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

2023-09-16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新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但是也给各个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定意义上容易使学校德育工作陷入迷茫。所以,新时期各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特点开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德育工作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新时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期;德育工作;思考与实践

随着新时期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快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起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实际的德育工作中,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阻礙了德育工作的发展。所以,基于当前德育工作的现状,要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让德育工作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新时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工作和社会的发展不能相适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对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不能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首先,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其次,我国是一个民主化的国家,每个人都可以就先进的政治生活发表自己的言论,而青少年容易受到迷惑[1]发表一些不符合时宜的言论。这时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的规范,帮助学生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中,发展自身的独立意识、提高判断能力,从而更加准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青少年会感知到各种丰富、复杂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容易在青少年的思想中产生冲突,影响正确思想道德形成。所以,当前德育工作和社会发展不能相适应是阻碍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时期要求能够克服这一因素,促进德育工作更好的发展。

2.青少年的犯罪率上升。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普遍都重“分”轻“德育”,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投入于学习中,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会放弃学习、无所事事、甚至于会旷课、逃学等,产生了一些大家口中的问题学生,有的学生还会产生心理问题。并且,有调查显示,近些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出现极为不好的社会影响。如,2018年有一个16周岁的在校学生和同学校的学生在宿舍内因琐事发生争执,继而发生肌体接触[2],然后用不锈钢单刃尖刀捅伤同学......这些触目惊心的悲剧,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不得不重视的德育工作。

二、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措施

1.德育工作的教育方式要多样化。传统的德育工作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意识到德育工作对自己的重要性,不利于德育工作更好的发展。所以,新时期要改变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所以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的改革,学校可以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文化课中,让学生可以在大量的文化课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德育,促进道德素养的形成。其次,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开展德育工作,如国旗下的演讲、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优秀的道德品质,如参观博物馆、扫墓等。总之,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德育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3],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目标,为学生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新时期,要求德育工作者能够具有高素质,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道德的人才。所以,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可以对德育工作者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使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能够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在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中,各个德育工作者还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在交流中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德育工作能力。其次,学校要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检查,并进行评选活动,对于一些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可以进行奖励,这样既能够完善学校的德育工作[4],又能够使德育工作者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另外,可以通过德育研讨会,累积大量的德育工作经验,这样在今后的德育工作开展中,就可以实现德育工作的最优化。

3.德育工作者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是否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所以在实际的德育工作开展中,德育工作者要能够去倾听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困惑、迷茫,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去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导。这样德育工作就不仅只停留到表面上,而是德育工作者可以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道德,从而真正明白自己的成长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德育工作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德育工作者,乃至于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德育工作为学生营造一种健康成长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更多优秀道德品质,由此提高社会整体的素质。总之,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使德育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常振涛, 冯亚男.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 未来英才, 2017(9):00312-00312.

[2]肖秀峰. 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小学), 2017(6).

[3]肖惠芬. 新时期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 成才之路, 2017(7):15-15.

[4]梁燕玲. 试论如何提高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 好家长, 2018(22):192-192.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学校工作以安全為保障,以德育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纵观农村中小学的发展,教学质量高的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工作成效明显,以优质的德育工作,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落到实处,从而达成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顶层设计不够。顶层设计不够,主要是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德育重视不够。一是对上级的文件精神和德育工作要求,没有作深度的学习研究领会,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结合和细化,存在念文件、学习要求来贯彻落实工作“虚假”现象。二是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专题调研、深度思考,德育工作缺少针对性,学生德育问题层出不穷。三是抓德育队伍建设不力。不论是对德育职能部门的检查督促,还是全员育人责任的落实考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德育队伍缺少活力与创新精神。四是与外围社会环境协调不够,如与社区、村委会、派出所、司法所等协调不到位,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社会合力。

2.德育专项工作落不到实处。德育专项工作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等”,这些教育是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实施这些教育时,有的学校以一次学习会议、以一场活动、以一次报告,甚至把上级的有关文件学习传达一下,就认为落实了相关工作,使上述专项教育工作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德育科研滞后。德育科研以学生存在的行为问题为导向,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以形成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根本。目前,教师不愿当班主任,主要原因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找不到管理的有效方法,形成“怕管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是德育科研滞后的后果。当学校的教学科研已形成常态,有效推进教学工作,受到教师欢迎的同时,有的学校德育科研一年都不搞一次,严重滞后于教学科研,势必影响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4.创设不了有效的德育工作载体。由于在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细化等工作做得不够,在对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不到位,学校德育工作就会出现“学习文件,视为贯彻”“唱高调,忽悠学生”,结果是名义上“加强德育”,实际上“淡化德育”。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没有创设有效的德育工作载体,德育工作不能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引导学生的成长,有时甚至会引起教师、学生的反感。

5.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德育工作是一项细心、细致,入心入脑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做到春风化雨。这就需要有长效机制的支撑。但目前在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往往存在上级发文要求做、上级要来检查才做,遇到学生出现突出的违纪问题才抓的现象。在德育工作“管的制度、管的标准、管的过程”出现缺项,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不能持之以恒推进,德育工作出现忽冷忽热、学生违纪现象忽多忽少的情况。

6.校园生活单一枯燥。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生活?当教师缺少换位思考,又被教学所累,就往往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设计、安排学生的校园生活,单一枯燥的校园生活往往无法吸引学生。一是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量行走在宿舍、教室,玩游戏成了一种奢望。二是德育方法简单粗暴,说教、批评、学生犯错后的惩罚,这不准、那不行成了常态。三是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长此以往学生厌学也就成为必然。

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1.加强顶层设计,有效规划德育工作。学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为重点,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律,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创设育人的有效载体。以整体规划、系统衔接、全员育人、家校社会有机配合为根本策略,加强制度建设和德育科研,健全育人机制,优化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民族精神、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本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贯穿于日常工作中,通过解决问题,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内涵发展。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或文件精神,要在抓结合、抓细化、抓载体上下功夫,做到在解决问题中与时俱进。三是要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明确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等部门职责,制定德育工作年度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全员育人等机制建设,“完善管的制度、明确管的标准、落实管的过程”,健全管理机制,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四是积极协调德育工作的外围环境,加强与社区、村委会、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协作,定期召开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五是着力在德育的制度和做法上创新,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2.抓实德育专项工作,以点带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创新教育”等专项教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形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有效德育载体,也是德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方法与策略,做到“有方案、有教材、有教师、有课时、有考核、有总结”,有效落实上述德育专项工作,使其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引领德育工作的发展。德育工作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载体,主要的原因,是德育科研滞后。如何開展德育科研?一是要以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导向,即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作为德育科研的切入点,通过德育科研,集思广益,为广大教师提供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和“德育困惑”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有效减轻因“管学生难、难管学生”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二是德育科研一般以年级组为单位实施,每月进行一次科研活动。三是加强检查指导考核评比,使德育科研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健全规章制度,健全分层次地对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年级组、班级和教师的德育指导检查工作,幷使工作常态化,取得实效。四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进德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总之,只有德育科研和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平行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为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开发德育活动化课程,打造德育工作有效载体。德育科研的作用是找到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载体,那么德育活动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创设德育载体的方法与策略。制度最大的作用是“教化”,而实践活动的作用是“育化”。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学科教育以明确的任务、有序的组织、适切的实施、可靠的检测,保证其高效有序的实施。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开发,就是将以往的德育活动组织,上升到课程开发,有助于解决学校德育有效性问题,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育化”作用,推进德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进一步深化,必须在课程化建设上下功夫。

依据课程的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德育活动化课程的开发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形成文本。明确活动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的重难点、组织实施的程序、参与组织活动人员的分工等。二是组织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后反思。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四是学校评价。学校就文本的形成、组织活动的开展、活动目的的达成度(即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等作出评价,并明确是否可以向外推广。

5.完善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德育工作要实现“内涵发展、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建立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根本。一是健全完善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要从学校管理、年级组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家长协助配合等方面制定完善制度,做到用制度管理、用制度规范,这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二是明确管的标准,学生违纪到达什么程度应受到怎样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违纪现象必须给予教育,检查考核标准必须趋于一致等等,这是营造德育“公平公正,人人抓德育”良好氛围的基础,明确管的标准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关键。三是落实管的过程,学校要按照“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评价反思”四个步骤,加强检查、督促、指导,定期对德育工作进行考核公示,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根本。

6.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感受校园生活的意义。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生活,那就是“作业少、活动多、成绩好”,学生的校园生活意义基于三个方面。一是探究学科知识的意义,学生喜欢的是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喜欢的是动手实践的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故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改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探究、合作学习。二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基于此,学校要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将少数民族的歌舞贯穿于大课间或课余活动之中,要创设体育、音乐等硬件设施,让学生课余能自主开展活动。要创建学生社团,让学生能跨班级、年级进行互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找到乐趣、找到存在感。三是体验自身成长的意义——多元的评价。教师要做到三个转变,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从单一的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丰富校园生活,是健全育人机制,优化育人环境,突出实践环节的需要,更是满足了学生心智成长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德育的主体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工作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德育体系,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德育载体,突出实践环节,探索有效实施德育的方法途径,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教书育人”。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小学教育担负着推进民族振兴、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客观条件影响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需要反思小学德育工作的不足,全面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学校、家庭、教师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教师素质;实效性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概述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内容

1、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

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1]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文化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更加贴近农村小学生的具体实际。

2、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特點

滞后性。一般农民都忙于生计,很少关注当下最新信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不能及时掌握各类信息的时效性,因此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出现了滞后性特点。

单一性。城市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师资力量较好,因此城市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实现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而农村小学德育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明确阐述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小学阶段作为农村小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因此农村小学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自身对德育教育不重视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根深蒂固,部分家长以及教师把重心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只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学生为了以后自己能上重点中学与重点大学而片面的追求文化课的成绩,对于德育教育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

2、教育从业者专业素养不达标

由于农村资金不足,客观条件的限制,师资严重缺乏,导致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对相关教师的门槛条件相对放低,导致部分德育教师缺少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粗暴,专横跋扈等。

3、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

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问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受到的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农村孩子受父母影响从小就的梦想就是父母口中所谓的大企业家,潜移默化中忽略了道德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4、学校对德育工作的不重视

尽管国家大力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但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是把智育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三好学生”的评选,实际就是建立在成绩至上的基础上。这种教育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方面,农村教学设施的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教学内容的刻板化,德育教育内容不能结合最新的实际案列,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新颖性。另一方面,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艰苦的教学条件,制约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生不能够主动学习甚至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这就阻碍了德育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也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教师自身素养的局限

教师自身素养不高的消极影响。在农村支教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小学中大部分老师专业不对口,并且只有专科学历,他们自身缺乏道德践行能力。而且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农村教师的教育方法相对比较单一,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德育教育理论的灌输上,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抱怨德育课更像上阅读课,不能参与到课堂中。

3、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急于求成,过于浮躁。每一个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子女以后有所作为,所以为子女未来的发展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孩子升学、就业的社会压力,出现了大规模畸形的农村家长陪读潮。同时,家长自身德育观念有待提高。部分父母在对自己子女进行教育时,往往忽视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4、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德育状况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在评估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校实际评估过程中尽管德育工作有评估条目,但是评估过程中,学生的成绩、作业量占比重较大,德育工作评估占整个教师考核的比重微不足道。

三、加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从各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思想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渠道的主导作用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深刻阐明新时代就要有新作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也要有创新,要与时俱进,在德育教育上要把握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果,也是对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山东省沂蒙山区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他们用沂蒙当地红色文化给学生上德育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全面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4]我们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农村小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渗透德育内容,给农村小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农村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要切合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不断提高他们日常交往学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在开展活动时要注重年龄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德育教育的活动,帮助学生们不断丰富自身。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

1、完善教师培训与进修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柱,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今天,提高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与进修制度,提高教师各方面素质。

一方面农村小学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增加学习机会,不断完善交流平台,了解德育教育的前沿信息,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提升教师的学术素质水平;另一方面,定期对德育教师进行考核,选取一部分优秀德育工作者以及先进德育工作典型去发达国家进修学习,学成归来带动其他德育教师进步。

2、改变教育理念,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作为思想道德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均衡发展,这样建立合理的德育理念体系,才能推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3、创新教育方法,促进品德内化

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其品德内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其主体性地位,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促进其自身的品德内化,积极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培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

创新情感教学法。作为教育者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不是依靠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促进家庭、学校德育教育认识相结合

1、加强学校同家庭的日常联系

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有些农村家长很少有时间与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师利用家访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在家里的基本表现,这样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还可以设置家校联系卡。现在农村家长都有智能手机,教师可以定期的把学生在学校的基本情况发送到家长手中,让家长更好的了解自己孩子学习以及生活情况,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之间交流,促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2、形成家庭和学校一体的德育共识

教师可以指导和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减少农村“传统”观念对德育的消极影响,提高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教育者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成长特点之后更好的因材施教。使家庭与学校形成统一的德育共识,推动德育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1、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

学校成立联合德育工作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的组成人员主要有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德育教育的相关专家、德育工作的典型代表等,每年定期举办农村德育工作者的述职汇报,相关评价小组的部分人员可以去实地考察,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等途径,了解相关德育教师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

2、完善教育评价的考核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指出,“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5]相关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德育工作指南不断推进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三全育人模式。

要注重农村小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推动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作用,有助于学生对德育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语

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相比较城市德育教育而言,农村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而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对我国总体教育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就农村问题指出“大力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7]阐明了我国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实现学校、教师、家庭与学生自身的共同教育,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小学德育纲要[J].人民教育,1993,(4):1-12.

[2]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3).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新华网,2019-3-18.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1).

[7]光明日报编辑部.聚焦全国“两会”感受教育脉动[J].教育家,2019,(10):6-7.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德育管理 融入方法

引言

小学德育教育内容枯燥,尤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互联网媒介获取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由于学生年龄小,难以构建有效的文化理解与认知体系。在此背景下,为在德育管理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实现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目标,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融入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对改进小学德育管理、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十分重要。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由于学生思想理念与理解思路的局限,对于德育知识的学习参与度不强,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与锻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能够改变这一教学形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德育管理质量的提升。

随着德育教育改革的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运用空间越来越大,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材内容,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借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能力。在小学德育管理实践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德育知识体系,进而满足学生的德育学习需要。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实现小学德育管理的根本性教育价值。

二、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育重视度不足

德育教育重视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由于受到以往教育弊端的影响,部分教师较为重视学生智育,忽视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德育教材内容理解不深入,在教学中不能引领学生探究知识内涵,导致学生德育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将这种道德教育理念植入学生思想与意识中。学生德育素养不高,导致小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二)德育内容创新性不强

时代在进步,思想应跟着进步。因此,德育教育应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化思想、理念,创新德育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德育教育与现代知识、思想、理念相融合,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德育知识内涵,增强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规范与管理自己。然而,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大都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授课,所讲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导致小学德育管理质量不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较少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勤俭节约”,外来文化倡导“享乐主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集体观念”,外来文化提倡“个人主义”,这些文化与我国文化形成对立,学生由于年龄小,很容易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反观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这一方面较少,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融入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智慧、勤劳、汗水的结晶,蕴含较多的文化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管理中,只有教师取其精华,提炼精华,将文化精髓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融入。善良、诚实、守信、勇敢、无畏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我国民族几千年来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化精髓是值得后人传承与发扬的,也是我国人民的骄傲。这些文化是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与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德育管理质量。

例如:勇敢,要求学生面对邪恶,挺身而出,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平,与人相处与谦和,不应与人发生口角;团结,要求我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应团结一致,一起走出困境;勤劳,要求学生自强不息。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管理中,增强学生不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自觉抵御外界不良信息对自身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德育管理中,只有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才能更好地运用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引领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德育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根据教材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提高小学德育管理质量。在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将一些成语故事、诗词、名言警句等内容引入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知识。同时,借助一些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团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学习《弟子规》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德育现象引入教学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将教学立足于教材,根据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的德育形象制作成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知识引领学生,让学生分析、思考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应创新教学方法。因以往小学德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德育知识学习兴趣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为学生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小学德育教学方法带来了契机。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授课,实现传统文化知识、德育知识、信息技术相融合,将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融入。

教师有效运用微课资源,能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融入。运用微课资源,丰富学生的德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相融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微课,让学生每天学习微课,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更好地知晓传统文化精髓,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科教育体系中

小学德育管理要想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性,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育体系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价值。这就需要德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各科教师形成合作关系,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引领各科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育体系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小学各科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能够全面引领学生,不仅提高学生德育教育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学生认可本土文化,进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质量。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爱国教育文章,教师将爱国文化融入其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对于一些感恩教育课文,教师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引领学生,让学生在家中为父母做一件事,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文化为导向,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背景、内涵、传递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在小学校园中,教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课程知识。例如: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为学生开展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美术鉴赏活动等,营造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明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开展多元化艺术活动,是小学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为学生开展艺术活动中可以融入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素养。

结语

在时代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管理中,提高学生的修养,是小学德育管理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小学德育管理中,教师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令琪.小学德育管理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8-9.

[2]朱立坚.小学德育管理中融入中华礼道文化的实践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82-83.

[3]刘鉴文.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下旬),2017(04):135-136,165.

[4]范锦飘.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挑战及对策——以东莞市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7):37-38.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德育;实施

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成为接受社会主义意识、理想、道德、知识、愿望教育的劳动者。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为祖国和人类作出贡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德育是启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微妙教育的重要途径。其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老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忠于教育。老师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运用自身的个性魅力发挥德育教育的示范作用。比方说,老师去上课的时候,他们衣着朴素大方,简单而不华贵。这就能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挥隐形教育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不穿花哨的衣服,教育学生不可相互攀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讲课时老师要讲普通话。口齿清晰,黑板板书要写得整齐,标准。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给与关怀。要耐心仔细、注意和鼓励,当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教师可以说“你进步了,或者你很好”,要用一些肢体语言,比如摸摸学生的头[1]。为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有爱,从而促进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假如老师总是不开心不讲话,教室里的气氛就会紧张,变得严肃起来。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隔离感,学生不愿意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地对待学生。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能够成为真正的学习达人,形成轻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唯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这种教育功能对人们来说是无形的,是微妙的,是巨大深远的,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二、德育在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数理实践活动是深化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一边教授“面积计算”的实践活动,一边让学生了解图形计算面积,进行教室、操场等活动的现场测定,整理测定数据,然后计算面积。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真实情况。学生不仅要自学,而且要对他人的学习负责,实现共同学习。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团队成员能够成功完成任务。通过个体体验,加强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2]。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增强集体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三、在数学训练中渗透德育。

因为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特别注意。为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学习习惯。对小学生而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训练与繁殖来实现的。经过严格的训练同学们对待每件事都认真负责,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正视错误,勇于改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养成,必须严格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点滴做起,循环渐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听写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完整地回答问题,写作业时要清楚地清晰工整,运算符号不能写错,画图用尺子,正确计算。对低年级年级学生来说,除了要好好听讲,认真分析问题的意思,找出数量关系,使作业保持整洁,计算完成后还要进行验算。高年级学生不但要注意讲义,而且要用心记笔记。用辅助线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分析问题的含义,了解量的关系,在计算时选择简单的方法,有意识地检验。只有一个实际的步骤才能实现所有方面。要想不断提高所需的条件,掌握好学习习惯,为将来的事情打下基础。

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对道德教育的渗透

广泛应用数学是数学的一个基本特性。强化数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加强应用,已逐渐成为共识。数学应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将读一读中的“巧测河宽”结合起来。早在1805年,拿破仑就在莱茵河两岸展开激战,拿破仑想用炸弹炸毁敌人的阵地,要想准确地落到敌人的位置,就必须知道河流的宽度。但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3]。于是拿破仑便巧妙地运用了“三角全等”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故事中。同学们不仅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也能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升数学学习的热情。在未来教书育人时,我们将更加激励学生。将数学知识最终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应用于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安排了一些实习工作。比如,单独制作测力仪,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或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廠、建筑工地学习。了解应用数学知识的各个方面。

五、要有学生意向,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材料

中小学数学教材中有思想教育的内容,但不够明晰。对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材,广泛展开,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道德教育与知识分析与教育结合起来。①适当扩大阅读范围,渗透德育。在小学数学课本里,摆放着一些包括数学的历史材料,数学家的语言,实际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问题,知识的背景等等。这种设置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了解数学。其兴趣也为学生进行爱国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基础。举例来说,教圆周率时,让学生先数星星,介绍祖冲之,讲述祖冲在追寻数学的路上的动人故事。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和自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不畏艰险、勤勉、艰苦奋斗。这对多种用途都有帮助。②要合理使用实施德育的知识栏。还有许多“你知道吗?”就在小学数学课本的小知识栏里,可以合理使用。对学生来说,不但要扩大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很好的教科书资源。例如,教小数的意思时,要懂得一点道理:“你知道吗?十进制是我国首先提出的。在西方,小数显示得很慢。到了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次使用了小数点来区分整型和十进制部分。通过对这些小知识的合理运用和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小数点相关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们培养我们伟大先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自信心[4]。

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教育随处可见。在数学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不能用机械的方法来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必须自然、恰当。如此,德育内容与主题性内容就相互协调、统一了。教师要让学生做思想的有心人,这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要求。

参考文献:

[1]娄莹.分析小学数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如何展开[J].中华少年,2020(05):45-46.

[2]滕倩倩.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家长,2020(01):69-70.

[3]于会泳.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探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20):161.

[4]夏万玉.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探讨[J].读写算,2019(19):44.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阵地建设;诱导感化;强化养成

实践证明,一个科学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构想成因

学校德育工作在实际运作中有其特殊性,主要受到生源质量、教师队伍以及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制约。

1. 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制约着学校的教育质量

富裕起来的人民希望优质教育,优越的生活条件又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相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难度陡增。

2. 学校教师的特殊性制约着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的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工作方法参差不齐,学校的德育效果难以保证长久。

3. 学校家长的特殊要求影响着德育的落实。特殊的家长群体,知识与财富的反差使他們对教育的要求有着不同寻常的渴望。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被动应付,德育工作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校怎样才能把德育工作真正做好呢?笔者构想出了一个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与同行商榷。

二、学校德育管理网络框架

由于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德育工作难度加大,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应构建“七线为主”的框架,如下图:

三、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想

1. 优化育人环境,凸现育人文化

育人环境的建设,除了必备的学生课桌椅、黑板等设备以外,还可以布置广播音响,悬挂国旗、队旗、名人画像、名人教育警语,安装电视、电脑、投影等多媒体平台,张贴校训词、办学理念语、办学目标语,开辟功能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特色园地等班级文化版块,凸现育人文化。

2. 强化德育课,重视知、情、意、行的诱导感化作用

(1)班会、思品、心理、劳技课,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深挖教材内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空,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讲清、讲透,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深化明理,深入学生心里,净化学生心灵。

(2)特长课,课任教师也要将德育渗透进学科知识。

3. 抓严抓实一日常规管理,强化训练养成教育

(1)制定和落实班主任责任制,构建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德育网络。

(2)培训班干部,创设实践活动平台。

(3)以“五大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

(4)开学初开展主题为“稳定规范、养成习惯、礼貌落实月”活动,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班主任具体指导落实学生学习《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和《学生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并且每周确定一个常规教育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5)每日大课间实行“晨集、晨导、晨跑”活动。

(6)每周一对学生抽屉的物品、储藏室的口杯、书包摆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7)每学期要求学生把在校养成的良好习惯带回家,并设置一个考核表由家长进行评价。

(8)始终开展“六好”行为习惯强化训练载体工程。“六好”即“说好话——说文明的话”“走好路——靠右行”“吃好饭——遵守就餐纪律”“睡好觉——遵守就寝纪律”“掌握好知识——学习是我的责任”“掌握好技能——特长是我的兴趣”。同时建立校纪检查制度,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设立文明监督岗。

4. 强化德育活动阵地的建设

(1)开辟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一日名人名言版块。班级要充分利用黑板报、荣誉宣传橱窗、一日名人名言的功能,定期更新板报、橱窗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致辞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班、爱自己、尊师、团结友爱主题教育。

(3)开展献爱心和感恩教育。制定计划、方案,确定每周六、周日为“我为父母献爱心日”;开展“算算亲情账”的感恩反思教育;国旗下演唱《感恩的心》手语歌;感念师恩,举行庆祝教师节、献“谢师花”感恩活动;毕业班毕业典礼上最后一次聆听学校特色铃声、唱谢师歌、栽“感恩树”;开展十个“一”活动,即“一声问候、一封短信、一个电话、一次活动、一次感受、一首歌曲、一个闪光点、一声赞美、一生奉献、一生珍爱”的爱的互动活动。

(4)开展“读书节”活动,照亮学生的德育晴空。利用学校图书、学生自筹图书,在教学区的和生活区建立“图书角”,每月、每学期都有读书活动主题和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学习习惯、学科素养的培养。

(5)开展以“诵读古诗”为切入点的爱国、明理、守规教育。利用班会、队会、少年团校、课前两分钟、路队等阵地及重大节日主题活动诵读古诗,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爱国、明理、守规教育;以班队为单位组织“行为、礼仪规范”知识小竞赛;举办国防、法制知识讲座。

(6)开展“艺术节”活动,激扬学生生命。每学年一次的运动会、每学年一次的儿童节、每学期一次的“英语节”和“语文课本剧”汇演、每周一次的“第二课堂”、每日一次的“阳光晨练”等,都是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意识的阵地。

(7)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自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活动计划;自主参与班队“自主日”活动;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小结;自我反思,撰写《德育日记》,自办《德育手抄报》。

(8)每学期进行以“防火、防雷、防电、防震”求生演习等为主题的生活、生存、安全教育。

5. 强化“两区”、班科联系,构建合力教育

(1)每日班主任与科任老师进行交接与沟通,密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2)每周班主任下生活区,了解学生在生活区的情况,与生活教师密切联系,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3)每两周开一次班、科联席会,总结经验,形成教育合力,构建“1+1>2”的德育模式。

6. 注重学校、家庭、社区的合力教育

学期初开展“迎新会”入学教育及军训;每周进行一次家校信访、电访联系,加强家校沟通;学期中开展“家长会”“迎亲会”等家校互动活动;在学期初开学典礼、学期末结业典礼上,法制副校长进行讲话,形成社区合力。

7. 以“六情”(国情、省情、市情、校情、班情、社区情)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在寒暑假对家乡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拿出相应对策的调查报告。

8. 做好“德困生”转化工作

(1)建立“德困生”档案及其转化制度。

(2)积极进行家校沟通,共商对策。

(3)召开班、科联系会,形成转化合力。

(4)定期举行“德困生”恳谈会。

(5)对“德困生”进行专人全天候跟踪帮教管理,实行违规撰写“违纪自我分析”以及“违纪学生全天候跟踪帮教管理”转化制度。

9.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竞争机制

(1)坚持每周召开晨会,小结一周教育教学情况,奖励先进,提出希望,部署下周工作。

(2)坚持每月评比“文明标兵”和“文明学生”。

(3)期中和期末评选、评比出“三好学生”“文明标兵”“形象大使”和各种新星等。

“何以势成燎原?皆因步步领先。”学校要走出一片晴空,关键是要切实构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有效运作的德育管理体系,同时实行“严明、务实、高效、创新”的管理作风,以教育、教学、生活的“三优”服务,赢得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效果,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目标。

上一篇:新型国际关系论文范文下一篇:晋商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