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矿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2024-03-15

和谐矿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尤其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推崇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 各国都将其引入更广阔的空间。随着全球经济、资源、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各国都调整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 相应地, 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伴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地质调查与评价也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其工作中主要是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环境污染进行检测。在矿区建设中, 工作人员也需要结合城市污染防治监测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来对其建设区域的水工环地质进行研究, 确保矿区建设的合理性, 降低其建设工作对城市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2 矿山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原因

矿山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矿区项目工程数目的不断增加, 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但是, 由于受到传统开采技术的影响, 使得矿区在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造成十分严重的地质灾害。目前, 就我国的矿产企业的开采来看, 后面的开采方式还比较陈旧。对于巷道中的矿产, 可以使用斜井和矿体之间连接的方式来进行开采。同时, 就我国的大中型的矿区建设来说, 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培训, 导致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错误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导致管理的效率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同时不合理的管理还会对矿区的安全稳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工环地质工作, 要在矿区建设开展前, 对地质条件进行认真仔细的勘察分析, 并做好一些预防措施, 确保矿区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3. 矿山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水文地质灾害类型

3.1 由地下水位的突然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

施工人员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地下的溶洞或者暗河等问题, 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就可能直接导致泥沙涌入巷道, 导致透水层断裂或者地层的浅表出现裂缝。这时候地表的一些径流就会讲地面的一些沉积物带入到巷道, 影响到发掘系统的正常工作。

3.2 由矿体内的易燃物质造成的地质灾害

在开挖的时候, 由于矿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险, 如果施工人员不按照规定的要求来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开采, 就会直接影响到矿体中存在的一些气体燃烧, 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有害气体将会不断积累, 当达到一定的存储量之后就会发生非常严重的爆炸。

3.3 由岩上层变形引起的地质灾害

矿区在开采之前, 施工人员需要采取一定的固定和支撑措施来对其矿体进行支撑。如果施工人员在预埋的时候, 对于那些预埋较浅的区域, 会因为矿山的逐渐采空导致地面塌陷, 最终导致大面积出现塌方的危险。

4. 对矿山中可能发生的水文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1 施工之前进行全面的勘测

在矿山开挖之前, 必须对斜井或竖井的位置进行全面的工程勘察, 预测好斜井内的涌水量, 以及周边的含水部分的水文地质构造, 详细绘制地质平面的剖面图, 并根据施工情况随时修订预测结果, 严格按照的施工步骤进行施工, 由上级主管单位进行规范验收。对勘测过程中已知的含水部分, 要综合考虑其位置以及距离井巷的深度, 提前进行导水工程的建造。

4.2 施工中应该采取的工程防治措施

施工人员在开挖的时候, 需要根据施工地的地质状况来选用适宜的防范措施。例如在雨季, 施工人员需要做好排水工作, 并合理设置好截洪沟, 及时将施工地的积水进行及时的排除。以免积水进行施工巷道影响到施工的正常进行。在进行施工爆破的时候, 施工人员需要选着合适的爆破点, 在开采之前, 施工人员需要在高危的施工路面设置好警戒线。

4.3 施工中应该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

通常情况下, 在爆破工序完成以后, 将会产生大量的灰尘, 使得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极大的危机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 矿产企业要采取更多有效生物防治措施, 尽可能将矿区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以此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通过在矿区周围种植植物, 使其达到理想的绿化效果, 净化空气, 大大改善了矿区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4 化学分析仪器的日常管理

采购人员为了有效防止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需要保障分析仪器的质量。并对施工中采购好的分析仪器进行统一编号。同时还需要对化学分析检验仪器进行全方位管理, 管理好施工中的仪器安装、使用以及改造等环节。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 水工环的地质工作直接影响到矿区的建设质量。同时做好水工环的地质工作对于保护矿山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就要求矿产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认识, 真正意识让重视到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性质可行的操作方法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摘要:水工环地质工作是矿区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也对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只有充分保证水工环地质数据的准确性, 才可以确保矿区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对整个矿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减少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 降低矿区的建设成本, 使得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本文针对水工环对矿区建设重要性进行研究探讨, 结合目前我国矿区建设现状, 对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阐释, 并提出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以供借鉴。

关键词:水工环,矿区,建设,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姜震, 索赟.浅析水工环对矿区建设的重要性[J].科学与财富, 2014 (9) :270-270

[2] 谢万兵, 肖刚.关于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对地方产业发展作用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12) .

和谐矿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和谐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的关系及建设和谐企业的意义

和谐企业文化、和谐企业的含义。有的同志认为,企业文化只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即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就是和谐企业文化。所谓和谐企业,是指企业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能够按照上述总要求进行运营的企业。

和谐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和谐企业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源泉、动力和基础,而和谐企业文化则是和谐企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根据这种关系,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一是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企业建设的方向,巩固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可以进一步完善治理企业的方针政策,促进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可以有效地调节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和睦的秩序。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和范围大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和谐企业建设可以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打好基础,有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同时,企业也是工人阶级高度集中的地方,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作为机械行业企业,更是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主要来源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企业建设。

企业不和谐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和谐企业建设来解决。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性还在于目前不少企业存在不和谐现象。如劳动关系不顺,企业不重视履行社会责任,重效益轻环保,企业经营者不关心员工和股东利益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影响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必须通过和谐企业建设努力化解。

构建和谐企业,有利于理顺企业的各种关系,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中国二重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做法是:在强化企业员工和谐意识的基础上,以实现班子和谐为关键点,提升班子领导和谐的能力;以实现企业发展和谐为中心点,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产品结构和谐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实现经营生产运行机制和谐为支撑点,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以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和谐为结合点,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为企业发展提供永久动力。

建设和谐企业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项原则:和谐企业建设在贯彻落实六项原则的同时,还应突出强调以下几项原则。

国企和谐贵在职工当家作主。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企业,重心在基层,作为国有企业,保证企业职工当家作主乃是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思路。这是因为在《决定》中,无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看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看,或是从构建和谐社会总的要求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而从企业现实状况来看,离开了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离开了企业主体的主人翁精神,和谐企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目前,影响国有企业和谐的主要因素就是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尚未完全得以实现。为此,国有企业的重大事项要向职工公开,要保障职工对企业改革的参与权,要让职工分享改革成果。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已成共识,但以人为本还有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为了构建和谐企业,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应该相互为本,重点是企业领导要以职工群众为本。同时,除了以本企业职工为本外,还应该包括以企业的用户以及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为本。如投资者、债权人、生产经营要素供应者、竞争对手、有关社会管理者、中介人等等。在探讨和谐企业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时,还有的同志认为,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以人的什么属性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不是人本主义,不能把人看作只是生理需求的自然人,而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强调职工的理想信念。因为人的理想信念在人的生存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中普遍缺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在企业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和谐企业建设中,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企业建设。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行人本管理,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其次是要全面建设和谐企业,包括和谐企业建设的范围和方式等都必须全面。再次是要重视和谐企业的协调性,注重协调好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第四是和谐企业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性,防止“一阵风”。第五,和谐企业的构建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是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

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和谐企业全过程都处在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之中,保证和谐企业建设顺利、健康、科学、可持续地进行。因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企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具体到企业中,就是要动员全体员工一起建设和谐企业,同时要让全体员工都能及时得到和谐企业建设带来的各种实惠,以调动企业员工建设和谐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和谐企业的方式与途径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思想工作要向企业职工宣传构建和谐行业与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和谐文化建设,为企业营造和谐氛围。在如何加强和谐企业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上,与会同志提出了许多从企业实践总结出来的好经验或好思路。比如,中国一汽把人的思想观念当成生产力和竞争力。认为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时代感、敏锐性、亲和力,通过不断优化思想资源配置,来体现企业个性、适应形势要求、可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思想流、资金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证了和谐企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党内和谐指导和谐企业建设。因此,和谐企业建设首先要从抓党内和谐入手。有的同志认为,就企业目前的现状来讲,搞好党内和谐的关键在于扩大党内民主。因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民主,使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主人,才能化解党内各种矛盾,发挥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怎样做到党内和谐的问题上,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创造了“党员岗位承诺”的经验,即把党员义务作为承诺内容,通过建立考核机制,收到实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开展的“特色党支部”创建活动颇有特色:一是“任务分解”,体现目标性;二是“服务为本”,体现主动性;三是“多方参与”,体现群众性;四是“强化沟通”,体现专业性。此外,企业还为基层党支部提供活动资金等。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加强党支部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经验是:党支部书记要配强,角色要求突出“精”。党支部工作要找准切入点,作用发挥要突出“实”。党支部工作方法要创新,形式新颖突出“活”。此外,国机集团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党日创新方案立项”活动也是很有新意的做法。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许多同志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企业作出很大贡献。其主要表现是能够缓解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例如,分配不公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节约资源问题、员工地位问题、劳动关系问题等等。因此,在制定构建和谐企业的规划时,要同时制订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计划,将二者融合起来,以保证和谐企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大家一致认为,和谐企业文化不仅是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而且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当前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要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精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企业虽然是基层经济单位,强调经济效益,但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企业中的党员干部,教育职工,激发活力。增强职工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

在如何加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不少企业介绍了经验和思路。广西柳工集团公司党委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建立各级文化建设机构。一是成立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为组长、总裁为副组长、公司高层领导为成员的柳工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柳工文化建设工作的决策、领导、监督与评价,并设立柳工文化建设办公室,专职专员负责组织、推进柳工文化落地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公司各部门、各事业部、子公司、生产厂相继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正副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组,并安排专人与公司文化建设办公室对接;同时,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制定各阶段的重点、项目、步骤、进度和评估标准,并接受公司文化建设办公室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其次,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将企业文化培训纳入整体培训体系中。再次,建立健全文化建设考核、培训机制,把文化建设的考核纳入柳工绩效考核体系中。最后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宣传贯彻氛围。

在和谐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上,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同志认为,制度与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制度是规范、约束人;文化是教化、引导人。文化与制度是永远并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在管理的初级阶段,制度的特征更明显些,比重也更大些;在管理的高级阶段,文化的特征则更明显些,比重更大些。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促使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化的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确立遵守制度的管理理念。二是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三是建立组织推动保证体系。四是企业文化建设和经济工作相结合。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的同志认为,为了建设和谐企业,应该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统领企业管理。这既是企业创新的选择,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外合资企业和谐建设途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创造了建设和谐企业的好经验。该公司为了保证劳资关系和谐,从1999年3月至2007年4月,劳资双方先后五次协商签定(续签)《集体合同》,同时大力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从2001年8月起开创了每月一次的“领导接待日”,由中日双方的总经理、工会主席轮流接待员工,面对面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员工的投诉,向员工宣传解释企业的决定,解除员工的疑问。2001年公司还建立了改善提案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工作、改善、参与、监督劳动条件的持续改善活动,从而化解了许多劳动争议,避免了劳动纠纷事件的发生,使中日双方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赖不断加深。该公司工会还赴日本本田介绍了广本工会促进企业和谐的经验,引起日本本田工会的浓厚兴趣。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开展党建工作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采用“小(规模小)、快(时间短)、灵(灵活)”方式开展党务工作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正确处理影响企业和谐的各种关系。湖北三环集团公司的同志认为,建设和谐企业:一是要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协调机制。二是要发展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牢记“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的精神。三是要发展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使企业员工和谐相处。四是要发展和谐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的经验则是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五是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江铃汽车集团公司针对日薪制(以日薪为计酬标准,按照实际工作日每月进行支付的一种短期用工形式)这种新的用工形式,积累了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丰富经验。该公司始终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两次下发关于发展日薪制员工加入工会的有关文件,使全部日薪制员工加入工会。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公司还把有关日薪制员工享有的生活与劳动保障条款编进《职工劳保法规手册》,使日薪制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和谐。

把和谐企业与和谐行业建设结合起来。有的同志认为,和谐行业与和谐企业既是包容关系,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机械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建成了和谐企业,才能有整个机械行业的和谐;反之,整个机械行业和谐了,也有利于机械行业企业的和谐,因为它可以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当前,要深入研究和谐企业与和谐行业之间的关系。机械行业每个企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要主动与和谐行业的构建联系起来,找到本企业的和谐与本行业的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同时,为构建和谐行业作出贡献。同时,作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有关部门和学会、协会、研究会,也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制定构建和谐机械行业的规划,以指导行业内的和谐企业建设。

从我做起、从自我心理和谐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少同志认为,构建和谐企业是全体企业员工的共同责任,只有在企业党组织领导下,每位企业员工都积极努力,才能实现和谐企业建设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员工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自我心理和谐做起,围绕和谐企业建设目标贡献力量。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党组织负责人,理应率先垂范,在构建和谐企业中不仅要当好和谐企业建设的计划制定者和宣传者,更应该当好和谐企业建设计划的执行者和行动者。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从长计议,但必须从现在做起,不能等。要结合企业实际,量力而行,制定切实可行的构建目标,并及时付诸构建行动。

(责任编辑:晓理)

和谐矿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而艰巨的重大课题。近年,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原则和实践路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有许多深层次的、具体的、微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和谐文化;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实践路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然而,进一步探究何谓“和谐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什么样的“和谐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而艰巨的重大课题。近年,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原则和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作简略的概述,以有助于推进和谐文化的研究与实践。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出的时代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站在时代的前列,用世界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新的历史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有着深刻的时代与社会背景。

(一)国际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合作与融合提供了方便之门,同时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同时极力推动文化的全球化、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意图是想用西方的民主、文化、价值观统领全球,谋取与经济霸权相匹配的文化霸权。“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是三种代表性的思潮。

如何尊重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独立性,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倡导各国文化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挑战。我们党提出和谐文化理念。坚决反对统一的文化标准和尺度,是反对文化霸权、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二)国内社会背景

当代中国,整个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利益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社会文化深刻变化。社会不和谐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贫富差距拉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显;生活方式多样化。带来了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复杂特点。文化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荡,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摩擦,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化理念来化解和整合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文化混乱现象。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效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和升华,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持和精神武装。人与人和谐相处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需要和谐文化的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文化规范。还有学者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的科学性,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有利于确立以和谐为宗旨的道德评判体系,有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本性,不会因为市场经济类型不同就可以被消解。在我国市场化之始、在市场机制发育不充分、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的时候,其负面作用诱发的社会消极现象,如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信念失落表现得尤为明显。建设和谐文化,可以遏制极端利己主义,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民族精神的表征,是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对方国家及公众的解读、认知与评价。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必然追求和谐文化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塑造亲和友善的国家形象,以减少偏见、消除隔阂和消弭误解。塑造以和谐文化为底蕴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展示一个与世界和平相处、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第四,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有学者认为,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能够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必将能够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有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等。

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

和谐文化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视野对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展示了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但是,对于什么是和諧文化,和谐文化由什么构成,至今学界仍争论不休,分歧很大。

(一)何谓和谐文化

一是“价值取向”观。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

二是“生活方式”观。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一种价值理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实现,是创造一种新型的人文环境,使得人们生活得更为舒心、更为幸福、更有品位,使得自我身心更加和谐,人与自然相处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和谐文化不应当是高文典册,而应当是全民喜闻乐见、自觉实践的生活方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在状态,是“担水劈柴即是妙道”的自然神韵。

三是“文化形态”观。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

力和大众共享等方面。

四是“文化状态”观。有学者则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和谐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状态,而不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状态的和谐文化,意味着它是一种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由多种多样的文化在相互协调中构成的和谐的文化状态。

五是“思维方式”观。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重在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创造和谐,从和谐的视角观察对象,用和谐的思想分析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用和谐标准评判效果,培育和谐的理念,倡导和谐的精神,使和谐观念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思想信念、心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外化为一种道德准则、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文化产品、社会制度。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文化观念,还是一种文化追求,它在實质上讲的是用和的方式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但不排斥某些文化之间的斗争。

一般地说,和谐文化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宽厚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平和理性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身心一体的健全心态等基本内容。这是和谐文化的共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个性或特殊性,应当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新型文化形态。界定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能突出共性,否定个性,也不能强调个性而忽视共性。

(二)关于和谐文化的结构

一是“三层面说”。有学者从文化构成出发,把和谐文化划分为核心价值层面、战略层面和策略层面三个组成部分。核心价值层面是和谐文化的根本和灵魂,决定了和谐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战略层面对核心价值层面起护卫作用,对社会多元价值取向起引导和包容作用。最外围层面的是能够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抵制腐朽没落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消极影响的文化策略。

二是“四层次说”。有学者认为,人类为追求和谐而进行的创造活动有四个具体形式,即理论方面的创造、观念方面的创造、制度方面的创造和器物方面的创造,而由这四个方面的创造所结出的果实,分别就是和谐理论、和谐观念、和谐制度与和谐装备,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和谐文化的系统。

三是“五层次说”。有学者从文化的系统出发认为,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由先进文化所统领和指导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包括理论思想层次、理想道德层次、价值认知层次、文化形态层次、文化载体层次。还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分为静态和谐文化和动态和谐文化两方面。从总体上看,这部分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今后应当作为研究重点。

(三)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在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把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等同起来。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和谐文化属于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有学者认为,和谐的思想理念,是人类精神进步的产物,自然具有进步的性质。而凝聚和传播这种和谐精神的和谐文化,当然也就是具有进步性质的文化,亦即先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谐文化就是先进文化。

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的先进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和谐一种性质上。和谐文化只是先进文化中的一个特性、一项内容、一种类型。先进文化包含的内容比和谐文化更多一些、更广一些。先进文化包含和谐文化,但并不简单等于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

有学者也认为,先进文化不同于和谐文化。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内在地决定了每一个形态的先进文化都内含着一定的和谐文化。所以,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谐的精神纽带。建设和谐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有学者则认为,和谐文化外延大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不仅要求以先进文化为根本,而且要容纳不那么先进但在目前阶段是健康有益的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甚至还包括宗教文化以至于被改造过的部分落后文化,它是先进的主导性与广泛的适应性的统一。

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纷争,表明它们作为一些崭新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还存有异议,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依笔者之见,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价值取向、理论构成、社会功能、核心内容等方面既有重合,又有差异,因此孰大孰小,还需要理论界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理论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内容说”。即从“和谐”内容人手,概括和谐文化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应当是具有尊重差异、倡导包容、强调和谐、主张平衡和一主多元等特征的文化。这种观点突出了“和谐”的特征,但是对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特征关注不足,容易造成传统与现代的混淆。

二是“性质说”。在关注和谐文化“和谐”内容的同时,强调它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有:1.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2.它崇尚和谐、追求和谐。3.它主张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4.它的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这种观点概括了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没有反映和谐文化的传承性特征。

三是“属性说”。从文化的某种属性出发,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民族科学大众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特征。有学者也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继承性、实践性、前瞻性、容纳性、人民性的特征。循此思路,有学者还认为,和谐文化的特征是:主导性、现代性、动态性、层次性、动态性、竞争性、世界性。这些观点强调和谐文化的某些属性,却忽视了和谐文化的文化特性。

四是“综合说”。有学者把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0个方面:1.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2.价值取向:崇尚和谐、追求和谐;3.目标定位:培养“四有”公民;4.基本理念: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5.时代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鲜明个性: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7.核心要求:坚持以人为本;8.前提条件:文化自觉;9.发展途径:以先进文化为引领;10.理论品格:以实践为基础,与时俱进。这种观点对和谐文化特征的总结比较全面,深化了对和谐文化特征的认识,但这10个特征有些庞杂,有泛化和谐文化的倾向。

总之,研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和谐文化的“和谐”特征,这是它的文化品性,独具特色的个性;二是要强调它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开放性和未来性特征,这是考量和谐文化的“时空坐标”;三是强调它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特征。离开这三方面的概括都有失全面。

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一元主导的原则: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二是继承发扬的原则:汇通古今,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三是开放借鉴的原则:融会中西,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四是批判与鉴别的原则:对待古今中西文化要保持批判的高度;五是开拓创新的原则: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全盘西化。有学者也认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如下原则:1.必须坚持科学创新;2.必须坚持统筹兼顾;3.必须坚持重心不移;4.必须坚持继承借鉴;5.必须坚持规范有序。

从方法论的角度,有学者认为,应当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紧迫性和有序性的统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和谐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统一,坚持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总之,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原则,虽然研究的成果不多,但是在主导性与多样性、传统性与現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稳定性与动态性以及“三贴近”等基本原则方面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同,今后应加强微观原则的研究。

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对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遵循什么路径建设和谐文化,目前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系统工程”说。有学者根据社会系统论的方法,从哲学、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实践创建等方面,揭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依赖:一是构建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二是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综合工程;三是筑牢和谐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四是在实践中共建共享和谐文化,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工程。

“总体布局”说。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面临的问题繁多,需要解决的矛盾重重,应当精心规划总体布局。一是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二是加快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三是繁荣文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生态保障,四是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五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文化时空”说。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范畴,理应从历时、共时与现时的维度中定位其发展路向。一是历时性研究,抽象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共时性研究,融合世界优秀文化之精华;三是现时性研究,实现依附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历时性维度研究侧重于文化的古与今,解决的是文化的继承与传递问题;共时性维度研究侧重于文化的中与西,解决的是文化的学习与借鉴问题;现时性维度研究侧重于文化的虚与实,解决的是文化的导向与现实契合问题。这样和谐文化才能在时间、空间与实践三个维度上完善自身的有机结构体系。

“机制保障”说。有学者认为,建设和谐文化要建立基础机制、整合机制、均衡协调机制、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础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整合机制,是实现和谐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目标体系的内在要求;均衡协调机制,是实现和强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功能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机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还有学者认为,一是造就有利于和谐的引领机制,二是建立有利于和谐的激励机制,三是形成有利于和谐的宽容机制,四是激发有利于和谐的补偿机制。

“比喻架构”说。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以确立核心价值体系为“经脉”,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来激发社会活力;以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为“养分”,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宽厚性来提高社会认同;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社会制度的科学性来保障社会协调。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主义和谐文化,需要把握“三性”说,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性、社会发展主题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性。

总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我们党的一大理论创新,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实践上不断探索。虽然,我国理论界对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有许多深层次的、具体的、微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揭示。例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成问题,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长效机制和路径问题,如何借鉴各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经验等问题,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留下了宽广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中国和谐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7,(3):81--85,

[3]降长春,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求是,2006,(23):3--8,

[4]邓伟志,辩证地推进和谐文化[A],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5]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2),

[6]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09-20(5),

[7]李忠杰,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A],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8]袁新民,用“根本”引领和谐文化建设——访李君如[EB/OL]hap://news.163.com/07/0119/08/356G21FV0001124J.html.

[9]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6-10-09(9),

[10]雷莹,白显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N],光明日报,2006-05-16(9),

[11]_T-,立,和谐文化问题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9--21,

[12]刘耀霞,论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J],求实,2007,(5):80-82,

[13]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求是,2007,(17):19--21,

[14]黄明哲,和谐文化建设论纲[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41--49,

[15]郭宇光,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J],高校理论战线。2007,(5):9--12,

[16]闰纪建,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论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17]郑湘娟,谈和谐文化建设[J],宁波党校学报,2006,(6):14-18

责任编辑 宋淑芳

和谐矿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一) 立足“一个根本”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中指出: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面向全体学生,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天宫殿学校校本教研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 强化“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理念是指学校将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结合, 将校本教研文化建设与教研组文化建设相结合。当人们所做的事与自己工作联系最密切时, 他们才能清晰地了解为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需要做些什么。当人们产生认知的需要或有问题需要解决时, 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很高。学校教育改革实例表明, 将课程开发和教学改进有机结合, 让教师切实参与这样的过程, 会切实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学校一直认为, 教育科研离每个老师并不遥远, 它就在每个教师的身边, 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就是我们要通过科研解决的课题。又因为教师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 不可能向专职的研究员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科研。因此, 我们将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在时间上、形式上、内容上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旨在以科研带动教研, 以教研践行科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学科教研组是校本教研文化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组成单位, 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学科教研组文化建设之上。

(三) 突出“三个发展”

“三个发展”是指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渗透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思想。教师发展、学校变革及课程改革是并驾齐驱的。在世界各国, 无论是教育界人士, 还是政府部门都已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教育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 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 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正是面对着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 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将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建设, 以教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天宫殿学校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 寄希望于教师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发展, 同时也通过提高学校的层次来帮助教师更地的发展。

(四) 树立“四个意识”

学校校本教研文化将围绕“主体、主题、高效、和谐”这四个意识进行。

主体意识:指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以教师为活动及发展主体, 教研活动是否高效进行, 要建立在教师主动积极的活动基础上。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重要的经验, 是充满智慧和探究精神的个体。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主动要求发展的基础上, 运用他们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自己选择的专业问题, 自己设计学习活动, 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并选择为实现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 而不是把时间花费在与他们不甚相关的活动上时, 他们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师发展的差异性也可以得到弥补, 教师整体发展的水平会更高。因此做好教师个体发展的引导, 让每个教师从主观上意识到校本教研是自己发展的需要, 是合作学习的最好途径, 是弥补教师整体发展的差异性的最好方式, 校本教研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主题意识:是指每一阶段的教研活动, 必须要有固定的主题, 学校要根据师生发展阶段实际情况, 确定一个大的主题。在学校大主题下, 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本学段师生实际情况, 确定小主题。克服校本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常规性, 根据师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逐步推进, 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把教育提质中的一些大问题分步分阶段实践研究, 总结提炼, 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校本教研要有阶段主题、计划、反思与总结, 一切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围绕主题进行, 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进行。

高效意识:是指向校本教研要质量。校本教研不能流于形式, 每阶段的教研活动要有时效性、可操作性的质的升华。校本教研的高效性要在宏观主题的引领下, 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题, 将教学问题进行分割, 分阶段解决逐个问题, 以骨干带动一般, 以总体发展要求个体, 以个体带动群体, 通过教师们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 达到促进每个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和谐意识:不是指一团和气, 而是指校本教研文化“五性”的统一。

过程性:新型教研组文化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一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新问题不断出现, 教师面对这些新问题, 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和解决, 从而推动教研组文化不断生成新质,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 过程性也体现在教研组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中。教研组会根据本组的总体规划, 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子目标, 从而使教研组文化保持流变状态。

民主性:新型教研组文化倡导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在教学研讨中, 由于教师对教研的意义有深刻理解, 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来理性看待研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 使得许多承担公开课的教师也乐于倾听反面意见, 而参与研讨的其他教师也直抒己见, 不仅真诚地提出问题, 同时也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找、真找。民主、开放的教研文化吸引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

开放性:新型教研组文化对一切参与者开放, 它要求参与者的头脑和认识全方位开放。这种文化没有人为的等级观念, 只要你参与教研组活动, 你就有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 与其他教师进行思想的碰撞, 进行深度的思考与讨论。“和而不同”是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所追求的一条基本理念。

合作性:在知识经济社会,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 学校“知识”围墙将会越来越模糊, 教师应以开放、分享和彼此支持的态度走出教室, 与其他教师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难, 通过交流、共享以及讨论等多种合作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创新性:创新性是新型教研组文化的本质特点。当前, 学校改革和发展正处于转型期, 许多矛盾和问题接踵而来。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论及教育变革过程的复杂性时曾提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 因为我们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 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 问题为新型教研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成空间。比如, 教研组长可针对时下教研活动中的“形式化”倾向, 摸清组内教师的一些真实想法, 通过多形式的活动, 逐步转变教师陈旧的教研价值观, 让教师认识到参与教研活动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 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学生活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 重构了教研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更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二、校本教研文化建设实施措施

(一) 多角度多层次培训, 改变教师的信念、知识及行为

长期的研究成果证明, 在适应的条件下, 培训有可能极大地改变教师的信念、知识、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通过包括理论探究、技能的示范与模仿、在模拟的条件下实践、对实践的反馈以及实地教练等培训形式, 对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培训。学校依托上级主管部门, 分期分批派教师参加高校或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培训, 更多的是立足于本校开展校本教师培训, 亦与周边友好学校及同类学校联合, 进行了校际交流研讨学习等等。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绝大多数教师通过专家、学者的主题讲座培训, 他们会吸收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多数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学习及课堂教学的观摩, 可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二)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规范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要建立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课例或教学案例研究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制度, 修改完善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长工作制度、备课组长工作制度、教研组活动考评制度、优秀教研组奖励制度、听课、赛课、评课、培训学习等制度。

(三) 加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工作能力培养, 增强教研组活动的凝聚力。

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只有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 教研活动的高效性才能落到实处。展开教研组长校际交流培训学习, 注重教研组长能力培养进行过程指导。

(四) 落实“四个原则”, 规范教研组活动, 提高逐步推进和谐教研组文化建设

人文和谐教研组文化, 由于它关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培养, 因而它在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发展、整体协调、重心下移”原则, 展开一系列的加强和谐教研组文化建设活动。以人为中心, 加强教研组长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督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生态发展, 加强新型教研组文化建设。整体协调, 优化教研组文化建设。重心下移,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纽带作用。

(五) 落实“五课”校本教研形式, 通过课堂践行校本教研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让教师自己通过合作来研究一些问题和观念, 而这些问题和观念通常是在他们试图使自己的教育实践与自己的教育价值观相一致时产生的, 通过这一途径旨在能够让教师更有效地控制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教育知识。学校根据学校发展以及教师发展的实际情况, 通过教育科研, 研究出了“五课”校本教研模式, 在教研的各个环节, 落实“五课”校本教研形式, 通过课堂践行教科研。

(六) 立足师生发展实际, 开展“一校一模, 一科多模, 一模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和谐矿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作者以宝钢类型国企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党组织如何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这一命题: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性;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五项修炼。作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党组织如何通过五项修炼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宝钢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党务工作的经验和感悟,具体阐述了每项修炼的内涵和意义,强调了党组织对于构建和谐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党组织;作用;五项修炼

一、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其和谐稳定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企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企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当前企业运行中还存在着不和谐与不协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间的矛盾;二是企业主业不突出与企业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主要表现为部分垄断行业、新兴行业的整体收入过高,而一部分职工在改革中被分流,丧失岗位,生活困难;四是人力资源改革滞后,主要表现为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开发不够,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五是部分过去遗留的问题难以得到处理等。

我在宝钢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党务工作7年间,上述的五类矛盾都看到过和听到过。2008年,原先的宝钢开发总公司改制成宝钢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发展),不稳定因素骤聚,上访事件增多。有职工因对改革后的管理体系和薪酬体系不满意而进行上访的,有职工因主业灭失没有岗位而进行上访的,有职工因收入分配失衡、同岗不同酬而进行上访的,有职工因工伤等历史遗留问题而不断上访的。

正因为企业运行中还存在着这么多不和谐与不协调的现象,要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逐步缓解和消除这些矛盾,因此,构建和谐企业是适应新时期新要求、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组织冲突管理理论认为,只要组织内有角色分工,有利益的差异,就必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可以促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种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变革,除旧迎新,更加富有活力,更加高效地运作;而另一种是使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加剧和恶化,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构建和谐企业能引导矛盾和冲突向好的结果发展,保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宝钢发展企业精神中加入了“共建家园”这一内容,旨在提倡构建和谐企业,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正能量”舆论宣传,将企业或职工中的矛盾向好的结果引导。

(二)构建和谐企业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职工是企业的基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改革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构建和谐企业就是将两者结合,促进职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宝钢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八个人”工作机制(“尊重人、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凝聚人”)真实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

(三)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改革的检验标准

企业改革后实现真正融合的检验标准就是内部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统一,因此构建和谐企业对于改革中的企业来说,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构建和谐企业作为企业改革的准绳,将引导企业向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近两年来,宝钢发展将稳定工作列入了基层单位党政领导工作业绩的考核范围,其宗旨就是将构建和谐企业作为衡量领导是否作为、企业改革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

二、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构建和谐企业迫切需要党组织提供思想保证。企业是工人阶级高度集中的地方,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领域。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承担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和巩固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职责。

构建和谐企业迫切需要党组织提供精神动力。要搞好企业,不仅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且还要引导广大职工的民族感和爱国心,自觉地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企业的发展远景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三、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五项修炼

企业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如何发挥有效作用,成为本文探讨的关键,作者认为企业党组织可通过五项修炼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第一项修炼——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构建和谐企业,党委作用是根本。企业的党委通常都由领导班子人员组成,领导说什么,职工就做什么、学什么,领导的想法决定着企业今后的发展,因此,党委要充分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切实承担责任,把构建和谐企业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列为紧要的政治任务,这样,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党委的带领和引导,做出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的业绩。

宝钢发展党委近年来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就是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经营指标的完成。各位党委委员在思想上达成了构建和谐企业的统一认识,因此,宝钢发展党委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着“稳定和谐”这一主题展开。

(二) 第二项修炼——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党组织要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搞好凝聚力工程,服务好广大群众。具体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维护职工利益

职工利益是企业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企业党组织要坚持把保障职工利益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来对待、来落实,把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宝钢发展党组织近年来始终把维护职工的权益作为企业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定期召开职代会、采取集体协商等形式让职工参事、议事,充分发扬民主让职工决定关系自己和企业发展的大事,体现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通过领导接待日、班组一日、基层调研等形式收集职工的“三最”问题,并切实帮助职工解决问题;通过开展“降本增效”劳动竞赛、班组大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建立健全劳动安全保护体系,发挥员工安全代表监督检查作用,收集劳动安全保护监督信息,切实维护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正因为有了组织的监督和保护,职工才能安心地在企业工作,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2.化解各类矛盾

企业党组织要注重公平正义,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不稳定因素的排摸,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解决和协调好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宝钢发展党组织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五级网络“结对子”等好的做法,通过不断完善和提升综治维稳五级网络责任体系,明确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分工,按“四清楚、五提高”的原则开展综治维稳结对工作,并于每年年底召开五级网络“结对子”优秀案例评比活动,使基层单位能够相互学习、借鉴维稳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此外,针对企业近几年因改革而造成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宝钢发展党组织加大了对员工队伍不稳定隐患滚动排摸的力度,设置了思想政治预警机制,力求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定期组织召开维稳工作会议,专题分析员工队伍情况、研究对策、编制预案。

3.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企业,党组织必须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企业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应从以往的生活救助向政策帮扶、就业帮扶、助学帮扶、医疗帮扶等综合帮扶拓展,推进送温暖工程,做好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扎扎实实地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并形成长效机制。

宝钢发展党组织在帮扶困难职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不仅帮在职职工购买了大病医疗保险,对于家境困难的职工每年给予不少于2次的生活补助,还针对困难职工的子女开展“金秋助学

活动”。

(三)第三项修炼——构建和谐企业,企业党组织必须积极参与企业改革,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许多国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职工素质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企业职、权、利没有得到较好的规范和体现,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改革势在必行,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企业中的党组织,要更好、更积极地参与企业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建立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使职工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宝钢发展通过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经营分析会、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和形式,及时通报宝钢发展改革发展措施以及生产经营情况;

2.坚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使广大职工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宝钢发展党组织每年都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发动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改革发展出谋划策,并对有价值的职工建议给予采纳和奖励,责成有关部门加以落实,由工会负责跟踪检查。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还增强了职工与党组织的紧密联系。

(四) 第四项修炼——构建和谐企业,企业党组织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宝钢发展党组织始终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各层管理者依法用权原则结合起来,把组织考核推荐与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结合起来,把那些靠得住、有能力、肯干事、干成事、业绩突出、年富力强的同志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注重实效地使用干部、客观公正地奖惩干部,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五)第五项修炼——构建和谐企业,企业党组织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基础,以企业文化为支撑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软实力”是由职工素质决定的。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对提高党员和职工素质,进而增强企业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工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长,因此,宝钢发展党组织从2011年起就开始推进全员素质提升工程,针对职工“德、技、体、美、劳”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制定了评价项目、指标和《全员素质提升行动方案》。同时,将职工素质提升纳入各基层单位组织绩效评价内容,保障该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综上所述,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企业党组织要始终坚持如一地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实现企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和谐矿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回顾我党统一战线九十年的实践历程,统一战线的理论内涵逐步由政治体系向文化体系转变。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我党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工作思路的提出,统战工作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文化统战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这是由文化的功能和特点、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党在新时期工作重心的逐渐转变等因素决定的。我们必须强化文化统战意识,把握文化统战在统一战线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创新方式,转变观念,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的巨大功能。

关键词: 统一战线; 文化统战; 战略地位

Strategic Position of Cultural United Front to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Century

MA Jing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16, China)

Key words: united front; cultural united front; strategic position

统一战线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事业,无论是在以往的革命时期还是今天的社会建设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联盟,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怎样与时俱进地搞好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发展统战理论则是这一长期事业的常新命题。统一战线不仅要服务于科学发展,而且统一战线自身也正面临科学发展的问题。统一战线的时代使命就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统一战线,通过统一战线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

一、统战工作的历史沿革及文化统战战略的提出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不同时期的既定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它服从和服务于党在各个时期的总路线。自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至今,统一战线已经走过近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九十年的统战工作实践表明,随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工作重心的转变,统一战线理论随着各时期时代主题变换和工作重点转移而不断调整、充实。

(一)历史沿革

以不同时期统战工作方式和思路的差异,可以相应地将其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但由于自身力量相对弱小,难以独自完成这一任务,因而我党选择了同当时中国革命性较强,革命经验丰富的政党国民党合作,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由于党统一战线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方面都非常不完备,在统一战线内部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这次统一战线以失败告终,并使党受到巨大挫折。但这次尝试开启了党建立、完善、充分利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伟大历程。

第二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比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进一步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一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使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党统一战线政策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

第三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了内战,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在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路线,并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该路线的具体组织形式,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历史时期,为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阶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的爱国统一战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最大使命是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转移,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并将统一战线由过去四个阶级的联盟发展成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江泽民又进一步将爱国统一战线拓展为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原有的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另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最广泛的联盟。[1]232从而形成了统战工作“立足大陆、三个面向”(面向台湾、面向港澳、面向世界)的开放型新格局。

(二)文化统战理论

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的转型期,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也有相应的调整。胡锦涛同志强调,越是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2]由这一时期统一战线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不难看出统一战线除了继续肩负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重要职责外,还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等。

纵观整个统一战线发展过程,我们不仅可以理清统一战线的发展轨迹,更可以从中看出统一战线的发展逐步沿着一条由政治体系向文化体系的路径转变。早期的统一战线更多是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提出的,从目标、方法到政策、路线都是作为整个政治工作的一个具体内容提出来的,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工作大体的。自爱国统一战线提出以来,统一战线工作逐步发展为一项社会事业而不是单纯的政治工作,新时期统一战线提出的各项具体的使命和任务,都远远超出了政治工作的范畴。这种情况正在不断地促进统一战线的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统一战线更好地服务于包括政治、经济、民主、民生、外交等各项工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提出以来,党的统一战线便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能与使命,主要表现在协调兼顾各方利益,“兼顾各方,在政策制定、指导工作和任务部署上,既充分考虑各地统战资源和工作基础,又结合不同领域与不同工作的具体情况和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不同需要”[3],最终凝聚全民族意志实现全面发展,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社会力量和谐相处,实现祖国统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统一战线自身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工作方式上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文化统战这一新的理念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以各种不同的面貌被多次提出,并且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当前对于文化统战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概念上的统一,但我们通过对现有关于文化统战这一新的统战模式的解读加以概括,可将文化统战作高低两个层次的认识。高层次指各领域统战工作过程中对于思想文化的普遍关注,以期借助文化功能唤起最大范围社会群体的精神共鸣,并达到思想认同这一最高层次的社会力量凝聚,为实现共同利益目标而产生共同诉求;而低层次的文化统战则包含了以文化为手段、以文化内容为对象、以文化为资源、以文化界为主体的具体统战方式。低层次的文化统战与政治统战、经济统战,以及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统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列成分。在整个统战系统中,高层次的文化统战是该体系的灵魂,是高于其他领域,并起到引领作用的,其最高宗旨在于完善统一战线的文化内核,增加统一战线的引领力、感召力、渗透力。

党近年来的统战工作思路对统一战线的文化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将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倡导“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4]。这些方针都蕴含着文化统战的新内容,标示着文化统战的作用在统战工作中日益凸显;文化统战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统战工作需要突破政治模式,注入文化因子,用文化功能来进一步彰显统战内涵,扩展统战外延。

二、新时期文化统战的战略地位

文化统战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是由文化的功能和特点、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党在新时期工作重心的逐渐转变等因素决定的。

(一)文化功能层面分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力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一个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文化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一个民族凝结为一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推动民族向前发展;文化还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可见,文化的强大功能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的繁荣,也要有文化的兴盛;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大的文化国力,文化也随之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擎引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这些功能决定了文化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灵魂和血脉,文化的力量是统一战线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文化这种软资本在统一战线中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报告对我们研究文化与统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强大的凝聚力,二是影响的持久性,三是内容的多元化,四是操作的普适与兼容性。统战工作是为了达到“团结”的目标,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文化的凝聚力量恰好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长久的文化动力,为“联合”的大主题输送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力不仅是强大的而且是稳定的,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方式一旦形成后就会以相对稳定的状态持续存在,而我党统一战线的目标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二者是一致的,故文化的影响力非常适宜用于统一战线工作;文化是多元化的,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化在整个国际范围内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之间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这一特点正适宜作为具有“求同存异”性质的统战工作的一种具体策略;文化在操作层面具有普适和兼容的特征,而统一战线本身就包含着磨擦的意思,统一战线中是必然会有摩擦的,毛泽东曾要我们认清这种摩擦的存在,“讲统一,起码是两个以上才有可能,如果只有一个,孤掌难鸣,就不会有磨擦,但一有两个,两个手掌就拍得响了,磨擦就难免的。统一战线有一万年,磨擦也有一万年,有统一战线就有磨擦存在。因为有不同,所以有磨擦,不过我们是尽一切力量使磨擦减少”[5]151-152,文化的兼容性为我们处理这些摩擦提供了一个柔性平台。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化、分层化的加剧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多样化上,随着这一趋势的产生,统一战线面对一个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等在内的多元社会关系的总和,成员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上的矛盾。统战对象来自不同阶层,隶属于不同集团,他们一方面有着明显差异的具体利益要求,一方面又会结成整体以追求某种共同利益,因此协调各方利益的差异性就成了整合以形成合力的主要途径。而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统战对象的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多元化了。各利益集团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场不同,对同样的政治思想、经济政策下形成的社会问题,往往会得出种种不同的看法与评价。所以无论是上述何种利益关系都可以归结到各类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及文化差异上,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成为当今社会复杂性的主要表现,协调利益关系的关键在于协调各种思想的观念,因此,精神力量的凝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的冲突,无不导致统战对象的思想更为复杂,而想要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面对此种社会背景,统一战线在处理诸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往惯用的政治手段已经不再万能,而聚焦于思想观念层面上的文化统战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实施文化统战战略的又一重要动因。

(二)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需求层面分析

现阶段党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谋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统一战线肩负着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任务;肩负着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整合各类社会成分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重大课题。面对新的社会背景,统一战线只有充分重视文化统战,才能充分发挥优势,整合不同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的利益,将日益分化的社会力量重新纳入一个新的结构体系,构筑和谐社会,凝聚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社会结构越是分化,社会各种力量越是活跃,党的领导与执政越需要文化统战,文化统战是执政党整合、凝聚社会力量最有力的工具。同时,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文化统战的优势也日益凸显,特别在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上,两岸的文化差异制约了相互认同的步伐,成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同时,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也改变了以往的军事干涉、经济封锁政策,转变为采用文化进攻的手段对我国进行西化,这也决定了为了争取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统一战线需要在文化资源整合与重组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胡锦涛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这一历史使命的各个细节都与文化紧密关联,文化统战作为一种统战工作模式,它符合统一战线的“团结”和“联合”的主题。我们过去的统战工作通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最广泛的联盟,特别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理论的提出,最大成就在于在实现了广泛同盟的基础上,将统一战线发展为一个开放型的体系。而这个开放型的体系就需要一个比以往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概念更具张力的认同体系,文化统战用思想认同为基础来处理问题,可以达到新时期统战工作要达到的“团结”和“联合”的要求。

三、文化统战工作的实践

文化统战是统一战线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新突破,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现阶段各种社会力量整合的基础,是完成新时期党的总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当前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更高层次。鉴于文化统战模式在统战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文化统战工作迫在眉睫。

与文化统战的理论阐释相一致,文化统战的具体操作也相应地分为上层文化统战和低层次文化统战两个不同层面。

(一)上层文化统战内容

上层文化统战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统战的宗旨,即达到思想认同这一最高层次的社会力量凝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要强化文化统战的意识,重视文化统战的作用。要把握文化统战在统一战线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注重在各项具体统战工作实践中认识并发挥文化统战作用,树立文化统战的新理念。有文化统战为最高境界的统一战线才能真正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结构变动并促成社会整合的制度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推波助澜。

2. 建立文化认同。统一战线的工作服务于国家认同的构建,而国家认同又是民族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观的函数。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之基,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之根,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之魂,国家认同观则是国家认同的系数。[6]其中以通过文化认同途径达成的思想认同为认同最高境界,是统一战线凝聚、整合各方面社会力量的最高层次。我国现有的文化体系当中,存在有很多推动这种认同的有利因素,例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容,可以激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向心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教育和感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特别是我党新时期提出的以弘扬团结、合作、互利、共存为主旨的和谐文化理念,更是我们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社会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这些重要的文化因素,都是我们建立文化认同的基石,共同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完成思想认同的历史使命。

3. 要完善文化统战机制,建立健全文化统战平台,确保文化统战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完善文化统战机制要求开阔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层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文化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与宣传、文化、教育、旅游、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关系,相互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市场营销机制,为文化统战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低层次文化统战内容

低层次的统战是指开展文化统战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以文化为主体、资源、手段几个方面。

1. 做好文化领域成员的统战工作。要集聚人才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文化合力,充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国知识分子与统一战线有机融合是伴随统一战线始终的,知识分子在统一战线特别是在统战理论形成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新时期更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统战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他们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推出更多具有统战元素、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2. 利用文化资源服务统战工作。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广大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造福民众的社会责任,形成礼让宽容、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培育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文明道德风尚;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民间民俗文化的开发、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进一步唤起爱国心、激发民族情、增强凝聚力。

3. 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作为方法的文化统战,是以文化为手段,利用文化资源来开展统战工作的一种策略,因为文化统战这一手段广泛适用于统战的所有范围与对象。要努力营造文化统战氛围,强化文化统战宣传,使之深入人心,人人践履;要创新文化统战工作组织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统战活动,运用媒体、演出、展览等各种传播手段,向全体社会成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宣传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同时还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创办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借助文化的手段,可以使统战工作在更加平和的氛围中开展,能够淡化统战工作的政治色彩,提高统战工作的艺术性,取得更多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G]//新时期统一战 线文献选编(续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胡锦涛.越是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 工作[N].人民日报,1999-06-25(1).

[3]杜青林.担负历史使命不断把统一战线事业推向前进——在 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 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政协报,2008-12-24.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毛泽东.关于目前战争局面和政治形势[C]//毛泽东文集:第二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赵秋生.统一战线视域中的国家认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0,(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上一篇:文化精神下价值观论文范文下一篇:独立人格的公司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