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范文

2023-09-16

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推行;法律保障;研究分析

作者简介:孙西汀(1972-),女,汉族,福建惠安人,硕士,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

从法学基础理论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属性是法治化,而法治化最为鲜明的实际表现,在于公共法律治理介入力度的持续加强。遵照中国社会治理工作的具体化组织实施路径,全国人大立法工作机构组织开展科学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的立法实践工作,能够实现对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工作过程的充分规范,继而借由对相关法律条文的充分贯彻和运用,高效充分地协调处置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背景之下不同主体之间的内部关系结构和外部联系状态,平衡处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现代学徒制在具体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稳定且顺利地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从历史性发展演化过程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依然处在初始时间阶段,对政策制度性因素的依赖依然较为强烈,尚未基于各类型参与主体的资格认定、权利保障,义务承担,以及纠纷解决方法路径等方面,制定和推广执行系统完备的法律条文规范体系,针对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事业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有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将会围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法律保障论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现代学徒制法治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软法治理

从实际占据的存在地位角度展开阐释分析,软法作为一种效力结构不甚完整的法律制度,是一种在实施过程不依赖国家政权强制力保障支持条件下,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社会治理实效的行为规范,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实施进程中,长期发挥着极其关键且不容忽视的的推动作用与支持保障作用。

借由回溯我国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历史进程可以知道,早在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明确阐释和部署了在我国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推广建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的现代学徒制,到2014年5月,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官方文件,全面部署并且推广开展了有关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试点工作。

2014年8月,我国教育部制定并且发布了《教育部關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官方文件,针对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试点工作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系统化且全面化的安排和部署。在此之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接连制定并且推广实施了指向各级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工作指导方案,为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国各级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过程,创造和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制度性支持条件。

从存在地位和属性特征角度展开阐释,国务院制定发布的官方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制定发布的官方文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均可以被划归为软法的范畴,均能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进程之中,发挥一定程度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二)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历程中的硬法治理

与软法的概念相对应,所谓硬法,指的是经由我国全国人大立法职能机关遵循规范化立法工作程序制定形成的,具备强制性规范和约束作用的标准化行为规范。

遵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所谓硬法,其组成内容通常包含宪法、一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性规章制度,地方性法规文件、地方政府性规章制度、自治性管理条例,以及单行条例等多个具体化的表现类型。

从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具体化实施过程角度展开阐释分析,其通常需要依赖和运用硬法体系中相关条文和制度的支持,具体完成实际涉及的多种多样的法律关系的调节工作目标,继而支持和保障现代学徒制在具体的建设发展工作过程中,能够稳定且顺利地获取和实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

遵照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法治化建设工作过程中获取的相关经验,在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工作实施过程中,通常需要依赖教育领域、劳动保障领域、社会保险领域,以及社会福利领域等多个领域法律法规条文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受多元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现阶段我国指向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事业领域的法律法规条文,在建设和配备状态层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导我国现代学徒制在具体的建设和发展工作进程之中,无法获取到稳定且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支持。

二、现代学徒制法治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思路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具备复杂性特点的社会关系形态,在我国指向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事业领域的硬法条文体系和制度规范依然处于缺位状态的历史背景之下,想要逐步实现对相关法律法规条文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目标,应当在全面分析梳理目前面对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积极找寻获取具备充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工作切入点。

从基本的概念内涵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所谓法律关系,指的是基于法律法规条文的调节作用而建构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格局。法律关系主体,通常指的是在具体的法律关系格局中,遵照相关法律条文而享受特定权利,以及承担特定义务的自然人,或者是法人组织。从这一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想要实现对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类基本法律关系的明确清晰认识,应当优先实现对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多元化参与实践主体的全面认识。在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具体化组织开展过程中,通常需要同时面对政府主体、企业组织主体、产业指导委员会主体、行业指导委员会主体、高等院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主体、高等院校教师主体、企业专业师傅主体、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主体等多元化的参与主体。遵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官方文件中阐释的相关指导精神,高等院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试点工作,应当坚持在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条件下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教师与企业专业师傅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的充分作用,明确学徒实际具备的高等院校学生身份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同时签订好高等院校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合同,以及高等院校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合同文本,为科学合理处置好现代学徒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法律关系创造支持条件。

在现代学徒制的具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通常需要同时处理好四种具体表现类型的法律关系:(1)高等院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当遵从我国现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职业教育法》中的相关条文,规范化地调整好基于教育性层面的法律法规关系。(2)高等院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当遵照我国现行的《合同法》处理好与合作企业的合同法律关系。(3)学生应当遵循现行的《劳动法》和《合同法》中的相关条文,处理好与目标企业之间的劳动雇佣法律关系。(4)学生与企业中的专业师傅,应当遵循《合同法》和《职业教育法》中相关条文,协调和处理好具体涉及的类型多样的基础性法律关系。

从上文中的相关分析可以知道,在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通常需要同时经由高等院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主体、企业组织主体、高等院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主体、企业专业师傅主体,以及高等院校或者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主体等多元化实践主体的共同参与,因而需要同时组织开展多样化法律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工作,而在开展指向现代学徒制建设发展领域的法治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参与开展多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三、结束语

围绕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法律保障论题,本文择取现代学徒制法治化发展的基本现状,以及现代学徒制法治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思路,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阐释分析,旨在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构筑和提供有效且坚实的经验参考支持条件。在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切实开展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工作,对于支持和助力现代学徒制实现良好优质的建设发展具备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王海萍,王娟,姬胜玫,陈亮,张云珍.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31):226-227+229.

[2]朱景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困境与实践——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子商务,2018(11):62-63.

[3]马娜.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模式——以《现代推销》课程为例[J].科技风,2018(32):43-44.

[4]杨泽伟,王晓利,孔德宏.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育人机制探索——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金融专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8(30):189-190.

[5]刘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学徒管理问题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内江科技,2018,39(10):12-13.

[6]李伟,刘忠翔,武斌儒.基于校企合作机制突破下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实践——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44-145.

[7]邓敏.浅析现代学徒制下校内外实践环节合理衔接与有效组织[J].南方农机,2018,49(19):107+112.

[8]魏波.现代学徒制项目探索与实践——湖南现代物流职院与安吉智行物流合作案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40(10):183-185.

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范文第2篇

古林职高校长俞浩奇告诉记者:“学校2014年9月开始在烹饪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此次举行拜师仪式是对学徒制的深化。”

和古林职高一样,宁波的不少职业院校正在探索现代学徒制,市教育局已将“现代学徒制推进项目”立项为宁波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10个先行先试项目之一。

学徒生在企业实习如鱼得水

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从2011年开始,在原有校企合作冠名班级的基础上,选择吉利汽车等5家企业试行现代学徒制。企业从招生阶段就参与进来,通过学校直接从初中毕业生中采取“面试+中考”的方法录用“学徒”或“学徒生”。

北仑职高校长林绿洋介绍,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当北仑职高首届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龙星物流班的“学徒”进入企业实习时,还在企业内意外地刮起了一阵“蓝色旋风”。原来,为与员工的红色安全帽有所区分,公司为实习生准备了蓝色安全帽。起初,主管布置任务时通常都找“红帽子”。久而久之,客户发现这些“蓝帽子”有礼貌、操作专业且不怕麻烦,就更愿意找他们做事。现在,蓝色安全帽已成为该企业示范岗位的标志。

2010年6月,宁波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相关院校提前进行人才培养,宁波市职教中心是其中之一。委培期间,公司全程介入人才培养过程,确定培养标准,编写教材,给予师资支持,共建仿真实训室。

2014年5月,宁波地铁正式投入试运营,宁波职教中心首届轨道班的35名学生全部被录用。由于毕业生在岗位上表现突出,宁波轨道交通集团今年在宁波职教中心“订单班”的招生名额,从去年的80人增加到170人。

学徒制缩短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期

近日,北仑职高物流专业的教师陈方园没在学校上课,经常往企业跑。原来,该校14级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宁波国柜物流有限公司参加实训,陈方园就随学生在企业进行蹲点管理。

除了管理学生,陈方园也趁这段时间给自己充电:“下企业后对业务流程、操作规范都更熟悉了,尤其对仓储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执教的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2012级学生邱良峰已经和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邱良峰告诉记者:“高一高二就来企业实习过,顶岗时上手比较快。”

国柜物流副总经理叶锡其告诉记者,公司从2008年起就与北仑职高开展校企合作,2011年开始在该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经过3年跟踪培养,学生能缩短岗位适应期,就业稳定性和忠诚度也较高,公司招录员工时会优先考虑这些学生。”

北仑职高副校长江云说,现代学徒制要做的就是使学校教育尽量吻合企业需求。

宁波市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及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了现代学徒制的顺利推进。北仑区每年对职业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奖励100万元,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基层校长为现代学徒制支招

如何进一步深化现代学徒制?俞浩奇认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是关键。对于大家都比较关注的资金来源问题,俞浩奇建议,建立一个用于现代学徒制(或校企合作)的专项发展资金,参与教育合作双方的经费都从这个专项经费中开支。这样许多无法在学校内解决的经费问题,都可以在这个经费库中统一解决。

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大家所关心的。俞浩奇说,专业教师参与了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监管,其自身也同时参与了企业的实习。俞浩奇建议,该实习折算成一定的培训学时,使之得到有效认可。

面对师资不足问题,林绿洋建议,适当增强教师聘任的灵活性,加强师资队伍。

江云最牵挂的是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去企业轮岗实训,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学校目前的做法是每天用专车接送。这样做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江云说,“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企业能否提供住宿?如果能提供住宿,学生的安全问题怎么保障?相应的管理怎么跟上?这些都是我们日后需要破解的问题。”

还有一个让江云关注的问题是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江云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师傅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有高有低,参差不齐。学生如果跟着技能不过关或者不懂得如何传授技艺的师傅实习,并不能真正学到技能。“今后能否有专门的部门对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进行鉴定,规范企业师傅队伍。”江云建议。

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范文第3篇

2010年6月,新余市委、市政府拟投资60亿元规划建设江西职业教育园区,拟把职教园区打造成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综合园区,新余乃至江西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新能源科技城项目研发基地,新余市现代学徒制实验基地。目前园区已经入驻3所高职院校。今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教育部的两个会议,即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和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这两个会牵动着千里之外的江西省新余市市长魏旋君,她被特邀北上,作为唯一的设区市代表在会上发言。

在新余市教育局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的材料上称:魏市长关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思考”的发言,“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人社部王晓初副部长的充分肯定”。会上,鲁昕副部长表态:新余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上升为国际水准、世界水准的范例。

自此,从职业教育“新余现象”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新余试点”再次引起全国职教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中国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新余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新余现象”面对新产业无能为力

自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被外界称为“新余现象”。这一年,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新余召开,让这个全市只有110万人口的赣东北小城因“职业教育”而名声大噪。

新余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1所,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9.34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8%。而新余市中职与普通高中的在校生比例为59∶41。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一度成为新余市的一张“名片”。

2007年,随着光伏产业的龙头企业塞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新余,很快聚集了一批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传统“一钢独大”的经济结构被扭转,钢铁行业占据财政收入75%的经济状况被终结。新余被外界誉为“世界光伏城”、“中国新能源之都”。

产业的更新换代,让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得尤其强烈。塞维公司的用工缺口一度达到3万余人,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却苦于用工荒。当时新余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动用全市力量,由政府各部门组成12个招工小分队,奔赴全国各地为企业招聘技术工人。

这种奇特景象背后,却招致很多人的质疑:新余的职业教育不是被称为“新余现象”吗?这么多职业院校,怎么就不能为新余企业提供用人保障呢?

让新余人引以为傲的职业教育在新兴产业面前,显得如此无能为力。“2005年前,新余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大都采用基础教育的模式,课堂上基本全上理论课。有的学校会添置一些实训设备,但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更新换代的需求;2005年后,新余职业教育的招生量因为各地生源封锁而大量减少,导致职业教育发展滞缓。”新余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廖春荣向本报记者分析个中原因。

此外,新余职业教育长期“两头在外”,即招生在外、就业在外,95%以上的生源都来自外地和毕业去了外地,也使得学校和当地企业用人对接困难。

还有很多农民工,因为没有相应技能得不到相应培训而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新余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新余那么多职业院校面对企业用人需求却显得无能为力,只有干着急,更有大量农民工只能眼巴巴看着企业大门而望“门”兴叹。

由此,被誉为“新余现象”的职业教育,面对当地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拷问。

产业升级呼唤“学徒制”职业教育

“新余市是新能源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战略性人才,没有战略性培养模式,也就不能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天津的会议上说。

而这种战略性培养模式,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

在即将赴任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之时,在新余分管教科文卫已经8年的副市长万筱明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她说,新余职业教育在2008年遭遇新产业的拷问之后,新余在思考,怎样处理这些新兴企业的用人问题,职业教育如何与企业对接。

万筱明认为,这不仅仅是新余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也是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的员工。只不过新余的特殊情况,使得新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新余的职业院校被形势所“逼”,开始进行一些适应当地企业用工需求的探索和实践。

新余学院设置了太阳能科学与工程系,开设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江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太阳能学院;创办了江西太阳能高级职业学校,定位在为新能源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学校主动找到当地企业,寻求校企深度合作。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在更名前数次与塞维沟通,双方签订了共同创办“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的协议,还与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人才培养协议。在协议中,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企业为“订单”班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还要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和培训专业教师,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师傅”,给予他们技术指导,优先接收学校的毕业生。学校则承担企业部分员工的培训。

学院还在大二就开始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企业还有学生之间签订三方协议,以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稳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与新余新概念餐饮公司合作,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就去公司属下的酒店学徒实习。

这些探索和实践,在鲁昕眼中,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学徒制”。

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上,鲁昕反复强调这一点。

什么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万筱明这样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

“其实,现代学徒制很简单,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4个问题都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鲁昕对“现代学徒制” 理解更加具体而形象。

现代学徒制和之前职业教育已经探索出来的订单式培养、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模式有何不同?新余市教育局廖春荣解释,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这些,但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半工半读,工学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集团办学。学校可以收购企业,也可以承包企业车间,企业也可以承包学校专业。

廖春荣认为,现代学徒制,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案例和实践都可以尝试。

“现代学徒制”的美好画面

当职业教育的新探索和实践得到教育部的大力肯定之后,新余决定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

2010年,新余出台了《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探索建立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实现国家案例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将新余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示范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区。

在这个方案中,新余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现代学徒制”画面:

招生即招工,凡是有职业培训意愿的,都可以进入新余职业院校就读学习。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

招工即招生,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须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职业院校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上课即上岗,学校实行灵活学分制,进入职业院校的企业员工,不固定学习时间和期限,随到随学,修满学分为合格。学历教育学生,也可以根据企业订单要求,灵活安排学习,传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作息制度被打破;建立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毕业即就业,学生在学徒期间,如果学徒和企业双方满意,即可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学徒毕业后即可正式录用为企业员工。

为实现这些美好目标,方案中要求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和平台建设。在今年6月天津召开的会上,新余市长魏旋君向全体与会代表介绍,新余将为此作出如下举措,比如设立处级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制定多种方案,拟分3期投资60亿元建立全省职教园区,还将建立3个关键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就业准入机制,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优先录用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考试考核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市政府将每年安排2500多万元奖励现代学徒制成效突出的企业,各项奖励和优惠政策向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倾斜。并对学徒每人每年补助2800元,学生在企业每月还能领到500~800元学徒工资。

“新余试点”看上去很美

而当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新余时,却发现“新余试点”同样遭遇“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在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洪友群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怎么配合,不愿意招收学徒工。

之前与塞维签订的合作协议已经变成一纸空文,公司承诺的办订单班、设立“塞维奖助学金”、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共同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应用研究所”等等合作均没有兑现;而今年,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一个学生都没招。

企业也不愿意花钱培训员工。一家新能源企业与学院签订了3年员工培训协议,只在第一年派出100多名员工接受培训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黄胜告诉记者,从自己2010年5月到岗后,先后从新余的各职业院校招收了1000多名毕业生。这些学生在企业学徒期间,与正式员工同岗同酬,企业需要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去一对一地帮助这些学徒生。

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学徒工?黄胜并没有正面回应,他说“现代学徒制”需要企业、学生、政府、企业4个方面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就能很好地推行“现代学徒制”了。

对这些企业而言,政府承诺的“现代学徒制”各项奖励没有到位,学徒工的薪酬基本都是企业支付。

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主任邓志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3点原因:首先是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有问题,到企业学到技能本领后,一旦就业不如意就跑了,企业花了钱培养人才,却发现是替别人培养孩子,当然不愿意招收学徒工;其次是招收学徒工,员工管理难度加大,企业成本也大大增加,而政府方面的补偿和补助没有到位;第三个原因是,企业完全利益导向,缺乏人才培养规划,有订单的时候,什么人都要,没有订单的时候,就不愿意接受学徒工了。

邓志勇建议,政府要筹措资金,给接纳学徒工的企业必要的补偿,例如奖励和税收优惠;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政府也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和职教经费扶持;职业院校方面,加强对学徒工的过程管理,在学生学徒期间也要跟进管理,有专门老师带队、及时调整学徒生就业心态,避免学徒工流动性太快,尽量减少企业的用工损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新余市承诺“按平均每生每年1300元的标准补助学生学费,中职生补助两年,高职生补助1年”,仅仅针对新余籍的学生。“新余试点”被宣传出去的一些成绩,例如“有10所职业院校到企业承包生产线,提供了1万个实训岗位”,也被同行笑话。一位职业院校的负责人称“这怎么可能,有哪家企业会把自己的生产线承包给学校?”而众多职业院校期盼的就业准入机制,目前还在纸上谈兵,停留在“美好的愿望”上。

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范文第4篇

在实践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取得了不错效果,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加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不仅拓宽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生源,还加快了企业人才结构优化。从文献分析来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和途径探索研究较多,而钢铁企业的现代学徒制育人途径研究则更为稀缺。

一、当前钢铁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受限

高职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现代职业教育虽然受到了重视,但是却脱离了社会。企业对办学的投入较多,但是回报少,极大降低了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所以有限的办学规模,难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且在院校办学的大趋势下,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所以无法进一步开拓市场,面对市场上急缺技术型人才的现状,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学校教育上,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专职教师来教授,学生难以接触到最新的设备与新兴技术,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果。

(二)学校办学发展缓慢

我国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差异较大,如具有企业办学特色的冶金行业,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国有企业出资建设的,需要长期依赖于企业的投资保持办学活力。如果缺乏政府补贴,再加上企业受经营、管理和市场变化等影响,企业会出现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现状,企业很难继续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进一步制约院校的经费,院校也难以得到全面、规范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实习实训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投入专业场地及设备,院校的办学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制约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三)专业设置缺乏市场导向

钢铁行业发展的不景气,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其在就业时缺少机会,很多学生就业不对口。可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对口,职业院校的发展应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为企业提供更多技术型人才。但是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对这方面的考量,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满足不了社会需求,钢铁企业也不想招收实践能力较差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专业创新性不高,或者在实践中落实不到位,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严重脱节,缩小了学校毕业生的社会服务范围,影响了学生就业。

二、钢铁企业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模式,初期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技艺传承。伴随世界工业化浪潮的推进,学校的统一教育改变了单一的“学徒制”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逐渐退出教育的舞台,但是在社会上依然存在。后来,德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采用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教育双轨制获得了极大成功,各国纷纷效仿这种教育模式,让职业教育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如今,学徒制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成为了“现代学徒制”教育,其以理论课程为纽带,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直接参与到学校培训中来,试图改变学校课程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二)钢铁企业学徒制教育的意义

1. 缓解现有的人才培养矛盾

我国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可以有效缓解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企业为学生直接提供工作环境,可以有效缩短人才与工作岗位的磨合期,使其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缩短企业的职业指导与培训成本。

2. 激发企校“双主体”的育人活力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背景下,企业可以更好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在短期内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展开对课程的动态、科学调整,从而让毕业生更好的进行职业定位,获得稳定的就业心态。再者,企业需要快速创造效益的人才,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提供政策上与信息上的支持,以期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在企业、院校“双主体”育人模式中,学校的培训形式更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学并重,极大缩短员工入职时间,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在参与企业实践时,可以得到更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并自愿选择是否参与订单培养,极大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3. 在专业技能培训系统化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都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而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各个工种的工作内容,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师带徒的学习方法更适合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在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下,学校可以聘请企业高技能水平的师傅来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让学校与企业之间,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并以此为途径,进一步宣扬钢铁企业的文化,增强师徒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在选择徒弟时,还可以让师傅专门选择,拓宽企业师带徒的工匠文化,用富有感染力的“拜师仪式”,提高企业预备人才的归属感。

三、钢铁企业现代学徒制的育人策略

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急需加强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高技能人才更是钢铁企业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在调整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规范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钢铁企业需求,采取现代学徒制育人方式,让校企双方双向互通,有如下策略:

(一)制定“三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定向招生、培养、输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目标在于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让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更紧密。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与区域钢铁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之后企业可以“冠名招生”,以此将企业文化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新生入校后,第一年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授课为主,让学生在学校尽快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两年学生进入工厂实习,以进企业参与实训为主,初期先了解企业的环境建设、熟悉企业各个工厂的环境、工艺以及生产设备等等。学校与企业相互协调,并签订相应的协议,在企业第一年的学习中,学生主要由带队教师、班主任以及指导师傅负责,在校内外的企校实习实训岗位学好专业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一年,则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提升专业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进入企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融合校企文化

员工在认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在现代学徒制培训背景下,将校园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使学生真正身处职业教育的育人大环境中,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得到学生的认同。比如学生在校时就大力宣传、渗透企业文化,在“校史”中引入企业的历史发展,包括企业里的行业专家、发展历程、用人标准、名人名言等。学生在精神与文化共育的氛围下,可以吸纳企业精神。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将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安排企业里的行业专家来班级授课;加强学生对工厂生产、安全的认识,树立岗位意识和敬业精神;以行业专家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最后,举办和组织技能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认可企业文化,主动在高层次舞台上展示自我。

(三)专业设置与社会接轨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服务于钢铁行业。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与企业的发展接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让产业需求成为校企联合办学的风向标。其中学校的专业设置是服务于企业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应当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安排,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黑色冶炼技术、金属压力加工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钢铁行业产业升级要以人才为基础,所以在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下,还要进行“精细化”培训,引导企业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将“短期”人才培养转向“中长期”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制定长期的培训机制。在技能鉴定中,采用无纸化考试,构建企业智能化人才考核平台。这些改革措施必将极大提升职工的专业素养,让企业与学校达成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四)发挥互联网优势,制定弹性学习时间计划

学生第二年进入工厂学习,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职工,以参与企业生产学习技能知识为主,理论知识学习为辅,制定弹性学习时间计划。探索实施以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3+2”、白天在企业、晚上在学校的“白+黑”培养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保障“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我校采用了“白+黑”培养模式,学生白天在企业学习技能,晚上教师利用云班课、腾讯课堂等教学软件,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场所、设备、人员优势,共同开发不仅适用于学生,企业职工也能受益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保障企业实践的连续性。

结束语:

钢铁企业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双主体”育人途径,还可以让产教充分融合,让人才培养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基准,促进人才就业,提升高等院校的人才服务质量。以师带徒的模式,要以“专业课程改革”为纽带,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可复制、能够长期推广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摘要:现代学徒制可以实现校企间“双主体”育人途径,有效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钢铁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人才优化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是钢铁企业人才的重要来源基地,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丰富经验,加强同钢铁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本文就钢铁企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适合于钢铁企业的现代学徒制的多途径育人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钢铁企业,育人方式

参考文献

[1] 裴颖脱,彭勃.钢铁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20(04):94-96.

[2] 杨蔚民,高莉莉.钢铁行业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江苏省盐城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216-218.

[3] 白转转.探究新形势下钢铁企业财务人才建设的新道路[J].当代会计,2020(01):86-87.

[4] 毛根平.钢铁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范文第5篇

一、高职游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 高职游戏设计专业培养的是从事游戏制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 高职游戏设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 文化成绩不高, 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团队协助能力不强等问题。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无法迅速完成从学生到技术工人角色转换, 对企业要求的项目不能直接上手。在广大地区还存在着培训机构再进行技术培训一段时间才能上岗的情况;二是各个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过与宽泛, 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么培养人不够明确, 教学的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等问题, 造成部分院校游戏专业毕业生无法快速就业, 仅仅懂些理论和岗位工作相脱节, 职业素质不高。因此, 要解决游戏设计专业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不相符的问题, 就要大力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质量才是关键。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性

所谓学徒制是一种在工作工程中以传授者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 一步一步的将职业技能面对面传授的形式。学徒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变化。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有利于解决企业招人难的问题;有利于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文化;有利于学生迅速向求职者角色转换, 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沟通协助素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提高职业素质。同时实施现代学徒制还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高职游戏设计专业与游戏企业用人单位之间不协调的对接问题, 最终实现专业人才输出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具体措施

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实施“筑巢引凤, 引企入校, 引企入教”等活动推动游戏设计专业在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和产教融合方面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在校内由企业为主导, 建立生产型工作室, 再由合作企业来测试挑选学生加入到工作室, 工作室以企业做过的真实项目案例为课程内容, 再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校内专任教师为辅, 协助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有真实工作项目, 有企业教师指导,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比如在制作道具模型时, 学生对于结构理解不清楚, 则由教师将复杂的道具结构一一拆分, 画出草图, 让学生充分理解, 再比如制作角色模型时, 学生对于人体比例和解剖知识掌握较弱, 则由教师进行数周的人体解剖教学。在项目推进过程中, 企业技术人员就是师傅, 学生就是徒弟, 在项目间隙, 师傅回归教师本职, 面对学生讲授知识点和理论, 集中学习案例制作中没有细化描述的知识点, 从而真正落实了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这种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的角色转换, 既有利于职业技能操作的培养, 又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学生不仅能够完成项目案例, 还具备相应的知识理论。

四、关于游戏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现实情况下还是会有一些不足, 就如何更好的实施下去笔者有两点思考。一是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工作的支持, 在校企合作方面地方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和制度激励用人单位参与到学校课程教学当中去, 才能切实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出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 才能切实维护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 主要是保障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一线工作者的利益, 在职称评定, 工作量计算等方面, 提高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项目不同的工作室, 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工作任务, 对完成项目任务的学徒应适当基于相应的工作报酬, 可以以奖学金, 企业助学金等形式对学徒进行奖励, 还要落实学徒的保险制度, 切实保护好学生的人身安全, 保障学生的权益。

结语

基于工作室化教学法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改革是一种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和学徒制优势互补, 既符合当前高职高专游戏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 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 增强了专业活力。缩短了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异, 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新兴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被各大高职院校所推崇, 是解决院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分析了现代学徒制在游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优势明显, 研究了游戏设计专业如何融入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方式与有效途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游戏设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旺.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探索[J].艺术科技, 2016 (01)

[2] 张荣.高职动漫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21)

[3] 石蕴伟.现代学徒制在动漫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新校园, 2016 (01)

[4] 樊瑞军.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与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 2017 (12)

[5] 关天羽.论现代学徒制对中等职业学校动漫游戏专业的重要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8 (07)

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意义范文第6篇

但现代学徒制发展至今,理论界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实践探索效果更是拆强人意,最典型的问题是学校培养的现代学徒没法满足企业需求,导致出现“校热企冷”的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以及人才需求分析,提出要重视并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观点,并具体提出了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

我国众多学者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学者就现代学徒制在双元育人、学生双重身份、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学徒制的“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双主体、双课程体系,产教融合,并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根本。

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和特征不难看出,必须要有企业的深度参与。那企业如何才会愿意参与呢?之前很多文献倾向于倡导政府主导、政策导向、资金补助,或者高职院校相反设法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来换合作,我认为这都不是长久之计。真正激发企业深度参与的绝不是外力,而是企业真正需要。

人力资本是企业发展和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投资培训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企业作为理性人,做某项决定或参与某项工作,一定是基于利益的考虑。但现在培养的现代学徒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于专业技能不娴熟,而在于缺乏创新思维,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兢兢业业工作,而这本应该由创新创业教育来实现。基于此,提出要从创新创业教育着手,为现代学徒制推广推波助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015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并明确表示“双创”是推进中国技术革新及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路径。同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明确提出高校要大力开展“双创”教育,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引领社会创新创业潮流。借助政策的东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为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对创新创业理念,尤其是对高职教育创新创业思维的解读产生了偏差,导致系列问题的产生,效果不尽如人意。

最普遍的问题是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从行动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如课时安排不足、教师把关不严、教学效果评价不落实等,导致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师生热情较低。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受传统观念和管理思想的束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定位和标准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理念应该是重创新轻创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创业精神培育,不是创业行为孵化。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包含两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二是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等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育人质量。但在教育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偏重以竞赛为主的学生科技活动,在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有所不足。还有的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设为选修课,或者只对经济、管理等部分专业学生开设,从而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地位,难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广现代学徒制的影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为宗旨,以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

力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性个性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可提升育人质量。

现代学徒制之所以推广不太顺利,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不能为企业创造超过成本的效益。近年来,理论和实践都基于“双课程”体系来试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现在企业更多的是需要高技能人才,不仅懂技术还得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这就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作用。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协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提升学生能力,满足企业需求。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现代学徒制推广的对策

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鼓励各种创业行为和创新项目,但核心思想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创业意识、创新思维培养与所有专业相融合。

第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各个专业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按照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及课程特征,引导学习者从规范思维走向创造思维,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任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训练。此外,还可以按照各个专业集群建设的要求,开设跨专业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更为开阔的创新视野,进而实现创。

五、新创业教育所需的无边界教育理念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真实的项目开发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应按照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要求,面向合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相结合的师生创新团队,以项目驱动为纽带,强化各个专业之间的互补,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时间不能保证,还比较“碎片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有机融合,难以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专业教学主渠道,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提升专业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专业背景、数量结构、内涵素养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这样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形态,单方面依靠思政、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或普通专业教师是难以有效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师资力量更是比较匮乏。高职院校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做好顶层设计,严苛标准,加大监督评价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责任性和紧迫感。第二,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组织集中磨课、研课,通过上公开课等形式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第三,积极拓展与合作企业的合作范围,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定期派遣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加生产过程的实践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并聘请行业领域或企业的优秀人才兼任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建立创新创业导师数据库。

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学徒制下发挥企业主导作用的前提和根本动力是实现企业职业教育投资收益,即稳定的收获有价值的员工。在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人才,高职院校需转变观念,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为切入点,提高育人质量,为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源源动力。

摘要:现代学徒制发展至今, 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 大批职业院校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颇丰。但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 导致现代学徒制没法实现预期效果。本文提出要培养具有创业创业精神的学生, 来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推广。

上一篇:三爱三节主题活动记录范文下一篇:司磅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