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教学计划范文

2023-09-19

音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民族音乐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缩影,具有丰厚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文化内涵,是少年儿童生长、成才的优秀基质。通过对全国中小学民族音派教育实施状况的实证分析,总结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从青少年民族乐派意识养成、课程、教学方法、课堂环境和师资队伍等五个层面展开探讨,以研究当前的中小学民族乐派课程整合对策。缩短了青少年和传统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全方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视野。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美学价值,是促进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良好介质。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提出,明确了中小学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推进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入,全面提升现代青少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当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传承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现代声乐教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而这期间一直萦绕耳畔的议题就是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化”问题。这一科学问题最早可以溯源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这一提法仿佛雾中探花的“梦”,并成为历代民族音乐研究者前赴后继的事业和使命。站在时代的今天回望这段历程,历代探索者筚路蓝缕,集腋成裘。喻宜萱、王其慧、肖翰芝、张越男、金铁霖、邹文琴等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抛洒了毕生的热血。他們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归纳民族音乐教学成果,终将学界“中国声乐教学中民族化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使得今日关于民族声乐教学,公开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已逾千篇。广泛涉及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更迭、中西方民族音乐唱法对比、传统民族唱法的承继、民族声乐教师培养及教材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民族声乐教学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仍明显存在着传统音乐教育缺位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素质教育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融入,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笔者以“民族音乐”和“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关联检索,发现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文献多达227篇。可见近年来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关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对于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研究文章则相对较少,仍存在学术空白。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应用研究领域还有着丰厚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可以挖掘。

二、新时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改革的“二维”路径探索

针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入问题,笔者从青少年民族音乐认知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及师资队伍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寻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确立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为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全方位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应积极拓展民族音乐内容,增加民族音乐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占比。一方面,增加音乐教学体系中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占比,并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中的时代元素以及现代价值。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中的精华内容深入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品鉴民族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背后蕴含的意境及人生哲理。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地域背景优势。不同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区,来源于不同的民族,从小接触到的民族音乐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带到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要以高屋建瓴的态度来认真审视传统民族音乐, 到偏远地区去采风,去挖掘渐渐消失快被人们遗忘的少数民族音乐,去探索民族音乐中的宝贵财富。

(二)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倾听的“填充”教学模式早已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轨。新时代的课堂模式应着重打破填充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亦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技巧重复机械训练的方式,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兴趣和喜爱程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传统民族音乐的形式美、风格美、内涵美以直观化的视频、图片形式展现给学生, 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其次,在假期时间教师还可尝试带领学生走入当地少数民族居住区, 身临其境的感受生活中的民族音乐,拉近与民族音乐的距离;最后,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具有代表性的简单民族音乐进行改编、排演,让他们在学与演过程中加深对民族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三、 结语

民族音乐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具有丰厚的人生哲理和深远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土壤。所以,对民族乐派的继承和发扬就需要抓住学校这种文化载体,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大力推进民族乐派融入,以培育中小学生对民族乐派的认知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法探究——以无锡市南长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0.

[2]李莹.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探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5).

[3][1]余丽伟.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学苑教育, 2020(1):2.

本文系鹤壁市教科研课题《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2021—JKLX—027)研究成果。

音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1.1 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现阶段正在就读中职的学生, 年龄区间一般在15~18岁之间, 大多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而我们的音乐课程侧重于传统音乐的学习, 这些传统音乐创作的年代许多是建国初期或七八十年代, 传统音乐的产生背景, 文化环境, 这个年龄的学生完全没有体会过, 或者是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感情的话, 对于音乐就不会引起情感共鸣, 难以有兴趣。

1.2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功底不扎实, 他们的基础大多不好, 对学习不太不感兴趣。音乐课程虽然区别于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但是也需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 有乐感, 这对于许多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往往会自动选择放弃。

1.3 现行音乐教材教学内容普遍较为沉旧, 缺乏新意

在调查中, 我们研究了多所中职学校的音乐教材, 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版本非常陈旧, 教学内容安排的比较死板, 缺乏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 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 许多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另外, 现行音乐教材中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 偏重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师枯燥地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融合的途径

2.1 转变教学理念, 借助流行音乐, 培养学生演唱能力

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 有其自身的特点, 虽然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等等可能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声音的把握等等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其也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精华, 只要教师仔细甄别, 选择恰当的流行音乐来辅助教学, 可以起到很好地教学效果。中职学生对于流行音乐非常喜爱, 在私下生活中也会自己哼唱, 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音乐学习, 并不能完整地将歌曲独自清唱, 或者唱的不动听。音乐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情况, 结合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 将音乐的演唱方式、乐理知识、发声方式等等教给学生, 这样学生为了更好地演唱自己喜爱的歌曲, 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音乐知识, 寓教于乐。如果教学时间充足的话, 还可以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对于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2.2 善于将新鲜音乐元素引入课堂

我们前文中提到过, 现行音乐教材偏重于理论教学, 内容也比较陈旧, 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流行音乐将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 特别的音乐事件引入课堂讨论, 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地了解。比如, 近几年音乐类节目走红, 许多学生在非常喜欢观看这类综艺节目。像《中国新歌声》、《我是歌手》、《我想和你唱》等等, 这些节目虽然综艺性质浓重, 但是正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自由发言, 表达自己对于某一歌曲或者歌手的认识, 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有话说, 自然会对课堂感兴趣, 并且乐于去主动思考音乐, 这是我们枯燥地理论灌输难以实现的。

2.3 将音乐潮流融入日常教学

虽然我们的音乐课程教学重点是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 但是也不可以逆音乐潮流而行。流行音乐的传唱度非常高, 有其可以借鉴之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多去创新, 结合流行音乐, 使用对比等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的演绎方式, 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才能培养出音乐的素养。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 音乐艺术也在发展。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 所面对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而流行音乐恰好深受学生的喜爱, 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将其更好地融合于音乐课堂中, 借助流行音乐, 吸引学生兴趣, 展开教学, 将大大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摘要:流行音乐由于其通俗、易学、传播广等特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我们的中职学生正是在其性格、情感等发展的关键时期, 流行音乐的特征正好契合其心理特点, 因此, 许多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且非常喜爱。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 加以引导, 将其与我们的音乐教学进行融合, 必将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流行音乐,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涛.浅析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体现——也谈音乐进课堂[J].考试周刊, 2009, (04) .

[2] 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思路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0:142.

音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教学 原则 特性 方式 案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 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 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

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 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

● 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

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 重视创设情境教学的特性

一、诱发主动性:

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

案例: “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强化感受性: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

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

在△ABC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的度数,再以BC为一边,B点为顶点作∠B=∠C, B与 C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中点D,过D点作BC的垂线,与∠C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中,若∠B=∠C,则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

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着眼发展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

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

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

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

音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1 抓好音乐基础知识教学

顾名思义, 音乐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后续音乐课程的基础。但是, 非专业的学生通常迫不及待地想学唱歌、听音乐, 对理论的重要性缺乏感受, 加之学习理论比较枯燥, 学生普遍对音乐基础知识兴趣不大。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要多想点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单来说, 化解理论难度就可以减少学生的厌烦情绪。李重光编写的《音乐理论基础》是一本兼顾基础与提高的好书, 很适合选修课使用。该书前三章需要记忆的较多, 牢固掌握音、音的分组、十二平均律、五线谱、音符休止符、谱号、变音记号等记谱法知识后, 学习第四、五、六章的调式 (大小调及民族调式) 和第七章 (音程) 、第八章 (和弦) 以及第九章 (节奏、节拍) 等内容就轻松些。根据笔者经验, 适当调整学习内容的顺序对选修课很有好处。教完前三章, 可以直接进行第九章节奏、节拍的教学, 因为第三章记谱法与第九章的节奏记写有关联, 能够相互依托, 温故而知新。旋律的调性分析是音乐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大小调式、五声性调式的基础上, 结合运用调式中的音程、调式变音等知识, 对实际音乐作品的旋律调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学中可将分析旋律调性的过程分为明确调式体系、明确主音、列音阶、分析音阶四个步骤, 用“唱旋律”和“比旋法”明确调式, 通过看“结束音”、“起始音”、“重要节拍位置子上的音”、“特性音程”和“主音上方或下方的纯五度音”来确定主音。以确定的主音为起始音, 以旋律中出现的音为材料, 便可逐一列出音阶;最后用“色彩音级确定法”分析大小调式音阶, “三音确定法”分析五声性调式音阶。

2 多种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教育形式。高师音乐选修课的欣赏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提高他们感受、体验、欣赏、评价音乐的能力。根据非音乐专业选修课的特点, 可采用观察法、集体研究法和讨论法开展教学。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音乐作品, 发现音乐组成要素的组合形式及其表现力, 寻找音乐作品特有的意义和价值。聆听音乐时, 让学生分析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曲式等组合形式, 识别、区分该作品各种组合形式之间的差别以及独特之处, 对各组合形式不同的表现力进行归纳、比较, 综合各种感受得出审美判断。观察结束后, 一般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集体研究法就是让全班学生对音乐作品中某一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 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和知识结构开展集体研究活动, 这种方法涉及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大学生都有其专业学科背景, 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各种认知的碰撞能够完成通约性的审美知识建构。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知识积极思考, 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各抒己见, 形成对音乐作品多层次、多侧面的认识。讨论法主要在课堂上针对某个相对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而使用, 要求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在讨论问题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集思广益地全方位评价音乐作品。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巨大的信息网逐步成为学生的信息源,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当然, 面对宽泛的音乐信息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教师应凭借学识、能力、经验上的优势提出指导意见, 帮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自主、高效地获取、利用信息。教师由此从知识灌输者的角色中转换出来, 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咨询者、组织者, 为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学习和解决问题提供指导。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 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信息, 围绕研究主题主动的运用信息, 积极地与教师交流学习, 并在网上寻求学习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学习资料、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结果的自主把握使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创造者和评价者, 这种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发掘自我潜能, 培养创造能力, 成为能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问题的学习主体。高师音乐选修课的时间很有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对音乐教学是很重要的。

4 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音乐教学评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具体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关键要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实际状况,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太过单一, 这使得天赋不一、志趣各异的学生高度统一发展, 造成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后果。为此, 在考查学生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同时, 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 根据学生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情况, 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 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 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师的评判, 没有评价的权利。如果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间互评、小组内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 那么学生就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 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评价工作, 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往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观照, 使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应该围绕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措施, 使学生能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以便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包括其它课程的学习进行反思, 学会做学习活动的主人。

以上所谈的几点仅为东鳞西爪的经验, 它反映了迈向先进教学理念、方法的一种努力和期望。总的说来, 开设音乐选修课不全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 而是使学生能够感受、表现音乐的美, 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树立教学改革意识, 为培养新型的现代化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师非音乐专业普遍开设了音乐选修课。音乐选修课教学有其特殊性, 教学过程中抓好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用多种方法进行音乐欣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 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关键词:音乐选修课,基础知识,师生关系,评价,欣赏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音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1儿童音乐剧的含义及概述

音乐剧是源于十九世纪末西方的一门新兴综合艺术的表演形式,也被称为“音乐喜剧”,简称“音乐剧”。 而儿童音乐剧就是源于音乐剧,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文学、喜剧、表演、美术、化装、服饰等其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因为儿童音乐剧的重点在于儿童,因此,儿童音乐剧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儿童音乐剧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趣,大都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为主要对象,主要有儿童语言、成语故事、课文内容和生活轶事等贴近儿童的生活化题材。

其次,儿童音乐剧的主体的儿童,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也是自由活泼的,这在意动程度上能够打破传统的“一坐到底、一听到底”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和情感表达要求,能从本质上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也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最后,小学音乐课堂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意义和能力,可是使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轻松,氛围融洽,在这样的气氛下,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一定能够打开小学生心中的音乐之门。

2如何将儿童音乐剧应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去

2.1小学生学习儿童音乐剧的概念

要想小学生能够快速地理解什么事儿童音乐剧,那么最直观地办法,便是让他们先从概念、形式、方法等着手,让小学生自己心中对儿童音乐剧有一个概念,才能打开他们呢学习儿童音乐剧的大门。

2.2对歌、舞、剧的情景教学

儿童音乐剧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对歌、舞、剧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前期工作中,哟着重让学生练这三门基础功。

2.3基础功的展示和检验

当小学生在完成前面的课程后,应及时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技能。 最好的检验办法便是表演。 将学生集中组织起来,按照一定顺序,给定一些表演题目和表演方式,让学生在不偏离主旨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发挥,教师在一旁检查,学生是否对基本功有正确的理解和演绎, 看学生的基本功底是否扎实。 再对症下药,纠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和对剧本表演的错误理解。

3将儿童音乐剧应用到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小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与艺术之间的接触交流,实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采取高效地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这就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3.1儿童音乐剧体现了核心的审美理念

在儿童音乐剧的取材中, 很多来源都孕育了深刻地人生予以的,能给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稻草人》这个典型的儿童音乐剧,就以直观生动的表演形式,表达了我们心中要充满爱心,以爱的名义去感化别人,最终,世界将会被爱包围的深刻道理。 在音乐剧的前期准备及表演过程中,小学生对音乐剧剧本的背景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加上自己对故事、人物、情节的把握,通过唱歌、舞蹈、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对音乐审美理念的最好展现。

3.2儿童音乐剧能全面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在小学阶段, 小学生有自身的审美心理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因此,音乐教育也会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音乐剧的选择和教学, 并对音乐剧剧本难易程度的选择和把握有一定的考虑。 因为儿童音乐剧包涵的形式丰富多样,比如音乐、舞蹈、表演、美术、化装及服装等,把这些元素集中起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会大大提高,更符合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出他们身上最大的潜能和兴趣爱好。

3.3儿童音乐剧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中, 教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并发挥出它们的积极作用,这对每个小学生的教育功效和意义都是非常大的。 教师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征,对他们进行角色的安排和表演的指导,这样,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能从更多方面和角度了解学生。 教师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 必定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摘要: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方法较少,谈唱形式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因此,这样单调乏味的音乐教学,会使小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减弱,上课兴致不高。在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学校教务对音课堂并不重视,更加剧了小学生对音乐的隔阂和陌生感。这对于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脱节的。

音乐的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1富有情感的音乐作品影射特定的创作背景

每首音乐作品,都与社会环境、创作者的心境以及时代特征等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因素构成了音乐作品的情感基础。 但是,大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忽视音乐作品的背后内容,拿到音乐作品之后,直接进行音乐鉴赏,许多学生还未领悟到音乐创作的意图和情感,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的心境。 如果全面了解这些信息,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领悟其他作品。 比如,《黄河大合唱》,学生在听这首歌曲时,都能感受到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很少有同学能说明原因。 如果教师在鉴赏这首作品之前,简单地讲述作品创作背景,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作曲家冼星海在黄河岸边,看到八路军奋勇抵抗敌人时所作的,这首作品表达了作家对八路军奋勇抗敌的钦佩和赞扬,充满了英雄主义光辉。 当学生了解这些内容之后,才能对这首作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2巧妙设置教学情境体验音乐情感之美

虽然音乐是以听觉为主, 但是也需要其他感观的配合,这样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如何在音乐课中完全调动学生的感观系统,是高中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丰富的音乐教学方式,如在鉴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作品想要表达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所有感观。 在鉴赏《脸谱》这首音乐作品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脸谱,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音乐,同时也能欣赏与脸谱相关的影像,从而深入了解这首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音乐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3通过音乐鉴赏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听是参与音乐教学的关键, 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认识、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美的本质是音乐教学进行的过程, 也是情感和音乐要素变化的过程。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语言。 俗话说:“音乐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站在艺术形式的角度上看,音乐的本质是情感宣泄、情感撞击、情感审美和情感交流。 通过反复聆听,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 音乐情感和音乐情绪的体验不能停留在表层上, 应该深入到内心的体验,寻找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让学生面对音乐,通过音乐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感共鸣。 再比如,在进行《钢琴音乐的奇葩》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先完整地聆听《c小调(革命)练习曲 》,感受音乐 情感。 然后,教师向学生布置聆听任务:你认为这篇作品是什么类型的? 是英雄主义还是战斗主义,或是悲剧主义? 为什么? 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思考。 第二,复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的整体氛围,并学唱该部分主题。 学生聆听后,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再进行总结。 第三,复听第三部分,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聆听后,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第四,欣赏完整的马克西姆演奏的《革命练习曲》视频,听完后,谈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在上述步骤中,第一步骤的设计是通过聆听完整版本,简单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并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三步骤设计复听,要求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变化,关注作品的主题,体验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准确把握节奏和旋律。 通过赏析,保证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当学生对肖邦音乐作品有了全面认识和把握后,再进行拓展教学, 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征,进一步认识作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有的是感性上的直接情感体验, 这种直接情感体验是源于日常的经验积累。 有的情感体验可以从音乐外的文字因素中获得,促使倾听者对音乐情感有着更深入的理解:为了提高情感体验的准确性、 细致性和深刻性,学生需要反复聆听,深入感受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 因此,通过反复聆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情感。

4让学生融情于音乐作品鉴赏之中

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促使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主动体验音乐教学过程。 比如,鉴赏德彪西音乐,德彪西被人们称为个人流派,其音乐具有印象派特征,教师在进行讨论式教学时,可以选择德彪西音乐进行案例分析,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各组成员发表自己小组的见解。 有的学生表示在音乐中看到了大海,有的学生说看到作者在海边奔跑,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了朦胧的气氛,这些都是印象派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 教师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后,组织学生再次聆听音乐,这次鉴赏应该比第一次鉴赏更加深入,促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音乐的本质。

总之,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的目标。 但许多音乐教师都忽视了音乐情感体验, 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没有发挥实效。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音乐背后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反复聆听,产生情感共鸣。

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情感的真情流露,每一首音乐都是对情感世界沉淀,都会牵着每一个吟唱者的情感。感悟歌词中蕴含的真情实意,传递演唱者的情感,通过情感节奏韵律,在课堂上,使学生和音乐产生情感交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右下角弹出广告范文下一篇:四川地震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