐渐好转时常因头痛、眩晕、耳鸣、复视、记忆力减退等而烦恼, 其中有些是器质性的, 有些是功能性的, 必要时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安慰。如有颅骨缺损, 可在伤后半年左右作颅骨缺损处的颅骨成形术, 对后遗偏瘫、失语、遗尿的病人应耐心护理, 通过暗示、例证、权威性疏导, 增强病人的信心。

摘要: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 颅脑损伤都很常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伴随而来的车祸、工伤、行凶、坠落伤的病例也逐年提高。它也是当前危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有效治疗和护理, 可大大降低死亡率和残病率, 但部分神经外科的病人虽经积极治疗护理, 仍遗留有某些功能残缺, 在病情稳定后即可指导病人配合康复训练, 通过再学习, 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及劳动能力, 争取重返社会。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 申英平, 申英华, 张文英.外伤性颅内血肿288例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2, 4 (3) :65~66.

[2] 郭玉佩, 张小平, 胡向云.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8 (2002) :772~773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查阅我院58例重度颅脑损伤且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 男性30例, 女性28例, 年龄从10~80岁, 平均年龄为55岁, 其中因脑出血昏迷的有11例, 因颅脑外伤昏迷的有47例。气管切开带管的时间为6~40d。

2 方法

用回顾性记录法对58例病人的术后护理进行详细观察记录, 其中护理方法包括生理护理、外界环境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25例只采用了一些常规性的护理, 23例采用了较全面仔细的护理。

3 结果 (表1)

由表1中可以发现, 只进行了一些常规护理的患者其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低于进行了全面护理的患者。

4 讨论

由上述研究可以知道, 只进行了一些常规护理的患者其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低于进行了全面护理的患者。所以对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的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 要注意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以提高手术后患者的存活率。

4.1 护理方式

(1) 房间、设备的消毒。检查各种仪器的性能, 对各种所用物进行消毒。对于病人的护理一定要采用无菌护理, 所用设备必须进行彻底消毒, 病人的房间要进行定期打扫清洁、消毒, 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 防止感染源。注意病房空气的流通, 注重通风, 也要加强对空气的消毒, 每隔5h就要消毒1次并且更换空气清菌片。如果病人的病情允许, 就要及时拔除相应的导管, 以减少感染源, 降低病人感染的机率[2]。医护人员进出病房时也要换鞋、穿好专用衣服, 带好帽子口罩, 做检查前要彻底清洁双手。 (2) 医护人员做好观察记录。医护人员要对病人身体全方面症状做好详尽记录, 以观察病人生理各指标是否正常。基本上医护人员每隔1h就记录1次, 以获得病人的生理参数。一旦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都应立即通知主治医生以获得治疗, 以免延误病人治疗的最佳时期。另外医护人员要严格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并发症, 要做及时处理。在观察记录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病人有没有急性的反应。一旦病人有非正常现象出现, 都要考虑是否出现了并发症[3]。 (3) 病人的饮食作息护理。病人手术后对于饮食, 医护人员也要加强护理, 避免病人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 不要酗酒抽烟。一日三餐要正常按时食用, 不可暴饮暴食。作息时间要规律, 避免熬夜。 (4) 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医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在医学界所起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长期经受生理上的痛苦, 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或心理疾病。作为一名病人常常会感觉到孤独、无助, 而且畏惧死亡, 神经时常处于紧绷状态, 会更加眷恋这个世界, 从而对自己的疾病出现悲观、抑郁、焦虑等情绪。甚至容易发怒, 害怕与人群接触。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要多与病人沟通交流, 鼓励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多培养他们的兴趣以分散他们在病情上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多为病人提供温暖, 让他们觉得他们并没有遭到人们的嫌弃, 关心他们的人还很多。这比单纯的用药物治疗护理的效果更显著[4]。

4.2 护理体会

从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对于病人的成功治疗, 我们不仅要精湛的医术, 同时还要有精密的仪器设备与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所以要提高一定的医疗水平, 我们就要加强在该方面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这是相当重要的。另外, 对于手术后的病人, 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手术后的护理对于病人的痊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的护理知识是每个医疗人员应该具备的, 所以医院要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护理水平也不可忽视。

在对病人的护理过程中, 医务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耐心的态度去帮助病人, 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从道德上提高认识, 以病人为本, 并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为己任。

摘要:目的 通过对58例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的病人进行护理, 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方法 用回顾性记录法对58例病人的术后护理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重度颅脑损伤的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手术后进行了全面护理的患者的有效率要高于只进行了一些常规护理的患者。结论 术后护理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在气管切开手术后是非常重要的, 对病情的痊愈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 杨福娣.46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J].Guangzhou Medical Journal, 2002, 24 (9) .

[2] 朱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8例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学研究, 2010, 26 (7) :22~23.

[3] 李有连, 郭楼英.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的监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2) :141.

颅脑损伤优质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6例,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30例;年龄l7~75岁。损伤类型:脑挫裂合并颅内血肿4l例, 广泛脑挫裂伤、急性脑肿胀12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15例, 弥漫性轴索伤6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 (观察组) 与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各43例, 2组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组 (观察组) 在多系统综合监护下, 实施亚低温疗法。入院后即刻予亚低温治疗仪 (国产IIGT一200型) 降温, 设置治疗温度为33~35℃, 在6h内将患者体温降至治疗水平。为尽快使患者体温降至治疗水平, 酌情可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辅以冰袋降温, 必要时静脉泵注冬眠肌松合剂 (氯丙嗪l00mg、异丙嗪100mg、万可松8mg、生理盐水30mL) 。在降温的同时各项抢救措施及常规治疗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5~7d。颅内压正常24h后停用亚低温治疗仪与镇静肌松剂, 自然复温。常温治疗组 (对照组) 采用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及护理, 患者体温>38.5℃时, 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 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5℃以下水平。

1.3 护理方法

(1) 降温的观察与护理:室内温度要求在15~20℃, 湿度40%~60%。冰毯置于患者身下, 以整个背部为佳, 其上覆盖一层尿垫或中单, 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 并根据患者年龄调节冰毯温度, 年龄偏小和偏大者 (<14岁或>60岁) 冰毯温度稍高, 毯面水温通常设在6~10℃, 患者肛温设定在32~35℃, 防止冻伤;注意观察降温速度, 严密观察降温效果, 及时记录降温时间;观察是否出现寒战、躁动、人机对抗等现象, 可加用冬眠肌松合剂, 酌情调整药物泵注速度, 观察皮肤末端和耳廓处血液循环情况, 定时进行局部按摩, 四肢应垫软枕以免冻伤, 低温肠蠕动减少时应观察胃潴留、腹胀、便秘甚至胃出血, 并予相应处理。

(2)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亚低温治疗中严密观察呼吸机工作状态, 随病情变化及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参数,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并作详细记录;治疗中患者如果出现血压偏低, 遵医嘱给予小剂量的多巴胺, 保证脑组织供血, 防止肾脏缺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向气道滴药液, 稀释痰液, 随时吸痰, 同时注意观察痰的颜色及气味, 及时发现特殊细菌感染。若出现呼吸困难、潮气量不足, 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确保脑组织供氧, 定时监测血气分析。

(3) 复温的护理:亚低温治疗后复温主要采用自然复温, 要严格控制复温速度, 同时注意患者血压和心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GCS评估法[2]判断疗效, 恢复良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可能有轻微残疾;中度残疾:有残障, 但不需要帮助, 可完成某些选择性的工作;重度残疾:意识清楚, 但有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需要照顾;持续植物状态:没有高级智能活动和任何感觉能力, 仅有睡眠觉醒周期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家乡“昏迷警醒”。伤后6个月时进行评估。

2 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亚低温治疗组的生存质量良好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脑组织的严重损伤, 加上脑出血、脑缺氧、脑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致颅内压增高, 使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为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应加强综合治疗, 注重预防二次脑损伤, 降低颅内压, 改善脑灌注压及脑血流。亚低温治疗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 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 再配合物理降温, 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据报道, 亚低温治疗能显著减轻脑水肿,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有效控制颅内压[3]。亚低温治疗对脑损伤引起的高热、不同程度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 (或) 伴脑疝形成、弥漫性脑肿胀、脑干挫伤、中线区域灶状损伤等有一定的作用, 可保护血脑屏障, 防止脑水肿进步恶化[4]。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抑制酶促反应, 从而减少氧自由基产生, 改善脑血流, 促进脑细胞恢复。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护理中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以及颅内压的变化, 避免或及时发现继发颅内血肿。同时要控制躁动, 防止肌颤。并注意预防呼吸、泌尿系统的并发症, 尤其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

综上所述, 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疗效显著, 治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86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亚低温治疗和相应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温治疗。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生存质量良好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疗效显著, 治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 缪建平, 潘燕红.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135~136.

[2] 王新德.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37.

[3] 俞兰观, 周祥, 何贤妹.重型脑外伤病人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中华护理者杂志, 2003, 38 (6) :437~439.

上一篇:教师廉洁公正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文学期刊当代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