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实验探究能力论文题目范文

2023-10-07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能力面临的问题。

(一) 高校思政教师自身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观念不足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高校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低, 越来越多的80后投身到高校教育中, 这一代教师,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价值观, 思想的受到碰击, 视野也更为开阔, 但由于对西方思想缺乏辩证思维, 导致其本身对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不强。薄弱的政治素养, 直接影响了其在高校学生中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用。由于观念不足导致其没有意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 对工作缺乏热情, 在教育工作中积极性不高, 不够主动, 课堂生硬无趣, 极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学生中发挥的作用。而高校政治教师的选拔, 只注重个人成绩, 没有考虑综合素质, 政治素质也导致思政教师总体政治素养偏低。[3]

(二) 社会主义的核心受到其他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国际上对我国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多, 西方国际企图通过文化输出潜移默化的改变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的认可, 淡化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热情。西方对我国的报道有失偏颇, 经常带有负面报道, 传播媒体的发达, 这种报道一定程度动摇了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严重影响高校思政教师本身树立正确的思政能力。

(三) 传统思政课堂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影响

目前教师主要通过传统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存在空谈理论, 缺乏实践, 教学内容注重通常只理论政治知识, 成绩考核。这种强行灌输的方法, 无法引进学生的兴趣。而新媒体, 广播, 电视, 网络则传播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 不法分子轻易地利用这些途径, 传播非主流政治思想。这些方式比传统方式更多元化, 具有创新意识, 尤其视频形式, 更容易被记住, 而且随着网路的发达, 获得途径更快速, 比传统方式影响更深。所以思政老师开展思政工作时权威受到质疑, 如果没有雄厚的政治素质基础, 其工作很难在学生中开展。[1]

二、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政能力

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 不能忽视本职工作, 只注重个人利益, 尤其思政老师, 应该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 如果价值观发生变化, 过分实际, 只追求个人的利益, 缺乏敬业精神, 把教师工作作为副业, 不主动学习, 积极备课, 创新课堂, 则是一名不及格的教师。思政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本职工作,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自己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 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高校应建立严格的思政教师准入制度, 明确政治标准。积极领导教师学习政治形势, 经济形势, 文化形势, 帮助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情况。提高教师思德, 培养爱岗敬业, 廉洁执教,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教师。设立教师评价体系, 体现思政能力在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性。

(一) 发挥高校领导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导位置

为提高高校思政教师的思政能力, 高校党组织应当把社会主义工作提高教师思政能力作为最重要任务, 并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与复杂尖锐的非主流思想对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培养高校领导班子, 加强领导班子的政治觉悟, 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感。对与非主流意识敢于辩证, 坚持原则。把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高校各个党组织部门, 尤其是加强党的宣传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基础建设, 加深工作层面, 加大工作范围, 发挥政治引导的作用。同时发挥群众团体工会, 共青团的作用, 把思想工作做到教师管理体制中去, 使思政教师更多参与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政治意识坚定, 教育工作业务成熟的思政教师。[4]

(二) 高校应掌握政治思想的话语权

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 各种思想形态活跃, 高校应该在多元的社会思想中起着引领作用, 掌握话语权。培养主流思想教育信念, 掌握话语权, 树立思政教师的教学理念, 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解, 使其理解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 教书育人的重任。高校在学术研究, 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优势, 对于引导人们产生误解的舆论, 高校知识分子应该站出来作权威发声, 通过历史背景以及国际刑事的分析, 阐明其主要传播的理论实质与会造成的社会危害。建立起能够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体系, 使思政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可以有本可依据。

(三) 高校应注重思政教师的思政能力培养。

思政能力渗透在政治, 文化, 经济中, 思政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 思政教师要想把价值更好地传导给学生, 应该具备深厚的学术能力, 宽阔的视野, 高校要注重思政老师的知识更新, 能力培养, 增强教师素养。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 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化, 设立教学目标, 更新教学方法, 养敏锐的洞察能力, 发现教学工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 高校应重视教师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培养思政教师的思政能力, 应该关心思政教师的成长发展, 提高教师的待遇。高校要为老师建造一个能够发展的平台, 帮助老师解决在教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关注老师的学习条件, 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得老师对岗位认可, 有归属感, 成就感, 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

(五) 激发思政教师的内在动力

思行合一, 教师思想自觉的思政能力的根本, 只有思想自觉才能在政治问题上保持理智和坚定自己的信念。思政教师主动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思维, 创新思维, 辩证对待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思政教师还应主动关注社会局势, 对当今经济环境, 政治环境, 文化环境, 有正确的判断, 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对历史事实, 民主话题, 法律问题, 言论话题, 社会问题的政治因素。只有具备内在动力, 具备崇高的人格, 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相信价值观的力量, 成为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 而不是简单的复制[2]。

(六) 思政教师应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方法开展思政教育

自由的新媒体包含了丰富的资源信息, 以计算机互联网, 数字信息技术, 移动通讯工具为载体新媒体, 使得置身其中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发布者。高校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更为多元化的信息。这种方式比传统课堂, 纸质图书更具有开放性。

高校学生既可以通过多媒体学习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了思想觉悟, 更快地获得信息。思政教师应该关注多媒体信息, 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 并且运用多媒体办法取代传统办法, 使得课堂更为生动。只有保持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先进, 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5]

不断地提高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要求, 是我们开展工作热根本任务。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项教育的实践工作。通过对高校学生正确的引导, 使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观点, 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 为社会主义发展输送人才。新时代的思政教师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引导者, 站在思想工作的前线。面临更为复杂的工作形态, 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文化传播的冲击, 需要深刻的认识思政能力的力量, 理解政治思想的形式, 提高自身的权威,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6]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我国经济能力不断提高,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不仅是商品, 服务, 国际社会的思想也不断涌入, 高校学生的思维, 想法, 信仰都受到了国际潮流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其人生观, 世界观的树立, 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必须要求其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 才能在思想教育的第一线, 引导学生,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教师应该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教师的思政能力主要指社会主义价值观, 目前出现政治思想被削弱, 政治思想权威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校思政教师的思政能力, 更好的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师,思政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苏立公.论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2 (10) :28-31.

[2] 朱艳红, 郑炳心.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31 (4) :30-34.

[3] 苏立公.论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2 (10) :28-31.

[4] 雷江梅.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3) :56-58.

[5] 万灵娟.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的提升[J].法制与社会, 2011 (8) :227-228.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在无机、有机、物化、 高分子等基础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基本操作、仪器测试、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为一体的高层次的、独立的综合性的实验课[3]。该课程培养学生在熟悉掌握基础理论和操作的基础上,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分析实验, 并能够适时面对和处理实验过程出现的新问题,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夯实基本操作, 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综合设计实验中, 重要的是设计过程, 但基本的是操作准确, 每一个综合设计实验都有可能涵盖多个甚至全部的基础实验操作, 如果在新物质制备研究过程中出现如温度失控、分离时离心机使用失误、重结晶操作不当等基本操作失误问题, 就可能得不到目标产物, 更不用谈其性能检测和应用推广了。 因此, 综合设计实验对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求至高, 通过它既夯实了基本功, 又避免了传统基础实验老师演示为主、学生观看为辅的弊端, 大大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操作能力和水平。

2掌握主动权力, 增强学生积极主观能力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 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以后的考研方向和就业取向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完成实验, 这是综合设计性实验较传统“照单抓药”式基础实验的最大优势。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所查文献或自己掌握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合理的实验路线, 真正做到“我的实验我做主”, 让自己在新事物的合成当中各抒己见, 真正感受到我是“小小化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 因此,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涉及到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也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掌握, 改变以往因理论课程的枯燥乏味, 而厌弃实验学习的态度, 反而使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3培养团队精神, 增强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对于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面对的是科研和生产, 这都不是通过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实现的, 无论是科研实践还是生产实践都是通过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来完成的, 在实际生产和研究中遇到的复杂的综合问题, 不仅需要实践技能, 还需要一个人道德的感染力和意志力、在团体中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与人恰当的交流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多、步骤繁, 往往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 所以大多采用分组形式进行, 在同一小组内, 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根据各自分工, 统筹安排, 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才能使整个实验如期完成, 一旦一人存有个人私利、偷懒行为或操作失误等, 就会影响整个实验进程, 甚至导致实验失败。

4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能力是一种高级素质能力, 是主动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完美结合, 要求具有者不但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又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还有处理比如技术、经济、社会、 心理等综合问题的能力[4]。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 除了具有大学生应有的专业、德育等知识和素质能力外, 还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收集、独立查阅学科前沿信息, 并将之融于实验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能够综合运用己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新问题, 创新性的完成工作。综合设计实验将大学低年级分类进行的基本操作实验和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 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了同学们的综合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 而且将各个单元操作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综合性地考虑问题、发现问题, 并考虑全面地去解决问题, 进而使其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总之,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化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 是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体, 它不仅包含了化学各基础学科的内容, 更涵盖了化学与其它学科, 如生物、物理、信息等学科的交叉性, 在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摘要:在强调国家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重视的基础上, 提出了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应用化学

参考文献

[1] 李利军, 兰辉.理工科专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5 (2) :107~110.

[2] 李文鑫, 陈学敏.立足实践着力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 :37~39.

[3] 刘利, 崔文权, 孙晓然.应用化学专业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广州化工, 2012, 40 (18) :156~158.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为把区域内的各中职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 整合各类资源, 促进区域中职学校、教师之间交流分享, 实现校际之间教研优势互补, 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区中职教研员应主动承担起服务教师教学、指导教师科研、组织教研活动等任务。如我们在区域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中, 设计了教学设计、说课比赛、教学呈现、论文成果一系列的活动, 有效促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教学教研进行深层的实践、研究、交流、反思, 从而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活动, 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教研引领, 互相促进

作为研究伙伴, 教研员的工作与一线教师、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 探究教研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模式, 还应跟踪、参与学校一个阶段内的每一次教研活动, 和教师一起梳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帮助教师把问题变成研究专题, 并提出研究思路和要求, 设计研究活动的环节, 包括确立研究专题、引导教师反思、交流讨论策略、课堂教学验证、形成初步结论、整理研究成果。因此, 充分发挥教研的职能, 以校际合作、名师引领、新秀培养等形式统整区域教研工作, 挖掘学校内在资源, 加强校际联系, 发挥骨干示范, 达到优势互补, 营造教研活动区域化、项目研究问题化的教研氛围, 促进教研更加科学有效。

1.2 团队建设, 凝聚力量

为让教师不只是自己一个人钻研教学教研, 根据区域内中职学校实际,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 由导师、主持人、学科教师组建如青蓝工程工作室、骨干示范工作室、网络研究等各类工作室, 将教学、教研、理论、实践等资源汇聚。在工作室中, 有骨干教师也有青年教师, 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 有经验丰富的理论专家与有操作能力强的实践行家, 每个成员都是团队的一部分, 工作室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学习和研究, 比如我们的新教师培训, 有了区域青蓝工程工作室, 结对指导教师不一定是本校的骨干教师担任, 也可以是区域内其他中职校的骨干教师, 通过区域骨干示范、优势互补有利于新教师思维碰撞、教学研究, 激励新教师的成长。

通过对工作室的建设、管理、考核机制, 把工作室打造成为教育教学示范的窗口、教师成长的摇篮、教学研究的源泉, 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全面性, 达到优势互补、以弱带强、均衡发展, 形成区域合力。

1.3 区域活动, 助推教研

根据区域中职学校的实际, 在建立教、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下, 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中职教研活动, 如校际教研模式交流、教育教学方法探究、教学设计研讨、教学方法实践、中职学生技能训练策略等, 通过校际教师教学设计、说课、评课、技能竞赛达到校际同行互助合作、交流提升。尤其是师生技能大赛, 借助技能比赛的平台, 组织开展各项专业技能竞赛和讲座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推动教学研究的进程。如我们举行区域全员电子教师技能比赛、计算机教师说课比赛等, 教师们为参加比赛, 查阅大量资料, 积极进行实践, 强化了师生专业理论和实践, 调动了教师对专业钻研的热情。

在区域教研活动和比赛中, 加强教师对专业技能提升的主动性, 加强区域互动, 有效推动教师自觉探究教育教学研究。

2 以立体化校本教研促进区域中职学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根据区域性特征, 围绕教学中的共性或是个性方面的真问题进行专题提炼, 让教师在专题教研活动中由被动接收式变为主动参与式, 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力, 加强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联系, 因地制宜展开立体化的校本教研, 群策群力, 协助改进, 推动区域教学教研的均衡发展, 共促区域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2.1 发现问题, 提炼专题

研究始于真问题, 真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 开展校本教研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教学中比较棘手或困惑的问题。在教学实际中, 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加教学反思一栏, 针对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教育教学中棘手的问题、对理念的困惑、技能的突破等即时做好记录, 并从中进行梳理, 选择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进行反思, 在此基础上把主要问题提炼成研究专题。

2.2 开展研讨, 探究策略

研究专题确立后,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借助区域学科工作室、区域中职QQ群、博客、中职网络研修社区等渠道, 采用问卷、座谈、观摩、调查、网上对话等多种形式, 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 向同行们发出帖子, 诚请有这方面经验和思考的老师参与研讨, 献计献策。大家围绕专题畅所欲言, 反思困惑, 介绍经验, 在无拘无束的交谈与辩论中, 取长补短。教师及时对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 寻找问题的根本症结, 并对专题作出分析思考与梳理:谁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哪些可以作为我的专题资料?我该怎么做?初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 再组织工作室团队进一步探究论证策略的核心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形成正式的问题解决策略, 为后续课例设计、实践和研讨做好准备。

2.3 课例实践, 应用策略

通过前期的准备, 根据已形成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专题进行课例设计, 要把问题解决策略内化为实际操作层面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进行说课分析、现场授课, 并邀请工作室团队、行业专家、学科教师等参与观摩。根据不同的课例采用实录法、调查法、检测法、统计法、案例法等, 认真做好课堂观察, 要用录像机拍摄课堂全过程, 便于课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辨析。肯定成功之举, 指出不足之处, 探究、应对具体的问题策略。若有必要再进行二次课例实践及同课异构等形式, 继续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 直到真到把问题解决。

在课例实践中, 授课教师要深刻演绎问题解决策略, 必须熟练地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 促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研究;参与研究观察者围绕一定主题要撰写一份反思报告, 有选择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行为的变化过程;提出研究专题的教师要根据整个活动过程和证据,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写出研究报告。因此, 在发现问题、专题研讨、课例实践这一立体化教学研究中, 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3 以网络化平台教研拓展区域中职学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对中职教师而言, 只凭之前所拥有的教育教学知识和实践技能, 很难胜任不断变化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工作, 必须不断地学习研究及实践, 并将提高教学教研及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职业教学生涯。结合区域中职学校教师的特点, 依托网络互动平台, 将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归纳整合, 通过网络活动和在线课堂, 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 为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提供有效路径。

3.1 搭建平台, 活动提升

积极利用研修网、北碚教育网、校园网、QQ群等搭建网络平台, 组建学科协作小组, 选出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为学科协作组组长。在网络研修平台, 各协作组根据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实训难点的突破等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发起相应的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们在网上回贴讨论交流, 将区域内的中职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团队合力, 助推区域中职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3.2 网络互动, 在线研修

利用网络平台, 设立互动课堂, 指导教学实践。由于行业、企业专家平时比较忙, 到学校现场讲解的机会比较少, 为了解决时间冲突, 对教学中疑难问题、某些重点专题, 不定期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实时专题讲座、案例分析, 给予教师指导点拔, 并利用视频软件同步录像, 供教师开展实时或异时学习。同时也可以跟行业专家约定时间, 定期在网上开展在线答疑辅导研讨, 帮助教师从企业专家身上吸取经验, 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3.3 资源共享, 形成合力

区域内中职学校专业学科分散, 为有效的将各校的学科教师的资源有效的整合, 形成合力, 有序地组织区域内的中职学校收集教育教学的资源, 定期开展在线同堂异构教学、教师教学录像、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比赛, 将优秀资源分门别类的放在网络平台上共议、共评、共学, 聚焦集体的智慧,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分享与交流, 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4 以反思化团队教研助推区域中职学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定向思维中走出来, 从习惯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 鼓励教师敢于面对问题进行自我反思, 大胆地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与评价, 在区域中职学校积极开展教学反思与交流, 对于提炼成果、营造良好教研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4.1 撰写日志, 自我反思

职业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 中职教师, 一定要同步时代, 不断学习研究。反思其实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鼓励教师坚持撰写教学日志, 对触动自己的事情要仔细写, 努力寻找切入点, 比如一个关键点、一堂课、单元、学期、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中的困惑或关注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 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并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自己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表面深入本质。

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包括理念与实践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反思, 并不断思索探究, 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 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再通过实践检验修正理论。教师, 是教者更是“学者”, 需真正的沉下心来认真的反思学习研究, 才能真正的提升自我。

4.2 多维交流, 拓宽视野

教师在进行教学教研时, 由于受到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 认识问题的角度, 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因素的局限, 往往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 问题的解决也不一定科学和正确。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反思环节中、教学日记中、教学博客中、网络研修社区中展现自己真实的思想, 同时分享同行、教育专家或是企业实践中的理念及实践智慧, 这对于正确认识问题、找出不足, 寻求进步和需要改进的策略及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同时, 以区域或学科组建不同形式的主题文化沙龙, 文化沙龙研讨可不定期的随时的进行, 针对教研热点和重点, 与同行广泛地、面对面地交流教育教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碰撞思考问题的多维度, 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营造良好的团队研究氛围, 通过主题式文化沙龙使得问题的研究得以拓展和延伸, 也有利于形成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的反思型研究团队。

4.3 归纳总结, 提炼成果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时时自省, 时时进行归纳总结, 以问题、课例、案例为载体开展分析研讨, 不断改进, 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同时以案例、实录、论文、课题、教材等形式提炼研究成果, 教师的思维得以拓展, 教学行为得以改善, 专业素养得以提高, 教师不断超越自我, 促使教学教研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结束语

通过我们探索区域中职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的互培路径的行动研究发现, 通过教研引领—团队建设—区域活动这一路径可有效形成区域教研合力, 通过发现问题—开展研讨—课例实践这一路径把可有效开展立体校本教研, 通过搭建平台—网络互动—资源共享这一路径可有效优化网络平台教研, 通过撰写日志—多维交流—归纳总结这一路径可有效生成教研成果。通过这四条提升区域中职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互培路径的研究, 以区域为单位, 凝聚教师合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开展真问题研究, 真正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困惑、改变教育的现状而进行研究, 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要:区域中职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影响着一个地区教学教研质量的高低, 影响着这个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势, 如何通过区域中职学校教师互培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本文从统整化区域教研、立体化校本教研、网络化平台教研和反思化团队教研四个方面对区域中职学校教师教研能力提升路径作了以下探究。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1借助课堂教学中的化学史实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培 养养学生的化学探究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首先要给学生乐于探究的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

化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均包含着科学家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探究意识。化学史上每一次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因此,课本中每个科学研究史都是学生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机会。如:在讲纯碱时,介绍著名的候氏制碱的发明过程;在讲空气时,介绍化学家如何发现空气的成分实验,从而引导学生去追溯化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并通过分析归纳实验的设计思想,探究设计者完成这一实验可能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会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鼓励学生再现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评价、改进或重新设计,让学生会更有兴趣主动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再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思想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遗漏和错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更多的获得成就感而提高花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2转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理念 ,把实验活动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化学实验课上,教师是采取先向学生传授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实验现象,再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步骤逐一完成实验。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学生对实验的过程有所创新,因而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的积极性。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所进行实验也只是在验证课本上原有的某些知识。学生只是机械性的操作,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及背景知识等不假思索,他们关注的只是实验结果。有了一个结果后,只是考虑实验的成败,而对成败的原因没有任何的反思。即使是有了一个正确的结果,但不久之后,很快就会忘记,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安排、学生完成”的传统实验教学已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忽略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黑板”实验严重制约了学生各方面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无法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要改变实验课的这种模式, 教师首先要改变实验课的教学理念,不能只专注于实验技能的训练,还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验,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特长。

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探究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生活的体验, 没有真实的体验, 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去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强化实验设计性教学,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例如,在开展“一器多用”的训练 ,使学生学会选用化学基本仪器 ,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如: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装置,设计一套与课本相似又不同于课本的实验装置等, 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后或许会给教师带来不少的惊喜。通过训练,打破了学生对仪器使用的常规思路, 学生会在不断的实验创新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同时也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学习实验演示,从而获得实验探究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中学化学实验中,既有我们在实验室容易做的,如水的电解、养气的性质等实验。也有在中学实验室很难做到或很难让学生得到良好效果的实验,如分子结构、运动等,只能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学习。我们不可能把中学化学涉及的实验及探究全部在实验室里操作完成。但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以及信息的来源。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抽象的或比较危险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例如, 利用计算机中的Flash、Powerpoint、Photoshop等资源制作电脑课件 ,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验的乐趣,从而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并养成乐于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选择某高校在校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 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437份, 回收率87.4%。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创业就是开创自己的事业, 同时这也代表着大多数学生对创业的认识。55%的问卷调查学生制定过创业计划, 并且认为毕业之后马上创业是最佳时间。99%的学生都具有不恐惧失败的优良品质。问卷调查中, 80%的学生认为大学应该为他们提供实践考察创业基地的机会, 并且提供更多创业基金、相关项目的条件。2%问卷调查学生非常了解创新创业, 45%的学生对创新创业基本了解, 53%的学生并不了解创新创业。面对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问卷调查发现, 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创新创业精髓, 这方面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市场格局调整, 对创新性人才需求增加。高校针对这种情况, 积极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以及交流会, 并且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政府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鼓励政策。但是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 高校缺少具体性、针对性的创业培训, 导致学生对创业理解不够成熟, 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教育不够深入, 过多讲解理论知识。结合问卷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发现, 高校中实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少, 教育力度不够。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提高, 要求高校必须对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具体教学模式创新包括教学理念、体质机制两方面。

(一) 创新创业理念

创新创业理念结合国内外先进改革经验, 对创新创业成功的人员进行调查研究, 并非全部创业成功人士都是通过自主创业实现, 但是优秀的创业者与具备优秀创业能力的人才, 是社会的主要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优化, 必须明确教学核心为创业能力培养, 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并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避免功利性的培养学生创业, 进而出现适得其反的培养效果[1]。

积极融合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这是高校的主要职责。创新创业模式优化,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对未来创业选择至关重要, 并且也成为大学生宝贵的财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必须做到全面性, 面向高校所有学生, 结合学生学习的专业, 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教学力度的加大, 为学生树立先进创业理念奠定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质量。

(二) 创新教育体制

积极优化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打造一体化创新工作机制 (高校、企业、政府一体化) , 成立创新创业培训专项组, 以利益与教学为纽带相互合作, 共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选拔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与监督委员, 时刻监督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提出更多完善的建设性意见。确保创业专项组中企业人员数量, 至少达到1/3, 不断为学生灌输新的创业经验以及传递市场发展讯息, 强化创业培训专项组的硬件建设。打造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合作模式, 企业家与政府部门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更多指导性建议, 从中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在线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设立专门指导创新创业的教育机构, 比如政府部门设立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方便学生咨询创业方面的专项问题, 了解创业基金等。设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小组, 不断到企业中实践探索。针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 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实施意见》、《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审制度》等, 优化创新创业培训模式,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2]。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离不开课程教育。在全面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上,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逐渐成熟, 并且与校园相关教育培训形成共识。教育课程优化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强化, 为其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 打造沟通、交流平台。高校对这方面建设十分重视, 在已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基础上创建兴趣班, 将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 以兴趣班为中心调整培训课程, 对学生展开科学指导, 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融入思维训练、创业方案策划、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大家讲坛等内容, 并且打造创新创业主题沙龙, 鼓励学生提出建议, 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 学生在兴趣班中创新创业思想不断碰撞, 利用企业与学校提供的创业资源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课程教育开设创新创业专题培训, 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提供专业渠道。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部门、企业、社会上的创新创业培训中心等通力合作, 组织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相关的专题活动, 同时联系地方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部门, 提高对创新创业培训的关注与重视。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实践基地基础上不断完善, 进而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训的目的。组织创业成功人员到校进行创业演讲, 为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担当顾问,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提出更多建设性、指导性建议[3]。

(二)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能力培训, 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培训支持与保障。学生创业意识提高, 社会与高校更是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必须创建专业的师资培训团队。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中, 师资力量的缺失困扰着培训革新。教师虽然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掌握熟练, 但是缺少实际创业经验, 因此在实际指导中有所不足。对于这方面问题,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有利条件, 聘请专业创业成功人士与教师合作, 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培训。为教师提供参与实践考察的机会, 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在职锻炼, 不断积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经验, 进而提高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质量。落实“校企互通、专兼结合”政策, 建设“双师”培训队伍, 对高校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KAB创业讲师”等证书。校企合作中时常出现脱节现象, 对于这方面问题, 聘请专业管理专家以及创业成功人士, 到校进行实践讲学, 全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 建设教育实训基地

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提出很多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支持政策。高校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联系企业组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平台, 并且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基地中不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友善等能力, 养成优秀的团队合作意识。具体实训基地建设中, 第一高校必须结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大型培训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研究机会, 进而培训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注意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第二高校积极联系校外培训人员, 为学生聘请专业创新创业成功人士, 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完善创新创业培训基础设施, 挖掘更多培训资源。最后积极向企业输送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四) 制定全面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还需要制定全面教育评价体系, 策划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相关大赛, 激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主要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进行考核, 掌握学生在其中的不足加大培训与教育力度, 同时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创建平台。创新创业大赛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对学生创业团队创建、项目选择、创业讨论以及《创业计划书撰写》等进行考核。考核中要求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专业答辩, 并且保证创业计划书撰写完整。考核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不断为国家输入专业技能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家全面发展与进步, 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增加。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探索科学教学方法,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基础。优化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培训基地, 并且深入校企合作模式,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组建专业培训团队, 培训更多创新创业新型人才, 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展开研究, 首先总结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其次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等方面总结有效的培训教育方法, 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文超, 李永兵.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文存阅刊, 2017 (21) .

[2] 宋佳琪.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方法研究[J].电子测试, 2016 (10) :169-170.

提升实验探究能力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一、新时代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提升法治能力的必要性

(一) 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 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认识到, 不应只将法律视为一种管理的工具, 这是我党在法治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建设法治社会, 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作为领导干部, 必须要强化法治意识, 审慎用权, 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其二是广大群众, 也要形成懂法、用法和护法的意识, 敢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样才能倒逼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最终营造法治社会氛围。

(二) 促进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而法治已成为人民最大的共识, 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最佳途径,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是实现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务实途径。改革发展迫切要求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要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引领改革方向、规范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

(三) 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行的法治程度,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指标, 无论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都要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一) 基本内涵

首先, 法治思维是一种权力思维, 从领导干部角度来说, 形成权利思维意味着要做好两方面的平衡:其一是保证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在享受人民给予的权利的同时, 也要履行自身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其二是权利与权力的平衡, 有权不可任性, 领导干部权力的运用必须要基于维护公民合法利益这一前提。其次, 法治思维还是一种契约思维, 领导干部必须要发挥榜样作用, 树立良好形象, 在运用权力时进行自我约束, 不滥用权力, 维护法律和权力的严肃性。

(二) 主要特征

其一, 合法性是法治思维的根本属性, 领导干部要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用法, 权力的运用必须在法律界定范围之内。对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也必须在法律框架之内寻求解决途径;其二是民主性, 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必须是维护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 任何人在法律面前无特权;其三, 程序性是彰显法治思维的基础。一切工作必须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来开展,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权利操作, 切实维护公民的利益。

三、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一) 缺乏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基层群众工作琐碎而又复杂, 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 对于群众反映的困难、遇到的矛盾, 不深入思考, 不查找原因, 不认真总结, 对待群众工作用一个“拖”字来应付。这样不仅不利于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反而会导致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 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还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创新意识, 工作中因循守旧, 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缺乏法治思维, 喜欢运用行政手段来解决问题, 反而会增加基层公职人员和广大群众的不满, 领导工作的开展也会面临更大阻力。

(二) 公权力过于强势

法治思维的形成和运用, 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审慎用权, 自我约束。但是对于个别部门的领导,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 出现了公权力过于强势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 这部分领导干部肆意用权, 扰乱秩序, 盲目指挥, 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 基层公职人员敢怒不敢言, 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得不到满足。如果习惯了滥用权力, 就很难形成法治思维, 也就无法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三) 重结果轻程序

领导干部采取法治方式开展工作, 应当理顺工作流程, 即先有合法的程序, 才能得到合法的结果。但是部分领导干部在开展法治工作时, 还存在形式主义, 只关心最终的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而忽视了法治工作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了相关流程或相关法律。在这种情况下, 很有可能出现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或粉饰业绩, 而在法治工作中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的情况, 这就导致法制工作本末倒置,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四) 法外利益与纠纷解决的矛盾

具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能力的领导干部, 能够在工作中采取辩证、客观的态度, 对待每一项任务、每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权益问题时,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能够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一碗水端平”, 这样才能使工作解决得到双方的认同,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来看, 部分领导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时, 常常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的影响, 法律的权威性和参照性受到影响, 反而导致了一方甚至双方群众的不满。

四、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策略

(一) 将法治教育纳入领导干部日常学习活动中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能力的提升, 是一个不断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有认识到这一客观规律, 才能在日常工作中, 有侧重点的培养领导干部的这种能力。这就要求做好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宣传工作, 并将提升法治能力作为领导干部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提到法治思维, 可以组织领导干部观看这些视频, 进行集中讨论、学习, 并立足于部门工作实际, 将这种法治思维贯彻落实下去, 既可以实现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水平, 又能够切实提高工作开展治理。

(二) 继续完善立法, 提高法的实用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对领导干部的行为产生约束, 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法律界定范围之内, 或是岗位工作制度之内开展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基层部门, 由于领导干部权力过大, 法律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群众的合法权益也就得不到全面的保障。因此, 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 是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验, 现阶段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法制体系,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现行法律仍然存在空白、漏洞。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立法, 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用完善的法律迫使领导干部形成法制思维, 运用法治方式, 提高法治能力。

(三) 引进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

在同一部门内, 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利机制, 才能避免个别领导干部“一手遮天”。例如, 要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 尤其是对于地方部门, 监督工作必不可少。监督人员应当直接对上一级部门的领导负责, 与同级部门领导干部相互独立, 这样才能保证监督工作不受干扰的独立开展。此外, 要适当增加领导班子中的“法律人”比例, 包括立法者、律师以及公证员等等。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的正规化和规范化, 对养成良好的法治习惯、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水平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 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养成和法治方式的运用, 仅仅凭借法制宣传、学习等形式, 取得的效果相对有限。在此基础上, 还需要将法治建设纳入到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政绩评估中, 倒逼领导干部加强对提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重视。例如, 以往虽然经常开展法治学习活动, 但是领导干部重视不高, 应付心态严重。但是在将法治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后, 领导干部对待法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同时, 还可以配套引进法治建设问责机制, 也能够取得类似的效果。

五、结语

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法治建设中,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通过加强学习、完善立法等工作, 加强对法治思维的重视, 在法制轨道上高质量的完成本职工作。

摘要: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实践者, 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提升法治思维和法子方式能力的重要价值, 随后在分析当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重点从引入权利制约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 就如何实现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能力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芳尚.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5) :67-69.

上一篇:小学英语老师德育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旅游酒店 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