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具学范文

2024-03-20

基础工具学范文第1篇

第十八章

药物疗法与过敏试验法

一 .选择题

1.护士在为病人张某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中,病人自述疼痛,推注时稍有阻力, 推注部位局部水肿,抽无回血,此情况应考虑是 :A A.针头滑出血管外

B.针头部分阻塞 C.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D.静脉痉挛 E.针尖斜面一部分穿透下面血管壁

2.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人时,首选的药物为:C A.盐酸异丙嗪

B.苯肾上腺素 C.盐酸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E.去甲肾上腺素

3.对接受青霉素治疗的病人,如果停药几天以上,必须重新做过敏实验:C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E.5天

4.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在抢救时首先采取的措施是:C A.立即通知医生抢救

B.静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1ml C.立即停药,平卧,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D.立即吸氧,胸外心脏按压

E.氢化考的松静脉输液 5.发挥药效最快的给药途径是:D A.口服

B.皮下注射

C.吸入

D.静脉注射

E.外敷 6.护士执行给药原则中,下列哪项是最重要的:A A.遵医嘱给药

B.给药途径要准确

C.给药时间要准确

D.注意用药的不良反应

E.给药中要经常观察疗效 7.服磺胺药需多饮水的目的是:C A.避免损害造血系统

B.减轻服药引起的恶心 C.避免尿中结晶析出

D.避免影响血液酸硷度 E.增加药物疗效

8.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护士应重点观察:C A.胃肠道反应

B.是否成瘾

C.心率、心律 D.体 温

E.有无皮疹 9.生物制品类药物保存方法为:C A.密盖瓶保存

B.放入有色瓶

C.放入冰箱 D.放在阴凉处

E.远离明火 10.超声雾化吸入器水温超过多少需要调换:C A.30℃

B.40℃

C.50℃

D.60℃

E.70 ℃ 11.为防止感染,注射时下列最重要的是:E A.不在硬结处进针

B.注射器完整无裂痕

C.针头无锈无钩锐利

D.注射前洗手带口罩

E.皮肤消毒直径为5cm 12.2 岁以下的婴儿肌内注射时,最好选用 :D A.臀大肌

B.上臂三角肌

C.臀中肌 臀小肌

D.股外侧肌

E.前臂外侧肌 13.臀大肌注射时的体位为:B A.下腿伸直上腿弯曲

B.下腿弯曲上腿伸直

C.两腿伸直 D.两腿弯曲

E.双膝向腹部弯曲 14.股静脉穿刺部位为:A A.股动脉内侧0.5cm

B.股动脉外侧0.5cm

0.5cm D.股神经外侧0.5cm

E.股动脉和股神经之间 15.皮下注射时针头与皮肤成:C A.5-10°

B.20-30°

C.30-40°

D.45-50°

E.90° 16.链霉素过敏病人首选的药物为:D A.乳酸钙

B.溴化钙

C.碳酸钙 D.葡萄糖酸钙

E.草酸钙 17.破伤风抗毒素试验液的剂量是:A A.15u

B.20u

C.50u D.70u

E.100u 18.链霉素前需做过敏实验,其剂量为 :D A .0.25u

B.2.5u

C.25u D.250u

E.2500u 19.过敏性休克病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原因是:C A.肺水肿

B.循环血量减少

脑组织缺氧

D肾功能衰竭

E.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20.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需备:D A.普通抗凝管

B.清洁干燥试管

钠试管

D.石蜡油抗凝管

E.无菌试管 21.采取生化检验的血标本宜在:C A.临睡前

B.午后

C.清晨空腹 D.傍晚

E.饭前 22.需采用抗凝管采血的检验项目是:B

C.股神经内侧

C.C.枸橼酸

A.肝功

B.血糖

C.T3,T4 D.APTT

E.乙肝两对半 23.血培养标本一般的取血量为:C A.2ml

B.4ml

C.5ml D.8ml

E.10ml 24.做真菌培养时取分泌物的位置是:C A.双侧腭弓

B.溃疡面

C.咽部

D.扁桃体

E.舌面 25.不符合无痛注射原则的是:B A.分散病人注意力

B.进针后注射前禁忌抽动活塞 C.体位舒适放松肌肉

D.注射时两快一慢 E.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进针要深 26.皮内注射错误的是叙述错误的是 :E A.不用碘酒消毒

B.部位可在前臂掌侧、三角肌下缘 C.拔针不按压

D.进针角度为5度 E.仅适于药物过敏试验

27.采集血培养标本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 A.必须放入消毒容器中

B.检查容器有无裂缝 C.检查瓶塞是否保持干燥

D.检查培养基是否足够 E.采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8.采集血标本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E A.血清标本应避免震荡防止溶血

B.全血标本采集后注入抗凝管轻摇匀 C.血气分析需加盖抗凝管

D.严禁从输血针头处采血 E.做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用普通抗凝管测定结果偏高 二.多选题

1.药疗时需核对的项目是:BCDE A.用药史

B.浓度剂量

C.时间用法

D.药名

E.姓名床号 2. 常用静脉注射的部位是:ABC A.四肢浅静脉

B.股静脉

C.小儿头皮静脉

D.成人头皮静脉

E.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 3.长期静脉注射者为保护血管应:ABCDE A.先下后上选择静脉

B.由远到近选择血管

C.制定使用静脉计划

D.刺激性强的药先注入注射用水再注药 E.随时听取病人主诉观察反应 4.碘试敏的方法有:ABD A.口服

B.皮内注射

C.肌肉注射

D.静脉注射

E.皮下注射 5.过敏性休克短期内出现的症状有:ABC A.呼吸道阻塞症状

B.循环衰竭症状

C.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D.皮肤过敏症状

E.消化系统症状 6.需采集全血标本的是:BE A.肾功

B.血常规

C.血脂

D.血沉

E.血肌酐 7.采集肝功血标本时,正确的是 :BD A.取全血标本

B.诸如肝素钠抗凝试管

C.用干燥的试管和注射器

D.避免震荡立即送检

E.取下针头,将泡沫和血液一并注入试管 三 .填空题

1.三查七对,三查指 操作前 、操作中、操作后,七对指

床号 、 姓名

、 药 名 、浓度 、剂量 、用法、用药时间。

2.臀大肌注射联线法是取髂前上棘和

尾骨

联线的外1/3处为注射部位 3.臀大肌注射十字法是

从臀裂 顶点向左或右做一条水平线,从

髂嵴最高点做 一条垂直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

外上象限 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

2.静脉血标本包括

全血

标本、

血清

标本、

血培养

标本。 四 .概念题

1.口服给药法:是最常采用的给药方法,方便、经济和相对安全。然而,口服给药吸收率较低,药物生效时间较长,故应用时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吸入给药法: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小的雾滴,使其悬浮在气体中经鼻或口吸入的方法。

3.皮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4.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5.肌内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 6.静脉注射:为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五 .简答题

1.简述给药的原则。

(1)按医属要求准确给药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按需要进行过敏试验 (4)临床试验用药中的责任 2.吸入法的目的是什么?

(1)通过吸入抗感染、祛痰或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哮喘等疾病。(2)通过吸入温暖、潮湿的气体,减少呼吸道的刺激、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3)间歇吸入抗癌药物治疗肺癌。 3.口服给药法的优缺点有哪些? 口服给药吸收率较低,药物生效的时间较长。 4.如何做到无痛注射?

(1)做好解释与安慰,消除病人的不安和害怕心理。(2)指导并协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与姿势,以利肌肉放松。(3)做到“二快一慢”,即注射进针、拔针快,推注药液慢。(4)需要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5)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宜选用相对较长的针头,而且进针要较深。 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症状有哪些? (1)呼吸系统症状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所引起的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2)循环系统症状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其他过敏反应表现 6.如何配制青霉素试敏液?如何判断皮试结果?

配制方法:(1)于含有80万U青霉素的密封瓶内注入生理盐水4ml,稀释后每1ml含青霉素20万U;(2)用1ml注射器吸取上液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青霉素2万U;(3)弃去0.9ml,余0.1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青霉素2000U(4)再弃去0.9ml,余0.1ml(或弃去0.75ml,余0.25ml)加生理盐水至1ml,则1ml内含青霉素200U(或500U),即配成皮试溶液。 皮试结果判断标准:

阴性:皮丘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ml,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严重时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7.常见静脉注射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刺入过浅,或因静脉滑动,针头未刺入血管内,抽吸未见回血。(2)刺入过深,针尖穿透对侧血管壁,抽吸不见回血。(3)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内,针尖斜面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推注时药液溢至皮下,局部隆起并有痛感。(4)针尖已刺破对侧管壁,斜面部分在血管内,部分在血管外;可抽吸到回血,但注药时病人有痛感,如仅注入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会隆起。

8.采集血标本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抽血清标本须用干燥注射器、针头和干燥试管。(2)采全血标本时,需注意抗凝,血液注入容器后,立即轻轻旋转摇动试管8~10次,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避免血液凝固,从而影响检查结果。(3)如果作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抽取血液后,应立即注入有石蜡油的抗凝管。注入时针头(长针头)应插在石蜡油液面以下,以隔绝空气。或将血液注入抗凝管后,立即盖紧橡橡胶盖送检,否则血液中二氧化碳逸出,测定值降低。(4)采集血培养标本时,应防污染。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处,抽血前应检查培养基是否符合要求,瓶塞是否干燥,培养液不宜太少。(5)若同时需抽取不同种类的血标本,应先注入血培养瓶,再注入抗凝管,最后注入干燥试管,动作应迅速准确。(6)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或皮管处取血标本,最好在对侧肢体采集。(7)采集血标本后,应将注射器活塞略向后抽,以免血液凝固使注射器粘连和针头阻塞。(8)采血用的注射器应经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清洁处理。最好选用一次性注射器。

第十九章静脉输液与输血

一 . 单选题

1. 可纠正体内电解质失调的溶液是:D A. 浓缩白蛋白

B. 右旋糖酐 C. 血浆

D. 晶体溶液

E. 全血

2. 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提高血压的溶液是:E A.5% 葡萄糖

B.10% 葡萄糖

C.0.9% 氯化钠

D. 林格氏液

E. 低分子右旋糖酐

3. 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C A. 过敏反应

B. 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C. 发热反应

D. 空气栓塞

E. 静脉炎 4. 最严重的输液反应是:D A. 过敏反应

B. 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C. 发热反应

D. 空气栓塞

E. 静脉炎 5. 输血的主要适应症是:D A. 贫血

B. 低蛋白血症 C. 严重的感染

D. 大出血

E. 凝血异常 6. 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是:E A. 血液加热

B. 细菌污染

C. 剧烈振荡

D. 血液储存过久

E. 输入异型血

7. 从早上 9 点开始输液,液体总量为 1500ml ,输液速度为 60 滴 / 分,其输 液结束的时间应是:B A.15 时

B.15 时 15 分 C.15 时 30 分

D.15 时 45 分

E.16 时

8. 从早上 9 点开始输液,若使 1000ml 液体在 5小时内滴完,输液速度为每分钟 :C A.40 滴

B.45 滴 C.50 滴

D.55 滴

E.60 滴

9. 输液引起急性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的特征性症状是:D A. 咳嗽、呼吸困难

B. 心慌、恶心、呕吐

C. 紫绀、烦躁不安

D. 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性痰、气促、胸闷

E. 胸闷、心悸伴呼吸困难

10. 输液过程中莫菲氏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B A. 病人肢体位置不当

B. 莫菲氏管有裂隙

C. 针头处漏水

D. 输液管太粗,滴速太快

E. 输液瓶位置过高,压力太大

11. 输液时发生静脉痉挛致滴注不畅时应:C A. 减慢输液速度

B. 适当更换肢体位置 C. 局部热敷

D. 降低输液瓶位置

E. 加压输液

12. 输液时滴注不畅 , 局部肿胀,无回血应 :B A. 改变枕头方向

B. 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C. 抬高输液瓶位置

D. 局部热敷

E. 用注射器推注

13. 输液中发生肺水肿时吸氧需用 50%~70% 的酒精湿化,其目的是 :E A. 使病人呼吸道湿润

B. 使痰液稀薄,易吐出 C. 消毒吸入的氧气

D.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E. 降低肺泡泡沫表面张力 14. 输血引起溶血反应,最早出现的主要表现为:A A. 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

B. 寒战、高热

C. 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D. 瘙痒、皮疹

E. 少尿

15. 溶血反应中,凝集的红细胞溶解,大量血红蛋白入血浆,出现的典型症状:D A. 胸闷气促

B. 寒战高热 C. 腰背部剧痛、四肢麻木

D. 黄疸、血红蛋白尿 E. 少尿无尿

16. 预防输液反应的主要措施是:A A. 认真查对

B. 做好输液器去致热原工作

C.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D. 严格掌握输液量 E. 严格控制液体温度

17. 输血引起过敏反应的症状是:C A. 气促 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性痰

B. 手足抽搐心率缓慢血压下降 C. 皮肤瘙痒,荨麻疹,眼睑水肿

D. 寒战高热头部胀痛 E. 腰背痛少尿

18. 大量输血出现手足抽搐、心率缓慢、血压下降应加入的药物是:B A.5% 碳酸氢钠

B.10% 葡萄糖酸钙 C.0.9% 氯化钠

D.10% 氯化钾

E. 乳酸钠

19. 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应加入的药物是:C A.5% 葡萄糖

B.5% 葡萄糖盐水

C.0.9% 氯化钠

D. 复方氯化钠

E. 碳酸氢钠等渗盐水

20. 溶血反应处置错误的是:D A. 减慢输血速度

B. 双侧腰封

C. 严密观察血压

D. 留置导尿

E. 氧气吸入 22. 静脉炎处置错误的是:E A. 抬高患肢

B. 适当运动

C. 局部理疗

D. 酒精湿敷

E. 硫酸镁热湿敷

23. 输血前准备工作错误的是:D A. 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B. 需两人核对

C. 输血前先输入少量氯化钠

D. 取血禁剧烈震荡 E. 冬季库存血应先加温 24. 输血传染的疾病不包括是:C A. 疟疾

B. 病毒性肝炎

C. 流行性出血热

D. 艾滋病

E. 梅毒 25. 静脉输液目的是:ABCE A. 补充水和电解质

B. 纠正血容量不足 C. 补充营养和热量

D. 输入脱水剂利尿消肿 E. 输入药物控制感染

26. 颈外静脉穿刺输液目的是:CDE A. 快速输入液体

B. 大量输入液体

C. 用于周围循环衰竭病人

D. 测中心静脉压 E. 用于长期输液周围静脉不易穿刺者 27. 静脉输血适应症是:ABCDE A. 严重感染

B. 低蛋白血症

C. 造血功能障碍

D. 休克

E. 机体抵抗力低下 二 . 填空题

1. 常见输液反应有 发热反应 、

急性肺水肿 、

静脉炎 、

空气栓塞

2. 常见输血反应有

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 、

过敏反应 、

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3. 血液病最宜输入 新鲜 血。 四 . 概念题

1. 输液微粒:是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物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微米,少数可达50-300微米。

2.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五 . 简答题

1. 简述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可保护静脉,减少反复穿刺而造成血管损伤和病人的痛苦,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利于抢救和治疗。

2. 输液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有哪些?

(1)液体不滴(2)滴管内液面过高(3)滴管内液面过低(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3. 溶液不滴可能有哪些原因,如何判断?怎样排除 ?

(1)针头滑出血管外: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肿胀并有疼痛,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3)针头阻塞;用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有无回血,则表示针头已阻塞,应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4)压力过低:由于病人周围循环不良或输液位置过低所致,可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5)静脉痉挛:由于穿刺肢体暴露在冷的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4. 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

失血失液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的病人、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贫血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严重感染的病人、低蛋白血症的病人。 5.输血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1)备血:根据医嘱抽取血标本,与已填写的输血申清单一起送往血库,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采血时不要同时采集两个人的血标本,以免发生混淆。

(2)取血:间接输血法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作做好“三查”、“八对” (3)取血后:勿剧烈震荡血液,以免红细胞大量破坏而引起溶血。 六 . 病例题 1. 马强,男, 75 岁,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住院治疗。当日上午 9 时起开始静脉输入 5% 葡萄糖溶液 500ml 及 0.9% 氯化钠溶液 500ml 。滴速为 70 滴 / 分。 10 时左右,当护士来巡房时,发现病人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 (1)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急性肺水肿

(2) 护士立即应采取的措施是

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病情允许可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给与高流量的氧气吸入,氧流量6-8 升/分钟。尊医嘱给予镇静剂。

(3) 为了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护士可采用什么进行湿化吸氧,为什么?

酒精。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

(4) 为缓解症状,可协助病人采取下列哪种体位,为什么?

端坐位,双腿下垂,四肢轮扎。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2. 车进,女, 27 岁,阑尾炎术后第 5 天,体温 36.8 摄氏度,刀口无渗血渗液。当日上午 9 时许,继续静脉点滴青霉素, 30 分钟后,病人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 40 摄氏度,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

(1) 根据上述表现,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 ?发热反应 (2) 上述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3) 如何护理病人 ?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同时注意体温的变化。对高热者病人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3. 张军,男, 65 岁,因病情需要行加压静脉输液。当护士去治疗室取物品回到病人床前时,发现病人呼吸困难,有严重紫绀。病人自述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护士立即给病人测量血压,其值为 6.6/10.6kpa 。根据上述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 空气栓塞

(2) 护士应立即协助病人取何种卧位 , 原因是什么 ? 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位。以便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

(3) 如何预防此问题的出现 ?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加强巡视。输液完毕及时拔针。

4. 孙风,男, 39 岁,因车祸内脏大出血而欲行急诊手术治疗。去手术 室之前,护士遵医嘱迅速为病人建立了一个静脉通道并进行输血治疗,因时间紧迫,护士从血库取回血后,为了尽早将血输给病人,便将血袋放在热水中提温, 5 分钟后为病人输入。当输入 10 分钟后,病人感到头部胀痛,并出现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 1) 此病人最可能出现了什么反应?

溶血反应 2) 此反应发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输入变质血

3) 接下来当大量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后,此病人将出现的特征性表现是什么 ?

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严重者可死亡

4) 如病人出现以上情况,此反应的致死原因是?

红细胞大量破坏 5) 发生此反应时,如何抢救 , 首选的措施是什么 ?

(1)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2)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供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3)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药液(4)部封闭,热水袋敷双侧肾区,(5)察生命体征和尿量(6)现休克症状时抗休克治疗

基础工具学范文第2篇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依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教育学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服务,为教育重大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

第三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 组 织

第五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教育部组建,领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制定规划、指南和管理办法,审批重点课题,领导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和重要科研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促进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条 建立评审专家库,按学科划分学科评审组,其成员由领导小组聘任。学科评审组的主要职责是评审列入规划的各类重点课题和提供学术咨询。

第七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办公室”)是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规划实施、管理重点课题、组织学术交流、推广科研成果等。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八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通常在每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向全国公布;规划执行期间,每1—2年组织进行一次申报和评审。

第九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立国家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以上为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立项的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其他部委重点课题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规划课题。

第十条 国家教育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少数重要课题,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课题的方式,经领导小组负责人审定,单独立项。

第十一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设立同类别自筹经费课题,其选题、申报和评审,与资助课题的要求相同。规划课题全部为自筹经费课题。特别委托课题和国家重点课题不设自筹经费课题。

第十二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要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第四章 申 报

第十三条 申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3.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的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4.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必须已按规定结题,未结题者不能申报。

5.国家重点课题的申请人必须承担并完成过部、省级以上研究课题。

6.青年课题的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年龄均不得超过40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第十四条 每次自申报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期限一般为二个月。

申请人可向规划办公室索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 (或从相关网站下载) 。

第十五条 申请人应根据课题指南和申请书的要求,认真如实填写申请书,并送所在单位审核。

申请人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审查,签署意见,并承诺提供研究条件和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在规定日期内,教育部各司局、部直属单位、部属高校将本单位审查合格的申请书集中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其他单位的申请书送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相应主管机构,由其签署意见后集中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不受理个人和除教育部司局、直属单位、直属高校外其他单位直接报送的申请书。

第十六条 申请资助课题或自筹经费课题,申报时应予明确,申报自筹经费课题须出具能够充分证明课题所需经费有保障的材料。

第十七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受理申报的同时,收取课题评审补偿费。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八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每次随机抽取部分学科评审组成员,进行会议评审。凡申请课题的学科评审组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原则上不参加当次评审工作。

第十九条 规划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组织课题(部委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除外)评审。重点课题的评审程序为:

1.资格审查和分类。规划办公室按本办法第十三条和申请书的要求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2.活页匿名初评。评审组成员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资格审查的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初评,规划办公室按初评分值高低选出拟立项数2-3倍的课题申请书,进入会议综合评审。

3.会议综合评审。对进入综合评审的课题,先由主审专家分别介绍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协商,最后以无计名投票方式产生本组拟立项课题。

学科评审组须有应到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能进行评审和投票,出席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

对综合评审通过的拟立项课题,由主审专家填写评审和建议意见,由评审组长签署评审组通过的立项意见。

4.规划办公室对各组通过的拟立项课题进行审核、汇总和综合平衡,并提出课题经费资助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条 领导小组对拟立项课题和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其中对拟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各类课题,领导小组需进行投票。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出席,领导小组投票方为有效,出席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结果报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部委系统重点课题的申报与评审,可由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进行,也可委托规划办公室代为组织进行。评审通过确定立项的课题须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二条 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的申报与评审,由军队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自行组织进行。评审通过确定立项的课题须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十三条 规划课题一部分由规划办公室约请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共同组成综合评审组,根据评审指标进行评审和推荐;一部分立项指标分配到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由其依据评审指标组织评审和推荐。规划办公室将上述二部分推荐课题汇总报领导小组负责人批准后下达。

第二十四条 评审组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评审纪律:

1.不得以任何理由查询或透露课题论证活页的相关背景材料。

2.会议评审情况应予保密。评审结果正式公布前,不得对外泄漏。

3.不得收受礼金或礼品。

第六章 经 费

第二十五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资助课题立项通知后,填写回执,并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开支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寄回规划办公室。否则按自动放弃课题处理。

第二十六条 课题资助经费一次核定、分期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每个课题均预留30%的资助经费,待课题基本完成经批准进入结题验收阶段时拨付。

第二十七条 课题资助经费使用范围限于:

1.国内调研、差旅费。

2.资料收集、复印、翻拍、翻译费等及少量必要图书购置费。

3.小型会议费。

4.计算机使用费。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立项的课题,按其规定因课题研究确实需要,而课题组又确无计算机的,可用课题资助经费购置一台(不含便携式),但须经所在单位批准,其所有权归所在单位。

5.成果印刷费。

6.劳务酬金及咨询费(提取额分别不得超过总经费的10%和5%)。

7.成果鉴定费。根据鉴定成果类别和字数,鉴定费标准掌握在每位专家500へ800元。

8.管理费。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提取管理费的限额为课题总经费的5%,但最高每项课题提取2000元,不得超额提取或重复提取。所提管理费按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3:2的比例分配。

9.出版补助费。课题节余经费可用于出版补助。

第二十八条 在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由课题负责人按计划自主支配课题资助经费。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课题资助经费实施具体管理,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二十九条 课题进行中和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按规定分别报送经费使用报表和如实编制课题资助经费决算表。

第三十条 对不按规定按时报送研究进度报告和经费使用报表的课题,将缓拨下经费;

对课题负责人因工作调动、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而被撤销或中止的课题,将停止继续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

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或自行中止研究工作的课题,将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出的全部款项。对按本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予以撤销的课题,追回已拨经费。课题负责人无法赔偿的,由作出信誉保证的所在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自筹经费课题在接到课题评审通过的通知后,需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出具经费到位证明或经费保障证明,才能正式批准立项。其经费的筹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并由出资单位或课题所在单位参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七章 课题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委托机构的管理工作。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分别委托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省级管理机构)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处、直属单位科研处负责所属范围内各类课题的日常管理。

部委重点课题和解放军系统重点课题分别由部委主管部门和军队主管部门管理,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定。

所有列入规划的课题要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做好课题自我管理。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具体管理,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和督促。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对课题执行情况和各地各单位课题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

第三十三条 课题负责人接到立项批准通知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开题,并及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按第三十二条规定报相关管理部门。

第三十四条 课题重要活动和重要阶段成果应及时报相关管理部门。每年12月底前,课题应提交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报送相关管理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部属高校社科处在课题报告基础上,于次年1月底前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提交所管课题进展、变更情况的综合报告。对进展正常的课题,规划办公室将继续拨款;对不按规定报送报告或经检查不合格的,将暂停继续拨款。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将视课题完成周期,适时对各类重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

第三十五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请示,经所在单位同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直属高校社科处审核,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1.变更课题负责人;

2.改变课题名称;

3.改变成果形式;

4.对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变更课题管理单位;

6.课题完成时间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

7.因故中止或撤销课题。

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将不予结题。

第三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4.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三十七条 加强对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开展评奖活动、刻制课题组印章的管理。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和开展评奖活动,事前须经课题所在单位同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直属高校社科处审核,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

课题设立实验学校(实验基地)要严格掌握标准,适当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并应得到实验学校(实验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课题开展评奖活动要有明确的评奖标准,比较规范的评奖办法和程序,防止过多过滥过于随意,评奖结果须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课题组原则上不得自行刻制印章,一般以所在单位代章即可。

第八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三十八条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单位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索要并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申请书》,接受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组织的成果鉴定或结题验收。

第三十九条 凡列入国家社科规划的各类课题均按全国社科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果鉴定。其他各类课题完成后是否进行鉴定,由课题负责人在填写结题申请书时提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视成果具体情况确定。

第四十条 成果鉴定要求:

1.一般采用聘请同行专家通讯鉴定方式。少量课题根据研究性质需进行会议鉴定的,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同意。

2.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人,最多不能超过7人。鉴定专家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或委托管理机构确定。课题组成员包括顾问不能担任本课题鉴定专家,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参与鉴定的专家不能超过2人。

3.课题组提供的鉴定材料,应包括研究成果主件、必要的附件、研究工作报告及课题申请书复印件。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上述材料应在会前一个月提交给鉴定专家。

4.鉴定专家在认真通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采取通讯鉴定方式的,鉴定专家应分别提出成果等级评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综合后确定成果是否通过鉴定。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由鉴定组确定成果等级及是否通过鉴定,并填写会议鉴定书。

第四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于鉴定(包括列入国家社科规划的各类课题):

1.获部省级评奖二等以上奖励;

2.收集的反映足以证明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成果提出的主要结论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吸收采纳。

申请免于鉴定,应在填写《结题申请书》时说明理由,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第四十二条 通过鉴定的和批准免于鉴定的课题即可办理结题验收。确定不进行成果鉴定的,可在成果完成后直接办理结题验收。课题负责人应将课题最终成果2套、研究工作报告及资助经费决算等一并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经验收合格,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发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

第九章 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第四十三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各课题组和课题组所在单位,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渠道。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课题所在单位应积极协助优秀成果的出版。

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重要学术意义的成果要及时摘报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或向教育界广泛宣传。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及其委托管理机构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发布研究成果信息,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或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四十四条 验收合格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各类课题的最终成果,在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领导部门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课题类别。

第四十五条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五年举行一次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办法另定。

第十章 附 则

基础工具学范文第3篇

零基础如何成为优秀IT工程师

技术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体系更新迭代迅速。当你踏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淘汰。如果你想要在这个行业做好,成为优秀的程序员,那么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下面汇总的这些方法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培养兴趣

兴趣是能够让你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只是把写程序作为谋生的手段的话,你会活的很累,也太对不起自己了。多关心一些行业趣事,有空多到一些程序员论坛转转,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很乐观幽默,时不时会冒出智慧的火花。

个人经验是,如果逼着自己学的话不如不学,浪费时间浪费资源也浪费了你这个人才(有可能是其他行业的人才)。

2、实践与犯错误

好的程序员编写可工作的软件。而那些伟大的程序员编写的软件运行起来极为出色。这很少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你应该保持不断练习,代码敲得越多就越高效、犯的错误越多收获得就越多。为什么在你练习时,犯错非常重要?你编的代码越多,你就会意识到你在处理错误、设计、线程处理等情况下犯的错误。你将会从这些错误中学习,这时你的技术将会越来越好。

3、多阅读代码

优秀程序员渴望深究每行代码做了些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的。当你阅读别人的代码时,你要去看别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但不要把它当作文学来看;把它当做一个教训,一个挑战。不要光想不做。写下你的答案,无论是在个人日记,博

老男孩IT教育,只培养技术精英

客,代码审查过程中,还是在开发者社区论坛上。

对自己写的代码进行反思非常重要。每次修改一个bug后,应该反省和思考怎样才能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这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编程准则。

4、建立自己常用的类库

这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时候可以帮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不要认为你写过的代码没有用处,有些常用的工具方法一定要收藏起来,整理出属于自己的工具类库。比如:文件操作类、序列化类、数据库操作类、字符串处理类等等,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帮助不是一般的大,这里不多说,自己去实践一下就知道了。

5、尝试不同类型的项目,向其他程序员学习

试着去做大量不同类型的项目,把每个项目都当成一种学习。当你觉得做得不爽的时,这才是好的。是自己脱离自己舒适区,去和其他你不熟悉的程序员一起工作,这样你将会学到很多新的东西。

如果机会允许,尽量和其他程序员一起工作,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你的代码质量,并且帮助你提供团队合作能力。当和其他程序员合作时,就把它当做学习的机会,如何在工作上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去问其他程序员。正常情况下,一个团队会有那么一个经验丰富的高级程序员和其它程序员,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

6、重思考,多总结

一个段好的代码并不是它们越复杂越好,简单的方法,实现复杂的功能,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要提高编码速度,更重要的是简化梳理程序流程,以最小的代码量完成功能实现。所以编程最重要的事情是思考和总结。

大牛与码农的区别就在思想上了。但是提高代码编写的速度,是我们可以锻

老男孩IT教育,只培养技术精英

炼出来的。

7、写简单易懂,有逻辑性的代码

正如KISS原则(保持短小精悍)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它也适用于编程。尽量写有逻辑的代码,避免复杂化。有时人们写复杂的代码仅仅是为了展示他们有能力写出这样的代码。但是好的代码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档。当你想要加注释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我能如何改进我的代码,才能不写注释也读得懂呢?

8、加强英文阅读能力

对学习编程来说,不要求英语, 但不能一点不会,。最起码像API文档这些东西还是要能看懂的,连猜带懵都可以;旁边再开启一个翻译软件,会很影响你的学习效果。英语好对你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口语好的话更有机会进入管理层,对未来发展大有好处。

基础工具学范文第4篇

二、还是字体。一切都离不开版式,一切版式都离不开字体。作为东方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中文字体,你得好好琢磨。 -

一开始,你最好先想到是宋体还是黑体,特殊的情况下,你才去考虑是否选用这两大字体之外的字体。简单的讲,宋体很严谨,很庄重,也很尊贵;黑体,很现代,很整齐,很简约。

其次,字体的间距最好小于常规间距。以“0”为标准,你最好取“-50”,这可适用于标题类字体排版,作为大面积的正文排版,同样需要稍微缩小字体的间距,稀疏的间距不但不能完成轻松阅读的任务,反而会让眼睛疲惫。把握“紧凑”和“稀疏”的区别。 -

最后,字体的高度,最好压一压,就是压扁一些,这样,汉字看上去,会更象汉字一些。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

4.合理夸张法 -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

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

5.以小见大法 -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

6.运用联想法 -

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 -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国微软公司者融合为一体,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

7.富于幽默法 -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 -

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平面设计之路 -

你确认你要进入这一领域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 -

设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必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知识及信息获取方式。 -

第一步:从点、线、面的认识开始,学习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透视学等基础;我们需要具备客观的视觉经验,建立理性思维基础,掌握视觉的生理学规律,了解设计元素这一概念。 -第二步:你会画草图吗?1998澳大利亚工业设计顾问委员会调查结果,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10项技能第一位就是:“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着应具备快而不拘谨的视觉图形表达能力,绘画艺术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的设计的基础!” -

第三步:你还缺少什么?缺少对传统课程的学习,如陶艺、版画、水彩、油画、摄影、书法、国画、黑白画等等,太多太多,你还是问问自己吧!不管如何这些课程将在不同层次上加强了你设计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他们最关键的是让你明白什么是艺术,更重要的是你发现你自己的个性,但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第四步:“我可以开始设计了吗”?当然不行,你要设计什么?正如你要开始玩游戏了,你了解游戏规则吗?不过你不用担心,你已经进入了专业自身的学习,同时也意味着你才刚刚开始,你将不折不挠,不浮躁不抱怨、务实的、实事求事的态度步入这一领域。我们以标志设计为例,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背景知识,标志的意义、标志的起源、标志的特点、标志的设计原则、标志的艺术规律、标志的表现形式,标志的构成的手法、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为什么可口可乐会红遍全球;为什么我们渴望穿Lee牌牛仔裤?作为一名设计师,你对我们周围的视觉环境满意吗?问问自己,你的设计理想是什么? -

第五步:你能辨别设计的好坏,知道为什么吗?上一步通过对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知不觉你已经进入了设计的模仿阶段,为了向前我们必须回顾历史,既而从理论书籍的学习转变为向前辈及优秀设计师学习。这个阶段伴随着一个比较长期的一个过程,你的设计水平可能会很不稳定,你有时困惑、有时欣喜,伴随着大量的实践以及对设计整个运转流程逐渐掌握,开始向成熟设计师迈进。 -

你需要学会规则,再打破规则。 -

你能成为优秀出众的设计师吗?--对设计师的要求 -

1、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

A、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

B、发明创造的能力 -

C、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

D、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

E、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 -

现代设计师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应考虑社会反映、社会效果,力求设计作品对社会有益,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应概括当代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真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起码你应当明白,优秀的设计师有他们“自己”的手法、清晰的形象、合乎逻辑的观点。 -

2、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品味。不盲从、不孤芳自赏、不骄、不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不为个性而个性,不为设计而设计。作为一名设计师,必须有独特的素质和高超的设计技能,即无论多么复杂的设计课题,都能通过认真总结经验,用心思考,反复推敲,汲取消化同类型的优秀设计精华,实现新的创造。 -

3、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职业, -

设计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和设计师人格的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往往决定一个设计师设计水平的就是人格的完善程度,程度越高其理解能力、把握权衡能力、辨别能力、协调能力、处事能力……将协助他在设计生活中越过一道又一道障碍,所以设计师必须注重个人的修为,文人常说:“先修其形,后练其品”。 -

4、设计的提高必修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进行, -

设计师的广泛涉猎和专注是相互矛盾又统一的,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他是中和了许多智力劳动的结果,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让我们保持开阔的视野,可以让我们的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在设计中最关键的是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学养和时间去孵化。设计还需要开阔的视野,使信息有广阔的来源,触类旁通是学习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艺术之间本质上是共通的,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是成为设计界长青树的法宝。 -

5、有个性的设计可能是来自扎跟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本色的设计思想 -

基础工具学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的:探索家庭照料者認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在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招募80名密切接触患者的照料者。分为干预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对对照组的照料者实施常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对干预组是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对照料者增加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6个月后测量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来评估干预的效果。结果:在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两组家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PANSS、SDSS、ADL等量表及其因子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家庭患者在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SDSS、ADL量表因子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的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和ADL量表躯体生活因子均比干预前有明显降低(P均<0.05),SDSS、ADL量表的工具性日常生活因子和ADL总分的平均得分比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都有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家庭照料者对该家庭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近期影响有限,但具有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控制、生活功能的远期效果。家庭照料者所提供的积极康复氛围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远期康复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料者;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康复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LI Chengxi, GONG Dinghong

(Hud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gnition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community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chronically schizophrenic families 80 closely contact caregivers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each. The routine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were implemented for the caregiv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aregive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dded cognitive group psychotherapy training. Before intervention, when intervention was completed and after 6 months of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m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ale (SDSS)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at completion of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PANSS, SDSS, ADL and the averag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P>0.05). After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PANSS negative subscale, SDSS and ADL scale facto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ANSS negative scale factor and Somatic life factor of ADL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P<0.05). The instrumental daily life factors of SDSS and ADL scales and average score of ADL total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at intervention completion(P<0.05).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 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the family caregivers o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has limited impact, but it has long-term effect on controlling the negative symptoms, and improving living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The positive rehabilitation atmosphere provided by the family caregivers is the influence factor for the long-term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family caregivers; cognitive group psychotherapy; rehabilitation

精神疾病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1-2],精神分裂症作为我国重性精神疾病之一[3-4],其不仅对患者会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领域的不良影响[5-6],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疾病负担[7-8]、病耻感压力[9]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由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提升[10],精神疾病康复的医疗资源相较之下则显得捉襟见肘,精神分裂症的社区康复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中国各大城市[11-13],我国早在2004年即有精神分裂症重返社会程式训练相关康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4],但因为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料者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其自身焦虑抑郁发生率高[15],加之缺乏专业康复技巧,精神分裂症家庭康复效果难以获得持续保障[16]。目前已有较多尝试提升家庭照料者专业康复技巧的研究[17-19],但缺少改善精神分裂症家庭康复氛围的探索,本研究旨在评估家庭照料者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水平产生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上海某社区具有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ICD-10)[20]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内容、病情稳定、社区康复1年以上、服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家庭中,在与患者每周密切接触不少于60 h的家庭照料者中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80名纳入研究,納入要求得到知情同意且有能力参与团体心理治疗的照料者,其中男性34名,女性46名。将入组照料者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40名。两组人员基本信息均保持一致,详见表1。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家属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干预组家属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开展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家属认知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如下:

(1)彼此了解认识、讨论治疗目标,形成团体契约:相互介绍,探索团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点,形成团体凝聚力;讨论治疗目标,在团体治疗中期望获得的收获;形成团体心理治疗契约,尽量不要迟到缺席、活动过程中彼此尊重、活动内容对外保密。

(2)团体成员逐步形成团体支持与互助行为:讨论生活中遇到哪些不顺心的事情;在社区生活中有哪些困难;总结烦恼,并列出清单。

(3)发挥团体智慧,出谋划策、交流经验应对困难:讨论如果自己遇到生活中烦恼事情的时候如何应对;分享自己应对问题的小技巧;分享一些社区生活的资源,如残联的补助、社工服务等,协助成员应对生活中的难关。

(4)提供科学方法应对困难的信息,模拟实际情况提出可执行的应对方案:讨论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的技巧、心得。提供一些实用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技巧,包括与患者沟通技巧、初判病情方法等。治疗现场情景再现,模拟大家感兴趣的康复技巧的实际运用。

(5)总结参与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收获与经验,分享实践生活中的积极改变:分享交流在团体心理治疗活动中的收获;讨论在活动中掌握的应对技巧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与经验;成员写下对自己、对他人的祝福心愿卡并与其他成员互换心愿卡。

1.3 评价方法和指标

本研究在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后6个月后分3次对两组家庭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病情、康复水平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如下。

1.3.1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PANSS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于1996年引入我国,用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及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发。量表由阳性量表7项、阴性量表7项和一般精神量表16项以及评定攻击危险性3项组成,评定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时,按1~7级评分,得分越高,精神症状越严重,同时量表还包括有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抑郁、补充(攻击性)等6个症状群项目因子[21]。

1.3.2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

来源于WHO制定试用的功能缺陷评定量表(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DAS)。是由我国十二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协作调查组根据DAS的主要部分翻译并修订,用于评定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不适合于住院期间的评定,主要用在社区中生活的精神病患者。SDSS共有10个有项目,即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内活动过少、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以及责任心和计划性。按0~2级评分,得分越低,表明社会功能越好[22]。

1.3.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由Lawton等于1969年制定[23]。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日常生活功能临床评价和科学研究领域。量表包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方面,如衣、食、住、行、生活自理和社交行为等,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6项)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8项)组成,共有14个项目,分4个等级:自己完全可以做(1分);有些困难(2分);需要帮助(3分);根本没办法做(4分)。总分最低14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4]。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两组家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SDSS、ADL等量表及其因子平均得分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家庭的患者在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SDSS、及ADL等量表的各因子平均得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家庭的患者PANSS中的阴性量表分因子和ADL量表的躯体生活自理因子的平均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DSS、ADL量表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因子以及ADL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2)。

3 讨论

无论在治疗还是康复过程中,影响精神分裂症干预效果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治疗药物种类、患者依从性优劣、康复技巧掌握程度等,还会受到家庭支持度、社会包容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本研究的直接干预对象为患者家属,他们在干预后对家庭康复氛围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会间接作用于患者康复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刚干预完成时并未对患者产生明显的改善,表明对家庭照料者干预的近期影响是有限的。在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康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家庭康复氛围的改善,更需要同时注重康复技巧、服药指导等具有短期干预效果的康复内容。在干预后6个月后,促使了患者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对生活工具的运用能力。提示当患者生活自信提升之后,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或患者康复技能训练都较难达到的康复效果,同时家庭氛围的改善并不会像药物治疗那样产生较难应对的副作用。

研究还显示,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家庭康复氛围,促进家属与患者之间有效交流沟通,有效提升患者远期的社区精神康复效果,尤其能改善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广泛存在且较难以单纯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控制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当迟钝、退缩、交流障碍、思维贫乏等阴性症状得到缓解时,这些患者将更自信、自然、积极的融入社區日常生活,生活能力自然也就得到恢复。由此可见慢性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过程中家庭康复氛围对其康复效果影响的重要性。

对于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而言,虽然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治疗仅是通过改善患者家庭康复氛围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间接方法,但其对于患者的远期康复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所以家庭康复氛围的营造与维持应纳入患者社区常规康复指导之中。虽然此方法干预患者康复近期效果并不显著,但如果将其与患者康复药物指导、社会功能康复训练、病例个案管理等能在短期内提升康复效果的方法相结合,有可能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个更为乐观积极的康复预后。

参考文献

[1] 岳英, 冷晓赟, 徐海飞, 等. 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1, 44(4): 212-216.

[2] 赵宝龙, 沈静静, 施永斌, 等.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随访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4): 283-285.

[3] 葛茂宏, 张功法, 张传波, 等.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效果调查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2): 129-133.

[4] 仪修芹, 卜祥峰, 董兰, 等.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与基础管理效果的对照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4(5): 356-358.

[5] 宓为峰, 邹连勇, 李梓萌, 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复发情况的调查[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2, 45(1): 25-28.

[6] 方文莉, 陶华, 季卫东, 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J]. 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1): 26-29.

[7] 谢侃侃, 张国富, 李艳, 等. 北京城区精神分裂症家属经济负担与生存质量[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2): 84-86.

[8] 管丽丽, 杜立哲, 马弘.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12): 913-919.

[9] 李艳, 崔蓉, 罗小年. 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家庭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 2009, 22(3): 227-229.

[10] 郭骏. 安徽省某市精神分裂症疾病负担研究[D]. 河北: 华北理工大学, 2015.

[11] 傅伟忠, 张明, 秦虹云, 等. 社区综合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初步卫生经济学评价[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9): 813-816.

[12] 孙秀珍, 李艳青, 房慧. 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 54-55.

[13] 杨雀屏, 张国富, 李达, 等. 社区综合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总体疗效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9) :809-812.

[14] 项玉涛, 李文咏, 翁永振, 等.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重返社会程式训练的一年随访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 37(1): 37-40.

[15] 张国富, 杨雀屏, 袁国桢, 等. 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33): 78-81.

[16] 刘丽芳, 吴霜, 刘玲, 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家庭负担的相关性及社区康复干预效果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8(1): 20-22.

[17] 张伟波,朱益,刘寒,等. 家庭教育联合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及其社会功能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2): 176-179.

[18] 唐兢, 吴克明, 刘德安, 等. 社区-家庭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分析[J]. 上海医药, 2013, 34(8): 60-62.

[19] 吴越, 张恒, 许凌峰, 等. 积极性社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22): 4087-4090, 4016.

[20] 范肖冬, 汪向东, 于欣, 等.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72-79.

[21] 司天梅, 杨建中, 舒良, 等.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1): 45-47.

[22] 杜瑶. 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3] Lawton MP, brody EM. Assessment of older people selfmaintaining and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 Gerontologist, 1969, 9(3): 179-86.

[24] 简文佳, 时晶, 倪敬年, 等.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鉴别痴呆与轻度认知损害[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4): 865-868.

基础工具学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对1986年以来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178篇关于同性恋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时间、研究的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同性恋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了同性恋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同性恋; 学术论文; 综述

1 研究涉及的学科情况

据笔者初步统计,从1986年到2006年的21年中,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了有关同性恋研究的论文178篇,这些论文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人口学等多个不同的学科。具体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由表1、图1中可以看知,关于同性恋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27.5%),其次是心理学(23.6%)和医学(21.3%),这三个学科的研究占整体研究的72.4%,由于同性恋问题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社会学对于同性恋的关注比较多;而心理学则对同性恋的具体的症状做了很多的研究和调查,在具体的成因和心理疗法上,对同性恋问题有较多研究;医学对于同性恋的研究更多偏重于同性恋治疗和艾滋病上。三个学科之间的研究比例相差不大,社会学略为多一些,心理学其次,而医学相对少一些。

在这三个学科之后,对同性恋问题研究比较多的是法律(9.6%)、历史(5.1%)、哲学(3.9%)。在西方,同性恋研究起步比较早,同性恋者的权利意识发育也比较早,在法律法规上对于同性恋者的权益有明确的规范;而在国内,法律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同性恋者的权益问题仅仅还停留在研究上,尚未落实到现实层面,故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较少。历史学和哲学对于同性恋的探讨则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和同性恋伦理方面。

至于人口学(2.2%)、教育学(2.8%)、传播学(2.2%)在同性恋问题上的研究则很少,只是蜻蜓点水。可以看出,对于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各学科有所涉及,但是学科之间的研究不平衡,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这三个学科的研究最多,而其他学科则较少,这也使得我们对于同性恋问题的认识只局限在这几个学科视角内,而没有其它的新的认识。

从表2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数量上,21年来的同性恋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86年到1993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10.7%,平均每年发表论文为2.4篇;从1994年到20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所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33.7%,平均每年发表论文7.5篇,是第一阶段的3倍多,可以说增加比较迅速;从2002年到2006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发表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55.6%,平均每年发表论文19.8篇,比第一阶段的5倍还多,是同性恋研究成果急剧增加的阶段。

通过将不同年份各个学科的论文进行交互统计,我们发现,在第一阶段里(1986~1993),社会学有7篇文章,心理学有6篇,医学3篇。但心理学与医学方面的论文最早出现,1986年就已经有,并且之后每年都有文章;而社会学领域的论文一直到1991年才有,比前者整整晚了5年,社会学对同性恋现象关注晚于心理学和医学,这可能是由于心理学和医学接触的是同性恋个案,而社会学更多地是关注的是整体宏观的现象,当个案累积到一定程度,具有群体、社会效应时,社会学才会去关注。

第二阶段(1994~2001)研究论文分布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有较大增加,达到21篇,这反映出心理学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持续深入,而社会学与医学方面的论文数分别为15篇和12篇,也稳步增长,在此阶段,法学领域的论文有5篇,说明同性恋问题正逐步引起法学界的重视。也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同性恋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逐步扩散到其它学科领域,如历史学1篇、哲学4篇、教育学2篇。这一阶段的同性恋研究逐渐从点向面扩散,从单一的几个领域扩展到其它相关学科,但从总体上来看,其它学科的研究仍比较欠缺,同性恋研究依旧突破不了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这三个学科。

第三个阶段(2002~2006)研究论文分布的突出特征是各学科都对同性恋问题进行了研究,范围最为广泛。在这之中,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这三个学科仍占据着研究的主要份额,分别为27篇、15篇、23篇,而法学方面的研究从上一阶段增长到了现在的12篇,可以说同性恋问题已经引起法学界的关注,同性恋的伦理法律、同性恋者的权益保护都已经成为法学界的关注议题。并且在这一阶段,人口学、传播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科视角也切入到同性恋研究,使得中国同性恋研究的学科范围更为宽阔。笔者认为,随着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对同性恋研究的深入,其它各类学科也进入到同性恋研究,并且研究论文数量和研究水平都比第二阶段高出很多,未来同性恋研究应该会在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不断拓展研究。

2 研究方法

通过表3、图3可知,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的论文有91篇,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数为53篇,占总研究论文数的29.8%;二手实证数据的论文数为7篇,占总研究论文数的3.9%;非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数为31篇,占总研究论文数的17.4%,因此,实证研究的论文总数占全部文章的51.1%。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同性恋研究中,调查统计类定量的文章占了很大比例,有32.7%,而关于同性恋的定性研究则非常少,只有寥寥几篇,并且这几篇定性研究所运用的定性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可见同性恋问题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3 研究的主要问题

3.1 同性恋成因

在同性恋成因这个研究焦点上,最早的研究文献是1999年,而最晚则是2006年。在具体观点上,分为综合因素论和后天论。综合因素论的代表有北京回龙观医院刘华清和云南师范大学倪晓昉、沐炜,他们都认为同性恋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南开大学的汪新建、温江红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决定同性恋的性取向;而后天论的代表北京回龙观医院王向群认为后天因素有可能是造成他们同性恋倾向的主要原因,华中科技大学李玉玲认为同性恋发生的真正原因在于性情绪的作用。虽然在同性恋成因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是,这些研究论文普遍存在样本量较少、统计推断依据不足的问题,运用的量表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学者都自己用自己的评判方法,并且有些文章甚至都没有进行调查研究,而是从经验理论上来推导出同性恋成因。可见,整体的文章水平并不是很高,仍需严谨深入的研究。

3.2 大众群体对于同性恋态度的研究

关于大众群体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的研究,共有5篇,占总体研究的2.8%。对同性恋行为的态度上,各调查对于认为同性恋属于变态行为的比例,给与的答案相差非常大,严由伟、徐永珍的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人认为同性恋属于变态行为,而陶林、周红的调查显示57.2%的被调查者认为同性恋是病态,汪亮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23.8%的人认为同性恋属于变态行为。

对同性恋者的态度上,严由伟、徐永珍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容纳者占13.1%、歧视打击者占32.9%,陶林、周红的调查显示,77.2%认为同性恋值得同情和理解,汪亮、余翠萍的调查显示36%的人对待同性恋行为持尊重平等态度的。可见,不同的调查之间对于同性恋者的态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陶林、周红的调查还显示,大学生比医务人员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加开放,更能接受同性恋并且对他们表示友好;而汪亮、余翠萍的调查还显示,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均认为社会对于同性恋应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容。

总体来说,对于大众对同性恋者态度的调查,上述调查结果之间的巨大差异显示出各调查在样本选择上还存在代表性的问题,只是局限在某一类人群中、每一个地区中,样本量比较小,缺少对于普通公众的调查,缺少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调查,这也是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3.3 同性恋治疗效果的研究

关于同性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研究共有13篇,占总体研究的7.3%,最早的研究文献是在1989年。在同性恋的治疗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取向:

运用行为治疗的有刘志中、刘协和,他们在1984~1987年间一共治疗了8例同性恋患者,并取得了成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有马振武等人,他们于1998年对3例同性恋患者实施了心理治疗,取得了成效;同时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还有季建林、储展明,他们于1994年治疗了2例同性恋。王志超运用催眠与行为疗法对3例同性恋进行了治疗,而周秀华运用问题解决疗法治疗了1例同性恋,雎密太运用整合疗法治疗了1例同性恋患者。

我们可以看到,在治疗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较多,但缺少精神分析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其它治疗方法的研究。

在所有报告治疗时间的研究中,治疗时间最短的是雎密太的案例,通过2周时间,5次治疗,就成功治疗1例同性恋;最长的是周秀华的案例,他治疗1例同性恋者所需的时间是12周,每周1次治疗。刘志中、刘协和的案例为10周,每周1次。季建林、储展明的治疗时间为9周,王志超的治疗时间为4周,每周2次。可以看出,在报告治疗时间的研究中,基本以短程治疗为主,时间为1~3个月,疗程在10次左右,而对于同性恋者的长程治疗研究则没有。

对于同性恋治疗成功的关键点,各位研究者都有不同的观点:

刘志中、刘协和认为,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患者较年轻,有自知力、求治心切、坚持治疗、同医生密切合作和无人格异常。马振武等人认为,单纯的厌恶行为疗法虽能消除对同性的欲念和行为,却难以改善对正常异性恋及正常性行为的兴趣,关键在于增加对异性的兴趣,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季建林、储展明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从认知上改变患者的同性恋观念,从行为上减少同性恋性行为的发生,从情绪上控制因同性恋问题而导致的焦虑、抑郁和敌对等情绪问题,从生活方式上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王志超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需要用对异性的性欲代替同性的性欲,并认为催眠诱导情景下的电击厌恶既可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建立对异性的性体验。孙刚、郑亚莉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同性恋者的就诊动机:以强烈摆脱同性恋冲动行为和欲念为目的前来治疗的,效果明显,达到痊愈;因同性恋某一方态度冷漠导致另一方痛苦,此方为解决对方态度冷漠,并不想解决同性恋冲动前来治疗的,症状可减轻;以解决失眠、头痛、躯体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周秀华认为,对于处于主流文化边缘的同性恋者,在描述求助者认识的时候,需要十分谨慎地使用语言,因为有些词汇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雎密太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多种心理治疗方法的相互作用。

总体看来,关于同性恋的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基本都是成功的案例,而不成功的案例或者失败的案例却没有。并且治疗过程和运用的具体技巧也是语焉不详,治疗效果的评估没有操作性,评估效果都是治疗师自己说了算,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治疗方法也仅局限在认知、行为等几种方法中,疗程也以短程为主。但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同性恋心理治疗的理念在发生变化,原先把同性恋当成病人的理念已逐渐式微,咨询师对于同性恋者的问题更多采取接纳理解的态度,而不是改变其性取向的态度。

3.4 同性恋人群中的艾滋病率的研究

关于同性恋艾滋病感染方面的研究共有7篇,占总体研究的3.9%,最早的研究文献是在2003年。所有的调查研究都是针对男性同性恋者,而未针对女性同性恋者。这是因为女性同性恋发生性行为时不涉及体液交换,故难以传播艾滋病。

在同性恋艾滋病调查研究的样本量上,样本量最多的是高云、王曙光的研究,达到351例;最少的是周红的研究45例,其中有2篇文章的样本数据都为273例。

关于男同性恋者中的艾滋病感染率的调查,吴玉华、刘彦成通过研究得出,男男HIV感染率为1.35%,而且发现了男性性工作者的HIV感染率为4.76%;谷渊、曲鹏通过研究得出,男男同性恋者中HIV阳性率为1%;宋丹、陶晓燕的研究中,HIV感染率为2.8%;蔡文德、冯铁建的研究中的结果是HIV感染率为1.58%。可以看出,各份调查研究中男性同性恋者中的艾滋病感染率都在1%~3%之间,可见男性同性恋者间的艾滋病感染率是相当高的,需要进行一些干预措施。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婚姻问题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周红通过调查发现,22.2%的男同性恋者已经结婚,但都未与配偶同居,未婚者中有6.7%的人与女性同居。而蔡文德、冯铁建的调查表明,有55.5%的男同性恋者已经或正准备结婚。周红的调查还显示,美国、瑞士男性同性恋的结婚率远低于中国,中国的男性同性恋者还需要用异性婚姻作为身份掩护,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差。

在性行为方面,宋丹、陶晓燕的调查显示65.1%的调查对象同时也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并且蔡文德、冯铁建、曾惠芳、秦彦珉以及陶晓燕、蔡文德三份调查都显示,男性同性恋间存在多性伴现象、无保护的高危行为,并且安全套使用率低。

总体来说,关于同性恋者艾滋病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样本数量和范围上,已经满足研究的基本条件,但是全国范围内的总体性的调查研究仍比较欠缺,更多的是地方间零散的调查研究,导致研究结果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3.5 关于同性恋者权利的探讨

以同性恋权利为主题的研究共有9篇,占总体研究的5%,大部分文章都梳理了国外同性恋法律发展的历史,并认为同性恋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无法压制的问题。

在婚姻问题上,何东平认为婚姻问题对于同性恋者的重要性应该在法学上予以重视,而党永辉更进一步,认为同性恋者的婚姻问题需要法律来明确。

在同性恋者的权益保护上,刘国生认为应重视同性恋者的权益的保护,而党永辉认为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不仅需要法律关注和保护,同时也需要法律约束。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法律约束,即虽然同性恋者是弱势群体,需要保护,但同时他们的行为也需要法律约束。

在同性恋立法模式上,管乐对各国的同性恋立法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可供中国参考的建议。在具体的立法上,何东平认为,面对实际出现的一些问题,立法不能一蹴而就,应循序渐进,分步进行。

在法理学上,何东平认为从法理上对同性恋问题进行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黎尔平从特殊人权和普遍人权的角度对同性恋权利问题进行了探讨。

总体来说,国内关于同性恋法律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简单案例探讨,罗列国外同性恋法律历史事件,介绍国外具体的研究等层面,而在同性恋法律本土化、同性恋立法技术等深入层面的研究,则没有涉及。究其原因,这可能和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性恋问题尚未被社会接受,同性恋者的声音还比较弱小,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也更多地在探讨同性恋权利的重要性,希望引起更多的重视,而没有实质性的具体操作研究,这可能是未来会继续研究的方向。

4 结论和展望

4.1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概括地说,这些年来我国的同性恋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在研究的学科领域上,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三个学科关于同性恋的研究比较多,而其他学科,如法学,新闻、政治学等学科则关注较少。而在未来,同性恋的学术研究将渗透进各个学科。

在研究的整体进展上,21年来,同性恋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至1993年,1994年至2001年,2002年至2006年,这三个阶段都是论文数不断增长,并且论文范围不断扩展的时期。可以预计,未来的同性恋研究也将不断增加。

从研究方法上看,非实证研究占到48.9%,而在实证研究中,一手实证数据研究仅占29.8%,非数据的实证研究占17.4%。可见同性恋研究的半壁江山还是在实证研究,但是这其中真正有质量的一手数据研究却并不多,而且有些研究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

4.2 值得重视和加强探讨的领域

同性恋现象在当代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学术界关于同性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通过对过去文献的总结分析,我们发觉,下列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关注:

关于同性恋成因的探讨,国外有比较多的研究,但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很欠缺,仅有的几篇论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效度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故在同性恋成因探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并且不同文化下的同性恋成因比较研究,如东西方同性恋者之间的一些比较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应该是未来同性恋研究的一个突破点。

目前的同性恋研究基本停留在某一个学科里,或者是社会学,或者是心理学,综合两个以上学科的同性恋研究则比较少,未来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是同性恋研究的发展方向,即同性恋不是一个单一学科能研究透彻的问题,而需要多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努力。

研究的标准化问题。不同学者对于同性恋研究所应用的量表、调查表,调查同一问题所得出的答案有时候竟然完全不一致,

关于同性恋的调查,各个地方似乎都有一些零星的调查,但是整体性的、全国性的调查却还没有,这使得很多地方性的调查得出的一些关于同一问题的结论完全不同,未来可以深入做的就是全国性的调查,对中国整体同性恋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系统和透彻的了解。

关于同性恋的治疗,国内有很多精神病类的期刊有过很多研究,在具体对于同性恋的治疗上,缺少精神分析法、人本主义疗法等,而主要偏重于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并且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估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是可以继续深入。

关于同性恋与艾滋病的问题的研究,由于有各省疾病控制中心的介入,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并且质量也比较好。这些研究的作用是为了控制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的传播,从现有的情况看,这些研究的目的还在于给各地的同性恋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面上的指导作用。

在同性恋权利问题的探讨上,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但文章数量还是比较少,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案例的探讨。而对于我国同性恋法律、同性恋立法技术等制度层面的研究则没有,未来是一个可供深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汪新建,温江红.同性恋成因的理论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2,4:1-3.

2 倪晓昉,沐炜.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J].红河学院学报,2003,2:45-48.

3 李玉玲.同性恋是怎样发生的[J].中国性科学,2006,3:32-41.

4 王向群,马晓年.自我不和谐同性恋诱发因素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43.

5 刘华清,等.同性恋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4:242-244.

6 汪亮,等.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8:970-971.

7 由伟,徐永珍.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知识和态度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0:645-647.

8 陶林,周红.对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5:475-477.

9 王志超.催眠诱导下电击性厌恶试治同性恋3例[J].心理学报,1999,3:337-341.

10 季建林,储展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同性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31-34.

11 孙刚,郑亚莉,等.探讨16 例同性恋的就诊动机及治疗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3:264-265.

12 刘志中,刘协和.同性恋的行为治疗[J].四川精神卫生,1989,2:77-80.

13 周秀华.问题解决疗法治疗男性同性恋1 例[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4:432.

14 马振武,等.厌恶合并认知领悟心理疗法治疗同性恋[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1:116-117.

15 刘新民.一例同性恋治疗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33-34.

16 雎密太.综合法干预大学生同性恋的个案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5:373-374.

17 吴玉华,刘彦成.黑龙江省某市区内男性同性恋者人数估计与HIV流行形势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5:428-430.

18 宋丹,陶晓燕,等.深圳市男同性恋者性行为调查及艾滋病干预[J].中国热带医学,2005,4:877-879.

19 曾惠芳,秦彦珉.深圳男同性恋性病和艾滋病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6,9:1686-1688.

20 蔡文德,冯铁建.男同性恋者行为特征和STD/HIV感染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4:328-330.

21 高云,王曙光,张胜康.参与式交流策略与男同性恋艾滋病易感行为改变的实践[J].现代预防医学,2005,11:1512-1515.

22 谷渊,曲鹏.沈阳市男同性恋者性病艾滋病相关KABP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5:573-574.

23 周红.某市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状况分析及其性行为危险性探究[J].医学动物防治,2003,10:590-591.

24 党永辉,等.刍议中国同性恋的立法[J].中国性科学,2005, 9:14-16.

25 刘国生.各国(地区)同性恋立法与司法概况[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4:317-322.

26 管乐.同性恋法律问题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9-11.

27 黎尔平. 同性恋权利:特殊人权还是普遍人权---兼论大赦国际对同性恋权利的保护[J].法学,2005,10:39-44.

28 何东平.中国对同性恋以及同性婚姻立法的必要性和思路[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7-165.

[收稿日期:2008-08-10]

上一篇:祭父亲诗词范文下一篇:教育城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