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范文

2024-01-26

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政府采购的购买力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政府预算中所占比例较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公众生活都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也是国家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一种中介性质的服务机构,在政府采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内控机制的现状,探讨全面构建政府采购内控机制的方法。

关键词: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内部控制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在财政的监督下,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的方式,由财政向供应商直接付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各级政府日常政务和公共服务的正常展开,具有非盈利性、公开性、政策性和规范性。政府采购是国内最大的单一消费,有非常大的购买力,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力,政府采购也是一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加强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监督管理,对提升财政支出资金的利用率和提升政府公信力都有重要作用。政府采购涉及资金庞大,流程较长且比较复杂,通常委托专业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进行采购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采购代理机构也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加强采购代理机构的内部控制对于构建政府采购内控机制有重要意义。

一、采购代理机构的现状和内控问题

(一)现状

提供采购代理服务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采购代理行业快速发展,在未来也会不断增多;随着代理机构数量的增加,想要提升市场竞争力,许多代理机构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代理服务进行细分,增强专业性,同时,也诞生了许多行业标准,明确和细化了具体操作流程,促进采购代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政府采购越来越透明化,其过程和结果受社会和人民的监督,因此要求采购代理机构提高专业性和科学性,其流程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公平公开;随着采购代理机构不断做大做强,对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增加盈利规避风险,必然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合理应对经营风险。

(二)内控问题

提高公众的监督检查。根据财政部关于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工作细则的公告规定,政府执法检查人员以政府采购相关工作人员为主,政府采购的监督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包括采购人员和供应商在内的政府采购体系内监督,从而提高了政府部门采购体系的透明度,加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赖。

(三)代理机构自身问题

随着各种资质取消,采购代理机构数量规模越来越庞大,代理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采购代理机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基础的培训就上岗,规则不明,编制招标文件错误百出,导致投标人质疑、投诉较多;有些代理机构不够专业,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立场不公正;有些代理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放任和参与串标和围标等违法违规的活动,严重损害公共利益。

二、加强采购代理机构内控的方法

(一)明确、优化业务流程

对政府采购流程进行梳理,明确和优化业务流程,是保证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科学规范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内控水平的重要方法,对于采购代理机构来说,采购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是其主营业务,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明确商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提高服务的品质,为业务流程的优化奠定基础。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招标项目实施全过程系统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和招标代理业务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单一的招标代理服务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政府采购行业对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采购代理机构应该加强服务理念,拓展全过程系统服务,促进服务升级,转变服务方式,在行业市场上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模式,更好地为采购人和投标人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服务。“打铁还需自身硬”,采购代理机构应加强自身内部建设,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政府节约采购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国家廉政建设。

(三)加强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

政府采购投入预算金额较大,流程长且复杂,具有较高的风险性,采购代理机构应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出現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合理规避风险减少损失。首先,要明确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经济政策、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内部重要事件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进行评估。其次,要注意机构内部存在的风险,分析内部结构,为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四)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和控制

明确业务流程之后,就需要加强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内控水平,要有管理意识,领导层要意识到流程管理对内控的重要性,并加强整个采购代理机构对流程管理精神的学习,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制定流程管理制度,确保采购代理服务的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交流

通过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增强采购代理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增加采购代理机构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交换,获得更多资源共享信息,保证信息更加准确和完善。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采用购人和自主严防两种途径,提升内部信息的交流。组织专人对供应商、评审专家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健全供应商库和专家库,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信息交流,建立现代化的科学信息交流平台,促使内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加强评审监督

通过加强评审和监督工作,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首先,要保证评审的专业性和公正客观,是评审管理多元化,涉及业务流程、服务效果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在过程、效果和内控这三个层面加强监督,促进采购代理机构的持续发展。

三、构建政府采购内控机制的措施

(一)熟悉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领导层要提高对政府采购的重视程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政府采购的流程和风险点,强化责任意识并组织全员学习,明确职责和奖惩机制,优化内控环境。

(二)加强预算管理和采购前期监督

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对各项目进行细化,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避免资金的闲置和浪费;在进行采购前,要对采购项目进行论证和审批,明确采购需求,确保采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采购信息应该进行公示,接受外部监督。

(三)加强采购过程的行为监督

刘评审专家进行严格的审核并抽选,保证专家评审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在评审过程中要加强现场管理,要求评审专家公正评审,不能有倾向性,期间要限制专家与外界接触,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对整个评审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评审的合法性与独立性,保证评审过程的可追溯性。在合同签署环节,要在相关财政部门指定媒体网上公式,对合同进行验收,加强对补充合同的监督管理,对合同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规避风险,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四)加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充分利用财务、审计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能力,在采购业务的整个流程贯彻严格的监督,财务部门做好采购代理机构、评审专家和供应商的审查监督,审计部门要做好审计和检查工作,及时跟进采购项目的进展,排查隐患和风险,同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设立举报信箱和热线,鼓励公众进行质疑和投诉,保证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公开。

(五)建立行业信用体系

通过行业信用体系搭建,建立政府采购行业各方主体信用征询系统,健全行业信用体系,制定有效可行的制度约束机制,加强对行业内各方主体违法违规的惩罚力度,促进政府采购行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的关系重大,构建和完善政府采购内控机制对社会和政府意义重大,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保证政府采购有效开展的重要机构,完善采购代理机构的内部控制,对于政府采购内控机制的构建有重要作用,对此,必须完善业务流程、加强风险评估,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促进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维峰,李春好,赵裕平等.促进我国“互联网+政府采购”发展的管理机制与管控流程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8,No.395(5):48-53.

[2]薛玉梅.試析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J].财会学习,2018,No.188(14):207+209.

[3]刘雨露.内控建设视角下高职院校政府采购的风险管控研究[J].纳税,2018,No.197(17):148.

[4]王荣.浅析如何有效加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2):41-42.

[5]刘长宏,许文一,赵虹,等.高校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实践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7):22-24.

[6]许良.关于加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8,No.188(14)262-263.

作者简介:

李育青,广东采联采购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彩票公益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社保基金、专项公益金、医疗补助、体育扶贫工程等支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仅体育彩票筹集的公益金就占了2011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60%。还有为农民工、残疾人、等提供法律援助也是彩票公益金支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抗震救灾及灾后援建工作中也有彩票公益金的身影,如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就筹集到公益金38.3亿元。但从前几年的“彩票宝马案”到后来的张伟华案件,反映出我国在彩票公益金管理上还存在不足。本文试图从彩票公益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等环节对我国彩票公益金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为完善彩票公益金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益金;管理制度;法律监管;法律责任

一、引言

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彩票累计销售1011.44亿元,预期2011年彩票行业将为社会筹集上百亿的公益金。2011年8月全国超级大乐透销量累计84.23亿元,已筹集公益金多达29.48亿元。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只有16%的人了解彩票公益金,41%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知道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方向,会更愿意购买彩票。”“这说明我国的彩票销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彩票的公益效应还有潜力可以挖掘。”为了规范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更好地发展福利事业,有必要对我国彩票公益金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以研究,使之完善。

二、彩票公益金管理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2004年12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宝马彩票案”中的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宣判,这一起轰动的官商勾结制造假彩票的案件可谓震惊全国。当年我国的彩票销售数量受到重创。

2007年4月,公訴机关对原国家体育彩票中心副主任张伟华提起公诉。2005年9月,审计署发布审计公告指出,张伟华在担任体育彩票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及“北京彩印”公司董事长期间,指定没有资格的私营企业转手代理采购,低价购进电脑彩票热敏纸高价卖出,造成国家彩票资金直接损失2341.26万元。

从以上典型案件可以归纳出在彩票公益金筹集、分配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彩票发行费用过高,甚至弄虚作假,减少了彩票公益金收入

2005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去年的工作报告。报告中首次披露了关于国家体育彩票中心违规的问题。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下设了北京彩印公司与中体彩印公司印制、发行彩票,但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拨付两者的发行费远远超过了实际支出成本。经初步审查,扣除掉全部成本费用后,两公司获利近5.6亿元。审计署9月份发布的审计公告中详细透露了两家公司惊人获利的过程:2003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决定,把体育彩票以年销售额3%集中提取的发行费,除了留下0.2%作为彩票管理中心的费用外,其余2.8%全部拨付给两公司。2003年至2004两年间,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直接拨付给两公司彩票发行费共9.69亿元,扣除成本费用4.11亿元后,两公司获利高达5.58亿元。彩票发行费如此高,让人咋舌,而人为又增加了5.58亿元的“发行费”,这无疑大大减少了彩票公益金的净收入。

(二)彩票公益金的筹集、使用部门角色混同

福利彩票管理中心和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作为发行经营彩票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在进行企业化运作。但它们仍是隶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所以我国彩票发行和经营体制在实质上仍属于由政府直接发行和经营的方式。这样一来,就会混淆了行政权力的行使与市场中企业正常的民事法律行为,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往往会为了盈利滋生问题,且容易导致彩票发行中心在行政权力庇护之下侵害彩民的权利,甚至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一些违法违规行为。

(三)彩票公益金的审批、公示的透明度不高

新出台的《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专项公益事业的彩票公益金,申请使用彩票公益金的部门、单位,向财政部提交彩票公益金项目申报材料后,然后由财政部出具审核意见后报送国务院审批。实际上财政部的审核意见是关键,国务院的审批的依据就是该审核意见。而在此过程中,财政部并没有把申报部门或者单位的申报项目、资金数额、用途先行向社会公布公示,所以缺少公信力。

另一方面,《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规定:“财政部应当于每年8月底前,向社会公告上一年度全国彩票公益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情况。”表1是笔者通过搜索整理得到的2009与2010两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安排使用情况。

(http://www.gov.cn/gzdt/2011-08/30/content_1936811.htm)

但是,这种公示未免有些粗放。并未把更加细致的公益金使用项目、使用单位、使用时间及时公布。“而省级民政、体育等彩票公益金使用部门,向社会公告上一年度本部门、单位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规模、资助项目等情况时更是简简单单。”

目前仅有很少的地方能公布较为详细的年度使用报告。比如苏州市就较为详细的公布了年度使用报告。“2011年苏州市共取得福利彩票销售收入29.14亿元,除了上缴中央、省级财政部门外,本市级留存1.3亿元,支出公益金6501.66万元。资助项目具体为:资助市福利总院筹建3000万元,资助全市老年人服务组织及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478万元,资助市高新区阳山敬老院120万元”。还有二十几项的具体资助金额,笔者就不再列出了。如果地方的彩票公益金都能如此公示,透明度自然不言而喻,同时每一批资金的用途有据可查,也能增加彩民对彩票公益性的认可度。

三、完善我国彩票公益金管理制度的建议

彩票能迅速地筹集到资金,能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造福社会公益事业,当然也能造就“暴发户”。但是彩票事业要保持长久的繁盛,就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彩票公益金的管理更要有规范。针对我国彩票公益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彩票公益金筹集管理制度

1.创建合理的彩票发行销售模式,降低发行成本

“彩票发行费是发行彩票的成本,往往是彩票发行经销者的利益所在。”如果彩票的发行费用超出了必要范围,就可能变成纯粹的部门利益,其改进社会福利的目的就会走向负面。比如原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伟华一案便是从彩票发行成本中谋取巨额利益,这严重削弱了公益金的筹集率。彩票发行费是一个涉及彩票发行机构利益的根本问题,发行费一般占彩票收入的15%。“发行费要在国家彩票发行中心、省级彩票中心及下级管理部门以及销售商之间进行分配,其分配现状基本上是中央级发行部门旱涝保收,省级发行部门比较充实,众多经销商苦乐不均但平均而言能够维持温饱。”

这样看来,经销商的发行费既然维持在温饱水平,就没有多少压缩空间了。但国家发行中心,其发行费不应由自己决定,可以由审计监管部门为其核定一个基本的费用率,费用降了可以进行激励,这样既控制了发行费,又有利于彩票事业的发展。对于省级发行中心,其发行费根据《彩票管理条例》的规定应适当调减,不能“自肥”。但《彩票管理条例》并没有给出具体数据上的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可以制定一套既可行又完备的发行成本制度,使得发行费用有章可循。

2.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公益金筹集分配制度

事实上,我国的彩票公益金由财政、民政、体育等部门共同管理。首先在彩票公益金的使用上,由民政、体育等部门在年初编报具体使用计划、提出使用项目,财政部门审批后予以拨付资金。但是由于各部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权责划分。《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规定:“留在省级财政的彩票公益金,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民政、体育等部门研究确定分配比例。”在这种规定下,到底谁的话语权更大?

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彩票发行主体比如彩票公司来筹集彩票公益金,而民政部门和体育部门则编制本部门的彩票公益金预算和决算,主要负责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和资助人员的申报、实施和管理,最后根据申报制定实际的公益金的发放数额。最后由财政部门直接将彩票公益金实际拨付给被资助人,财政部门同时汇总编制彩票公益金年度收支预算和决算,监督彩票公益金的收缴和使用。这样就产生了相互分离的筹集公益金的制度,从而起到相互制约监督的作用。

(二)明确公益金使用原则,完善公益金使用制度

要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彩票公益金,实现发行彩票的宗旨,“杜绝狭隘的部门主义,防止产生那些认为公益金是自己系统筹集的,应该由本部门来用的错误想法。”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主要是指:公益金使用领域、公益金使用项目管理和使用分配比例。

1.统筹规划公益项目资助体系,设计科学的资助比例

“彩票公益金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决不能拿来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所以规划好公益金资助项目,不能用公益金随意大搞建设换取政绩。同时,公益金不仅要投入到福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也应及时对设施维护进行持续的投入。而最重要的是在公益金资助项目申报书的内容和程序上要加强管理。比如申请公益金具体项目使用计划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投入规模、申请补助资金数额等有要一个详尽的汇总表。然后,由民政部门、体育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与收入层次制定科学的公益金使用规划书。公益金使用规划书应既有眼前的小项目,也要有长远的大项目,当然对于重点资助补助群体可以优先考虑。比如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的到来,可以考虑多资助一些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建设项目、爱心护理工程项目。

2.建立公益金资助项目事前评价体系,实施跟踪审计

对于公益金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和项目资金使用及结余情况,民政部门与体育部门要及时跟踪查看,不能审批完就置之不理。而审计部门要对项目资金跟踪审计,及时对使用情况做出评价,以便及时纠正的公益金使用的不良行为。

首先,对资助大型公益项目耗资巨大的比如奥运场馆等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事前论证,提出评价结论,还可以事前征求民眾的建议。在资助项目建成并使用后,实行绩效考评。还需要加强公益金项目监管,健全项目管理责任制,使每个资助项目有人负责,督促公益金社会效益的实现。彩票公益金管理部门需要对申请资金的项目进行调查、核实后,并经过研究论证后才能出具使用意见。

其次,便是审计部门的跟踪审计。比如2011年12月北京市首次就审计进行地方立法,“将彩票公益金纳入审计范围,还提出了跟踪审计制度,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对彩票公益金资助的重大建设项目建设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过程,实施跟踪审计。”跟踪审计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审计,它具有督促及时整改、规范后提高的特点。跟踪审计还可以保证彩票公益金专款专用,“彩票公益金的特殊来源和特定目的决定了公益金使用应当坚持专款专用”,不能用于平衡一般财政预算,更不能用于其他不符合公益性质的地方。

(三)加强监督,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目前主要有两个机构负责监管彩票公益金,一是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和拨付筹集到的资金,但由于财政部与民政部、国家体育总局之间是平行的组织单位。另一个则是各级政府审计机构则负责对公益金的具体使用进行事后审计审核。事实上,这两个部门做的都是“兼职”,不是专门的监督机构。

1.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完善监督体系

“可以尝试组建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国家公基金委员会,使它独立于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赋予它专门监督公益金的提取和使用情况,其中彩票公益金可以是公益金委员会监督的重点领域,使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制度化。”比如上海就成立了福利彩票公益金办公室,虽然不是一个主管部门,但起码有了专门主管的尝试。

也可以在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里设“公益事业委员会”统筹协调整个公益事业,其下设彩票公益金管理委员会。赋予该管理委员会专门监督负责彩票公益金筹集与分配的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在组成人员上可以包括经济学专家、公益慈善领域的知名人士、彩民代表等,它直接对人大常委会负责,享有专门监督权。

2.加强财务监管,规范公益金账户管理

“借鉴国外专用单一账户的规定,对彩票公益金进行垂直管理。”《彩票管理条例》明确指出“公益金依照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纳入预算,收与支两条线单独管理”。彩票公益金支出由各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从财政专用账户中拨付,实行收支专户管理。但是,一些部门却用账外账来应对这种硬性要求。所以对于彩票收入,在账户管理上得要求所有收入都缴入财政指定账户,才能进行支付。各级民政体育部门的公益金收支只有一本账,不允许有专用账户以外的账外账。

四、结论

“彩票的发行目的是救助弱势群体,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友爱。”彩票公益金来源于彩民,回报社会理所当然。“公益金的使用不能因为‘社会’的抽象性而忽略其公平性的特点,而是应当设计更加严密的制度赋予其更大的保护力度,来保证其彩民让渡的财产权利不受侵犯。”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公益金使用管理制度,因为受到彩票是由部门彩票这种体制的影响,把本属于社会的彩票公益金支配权被淡化了。

本文正是在对彩票公益金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公益金管理的不足之处后,提出完善我国彩票公益金的管理措施,在文中提出设立公益金管理委员会、公众积极参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适用一般诉讼等一系列的建议,希望对我国彩票公益金更好的发挥作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高继学,王志明.中国彩票经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张湛彬.博彩业与政府选择[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4]齐文婷.5000亿背后中国最大的慈善力量[J].社会与公益,2011,1(23).

[5]沈卫平.我国彩票公益金公共性本质与管理模式优化[J].改革,2009,8(127).

[6]孙可军,牟成刚.福利彩票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2003,4(36).

[7]李海,毛勇.调整体育彩票收入分配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5,5(10).

[8]高明君.彩票公益金管理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0,23.

[9]胡玉婷,陈巍.预算审查监督法律制度分析及其完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0]李长健,张峰.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11]李洁筠.我国彩票发行与监管体制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6,7.

[12]刘瑞.我国彩票立法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紧紧抓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重要关键点,大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项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新概括和最新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这几项经济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系,这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释放了经济发展新活力,提高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一制度在“量”上保持了公有资产的优势,在“质”上强化了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实现了质和量的结合。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配合,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经济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有制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要实行按劳分配,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并存又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这一分配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确保了这一分配制度的长期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对缩小收入差距、避免两极分化、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分配制度健全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了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可以合理调节城乡、区域、群体间分配关系,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强市场、强政府和强企业的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的范围,这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作用以及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认识的深化,向全世界表明了未来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不变。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在国有经济改革段落中提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将“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放在首句,有深刻含义。

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公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可以使公有资产组织形式及其经营方式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公有制本身形式多样化,自身多样化包括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等,而且公有制自身多样化形式之间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更加多样化的公有制自身实现形式。同时公有制的产权载体也多样化,公有制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也可以多样化。第二层含义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其他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依据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国有经济与国有资产在概念上和操作层面的分离,进一步表明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不只国有企业这一类型,可以探索多种实现形式。

国有经济应该进行战略布局调整,有进有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有多次讲话,他提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促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优势产业集聚,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们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振兴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中,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国资布局和国企布局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公有制的新实现形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混合所有制改革列入国有经济范围,是把混合所有制改革纳入到了所有制改革的范围,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这就意味着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有利于民营资本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新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可以促进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融合发展,从而激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完善支持公有制新实现形式的政策体系。探索公有制经济的新实现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探索,是巩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途径。但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完善支持公有制新实现形式的政策体系,重点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平等保护各类产权的问题以及混合所有制的运行机制问题。围绕混合所有制的发展,要突出转换经营机制,探索适应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管控模式,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融合发展,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形成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把完善高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国内高水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制相结合,这是高质量发展实现的体制机制基础。为此,我们要把完善高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發挥政府的作用,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相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有效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实现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实现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市场体系。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监督引导调节作用,通过宏观经济调节、弥补市场失灵以及公共品供给来发挥政府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通过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结合,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现高水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国内要建设高水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产权界定制度、产权配置制度和产权交易制度,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以及科技管理的政策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对外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比而言开放的要求更高、层次更高,意味着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通过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进一步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责任编辑:狄英娜

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运作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平台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不仅为我国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帮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打下基础[1]。但是,近些年,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增多,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愈发的凸显了出来,尤其是有关物流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实际跨境电商们的实际效益,同时也增长了消费者的等待时间,制约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由此,如何基于对现阶段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物流运行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相应的运作模式,就成为了现阶段电子商务管理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

1、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概述

隨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了可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又衍生了对于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的需求[2]。就目前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来说,一般情况下都是指集中表现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物流服务,是一种基于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所衍生出来的商品运输服务,对跨境电商来说,跨境电商物流是其行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跨境电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还能为跨境电商企业谋得更好的行业竞争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帮助跨境电商企业的良好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这一物流服务涉及了两个存在不同法律的国家和地区,就必然会造成跨境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内的物流存在区别,也更加的复杂,所以,探究适合跨境电商特色的物流服务就成为了现阶段保证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3]。

2、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现状

虽然跨境电商物流在我国已然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已经总结出一系列适合我国电子商务贸易的物流模式,但是由于跨境电商所面临的物流运输主体是两个国家,不仅在物流法律、语言、文化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种种因素的存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4]。就目前的实际物流发展情况来看,本文认为实际物流运输环节比较常见的问题大都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国家对于跨境电商物流的支持程度不足

就目前的跨境电商物流来说,虽然我国国家政府已经逐渐重视到了在实际商务贸易中物流服务的重要性,同时国家等相关管理部门也逐渐的加大了对一些新生的中、小型跨境物流服务公司的政策性扶持,根据以往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来看,这些扶持政策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这一部分物流服务企业的繁荣[5]。但是,政府等相关领导部门对于已经成型的大型跨境物流服务的支持程度不高,就致使了这一部分企业发展比较困难,很难在根本上满足日益扩张的跨境电商物流需求,进而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2.2 跨境物流运行成本比较高

对于跨境电商物流来说,物流过程中的运输成本、损耗等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跨境电商群体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消费者群体感受到国内物流服务发展的便捷之后,对于跨境物流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多的跨境物流会倾向于选择航空运输的方式为消费者们提供更好、更快捷的物流感受,从而致使物流成本的支出比较高,而将这一物流成本如果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跨境电商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从而使得很大一部分跨境电商企业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6]。与此同时,对于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企业来说,相对于传统的物流行业,跨境运输明显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团队,不仅要具备能够进行境外语言沟通的团队,同时还需要配制专业的海关法律服务团队,这些团队配制的提升都在无形中提升了物流企业的运行成本,进而制约实际的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发展。

2.3 跨境物流的基础物流体系完善度不足

随着物流服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不断增多,我国有关物流基础体系的构建也愈发的完善,虽然,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处于国际的领先地位[7],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比较晚,很多物流规章、硬件体系仍旧构建的不是十分的完善,尤其是在面对跨境电商物流服务时,原有的物流体系愈发的显得不足。例如,就目前跨境电商物流来说,我国不仅在境内没有能够系统化进行运转的物流枢纽,同时也没有能够与跨境电商物流相配制的公路承载体系,这些种种因素的存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我国跨境物流的发展。

2.4 跨境物流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需要完善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这一行业本就是世界范围中资本运作比较复杂的产业类型,其中所涉及的运行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比较的复杂,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使得如果物流利润较低,就很难实现物流领域的革新和发展[8]。虽然,截至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型科学技术被应用在了日常的物流运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运转模式也被物流企业所接受,但是,距离这些自动化模式被普及开来仍旧存在很大的距离,继而致使物流行业尤其是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的发展不够完善。

2.5 货物处理成本高,退货困难

就电子商务来说,其行业销售过程中本身的商品退货比例就会略高于实物的购货模式下的商品退货率,实际销售过程中很多因素的存在都会致使在后续的服务过程中引发退货。对于跨境电商来说,因为商品在整个配送周期中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致使商品出现配货周期增长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就不可避免的会令一部分消费者选择退货。虽然,对于跨境电商物流来说,一般情况下不仅会囊括商品的运输,同时也承载了一部分商品售后的服务,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造成退货比较麻烦、且退货的成本相对较高,进而在根本上影响消费者们的消费体验,影响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

3、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

就目前来说,实际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模式大都根据物流服务的不同可以被划分为三种比较常见的类型:

3.1“单一服务”的运作模式

就单一服务的运作模式来说,一般情况下是指专门服务于某一特定公司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这种跨境电商的运行模式,通常的组成模式是由处于国外的采购商或供应商与国内的经销商之间的单一联合,不需要跨境电商物流企业承担跨境运输过程中的所产生的税费、报关等附加事物,并且在物流到港后就会有当地的经销商接收,开展后续的销售或运输,这种是实际跨境电商物流中比较简单的运作模式。这种类型大都比较常见于规模比较大的跨境电商平台,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比较常见的阿里巴巴、京东等都属于比较明显的跨境电商平台,他们都会选择与境外的供货商签订单一的服务模式,一方面保障跨境电商商品的质量,同时为后续的跨境电商项目发展打下基础。

3.2“两端中转”的运作模式

“两端中转”的物流运作模式是基于单一服务运作模式基础上的一种运作方式,这种方式的应用不仅转变了原有跨境物流运输过程中线路相对比较单一的不足,进而将境内、境外的运输有机的联合在一起,通过将统一物流地的货品进行整合后统一配送的方式,来实现降低物流运输的成本、增强运输效率等需求,在根本上帮助境内、境外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现阶段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零售类型的跨境电商企业。

3.3“两端收件”的运作模式

就目前来说,“两端收件”的运作模式是现阶段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运行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运行模式之一,一般情况下,这种运行模式的开展,一般是要求在境外对货品进行收集,并在集中搜集过程中,将原本零散的货品集合成整件,并通过整件配送的方式进行后续的物流配送。待到这一整件到达境内海关时,再有專业的报关团队针对该整件进行处理报关后,再将整件分散,从而分散到不同的需求用户,而后开展后续的零散配送。就这种运作模式来说,虽然整个物流环节所耗费的时间成本会略高于上述两种物流配送模式,但是,这种整件配送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跨境物流在运输环节所耗费的成本,所以,在实际的跨境电商运行过程中,这种模式是最受跨境电商企业所接受的运行模式之一。

4、优化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作模式的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在未来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首先,应优化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相关管理机制。结合实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推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得物流行业的发展能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配,进而为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应针对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建设,结合时代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相对更加完善的跨境物流运输模式。例如,就这一环节,一方面可以积极的完善原有的跨境物流运输枢;另一方面,则可以构建跨境物流运输的产业园区,将跨境服务凝结在一定,形成更强的物流运输能力,同时提升原有物流的服务质量。

再次,应培养具备专业物流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就以往的跨境电商贸易来说,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跨境教育,这种情况就会致使他们的发展受到制约,由此,致力于培养专业跨境电子物流管理能力的人才,就成为了未来跨境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后,应针对原有的物流供应链进行系统的整合,帮助传统物流行业的跨境发展,同时致力于打造具备我国特色的物流供应链,为未来的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创造机遇。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对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营造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不断的随着时代的改革而革新,才能够在根本上促进我国跨境物流产业的发展,为构建国际化的经济模式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新莲.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1):242.

[2] 程财军.浅谈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119.

[3] 金杉山.新时期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8(26):61.

[4] 贾婷立,刘亮,代燕.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8(10):335.

[5] 时小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8,9(10):40-41.

[6] 陈燚霖.浅谈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12):48-49.

[7] 杨琳琳.浅谈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与运作模式[J].农家参谋,2017(19):228.

[8] 谢芳.探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8):264.

作者简介:

叶丽丽,本科,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电子商务。

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以阶段为研究视角,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会计规范的主要变化及其政治经济背景,借鉴国际经验及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会计改革,展望未来我国政府会计规范的走势。

关键词:阶段 政府会计 会计规范 变革 回顾 展望

一、不同阶段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回顾

阶段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区间段落,而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本文所指的阶段是指时间间隔,即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期。以下简要回顾我国不同阶段的政府会计规范的变革,因为会计离不开经济,经济发展的变化必然带来会计规范的变迁,所以以下的阶段划分基本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相一致。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立了独立的中国预算会计体系和制度,改革了建国前解放区实行的“供给型”会计。1950年,财政部相继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为确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预算会计制度框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年10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预算会计会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预算会计工作的重视。会后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以及《中央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两个暂行预算会计制度对核算范围、会计科目等内容作了统一规定:(1)确定了预算会计的名称和核算范围。(2)统一制定了预算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将会计科目划分为岁入、岁出、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共同类五大类。(3)统一规定预算会计年度采用历年制,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4)统一规定预算会计采用复式记账原理。(5)统一规定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对收入的核算采用收入划期制(即一切财政收支调拨均以12月31日止为截止期)。(6)统一规定了会计报表的格式,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分为“报到”及“划期”两种。(7)确定了总预算会计的职责。制度中明确在预算会计体系内,总预算会计负有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各级人民政府的总会计,在业务处理及制度实施上,应受其上级总会计的指导和监督。同时还明确,总预算会计对征解会计、金库、粮库、物资库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及所属总会计负有指导和监督责任。1952年,政务院(国务院的前称)发布了《关于统一处理机关生产的决定》,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财政部为此发布了《关于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中废止预算外收支科目》的办法。

(二)“五年规划”时期

我国的经济发展以五年为一个发展时期,即所谓的“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主要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编制“五年规划”起因于借鉴前苏联的成功经验。我国从1953年开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迄今已经是 “十三五规划”。

1.“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53年,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总则、会计科目、会计报表等进行了全面修订,会计科目由原五类改为资产和负债两类。1954年,为了加强对事业经费开支的管理,单位预算会计和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文件中,明确规定对单位的事业费部分实行定员、定额管理。同年,为了加强对各单位的财政资金开户管理,财政部发布了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对中央级各单位预算机关在银行存款开户做出规定。1956年财政部开办了总预算会计培训班,加强了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在全国普遍推广。1956年改革了记账凭证和会计列报基础,由“收”“付”传票改为记账凭单,总预算支出的数字列报基础也改为按“银行支出数”列报。1957年财政部发出《改进中央级经费拨款手续的通知》,对中央级经费的拨款方法,由拨付现款方法改为拨付限额方法。1956年、1957年会计制度相继更名。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由《各级国家机关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名为《中央机关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各级地方机关单位预算机关适用的会计制度改名为《各级地方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2.“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 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彻底放权”“大力简化”等思想使预算会计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发生了巨大偏差。会计规章制度上的“大破大立”,形成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使会计工作遭受挫折,造成单位账目混乱,家底不清,会计数字不实,宏观管理决策缺乏可靠依据。由于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1960年至1962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以及在此期间苏联政府单方面撤回专家等所造成的经济困难,使“二五计划”无法如期完成,中央不得不于1961年和1962年进行两年调整。党中央明确指出“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1962年5月,由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同年年末,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个会计法规《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

3.国民经济调整(1963—1965年)。毛泽东提出:把1963年到1965年这3年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八字方针。1965年,根据第一次全国会计会议的精神,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进行了预算会计改革,明确了以下问题:(1)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以及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和“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会计工作“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为中心工作服务,要实行财务民主,接受群众监督”。(2)改革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有破有立,先立后破,看准一条改一条”“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改革制度要与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互相配合”。(3)改革的基本内容。按照不同需要设计了四本制度:各财政部门的总会计制度以及普通本、简易本、报销单位适用的收支处理办法三种单位会计制度。(4)改革了记账方法。由“借贷记账方法”,改为“收付记账方法”。一系列工作,整顿和健全了预算会计工作制度,稳定了会计队伍,加强了会计监督。

4.“三五计划”(1966—1970年)和“四五计划”(1971—1975年)时期。提出“以单代账”“以表代账”等的简化会计核算形式,不讲究科目的对应关系,不进行定期试算平衡,废弃必要的明细账。会计人员被大批下放,会计机构被裁并,财经院校被撤销,重要的会计资料档案也被无故销毁,会计工作再次受到创伤。预算会计工作也遭受严重挫折,工作秩序混乱。

5.“五五计划”(1976—1980年)和“六五计划”(1981—1985年)时期。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来执行的。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我国带入了新的历史起点,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预算会计工作也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1979年国务院重新修订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增加了“总会计师”和“技术职称”两章,再次明确“会计是管理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工具。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1980年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提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会计不仅仅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还具有预测、决策与分析的职能。

1981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会计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1982年根据规定将评定的职称与工资挂钩。1985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当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计法,是会计的根本大法,是一切会计法规的上位法。表明会计工作有法可依,会计人员的职权受到法律保护,会计人员的地位空前提高。预算会计人员同其他会计人员一样受到极大的鼓舞,工作热情十分高涨。1983年修订了1963年的预算会计制度,使其与1983年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相适应。重新修订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总预算会计的任务、加强总预算会计组织建设、严格开户管理和预算会计一律使用资金收付记账法等。1984年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重新发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个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条例》。

6.“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由于改革后事业行政单位资金渠道增加,事业单位由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向经营性过渡,出现了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管理形式的单位,1965年按全额预算管理单位模式设计的制度,已不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1988年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修订了1965年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1983年发布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修订后的《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制度》明确了制度制定的法律依据、会计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根据财政信用情况修订开户制度、财政机关直接经办的预算支出列报口径、乡(镇)财政总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等;增加了事业行政单位“抵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核算与管理,专用基金和专项资金的核算与管理,以及预算外收支核算管理的内容,增加了经费包干结余的核算管理,修改了固定资产核算起点,并采用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会计科目编码体系。

修订后的制度在适应范围、会计核算的广度和深度、充实依法理财的内容等三个方面具有突破性,体现了改革精神,基本适应了事业行政单位几种不同类型预算、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1989年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重新制定了《中央级事业行政经费限额拨款办法》及配套制度,1990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条例实施细则》,实现了制度建设上的突破,满足了总预算执行工作的需要。1990年9月,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正式成立,表明对预算会计研究的重视和全国性研究机构的诞生。

7.“八五计划”(1991—1995年)时期。1991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国家预算管理条例》。1991年财政部制定了《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办法,1992年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1993年5月,由财政部预算司组团赴日本进行政府会计及非营利单位会计培训。1994年10月,预算司组团赴美国和加拿大进行国库和预算会计课题考察。1994年12月在哈尔滨由预算司组织召开了政府会计和国库管理研讨会;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并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预算法,表明国家预算纳入法制化轨道。1995年10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

8.“九五计划”(1996—2000年)时期。财政部提出在“九五”期间“稳步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任务和要求,设想“根据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和不同特点,分别就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要求,规范会计核算,着手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财政部1996年2月发布《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在今后5至10年内,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改革步伐加快了,主要表现在颁布实施的预算会计规范上:1998年1月1日全面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将预算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革:(1)改革记账方法。将资金收付记账法改为借贷记账法。(2)改革会计要素。将会计要素由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要素,重新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收入、支出等五要素。(3)改革会计科目设置。根据事业、行政财务制度改革的需要,取消原制度对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单位设计的三套科目,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方法。(4)规范记账基础。财政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一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本位会计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和核算要求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改革预算支出列报基础。(5)改革列报基础。1997年5月28日财政部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对会计法进行修订,1999年10月颁发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9.“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2001年发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10.“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时期。2006年,财政部发布《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2009年发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医院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10年修订《医院会计制度》。

11.“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时期。2012年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执行。2012年制定颁布《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并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2012年12月财政部颁布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发布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2012年11月财政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3年修订《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实施。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是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编报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2015年10月财政部印发修订后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令第78号颁布了《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政府会计”命名的会计规范,也表明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发展时期。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启示

通过前述对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思考,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会计服务于经济发展。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有其特有的记账方法,如国际共同的商业语言借贷记账法就产生于经济发达的13—14世纪的意大利,充分说明会计服务于经济活动。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也表明了这一点,尽管计划经济时期会计的重要性没有市场经济下那么凸显。

2.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不但服务于经济,而且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哪个阶段经济发展快速,哪个时期会计就更显重要。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以来,尤其是十八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以来,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会计为经济发展服务、会计工作的地位更加凸显。

3.会计要发展,会计规范建设是关键。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这就决定了会计工作必须照章办事,法规制度科学有效。会计发展的历史表明,必须根据经济环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规范。没有会计规范,会计工作无章可循,会计的职能无法实现。

(二)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未来展望

“十三五规划”时期为2016年至2020年。国家号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际政府会计改革具有成功的范例。未来的工作思路应该是结合我国政府改革的实际,充分借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积极建立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为我国政府领域的经济活动、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等提供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及综合性等的财务信息。

1.借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期间经过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形成,外加个别会计准则的修改、补充、完善,截止到2016年4月,企业会计准则形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文告组成的较完整的体系,涵盖6个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基本能满足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需要,且每项具体准则都有其出台的经济背景。企业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这一成功可以归结为:政府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高度重视且亲自抓该项工作、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积极配合且明确责任归谁管理、企业积极参与实施、媒体等积极配合参与宣传。(1)财政部高度重视且亲自参与。我国会计规范制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建立从开始酝酿、筹建到建立完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参与。如今政府会计规范建设任务艰巨,仍然离不开财政部的高度重视、参与及大力推动。各级地方财政部门积极配合。(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及所属的地市财政部门,积极响应国家财政部的号召,不失时机地落实企业会计准则建立的各方面工作,做好本地区的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和实施的领导、指导、监督、组织学习培训等,为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地方性权威的保障。政府会计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同样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推动。(3)企业积极参与会计准则建立的研讨和实施。在企业会计准则建立及完善时期,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的财务负责人积极参与准则的起草、修改等,作为单位的第一执行负责人积极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主体,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实施功不可没。相应地,政府会计规范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政府及非营利组织部门的积极配合和践行。(4)媒体的积极宣传。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完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大媒体积极传播、宣传企业会计准则的核心精神和实施意义,包括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分赛的电视直播、网上答题、征文比赛等的宣传,起到了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喉舌作用,使得企业会计准则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和贯彻。《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5年10月23日已经发布半年,其宣传力度需要加大。后续的政府会计规范系列规范的建设,仍然需要依靠各路媒体的宣传。

2.吸收国际政府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1)美国政府会计的借鉴。美国政府会计包括联邦政府会计和州与地方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联邦政府财务会计标准由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制定,FASAB于1991年成立,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制定权责发生制联邦财务会计准则,参考企业会计准则,迄今已发布7项概念公告、45项准则公告以及若干项解释公告和技术公告。其中,概念公告主要规定联邦财务报告目标、主体、信息质量特征、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标准、计量方法等基本概念,为各项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准则公告主要规定具体会计要素、特殊业务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等;解释公告和技术公告主要对准则进行解释与补充。FASAB准则已在联邦政府整体及其各个联邦政府部门得到广泛执行。(2) 加拿大政府会计的借鉴。加拿大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由公共部门会计理事会(PSAB)制定,PSAB于1981年成立,是一个专门制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其他财务报告指南的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自成立以来,PSAB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并适当参考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已经发布了较完善的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下一步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包括制定公共部门非财务信息报告指南和修订概念框架、养老金计划会计等准则。(3) 新西兰政府会计的借鉴。新西兰是OECD国家中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最彻底的国家之一。1986年颁布了《国有企业法》,目的是将企业会计的框架引入公共部门,以便于进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1989年颁布了《公共财政法》,1993年颁布了《财务报告法案》,1994年通过了《财政责任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实施为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3.我国政府会计规范体系展望。(1)必要的基础工作。一是成立专门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管是美国、加拿大还是新西兰,其政府会计准则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如FASAB和PSAB等,且制定准则的专家分别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实务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广泛的代表性。这一点值得借鉴。可喜的是,2015年12月我国已经成立了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用来指导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建设和实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协调推动解决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政府会计改革中跨部门的重要事项、推进政府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委员会的成员单位,分别来自全国人大预工委、审计署以及财政部有关司局。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该委员会并不具备制定政府会计准则的职能,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优化委员会成员构成,添加制定政府会计准则的职能,且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二是加强政府会计基础工作。加强政府会计基础工作,在以优异成绩做好日常政府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特别是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更需要扎实的资产计价基础、成本计量基础等。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理清政府债务情况等,为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做好铺垫。三是加强政府会计人员培训。“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政府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不管是做好政府会计基础工作还是深化政府会计改革,会计人员都是根本因素。总体来看,随着公务员考试等人事制度的改革,政府会计人员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政府会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为此,可以考虑从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两个方面入手,提升政府会计人员水平。一方面输送会计业务骨干到高校进行学历教育,通过研究生学历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将来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政府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顺利实施政府会计准则、深化改革等做好理论准备。另一方面,对大多数政府会计人员可通过短期在职业务培训的形式,加强新准则等的学习,以满足其实际工作的需要。(2) 做好相关立法。我国新一届政府已经明显体现出了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雄心和胆略。政府会计涉及面广,牵动的利益相关者数量庞大,比企业会计改革复杂得多。为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立法先行,依法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系列工作。目前,与政府会计密切相关的法律除了《会计法》《政府采购法》和新的《预算法》外,其他相关法律尚属空白。为此,可以考虑在与政府会计相关的某些重要的或关键的方面先行立法,如《政府债务法》《政府财务报告法》等,为解决相关的棘手问题提供法律保障。(3)政府会计规范框架体系。在做好必要的基础工作和立法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适时性原则等,进行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政府会计规范体系。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起步较晚,且长期以来习惯于用制度的形式规范会计工作。所以,我国将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以“准则+制度”的会计规范模式比较符合我国的现实。一是政府会计准则。借鉴企业会计和国际经验,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应该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文告。基本准则已经发布,具体准则已经发布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征求意见稿。接下来将是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尽快出台相应的应用指南。再根据业务需要,研究制定系列具体的政府会计准则,成熟一个发布一个。二是政府会计制度。本文所说的政府会计是广义的含义,与政府财政拨款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包括在其中,如高校、医院等。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业务特点明显,仅仅依靠准则,还不能满足其业务需要,有必要并行高等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时机成熟时,再逐渐取消制度,采用准则的单一模式。

三、结束语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说明了会计与经济的密切关系。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导致政府会计规范的变革。总的方向是历史的进步,我国的政府会计及其规范正在进步中。

参考文献:

[1]张月玲.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欧阳宗书等. 美国、加拿大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关情况及启示[J].会计研究,2013,(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S].2016.

我国政府采购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广西各地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活动类型、经营收入情况、经营动机及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思考,发现广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依托八桂大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民俗资源、文化资源等,建成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超过1600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800余家,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2010年的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总收入45亿元,到2019年的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生机勃勃的经营主体,造就发展壮大的产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壮乡风情成发展宝藏,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反应行业的发展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对分布于广西各地市的15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7个方面共13项指标,包括:经营模式、经营者构成、场地来源、投资来源及数额、员工人数及构成、经营业务类型、经营压力、收入满意度、经营动机及态度等,以反映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经营主体情况分析

(一)经营模式

调查显示,在接受此项调查的150个经营主体中,“个体经营”模式的有61个,占40.67%,是最主要的经营模式。个体农户通过本地租赁或对自主经营的已有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并增加配套的旅游休闲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农旅结合、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休闲农业园。或者利用自有或租赁民居,通过设计改造成农家乐、民宿等,实现旅游接待和服务。

“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份有限公司制”、“公司+农户制”等依托现代企业组织模式,可以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共占36%。另外,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众多利益相关者也纷纷加入,一些经营主体在多方合作经营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也出现了 “农户+农户”合作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政府+旅游公司+旅游协会+旅行社”等经营模式,分别占7.33%、5.33%、5.33%,多主体参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群策群力,相互促进,抱团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综合带动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对于贫困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明显,因此各地政府均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甚至直接参与到经营中来,出现了“政府+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游协会”等政府以主体身份参与的经营模式,共占15.33%。这些模式对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品牌打造、宣传推广、配套设施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避免了个体经营者经营模式下存在的不注重生态环境、忽视规划、无序竞争等问题。

(二)场地来源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经营场所属于自有资产或自建的占总数的46.15%,这个数据与“个体经营”和“农户+农户”经营模式的数量大体相当,说明个体参与经营为主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利用自有或自建场所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印证了当前经营实体多数为本地村民经营,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加快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花钱购置+租借经营场所”的經营主体共占51.28%,其中租借经营的占46.15%。可见外来经营主体比例与本地经营主体数量接近,反映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对外来投资经营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对于“公共或免费资源”的使用非常有限,仅占1.92%,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上为有偿使用。

(三)投入资金来源及数额

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建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有40.94%的项目拥有204种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经营者的“自家积蓄”,占到66.03%,其次是占45.51%的“银行贷款”和占28.85%的“亲友借款”。“其它资金”来源占14.74%,“民间借贷”占7.05%。在接受“投入资金数量”项目调查的115个经营主体中,累计投入50万元以下的占14.78%,50~100万元的占13.91%,100~500万元的占32.17%,500~1000万元的占19.13%,1000万元以上的占20%。

从投入资金来源看,以经营者家庭积蓄为主要投入资金来源,从投入资金数量来看,80%的项目为投入资金千万元以下的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广西的经营主体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获得投资机构支持的大规模项目较少。中小规模的经营项目更利于个人投资者创业,而且在旅游市场日益细分的趋势下,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项目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的消费市场。

(四)员工人数及构成

被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中员工人数10人以下的占41.88%,10~20人的占20.51%,20~50人的占25.64%,50~100人的占5.98%,100人以上的占5.98%,员工人数50人以下的累计占88.03%,20人以下的累计占62.39%。而从员工构成来看,经营者除了承担经营管理职责外,还要承担部分员工岗位的职责,“既是老板也兼任员工”的占66.03%,这也说明了经营主体的规模不大,经营者有余力身兼多职。此外,经营者的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亲属也作为员工,在经营者所在的园区或旅游区工作,共占了64.74%。其次,当地村民占57.05%,雇佣非本村员工占51.92%。数据表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体是以家庭和家族经营为主的经营组织,这与较小的经营规模密切相关且互为影响。

(五)经营业务类型

广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全年开放,1~12月全年经营的占到98%,其中4~10月为主要经营期,所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均向游客开放。虽然不同地域存在温度、日照、降水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依托农业田园景观、季象景观、气候景观的乡村旅游吸引物,以及节庆、庙会等民俗活动都会受到时间节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但就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已经开展的丰富多样的经营活动来看,并不影响全年开放经营。

调查显示仅有17.9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是收门票的,且门票价格比较低廉,在20元以下的占69.74%,可见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已经走出“门票经济”,是通过多种经营活动获取综合收益。

这些景区依托乡村田园风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等多种服务,现已开展的经营活动以食宿为主,“餐饮”占88.46%、“露营”占69.23%、“住宿”占66.03%。广西水资源丰富,“垂钓”和“划船”项目也有较高的占比,分别为53.21%、48.72%。其次,花卉展览、烧烤、民俗活动、展馆参观、购物商店、旅游纪念品、棋牌室等项目均占30%左右。旅游购物也逐渐得到重视,各景区纷纷设立旅游购物商店和旅游纪念品店,游客在了解当地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购买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和农特產品。

(六)经营压力及收入满意度

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均存在一定的经营压力,不同的行业和主体在不同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大小会有所不同,接受此项调查的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认为承受“很大压力”的占16.44%,“较大压力”的占52.74%,“一般压力”占25.34%,“较小压力”占4.11%,“很小压力”占1.37%。总体来看,大部分经营者认为目前经营压力不小,“很大压力”和“较大压力”的共占69.18%。从收入满意度来看,感觉“非常满意”的占5.48%,“满意”的占23.97%,“一般”的占42.47%,“不满意”的占27.40%,“很不满意”的占0.68%。感觉“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共占29.45%,感觉“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28.08%,两方面相差不大。

现阶段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处于主体数量递增,竞争日益加剧的阶段,对于吸引客源、提质升级、适应市场、提高营收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经营者对其收入水平的满意度并不高。

(七)经营动机及态度

调查显示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和经营的动机多样,并且存在多重动机,主要是发现了该行业的商机和发展前景,进而选择自主创业,出于此动机的高达71.15%。其次是“政府鼓励”,占43.59%,可见近些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为数不少的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对即将进入该领域的创业者们以强大的信心和鼓舞。除此之外,还有“能人引领”、“家人鼓励”及“父辈传承”等原因,所占比例较低。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正处于创新探索、迭代升级之中。从经营者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后的亲身感受来看,觉得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非常正确且值得”的占42.31%,“比较正确且值得”的占42.95%,“一般”的占14.74%,“比较后悔”和“非常后悔”2项均无人选择。高达85.26%的行业认可率,足以体现出经营者对所经营主体发展现状的认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美好前景可期。

二、总结与建议

(一)个体民营唱主角,多类并存齐发展

当前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以个体经营及农户参与经营的中小型组织为主。经营场所也多来自于自有土地和建筑,经营者多为当地村民及其亲属,创业投入资金的首要来源为家庭积蓄,累计投入大部分不超过500万元。虽然经营规模有限,但是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外来经营者的逐渐进入和行业的发展,公司制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和政府部门参与经营的多方经营模式共同发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之道和发展之路。

(二)食宿服务为主打,营收渠道多样化

食宿需求是旅游过程中的首要需求,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业务以餐饮、露营、住宿等食宿项目为主,同时辅以垂钓划船、参观展览、民俗活动、旅游购物等多种类型的休闲体验项目,基本不收门票,即使收取也是以20元以下的小额门票为主。相对于一些依赖“门票经济”的传统景区,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经营特色,在二次消费上下功夫,赢利点更丰富,通过“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实现收益多样化。2019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约2766亿元,同比增长约34%,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包括所在地的贫困群众在内,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的红利。

(三)营收压力虽较大,发展前景更可期

伴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经营主体不断增加,而且往往在某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以带状或片状集中出现,所依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基本相同,客源重叠、项目同质化的情况下,竞争日益加剧,另大部分经营者感受到了不小的营收压力,并且对目前的经营收益不够满意。但是从对以往经营情况的态度来看,却发现有85%以上的经营者认为自己选择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且值得继续为之努力,说明压力虽然较大、收入虽然不太满意,但是压力还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完全没有经营压力也是不符合商业经营规律的,并且通常情况人们对于自己的收入情况也是呈保守态度。总之,面临经营压力和挑战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依然会坚持自己的选择,不懈努力。

(四)商机政策双动力,面临提质促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恰恰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游客感受到美好和愉悦。走进乡村,体验农耕,追忆乡愁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刚性消费需求,需求就是商机。2019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9亿人次,同比增长约26%。强劲的乡村旅游需求成为经营者们选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创业的首要动力。连续多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做出部署。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2017年《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桂农业发[2017]73号),以及来自广西文旅、农业、林业、住建、交通等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出台相关利好政策和配套措施全力打造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和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通过文旅融合、多產融合,推进业态升级、设施升级、服务升级、文化升级、管理升级,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建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品牌特色显、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行业持续全面提质升级,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华,周武生.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农业经济,2012(11):83-85.

[2]袁琳,贺亮军.广西农业旅游部门联手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N].广西日报,2011-06-21(06).

[3]李萍,韦宁卫.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短板及财政政策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9(07):117-124.

[4]牛君仪.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J].农业经济,2014(09):43-45.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路径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385);2020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越边境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KY36017)。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物理兴趣学习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