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论文范文

2023-09-23

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陪审制度;价值理念;人民陪审制度;

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3-000167-01

一、陪审制度的价值理念

(一)司法民主之终极价值理念是陪审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强基石。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则起源于英国。1166年颁布“克拉伦德法”,规定“任何人如未被有公众参与的控诉人控告,不受审判”,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后来的陪审团制度。到了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高涨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及其法学家,在猛烈抨击封建司法专横的同时,坚决地提出了实行陪审制度的正式主张,以实现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中国的陪审制度也是作为一种体现司法民主原则的制度提出并付诸实施的。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反映了共产党对司法民主化的高度重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都将人民陪审制度规定为中国司法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实际是对民主成果的确认和对民主方式的继续探索。

(二)司法公正之基础价值理念是陪审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方向指南。虽然我国在制度上对法院行使审判权设计了人大监督、上级法院监督、检察机关监督等诸多种类的监督,但这些都是事后的监督。我们认为,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可以加强对审判权的民主监督,避免普通监督亡羊补牢的尴尬。公民以陪审的方式介入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必然扩大司法决策的知情范围,提高审判工作的透明度。由于公民的介入,法院不得不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从而做到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公民参与审判,必然与法官之间形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制约,职业法官审判权的任意性因此受到限制,对防止暗箱操作、根治司法腐败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我国人民陪审制度运行的现状与困境

(一)陪审制度缺乏宪法地位,导致其在司法实践中被弱化

实践中,各级法院对这一制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中级以上的法院很少采用陪审制度,基层法院采用陪审制度,更多的只是为了缓解法院人力不足的矛盾。而人民陪审员自身似乎也并未十分看重其肩负的神圣职责,于是“陪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决”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在立法上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进程。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判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同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一时期要求一审案件原则上应使用陪审 ;1982年《宪法》则删除了有关陪审的内容,立法上的犹豫似乎已预示了人民陪审制度的坎坷前途。

(二)陪审员随机选任机制没有得到落实

有关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法应当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应当在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确定。” 但在实践中法院大都是通知并安排相对固定在各业务庭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失去了这项制度应有的群众性,严重背离了陪审制度设立的宗旨,使陪审制度的“民主”“监督”色彩丧失殆尽。同时,由于陪审员长期在法院参审,其滋生腐败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更谈不上对法官进行监督了。

(三)目前关于陪审员的职权的规定影响了陪审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

中国的人民陪审制度实际上类似于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度,而与英美国家的陪审制度不同。在法律地位上陪审员与职业法官具有同等的权力,职权范围包括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形式上陪审员的职权、地位与职业法官相同,但陪审员非法律职业的背景令其法律素养难以支撑其独立思考、决断,因而实质上往往是职业法官居于审判主导地位,陪审员则是陪而不审。英美法系陪审员仅就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事实问题作出是非判断;而人民陪审员除此之外还要在法律问题上形成自己的见解,确实有点强人所难。陪审制度的意义恰在于发挥普通民众的常识在审判中的功能,以其“无知的美德”来纠正专业人士的职业偏见。上述种种,无不说明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人民陪审制度势在必行。

三、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设想

(一)确立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

一项制度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首先要确立其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宪法中明确人民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基本审判制度的法律地位,对于人民陪审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对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立法保障应包括回复其宪法地位,对陪审制度的单独立法,并在三大诉讼法中分别加以体现,形成一个完整的立法体系,为这一制度的有效运作提供法律支持。同时,这也有利于消除人们对于人民陪审制度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在人民心中的政治地位和制度价值。

(二)遏制人民陪审员职业化、半职业化的倾向

切实执行人民陪审员随机选任机制。笔者认为,陪审员的选任应当由法官与当事人共同操作,从备选的人民陪审员中随机选取,做到一案一选,一案一换。禁止人民陪审员连选连任。人民陪审员在任期届满后,能否连选连任,《决定》未作出明确规定。对此问题,笔者持否定态度。如果允许连选连任,长期不更换人民陪审员,将极大限制民众对司法的参与度,从而打击民众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和司法的信心,这是严重违背人民陪审制度的设立宗旨的,也有悖于司法民主的本来含义。

(三)分割司法权,实现“以权制权”

笔者建议,适当借鉴英美法系陪审制度的经验,改变现有分权模式,在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之间作进一步的分工。将事实认定的权力交给人民陪审员,法官只负责法律适用。相对于适用法律,认定事实主要依靠通常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生活常识,在事实认定领域,职业法官较之人民陪审员并不具有优势。这样,人民陪审员得到的权力不仅是对等的也是可行的。实际上,人民陪审员在对职业法官进行制约的同时,其行使的也是审判权(事实裁判),同样需要监督制约。

参考文献:

[1]王立宪、严军兴,英国普通法制度之旅[M],群众出版社,第64页

[2]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第372页

[3]钱弘道,中国陪审制度的性质、内容和作用[J],议政论坛,2000年第19期

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重要问题。想要更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就必须对养老服务进行创新,这就意味着必须从养老政策、养老服务主体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然而当前,养老服务创新也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尽快进行解决。本文将对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驱动因素、障碍及路径进行浅析。

关键词: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驱动;障碍;路径

前言:

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指的是在新时代通过围绕老年人口群体能够获得美好生活为目标,通过养老服务机制、养老服务内容、养老服务主体和方式等各个不同方面实行的新机制、新方法,通过这些新兴举措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并进一步实行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驱动因素

(一)政策驱动因素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养老服务政策,通过这些政策能够对养老服务进行社会化、专业化以及智慧化等各个方面的政策优化和引导,为我国新时代的养老服务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参与,同时也为养老服务市场机制的优化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二)主体驱动因素

当前在全國各个地区的养老服务创新过程中,作为养老服务提供主体的不仅有各地政府、各地社区以及各地的养老服务机构,各地的中老年志愿者也在逐步增加,逐渐成为了我国当前养老服务的重要主体,对于我国的养老服务创新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市场驱动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对社会养老领域和医疗领域进行优化,为更多居民创造养老条件,因此养老服务市场也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转型,社会各界的资本力量都能够为养老服务的创新提供支持。

(四)技术驱动因素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各个地区的养老服务信息与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同时也能对养老服务工具进行创新,为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二、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面临的障碍

(一)养老服务的监管体制仍需完善

第一,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监督管理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于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来说,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帮助各地政府提升管理效率、将责任落到实处、保障老年人相关权益的重要工具和方法。然而由于目前养老服务相关的监管机制依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指示,监管主体有可能出现失责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养老服务项目在创新推进的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反馈,社会各界人士与被服务的老年人主体也无法更好的参与到养老服务的评价之中,进一步加重了监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想要督促养老服务获得更全面更完善的优化,提高养老服务的推进效率和老年人口的保障,就必须要对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

第二,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资金仍然存在筹措不到位的情况。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对于社会各界养老资金的投入引导程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也需要提升政府对于养老服务创新的资金投入,否则养老服务的创新效果将会难以实现。

第三,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质量保障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优化。首先,我国的养老服务质量在目前依然缺乏统一的标准,想要对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高,就必须要对养老服务的质量进行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由于缺失一个较为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因此各个地区在对养老服务进行创新推进时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案例作为参考,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的养老服务会出现同一项目不同标准的情况,不利于各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相互借鉴,难以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养老服务的整体发展情况。

(二)养老服务的社会力量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

当前,我国社会社会各界的资本力量需要进一步的投入到养老服务创新中来,需要在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业务的参与和拓展。由于养老服务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社会各界的资金吸引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各个地区也需要扩展对于养老服务创新的社会组织力量投入,对于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创新的政策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护理人员专业程度不够高。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从事养老服务护理工作的人员按大部分都是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的老年服务护理专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养老服务护理的工作强度和薪资待遇按也会造成相关工作人员无法接受规范的完善的培训。

(四)养老服务的供需关系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合理匹配

第一,养老服务需要进一步的实现市场化发展。养老化服务作为一种接近于公共服务的服务,需要具有多元化的投资生产主体,然而由于老年人们的养老需求各不相同且需求量较难掌握,因此养老服务依然缺乏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市场化的支持力量较为缺失,无法较好的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养老服务市场无法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无法更好地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满足。因此,各地政府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养老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使养老发展获得充分的资源配置。

第二,养老服务相关设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无法较好进行匹配。首先,养老服务相关设施的分布情况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城市与农村、城区与城区之间的设施分布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旧城区与农村,养老设施不足的情况更为明显,由于开拓土地进行全新养老设施的建设并不容易实现,因此一些大型的养老机构无法进行入住。农村养老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也导致老年人无法实现回到农乡养老的愿望,然而在城市中却容易出现养老设施数量过剩的情况,大部分养老设施都包括棋牌茶水室、阅览室、健身房、多功能活动室等,然而得到充分利用的活动区域并不多,大部分空间都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必须要对养老服务相关设施的数量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养老设施能够与老年人的活动需求相匹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老年人对养老生活提供更优质的保障。

(五)养老服务需要有效地提升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受情况

当前,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也正在逐步进行智能化发展,养老服务的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提高,然而目前依然有部分地区并没有对智慧养老进行更好的实现,这是由于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相关产品接受程度不高。由于老年人的年龄关系,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掌握速度较慢,同时对智能化产品的使用基础也十分薄弱,因此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智能养老产品无法进行较为普遍的使用,如此一来,智能化养老服务产品资源就会造成浪费,同时也无法对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此外,智能化养老产品之间的重复率较高,各个品牌间的产品都在相互模仿,优质品牌的数量却较为稀少,智能养老产品的使用难度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适配,因此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产品的使用频率并不高。

与此同时,由于当前个人隐私泄露的情况较为常见,老年人对智能养老产品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智能养老产品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变卖和泄露,因此也不愿意使用智能养老产品。想要更好的进行养老服务的创新发展,就一定要对老年人的个人隐私信息进行充分的保护。

三、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的路径

(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

想要更好的对新时代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就必须加强各地政府对养老服务的政策、财政等方面的责任监督,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進行养老服务各项工作的监管。与此同时,还要对养老服务创新的目标进行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对养老服务创新的推进思路、发展规划等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养老服务监管体系。在财政方面,各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帮助建立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建设。

(二)要提升社区和机构之间养老服务建设的融合化程度

想要更好的对新时代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就必须对相关的建设体系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这就意味着必须要针对社区进行养老服务机构的进一步建设,例如在社区内设置小规模的养老院,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和满足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不仅如此,还应该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共享,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社区小规模养老机构能够吸引到各个方面的主体,一起为养老服务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这些举措,社区和机构之间的养老服务融合情况将得到更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于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就能够使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三)要利用信息化发展推进智慧养老服务

想要更好的对新时代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就必须抓住新时代的高速信息发展进行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建设,例如推出老年人电子病历和老年人电子档案,通过大数据建设能够更好地对老年人的各项情况进行掌握,同时也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保障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不会泄露。

与此同时,相关政府还要对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企业进行引导,鼓励这些企业进行合作为老年人设计出更加优质的智能养老产品,同时更全面的对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患有残疾或是独身老人等情况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养老服务产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各地的相关政府还应该对当地的各类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例如土地资源、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等,这样才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更加充分与合理的配置,使养老服务能够进行市场化发展,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的创新与推进。

(四)要推动养老服务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就意味着各地政府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引导,鼓励各个企业和机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养老服务的支持行列中。同时,项关部门还应该对敬老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要让老年人的子女都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赡养义务,同时也要号召社会各阶层对老年人进行主动关爱,提供各个方面的支持。

同时,还要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的资金流转,例如以社区或村庄为单位成立养老资金互助组织,将社区或村庄内的老年人作为主体,以资金互助为重点进行相互帮助,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将养老服务的资金进行流转,更好的解决部分社区和村庄缺乏养老资金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养老保险等保险产品进行规范,在鼓励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产品与养老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同时更好的对养老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在医疗和财务方面更好的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在社区和村庄方面,相关的社区组织与村委会都要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鼓励相关工作人员为社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同时也可以广泛招聘志愿者,更好的为养老服务出一份力。通过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能够更好地推动养老服务进行创新,同时也能够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

(五)要完善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

想要更好的实现养老服务的创新,就必须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进行结合,实现了医养融合才能够为养老服务品质进行更好的保障。

因此,各大养老机构和社区单位都需要对医疗服务部门进行重视,增加相关的医疗人员团队,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进行满足。各地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各级的医疗服务单位进行养老服务的相关建设,引导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深合作。

不仅如此,相关的医疗服务单位与养老机构单位在满足单位内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能够进入社区家庭进行服务的团队,这样就能够形成以服务机构为中心的服务圈,更好的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供保障。

结束语: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养老服务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从政策、市场、主体等各个方面入手,重视养老服务当前存在的各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养老服务的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对养老服务建设进行完善和推进,在使老年人养老问题获得保障的同时也能更好的应对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养老金“多支柱”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财经科学》,2011 年第 3 期,第 108-116 页。

[2] 吴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风险影响因素与防范路径研究——基于 S 市的扎根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9 年,第 12 期,第 22-27 页。

[3]史云桐,《网络化居家养老:新时期养老模式创新探索》,《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 12 期,第 59-64 页。

[4] 张玉琼,《构建失能老年人的智慧养老 服务平台——以社会网络为视角》,《老龄科学研究》,2015 年第 3 期,第 48-57 页

[5]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1 期,第 107-114 页

[6]胡宏伟、汪钰、王晓俊、张澜,《“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社会保障研究》,2015 年第 2 期,第 10-17 页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运作;管理

1 前言

在二十一世纪,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但是怎样才能够将管理、资本以及企业家创新精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增长经济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之关键,更是增强综合国力之关键。事实上,风险投资就是将这三者融为一体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投资模式。因此,研究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具有时代意义。

2 风险投资及风险管理概述

要探究风险投资的运作和管理,就必须要了解风险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只有在明确概念基础上探究才具有现实价值。

1)风险投资;学术界对风险投资定义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美国的投资协会认为,该投资属于职业金融家朝着快速发展、新兴的以及具有较大竞争潜力的行业或者企业投入资本行为。其二是美国的《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明确定义,对于不能够从传统融资渠道取得资本的投资行为,这里的传统融资渠道是指银行、股票市场或者和银行相似的金融渠道。这种定义和第一条有区别,该定义是从风险企业角度入手,强调风险投资属于特殊提供资本道路,有效弥补传统融资渠道的不足。其三就是发展组织和经济合作对风险投资的描述:认为该投资是从高科技与知识的基础上,生产和经营技术密集型创新服务或产品的投资。这种投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风险高、收益高、专业化程度高一级流动性低几个方面。

2)风险管理:风险投资的成败和风险管理具有直接联系。因此风险管理,就是对风险投资进行识别,衡量及控制,采用合理成本把风险引发的不利后果降低到最低,这种管理属于一种科学管理方法。要多风险投资中风险因素进行预测、考察,收集以及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主要包含了识别风险、评估风险以及控制风险与评估效果等几个环节,流程如下图所示:

3风险投资运作

风险投资主要依照如下模式进行操作。

3.1 投资分析

投资分析可以说是投资成功之前提。事实上,创新企业要进行风险投资,就要由风险投资企业分析投资风险的可行性,在项目投资之前风险投资企业就要筛选出大量融资需求,对有市场潜力及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在寻找投资项目之时,风险投资公司就会重点放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市场潜力上,所以创新企业就应该将具有吸引力的计划书递交给风险投资公司。事实上,一个项目必然具有四个条件:

1)项目自身是不是具备较大市场容量与强大的盈利能力;

2)项目在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研发与营销等各个方面是否存在独特性;

3)是不是具备务实、完整与可操作的实施计划;

4)管理层有没有成功实施该项目的信心与能力。

3.1.1 产品和竞争分析

1)产品分析

分析一个创新企业的产品至关重要,直接涉及到投资的成败。因为产品集会了企业的信息、数据,供应链商务信息、应用集成平台及企业的内外部协作与沟通等多种功能为一身,在产品分析上主要关注产品的特征、产品在市场上的优势以及产品的主要应用模式、

2)市场和竞争分析

其一市场分析;风险投资者在主要从管理,产品,财务以及市场几个方面入手考察投资前景。而考察首要因素就是产品市场特征,原因在于:首先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一种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原作必须要遵循市场的规则,因此投资对象必须要满足市场上供求情况。其次投资者大多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素质,因此比较重视该领域中投资建议。因为对于产品、管理、财务以及市场几个因素来看,产品、管理以及财务均随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市场属于相对稳定。

其二竞争分析;还必须分析创新企业在同行和市场中的竞争情况,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行业都进入激烈的竞争模式中。只有在竞争分析中寻找创新企业的优势,才能够展望发展前景。

3.1.2 风险分析

必须要对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当然并非某一个方面的风险,而是涉及到市场、法律等各个方面。

1)行业风险,现在行業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比如软件行业,淘汰率非常高。针对这些问题,公司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深入的分析市场所需。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含了上市时机、市场需求、竞争能力、市场的扩展速度以及产品的替代性等各个方面风险。现在每个行业的竞争与日俱增。并且企业用户对产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价格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公司产品均要随着更新,改进,升级以及提升性能价格比,防止更先进产品替代。

3)法律风险;国家针对各个行业实况也在不断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因此公司必须要组织力量专门研究,及时跟踪、预测国家对该行业产品的法律法规变化。

4)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包含了领导判断和决策失误、人员素质欠缺等各种风险,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些风险,可能会造成致命。

5)技术风险;主要包含了技术开发各个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比如技术的成果成熟度、难度、开发周期等各个方面的风险。

6)财务风险;就是财务上发生资金不足现象,造成难以周转风险。

3.1.3 财务预测

其一是创新企业对外投资,要看所投资的收支情况。其二资本退出情况;其三是所创投投资的收益预期情况。

3.2 有效合同连接

事实上,风险投资属于一种资本运营过程,关系到创业者、风险资本者及风险基金投资者几方,这种投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风险比较高,主要从经营以及收益上的不确定性较高体现出来。这种投资就是风险资本家和创业者之间进行动态博弈的过程,体现在几个方面:信息不对称;因此风险资本市场上治理结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合同连接。因为只有合理的合同练级才能够降低风险企业发展中不确定性与投资者及经营者间出现的风险。

3.3 分段投资

风险企业大多出现在企业的成长初期,经营风险也比较大,要有效控制投资风险,投资公司就要形成分段投资、灵活转换比较及合同条款制约等各种独特运作机制。而分段投资就是风险资本家准确判断风险企业发展阶段的情况,审计其财务状况以及资金的运用,从而合理提供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所需的资金,严格实施预算管理,有效评估企业经营潜力与状况,保留是否继续追加投资权利,还要保留追加融资时企业发行股票的有限购买权利,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节约企业中存在的资金浪费。

3.4 管理监控

在风险投资中,管理监控非常重要,和选择投资项目、策划计划一样的重要,更是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项目投资等融资方式的重要区别。风险资本家参与管理、咨询与监控风险企业,是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重要手段之一。如今风险资本家参与经营管理方式比较多,主要有组建董事会、监控财务业绩、策划追加投资等。

4 风险投资运作管理探析

风险投资能否达到预期效益,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管理。管理并非天天盯着,而是要分段进行管理。

4.1 筹资阶段

筹资阶段就是要通过适当手段获取适当规模风险资本,以及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资本。如何才能够筹集所需资本,以及能否让这些资本得到有效、合理的组织,都直接影响着投资的效果与效率。在该阶段要降低投资风险,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投资风险因素;筹资阶段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不是能够给投资项目筹集资金,去哪里筹集这些资金,关于筹资渠道问题,应该算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其二风险资本结构;所谓资本结构就是筹集资本中,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债权资本与股权资本占据的比例。其三,采用何种治理措施去组织风险资本。比较常用的有信托制、公司制以及有限合伙制几种措施,当然这些方式产生的激励和约束力存在差异。

2)控制投资风险;在筹资阶段虽然主要是筹集资金,但是也要控制投资风险,要对筹集资金的渠道、组织形式以及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应对策。在考虑如何筹集风险资金,也就是怎样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同时还要考虑要采用何种方式运作这些资金,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本的增值目的。

4.2 经营管理阶段

当签订好了投资契约之后,风险资本家就从投资者的角色转为了合作者,大都是通过董事会中占据位置来影响企业决策。当然投资后参与团里主要是要扶植风险企业的发展,保证投资能够获取收益。该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在于管理能力不足、信息部队称、资金需求不确定等。风险投资公司提供增值服务以及监控措施控制投资风险,从而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增值。首先要风险该阶段存在的投资风险因素,因为风险投资企业不仅仅提供资本,还应该利用自身管理优势指导企业运作,从而控制好投資后出现的风险。该过程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为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代理风险。其次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风险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以及运作经验,风险投资企业就要主动、积极介入到风险企业中进行管理,通过适当时机、适当方式给企业提供一些合理的管理监督与管理咨询服务,为投资创造价值,降低经营风险。

4.3 退出阶段

退出阶段的设计及执行直接影响风险投资整个活动最终收益。最初就要清楚意识与估计日后的退出阶段存在的风险,同时要依据实况制定出退出之时的初步计划,之后再依据市场环境与双方自身的变化对初步计划进行修正,制定出合理的退出时机及退出方式。首先要分析风险因素,事实上退出时机和退出方式直接影响风险投资者的利益。该过程中双方合作关系、经营状况以及权力地位都会影响投资资金的退出。其次要合理控制投资风险,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退出阶段属于最后,在该阶段风险投资企业将股权转化成现金,有效实现投资的收益,直接影响投资的现金流及以后的投资计划。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投资方式,风险性非常大,因此风险投资家必须要了解投资运作过程。同时还要结合创新企业自身实况,有针对性采取合理的投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率,才能够确保投资的价值,实现风险投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建春.风险投资中投资风险的灰色多层次评价[J].管理工程学报,2013(2).

[2]范柏乃,袁安府.风险企业投资价值评估与案例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陈伟,蔡云.风险投资中被投资企业的价值评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2).

[4]戴志敏.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9.

[5]蔡莉,李雪灵,卫国红.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宏观支撑环境与运作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范柏乃.中国风险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1).

QQ:274179179

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产与运作管理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

面对日益全球化的市场、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提高竞争力。杰出的生产运作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乃至取胜的关键要素,生产与运作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一直都被视为管理学科的重要核心课程,是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鲜明工程与管理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既有工程学科的特点,又具有管理学科的特点。其工程学科的特点使得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相较于其它管理类课程更为复杂。而其管理学科的特点,又使得该课程无法像其它工程学科课程一样可以采取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所学的理论和知识。

2、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管理一直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面也非常广。另外,随着企业生产实践的发展,一些新的企业运作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如准时生产方式、制约因素理论、供应链管理、大量定制等等。

3、强调实践性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且不易让人接受,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们系统地讲授课程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让学生们具有“真实感”。

二、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与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该课程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实践性、内容多而广等特点,使得该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

对授课教师来说,由于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而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勾画出该课程的完整范围,并形成有意义的课程概念框架,使得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而企业实践经验得缺乏,也使得学生们往往无法全面理解各层次运作决策间的相互关系和关联性,认为生产运作管理的各个主题间关系松散、缺乏联系。另外,课程教材每章课后的习题大多也仅仅是为解决特定章节的特定问题而设计的,没有尽力尝试将该章主题与其它前后学习过的章节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再者,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各种运作决策的同时性及其相互作用使得很难在一个“线性”或“时序”的方式下来介绍运作管理的相关概念。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课程之前,几乎没有机会进入过企业,缺乏生产运作尤其是在制造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经验,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没有实际的了解,所以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运作管理问题。由于没有工作和管理经验,学生们普遍认为该课程过于理论化,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因此,仅仅通过课堂的理论介绍,学生很难体会到课程相关知识的战略和实践重要性,很难达到课程的学习目标。

目前,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还是以“听”为主,并辅以一定量的作业和案例讨论。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始终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要改变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在学生中“无味”、“无用”、“无趣”的印象,让学生们具有“真实感”最为重要。因此,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对于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下,才可能有效地说明各种工具和概念。当今生产管理者们所面对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同时涉及多个概念或工具的运用。因此,只有通过足够数量的、适当的案例讨论,学生才可能理解真实生产运作问题的复杂性,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虽然教学中教师们已普遍采用讲授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但所选案例往往仅聚焦于一个或少数的几个运作管理的知识点,且多是静态的研究。学生们仅要求作出一次性的决策,因此,无法看到、体会到他们的建议对企业持续运作的影响。虽然这样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们专注于解决特定问题,应用学习到的模型和公式,但未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连续性及系统性。

为了说明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应用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使用一些简单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还应注重开发一些大型综合案例。如将预测、综合生产计划、劳动力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库存管理、车间作业计划和配送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和知识点,系统地设计、包含入一个案例中,将案例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大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有更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2、Excel建模与分析

生产与运作管理领域起源于管理科学、运作研究,因此课程内容中涉及较多定量化的方法和理论。高度的数学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程的焦虑,而且使得学生对这些方法能否处理实际管理问题产生了怀疑。

电子数据表格软件Excel的广泛使用,提供了一个对管理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轻松和熟悉的环境。教师在讲解相关章节时(如盈亏平衡分析、库存决策、产品组合决策、选址决策等),可以选用一、两个取材于真实应用的案例,围绕案例展开,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相关管理理论。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使用Excel,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对模型运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决策。这种“案例+表格软件”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得原本枯燥、技术化的定量方法及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和富有创造性,而且还通过弱化计算过程,减少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逐渐掌握如何运用Excel有关功能进行建模、求解生产管理问题。

3、仿真

生产运作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和现象是无法进行真实实验验证的。即使可能,由于时间、成本等问题,也没有必要进行真实实验,此时计算机仿真模拟成为一种最为有力的工具。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一些较为成熟的系统仿真软件,如WITNESS、乐龙等,另外电子数据表格软件,如Excel,也可以用于进行仿真。利用仿真软件可将课程所涉及的各类生产问题(如装配线平衡、人员班次安排等)制作成相应的仿真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演示这些仿真模型,可使学生非常直观了解生产系统的运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出现的难题,深刻体会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真正了解生产运作管理各技术之间以及生产运作管理与组织其它职能间的相互关联性。

4、角色扮演游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课堂内可进行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参与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干中学”的环境。游戏中,学生们扮演着不同的生产管理者的角色,并需做出相应的决策。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同时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游戏的开展,也使得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如说明供应链系统性的“啤酒游戏”,对学生理解供应链管理存在的“牛鞭效应”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通过模拟轿车生产控制系统的MRP和JIT小游戏,则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料需求计划和JIT这两种生产计划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异同。

5、视频

在课程中选择播放一些与教授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视频资料,也是如今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中采用较普遍一种教学手段。适当播放视频,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先进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技术和实践。比如,在讲授生产与运作分类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钢铁生产、汽车生产视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连续性生产与离散性生产等概念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对制造技术和生产设施布置有初步印象。

6、实地参观

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的经验,甚至从未进入过工厂。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景。在现场,边参观边结合课程有关内容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7、专家讲座

邀请在职的、具有丰富一线管理经验的企业生产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可以为同学们带来最直接、最新的有关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见解和看法。对于一些实践性、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如生产调度、质量控制、现场改善等,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现身传授管理技巧和经验,也会比授课教师自己讲更加具体、生动,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另外,通过企业生产管理人员的介绍,还可让同学们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领域的工作内容、职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等有更多的了解。

8、课程论文

授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程论文的题目,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课程论文的写作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相关运作管理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另一方面论文写作中的资料查询和综述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9、课程项目

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短期课程研究课题是另外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具体做法是:老师布置实践课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授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们自行选择一家熟悉的制造或服务性企业,通过实地考察、材料和数据收集,对这些企业的选址决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制造或服务设施选址”影响因素,学会实际应用一些定量的选址决策方法。

四、总结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实践性、内容多而广的特点,要求教师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有助于将学生带入到企业生产运作的现实或仿真情境中,让学生产生“真实感”,通过“干中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理论和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相关方法解决企业中的实际相关问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仍需要克服许多实际的困难,比如说,课堂学生人数众多,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源和软件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芳、叶春明:《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2009(4).

(责任编辑:徐悦)

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走向成熟,社会管理作用的日渐凸显,我国非营利组织正蓬勃稳步的发展,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社会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对于自身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特征的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策略的探析有利于了解我国现有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引导我国非营利组织有效运作资金,谋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运用财务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金运作为例,对其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梳理青基会资金运作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中探寻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究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的策略,有效地引导非营利组织建立优质高效的资金运作体系,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中国青基会

市场化的推进,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管理的创新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作为第三种力量参与社会发展管理的非营利组织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化趋势,如何有效地运作自身的资金对组织的独立性和目标的可实现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财务分析作为探寻组织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的重要工具,对分析组织运营发展现状,探寻完善组织资金运作方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因此通过对非营利组织相关财务指标分析可以窥视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地运作策略,保障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从中国青基会财务分析观其资金运作现状

(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介

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为“中国青基会”,英文译名为“China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缩写为“CYDF”)是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中国青基会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面向中国以及许可中国青基会募捐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公众募捐。1989年3月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创办青基会,旨在“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倡导“社会责任、创造进取、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基金会的主要业务涉及资助符合本基金会使命的服务项目;开展符合基金會使命的海内外募捐活动;开展和资助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支持并组织实施青少年研究和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研究;奖励青少年优秀人才及为青少年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开展与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外友好团体和人士以及国际青少年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投资基金会章程规定的活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开展的活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比如耳熟能详的“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古诗文诵读”等等。

(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资金运作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市场化改革的推行,社会和政府管理机构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规定: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特点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要求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三张基本报表以及会计报表附注等内容。非营利组织为适应这种社会需求,主动披露自身财务信息,增加了自身的信息透明度,社会的信任度会不断得到提升。

非营利组织运作受到自身特殊性的影响,不仅考虑到自身的收益,更要考虑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效地平衡两方面的资金投入和运作,进而有利于组织的良性发展。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通过其官方网站每年向社会提供审计报告以披露其财务状况,使公众真实详细了解其资金的来源和运作,监督其发展运行状况。

1.总体规模

根据中国青基会2006年到2010年的审计报告可以看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资产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净资产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比率逐年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组织的可支配资金充足,资金可运作范围广阔。伴随着青基会规模的扩大,基金总额的提升,组织的总收入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上下波动的趋势,除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外,都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趋势。2008年汶川地震,青基会开展“希望工程紧急救灾募捐行动”,使当年的捐赠收入达到40,115.01万元,超过年度预算的234.29%,而2009年青基会的捐赠收入恢复常规水平,2008年的过度增长致使2009年的总收入增长率出现负值。(见图1.1总收入增长率)中国青基会资产大规模的扩张使组织资金管理运作面临挑战,收入出现疲软现象,如何有效的保持资金收入的平稳增长成为组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资金来源渠道

作为面向社会募款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中国青基会在2006年到2010年从未获得政府补助,捐赠收入是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除2007年,每年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均达到90%以上,2009年更是高达97%以上,这些捐赠收入主要来自组织的募捐收入和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自愿的资源性捐赠,可见中国青基会的公众支持率很高,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强大的筹资能力背后,青基会受自身章程规定的限制,投资收益能力略显一般。2006年至2010年,青基会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一直处于5%以下,除2007年达到了11.98%,投资收入超过2000万元外(见图1.2投资收益率),其余年份投资收入都在200万元上下,保持相对平稳的态势。相比之下,美国福特基金会几乎全部依靠资金投资运作收益维持组织的经营发展,不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自给自足的良性运作机制。较低的投资收入使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对外依存度很大,在没有外界的支持下很难依靠自身运作维持组织的持续发展。

中国青基会虽然没有政府补贴的支撑,但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公众支持率,这使得中国青基会的资金一直处在良性运行的状态。但强大的筹资能力和高比例的社会捐赠收入致使中国青基会资金充裕,缺乏自给自足的投资意识,投资能力相对较弱,资金筹集渠道相对单一,对维持组织长远稳定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3.筹资效率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捐赠,筹资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的绩效和资金的筹措能力,反映组织的发展潜力。从筹资效率图(图1.3筹资效率)中可见,中国青基会的筹资效率指标由于受到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较高比例影响呈现出指标数值趋势相同的情况,而且两组指标的数值结果也比较相近,可见中国青基会的筹资效率一直处在较高水平。从2006年起,青基会的筹资效率逐渐提升,受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当年的筹资效率达到了顶峰,之后平稳下降,仍保持较高的水平,可见中国青基会已经具有了相对稳定的筹资渠道和有力的筹资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筹资模式。

4.公益性指标

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通过公益性指标反映一个组织是否为公益组织以及组织的公益程度。青基会从2006年到2010年的公益事业支出总额占上年收入总额的比例基本达到80%以上,除2009年受到2008年收入翻倍增长的影响,公益事业支出比仅达到了50%左右,但当年的公益事业支出总额也占到当年收入的80%以上,远超过国家《基金会管理条例》中规定的70%(图1.4公益性)。同时工资福利和行政费用的支出比例远低于国家标准的10%,中国青基会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员工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使得中国青基会的资金运作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

通过上述对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运作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基会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但资金筹集渠道相对单一,运作能力相对较差,同时组织凭借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为有效组织管理,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能有效的实现社会职能,完成社会使命。

二、影响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的因素

非营利组织作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主体,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的资金运作能力受到组织内外部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财务分析较全面地展示了组织资金发展的现状和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我国现今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的状况,为探寻影响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的因素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一)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對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而我国针对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办法分散在各种法律和条例中,少数条款还存在一定相互制约,导致非营利组织在自身资金运作管理中难以取舍,无所适从。同时政府职能的缺位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非营利组织在从事资金运作时缺乏有力的监督,资金运作的目的性受到社会的质疑。

我国1998年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资金运作和投资经营行为,违背了非营利组织在适应市场化浪潮中发展自身,谋求独立的初衷,阻碍了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健康良性发展。此外,我国对基金会的投资增值也有明确的规定。国务院2004年3月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基金会可以将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也可以购买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但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额不得超过该企业股票总额的20%”。第二十九条中就明确规定了基金会年公益支出的最低比例:“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的投资额度和范围,将非营利组织的投资领域限定在股票、基金、债券等无形资产上,控制了组织资金运作的自主度和投资的领域。同时,透过《基金会管理条例》可以看出非营利组织在不违反章程规定的内部决策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投资运营自由,但这部分自由也受制于组织自身的章程以及投资的安全性,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组织可以投资的范围和金额。

(二)组织形象

资金来源严重依靠社会捐赠的非营利组织,其自身声誉形象的建设对组织的运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相对于营利性组织来说,非营利组织市场竞争性差,自身独立生存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组织资金投资运作的能力和信心,使得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筹资风险、用资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和形象风险等。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为组织筹集更多的资金,有效抵御这些来自组织自身和外部环境的风险,并将这些资金有效利用在公益事业发展中,发挥组织的社会效益。中国青基会利用自身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每年通过“希望工程”项目筹得大量资金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儿童上学,实现其组织的社会公益目标。但是,受到投资决策机制不完善和投资监管制度缺失的影响,非营利组织很难控制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和投资收益被挪用到非公益性用途的风险。一旦非营利组织投资决策失误,将对组织的声誉和社会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到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获得社会捐赠的能力,减少组织的资金收入,影响组织的运作和发展。缺乏监管的非营利组织很容易将筹集的资金和自身投资所获资金挪为他用,改变其公益性的发展目标和社会价值,影响其长远的资金筹集能力和社会公信度。因此只有有效地抵御内外部的风险,保持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纯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组织,服务社会。

(三)专业型人才

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使得组织发展不仅需要具有特定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具有高度的利他主义的奉献精神,强烈认同组织使命,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特定技能的人才,他们懂得资金运作管理,投资风险的分散,能够有效帮助组织发展运作。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许多员工的工作目的仅是就业,而不是组织的目标和使命实现,更缺乏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利他主义精神。同时,非营利组织中缺乏职业化的专职人员从事相关领域的经营管理,这些专职人员包括会计、项目管理者和投资理财者等工作人员,这些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专业化经营和发展。青基会虽然建立了财务与资产小组,但資金的投资运作能力还相对较弱,组织的资金来源依旧依靠捐赠收入。缺乏职业化的管理和规划的非营利组织对所筹资金的运作力不从心,资金的投资选择多交由第三方机构代理,组织失去一定的自主性和掌控能力。此外,缺乏专业型的投资人才使得非营利组织投资意识差,宁愿选择将所筹资金放入银行生息,也不会贸然选择投资,导致组织的资金运作能力差。专业化的人才运用能有效帮助非营利组织进行资金的运作,规避投资风险,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收益,进而使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保障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四)投资目的性

我国法规政策规定非营利组织投资要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进行保值增值工作,禁止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非营利组织往往仅停留在字面上,认为非营利组织即不营利的组织,组织不应该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所以非营利组织在进行自身资金运作时经常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资金运作幅度和范围。

非营利组织并非不可以营利,而是经营所获资金不当作分红分配给组织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结果很容易转变用途,影响到组织的声誉,降低组织的社会公信力。这使得公众更加不信任非营利组织,加深误解,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受到广泛的质疑,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非营利组织领导由于受到组织资金经营运作结果的诱导,容易使组织的资金运作产生目标替代风险,忽略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目标,使组织投资目的发生本质的变化,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影响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盲目地投资可能会给非营利组织带来不必要的市场风险,致使组织面临资金亏损的问题,不符合非营利组织投资经营的原则,同时也会受到公众的强烈谴责,影响组织的社会声誉,从而影响组织长远的活动开展和目标的实现。

三、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策略

随着非营利组织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渐变得复杂,大量营利性机构涌入非营利领域,对非营利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提升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资金的运作越来越成为非营利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脉。基于青基会的资金运作现状和影响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因素的分析提出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策略,具体而言:

1.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非营利组织的筹资应突破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捐赠的单一渠道,在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的同时,有效地拓宽组织筹资渠道,建立面向社会的多元筹资网络。这要求非营利组织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组织诚信度,主动分析目标市场与顾客群体,设计宣传使潜在捐款人满意的服务项目,同时通过服务项目培养新的潜在捐款人,拓展筹资领域。同时,组织应善于灵活地辅助运用名人营销、媒体动员、政府号召、网络推广等方式扩大筹资人群,降低募捐成本,提高筹资效率。

社会募捐固然是非营利组织获得资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非营利组织更应根据自身活动范围和特点从事相关的经营活动,通过对组织活动相关的副产品和周边产品义卖、转赠等工作,为组织自身创造资金,提升组织的独立性。同时,非营利组织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谋求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从中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资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宝洁公司合作12年,截止2008年底,青基会已从宝洁公司获得捐款4600万人民币从事“希望工程”项目的运作,同时,获得援建150所宝洁希望小学。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提升了公司的社会形象,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也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争取了更多的资金,更有效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另外,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还应该争取政府的支持,无论是资金的帮扶还是政策的倾斜,都对组织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合理投资降低风险。非营利组织要分散投资风险,形成立体化的投资方式,丰富投资产品,维持长期可持续的资金收入,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青基会一般采取资本运作方式进行投资,获取投资收益以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同时,青基会也会选取房地产、高新科技、农业、医疗等领域进行分散投资,以求保障资金的可回收性和安全性。然而,非营利组织的自身特性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决定了组织需要投资安全性高、风险小的项目,以保障组织收益的稳定性。因此,在非营利组织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投资项目的收益风险,更应考虑组织自身面临的社会风险,合理优化投资组合,在不损害自身利益和社会声誉形象的前提下,使组织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或者在满足组织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将投资风险降至最低,以保障组织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可以转变投资思维,跳出原有自身投资的思维定式,谋求与企业和政府的长期战略合作。通过参与企业的投资生产,注资企业的经营,获取相关的生产经营权或者分红权,为组织创造长期稳定的收入。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提供一些准公共品,以此获取自身的资金收入,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组织自身的经营发展。

3.安排合理支出结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包括项目及活动支出与行政支出,前者是组织最主要支出,根据国家规定应占到年度总支出的70%以上,后者则应该低于年度总支出的10%,因此对行政支出比例的有效管理,间接影响着组织的资金运作和生存发展。所谓的合理的支出结构是指组织将绝大部分资金用于项目及活动支出的前提下,保证必要的行政支出。过高的行政支出意味着组织获得资金只够维持自身生存,并挤占项目支出,反映组织的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或适应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差,组织不能有效的开展自身的活动,实现社会效益。相反,过低的行政支出意味着高经费赤字风险,组织处于透支的状态,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组织对社会贡献越大时,组织的经济负担越重,面临的风险也越大,组织可能走向崩溃的边缘,不利于非营利组织长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支出结构使组织处于效率相对较优的状态,有利于维持资金的稳定性,保障组织的长期可持续运作。

此外,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透明化财务监督机制,从资金的源头开始对组织的资金运作采取规范化的管理,以求高效地运作组织已有的资金,形成良性循环的资金运作链。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团队对组织投资风险的控制和投資收益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专业化的管理可以使组织有效率地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目标,开拓未知领域,为组织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非营利组织应在充分认识和利用政府政策的同时提升自身资金市场化运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拓展自身业务范围,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谋求财务上独立于政府和社会,为更好的实现组织的社会使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Cyril F·Chang,Howard P·Tuckman.Financial vulnerability and attrition as measures of nonprofit performance [J].Annals of Public &Cooperative Economics?熏1991?熏62?穴4?雪?押655.

[2]David Lewis.The Management of Non-government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J].London?押 Rouledge?熏2001?押72-73.

[3]Yuri Khodjamirian.Capital Stucture of Nonprofit Organisations?押A Dynamic Framework[D]. London?押Cambridge University?熏2008.

[4]冯艳.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4.

[5]徐宇珊.我国基金会资源特征的指标构建——基于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J].学会,2007,5:23-25.

[6]张玉磊.困境与治理?押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3.

[7]常存芳.非营利组织资金运作与管理的研究——以慈善事业为例的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6,12.

[8]刘莉莉.我国非营利组织(NPO)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9]贺毅.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押湖南大学,2007.

[10]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121):81-83.

[11]P.B.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2]陆道生,王慧敏,毕吕贵.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运作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罗湘,魏震,谭可.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困境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

[14]张雁翎,陈慧明.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的筹资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7,(11).

[15]朱宇.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基于我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分析[J].财会通讯,2009,(9).

[16]盛常艳.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绩效管理体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

[17]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EB/OL].http?押//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mjzzgl/200709/20070900001726.shtml.

[18]基金会管理条例[EB/OL].http?押//cszh.mca.gov.cn/article/zcfg/200804/20080400013547.shtml.

[19]福特基金会[EB/OL].http?押//www.fordfound.org/.

[20]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EB/OL].http?押//www.cydf.org.cn/.

责任编辑 侯 琦

客户关系管理运作机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7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国家政策导向,我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家。据有关数据显示,每年倒闭的企业数量约有100万家,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一般在3-6年,能存活到5年以上的企业不足7%,10年以上不足2%。有效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策略是指导企业做大做强,拉长企业生命周期的制胜法宝。这种理念还必须具备普遍性适用一般企业的属性,本文将围绕企业管理中的“有序与透明”展开分析,试图找到企业管理中有效的普适原则。

关键词:企业管理;有序;透明;人才与团队

引言:企业存在的哲学:一则企业要创造价值;二则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要小于外部的交易成本。换句话说,就是企业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成本更低,产品价值更大。要做到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且交易成本更低,就需要企业经营的“有序”和“透明”,它既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壮大的基石,同时也是企业治理的需要,是对客户、员工和股东负责的必然选择。“有序”保证了企业经营按照一定的逻辑高效正常开展,“透明”真实反映了企业经营的现状、问题,“人才”保障了企业运营的科学合理,三者为企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如何做到“有序与透明”“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企业的模块化管理

模块化管理是指对企业管理进行分解,做到科学专业分工与模块间协调的统一,最终达到提升管理效率的目的。企业管理的模块化和职能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走的道路。一般而言,企业会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发展状况,优化内部管理程序,设置运营中心、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资本运作等模块。比如房地产企业模块管理一般分为:人力资源系统、财务系统、设计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等,分模块做好标准化设计,选择好关键人选,而这些模块能够外包的尽量外包,标准容易衡量,管理简单、费用较低,效率高,耐克企业是非常成功的模块化管理的范例。

只有这样模块化管理才能够使得企业管理的程序简化,秩序有保证,管理才能够张弛有度、高效快捷,业务经营才能够“有序”。

二、企业的计划与预算管理

计划管理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确定和组织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规划。一般企业的计划分为中长期和短期。企业日常计划管理中运用最多的是年度、月度计划。年度计划是企业人、财、物使用和调度的依据,月度计划是每个月各部门员工工作的目标和奋斗方向,再通过周计划的分解和日计划的落实,形成了统一步调一致行动,保证企业最终经济指标和事务性指标的达成。全面预算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各项业务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包括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预算管理既是企业经济秩序的有效保证,又是企业现金流安排、融资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经营计划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划管理是对所有资源的管理,全面预算是对资金的预测。两者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控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管理和预算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透明”化,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有效解决问题。

三、企业的授权与审计管理

企业授权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权利行使的基本规则,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实施授权管理,企业可以建立核心的控制体系,实现有效监管,在企业范围内实现全方位的责、权、利对等,可防范对外风险与系统风险。企业授权坚持权限清晰明确原则、逐级授权原则、授权有度原则。

管理审计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事项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以提升管理水平,分为定期审计、不定期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管理能够优化企业的管理行为,分析企业计划和目标是否具备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以期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及职能部门、人员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合理的授权体系能够快速推进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上层意志,充分调动下级单位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推动公司稳定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审计是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能够全方面多方位保障企业运营的有序、合规性。

四、企业的激励与团队建设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知识资本成为中小企业创造效益的推动力。就当前中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高端人才缺乏成为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引人才难,留人才更难的情况。企业忽视人才激励及培养,高端人才流动快,无形中会极大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是要建立与业绩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工资性激励、物质奖励、荣誉奖励、升迁,打造高工作绩效、低工资成本薪酬制度。二是重視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培训和团队学习,形成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思路清晰、行动有力的专业化、职业化、军事化的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结语:综上所述,在享受当前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美好时代的同时,更要关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使企业的经营变得“有序与透明”,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塑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李秀杰.基于透明化管理的企业内部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2):67-68.

[2]周娜.浅析现代企业授权管理制度[J].山东青年,2018,(4):141-142.

[3]田亚军.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6(10):306-308.

[4]马梅.论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9):122-123.

上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跟踪整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