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范文

2023-10-02

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其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建设空间、以育人为目标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核心内容,以校园精神、优质文化生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与策略

一、引言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学者华勒的《教育社会学》中。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概念传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校园文化是学校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建设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以育人为目标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核心内容,以校园精神、优质文化生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内涵解读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物质文化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其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是精神文化的外壳。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文化。由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共同组成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類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时代,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载体、文化社团、宣传媒介都不断地丰富并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3.1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是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有效的满足这个需求。众所周知,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道德素养。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得到行为规范方面与道德素养方面的指导,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一个科学准确的标准。只有在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顺利的进行。而思想政治教育就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可以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出教育作用。

3.2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实施载体。高校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以及进行各类文化教育来建设起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单一、渠道匮乏、内容比较枯燥,对青年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真正地发挥出教育作用,这也就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与质量并不高。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丰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变得更加顺利。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必需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控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包括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政治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上树立起人文精神、人道精神、职业精神,特别是民族精神;知识上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能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个体思想素质。但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成效的潜在性以及新时期高校发展的一些新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4.1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新时代网络的冲击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便利,但是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网络进入校园无疑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目前社会上对网络额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存在着一些负面内容。而这些负面信息内容无疑会对社会经验不足、而又好奇的大学生们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有限地污染了他们正在确立的价值观、人生观。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师、家长甚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思想塑造的权威。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不再严格地遵循传统权威的引导,这也就导致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4.2就业压力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匮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高校学生却存在精神世界匮乏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中高考的失利后,很多学生因为录取院校“不尽人意”,尽管进入了高校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已经失去了高中时期奋斗努力的动力。面对专业学习困难、未来就业竞争的忧虑等问题,很多学生选择了学习生活的放纵、选择了对“逢冠必夺”的逃避。每天充足的课余时间不是用于充实自己、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而是一昧的将时间精力花在了手机游戏、生活娱乐中,用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来麻痹空虚的精神世界。在专业学习中,学生们认为自己无法再能成为“人中龙凤”,再努力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丧失信心、缺乏成就感,只有在虚拟的游戏中、日复一日的娱乐中才能够找到存在感。面对这个情况,高校就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学生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走出人生发展的误区。

五、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功能分析

第一,从价值导向功能看。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园精神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始终指导着师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引导师生自觉按照学校立德熟人的育人宗旨开展工作、学习和生活,对于师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推动师生为实现学校所倡导的建校目标而奋斗。

第二,从道德行为规范功能看。道德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组成成分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须遵守的,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

第三,从调适激励功能看。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整洁有序、景色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生活其中的大学生陶冶性情,纯净心境,保持愉悦、乐观的心情,也使他们能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校园精神文化及体现校园精神的制度文化,既对大学生具有导向与疑聚作用,对大学生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

第四。从人格塑造功能看。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使校园活动的主体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启迪,滋润心田,涵养德性,进而上升为情感和意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品格,形成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六、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策略

6.1完善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制度与机制

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校园文化,任何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优秀校园文化需要长久的积累与沉淀,这也就需要科学长效的文化制度与建设机制作为保障。所以说,想要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高校就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文化建设。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个完善的制度文化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完善的制度文化不仅可以规范学生以及教师的校园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树立起一个标准的道德准则,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视界观。在日常工作中,高校需要给予文化制度建设充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仅仅虚设一个文明校园创建办公室就可以建成建好,需要的是提供全方面的政策扶持。具体一点来说,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学校传统管理制度层面的建设,还应该包含各类保障制度,必须切实保障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顺利的进行。像高校的党建、校史、校规、校训等内容都可以是文化制度的组成内容。在系列制度文化的约束和机制有效运行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明确自身的义务与责任,从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正确且持续的融合发展。

6.2思政教育部门与校园文化建设部门需要加强联系

在高校行政管理实际情况下,思政教育主管部门与校园文化建设部分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管理部门,但是想要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高校就需要加强这两个部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达到有效协同、合作发展的效果。学校层面理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这两个工作融合成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进行,充分的发挥出两支师资队伍的合力,同向而行,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引导两部门相关人员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调查得到的是在实际的工作情况中依旧存在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方面两个部门虽然要协同合作,但是需要主要合作的“度”线值,合作是形成合力,不是越权越位,越俎代庖。职责职权虽然因协同合作受到一定的局限,但是依旧需要有一定的工作职权职责范围,两者的工作需要各自具有一定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两个部门需要在加强联系的基础上多进行了解与支持。思想政治教育部门需要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校园建设部门需要及时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进度,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传播载体。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合发展。

6.3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高校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理念。教师需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方向,必须坚持正确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此基础上以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元素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这也就是说,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文化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常学常新,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融合发展。比如,在当前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教师没有必要一味地抵制网络文化,畏敌如虎,而是需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心灵打开“窗户”的同时安装好“窗纱”,将其中积极的部分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作为学校层面可以做好校园互联网文化平台的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形式以及内容进行有效的更新,充分的发挥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高效作用,將互联网平台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将网络文化优化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重同向发展。

6.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和教师需要积极的设计并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枯燥,教师需要以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以新颖的教育形式、有趣的内容来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学校到教师都必须意识到,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容易被学生乐于沉浸、易于接受,能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到来自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无形熏陶。比如,高校可以以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节日为主题,挖掘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政治思想教育价值,开展对应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实现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到班级和宿舍层面上,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宿舍文化活动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和优良的公寓文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文化熏陶。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需要积极地探索有效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充分的发挥出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思政教育的合力,同向而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汪国洪.试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23):147.

[2]张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8.

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疫情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因受专业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式和评价机制等因素制约,其效果尚未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实践,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需要从强队伍、优课程、精水平和实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改进。

关键词:疫情;网络;心理健康

2020年初,全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疫情,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恐慌、焦虑等应激反应。对此,全国各地纷纷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启动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简称“网心健教育”,下同)工作,但因受专业队伍、课程建设、工作方式、评价机制等制约,其效果尚未达到理想水平。本文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和理论学习,探索网心健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以期对促进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一、强队伍

网心健教育工作载体是虚拟化场域,一些地方因专业心理师资缺乏、学生互助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志愿者团队尚未组建等,出现了疫情期间诊断学生心理问题的精准度不高、心理服务的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们可通过打造专业高效的心理教师团队、互助成长的学生志愿者团队和敬业奉献的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共同呵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建设专业高效的心理教师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1]面对突发疫情下的公共卫生事件,网心健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学识和精湛本领的个体心理教师,更需要能够精诚合作和自我反思的心理教师团队。目前,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极为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学校管理者、校医、赋闲教师、心理爱好者等完成。他们因专业、年龄、经验、个性特点、成长环境等不同,开展网心健工作所达到的辅导效果也会大不相同。疫情是特殊的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学生生活和学习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为此,我们要建设一支专业高效的网心健教育教师团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心理服务小组,分片区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各小组成员要在心理督导师的带领下,通过交流分享、总结提炼和实践反思等活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培育互助成长的学生志愿者团队

居家隔离,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在线学习效果。学生既是心理问题的制造者,也是心理问题的解决者。我们应从以提供资源支持为主的他助模式,逐步转向于以激发学生互助成长为主的自助模式,建立和培育学生志愿者团队,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同伴的心理问题。为此,笔者发起班级“守护心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加。首次由班委会成员开展的“心情七色卡”活动(即学生根据心情状况,按照从差到优的顺序,在红、橙、黄、绿、蓝、靛、紫7个等级进行选择。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成7个互助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开展线上学习交流、心理援助等活动),达到了教师宏观指导、学生互助成长的目的。同时,笔者聘任心理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心理播报员,分享居家心理调适和在线学习策略,也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组建敬业奉献的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

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一线,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阵地,在疫情防控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疫情期间,网心健教育工作还应从线上走到线下,主动深入社区街道,吸纳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愿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组建社区心理志愿者团队,并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效开展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工作。同时,如有条件,我们还应设立社区心理志愿服务驿站,通过开展测量体温、入户排查和宣传教育等活动,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站式心理志愿服务,弥补网心健教育稳定性不足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二、优课程

课程有特色,学校才有特色,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笔者系统分析研究平台上抗疫课程资源后发现,其中的多数是经典、权威和精品的课程资源,但总体上来说,还存在疫情心理课程缺乏规划、资源偏重理论化、辅导偏重讲授式、策略偏重单一化等问题,难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学生应激心理。因此,网心健教育工作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和内容,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新基于网络的主题班会课程

疫情期间,随着学生学习空间、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评价等发生了变化,班集体被弱化,班级管理的传统模式被消解。学生的集体学习活动被每天签到打卡、上传作业和网络调查等活动取代,容易产生孤独、单调和无趣的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班集体发展。因此,这就迫切需要开发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等系列主题班会课程,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笔者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联合部分班主任开展了一次“分享特殊礼物”线上主题班会课,即在线上教学前,在向学生邮寄教学材料的同时,随寄一份礼物——牙签、橡皮筋和创可贴等,学生收到不同礼物后都很新奇,迫切想知道不同礼物所代表的含義。为此,线上主题班会课在学生的困惑和期待中进行,经过学生解读、班主任点评和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真正领悟了线上主题班会课的真谛:用牙签挑挑自己的优点、缺点;学习要具备橡皮筋的韧性,高效完成任务;亲子之间有矛盾,用创可贴可以“恢复止血”。这种新颖别致、面向全体的心理班会能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育人的效果。

(二)开发基于校本的心理拓展课程

疫情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将会经历警惕期、消极防御期、现实的适应期和恢复成长期四个阶段。为此,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社会机构的商业团队和地方政府的心理服务团队等往往会从应对心理应激反应不同阶段出发,面向学生开发并推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部分课程或是偏向理论、过于肤浅,或是资源陈旧、不接地气,面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心理应激阶段边界的模糊性和求助者问题的个体差异性等,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根据疫情发展特点,运用“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思考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2],开发出内容涵盖适应、交往、情绪、学习、升学等5方面12个专题(“口罩里的笑脸”“积极生活”“和时间做朋友”“生命繁花”“我的家庭树”“爱的唠叨”“直面挑战”“呼吸的力量”“从头再来”“我的成长”“开心上学”“安心迎考”)共27节心理拓展课程,由教研部门随同在线教学资源,分期分批向学生进行推送,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三)夯实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然而,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学习任务的达成,而不易察觉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应激反应与孤单、焦虑、放任和矛盾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改进网心健教育工作的思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在线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应在教学活动中研判、把握和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一方面,教师备课应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渗透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锻炼等学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应及时调节教学进度去适应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做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學习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精水平

疫情期间,学生在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烦躁,甚至是强迫、狂躁等严重心理问题,这对网心健教育提出较大的挑战。高质量网心健教育应做到:在服务质量上,应惠及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态稳定,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服务手段上,应改进创新技术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艺术水平;在服务过程上,应整合资源,建设互助发展共同体,建构学生心理成长的能量场。

(一)变等待服务为精准服务

学生面对不确定的疫情事件所产生的恐慌、焦虑的心理是正常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任务加重等不良刺激影响,将可能会成为心理困扰,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网心健教育因工作场地、专业人员、支持资源等条件限制,相关人员多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模式开展工作,容易出现心理热线答非所问、经常占线、无人接听等问题;还有少部分权威专业机构因宣传渠道不畅、认可程度不高等,存在电话无人知晓、优质课程资源无人问津等现象。因此,我们应统筹网络心理服务资源,建设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网络心理服务平台,设置统一心理服务热线,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和就近就快的原则将业务分发到各网络心理服务机构办理;同时,还可以采取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及时了解辖区内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推送网络课程资源,做到高效运作,精准服务。

(二)变改进技术为追求艺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心健教育平台变得更加精致美观、便捷高效,平台坐诊专家更加专业,测试工具更加完善。但技术变革并非网心健教育的终极目的,解决求助者的心理困惑才是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网心健教育的天然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仪器的操作性、心理素质训练的特殊性和心理治疗方法的体验性等难以实施和实现,以及网络条件下学生求助过程的烦琐性和人机对话的无感情等问题的存在,应从追求艺术化的精准心理服务的高度出发,将专业化的心理设备设计成虚拟化、游戏化、互动性的心理训练和体验工具,或者向学生推荐已具备的资源或者可替代的心理训练设备。同时,还可以将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心理治疗方法进行艺术化简化处理,演变成“线上能学习、线下能复习、平时能练习”的心理体操。

(三)变外力帮助为学生自助

学生是求助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对象。但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从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这些问题都是多数心理教师未曾深入思考或者思而不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指出,“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谁应该是主体?我的回答是:最后谁上考场,谁就是真正的主题;谁不上考场,谁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辅助者。”[3]网心健教育是主体发展性的心理教育。[4]因此,我们应从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建构学生生命的价值意义出发,引导学生逐步摆脱依靠外力帮助的心理成长模式,主动融入网心健教育工作团队。在工作实践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扮演助人者的角色,通过自制电台、录制视频、发电子邮件和举办讲座论坛等方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扮演求助者的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学生自助的目的。

四、实评价

网心健教育从最初的以通信方式解疑答难、疏导教育为主的书信咨询,发展为利用劝告和安慰形式的电话心理咨询,再到解答听众、观众或读者等典型心理问题的宣传心理咨询,最后发展成为双向视听、问答的网络心理咨询,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疫情下网心健教育工作还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和评价思想落后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网心健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促进其科学发展。

(一)评价对象要体现“学生中心”

评价是管理的有效机制,所以必须理直气壮地评价,而且要以促进被评价对象的成长为基本目标。[5]正如心理活动课的立足点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致力于学生的心理成长。[6]疫情下的网心健教育的评价对象应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直接服务对象,即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缺少网络和学习终端的贫困生等;二是利益相关者,即学生家长、教师等;三是网心健教育团队的上级主管部门或行会组织者。因此,从评价对象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是否从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出发,是否及时关注学生需求,其满意度是否高;是否引导学生自主自愿地以真实自我寻求支持,能否按照习得的方法开展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否得到提高。

(二)评价内容应具有全面性

新课程改革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7]。因此,评估疫情下网心健教育工作成效应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理论学习,研制出网心健教育“5+1”的评估指标体系(“5”指“学生发展”“组织重视”“师资队伍”“教育过程”“支持资源”等五项指标;“1”指“加分因素”1项指标),运用观察法、随机访谈及问卷调查、答辩法等方法,通过自评(学校)、他评(学生及家长)、检评(主管部门)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网心健教育评估工作,其目的是保证网心健教育始终能够科学规范、扎实高效。

(三)评价方向应具有发展性

突发疫情催逼学校实施在线教学,催发网心健教育快速发展。网心健教育模式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8],其评价趋向将不再是单向思维、结果导向下的奖优罚劣式的传统评价,而是基于全面客观、平等互动和尊重生命基础上的发展性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实施策略,重点评估求助学生的个体中心地位是否得到彰显,求助学生的学习信心是否得到增强,求助学生是否存在网络道德不良行为或过分依赖网络现象等。其次,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发展方向,重点评估教师是否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的自主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最后,评价网心健教育的引领价值,重点评估教师是否能将疫情看作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并借助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关切社会,从而深入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张先义,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章文凤,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参考文献:

[1] 张先义.团体心理活动课适应教育新常態的冷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1):10-12.

[2] [美]格兰特·维金斯,杰伊·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1-2.

[3] 周彬.课堂密码[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

[4] 崔景贵. 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1-44.

[5] 李希贵.评价让教师职业闪耀光辉[J].中国教师,2010(2):4-7.

[6] 沈贵鹏,吴敏.学校团体心理教育活动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3):53-57.

[7]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190.

[8] 俞亚萍. 网络心理教育模式的问题反思与发展策略[J].江苏高教,2016(4):123-125.

(责任编辑:谢先成)

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创建班网,无疑为学校与家长、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交流、沟通、互动提供了一个实时的、便捷的、高效的平台。努力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竞争学习、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同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有智慧、有爱心的班主任。

这是我们的班网页面(见页末图),创建于2010年10月10日,建立在学校对外官方网站。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有注册登录的账号,家长和亲朋都可以学生账号登录发表文章,或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跟帖参与互动。主要栏目:状元榜、智囊团、班级宪章、我形我秀、家校直通车、父母聊天室、快乐沙龙等。信息技术用于班级文化建设,育人空间大开,育人功效大增。以下我从四个方面介绍班网建设为我们打造特色的班级文化做出的特殊贡献。

一、心心相印

对我来说,每天第一项工作就是打开电脑,查看我们2010级(六)班的班网,甚至于白天空闲时、或是晚上到了家里,这个网站都时时牵动着我。很想看看任课老师和学生们都发表了些怎样的日志,最近都有些什么想法,等等,每次都是怀着许多的期待打开。渐渐地,我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在班级里悄然发生。

(一)学生大胆开口说话

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不敢在大众面前说话,班网就给了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他们面对的是电脑,不会像在课堂上那样紧张。面对计算机,打出来的字自己先读读,觉得不好再重写,心情轻松,思维也活跃了不少。这样的发言至少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感觉到在网上和同学、老师沟通也不是什么难事。同时这样的沟通能让同学和老师更多地了解自己,有了一两次成功的体验,学生越来越愿意在自己的博客里公开发表日志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自信心也有了,平日里也开始勇于在课堂上发言了。

学生小陈就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平时文质彬彬,不爱讲话。记得入学前去他家做家访,从进门到离开,他一句话也没有说,不由得让我倒吸一口冷气。可班网开通后,他的个人空间第一篇文章《小时候的作文》一露面,马上吸引了全班同学驻足欣赏品评。

我爱烈日炎炎的夏天,我爱瓜果满园的秋天,我也爱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我更爱生机勃勃的春天。

春天象个魔法师,走到哪儿,哪儿就得变样。春天走啊走,走到小草旁辫为它们换上绿色的新衣服,小草高兴得迎风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春天走啊走,走到了笋芽旁,轻轻地对笋芽说:“笋芽儿,快起来吧,上来看这美丽的世界。”笋芽被唤醒了,使劲地扭动着身子往上钻;春天走到柳树旁,为柳树梳着长发,柳树摇摆着头发,好像在为春天跳舞呢!“沙沙沙!\"原来下起了春雨,春雨姑娘用细细的雨丝滋润着笋芽儿和小草,好像在跟她们说:“你们要快快长大”。桃花也开了,她犹如害羞的姑娘涨红了脸;太阳公公用和煦的阳光把冰雪融化,小溪流又欢快地奔跑了。小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春天到了,春天到了。勤劳的人们听到了这个喜讯,都出来游玩了,小朋友们有的放风筝,有的在草地上打滚,还有的在你追我赶的做游戏。

看到这儿,我不禁赞叹:“我爱美丽的春天!”

同学们对他羡慕不已,赞赏有加,跟帖如潮。

跟帖一:嗯,写得不错,小时候就能写出这好的作文,够牛!

——评论人:侯博文 评论时间:2010-11-05 10:20:32评论IP:10.70.25.248

跟帖二:写的很美,期待新作!

——评论人:高金子 评论时间:2010-11-05 10:28:39评论IP:10.70.25.248

跟帖三:几年级写的作文,很不错嘛!

——评论人:鲜锶 评论时间:2010-11-05 10:30:56评论IP:10.70.25.248

经过一学期全班师生的共同见证,这位同学已经当之无愧地成选我班“语文课代表”,同时带动了他学习各门学科的积极性,学习成绩排名榜首。在新一轮班干部竞选中,他荣登“学习委员”宝座,每天带领全班同学晨读。

班网激发了同学们的表现欲,拨动了他们心弦的最强音。从沉默不语到崭露头角,再到侃侃而谈,班网的感召作用显而易见。

(二)师生平等和谐共处

教师即使再亲切和蔼,面对面和学生交流,学生心里的敬畏感还会油然而生,我们虽然努力地俯下身来和学生平等对话,但是收效一般。可是在班网上的交流就显得随意多了,“谈话”气氛也相对轻松。有助于师生间民主、平等的交流。

开学以来,任课老师一直向我反映李姓同学试卷上的签名值得怀疑,情急之下,我在班级里做了专题教育,并询问他采取这种做法是何原因,他流泪了。

这位同学放学后,在班网上发表声明:今天老师冤枉了我,说怀疑家长签名一直是我伪造的,妈妈一再安慰,我还是很没面子,会不会因此失去了在班级中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威信。

她妈妈随后电话联系我,解释其文化水平不高,书写比较幼稚等原因。我随即发表了一篇跟帖,郑重向他道歉,并向全班同学澄清:这位同学签名属家长亲笔所书。

作为班主任,我也会在自己的空间里写些随笔,包括自己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的一些反思。抽空下来我会通过回忆录的形式回顾成长历程,并图文并茂的呈现我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及个人爱好、生活随笔等等。让学生也能有机会真正了解、体会老师的想法和感受,“偷窥”班主任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们特别乐意做的事。有时他们会做一些点评,写下自己的感受,那种交流是自由自在的,是朋友式的。班级博客,让师生在平等的地位上有了源自内心的交流。

(三)交流简单温馨快捷

以下是一位母亲与孩子的“网上对话”——

孩子:多么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在双休日给我报太多的兴趣班,因为我们需要自由的空间。我们想看看美丽的风景,听听流水潺潺的声音,闻闻花儿的芬芳……多么希望再看到试卷上那个不太理想的分数时,妈妈不要怒骂相加,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我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

母亲:孩子,你是父母的精神寄托,你身上承载着父母当年没有能够实现的理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妈妈以前对你可能太苛刻了。现在想起来,妈妈很多时候是在用大人的尺度来衡量你,这多么可笑啊!

这样的对话,不但对于这对母子来说意义深远,对于其他父母也具有一定借鉴和教育意义。

在跟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家长倾向于采用发表日志的方法,而少打或不打电话,想这样既不用麻烦老师,又可以做到无限的沟通。可见,对于不善言谈的家长来说也算是跟老师的一种交流。也可见,班网真正实现了交流的目的,令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在这个过程中还渗透着浓浓的温情,像一个温暖的家。

二、手手相牵

开通班网,我们最初的动机,是想方便老师在班网上布置作业和公布一些重要通知,特别是学生刚进入初中,需要家长配合的事多,班网用来联系很方便。

以下是任教数学的奚老师在班网上发布的信息。

11月11日星期四(十一周)数学练习册进行抽查,有许多同学认真完成作业和及时自觉地订正好。在此进行点名表扬,你们为我们预备六班的学风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名单如下:

秦黎辉、徐上海、吴冰捷、李金蓬、李俊杰、金志煜、鲜锶、苟新艺、王雨柔、郝力维、万静、张曼丽、侯博文、王海莲、李敏、沈冠廷、毛顺荣、黄丹、马长保、高金子、杨雨田、丁华强、唐贤慧、吴健、张若梅、张永发、王静雯。

另外,彭金伟同学知错能及时改正也一并给予表扬。

刚开始,班网点击率不是很高。但是,后来家长渐渐关注了,人气也越来越旺了。甚至打来电话,问老师是否可以把更详尽的学习资料或方法推荐给各位家长,让他们也实现资源共享。各科老师纷纷应邀加入班网,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不同学科、不同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事无巨细,都公布在班级博客上,这里成为了学生和家长的加油站。

渐渐,家长喜欢上了班网,学生更爱上了班网。因为在这里他们能第一时间得到表扬,每位同学都争相比拼,希望得到所有关心他的人的认可。

学校运动会对于班级集体来讲是一次身心大阅兵。为了让我们班在运动会上有一个精彩的亮相,班长在班网上发出了入场式方案大讨论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热议开来。班委把意见集中在班网上,把草案公布于众,进行最后敲定。学生带着非常激动的心情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投入了紧张的排练。在运动会前后,体育委员组织同学们在班网上交流学习比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享提高赛绩的经验和做法,最终我班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赛后大家纷纷在班网上抒发感悟。

秋季运动会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告一段落。在这一次运动会虽然没参加比赛,但我也在为运动员加油。全班同学齐心协力,取得了95.5的高分,年级第一!从中我明白团结是取得胜利的必须。没有团结,就没有胜利。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让我们一同努力吧!

班网做到了化零为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拉近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距离,成为了一个大家庭分享快乐、共商大事的互动空间。

三、家校直通

班网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体现了班风班貌,而且直接联通到社会的细胞——家庭,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不管哪类活动,只要有我们2010级(六)班学生参与,我就毫不吝啬地按下快门,捕捉精彩的瞬间。如入学军训、秋季社会实践活动、红领巾换戴仪式、总结表彰、捐款义卖等等,让他们在初中第一年的学习生涯中就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也给班网的建设搜集一些鲜活的素材,做到及时上传,与学生、家长、老师们共同分享这快乐的每一刻。

的确,我们的班网就像是我们班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家长们看见了自己孩子的照片、或是视频,它一五一十地展现了孩子是如何在学校快乐生活、学习的。家长对于老师的这一做法是相当满意。

记得不久前接到了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我了解到有位同学三岁时父母离异后,父亲始终严禁母子见面。刚接到的是他母亲远在北京打来的电话,她母亲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希望力所能及给予关爱和扶助,我建议她通过登录班网了解孩子近期在校生活、学习的情况。这位母亲体验后说这些快捷的方式既节省了长途话费,又仿佛身临其境,也和孩子取得了联系,感谢学校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平台。

我班学生家长有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工作的白领,隔三差五会出差到全球各地,他们远在异国他乡,心里惦念着自己的孩子,于是登录班网成了他们的必修课,通过点击就能了解到孩子在校,甚或在家的情况,何乐而不为呢。在班网互动留言,也成为了班级学生亲子互动学习的典范。

有位曾久居日本的家长对我说:上次家长会我没能参加,只是听孩子爸爸转达了情况,好像还有东西看,是吧老师!这时,我感受到了她“想了解家长会”的心情,就马上行动了起来。将家长会的有关资料、会议过程,以及会议中播放的学校生活PPT、视频全都传到了班网上。之后,那位妈妈对我说:现在国内的科技发展真是迅猛,让我这个未能参加家长会的妈妈能在家看上所有家长会的资料,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最后还不忘说“老师,您辛苦了!”

其实,我很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他们很想知道孩子在学校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看着家长能够欣赏自己传上去的内容,并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会感到很高兴、很满足,觉得自己的辛勤付出是很值得的。

四、挑战向上

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作为班主任,我想利用好班网这块阵地,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班网强调的是一种“互助”、“友好”的,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竞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更长足的进步。

入学不久,我指导班长在班网中倡议全体同学开展“班级图腾、吉祥物”的推荐评选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同学留言认为:图腾的主体要明显,比如说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还有同学推荐蜜蜂,因为蜜蜂象征团结,我们需要培养团结友爱的意识。最后有十位同学的推荐入围,最后用演讲投票的形式进行PK,最终小唐同学高票获胜,同学们一致认同用喜羊羊作为班级的吉祥物,因为他聪明勇敢,乐观坚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动漫偶像,学习他身上的宝贵品质,可以把我们班级建设成更加优秀的群体。

我们还进行了“班级管理”的大讨论,让全体学生交流讨论我们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午餐拿饭有人不遵守纪律怎么办?同学捐献在图书角里的书不见了怎么办?有同学不认真打扫给班级考核扣分了怎么办?针对林林总总的班级管理问题,制定奖惩条例,形成了我们班的《班级宪章》。还开设班干部网上竞聘,在类似于“班网CEO评选”等活动中,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彰显。

此外,我们还利用班网这个平台,引导学生聚焦生活,找出身边令人感动的事情,发现我们身边的“感动”。孩子们的感动真是各种各样:有的感动于妈妈为自己成长的付出,写下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母爱日记;有的感动于同学在卫生保洁区弯腰拾起废纸的那一瞬间;有的感动于老师批改作业时写下激励的话语;有的感动于一位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在升国旗时那神圣庄严的注目礼……

通过观察和叙述,孩子们看到了身边的善良、美好与崇高。他们从平凡里寻找伟大,他们学会了以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平凡。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运营,收效显著。随着班网规模不断壮大,集体的理念深入人心,班网的建设对特色班级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学以来,班级获得校运会年级组第一名,“传承世博”校园文化月活动年级组第一名,连续获得流动红旗,学业成绩节节攀升。

班网正在建设中,还会继续遇到困难、挫折、幸福和疑惑,还存在很多不足,仍然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探索,还需要学生与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但我相信:只要我怀着一颗“诚心”,具有一双“慧眼”,就一定能把班网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班级文化。

【阚磊,华东师范大学张江实验中学教师,上海市红旗大队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责任编辑/李书华

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特色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多维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能够影响到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有关键影响。文章开篇从学生的特点、学生的价值观、家庭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职班级文化培育面临的挑战,接着分析了情感教育对班级文化培育的意义,最后阐述了特色班级文化培育的策略。中职特色班级文化的建立离不开班主任的引导,要培育特色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当以情感教育为导向,从言传身教、氛围改善、关爱包容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职班级文化;情感教育;班主任

一、引言

班级文化是班级环境中的文化氛围,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级秩序和纪律等。中职学生大部分时间其实都是在班级这个小圈子内度过的,可以说,班级是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优秀的班级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反之,不好的班级文化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学业倦怠情绪。

二、现今中职班级文化培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职教育而言,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等特征有利于改善中职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中职教育管理发展平台的建设,丰富中职教育管理的各种方法,提高中职班级文化培育各方面的实效性。与此同时,现今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无屏障性、技术复合性等特征增加了中职班级文化培育的难度,也对中职班级文化培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媒体素养要求,具体来看,现今中职班级文化培育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班级文化培育难度加大

中职班级文化培育问题的出现,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既是管理的参与者,也是管理的受益者,学生接受教育管理的态度、动机、兴趣、情感都对中职班级文化培育的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现今,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既渴望独立,又追求个性,团队意识和亲群体性不断弱化。学生特点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级文化培育的难度,因此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都必须进行有机调整。但是大部分的中职班主任的学科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都十分繁忙,很难再抽出时间来专门进行班级文化培育的思考和创新。

(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误导

中职院校是中职生在学习阶段接触最多的一个环境,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必然不容小视。现今,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学校班级文化培育带来了更多未知性,但这并非坏事,反而有助于促进学校办学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班级文化培育水平。然而,学生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极易扭曲价值观。一些视频和快播软件上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低俗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这类不良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容易,使得许多中职学生开始敌视学校和教师,甚至蔑视教育,这令中职教师很难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家长对中职教育有偏见,学生对中职学习有抵触

家庭因素对中职班级文化培育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现今,学生获得了更多获悉信息的途径,许多家长也开始关注各类教育公众号,对公众号的内容深信不疑。例如,有的家长受“天才论”影响,对孩子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使得孩子背负上极大的学习压力。当学生无法顺利考上重点高中而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时,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对中职阶段的学习也带有了先天的抵触情绪,不愿意融入新的班级当中,班级文化的构建更是无从谈起。还有的家长本身对中职学校存在偏见,这种偏见在无意中传递给了孩子,令孩子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和同学都怀揣敌意。即使这类学生只是极少数,却严重影响了班级文化培育的效果。

三、情感教育对班级文化培育的意义

班级的情感教育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班主任时刻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的动态变化,以促进学生身体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情感教育更偏重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让学生有自我调控的能力,爱同学、爱教师,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让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秀,而且在思想上更进一步,懂得爱人,有集体主义意识。

在构建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背景下,班主任工作也应包括将情感教育理念引入班级日常工作中。在班级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不断对班级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协调组织班干部共同建设班级日常管理体系、促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达到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班级的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还应该注重学校教育理念的综合,让班级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趋近于民主治理。各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合作交流,促进班级学生间的交流,从而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中职教育阶段,班主任需要为学生的不断前进提供思维价值导向,为班级文化的建立奠定价值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不需要刻意去表达出来的,讲求的是爱的教育。根据班主任的经验,班主任工作复杂,而且需要关注的细节特别多。在实际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常感到心累:班级工作中没有小事情,小事情都是关于学生成长的一举一动;班主任操心太多,不知道班级学生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整天围着学生转圈。这是极不利于班级工作开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调整心态,时常放松自己的身体,与同事相互协作,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模式,在班级教育工作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理念,统筹规划好班级日常工作,整合身边的教育资源,同时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中职特色班级文化培育的策略

(一)班主任要做到言传身教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筆者注意到班主任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因为学生的特点是还没有养成多么难改的行为习惯、学生模仿能力普遍较强,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其对孩子影响很大。所以,笔者作为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能够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父母一定要有责任感,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慢慢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父母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同时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但凡孩子不喜欢做的,自身能力完成不了的,父母也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做。学生德育建设工作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支撑。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班主任,笔者始终认为,学习环境也能影响学生心灵的成长。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学生,就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慢慢地,学生会变得自卑起来;如果在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他们就有较强的学习信心,就会勇于去挑战困难;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不好的教育环境中,他慢慢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得到父母教师的激励,他就会懂得感恩,明白要尊敬师长;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一个令他害怕的环境中,他在课堂上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如果一个学生受到了父母的鼓励,他就会学会爱自己爱别人。所以,班主任要善于进行赏识教育,对待自己的学生应该宽容,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会学生尊重理解他人,做一个守纪律的好学生。

(三)用心去包容学生

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纠正学生的行为。学生在校期间需要班主任的管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在生活中也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但这些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困扰,所以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班主任要帮助他们解决。

教师不仅要宽容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或者上课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同时也要宽容表现较差的学生。其实,每一个学生本质并不坏,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优点。当然,对学生还要进行差异化的培养。在班级发展的整体趋势上,还是就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学生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教师的关心鼓励;而班主任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班内学生的缺点,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良好的班集体对班内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打造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级,需要班主任以及班级内的学生共同努力。

作为班主任,笔者应让学生清楚定位自己的行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好的指导理念,而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中长期发展,而不应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需要确立好班规,将班级建立成一个有规则感、有凝聚力、有归属感的大家庭。 中职学校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培育,促使中职学生得到了全方位成长,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结语

总的来说,班级文化培育是整个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特色班级文化培育效果的最优化,离不开班主任的付出和学生的努力。实际上,班级文化的建设就如同一出表演,但绝不是班主任的独角戏,班主任只是幕后的导演,而展现自我的应当是幕前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 莉.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2):246.

[2]杨银琪.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231-232.

[3]仲晓艳.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才智,2020(5):155.

[4]周 希.浅谈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廣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6):153-154.

[5]陈 健.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分析[J].才智,2019(35):20.

[6]游瑜娜.新媒体时代下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对策[J].科学咨询,2019(43):145.

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1 树立威信, “征服”学生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 有信则乐从, 凡欲服从者, 必兼备威信”。班主任威信是班主任具有的一种感到尊敬和幸福的精神感召力量。在工作中笔者深刻体会到;班主任要用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底子去“征服学生”;要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要用真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要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刚开学的时候,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不熟悉, 学生的行为也都“文明”。多年的经验告诉笔者, 学生之间的“文明”是暂时的, 他们都在互相观察, 尤其也在不知不觉的洞察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在摸脾气和习惯, 以便伺机“行动”, 基于这类情况, 特别注意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之所长, 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征服”他们。工作中, 言必行, 行必果。

2 进行常规教育, 渗透教育理念

新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各不相同, 为使学生早日适应生活, 笔者把学生当客人, 每天有计划地灌输学校的常规。带领学生学习《学生手册》。通过《一日常规》使学生知道在校的一天, 各个时间应该干什么而不应该干什么;通过《违纪处分》使学生懂得在校期间哪些行为为不文明行为以及不文明行为将受到的处罚;通过《学生十大学习习惯》使学生理清了学习思路, 确定了学习目标及为之奋斗的恒心;通过《德育量化细则》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对个人对集体的重要性, 从而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通过常规教育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如有违反, 反复纠正和强调, 直至全体习惯为止。同时向学生渗透做一名合格小学生必须学会做人的养成教育理念;向学生渗透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理念;向学生介绍学校一些毕业生事迹, 让他们树立爱校爱师爱自己的思想;让他们树立“学校为我自豪, 我为学校骄傲”的感恩教育理念。给入校新生洗脑, 让他们迅速适应生活, 扬起生命的风帆, 建立正确的成长坐标, 设计好自己的理想, 然后为此而努力奋斗。

3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客观评价学生

通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 每个学生都制定出个人的学期目标和计划。通过主题班会进行交流总结, 最终确定班级目标和计划。为确保班级和个人的目标与计划的实现, 通过讨论制定出班级操行评定办法 (即班规) , 分学习、纪律、卫生、安全、双操, 活动等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量化, 一周一通报, 一月一总结并将结果记入个人成长档案。班级操行评定方法的实施, 班级各项工作都走在同年级班的前列, 各项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参与, 出现问题有章可循, 执行时一碗水端平, 对待学生一律平等, 没有厚薄远近之分, 论事不论人。对每位学生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 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在班级理念上, 笔者主张“我们的身份是学生, 我们的任务是学习, 我们的目标是升学”这一条主线。从学生入校开始的第一天, 笔者就把这一理念教给学生, “一条主线”贯穿于治理班级的整个过程。平时学生一言一行的是与非均以“主线”来衡量, 行为符合“主线”的正确, 不符合的改正, 同时记入个人成长档案, 使每个学生行有可依, 思考有章。纪律管理上提出“先尽义务, 后享权利”。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首先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 为个人和班级荣誉着想, 然后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班级必须有铁的纪律, 一切行动听指挥, 每个学生都尽了义务, 步调一致了班级才能取得胜利。凡是未尽义务造成班级荣誉受损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 相应的他们安心学习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 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竞争环境。同时召开一些主题班会, 通过班会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统一, 对“先尽义务后享权利”的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而全班学生为共同的班级建设全力奋斗。

5 自主管理, 自主体验, 自我教育

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是班集体的主人。在班集体建设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使学生“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笔者特制定出本班的一系列活动计划, 让学生享有明确的解决班级问题的权利。如班级岗位管理制;将班级各个角落分包到人, 从卫生到纪律责任到人;值日班长制, 使每个班干部都有机会当“一把手”, 学会决策和处理班级的事务;班干部轮换制, 打破终身制, 干部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系列的活动和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有担任班干部为班集体服务的体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 利用班会、集会、双操等活动给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平台。通过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表现了自我, 实现了自我, 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6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教师心中的太阳, 爱是帮助彼此最大的力量, 也深信唯有怀抱这种理想, 教育才有永恒的生命!笔者一直把这句话作为班级管理与教育的座右铭, 爱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 也是最终归宿。班主任不但要有爱的情感, 更要有爱的行为。针对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 笔者创立班级博客, 班级QQ群等互动平台, 在平台上通过班主任寄语发表对学生或家长的心语通过真情留言, 鼓励学生在这里相互鼓励, 互相为别人开一朵赞美的花;引导家长把想说给学生或老师的话也发表在这里。让网络见证诚心, 让网络传播爱心, 保存爱心。通过此举, 不但开辟了一个师生交流, 家长沟通的新平台, 而且这一平台日益发挥着巨大作用,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也因此更加和谐。

育人无止境, 管理无边际。作为班主任, 累并快乐着。让我们以人为本, 优化育人环境, 拓展学习空间,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让爱心、自信、文明等良好品质为学生的成长插上腾飞的双翅, 奔向璀璨的明天, 在班主任工作这个大舞台上, 做一个更勤更智慧的舞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班级管理下的班级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以“和合共生”理念构建和谐关系

新《纲要》指出:“建立和谐的师幼、同伴关系能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悦, 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此建构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关键在于维护好各方面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唯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以“和合共生”理念促使这几种关系达到和谐, 才能更好促进和谐班级精神文化的有效建构。

1. 和谐的师师关系。

和谐的师师关系应该是三位一体的, 这里的三位一体指班级三位教师协同一致, 把保育工作、教育工作合成一体, 做到教中有保, 保中有教, 对于班级各项工作开展统一战线, 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补位, 避免出现针对幼儿同样的行为, A老师会予以惩罚, B老师却一笑而过, C老师则视而不见的现象。三位教师应在共同讨论、共同研究, 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着“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 从而建构、整合成班级共同的的教育理念, 一致的教育行为, 形成教育合力, 实现目标合一、观念合一、研究合一、行动合一的理想境界。

2. 和谐的师幼关系。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 对幼儿心理个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 要坚持正面教育, 给幼儿提供积极地正面的信息, 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 并自己行为示范要一致,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您想要幼儿不要大声说话时, 轻声的提醒:“孩子请你轻轻说, 以免吵到别人”。比大声呵斥:“叫你不要叫, 听到没!”要更有效果。当幼儿做对了, 请及时鼓励和夸奖, 因为一个好的行为跟随着及时的鼓励, 会帮助这个行为在将来越多地发生, 从而帮助幼儿慢慢建立起新的好习惯, 也更好增进师幼之间的情感。同时要多采用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 如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会意的点头、赞扬的拇指、理解的拥抱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 给幼儿充满感情的关注,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愉悦, 从而对班级、对老师产生安全感。

3. 和谐的幼幼关系。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活动中频率最高的, 是组织班级活动的重要因素, 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甚至是被破坏的一种关系。记得我曾到一个班级, 看到一个幼儿单独坐在一边, 走近想询问原因, 旁边就有小朋友拉住我的衣角说:“别理他, 老师说了他是坏孩子, 离他远点……”, 这件事情一直让我无法释怀。幼儿时期对于自身和同伴的评价都依赖于成人的评价, 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言行给幼儿带去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要加强学习, 用专业知识读懂幼儿, 慎用评价, 巧用评价, 重视幼儿的矛盾处理, 善用移情引导让幼儿学会理解、接纳和包容, 和营造善解人意、和谐互助的班级氛围, 促使幼儿和幼儿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4. 和谐的家园互动。

和谐的家园互动能有效避免“5+2=0”的现象, 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 而教师与家长关系融洽也更能促进和谐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作为教师要对家长一视同仁, 善于换位思考去尊重和理解家长的行为, 并及时沟通去获得家长的接纳和信任。在班级中应避免当着幼儿或是其他家长的面谈论某某家长或幼儿的是非长短, 与家长沟通也需注意技巧, 如:批评的话单独说, 先报喜后报忧, 用请教的态度和语气提出看法等等, 努力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和互相学习的关系, 家园携手选择教育幼儿的最佳方法, 从而形成最有效的“家园互动”促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和合共生”理念营造融合氛围

融合在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 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以“和合共生”理念营造融合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能促进幼儿间的相互认同、彼此接纳、互相支持和主动合作。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幼儿可以勇敢的做自己, 他们拥有的不仅只有老师的爱、理解和包容, 更有同伴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幼儿眼里不再是同伴的不足而是能看到同伴的努力, 不再是抱怨同伴拖后腿而是能理解、包容和鼓励, 不再是不屑同伴的进步而是能由衷为他高兴为他鼓掌;为此, 应唤醒幼儿主人翁意识, 建立成长共同体, 凝聚教育合力, 促进每位幼儿更好的发展。

1. 唤醒主人翁意识, 信任并支持幼儿。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指出:"管教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为此, 教师要变管理者为合作者, 信任幼儿, 支持幼儿, 唤醒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 给予自我管理的机会, 落实“人人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结合幼儿一日生活, 设置岗位, 丰富管理角色, 如:文明小天使、环保小卫士、值日生、管理员、监督员等等, 通过自荐、选举、轮流、奖赏等方式产生, 遵循“人人管理、人人参与”的原则, 通过同伴互助, 把容易“边缘化”的幼儿拉回集体中来, 给予信任, 委以“重任”, 唤醒主人翁意识, 全力支持, 培养自信, 锻炼能力, 形成互帮互助, 人人参与管理的班级氛围。

2. 建立成长共同体, 肯定并赏识幼儿。

心理宁学家威谱-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幼儿处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待成熟阶段, 因此更需要得到肯定和赏识。例如:在班级里每周开展“为你点赞”的活动, 请幼儿针对自己的观察为班级中的人点赞, 可以说说自己的好表现请大家为自己点赞, 也可以说说某位幼儿的表现, 请大家为他点赞, 发现的人和被点赞的人都可获得小爱心 (如是请大家为没被点赞过的幼儿点赞即可获得双份小爱心) , 积满十个小爱心就能填写一张心愿卡, 由大家一起努力为他实现。通过这样的小活动, 幼儿懂得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 和教师一起努力发现彼此的闪光点,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赏识予以放大。教师也会针对不同个性的幼儿采取针对性的赏识教育, 帮助幼儿获得自我价值感, 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做到细心观察, 并通过行为示范, 带动班级成员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彼此, 充分发挥人影响人的作用, 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肯定、相互赏识和相互支持的成长共同体。

三、以“和合共生”理念激发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 显得矮小、单调, 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 则根深叶茂, 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 称之为“共生效应”。把“和合共生”理念融通到班级机身文化建设中, 激发班级产生“共生效应”, 让生在其中的每个成员相互激活, 相互促进, 达到共生共长。

一是有利于提高教师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合共生”理念下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关注幼儿成长的同时, 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成长才是原动力。在实践中, 师幼共同学习、成长着!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中提到“儿童是成人之师”的观点, 教师应该向幼儿学习, 在正确的儿童观指导下教育幼儿方能事半功倍。鉴于培养目标、教师团队组成和幼儿的实际情况, 我们尝试着实践、建设一种基于团队协同发展的精神, 即“和合共生”的班级文化精神。这种以具备“和合”精神的管理、教育模式为手段, 达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共生”、“共赢”的教育实践, 着力于教师成长力的提升, 站在文化的高度引领班级发展, 成就一群人的个人价值的同时提升团队价值, 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在园一日活动中教师以一颗童心去观察幼儿, 蹲下来与幼儿平等交流, 用心去读幼儿的同时引发思考, 加强学习去读懂幼儿, 从而产生专业化的教育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教师自己专业能力的成长, 幼儿的天真浪漫也在无形中减轻了教师的精神压力, 教师做到“知己知彼”, 教育也就得心应手。

二是有利于充分彰显“幼儿为本”,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上, 最受益的除教师本身, 也就是班级幼儿, 教师以正确的儿童观, 专业的教育行为, 与幼儿平起平坐, 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 班级开设区域, 我们会提前和幼儿商量, 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分享交流后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即将开设的区域, 在这之后幼儿会针对区域开设提出各种问题, 教师组织大家一起商议解决办法, 并分组进行实地考察, 总结分享彼此的发现, 并商议出从而让区域成功开设。针对班级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都会根据这样的流程, 放手让孩子提出想法, 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的周而复始, 幼儿会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 勇于为班级出谋划策, 争当教师好帮手, 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更加自信和善于思考, 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是有利于在班级活动中充满师生良性互动的气息。幼儿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感应, 是一种心灵与精神的创作。不管是知识的授受、能力的培养, 还是智慧的互启、生命的点润, 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分享与共生。在基于“和合共生”理念建构班级精神文化过程中, 始终突出一个重点, 即关注幼儿间的个体差异, 并且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 精心营造一个多元发展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合的教育, 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使幼儿在与人与物的互动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 以“和合共生”理念促使班级各成员间的关系以达到和谐, 帮助每位幼儿在融合的班级氛围中树立主人翁意识, 学会自我管理, 彼此接纳、肯定、赏识, 形成成长共同体, 抱团成长。从而激发“共生效应”, 让身在其中的每位成员都能相互激活, 相互促进, 最大程度的达到共生共长。

摘要:班级精神是一个班集体的整体精神面貌, 是一个班级的班风、教风、学风和教育理念的总和。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内核, 要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需要全员重视和参与。本文详细探讨和分析了以“和合共生”教育理念凝聚班级精神、丰富班级文化内涵的积极作用, 并为在幼儿培养实践中如何推进创新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和合共生,幼儿

参考文献

[1] 张敬.以“和合共生”凝集教育能量[J].教育家, 2017, (46) .

[2] 瞿媛媛.和合共生道教的生态和谐思想[J].中国宗教, 2016, (05) .

[3] 斯菲.构建良好的幼儿班级文化[J].现代教学.2016, (09) .

[4] 玛利亚·蒙台梭利.有吸引力的心灵[M].吴学颍, 译.厦门:鹭江出版社, 2015.

[5] 余琳.营造和谐的班级精神文化, 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浅谈幼儿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J].高中生学习 (师者) , 2012, (07) .

[6] 康永邦李雪梅.基于核心素养的班级文化转型与创新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 2017, (19) .

上一篇:大学物理实验设备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人力资源管理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