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范文

2023-09-22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1篇

1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我国农业主要是基本农作物, 但最近为了发展农业,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 但有的地方缺乏专业指导, 农民都跟风上, 没有根据市场规律调节, 造成有的蔬菜等滞销现象发生, 对现代农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阻碍作用。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需要多样化, 但必须根据市场规律, 进行科学的规划, 协调完善农业作物的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 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现在国家提倡大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 但很多地区, 基本都是基本没有实现现代化进程, 基本都是农户自家的生产模式, 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我国农业发展规模较大, 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模化管理制度, 种植较零散, 导致农产品品种以及质量水平较低, 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 农产品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国际相应标准要求, 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因此进行集中式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农作物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分产到户在过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现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 适合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需要大片农业生产, 是农业发展的根本。

2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2.1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生态经济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重要事项。现代农业在生产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 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让农业经济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 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让农业经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的发展,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2.2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

农业要大发展,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水平是决定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 突破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 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 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 相互促进。现代科技手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促进农业不断改革,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提高科技水平应用能力是根本, 同时应不断学习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一些技术, 并适当引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 积极引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品种,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 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使农业科技不再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主要原因。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中, 加大农业科技水平, 是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根本保障。

3.2 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 国家组建了农业合作社, 为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提供了新形势, 让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流转, 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学管理制度完善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经济作物发展过程中, 需要加大品牌力度,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完善农业管理职能, 完善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民收入。

摘要: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如何提高和快速发展农业经济是一项重要问题, 我国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越来越高。本论文主要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阐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希望为研究农业经济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的发展观,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向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经济体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保持无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业的三大支柱是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当前,正处于深水领域的中国金融改革,迫切需要现代金融创新,要更加重视勇于战斗、勇于创新的延安精神,推动其深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空前的改革取得最终胜利。中国实体经济——银行业生存的基石——的融资渠道仍由银行主导,实体经济和银行两者相互依赖,相互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创新;问题与对策

一、金融创新内涵及重要意义

改变现有的金融体系、增加新的金融工具的金融创新,是企业家将企业元素进行的新组合,是一个由利益动机驱动的缓慢而持续的以获得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的发展过程。金融创新背后的基本经济力量是通常会导致金融职能执行方式的改善的竞争。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货币信贷的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振兴,信用卡的广泛使用,移动支付等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的出现,都是现代金融的创新,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金融创新是必然的[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实体经济是中国当前国民经济的基石,我国正朝着现代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发展迫切需要现代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意义如下:

1.加大了交易方式,工具,服务和融资技巧的创新,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方式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现代手段,可以提供轻松满足市场上各种投资者需求的优质的服务和广泛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2.充分发挥了信用创造的积极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金融机构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及新技术,新工具,新服务和新教育的使用,大大增强了金融机构积累资金的能力,使得规模收益增加和经营活动成本降低,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盈利和创新能力。

3.引入了支付和结算系统,有利于提高支付速度和清算能力,提高了周转速度和资金使用效率。与以前的处理方式不同,为降低流通成本和成本并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了支持企业发展的目标,当今的金融机构将计算机引入了支付和结算系统,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和结算支付能力,金融机构利润的实现也为服务企业奠定了基础。[2]

二、金融创新的方向是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的源头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具有虚拟属性的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长期相互依赖。马克思在资本理论中将金融部门定义为虚拟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流动性在为实体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相对独立,通过长期有序积累,成为所谓的虚拟部门。从金融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具有自我增强功能的虚拟部门——金融发展的第一个基础是实体经济,这是实体经济未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必要条件。从实体到虚拟的财务分离,如果没有外部公共权力来指导,将变得越来越激烈[3]。近年来,已经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领域的创新更多地为金融本身服务。有鉴于此,为避免金融领域流通最终使实体经济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通过政策干预等外部因素,通过金融领域的创新,使得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努力促进对实体的金融支持和为实体的整个过程提供服务的金融创新的方向。实体经济是国家的基础。金融创新不仅是指企业间接融资的创新,还包括实体经济的主体直接融资的方式的创新。间接方式和直接方式都是促进实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实体经济分布的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其最终目标是为实体经济服务。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国民经济就像沙漠中的建筑物。

三、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问题

1.金融创新带来的垄断问题

技术创新和监管创新都属于金融创新。垄断的具体方式表现为技术垄断以及企业实体的执照和资格[4]。如果只有少数机构提供这种服务,会出现垄断。在法律保护的框架内,处于技术垄断地位的企业实体或许可证的拥有者可以经营,这将对实体企业的管理行为和融资行为形成现实压力。

2.金融创新中可能会有反复试验

金融创新有时意味着反复试验。一方面由于过度收集基于大数据的消费者信息和数据,金融创新可能侵犯了消费者和个人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无论是金融行业本身的持续改进和发展,互联网领域的金融技术创新很容易形成主导平台,统治者的模式将对其他进入者形成强大的障碍,在主导平台之后则是巨大的金融支持。同时,例如P2P丑闻类似,都存在强大的壁垒。

四、金融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对策

(1)建立中小企业多维金融服务体系。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已从提供单一贷款服务变为提供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全面的金融服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企业不仅需要更多的融资,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还衍生出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理的需求。在保证自身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银行业应创新相关业务,改革服务,坚持将风险防范和控制纳入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全面风险体系的建设,逐一检查每个环节的风险点,有效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此外,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银行业应以实现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有效结合,全面评估风险和收益,并试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从风险识别中实现全过程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和控制完全融入产品设计中,确保测量,控制,监视和处置按照流程规范操作,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2)加强对金融发展创新的监管。

融资体系在发展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风险,也就是说,这时我们应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完善有效的监督。现在,虽然我们已经引入了许多监管措施,但应努力减少金融服务的中间环节,管理企业的杠杆率,防止金融系统内的自娱自乐的资金自我流通,让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直接针对真实企业。其次,要管理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抑制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活动,认真识别和制定衍生金融工具,否则这对实体经济非常不利[5]。最后,为了不让企业承担过多的负债,需要严格监督上市公司资金使用,避免过多的债务使企业承担金融危机的风险。

(3)建立业务可持续发展机制。

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的天职,但是不能完全将金融实体的弱势归咎于金融机构,虽然金融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追求利润也是金融机构的“本性”。真诚,并提供真正的黄金和白银,有效,坚定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是优质金融。但是,无论金融市场多么好,对于那些无法挽救那些管理不善的实体企业,企业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建立业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吸引金融服务,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奕彦.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分析[J].时代金融,2019,0(33):16-17.

[2]金洪飞,万兰兰.基于选择抽样的银行危机先行指标研究[J].财经研究,2014,0(5):54-63.

[3]张倩,刘璐.现代银行业危机预警研究[J].经济问题,2011(1):101-104.

[4]马海峰,谢志刚.对问题保险公司实施监管干预的国际比较分析——以英国Vehicle和General和中国某财产保险公司为案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56-61.

[5]杜金岷,李繼伟.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银行危机预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4):1-9.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中国农业大省,特色农业资源虽多,但缺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有些乡村景观虽美,但仍然贫穷落后。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农业资源潜力,释放乡村经济活力,强化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激发就地创新创业,让田园变公园,进而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因此,建设集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消费等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对提高我国乡村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特色小镇是国内研究热点问题,但多数相关学术研究侧重于对工业型、科技型、旅游型、金融型、体育型、历史文化型等特色小镇的论述,而关于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较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农村,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迫切需要发展众多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

较早专门介绍农业特色小镇起源于2006年,阐述了英德市九龙镇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状况[1]。对农业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集中于2016年至今,徐萍(2016)归纳了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并基于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特色、区位交通、文化底蕴等元素,提出了浙江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2]。郝华勇(2017)提出农业型特色小镇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3]。吴奶金(2017)描述了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与内容体系和建设原则及步骤[4]。徐松等(2017)认为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立足农业主题,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5]。杨梅等(2017)从立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等归纳了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途径[6]。张新民(2017)总结了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形态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发展中的问题及规划建议[7]。李浩然(2018)将农业特色小镇分为旅游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加工服务主导型[8]。李冬梅等(2018)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是以农业为核心和纽带,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多功能集聚区和多功能平台[9]。余茜等(2018)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了两类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及提出策略[10]。综上,学者们对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国外经验、形成机理、案例剖析、建设策略等方面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由上可知,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融入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智慧农业、休闲养生、田园体验等领域,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已成为当今我国实践领域和理论界共同探索的热点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仍需探讨解决,如,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培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支撑其有效的培育与发展?

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特征

2016年和2017年,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联合评选出首批127个和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其中以农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两批次分别占比为22.8%和30.8%[11],可见,农业特色小镇为我国特色小镇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并已经形成了一批农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例如,以大米为特色产业的黑龙江牡丹江市渤海镇,以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陕西杨陵五泉镇,以黄牛产业为特色的内蒙古通辽市舍伯吐镇,以中药材为特色产业的宁夏固原市泾河源镇,以湘莲产业为特色湖南湘潭市花石镇,以葡萄为特色产业的甘肃武威市清源镇,以小龙虾产业为特色的湖北潜江市熊口镇。

通过对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归纳,可总结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农业特色小镇以农林牧渔业为特色产业

特色农业产业是农业小镇的灵魂、特色的彰显关键靠产业支撑。生态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在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立足特色农业产业,为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宜居宜游家园而形成的空间载体。

(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農业附加值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融入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生态休闲、田园体验等新方式,完善农业产业链,并不断激发相关利益主体的合作行为。在延伸农业产业链“科-产-运-销-游”的基础上,挖掘农业原有的生产功能、文化功能、食用功能、观赏功能等特色,由此使乡村农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单纯养殖种植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育种、下游的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拓展等领域。

(三)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由于区域内单一发展农业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繁荣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有限,因此当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充分展现,将农村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同第二、三产业融合起来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方式而激发出来。

(四)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游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乡镇,它以特色农业产业鲜明、区内基础设施良好、内外道路网络密集、居住生态环境优美等为基本要素,通常拥有与现代生态农业相匹配的农业生产设施、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美丽田园景观设计,使得小镇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体验环境。

三、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影响因素

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外生影响因素和内生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外生影响因素采用PEST分析法,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影响特色小镇形成的外部拉动力量;内生影响因素是指小镇内部拥有的资源条件总和,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是促进特色小镇培育的内部推动力量。

(一)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外生影响因素

1. 政治环境因素

我国当前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探索创新发展新途径。我国是农业大省,特色农产品虽多,但缺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有些乡村景观虽美,但仍然贫穷落后。通过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農业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2. 经济环境因素

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优胜劣汰,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被淘汰。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各类要素资源以最佳方式整合运用,因此各地涌现出众多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特色小镇,在实践领域内,通常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整体发展较为快速。在当今经济大环境下,凝聚了生态、创新、共享、宜居等发展理念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逐渐孕育而成。

3. 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常常以习俗、惯例的形式影响认知,并调节人们的各类行为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具有很强的生产惯性、历史习俗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人文精神、文化习俗和农耕文化等,对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直接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文化底蕴厚重、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数量较多;反之,在闭塞守旧、文化匮乏、思想保守的区域,则发展较为滞后。

4. 技术环境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产业链条被不断地拓展,在追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均需要紧密关联,进而促使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产生更深入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速了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的产生,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作为乡村发展的新业态,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空间载体,由此可知,技术相对发达的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诉求更强烈,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氛围和条件相对更好。

(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生影响因素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气候、光热、区位、景观等,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不可移动性、根植性强等特点,且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类型、品质,从而造成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通常是特色农业,农业生产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性比其他产业更明显,因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显著。

2. 产业资源

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决定着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方向。特色小镇的特色需要特色产业予以彰显,而特色产业需要有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促进特色小镇的健康成长。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通常是本地特色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产业资源是否基础良好,直接影响着特色小镇的差异化、独特性、竞争优势的显现。

3. 人力资源

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当前中国很多乡村人力资源普遍流失严重,留守乡村的村民多数素质较低,因此,能否建成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主要取决于关键人物的素质和水平,实践表明,只有部分乡村精英才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除了有乡村精英带动特色小镇创建与发展外,还要大力吸引外流人员返乡就业,同时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提升区域内原住居民的市场意识、文化技能和思想观念等整体素质,进而才能为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提供人才支撑。

4. 资金资源

小镇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特色产业的发展、自然景观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都需要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将无法推动特色小镇的正常运转。农业特色小镇的初始发展资金往往依赖于内部的原始资金投入,而在小镇发展出具形态、发展潜力彰显出来之后,才能吸引来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政策扶持资金对其进行投资。

(三)影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因素的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需要借助于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共同作用,这两种力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有效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其发展。在各类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同时具备内生和外生的特点,应对其区分对待(如表1)。

影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因素虽然有些同时具备内生及外生特性,但根据其主要特性,上文对其进行了分类区分,各地应依照本地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利用各类因素推动小镇的培育与发展。在利用内生影响因素方面,应充分调动小镇内部人力资源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精英的带动作用,激发小镇建设的内部动力,使之成为当地居民的共同发展诉求;在利用外生影响因素方面,应在尽量展现小镇自身魅力的基础上,吸引小镇外部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集聚,激励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和各类中介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建立合作发展机制,借助外力拉动小镇快速发展。

四、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及功能进一步拓展。因此,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是以明确特色农业为前提,在维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营造绿色宜居环境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且利用地域根植性、挖掘民俗文化、创新多种投融资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一)在明确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

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发展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环节无法创造更多附加值,因此,在明确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是必不可少的。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新品种研发、育苗育种、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产品销售及品牌推广等。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做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才能为小镇健康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二)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小镇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转变传统农业小镇的发展模式,融入创新元素,带动小镇经济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小鎮培育和发展中应运用互联网思维、绿色生态养生、智慧农业等新理念、新科技,在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当地民俗文化、自然景观,融合发展循环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娱乐及康养旅游等产业。

(三)完善投资融资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乡村小镇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资金短缺更是普遍性问题,因此,因拓展投资融资渠道,可采取PPP模式、BOT模式、债权融资模式等融资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政府政策扶持资金、银行政策性贷款等扶持资金,合理利用多种社会资本,解决小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多数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属于建制镇,因此,小镇一些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更好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延业.特色小镇展新风[J].中国·城乡桥,2006,(3):43.

[2] 徐萍,卫新,王美青等.探索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新路径[J].浙江经济,2016,(5):50-51.

[3] 郝华勇.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机理与路径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4):42-48.

[4] 吴奶金,陈高威,林珊等.基于新型业态变化的农业特色小镇理念与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7-12.

[5] 徐松,张司飞.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N].光明日报,2017-05-19.

[6] 杨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J].开放导报,2017,(3):85-88.

[7] 张新民.农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8):62-64.

[8] 李浩然.产业链视角下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9] 李冬梅,郑林凤,林赛男等.农业特色小镇形成机理与路径优化[J].中国软科学,2018,(5):79-90.

[10] 余茜,李冬梅.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8,(2):53-59.

[11] 张立.403个国家(培育)特色小城镇的特征分析及若干讨论[J].小城镇建设,2018,(9):20-30.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开始活跃起来,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成为了我国人均CDP增长,提供社会就业的中流砥柱。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民营与私营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国营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企业自身也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如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的就是进行创新经济管理。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一步,能够让企业抢占更多的市场,许多企业都开展了对传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可以说对企业的创新作为企业的二次创业的动力能够最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管理创新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理解管理创新的内涵过程中,需要对“创新”一词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学术界针对“创新”一词给出了多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创新的主体是现代企业,而且创新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组织创新,具体而言,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近些年来,随着企业的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在管理创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则是将所有权与管理予以分离,实践证明,这一创新活动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营费用,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还有些学者认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创新,为了实现创新发展,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其产品进行科学调整,从而使企业产品能够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而且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需要获得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有一些学生认为,管理创新的重点应该是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引进新型的资源整合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在资源整合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加强企业得到细节管理工作。例如:提出全新的经营策略有效地实施;创新组织机构有效地运作;设计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进行某一项企业制度的创新等等。总而言之,从上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创新可以给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在对创新管理具体定义中,应该将其看作是根据产品市场的变化,重新整合生产的要素,从而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生产与服务于市场,同时能够达到满足之身的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且能够尽到自身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经济的基本内容

发展创新管理经济,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效衔接,而彼此衔接的关键则是创新。需要增强企业的经济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核心与袁泉动力,能够用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经济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基础,坚持不懈的推动创新理念。正确的观念可以更好的指导企业的行为,所以在企业必须在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建设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否则,落后的管理制度所带来的也是落后的管理管理观念。在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基本的规章制度入手,这是激发企业创造力的基础,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更好的约束企业人员的行为活动,从而能够在企业中建立有利于市场竞争与经营的经济化管理模式。文化的管理核心就是企业的文化发展,要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具有凝聚员工、促进生产的重要作用。生产的技术是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前提与有效保证,对于技术的管理企业则需要完善与加强管理,能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革新生产技术。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技术的创新可以为企业管理的创新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主动的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实践,能够应用到管理的各项环节中去。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在管理工作方面能够做得更好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经济效益势必会得到提升。

三、强化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

党中央政府提出了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观念。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由全面协调可持续落实到:“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八字方针。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日前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关键词。企业在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日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企业在生产与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需要承担着对社会、环境以及利益相协调的社会责任。我国正在贯彻落实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环境监督体系,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企业协调发展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说是近几年所需要面临的重要的课题。企业需要推进协调发展,能够积极的承担好社会责任,不仅仅能获得更多的市场,能够让企业树立更好的口碑,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坚持“以人为本”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发展中,人才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对于人才的管理使企业所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才是企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必须要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当今社会企业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人才,都强调以人为本。世界上许多知名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舍得将钱花在培养人才身上,只有更多优秀的员工才能够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知名企业IBM就是因为十分重视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去试下,做到了唯才是举。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重视人才,能够充分调动起企业内部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实现“人才强企”。

(三)推动知识化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营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而且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很多现代企业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直接影响力企业的产品的价值以及劳务价值,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知识管理应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改变着人类生存的方式。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则必须加强知识管理,并且以知识为基础进行不断创新,而且要积极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促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四、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说,现如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只有不断的对自身经济管理强化与创新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要重视文化、经济以及社会责任的作用,不断进步,从而能够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大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明帅.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78-79.

[2]韩圣峰.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6,08:35-37

[3]刘启明.对强化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08:109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5篇

一、衡量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指标

衡量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在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阶段中的经济效率,二是在国民经济动员的实施阶段中的经济效率,三是在国民经济的复员阶段中的经济效率。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正确地认识这三个指标,了解这三者所处的地位,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

二、影响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因素

(一)技术性因素

在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生产函数当中,技术通常被认为是影响产出效率最关键的因素而引入模型。在帕累效率的定义当中,可以完全被替代的生产效率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所决定的。但实际上,像这样的替代性主要受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意思也就是说我国当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生产要素间是否能够被充分替代。除此以外,在动员的准备阶段所使用的军民两用的技术储备,不但利于转换军民的生产模式,而且能够降低经济动员各个交易环节所需要的技术门槛。我们通过降低这些转换成本,来影响交换活动的效率。

(二)制度性因素

对于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来说,制度安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动员的准备阶段所要进行的产权界定以及风险界定等等的制度建设,都会降低动员活动的交易成本,以此来影响活动交换的效率。另外,在国民经济动员的复员阶段当中,如果相关的制度并没有进行约束和规范,对国民经济动员所造成的外部性与经济损失来进行补偿,那么就会损害一部分的经济社会主体的经济利益,降低动员活动的分配效率,减少社会主体参与动员活动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

三、国民经济动员制度的特点

(一)复杂性

国民经济动员指的是国家有计划地将某些经济部门以及相关的机构从平时的状态一直转换到战时状态。换句话来说,就是国家要事先做好准备,以防战争和突然事件的发生,提高国民经济的应变能力。因为其是根据国家所发布的命令来进行组织和实施,所以一定是根据具体的国情来制作出来的方案。由于涉及到各阶层的社会需求都不一样,因而国民经济动员也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特殊性

因为国民经济动员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同时也属于国防潜力建设。正因为如此,国民经济动员必须要适应本国的国情,由此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四、目前国民经济动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现阶段,世界都是呈现一片和平与安全的景象,大部分的群众正因为处在这样和平的一个环境之下,一直抱有不会打仗的想法,对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没有什么积极性,没有丝毫的紧迫感。

(二)政策的约束力较差

就目前而言,有些地区的国民经济动员制度还不够完善,也没有强制性要求群众按照制度上所规定的来执行实施。另外,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不细致,操作性也不够强,这样也并不利于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工作效率。

五、如何提升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

(一)深化军民融合的发展

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的军民融合有利于破除一些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的体制障碍。在国民经济动员中,必须要处理好国防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军事基地该场所中,需要让群众理解并支持。军地双方也要统筹兼顾,增加其军事投入,搞好国民经济动员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握好适当的机会,对国民经济动员的军民融合进行深入推进。

(二)提高思想意识

国家要联合地方政府,不断向群众灌输国防意识的重要性以及时刻准备好突然事件的思想觉悟,以此来得到群众对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施以援手,从而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效率。

(三)推进法制建设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可以得知,要实行全面的依法治国方略。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机会,推进动员活动的法规制度建设。我们要给经济动员活动的交换效率创造出条件,而条件就是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公平以及明确产权。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国家的监督机制,将各级人大与政府部门都纳入监察的范围之内。

(四)加强各阶段之间的衔接

上述曾提到过,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特征为复杂性、整体性以及特殊性,这就使得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其中一个阶段的效率不够,也就会导致整个阶段的效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想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那就必须要从整体上来进行把握,而这关键就在于每个阶段的衔接是否合适。

结束语

为了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问题,我们了解到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特征,正是因为这复杂性和整体性,而让在分析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时,“还原论”以及“决定论”并没有什么很好的用处。所以,我们为了对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进行深入研究,还是要继续积极探索国民经济动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交叉与融合。

摘要:在国民经济动员系统当中,由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它们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动员的制度结构。其制度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复杂性、关联性、特殊性、层次性、演进性与稳定性等等。国民经济动员的制度结构也被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为主要制度、操作制度以及根本制度。本文将从国民经济动员的经济效率内涵出发,接而找到有关经济效率的衡量指标,以及总结出影响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因素有哪些,最后提出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 贺琨,曾立.国民经济动员经济效率相关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113-118.

[2] 张涛,李亚萍.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研究[J].军事经济研究,2012,33(01):38-40.

农业经济问题范文第6篇

摘要:在可持续农业中,植物病害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管理。文章结合现在农业的发展情况,在植物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提出管理的措施和对策。同时,根据技术和管理的发展,提出可持续农业病害的智能管理。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植物病害管理;病害智能管理

1 植物病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植物病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植物病害一直是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水稻稻瘟病、水稻胡麻斑病、水稻病毒病、玉米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植物病害都造成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大量减产、人员饿死的现象。同时,像柑桔黄龙病、柑桔速衰病则造成大量柑桔树的大量死亡[1],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打破了食物链的稳定。植物病害的直接影响就是造成粮食减产,大量植物死亡,恶化了生态环境,而后果则是造成经济损失惨重,导致人们更加贫困。

1.2 植物病害管理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农业主要是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其主要特征就是支持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植物病害则打破了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植物病害管理将是维持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植物病害的管理要涉及社会、环境、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2 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病害管理

2.1 植物病害管理的理念

植物病害管理(Plant Disease Management)是实现不同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与合理组合的管理活动。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受到病原物、寄主、介体和环境制约,而其管理需要有人来主导。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按照规律对病害进行最优化治理,是病害管理的目标。因此,植物病害管理的理念是“持续发展优先,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2.2全过程管理问题和对策

可持续农业从育种、生产到食用全过程都需要进行植物病害管理。其管理主要包括植物病害软管理和植物病害硬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

2.2.1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植物病害管理的重要手段。

(1)问题。育种时为防止虫害所用的农药污染了农田的土壤和水分,单一植物播种所造成的土壤某一营养元素的缺失,同时造成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单一生长环境抵抗力的减弱。同时,在植物病害管理的过程中,病害的抗药性增强,新病害的不断出现,都显示病害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需要技术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2)技术管理。技术管理主要有6个方面,分别是免疫技术的抗病育种、栽培控病和耕作改制免疫技术和防治技术的农药使用技术、农药研发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

①抗病育种,优先选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特别是许多病毒病,灵活运用抗、避、除、治四字原则、证明是有效的治理方法;②栽培控病。栽培耕作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手段。例如通过肥水调控,确保水稻均衡生长,降低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和非可溶性氮的比例,使稻瘟得以大面积控制;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或水稻抗病基因多样性混栽套种,取得了大面积的控瘟增产效果[2];③耕作变更。通过耕作改制、轮耕等方法,切断病害循环,丰富土壤肥力,减少对土壤、水分和环境的污染,促进环境的生物多样化发展;④农药研发。化学农药或多或少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新的高效、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农药的研发在植物病害管理的优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新农药的研制也是管理的重要内容;⑤农药使用技术。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机具等来不断完善农药使用技术确保用药者安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使用低量喷雾技术、静电喷雾技术、丸粒化施药技术、循环喷雾技术、药辊涂抹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加强研制节省农药、减少农药污染的施药机具,尤其是应加强对喷雾器喷头的研究提高农药使用效率的。

2.2.2 制度管理 管理技术的实施需要政策和制度进行保障。植物病害管理技术和政制度域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问题。我国投入大多集中于植保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在植保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上却进展缓慢。在出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度慢、植保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备、农户和中介组织缺乏技术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植物病害管理的优化。

(2)制度管理。物病害管理是一项需要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种子公司、农药公司)、政府部门(植保部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部门)等行为主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植物病害管理的首要任务就必须改善与规范主体行为。

①改变管理模式。从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模式向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的转变,使之更有利于环境生态的发展;②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针对农业保险和可持续植保成本高、效益低等特点,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③加强合作,确保可持续农业的全员参与形成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农户配合以及消费者监督的良好可持续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技术+农业协会(专业协会)”模式,共同推动植物病害管理的发展;④营造植物病害管理的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和办黑板报、张贴海报等多种形式,采取县、乡、村经办人员分片包干、走村串户的形式,推行以农民田间培训为主的“农民田间学校”,大力宣传可持续植保和农业保险知识,增强农户的农险和可持续植保意识。

4 结论

植物病害的管理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管理,需要系统管理、总体规划,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联辉,林奇英,徐学荣.植病经济与病害生态治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39-42.

上一篇:企业培训机构范文下一篇:地下管线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