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论文范文

2023-09-17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A-A+2014年9月22日08:45新闻晨报评论

对于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人,病后照

顾将会是其家属面对的极大挑战。CFP

上海80岁以上老人认知障碍症患病率达30%

优质护理可延缓病程,提高疾病认知尤为重要

9月21日“国际阿尔茨海默症日”特别报道

全文开始前,我们需要占用读者半分钟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国际阿尔茨海默症联合会的理事罗伯特·杨告诉晨报记者,从医学上严谨地来说,阿尔茨海默症实际上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也是最为常见、患者人数最多的痴呆症类型。

在国际上,为了避免因“痴呆”这个词而对该病患者造成歧视和偏见,“阿尔茨海默症”逐渐被笼统地用来替换“痴呆症”的名称。罗伯特·杨担心,这种混淆会对患者及时就诊造成干扰。虽然大部分的“痴呆症”都是不可逆转的,但也有个别非阿尔茨海默症的痴呆症状可以通过药物达到改善。

虽然目前在中国的医学分类名仍为“老年痴呆症”,但考虑到为长者忌讳,同时顾及叙述的准确性,本文将采用香港地区的“认知障碍症”来表示“老年痴呆症”。

我们通常知道的失忆问题,只是认知障碍症的初期症状之一,不少病人还会出现抑郁、幻觉等。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脑部功能会逐渐衰退,认知、思考、行为能力逐渐退化,直到机体完全丧失功能。在病程后期,一场肺部感染甚至就能夺走老人的生命。

北郊养老院内,老郑的密码

9月初的一个下午,上海北郊的一所养老院内。大院一侧的D号楼里,老郑(化名)正站在玻璃移门前望着外面。这一天晴空万里,D号楼前一片空地正好映出了淡蓝色的天光。老郑站了有5分钟,然后他的鼻尖凑近到玻璃门旁的密码盒上,慢慢输入了一组数字。

“哔哔哔„„”密码盒发出报错的提示音。

老郑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转头往走廊慢慢踱着步子走开了。过了四五分钟,他两只手背在后面,又慢悠悠回到玻璃门前,眼神依旧执着地望着外面的空地,然后再一次输入密码——“哔哔哔„„”

记者拍下了一张照片,画面里的老郑在黯淡的逆光位置,景深处是外面明亮的天蓝色。这一幅富有意象的图片,真实地发生在这间大厅的每一天。

这是上海一家接收认知障碍症老人的养老院,患病老人统一住在D号楼,考虑到安全因素,老人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出楼,其他时间这扇玻璃移门是设有门禁密码的。

“破解”密码成了老郑每天的“功课”,他也是一位认知障碍症老人,只要老郑乐意,每天他都会悄然在走廊上散步,然后去门口按密码,周而复始。护理人员说,有一次老郑还怂恿别的老人去偷看工作人员按密码,想要拉人和他一起出去。

“郑伯伯,侬好!”记者和他打招呼。

“嗯,侬好。”老郑认真地盯着记者看,笑了笑,看起来好像他明白,但你又会觉得他的眼神其实穿过了你。

在养老院接收的30名认知障碍症老人中,老郑算是程度较轻的。据了解,认知障碍症病程约经历8-10年,也有少数案例只有4-5年的时间,通常发病时间越早,病程越短。

国际阿尔茨海默症联合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患者人数将会比现在多近一倍。而对于老龄化形势严峻的发达城市,专家认为这一天会更早到来。

根据法国研究者在2005年的统计,在法国、荷兰、瑞典以及美国,认知障碍症已经是65岁以上人口疾病中花费最高昂的,超过癌症、中风等顽疾。在美国,它已经成为所有疾病中,花费排名第三的疾病。

2010年,辉瑞制药宣布,该公司投入巨资研制的阿尔茨海默症候选药物“Dimebon”第三期临床试验失败,这一款药物的研制曾经被寄予厚望。事实上,目前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逆转或治愈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在内的大多数的认知障碍症。

我们的采访对象之一,英国斯特林大学教授安妮·勃洛克说,要认识认知障碍症本身,并不是通过这些来势汹汹的数据,“疾病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名称,好像覆盖了几百万人,但实际上,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个,每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个人。”

由于认知障碍症的病程平均长达8-10年,所以病后照顾将会是家属面对的极大挑战。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症联合会的数据,在中国,有90%的患病老人会由家庭照顾。

亲身经历:生活被完全打乱 家属也不知该怎么办

A-A+2014年9月22日08:45新闻晨报评论

我的整个生活被它完全打乱了

于是,上海作家,10年前,她的父亲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症,当时只有65岁。

“事情来得很突然,一次爸爸骑自行车忽然就跌倒了,摔掉了门牙,然后去医院做检查,核磁共振扫描发现了萎缩的情况。”于是回忆。当时她并不知道,无故跌倒是认知障碍症的初期症状之一。善忘、表达困难、迷路、忘记关煤气、关门以及判断力下降都是初期的症状。

于是和姐姐曾回顾过之前父亲的状况,她们发现,此前父亲已经有了一些“老糊涂”的征兆,比如会冤枉家里人拿了自己的东西,还有很多健忘的情形。罗伯特·杨告诉记者,这些症状出现时,没有相关知识的家属往往不会想到去就诊,所以该病的确诊往往都是在真正发病的一两年之后。

及时就诊意味着患者可以尽早得到医生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尽管目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从根本上逆转或治愈阿尔茨海默症,但罗伯特·杨表示,针对该病引起的不同症状,药物仍然可以起到一定延缓病程的作用。

由于父亲和继母住在一起,于是起初并没有为父亲的情况想太多,直到不久后老人连续两次走失,第二次失踪了整整三天。

“这件事让我开始意识到,这个病非常可怕,不仅患者本身。作为女儿,我整个的个人生活被它完全打乱了。”于是告诉记者,第二次走失回来之后,她的继母便将父亲送到了她的住所,此后便没有再出现。

姐妹俩商议了轮流照顾的方案,并为父亲请了保姆。

“和爸爸住的那段时间,我会想去陪他聊聊天,但无论你跟他说什么,他就笑笑,‘侬好,好啊好啊’。我忽然觉得我还有好多事情不知道,但再也没机会去问了,尽管他就在我的面前。”于是说。

接下来一个阶段,于是发现父亲开始会和镜子里的影子聊天,有时候半夜也会起来聊,这把她和保姆都吓坏了。

“我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我感觉他好像是和另一个人在聊天,有时候还会吵起来,到后来他甚至冲镜子发火,把镜子都打破了。我们只好把家里的镜子全部用毛巾包起来。”于是回忆。

病程进入中期,也称为“混乱期”,患者不仅会出现幻觉、妄想,还会失去时间概念、方向感,计划和判断能力进一步衰退,个人清洁等自理能力衰退,语言能力进一步衰退,母语以外语言的能力会消失。因为各种能力的衰退,老人也容易焦躁、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这些描述都是来自香港公益机构提供给社区的免费材料,而于是当时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详细、准确的辅导资料,这其实也是中国大多数认知障碍症患者家属的现状。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病患家属、照顾者进行专业培训和心理疏导是认知障碍症老人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英国斯特林大学的安妮·勃洛克教授告诉记者,“照顾者的状态改善,也会让老人的状态改善,避免照顾者因为护理的繁重压力而产生坏情绪,甚至放弃。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见父亲的病情日趋严重,于是和姐姐开始物色合适的养老院。但找养老院并不容易,姐妹俩找了将近2年多,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碰壁,几经周折才将父亲送进了上海当时唯一一家专门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的公立养老院。

“养老院收费是3000元一个月,他的退休工资刚好可以负担这笔费用。硬件也很好,外国进口的,就是挺难进的。”对于是来说,这段日子终于有了喘息。

作为家属,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的爸爸好不容易找到了养老院,上海的另一户家庭刚刚面对着认知障碍症。2年前,薛舒70岁的父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

起初,薛舒只是觉得老头有“退休病”,没想到状况越来越糟糕,开始出现无端怀疑,不仅会怀疑家里有人偷钱,甚至怀疑老伴生活不检点。

“崩溃,持续崩溃。”薛舒描述自己的感受。除了照顾爸爸,还要经常疏导母亲的情绪,“妈妈要照顾爸爸,但爸爸已不是过去的那个人了,有时还无端怀疑妈妈。”

这其实是所有病人家属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初期的病人,虽然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完全衰退,但思维、精神和行为出现的异常状况,往往是对照顾者们最大的挑战。

“我是找了养老院,就在父母家附近,我们去参观那天,爸爸本来蛮开心,还拍手,结果走进去看到其他状态萎靡的老人,爸爸忽然回头看我们,露出一个像孩子那样祈求般的笑容,妈妈看到他的表情,唉,还是把他领回家了。”薛舒说:“常人讲,得痴呆症的人自己不知道,不痛苦,家属很痛苦。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他的疾病,他每时每刻都会感觉面临全新的环境和不认识的人。”薛舒说,“爸爸会表现出非常非常恐惧,会喊‘快点送我回去呀!这里不是我的家呀!’我也不知道他指的家是哪里,作为家属,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又不认得你,好像我们都是坏人一样。”

现在薛舒父亲的照顾方式是老伴24小时不离身,每天有钟点工去帮忙做一些杂事。“妈妈请的是钟点工而不是24小时保姆,也是出于对经济的考虑,不愿加重孩子的负担。“有时为了让父亲能够安静一些,会给他吃一些镇静类的药物。”薛舒叹了口气,“人是安静了,但状态并不好。”

另一边,今年5月,于是的父亲在养老院里去世了。

“过年以后,反复几个月发烧,到4月底,吊盐水也无法退烧了。主要原因是他的痰咳不出来,连喝水都会呛着,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咳痰的动作,可他的大脑给不了这个动作了。我姐姐是医生,她说阿尔茨海默症老人最后的结局,大多如此。所有的大脑机能退化,一个个器官的控制力衰退,水和药都进不去,恶化得非常快。”于是说。在这个疾病的最后阶段,老人会陷入呆滞,表情冷漠,嗜睡,也无法步行,长期坐卧。

最后几个月,于是每隔一天都会去看他——“很难过,因为完全帮不上忙,我去看他,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走合适,因为他也不会理睬你。他没有表情,但我觉得,他并不高兴,整个人的状态都很呆滞。”

有一天傍晚,于是离开之前对父亲说,“爸爸,我们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如果能祈祷,我就跟妈妈、跟菩萨讲,希望能让你少受一点罪,爸爸,太受罪了。”父亲仍是无动于衷,于是没有说出的后半句是,“这样的病,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好留恋的„„”

第二天傍晚,老人走了。

根据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认知障碍症的患病率已经达到6%,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4%的速度上升。2013年,上海的65岁以上人口已占到常住人口的10%,据此估算,目前上海已经有将近20万认知障碍症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障碍症的患病风险会大幅度提高,根据上述数据,上海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已经达到30%。罗伯特·杨说,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患有认知障碍症人数最多的国家,患者预计有1000万人。但同时,这个疾病在政府以及公众中的认知度却远远不足。

认知障碍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65岁以上人口花费最高昂的疾病。其负担主要来自漫长病程中的照顾与护理。另一方面,研究已证明,对认知障碍症老人,优质护理可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

护理模式探索:提高家属疾病认知尤为重要

A-A+2014年9月22日08:45新闻晨报评论

90%患者家庭照顾,提高家属疾病认知尤为重要

对认知障碍症老人而言,优质的护理可以起到延缓病程的作用。邻邦日本于2000年保险改革后,就开始尝试认知障碍症老人的社区照顾模式。但日本模式能移植到今天的上海吗?面对老龄化,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记者在采访中和于是讨论过一个问题,病人进入呆滞阶段后,家属是否会怀疑他还有意识和感受?因为有时候他们确实不会表达任何东西了。于是没有确切答案。记者也将这个问题带给了另一位认知障碍症老人的家属——洪立,她是一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起的阿尔茨海默疾病专项公益机构的负责人,这家机构一直在推广“认知障碍症老人优质护理”的理念。

洪立给记者看了一段视频:这是美国的一家养老院,90岁的老太太格雷迪瘫坐在一把轮椅上,她已进入病程的最后时期,身体枯槁,面容呆滞。护理员纳奥米尝试着给老人唱歌,她认真地抚摸着老人满是皱纹的脸颊、耳朵和双手,轻轻地哼唱起一首关于爱的歌曲,老人起初没有回应,但过了一会儿她的手开始拍打纳奥米的手——那是这首歌的节奏,又过了一会儿,老人张开了嘴,竟喊出了一个个的音符„„

“这是一个奇迹,但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会这样。不过我们看到,他们并不是呆了痴了傻了,他们只是生了病,其实还保有很多人的情感能力,就像孩子,他们不能表达,但他的感受依然还在。”洪立认为,针对中国目前90%患者在家庭照顾的现实,提高家属对这项疾病的认知是尤为重要的。

英国的专业照顾起步很早,8月底在上海,记者采访了英国斯特林大学认知障碍症服务发展中心设计部主任安妮·勃洛克博士,斯特林大学是一所以研究认知障碍症而闻名的高校,安妮·勃洛克博士在20多年前便将园林设计引入了认知障碍症护理,她的婆婆也是一名认知障碍症患者。

安妮·勃洛克博士介绍说,在苏格兰,有一些专门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的机构,会为老人们准备一片花园,如果老人年轻时曾是农夫,则花园里会有他们年轻时下田干活时常见的植物。老人每天可以去浇浇水,松松土,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十分熟悉的,同时他们还能晒到太阳,补充维生素D。这些“工作”不仅可以锻炼老人的身体,同时还能愉悦他们的心情。

“老人如果不忙,整天坐着、躺着,就会感觉枯燥、无聊,就会不高兴。但如果他们每天可以走一走,心情愉悦,那么他们的护工也会感觉不错,会觉得这份工作还可以继续做。”安妮·勃洛克博士说。

她解释说,这个案例告诉人们,优质的护理需要根据老人不同的早期生活环境来进行规划,所以第一件事就是需要了解他们过去的故事,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勃洛克博士强调,对于在家照顾的老人来说,家属们也应该设法去了解老人背后的故事。

优质护理当然也会产生相应的护理成本。采访中不少外国的专家都有这样的认识,无论发达与否,今天所有的老龄化国家都在面临着棘手的养老问题。

为了应对严峻的养老保障问题,德国于1995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2000年,日本也紧随其后实施了《护理保险法》,并且将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强制40岁以上的公民必须参加。日本的养老产业也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专门的认知障碍症照顾机构纷纷成立,模式是小规模,嵌入社区,因为日本的专家认为,认知障碍老人应尽量和熟悉的环境在一起,并且鼓励家人多和老人相处。通常这样的一家养老院只有10个以内的床位,除了全托老人外,白天还运营日托班。

这种更符合东方家庭价值观的模式被称为“小组之家”。在8月的上海养老展览会上,记者遇到了其中一家认知障碍照顾机构的中国项目组负责团队,他们正计划最早于今年年底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小组之家”。这家公司的中方工作人员赵衍捷告诉记者,未来越来越多的日本养老机构会来到中国,他们公司此番除了为自己探路外,也受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委托调研中国市场的情况。

护理员收入2500-3000元,都是50多岁

专业能力不足也是目前市场的现状。日本的老人护理员需要经过三年的培训才能拿执照,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目前国内的护理员几个星期就可以上岗,无证上岗的情况也不少。

本文开头提到的老郑居住的位于上海北郊的养老院便是中日合资的。这所养老院的办公室主任陈平(化名)告诉记者,日方之前曾经在北京中心城区开设过一间“小组之家”,共有10个老人居住,四五个护理人员。“完全像一个家,我们是和老人住在一起的。”陈平在那里作为护理员工作过几个月。不过这所照顾机构的费用不菲,床位是12000元起。“即便这样的价格,据我所知还没开始盈利,因为房租就要5万元一个月。”陈平介绍说,同样由于成本原因,上海这边最后选择了在郊区做较大规模的模式。

在上海这家养老院的介绍手册上,醒目位置突出了它在照顾认知障碍症老人方面的专长,不过陈平告诉记者,目前这里还做不到日本的服务质量。去年开院后,日本曾经派了一个培训教师到上海,但当时受培训的这批护理员如今大多已跳槽了。陈平坦率地说:“最缺的就是护理员,我们护理员的收入是2500-3000元,有的最高可以开4000元。所以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来做这个,我们这里的护理员都是50多岁的。”

陈平记得,日本教师当时教了“自然疗法”,“就是尽量让老人们参与活动,不要总是坐着或是躺着,这样晚上他们不吃镇定类的药物也能睡好。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市场上专业的人员少,或者就要追加投入,如果按照目前北京的模式,1万元一个月,多少家庭出得起呢?”

目前认知障碍症老人占这家养老院接收老人的一半,院长王华丽(化名)此前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做护士长,她对记者说:“吃力,真吃力。很多老人送进来时,都说好得不得了,自己都行的,进来一看,完全不是这样。照顾起来很困难,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

对认知障碍症市场做过详细调研的洪立表示,她认为目前为数不多的、有一定社会资源、专门接收认知障碍症患者的公立养老院并不能实际解决目前的老人照顾压力,民营机构的广泛进入并且成功运转,才具有更好的示范意义。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三周

值周老师:

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作为教师,如何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呢?

1、多看名人传记。名人成功之路就是名人的奋斗之路,看了名人的经历激发自己也要去奋斗、去追求,自然就有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多听令人振奋的、催人奋进的歌曲。

3、自己书写奋斗的格言,挂在家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4、“物以内聚,人以群分”生活中多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让他们来影响自己,鼓励自己。和消极的人相处只能带来不快,换来难过,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帮助。

5、给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6、对往事中的伤心难过的,不要耿耿于怀,要学会一切向前看,把生活往美好的方面去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释放自己的工作压力,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释放压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

(1)抛弃不合理的想法,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来承认你,喜欢你,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行。

(2)合理发泄内心的苦恼,可以找个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或者找朋友诉说等,只要不伤害到别人都可以。

(3)终身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提高了,压力也就小了,心态也就好了。

(4)对生活中的有些事看不惯,要学会换位思考,不给自己造成无端压力与烦恼。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5年下半年西安石油大学1~4年级心理健康普查总样本中抽取音乐系样本作为研究资料。音乐系有效样本289人, 其中, 男生56人 (19.4%) , 女生233人 (80.6%) ;大一05级50人 (17.3%) , 大二04级56人 (19.4%) , 大三03级102人 (35.3%) , 大四02级81人 (28.0%) 。平均年龄20.76±1.68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普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包括60个项目, 均为“0无/1有”二值变量。采用交叉比较和卡方检验 (Chi-Square Tests) 、因素分析 (Factors) 中的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处理和分析样本数据, 检验其分布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2.1 音乐系学生心理健康分类与其他院系学生的交叉分析

从全校心理普查总样本分析, 音乐系学生289人, 占全校学生 (13154人) 的2.2%, 其中, 音乐系心理健康学生206人, 占全校学生的1.6%;心理障碍学生83人, 占全校学生的0.6%, 见表1。

将音乐系学生UPI2分类 (健康组和障碍组) 与其他院系学生做2×2交叉比较, 结果显示, 音乐系UPI健康组206人, 占本院学生的71.3%, 显著低于其他院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8.4%) 和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8.2%) ;音乐系UPI障碍组83人, 占本院学生的28.7%, 显著高于其他院系学生的心理障碍水平 (21.6%) 和全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水平 (21.8%) 。经x2检验, 有显著性差异 (P<0.0 5) , 见表1。

2.2 音乐系学生不同于其他院系学生的UPI心理特点逻辑分析

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 筛查音乐系学生不同于其他院系学生的UPI心理项目, 结果显示, 有12个具有显著性意义的项目 (P<0.05) 进入方程:过于担心未来 (+) 、自我迷失感 (-) 、思想不集中 (-) 、记忆力减退 (-) 、缺乏决断力 (+) 、说话紧张感 (-) 、独处感到不安 (+) 、缺乏自信心 (+) 、人际关系良好 (+) 、思维迟缓 (-) 、强迫行为 (+) 、被议论妄想 (+) 。可见, 音乐系学生不同于其他院系学生的UPI心理特点主要是:自我认知强、思维较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较敏捷、说话轻松感、人际关系好、做事较完美;但音乐系学生过虑未来、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不善独处, 见表2。

2.3 音乐系学生不同于其他院系学生的UPI心理特点因素分析

采用因素分析 (Factors) 中的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对上述表2中有显著意义的项目按各项绝对值大于0.4提取潜在因子, 结果显示, 最大角度旋转成分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中产生了4个因子 (累计总方差解释50.995) , 根据各因子的显著特征值命名如下:F1“思维能力增强” (含思维较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较敏捷) ;F2“人际交往困惑” (含现实中人际关系良好, 但心理上缺乏自信、优柔寡断、独处不安) ;F3“善于自我认知” (含自我认知清晰、过虑理想自我、在乎他人评价) ;F4“追求个性完美” (含说话轻松感、做事较完美) , 见表3。

3 讨论

我校音乐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院系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 就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 (28.7%) 明显高于其他院系 (21.6%) 和全校平均水平 (21.8%) 。可能解释的原因是:该系学生基数较少, 故而有心理障碍学生的概率相对较高;也可能与音乐专业学生每天都需要音乐情感的酝酿、抒发和表现, 故而心理障碍容易暴露有关。但因全系学生人数较少, 所以,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基数也相对较少, 这也为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多面对面的机会和帮助。

音乐专业学生的主要UPI心理特点是:自我认知强、思维较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较敏捷、说话轻松感、人际关系好、做事较完美;但音乐专业的学生过虑未来、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不善独处。从这些心理特点中, 我们提取出4个潜在因子:第一, 音乐专业学生“思维能力较强” (含思维较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较敏捷) ;第二, 音乐专业学生“人际交往困惑” (含现实中人际关系良好, 但心理上缺乏自信、优柔寡断、独处不安) ;第三, 音乐专业学生“善于自我认知” (含自我认知清晰、过虑理想自我、在乎他人评价) ;第四, 音乐专业学生“追求个性完美” (含说话轻松感、做事较完美) 。

音乐系学生个性特点的成因分析。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其个性心理特点中具有思维能力强、善于自我认知、追求个性完美的特点, 这一特点的形成与音乐专业的教学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不仅在用耳聆听, 用心感受, 同时在大脑中将获取的信息, 进行加工分析, 从而获得一定的艺术感受和启发, 从而做出不同的反映, 使喜怒哀乐、愉悦、激动、兴奋等感觉迅速产生, 促进了注意力的集中、改善了大脑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 所以表现出来思维较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艺术需要激情, 艺术需要灵感, 艺术需要超越自我, 超越他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通过对艺术的学习和追求, 使个性得到了彰显, 对自我认知程度高。同时, 由于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追求完美, 不断地创造, 因此培养了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

音乐系学生个性缺陷的成因分析。音乐专业学生在个性特点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过虑未来, 缺乏自信;这个性格特点的形成其外因在于社会整体就业率下滑, 音乐专业属于非热门专业,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我校属于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文科类基础较为薄弱, 艺术氛围不浓厚, 社会知名度不高, 本专业设置时间短, 毕业生仅有两届, 还未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 所以由于对未来的不可知性, 学生对自身前途感到渺茫, 从内因来看, 由于专业限制, 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强, 文化课基础意识薄弱,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语言少, 交流沟通少, 欠缺基本的外语沟通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 限制了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 而目前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音乐专业的学生表现出过虑未来, 缺乏自信的性格特点。 (2) 优柔寡断, 不善独处;音乐专业的学生爱好艺术, 富于幻想, 容易感动, 敏感性高, 思维感性, 这些特点对其从事音乐活动无疑是必需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 由于他们逻辑思维较弱,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理解能力不强, 存在学科知识结构的缺陷, 有时过分不务实际常常会有不着边际的想法和行动, 缺乏耐心和恒心, 独立性差, 感情容易冲动, 行为多变, 喜欢依赖附和, 常常不能坚持自己的主见, 因此表现得优柔寡断, 不善独处。

音乐系学生心理特点的针对性管理措施。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具有的以上特点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注重分析总结, 结合音乐专业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采取有效的对策, 主要实施办法如下:

第一、培养一专多能型的人才。音乐系在学生培养目标中提出培养一专多能型的群艺工作者, 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加强学生的意识培养, 不仅仅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 同时重视对文化基础科的学习, 作为一个从事音乐活动的个体, 专业技能是重要的, 但是也不能忽略文化素养的提高, 否则会影响其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成长能力和专业成就, 反之文化课学习的重视会无形中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从而通过加强学生的自身实力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第二、加强导师制的实行。导师制在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由于专业的授课方式是“师徒式”, 师生之间关系密切, 导师在学生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也信赖仰慕导师, 因此导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授之以专业知识, 导之以心理健康, 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 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健康的成长, 导师制针对于音乐专业的特点, 行之有效, 导师于学生如指路灯, 指引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方向。

第三、发挥音乐专业的特长优势。音乐专业的学生热爱音乐, 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将艺术表现出来, 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关注, 同时其在生活中存在自由散漫的现象, 如何发挥音乐专业的优势, 扬长避短, 因势利导。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主要做到:首先, 组织各种形式的音乐会, 加强与其他院系的交流沟通, 通过这种途径, 一方面, 让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得到体现、施展和提高, 增进同学之间, 专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取长补短;另一方面,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进一步调整学习的目标,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其次, 成立和组建各种形式的音乐社团, 如合唱队, 乐队, 舞蹈队等, 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学以致用, 立足校园, 丰富校园的业余文化生活, 培养学生的恒心和耐心, 独立, 果断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 加强社会实践;我音乐系利用假期组队赴油田进行慰问演出, 送音乐下基层, 进行社会实践, 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 重视学生实习, 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一方面自身得到锻炼, 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 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第四、尊重个性, 加强个性心理引导。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均有鲜明的个性, 自我意识强烈, 自我评价较高, 渴望成功, 追求个性, 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切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 容许他们有鲜明的个性, 不加以压制, 注重个别引导, 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 不仅在专业上因材施教, 在管理中也同样在遵循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 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爱好, 帮助其制订个体发展的目标规划, 多鼓励表扬, 少些批评, 灵活运用管理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因势利导, 个性心理健康的培养。

摘要:目的:分析音乐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心理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测验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学生289人, 采用SPSS中的因素分析方法处理样本数据。结果音乐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院系存在显著性差异;音乐专业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是:自我认知强、思维较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较敏捷、做事较完美, 但过虑未来、优柔寡断、缺乏自信、不善独处;应采取措施加强音乐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成才管理。

关键词:音乐专业学生,自我认知,社交心理,个性心理

参考文献

[1] 蔡晔.论音乐院系尊重个性的学生工作理念[J].航空教育, 2002 (11) .

[2] 吴松.教育与启蒙[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

[3] 向蓓莉.教育的目的及其他[J].开放年代, 2001 (3) .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杭州市

一、问题的提出

决定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观认知而非风险本身,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往往扭曲食品安全风险,甚至和实际的风险水平相距甚远。[1]例如很多消费者忽视过多摄入脂肪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低估不合理饮食结构的健康风险。更多时候消费者会夸大食品安全风险,例如公众对禽流感和疯牛病等突发事件的恐慌往往是非理性的。这类事件的后果虽然严重,但发生的概略非常小。从技术角度看,实际风险水平非常低,可由于后果的严重性,食品安全风险被严重夸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往往偏离技术角度的风险水平,甚至和客观的食品安全风险没有关系。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可能比风险本身更加重要。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消费者往往夸大自身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而形成恐慌心理,扰乱了公众正常的生活秩序。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如红心鸭蛋事件、冠生园月饼事件等,事件本身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并不大,但事件引发的恐慌心理,在长期内抑制了相关食品的需求,并累及无辜企业,对食品行业造成了不必要损失。消费者夸大食品安全风险恐慌心理造成的损失,往往远高于食品安全问题本身。

国外学者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特别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主要由社会和心理因素决定,技术角度的食品危害对风险认知影响较小,甚至没有关系,而往往是消费者心理因素发生扭曲,放大了食品安全风险。[1,2]Slovic等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分离出了决定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三个公共因素,即风险的熟悉程度(familiarity)、恐惧感(dread)和风险暴露程度(exposure)。[3]恐惧感包括无法控制、致命后果、不公正性、对后代的高风险性、不容易降低风险、风险的自我增强、强制性等。熟悉程度包括是否可以观察到、暴露于风险下的人是否了解风险、食品危害的滞后性、新的风险,科学未知的风险、对风险负责的个人或机构的特征和声誉、感知到的政府行为的恰当性等。风险暴露程度包括暴露于风险下社会公众的数量和社会公众个人面临的风险程度两部分。Sparks和Sheperd[4],Frewer等[5]的研究也基本证实了恐惧感和风险熟悉程度是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刚刚起步。在笔者收集资料中,周应恒调查了消费者对不同食品危害因素的担心程度,并比较了蔬菜和肉类食品的风险认知水平。[6]但尚未发现有学者运用国外成熟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的。因此,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做了以下三方面研究:第一,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第三,针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讨论相应的认知偏差干预措施。

二、调查与数据

问卷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杭州消费者对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包括9种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食品种类的选择主要参照了杭州市工商管理局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报告。第二部分调查消费者对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认知水平,包括10类因素。危害因素的选择除了参考政府部门的检测报告外,还借鉴了Smith和Riethmuller[7],Yeung和Morris[1]的研究。第三部分以蔬菜农药残留为例调查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调查项目最初来自Slovic等[3],Yeung和Morris[1],以及Knight和Warland[8]等的研究。根据他们的调查项目设计采访提纲,组织了一次小规模访谈并对调查项目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在此基础上形成问卷初稿,然后在一个居民区做了一次小规模测试,最终修改形成问卷正式稿。选择蔬菜农药残留作为具体调查对象是因为:(1)为了调查结果的确定性,不同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认知及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7];(2)蔬菜农药残留是消费者最为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9-11]问卷的前三部分设计成Likert五点量表。第四部分是被试的人口统计特征。

调查按性别和年龄进行配额抽样,地点选择杭州市的菜场、超市、居民区等不同地点。在2007年3月份选择在不同时间段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417份,有效回收率为92.7%。

三、结果及分析

所有调查数据都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一)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现状与特点

1.杭州消费者对各类食品的安全性持乐观态度。问卷中我们把食品安全性从非常安全(5)到非常不安全(1)分为五个等级,调查结果见表1。总体上杭州消费者认为市场上销售的食品是安全的,虽然安全性不高。在调查的9种典型食品中,8种的安全性评价超过中间值(3),但都没有达到安全(4)的水平。新鲜水果、蔬菜和豆制品被消费者认为是最安全的三种食品。安全性最低的干腌制蔬菜均值为2.73,略低于中间值(3),被认为只存在轻微程度的不安全性。

2.杭州消费者总体上忽视了自身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虽然其风险认知与各类食品的实际风险水平存在一致性。杭州市工商局基于全年例行检测数据公布了2006年全年各类食品的平均合格水平,基本上可以真实反映市场上销售各类食品的安全状况 ,具体情况见表2。 除了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的合格率达到99%以外,其它食品的安全性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例如,水产品和糕点糖果的合格率没有超过95%,但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两类食品的风险性。但至少在相对排序上,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实际风险水平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消费者食品安全性评价最高的新鲜水果和新鲜蔬菜,居中的肉禽蛋和米面制品,最低的干腌制蔬菜都和实际质量检测合格水平排序基本一致。

3.消费者对各类食品危害因素则表现了较高的风险认知水平。问卷调查了消费者对各种食品危害因素是否“引起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这一表述的态度,备选答案从非常同意(5)排列到非常不同意(1),结果见表3。风险认知水平最高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动物疾病和细菌污染均值达到或超过(4),消费者同意这四类食品危害因素引起了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说法。风险认知水平最低的生长激素均值也高达3.74,远超中间值(3)。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消费者明显夸大了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安全风险。杭州居民对市场上销售各种食品的安全性持乐观态度的同时,却认为相关危害因素引起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对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认知,也高于实际的风险水平。以蔬菜为例,蔬菜被认为是最安全的食品,但与蔬菜安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药残留却被认为是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事实上新鲜蔬菜的合格率高达99%。

(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1.影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因素。问卷调查了杭州消费者对蔬菜农药残留的风险认知及对各类影响因素的认知。备选答案从非常同意(5)排列到非常不同意(1)。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同意“蔬菜农药残留是个严重的问题”这一说法(均值4.036,与同意值(4)无显著差异)。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检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维度结构。首先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发现其数值高达0.919,表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Bartlett’s检验值x2=2842.182,p=0.000,表明球型假设被拒绝,指标间并非独立。调查数据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综合考虑方差解释百分比和因子解释力,我们提取了三个公共因素(见表4)。因素1的特征根值为6.64,解释了51.06%的方差,包括蔬菜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无法直接观察、消费者没有能力评估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无法避免购买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购买时无法识别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现、周围人都表现出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担忧等,表示消费者对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无能为力,可以命名为失去控制。因素2特征根值为1.09,解释了8.37%的方差,包括农药残留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对身体健康的不确定影响、影响到了大多数消费者、是消费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等,表示农药残留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生活和健康的问题,可以命名为严重后果。以上两因素累计只解释了59.43%的方差,故我们又保留了特征根值0.94,能解释7.22%方差的因素3。因素3的项目包括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缺乏信心,以及政府对蔬菜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等,表示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意,可命名为政府失职。三因素累计解释了66.65%的方差。

问卷信度检验说明:蔬菜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总问卷的系数为0.9258,失去控制因素的α系数为0.8628,严重后果因素的α系数为0.8664,政府失职因素的α系数为0.8278。信度检验表明本问卷的一致性信度很高,调查结果可靠。

2.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对因素分析中得到的3个主成分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年龄对失去控制主成分存在显著影响,65岁以上消费者比26-45岁(p=0.049)和46-65岁(p=0.019)年龄段消费者感知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失去控制的程度低。可能65岁以上的年长者经验丰富,对自己控制蔬菜农药风险的能力更加乐观。25岁以下比46-65岁年龄段消费者(p=0.031)感知到的失去控制程度低。可能我国25岁以下消费者自己应付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机会少,对自己控制风险的能力比较乐观。性别和文化程度对严重后果主成分有显著影响,女性(p=0.021),大专及以上消费者(p=0.049)更关心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严重后果。其他人口统计特征对失去控制和严重后果没有影响。性别、年龄、是否抚养小孩、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对政府失职主成分没有显著影响,表示不同社会群体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工作不力持有相同观点。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1.杭州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具有3个特点:(1)消费者忽视和夸大食品安全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主要表现为忽视日常消费各类食品的安全风险,夸大各类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水平;(2)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实际的食品安全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至少在经常消费食品安全性的相对排序上;(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存在矛盾认知,对同一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正相关的情况。

2.国内外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基本上由完全不同的因素所决定。国外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主要受对严重后果恐慌,及对危害的不熟悉性决定。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受到三类因素的影响。最主要因素为失去控制,消费者必须面对,但又没有能力处理食品安全问题。次要因素有2个,一是严重后果,也即食品安全问题后果的严重性,二是政府失职,即政府没有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除了需要从技术上消除或控制食品安全隐患,也需要对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干预引导,消除或减少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偏差。(1)明确食品安全宣传政策的目标。根据本文的研究,消费者忽视和夸大食品安全风险的现象同时存在,对食品安全风险存在明显的矛盾认知。针对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这种特点,食品安全宣传应该首先提高消费者对各类不合格食品的风险认知水平,加强不合格食品种类的暴光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其次,食品安全宣传应该努力降低消费者对食品危害因素的风险认知水平。食品安全宣传应该如实介绍各类食品危害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可能损害,要强调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引导消费者正确评估自己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风险食品购买行为。(2)采取各种措施消除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失去控制的感知。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感,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具体措施可以包括: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监管力度,降低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的可能性,切实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丰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的供给,增加消费者安全食品的选择空间;严格食品标签管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改善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水平感知等。(3)改善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形象。政府的形象,包括消费者感知到的食品安全管理重视程度,消费者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信任程度,事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政府除了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外,改善自己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形象对降低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也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YEUNG R M W,MORRIS J. Consumer perception of food risk in chicken meat [J].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2001, 31( 6): 270-78.

[2] ROSATI S,SABA A. The perception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food-related hazards and the perceived reliability of sources of in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39(5): 491-500.

[3] SLOVIC P,FISCHHOFF B,Lichtenstein S. Rating the Risks[J]. Environment, 1979, 21(3):14-20,36-9.

[4] SPARKS P,SHEPHERD R. 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Potential Hazards Associated with Food Produc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Study[J]. Risk Analysis, 1994, 14( 5): 799-806.

[5] FREWER L,C HOWARD,R Shepherd. Understanding public attitudes to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998 (1):221-235.

[6] 周应恒,霍丽玥,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53-59,80.

[7] SMITH D,RIETHMULLER P. Consumer concerns about food safety in Australia and Jap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999, 26(6):724-41.

[8] KNIGHT A J,WARLAND R. Determinants of Food Safety Risk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J]. Rural Sociology, 2005, 70(2): 253-75.

[9] 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13-21.

[10] 周应恒,彭晓佳.江苏省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以低残留蔬菜为例[J].经济学季刊,2006(7):1319-42.

[11] 王恒彦,卫龙宝.城市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及其对安全果蔬消费偏好和敏感性分析——基于杭州市消费者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06(11):40-47,9.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境认知;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姚璋,湖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强化教育工作的成效,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所谓情境认知,主要所指的就是学习、知识与智慧的情境性,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活动情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尽量做到情境化,将知识学习与实践之间相互联系起来。学习者可以通过概括的方式将知识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外一种情境当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针对情境认知理论本身来说,其包含以下四个核心元素:

第一,情境。所谓情境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景环境、地点、场所,其对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基于个人的经验完成对于全新知识的学习,以此达到提高自身知识宽度的效果。通过情境迁移,可以达到对于相同类型知识学习的迁移。

第二,内容。在情境认知理论中,学习的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所指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概念,当学习者专注于学习的内容当中,可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的真实情境中。

第三,激励。有助于学习者对于自身所学习知识的深入理解,激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欲望,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并且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自我纠错能力,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评估。所指的便是基于情境的评估测试,其具有极为重要的用途,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将侧重点放在认知发展以及对于不同领域的学习深度评估,也就是说,评估需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及复杂性,以自我为参照,同时对于自身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评估与评价,找到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二、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了全面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强化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认知能力,教师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完善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符合科学理论的指导,以此充分发挥高校在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在其中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动力,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构建起学习、思考、实践的知识学习框架,并且能够在学习中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努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学习中还可以将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各项信息充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脉络,从而充分强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成效。

三、情境认知理论的特点

1.知识情境化。针对情境认知理论来说,其最为显著的一项特点便是知识情境化,在该项理论当中强调,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活动的开始都与综合实践之间产生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而获得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当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积累到大量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获得学习能力。具体来说,随着人的生活实践不断丰富,其本身所掌握的知识量也日益增多,而教育的本质便是教会学习者在生活与实践当中汲取知识,拓展自身的知识含量,并且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当中形成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

2.学习生活化。在知识情境化理论中,知识生活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特点,所谓知识生活化,也就是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但可以通过课本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拓展知识含量,达到优化学习成效的目的,这对于知识的学习起到了指导性的意义。所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对于知识进行学习与拓展,经过自身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总结便可以达到加深知识认知程度的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效果更佳,进而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中获得良好的英语翻译能力。

四、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转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为了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融入其中,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并且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首先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转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理念,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从而改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学生培养工作的成效。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只注重理论教学的情况,并且在教学工作中,仍然采取老旧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这就降低了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效率,导致在该项工作当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基于此,需要高校在该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并且对于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探讨,结合当前时代模式下全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对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作出改善,并且能够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保证高效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可以充分发挥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所投入的各项教学资源。

2.创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为了全面保证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创新高效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该项教学工作,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对于当前时代模式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进行学习与探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当中,从而全面保障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实际当中,教师需要对于英语翻译教学工作做出细致的分析与总结,在总结中综合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以及本班级当中学生学习能力、思想认知、性格特点等方面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3.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了将情境认知理论充分应用到高校英语翻译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以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同时,在教学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学生进行积极且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加入英语翻译的学习中,并且能够展现出良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在英语翻译学习当中所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进行情境创设,给学生安排实践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随后在课堂当中还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再相互讨论与沟通,通过讨论与沟通的步骤可以使学生充分交流对于英语翻译学习的心得,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也提高了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效率,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量,拓展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深度与宽度,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措施,不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官能动性,还使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了优化。

4.合理安排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来说,为了保证整体教学工作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地开展,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合理安排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保证高效英语翻译教学获得合理的课时安排,这样才能为教学工作质量的优化提供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考量到行业内对于英英语翻译人才的能力需求,随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可以充分保障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更加具有目标感,从而优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到应用情境认知理论,在课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情境认知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情境认知理论对学生进行正确性的引导,以此强化教学工作的成效。同时,还要对于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安排做出统计与分析,在发现其中课程安排存在问题后,便要采取措施对于课程安排进行改善,以此保证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安排更加科学且合理,从而全方位改善教学工作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中,为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需要将情境认知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方式完成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全面强化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工作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璐.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英语教师, 2018,18(05):82-84.

[2]连晓慧.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探究[J].品牌研究,2018(07):225-226.

[3]李瑞芳.基于情景認知理论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108-109.

[4]王蓓.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J].校园英语,2015(08): 66.

[5]李虹.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5):112.

认知心理论文范文第6篇

几年前中国茶业竞争,主要集中于产区品类和价格关系,以及经销商数量。近几年茶市场消费力增强导致竞争加剧,大量资金涌入茶行业。随着大型茶叶企业跑马圈地,品牌和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说,茶叶企业的市场表现和品牌构建能力,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茶行业的竞争格局。

反观消费形态相似的其他行业,有营销界人士评论“7万家茶企不敌一家茅台”。其实就盈利能力而言,这并不夸张。近十年,中国酒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白酒行业在资本市场出尽风头,毛利率不断高攀,中国白酒四强企业的市值超过5000亿元。虽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此解释说,7万茶叶企业的产值只是农业产值,如果加上茶叶流通后的升值,中国茶行业的产值超过了1000亿元。即便如此,同样是有着强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白酒和茶叶,在产业发展及资本市场上,却有着云泥之别。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地,本土品牌缺失成为中国茶行业的遗憾。中国茶业品牌已经退出世界顶级品牌竞争行列。中国白酒在10年前也遭遇“小散乱”的低迷岁月,但借助资本市场募资,经过多轮整合,不断扩大规模、兼并弱者、做大品牌,目前行业集中度极高,龙头企业品牌价值巨大,是中国优质产业之一。中国白酒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给了茶行业一个借鉴的方向,让更多的中国茶叶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随着茶行业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茶企业加大市场化和品牌化运作的力度,在未来的5年内,中国茶行业将出现多个分茶种(如红茶、铁观音、普洱等品类或吴裕泰茶庄等渠道品牌)的品牌巨头。

品牌营销

综观中国茶行业与市场格局,从茶种植的规模化到营销、品牌等现状,中国茶行业资源保护、品牌营销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中国茶叶市场一向认品类而轻品牌,虽然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等著名的茶叶品类,却没有几个茶叶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这是中国茶行业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茶人心中的痛。

茶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特殊的地位,中国人对这些香气独特的树叶子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雅”,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俗”,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传统茶文化的复杂性,让茶叶的品牌内涵构成变得难以琢磨。同时,市场扩大让茶叶企业在终端控制和品牌建设方面措手不及,营销速度比不上消费者成长的速度。

渠道及终端能力薄弱是一个方面,而就品牌发展战略而言,品牌营销的原点在于对消费者行为和心态进行研究。中国茶行业缺乏对消费者的基础研究,以及缺少对渠道终端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营销手段,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研究数据和报告,也没有成熟的茶品牌成功案例可供参考。比起其他行业,不管是酒行业还是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国茶行业要学习很多东西。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品牌构建基本要素、品牌接触点管理等,中国很多茶叶企业领导者认知比较模糊。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茶叶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茶行业品牌化运作的发力之年,无论是竹叶青推出春茶计划、华祥苑举办东方文化巡礼活动,还是吴裕泰百年茶庄微营销,都表明中国茶企业正在集体进入品牌营销时代。一些大型茶叶企业开始与专业品牌管理机构合作,例如峨眉雪芽茶业公司与灵思营销机构就品牌构建进行战略合作,涵盖了视觉体系重塑、终端管理更新、品牌策略、2.0时代网络互动营销及媒体公关策划等品牌营销板块。

差异化竞争

越来越多的茶叶品牌开始向汽车、3C类等品牌运作成熟的行业学习,投放广告,进行事件营销,以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虽然中国茶叶品牌在营销体系构建和终端管理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大益的代理商控制体系,天福的扩张模式和选址技巧,八马和华祥苑使用代言人、开展高端礼品茶营销等等。

正是因为之前中国茶叶企业普遍规模小、营销理念及手段陈旧,反而对中国茶企业的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茶叶品牌营销,业内人士有一个共识:太爱茶的人很难做好茶营销,因为往往受到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不懂茶的人更做不好茶营销,专业隔膜导致难以驾驭品牌营销的手段。因此,这就要求茶叶企业和专业的品牌营销机构,既要理解和喜爱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又要有丰富的多行业品牌营销经验,善于借鉴、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茶营销体系。

以川茶中的峨眉产区品牌为例,峨眉高山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如今,川茶的主流品牌集中在峨眉山,峨眉雪芽和竹叶青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峨眉高山绿茶”区域强势品牌。在品牌塑造方面,峨眉雪芽和竹叶青通过差异化营销,分别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品牌印记的品牌形象。两者同处峨眉高山茶产区,竹叶青起步早,营销运作非常规范,而峨眉雪芽虽说起步晚,但是其背后的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实力雄厚。而且峨眉雪芽控制的区域是峨眉高山茶的核心产区,自然条件极为优越。竹叶青借助现代营销手段,突破区域限制,把消费者对峨眉高山茶形成的品类认知转为对竹叶青的品牌认知,成功塑造了高端绿茶品牌形象。而峨眉雪芽则基于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及中国西部第一家旅游上市公司—四川省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的优势,以其他茶叶品牌所没有的“大峨眉山旅游产业”作为渠道优势,通过对产区资源的深度挖掘和资本运作,塑造自己的峨眉雪芽品牌。

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元祝认为,峨眉雪芽更注重把资源转化为资本,以此形成良性的循环运作机制,品牌的核心价值观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在保护稀缺资源的同时,进行品牌建设,挖掘品牌价值。

目前,峨眉雪芽品牌升级的战略规划是:首先,基于“中国珍稀高山林间茶”的品牌定位,开展峨眉高山茶产区营销,重点突出高海拔出好茶、世界双遗产保护区林茶共生、峨眉佛文化及养生文化,以形成峨眉雪芽独有的品牌调性和茶品口感差异化。其次,围绕顶级茶品定位,以消费者为核心,进行消费行为和意识形态研究,针对创意表达、终端陈列、茶品销售话术、媒体沟通、媒介推广等进行规划和完善。

未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品牌竞争都是竞争的最高形态。当中国茶企业真正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中国茶叶品牌将重新回到世界巅峰。

上一篇:中学地理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