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论文范文

2023-09-24

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时期的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必须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技工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设置专业;必须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必须提升专业设置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才能培养出直接可以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

【关键词】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基金项目】课题支持:广西“十三五”期间技工教育立项重点研究课题:广西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

一、调整专业结构是技工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期的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使原有的市场格局被打破,一些曾占有市场巨大份额的企业优势不在,整个市场重新组合、重新分配。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技工院校的专业结构必须适时调整,为社会提供实时对路的“产品”,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整体长期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也直接影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专业设置结构失调,一些传统专业的设置单一,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突出,同行业技工院校各自的优势、特色得不到体现。(2)专业设置与新时期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对口率低,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设置不匹配。(3)学校的教学与企业使用的技术有代差,致使学生知识更新不快,适应不了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实践

(一)设立专门机构,充分调研,全面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信息

技工院校要设立专门机构,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形势,技工院校应充分利用劳动力需求信息网络,充分调研。要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原则;以“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提升对当地主导产业的支撑力”为目标,专业设置与专业布局实现合理配置,专业设置要满足区域产业需求,要依托现有的优势专业开拓高端前沿专业。

(二)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设置专业

按照“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结合区域新经济新产业新职业的发展,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按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瞄准先进制造业,根據学校的办学实力、教学资源、发展潜力等,在既不丢掉和减少学校已经形成的专业特色和就业市场占有率,又要积极增加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专业的高新技术比重,确保学校的主体专业始终处于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状态,从而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三)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中国制造2025》指出: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技工院校要坚持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为基本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型学徒制试点,与当地高端、高新企业深度合作,共制育人方案,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提升专业设置的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

技工院校要提升专业设置的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体化教师队伍,发掘学校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设施和优质高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专业的办学条件。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上升通道,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在校企融合、实训基地、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及实施新型学徒制培养方面,实现了校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共同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升了专业设置的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质量,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

[2]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发〔2016〕121号

作者简介:

戴宽强(1960-),男,广西桂平人,广西机电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液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广西“十三五”期间技工教育立项重点研究课题“广西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课题负责人。

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意义]对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创新软环境建设提供新的思路,理论依据和方法建议,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开拓新形态和新的应用领域。[方法/過程]通过研究竞争情报的过程与竞争情报活动,创新软环境的主体构成要素与环境构成要素,在它们的关系之间探索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建设的可能途径,并搭建其作用原理图,以此为依据详细阐述了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的具体作用途径。[结果/结论]提出了两种可能的作用途径:竞争情报过程通过提升创新软环境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创新软环境水平;竞争情报活动通过提升创新软环境的环境构成要素从而实现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这两种方式形成了一个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的统一系统,为创新软环境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

[关键词]竞争情报;创新软环境;作用机制

进行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期为创新软环境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能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建议。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开拓新形态和新的应用领域。刘小琳将竞争情报应用于提升区域创新软环境并提出了建设区域竞争情报的新思路研究,但是对于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的具体途径并没有进行探讨。本文在此思路下,对竞争情报和创新软环境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索出可能的影响途径与方法。

1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

1.1竞争情报概述

竞争情报简称CI(Competition Information),是竞争主体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选取、分析和整合,从而制定科学的竞争策略,形成相关的情报产品,从而为竞争主体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单位的持续性发展的过程。

1.2竞争情报过程分析

不同竞争主体的竞争情报活动的内容不尽相同,这主要由不同的行业特征而决定。再加上竞争情报的动态性特征,使得竞争活动的流程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竞争情报的生产流程大致可分为竞争情报分析阶段、竞争情报采集阶段、竞争情报处理阶段、竞争情报整合阶段、竞争情报产品形成阶段以及用户反馈这六个阶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通过用户的要求进行情报的需求分析;再根据具体的计划进行情报的采集,在情报的采集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获取的情报再返回情报需求分析环节重新设定合适的计划;当完成情报的采集后,就应对情报进行处理和分析。在这一环节会发现一些失真的情报或者样本量不能满足情报分析要求,则返回情报的采集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报采集;当情报的处理分析完成后,则对所获取的情报和情报分析结果进行有序的整合,剔除掉无用情报。在整合的过程中若发现分析结果与预期结果有误,则应返回情报分析处理阶段检验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整合过程结束后即形成情报产品,在产品的形成过程中使得情报分分类更为清晰,这时可回到整合环节进行修正和优化;情报产品应提交用户,用户的反馈可以促使情报产品的不断优化。

1.2.1竞争情报需求分析

竞争情报生产流程的首要阶段就是进行需求分析。其主要内容是选定竞争情报服务主体,确定竞争情报的主要工作目标,确定情报采集和处理的重点,制定与各个时期对应的工作计划。在整个的竞争情报过程中,是否实现用户需求决定了情报活动是否具有有效性。情报的需求分析过程实际上是为情报过程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蓝图:了解哪个主体需要哪方面的情报?用什么样的方法处理这些情报?需要重点采集和分析哪些情报?最后要得到的情报产品是什么?除此之外,情报采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以及应对措施在这个环节也是必要考虑的。

1.2.2竞争情报的采集

竞争情报采集环节是整个竞争情报流程中耗时最多,也是最具备行业特征的一个环节。同时情报的采集也是情报分析的基础环节。情报的采集方法分为多种,分类也不尽相同。首先要明确需要采集的情报分类,包括:竞争主体内部情报、竞争对手情报、竞争环境情报。本文将情报的采集方法分为公开资源采集法和非公开资源采集法。公开资源采集方法主要包括搜索引擎检索法、爬虫软件跟踪法、广告提取法、公开数据库查询法;非公开资源采集方法包括数据挖掘法、内部员工询问法、逆向工程法、文献资料查询法。针对不同类别的情报有相适应的情报采集方法。竞争情报采集方法与采集内容匹配图如图2所示。

1.2.3竞争情报的处理分析

情报处理分析是最能体现情报价值的环节。首先要对原始情报进行预处理。原始情报经过过滤处理可以筛选掉和竞争主体无关的甚至是失真的情报,从而得到相关竞争情报;对相关竞争情报进行可靠性分析,从情报获取来源、情报获取动机、情报获取成本三个方面判断具有可靠性的情报,形成可信竞争情报;情报分析就是通过科学的数据手段或者是逻辑分类手段将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情报变成有规律的、有意义的、有联系的情报,为决策者提供清晰有力的决策依据。情报处理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

1.2.4竞争情报的整合

情报的整合实际上贯穿于整个竞争情报流程,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整合不同的信息。在情报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整合用户的需求以及决策人员对情报的需求;在情报采集阶段,需要整合情报采集的范围、方法和内容。在情报处理分析阶段,则是对竞争主体本身、竞争对手以及竞争环境的情报进行整合。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加强,很多竞争主体引入了动态的网络管理模式。建立以Intranet为基础的统一信息沟通、处理、分析、整合平台为形成更为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1.2.5形成情报产品

情报产品的最终形成是竞争情报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模拟的方式测试情报的可靠性和实际价值是情报产品形成的主要方法。再通过口头、书面等方式提交情报产品。情报产品主要包括情报通讯、CIS(竞争情报系统)、情报预警、情报报告等产品或服务。

1.3竞争情报活动

竞争情报活动包括竞争文化传播、竞争策略制定、竞争规则规范、情报的采集发布和竞争情报对科研成果的影响五个部分,本文罗列了这五种情报活动及其对应的内涵。如表1所示。

2创新软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2.1创新软环境的主体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市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五大主体构成了创新软环境的主体要素,其中,企业作为创新软环境的首要主体,在提高技术创新以及营造创新文化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是创新软环境建设的驱动力,高等院校是创新软环境的助力器,科研院所是创新软环境的先导,市场是创新软环境的风向标。

创新软环境的主体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如图4所示,政府作为创新环境建设的驱动力,对其他主体有着最基本的驱动作用,它通过政策和规则对市场进行驱动。市场的需求变化以及市场份额的变化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资金来源。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是互利的关系:高等院校向企业输送知识和人才,而企业为高等院校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高等院校同时向科研院所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

2.2创新软环境的环境构成要素

创新软环境的环境构成要素很多,并且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创新软环境的主体构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市场),本文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五个环境构成要素,分别是教育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信息服务环境、商业市场规则。

3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

竞争情报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提升创新软环境。其一是竞争情报过程通过提升创新软环境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其二是竞争情报活动通过提升创新软环境的环境构成要素从而到达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流程。竞争情报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原理如图5所示:

3.1竞争情报过程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

竞争情报过程主要通过提升创新软环境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来实现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创新软环境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创新软环境的主体的素质,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对于创新软环境的整体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创新主体在进行技术创新时,需要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现状、受众的需求、产品需具备的性能等信息,众多的信息形成系统的集合后,才可能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而这个过程是和竞争情报的过程是相吻合的。

3.1.1情报的需求分析阶段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

竞争情报的需求分析阶段提升创新软环境主体的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企业而言,选择研发的产品种类非常重要。即产品的研发设计阶段。需求分析可以使得企业了解当前用户的需求以及市场的需求,从而为制定正确的产品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对政府而言,政府服务模式的制定取决于民众的需求,而服务水平的提高則代表着政策环境的有效提高。因此竞争情报的需求分析阶段对于政府改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对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培养计划是重中之重。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相关政策的颁布、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对于高等院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培养计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市场而言,调控生产要素的供应程度需要对市场的供给关系进行需求分析;对科研院所而言,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研究方向对于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具有直接的作用,竞争情报的需求分析阶段可为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的决定或者调整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情报的需求分析对于各个主体的初始工作阶段以及最重要的方向确定阶段有着积极的提升作用。竞争情报的需求分析阶段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如图6所示。

3.1.2情报的采集阶段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

竞争情报的采集对于创新软环境中的任一主体都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创新主体要开展创新活动就必须要有信息的支持。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采集内部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以及竞争环境的信息;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采集基层民众的需求信息以及群众的满意度;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需要采集企业需求信息以制定面向就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市场而言,需要采集顾客和供应商的信息;对科研院所而言,需要采集企业需求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情报的采集是为了分析环节做准备,也是创新主体进行决策所需要的来源依据。一切的决策都需建立在具有可信性和有效性的信息上。竞争情报的情报采集阶段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如图7所示。

3.1.3情报的处理分析阶段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

在情报的采集环节中采集到的大量零散信息对创新主体而言并没有直接用处,同时收集的信息还会伴随有一部分的冗余信息和失真信息,因此情报的处理分析阶段对于创新主体而言意义重大。企业需要分析本企业的主流技术所具备的竞争力与可替代性、用户规模和用户分类、不同级别的用户偏向的服务和产品、行业的发展趋势;政府需要分析自身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政府的廉洁性水平和执政力度;高等院校需要分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否符合时代的发展和政策的方向;市场需分析供给关系是否平衡、金融市场与人才市场的饱和程度和稀缺口、市场秩序是否稳定;科研院所需分析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情况等。对于任一创新主体而言,情报的处理分析阶段是最具备价值的环节,这一过程也是创新软环境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竞争情报的处理分析阶段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如图8所示。

3.2竞争情报活动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

竞争情报活动主要对创新软环境的环境构成要素进行作用。竞争情报的采集发布要求情报来源可靠、情报获取渠道合法,同时要求所采集的情报必须具备一定级别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这样的活动过程对于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竞争情报的竞争规则的制定要求竞争主体在合理的、合法的规则下进行竞争活动。对创新主体来说,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势必会限制主体的发展,从而阻遏创新主体的科技开发和创新投入。因此,竞争情报的竞争规则的制定对于商业市场规则的完善和创新水平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竞争情报过程中制定的宏观竞争策略,如政治策略、经济策略、社会环境策略等对于政策环境的完善和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竞争情报的竞争文化要求竞争主体之间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即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竞争的存在使得各个主体能够随时保持警惕感和危机感,从而促进自身的创新建设。合作的存在使得竞争者之间的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培养良好的竞争文化有助于社会文化环境的提升;竞争情报通过对科研成果的影响从而促进教育科技环境的提升。竞争情报手段通过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统计,使得各个同类高校之间的可比性更强,对于高校自身加强创新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动力。竞争情报活动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机制如图9所示。

4结论

竞争情报通过两个方面提升创新软环境。首先是竞争情报过程通过提升创新软环境主体的技术创新力从而提升创新软环境。竞争情报需求分析阶段、竞争情报采集阶段、竞争情报处理分析阶段,这三个阶段作为竞争情报过程的主要环节,对创新软环境中的每一创新主体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行为的规范是创新软环境得到提升的有力证据。其次是竞争情报活动通过对创新软环境环境构成要素的作用从而达到提升创新软环境的作用。情报的采集发布、竞争规则的制定、竞争文化的传播以及科研成果竞争情报这些竞争情报活动为创新软环境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论文范文第3篇

一、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合理的经济结构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同地区因为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各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实现全产业发展。同一区域中,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分工。这样一来,各地区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推进区域经济实现长足发展。通过优化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消除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让每一个城市都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而激发了内生动力。进入新常态以后,各地区都在寻找转型之路,进行供给侧改革。如果相邻的几个地市能够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产业分工,无疑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互联网金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大量中小微企业的出现,成为了新常态下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动力。但是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少、贷款利息高,“融资难”的问题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壮大与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以及极低的审核门槛、极快的放款速度,让小微企业能够解决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互联网金融通过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并帮助小微企业做大、做强,间接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特别是我国东部、中部的部分地区,小微企业贡献了30%~50%的GDP。随着各地对于电商产业、互联网经济支持力度的增加,互联网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

(三)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诸如了新的活力

目前国内外许多经济区域,都是通过实施集群战略,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家罗尔地区的软件业、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菲亚和我国的温州等。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主要有:一是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对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战略资本寻求型和不同规模类型的产业提供理想的差异性环境。二是及时发现正在形成中的区域产业群,为已成雏形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鼓励对同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育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有知名度和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来区域落户,带动产业群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难度

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城市,只有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区域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但是这些城市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发展政策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阻力。例如,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希望与经济水平更好,或是持平的城市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强强联合”实现共同发展,而不希望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合作;同一区域内,许多城市都想发展以服务业、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而不愿意发展经济效益差、投资周期长的第一、二产业。因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分工合作,是现阶段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低端产能过剩,缺乏地方经济特色

产业升级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都需要借助于技术手段,尽快完成升级,增加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但是目前来看,许多地区还是存在中低端产能过多,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第一产业中,虽然经过多轮调控,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有一定增加,但是相比于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农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甚至出现收益为负的情况。在第二产业中,中低端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加上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的存在,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濒临破产甚至是已经破产。区域经济发展中没有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经济增长点,也难以实现良性、持续的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找到每个地区的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然后按照统一部署,实现产业科学分工和要素合理配置,让经济、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例如,同一区域内,有些城市虽然经济基础较差,但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可以将其打造成为地方性甚至是全国性的自然风景区,着重发展森林旅游业。在各类要素中,资金是最关键的,也是决定技术、人才等其他要素的基础。新常态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因此应该加大对地方金融发展的政策供给,推动区域金融业和经济协调发展。具体来说,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应采取差异化信贷政策,重点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可更多地发挥中长期信贷的作用,缩小与地区的差距。

(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区域经济特色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避免“同质化”问题,并且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区域经济特色。既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竞争态势,又要营造优势互补、资源错配的友好合作氛围。

1. 发展互联网经济

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策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也确实创造了超预期的经济价值。现阶段,传统产业正经历转型的“阵痛期”,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降低,只有将互联网经济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要有1~2个城市重点发展互联网经济。当然,还要牢牢把握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连接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作用。例如,互联网经济与第一产业结合,推进电商产业下沉,着力构建符合乡镇、农村地区的电商产业模式。利用电商平台,实现“农-超对接”“农—消对接”,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互联网经济与第二产业结合,将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应用到制造业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实现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2. 发展旅游经济

随着国民消费的不断升级,“旅游热”的兴起,让旅游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要注重挖掘内部资源优势,打造多个旅游景点,并且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提升旅游景点知名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在挖掘旅游资源时,除了要关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外,还要重视对于人文资源的利用。例如近年来“红色旅游”成为许多游客的一种选择,可以尝试将区域内部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遗址等串联起来,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另外,还要围绕旅游景点,大力开发配套产业,包括餐饮业、住宿业等,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3. 发展高端制造业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地方经济重新振兴的关键所在。发展高端制造业,首先要清理无效供给,淘汰落后产能。对于区域内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通过限期整改、设备升级等方式,减少生产与运行中的污染排放,实现绿色发展。对于僵尸企业要按照程序进行清理、淘汰。同时,提供专项资金,或是出台配套的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向高端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要做到: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降低资源的漏损率。要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抓手,对不利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进行绿色升级改造,淘汰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低端和过剩产能,有效控制区域内的碳排放,鼓励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提升资源能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利用。二是重视高端制造业人才的吸纳。一种模式是依托区域集群优势,实现区域内部人才资源的定向流动和不断汇集;另一种模式则是营造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以及出台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吸纳全国范围内,甚至是海外的优秀人才,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以加速完成制造业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结束语:

面对经济新常态,同一区域内的多个城市,必须要加强合作、密切联系,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发挥区位优势,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合理分工,打造更多区域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多元经济模式,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基础,以互联网经济、旅游经济等第三产业为辅的立体化经济发展体系,支持区域经济实现持续发展。通过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把新常态下的挑战变成机遇,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地方实情的特色化经济发展道路。

摘要:进入经济新常态,国民经济发展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成为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在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新常态下,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成为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辩证分析了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迎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随后从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提升资源共享水平,以及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共享,集群产业

参考文献

[1] 曾坤升.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厦漳泉同城化优势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9(01):75-76.

[2] 张琦,李同昇,宋琼.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经济地理学解析:机遇、挑战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9(03):105-108.

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论文范文第4篇

油田矿区主要是围绕石油开采活动的实施, 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区域。因为石油具有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禀赋差异性的特征, 从而让油田矿区经济的发展必定具备其较为特殊的适应形势。目前, 在国际能源供给严重缺乏、石油价格处于持续上升状态的形势下, 怎样才能够让油田企业的生命链得到有效延续, 确保油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已经变成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 油田矿区经济圈的具体组织结构

2.1 六种性质的经济实体

第一, 油田主业, 其主要分成两个部分, 即分公司与勘探局。针对矿区经济圈而言, 分公司不仅是其重心与依托, 并且还是一种垂直型的集团化管理形式, “油公司”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勘探局关键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 其属于矿区经济圈的核心构成部分, 专业化公司是其发展的主要目标;二是综合服务公司, 其包含了基地公司与公用服务两个方面, 关键依靠油田主业获得发展, 是当前经营与发展矿区的基础。第二, 改制分流企业。关键是通过油田原直属企业和各种不同经营企业改制才得以形成, 在整个矿区经济圈当中, 其为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 主要是通过主业与市场达成关联交易保护的过渡性完全市场主体企业。第三, 金融企业, 其关键通过商业性银行构成。第四, 拟改制的油田全民或者集体企业。当前此类企业归为油田直属单位, 不过改制分流也是其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主要分成两种类型:其一, 当前属于油田社区管理的物业企业;其二, 针对油田直属单位的不同经营企业来讲, 其在改制过程中相对比较困难。这两种类型企业的相同之处在于缺乏合理的资产配置, 并且市场经营具有一定限制, 在发展中太过依赖油田, 对于身份置换职工并没有真正理解。第五, 个体经营企业。此类企业通常不具备较大规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矿区经济所存在的缺失。第六, 商业企业。关键通过油田原商业和地方商业企业组成, 在整个矿区经济圈当中, 其是不能够缺少的主要物流构成部分。

2.2 六种类型的管理

第一, 油田主业。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关键是根据上市和存续两个部分实施, 此种形式属于企业内部行为化管理。第二, 油田党组织管理。当前, 针对油田党委而言, 其不仅需要履行企业党委职能, 同时还需履行地方党委的职能。第三, 对原属油田的改制企业实行业务指导。第四, 油田企业履行着政府职能的管理, 关键包含社会性服务与地方驻油田的相关办事处。第五, 油田和地方性交叉管理单位及其部门, 关键是社会保障部门与属于政府行为的单位, 主体通过油田进行管理, 不过在业务方面则会接受地方政府的引领。第六, 企业自主管理, 根据市场主体化的基本经营原则, 改制企业与移交办社会的事业单位依据相应属性在企业内部实施管理。

3 油田矿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

3.1 石油行业特征显著

针对国有企业办社会而言, 其不但只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取决于油田企业的特殊性质。大部分石油企业均与城镇距离较远, 其不具备较强的社会依托条件, 所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 办社会有着更加强烈的要求。在实际创业的初步阶段, 油田企业为了全面解决职工所担心的事情及其随迁家属问题, 在承担社会职能的前提下, 进一步发展了不包含石油主体在内的农、林、牧等一系列副业, 这样不但可以让本单位职工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同时也可以将此逐渐推向市场, 进而使之形成具有较高效益的区域经济。

3.2 区域经济特征显著

油田是没有围墙的一个大型工厂, 因为油田勘探开发面积相对较大, 而且工作区域分布十分广泛, 点多、线长以及面广的区域性特点导致各个油田矿区变成飞地, 缺乏相应城市环境与可靠的社会依托, 只有依赖自身才可以让生产生活及其后勤保障得到有效解决。当前, 油田企业不仅在各大矿区建筑了职工住房, 逐渐配套并完善了医疗卫生、学前教育以及物业管理等一系列服务, 同时还构建了社区管理中心, 进而使具备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各种条件的油田矿区经济圈得以逐步形成。

4 油田矿区经济圈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4.1 面临的挑战

第一, 矿区商业发展缺乏足够信心。历经多年的勘探开发, 油田油气开发已发展到中后期, 油田产量的硬稳定性变得相对更加困难。并且, 因为油价长时间处于低位运行趋势, 进而致使了了油田职工高工资及其高福利待遇逐渐变成过去式, 相反, 寒冬期则变成了新常态, 这对于油田矿区各大商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无疑是重大打击。特别是在最近几年, 油田矿区流入人口数量的逐渐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对各大商户的信心造成了影响, 大多数商户都认为油田矿区商业经营在今后会变得更加困难, 以致使矿区经济持续处于较为萧条的状态。第二, 职工思想观念较为滞后。当前, 油田矿区经济圈已突破了原本的全民与集体这两种较为传统的用工形式, 并将以相关法规作为基本标准的各种用工形式很好的呈现了出来, 进而使之成为合同制的新型劳动关系。不过在此过程中, 针对大部分油田职工来讲, 其思想依旧停滞于以往依托企业才得以生存的传统观念当中, 而这也正是阻碍油田矿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 互联网经济的冲击。随着淘宝、京东等各种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 网络购物已经在油田矿区十分活跃, 其购物形式便捷、高效且具有较多选择等各种优势, 让油田矿区人们的生活购物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 甚至已经变成主流购物形式, 而这对与矿区中部分购物商店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油田矿区内, 部分商家坦言目前淘宝已经导致自身商店每天营业额还无法超过百元的境况, 经营一年不仅不能盈利, 乃至连房租及其水电工人的费用都相差甚远, 因此, 互联网购物的兴起对于油田矿区的很多商家都十分不利。

4.2 面临的机遇

第一, 城镇化的扩张。当前, 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较为明显的一个特征, 其能够对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油田矿区经济圈是该地区具有相对较强竞争力的经济区域, 所以, 应当在第一时间在国家与地方整个经济产业布局当中纳入经济圈, 同时凭借四周城镇的建设, 让矿区经济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并经过主导产业推动四周的经济发展, 这样便可以让矿区经济圈逐渐转变成区域经济的重点。第二, 资源的开发。因为我国石油资源的缺失, 所以积极鼓励石油企业进一步勘探国际国内两种石油资源, 必定会逐渐演变成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政策, 而这对于把石油作为核心的矿区经济圈无疑是迎来了较好的政策机遇。第三, 产业经济的全面调整。现阶段, 根据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扩张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来看, 这对于将油田矿区经济圈融入地方经济当中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5 新常态下油田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5.1 加速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圈

在新常态下, 针对油田矿区经济来讲, 尽管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 不过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迎来了巨大机遇。油田矿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并且是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所以, 油田矿区经济圈应当通过国家已经发布的相关政策, 积极主动的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当中, 因为只有与地方进行有效沟通并真正融入其中, 才能够完全脱离较为单一的石油矿区经济模式, 从而对油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5.2 落实产业布局

在明确油田矿区经济圈大的发展趋向以后, 则应当全民落实经济圈范围以内的市场、行业布局以及资源配置, 关键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第一, 突显油气主业。油田企业对于矿区经济圈具有较好的领跑作用, 是圈内经济的有力支撑, 所以, 矿区经济圈一定要将突显油气主业当作支柱产业发展, 实施专业化持续重组, 从而使之成为专业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石油技术服务单位。第二, 加强主辅分离与辅业改制工作力度, 进一步探究可以推动企业发展, 同时又可以将富余人员进行分流安置的有效路径。第三,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相关产品需进行深入开发, 同时纳入大量劳动力, 以此使就业接续得以实现。油田矿区经济圈企业应当对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予以重视, 并在推进社区化管理、强化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区服务也应当持以积极支持的态度, 引领与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办餐饮、绿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第四, 将新型高科技企业加以构建, 拓展可持续发展新领域。想要让油田矿区经济圈企业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不仅需要做好石油石化技术服务, 同时还应当借助企业内外的相关资源, 集中人力、财力及其物力, 将能够实行替换的高科技产业加以构建, 并选择合适的时机上市, 以此促使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得到有效拓展。第五,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 需将完善服务油田主业的综合市场服务机制加以构建。紧接着需落实第三产业的布局, 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批知名三产企业, 使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熟悉国际经营策略、相关服务标准及其主营业务的实际发展趋向, 进而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 将品牌加以创立。

5.3 加速推进“互联网+”

在当前社会经济而迅速发展中, 针对油田生产生活来讲, 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均出现了很大改变。因此, 在油田矿区内, 各个商业单位应当对互联网所具备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全面认知, 这样才不会对互联网产生抵触心理。同时, 需要围绕矿区住户与社会的实际需求, 加快“互联网+”商业的推进速度, 并通过淘宝与京东等较为先进的网络销售形式, 在最大程度上开拓市场, 以较好的服务确保市场的发展、以创新让市场得到有效拓展, 进而在确保原有实体经济不会发生变化的前提下, 促使其经济效益获得进一步提高。

5.4 实施大区域经济

针对地方区域经济来讲, 油田矿区经济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构成部分, 所以, 经济圈除了需要具有新视野之外, 同时还需将产业本身所具备的特征突显出来, 以此体现油气主业所具备的优势。

第一, 应当对我国整体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进行深入探究, 明确在中国与地方经济当中, 矿区经济圈的具体定位与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第二, 突破企业的产业界限, 分根据发展趋势分析将会发生的变化, 对油田矿区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规划, 以此对各个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第三, 主动谋划, 在政府经济整体规划中纳入油田矿区经济圈, 这样不仅可以依托政府获得优先发展, 同时又可以让经济圈主体产业的发展进程加快。第四, 综合考虑, 在设计矿区经济圈的经济布局过程中, 应当根据区域、矿区及其循环经济的开放性经营体制实行, 同时还需对相应结构做出适当调整, 在必要的情况下, 需通过政府对此进行引领, 并在整体规划当中将此纳入, 从而使矿区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6 结语

针对油田矿区经济来讲, 其不仅是地方区域经济的众多构成部分之一, 并且其中各大商业的存在也为油田居民带来了很大便利。尽管在新常态下油田矿区经济面临着较多困难, 但是经过政府发布的良好政策, 使得矿区内的各大商家也始终持以积极的应对状态。因此, 想要让油田矿区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那么就一定要根据目前的实际发展趋势, 勇于面临挑战并紧抓机遇, 进而借助相关政策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推动油田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根据油田矿区经济圈的具体组织结构, 阐述了油田矿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 进而通过油田矿区经济圈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对新常态下油田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出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新常态,油田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对油田矿区绿化生态设计的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5 (4) .

[2] 程新兰.新时期油田矿区党建工作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24) .

[3] 黄秉杰, 杨磊, 黄英.胜利油田中心矿区可持续发展新探[J].生产力研究, 2013 (1) .

[4] 汪鸿雁.建立科学的和谐示范矿区标准全面引领油田矿区建设和发展[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2 (8) .

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论文范文第5篇

1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

1.1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体制,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的公有制经济。他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神经末梢, 它的发展关乎我国农村的所有农民的利益, 关乎我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的稳定。

1.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国富民强,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

只有村集体经济强大了, 才能让农村农民心系集体, 才能让农村的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五保户、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有一个坚实的保障。没有强大的村集体经济, 全靠上级财政的扶持, 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村集体对集体成员是最熟悉情况的, 最容易帮扶他们的。村集体让集体成员发挥自己的能力, 也最大限度的让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有了强大的集体经济, 国家也就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国家财源才会取之不竭, 用之不竭。

1.3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公益事业的需要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很多村集体经济成了年年负债的空壳村, 村级组织的运行, 都靠上级财政的扶持, 才能勉强运转。哪里还有能力发展农村的修路、农村医疗、农村文化、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农村呀!要实现农村公益事业的高度发展, 建设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2 发展农村集体的, 要做到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改善农村村民和村集体的关系, 让村民关心村集体经济

现在的村民和村集体是不密切的关系, 只有少数做村干部的村民, 和村集体保持联系, 其他的村民感觉和村集体的关系不大。因为村集体没有什么了, 只有村民需要村级证明, 感觉村集体的存在以外, 村集体就是个名字而已。所以召开村民会议是很难的事情, 村民认为开村民会议耽误时间, 不如自己打工一天还可以有上百元甚至几百元的收入实惠。

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让村民心系村集体, 让村民有村集体是个大家庭, 人人为这个大家庭出力献策, 让这个大家庭变成和睦的, 富足的大家庭。这样最终就实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农村的梦想。

第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是培育选调有组织能力, 有市场运作能力并且发展村集体经济愿望的负责人

在市场经济下, 村集体经济也要变成一个和企业相似的市场主体。要让集体经济能在市场经济下正常运行, 并且不断发展, 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关键。这就需要有一个既有组织能力, 又有市场运作经营能力, 并且有发展集体经济愿望的当家人。

要实现这个目标, 上级政府要从政策上扶持协调支持。首先政府要选调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村官下去任实职。也可以从有经营能力的企业负责人中选调, 培养。第二要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有能力的人从事村集体事务工作。第三搞好村集体负责人的思想觉悟审核, 不要让那些打着为集体服务为幌子, 谋取私利的人从事村集体工作, 以免给村集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通过这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借政策的东风, 做好村集体资产清理工作

目前从全国一部分地区实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实行试点的村集体, 要在上级的文件精神指导下, 做好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清理清查工作。通过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清查, 让村集体有一本家底清楚的明细账。这些资产资源, 就是村集体发展的启动资产和资源。这也是村集体发展的关键工作, 做好这个工作就要靠上级政府、纪委、公安、监察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 落实责任, 对敢于侵占侵吞集体资产的, 要严厉打击, 不要让村集体资产资源清查工作流于形式。

第四、转变现有村委会的经济职能, 让经济合作社或者股份合作社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新的经济体

通过集体资产资源清理清查, 完成村集体的清产核资工作后, 村集体就会依照相关文件精神, 成了村股份合作社或者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了身份的村集体经济。村合作社是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新的经济主体, 这个经济体要真正发挥作用, 就要实现前面的几个条件, 才能正常运转。前三个条件是村经济合作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要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政策上调整支持, 才可以实现。要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 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村集体经济在新时期党的领导下, 会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 有发展前途的新的经济体。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新的发展, 让我们的农村实现新的景象,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腾飞插上翅膀。

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指出当前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 提出了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经济对策。

区域经济合作新途径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及原因;管理措施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受利益的驱使,使得区域内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阻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深入融合发展。因此,如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通过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调整,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内涵

所谓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多个区域通过合作来组成一个共同体。从当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上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区域经济加强合作意义重大。而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另外,区域公共管理指的是为了更好解决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多面或一面的公共问题并获得共同利益,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使用调节、协商等方式来对纵向层级与横向部分之间重叠交叉关系实施的管理。如今,在经济一体化日益突出的大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得到加强,不过区域不同,其文化、经济与政治都存在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活动时,把区域公共管理纳入进来作用重大,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只有把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实施好、执行好,各区域之间的利益才能有效获得,进而确保各区域经济实现共同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对地方实施了一系列让利放权的举措。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性。在自主地位日益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上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面,那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发展本地区经济以及增加地方收入,对于跨地域流动的生产要素,地方政府通过设置障碍来分割市场,于是地方保护主义逐渐盛行。从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发展、获得短期利益的目的,任意借助行政权力来设置不正当的质检标准、销售标准,还通過立法发文的形式抬高当地市场门槛,对外地商品实施歧视和封锁政策。由此可见,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化。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原材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于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原材料大战,包括烟叶、棉花、粮食、羊毛等在内。此后,在党召开十四大以后,开始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各地方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争相建成了经济开发区,并借助优惠政策的实行来吸引外资目光,甚至是一再降低成本、市场门槛和利润空间,因此政策大战又被打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了最大程度地招商引资,以远远低于成本价格的土地对其进行优惠,并且税收也打破了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现如今,在一些地区,甚至对地方保护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借助明文条款来加大行政收费并提高质量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通过双重税收标准的设置来限制异地商品,从而实现对当地经济利益进行保护的目的。这样一来,市场被分割,地区与全国市场之间的交流不能顺利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就使得整个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竞争秩序规范性被破坏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恶化,区域间的合作受到限制,长期如此,必然会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区域合作下要求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该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形成区域优势。但是,从我国整体来看,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还不是很到位,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还很严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往往会引入以下科技含量低、投资见效快和规模小的项目,以此造成区域产业水平不高,不能合理地实现规模经济发展,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三)行政区经济

我国区域经济的运行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即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的工作重点有很大的关系。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最为根本原因是我国行政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条条”为主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各地方,“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兴起,并呈现出独立和分散化的布局。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地方政府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地方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和凸显政绩,开始积极发展经济,但其地区本位意识也逐步增强。由此,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区域利益。权力对微观市场过分干预、金融本地化等问题,更是为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

制度是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没有制度就没有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对于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地方主义、行政区经济等问题,其关键还是在于政治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首先,由于不同区域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不同,导致区域公共管理很容易产生冲突,进而对不同区域的利益造成冲击,很难达成平衡。其次,我国典型的行政区经济使得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和政绩产生短视行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对该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禀赋进行调整,从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分工和合作在短期内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通常周期比较长,而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为了捞取政绩的官员存在很大的不利。由此,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公共管理机制建设,成为当前破解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缺乏完善的法保障

行政区经济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过多的地方政府法规干预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法律体系缺失,特别是制约地方保护主义和打破区域市场分割问题方面的法律还几乎是空白。而正是这种缺失,导致在区域发展中重复建设、资源配置率低等问题严重。

四、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从优化区域公共管理入手,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法律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产业趋同等问题。

(一)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制度

制度是根本,也是依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好的制度对区域利益进行协调。因此,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转变区域合作意识,树立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建设。首先,确立区域合作共同目标机制。所谓的区域合作目标机制,就是让区域经济参加者根据共同的动因,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区域合作目标,其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因此,各地方政府要为区域合作市场制度提供制度基础和框架,以此弥补市场缺失和失灵带来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针对区域合作的共同目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以此促进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其次,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地方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并冲突传统的区域内外分割,实现区域內的合理分工,促进市场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因此,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市场化的具体情况,制定共同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同时,针对市场外部性出现的问题,要制定辅助的规范性法律促使,从而保障区域内的正常交易秩序。

(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体系

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通过法律作为其基本的保障,从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法律可对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约束,继而更好地规范区域内的市场行为和秩序。同时,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区域内各方利益进行保护,防止出现区域内“合作博弈”失败的问题。对此,法律体系的构建需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界定清楚利益主体和法律协调的范围;第二,制定协调的总规划和进度;第三,明确区域协调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协调的公正和执行效率。

五、结语

总之,随着区域经济合作这个必然趋势的加快,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合作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产业趋同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制约。

参考文献:

[1] 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126-131.

[2] 李沛桐.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6,(9):15-16.

[3] 张辉.加强和完善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J].环渤海经济望,2014,(11):3-8.

[4] 褚添有.论泛北部湾区域公共管理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6-3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上一篇:投资风险退出机制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工电子教学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