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范文

2023-09-18

小学语文阅读范文第1篇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出现在语文教育中的新词语,“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学者赵镜中提出的,“群文阅读”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集中阅读、学习,最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学习探讨,达成共同认识的语文教学形式。“群文阅读”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也可以说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总结。由于之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单篇文章教学为主,而“群文阅读”则是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文章的教学,课堂教学比较集中,也具有概括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一种新型模式被提出来的时候,讨论和尝试的人就会数不胜数。

一、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和同步指导中的阅读材料魏巍的《我的老师》组织起来,主题是“难忘的老师”。在连续的两节课80分钟时间里,让学生完成四篇文章的阅读,并书面完成老师的两个阅读任务:(1)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2)在关于老师的记忆中,相信你也储存了许多珍宝,把你最美的记忆捧出来与大家分享。上课过程中,老师除了开头布置阅读任务、中途巡视学生阅读情况,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记录、答题,也可以说是两节很清冷的课。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答案吧。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最喜欢刘老师,理由是他尊重每一个学生,心中没有“差生”的概念;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最喜欢孔子老师,理由是他教导学生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关于记忆中的珍宝,学生们或喜欢善良温柔、心灵手巧的赵老师,或喜欢有时严厉有时幽默却又和蔼的王老师,或喜欢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的陈老师,还有学生喜欢会讲冷笑话的孟老师。从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看,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他们喜欢内心具有平等精神的老师,喜欢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学生们的语言是稚嫩的,但感情是真挚的。他们用带有诗意的语言写出了记忆中的“珍宝”,那些教给他们真、善、美的老师,永远留在他们记忆的沙滩上。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运用,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能谈得上理解。”在这样的群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不停地追问,没有不停地对知识条分缕析,学生怀着对老师的思念,用各自的情怀保留了一种心境,成了一个精神丰盈的独立的个体。 2.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

如果一开始以为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只有静默地阅读和翻看,那想法必定有失偏颇,“教有千法,读为上策”,如何有效地运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们体会语文的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选择和组合文章的能力,将文章进行筛选、整合,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外联系到生活。群文阅读对学生是新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专业素养的提升。关于同一作者不同文本的群文阅读,我选了老舍的文章。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编者一共选取了老舍先生的七篇文章,数目可观。包括《猫》《母鸡》《趵突泉》《草原》《林海》《北京的春节》《养花》,这些文章有写生物、写风景的,更有写风俗的,既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语言风格的独特,是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在上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时,我把文章进行了融合,以同样出自《内蒙风光》的《林海》入题,抓住文本中“绿色”这一意象,为学生们呈现了《风景区》《五月的青岛》《非正式的公园》《济南的冬天》等一组文字,通过反复地朗读,巧妙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感受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感受作者悦人悦己的“乐活”情怀。老舍先生对绿色的喜爱,正源于对生活的挚爱,那种随风灵动的色彩,将在六年级的学生心里留下重彩的一笔,为其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老舍文章主旨的把握,埋下伏笔,多一份笃定。我想,理解作者最好的方法,不过就是让学生在更多的文字对比中感知和升腾。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中指出,小学里的正当的文学教育,其中的一个作用是:唤起儿童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老舍语言的通俗易懂与幽默风趣把文学和儿童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老舍语言的诗性之美就可以唤醒儿童对文学新的兴趣和趣味。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老舍的文章当作一颗颗珍珠零散地教学,尝试从“单篇的精读”走向“群文阅读”,需要的就是老师下功夫地发掘和串联。这样,老舍的文章便成了一条光彩熠熠的项链,成为儿童感受生活、认识母语文字之美的开始。

3.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式群文阅读

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学大儒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同为人母,初读之,已顿生感怀,再入文本,不觉泪眼婆娑,学生又有怎样的阅读体会呢?他们会如何感悟和表达?是想说说不出来的伤感,还是不知从何说起的忧戚?群文,给予了我方向。教学之初,我用心阅读了季老先生的《留德十年》,从中体会心有梦想的作者留德的缘起,追梦途中历经的孤独、战争和思念,《怀念母亲》正是其中的一个篇章,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痛,恰好在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中也充分地流露了出来。“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的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这简简单单却充满情感的内心独白,让六年级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思母之切”,也学会了情感的表达。一个平时淘气好动的男生不能自已地说:“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就只要在母亲的身边就好。”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堂课,在石进《一个人的时光》轻音乐的萦绕中,学生们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一个游子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挂念和愧疚。不同文本中的情感复现,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说“一个母爱缺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报终天之恨”。这其中深切的自责和悔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用爱的方式进行心灵的触碰。

二、收获

从课内的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的整体性,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到一篇带多篇,确定核心主题的“主题阅读教学”。再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作者的内心、阅读世界的整本书阅读,这条路我们在旖旎中前行,沿途都是学生们学有所得的笑靥。想到朱永新教授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想群文阅读也因此彰显了它的魅力和意义。

1.从单篇走向整本书阅读

群文阅读就好比是一个能量巨大的磁场,它吸引着学生们踮起脚尖伸长脖颈,满是好奇心地想去作文的世界里一探究竟,比如上完《怀念母亲》,学生们被季老先生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一个劲地问我:“老师,季老先生这么想念母亲,为何还要远走他乡?”“他在求学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怀念母亲的文字?”当然,最好的答案在书籍里!我顺势把书放在讲台上,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前来借阅了。在这期间,他们经历的不是一个“被告知”“被接受”的过程,而是一次主动参与、寻求、探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在兴趣的带动下,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最终得到心灵的张扬,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这必定促使更多的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长此以往,也就不难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从自我感悟走向群体性分享

在班级中尝试过群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会发现,班上的学生慢慢地会更愿意把自我的感悟向同伴去倾诉和分享。他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狭小的空间、狭隘的品读,而是在书籍中寻求自己或者同伴的影子,随着书页的增加,学会体会他人的心智变化,自我的精神成长,读懂他人也更了解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我,在书中发现自我,或检查自我。”在这种阅读期盼的带动下,班级的读书会也得以更生动地开展,想起之前《城南旧事》的读书交流会,班中涌现了多少个小英子啊,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绕着“秀贞疯不疯?”“宋妈爱不爱栓子和小丫头?”“藏在茅草堆里的青年是不是坏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会惊讶于学生们读书的细致,那些细枝末节的线索全部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并透过英子的双眸,读懂了宽容,读懂了母爱,读懂了人性,读懂了善恶之间内心的挣扎,读懂了万事万物矛盾的存在!在群体的分享中,学会的是平时生活所不能教给他们的道理,或者说是平时生活中他们没有留意和察觉到的真谛。在群体的分享中,他们的思想更深邃,目光更长远,书香气更浓。

3.从单一积累走向多元化创作

教学久了,就会发现从来没有单独的读,也从来没有单独的写,写作往往是在阅读积累和言语表达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群文的指引下,班级学生的写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我出示了不同篇目中关于绿的描写片段。比如《五月的青岛》中“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短句的运用使得绿色富有跳跃的节奏感和语言的音韵美。《风景区》中“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画面的切换,给了人无限的绿意和身临其境的感觉。《草原》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比喻的方式,展现了水墨山水画一般灵动的色彩……在多篇阅读的基础上,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练笔的环节,写一写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抹色彩。跟以往单一的课堂小练笔不同,学生们学会了借鉴和积累,笔下的色彩更丰富,更有层次感。我不禁想,群文阅读单单只是丰富了他们的文字吗?这何尝不是在丰盈着他们的人生?

三、思考

1.群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是确定教学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根据适合的议题萃取相关的文章放在一起。怎样选取文本,多个文本怎样组合在一起呢?我觉得首先要遵循“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原则,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寻找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有效搭建学生生活与文本沟通的平台,把群文阅读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其次,选取群文要有线索及议题,就像“珍珠项链”那根丝绳,那根丝绳可以各式各样。基于教材的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本身就有议题。而基于自我建构的群文阅读教学,则需要教师多角度确定议题,从而围绕议题精选文章。(1)从文章内容角度定议题。如把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三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可以“读了课文,你的感悟和启示是什么?”为主要议题。以第一篇教学带后两篇,这样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2)从人文内涵角度定议题。例:以成长教育为议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议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等。(3)从表达方式角度定议题。如:将《落花生》《白杨》《桃花心木》等文章组合进行群文阅读,以“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要议题。在“议题”的确定上,应尽可能开放,涉及的面广一些,大一些,并且“议题”最好不出现倾向性的观点指向,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都有话可说,给学生以最大的发挥空间。

2.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是建构写作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和谐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说阅读是一种手段,那么写作就是目的。群文阅读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一个从多篇文章中学习和发现的因素,是一种手段和过程,提高写作水平才是目的和归宿。(1)群文阅读教学中要渗透篇章构思。群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学习写作知识,要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几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怎样构思,怎样行文。(2)群文阅读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写作实情。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了解学生阅读理解上的学情,同时也应该考虑他们写作实践中相关问题的状况。这样,在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才会切中语文教学之根本。(3)群文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点面结合”。群文阅读中的写作知识传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每一组阅读材料中要确定切合学生的“点”,重点剖析“点”,兼顾全篇及多个文本统筹规划。从整体层面,尤其是从写作素养建构的层面,思考、细化语文之写作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建构写作素养。

3.有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须拓展教学时空 群文阅读教学所呈现的文本多,同时又倡导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主发表观点。阅读文本、交流讨论、自我反思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学时间,如果仅用40分钟的时间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觉得宜推行60~70分钟的大课,同时进行课外阅读延伸。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理解、质疑、发现,从而达到提升其阅读、写作能力的效果。综上所述,饶有趣味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为他们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我想群文阅读的价值绝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教学的主动思考和理念的自动更新,相信这种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惊喜,让学生成为有阅读情怀的鲜活个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崔峦《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解读》

3.冯学敏编《‚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阅读范文第2篇

一、 探究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大胆的把问的权利和解答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驰骋。

“学贵知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敢疑、敢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宴子使楚》时,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分组学习,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和帮助释疑。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提出了好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如(1)楚王几次侮辱宴子,宴子又是怎样反驳的?(2)你觉得宴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赫尔巴特说过:“教学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行。”显示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教学《凡卡》、《再见了,亲人》、《童年的发现》等课文都可采用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教学。其中《凡卡》这一课中的写信内容和写信时的回忆贯穿全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信的内容是什么?"、"回忆的往事是什么?"、"文章这样写凡卡说明了什么和揭露了什么?"等这些自主学习突破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中先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再概括性的分析总结。运用自主学习能化难为易,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抓住重点讲读法

"抓住重点讲读法"不是逐段地讲解,而是根据具体文章的需要,抓住几个要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议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暂时跳跃过去。这一教法常运用在情节曲折、迂回、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它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条理清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典礼前——典礼中 —— 典礼后。然后只抓住三个"点"进行自学讨论:①典礼开始前抓住了哪些人来描写?②典礼开始中分别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典礼结束后做什么?学生读议后,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四、直奔主题法

"直奔主题法"适合应用于课文有中心句的文章。运用这种教法就是先让学生先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在写什么?找出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想想课文是怎样表达中心的。比如,第十册《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运用"直奔主题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五、培养兴趣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动作、插图、实物、质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板书课题之后,教师让学生了解“亲人”一词的本意后,提问:“在课文中,‘亲人’指谁呢?”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时,教师顺水推舟提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可以称为亲人?”问题一提出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题分析法

小学语文阅读范文第3篇

1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理解和阐释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方法, 它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革新和改变,是学习的一轮新的革命开端。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为主要目标的学习方式, 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方法,从实践学习和自由生活中选择性得进行学习和探究,探究的方法主要是主以个人为单位或者是和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和研究,用同样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亲身实践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只要能够有效地把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的能力,就可以达到它所呈现的目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技能。

探究性的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会和感受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感受和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优越感等。 它的不同在于,它是学法指导的提升和发展。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研究问题和学习思考。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过程中, 能够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究和品读语文课本中所出现的各类语文表象及现象、把握其中特有的规律、获取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其有关的知识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即是以课题探究为主要承载体的学习方法,也是语文课文学习探究过程的探究性学习,而且这是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途径。

2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深刻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去掌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充分培养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展现出更新鲜,更有吸引力的一面,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成长,在团结协作中增加能力,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新。 小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兴致是天生存在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和确定想要学习的内容,在这其中,他们能不断发现问题,并且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要点。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并且得到了探索研究的真实体验。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能够使被动学习知识技能转换成主动地去截取知识, 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依赖性。 使学生在辽阔知识海洋里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用心阅读,认真思考,勇敢探索,培养出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才能透过语文实践探索去不断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3在探究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人长处和以及整体协作的力量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需要学生展现出自己身上的学习特长, 而且需要小组里面的每一个同学的团结协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中,作为教师需要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凝固和结合起来。 这样的方式方法具体体现在让认真仔细的学生负责检查校对文献材料, 让思维活跃的学生负责相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剖析, 让文笔洋溢的学生负责好文章的写作这一块,让懂得运用电脑技能的学生负责电脑的具体使用; 让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工作, 让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简单易操作的工作等等。 像这样的均匀合理的分工既可以使得每个学生都因各自的长处而有所, 使每个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各自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 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创新能力。 当然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 除了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化结合以外, 还需要留意到组里的学生整体的价值观。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与伙伴及时交流与沟通,配合默契,形成能创造纵向沟通、 横向团体协作的好气氛;教导学生在体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要兼顾谦让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团结协作学习能够带来的个人能力无法企及的快乐,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4优化点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地位作用?

新的课程纲要指出: 评价学生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它的意义在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率,促使学生能力不断发展。 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更加具有探究能力、更加富有不一样的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曾经提出一个观点: 集体教学中最有效的赏罚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和他做这件事情做法的认可。 教师不断地给予赞扬和评价学生,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拥有并且长时间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错误有失败是难免的,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他们每次取得一点进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拥有发现学生“闪光点”的能力,再利用鼓励这一个有效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勇往直前,敢于提问,乐于解惑,从而引导学生在自由深刻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 让学生自我感觉到我能行,我很行,从而逐渐养成乐于探究,愿意探究的习惯。

简而言之,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所倡导的新的的学习方式,它并非是对其他学习方式的不肯定。 而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凸现了出了学生们的主体性,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创造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发展,从而让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地提高,充斥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展现出了我们的时代特色。

摘要: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在一定的教学资源条件环境下,需要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主体地位;高度在意朗读在阅读教育中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力及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小学语文阅读范文第4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同学的语文知识会不时丰富,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与大量的阅读密切相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规范》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同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身的视野。”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需通过适当的教学战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教学”正好为同学构筑了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同学对所学文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从信息论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吸收)过程。从这方面讲,“拓展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同学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同学“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和形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开拓同学的视野,活跃同学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同学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二、实验措施

大体有这样几个内容是我们语文课堂经常进行拓展的: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学科拓展。

1、向文本拓展

关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为互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填补课本空白三个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发生的。互文拓展,和我们以前进行研讨过的主题教学相似。比方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教师就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推荐给同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互文对照学习,但是也是同学学习这个神话的一个互文参照。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比阅读。

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一课时,我就和课本里的《猫》,还有课外的一些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同是写动物,手法不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样,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学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许多,估计以后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作文,应该可以胸有成竹了。

学习一篇课文,从而了解许多篇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出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2)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生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的阅读指导。它的方式有很多种。

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同学、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同学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协助同学正确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同学对文本的向往。和在武汉的听课中,有好几堂课都有这种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还有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激动心情,对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文本,有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

要对同学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和介绍。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推荐同学去阅读他的《我与地坛》还有他的《务虚笔记》,同学很感兴趣。有的同学把史铁生所有的作品都找来读了遍,写了篇长长的读书笔记,感触极深。如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许多。我凭借自身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向同学推荐介绍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带领同学在人类思想精华的海洋里漫游。事实证明,积极的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同学,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这就是浸染书香的益处。

3)填补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引导同学想象,借以对同学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搭石》一课中,让同学想象还有其他人来走搭石,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老师让同学想象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空虚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同学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论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方说让同学写观察日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写信、游记等。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让作文学以致用。这就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语文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以语言文字进行顺利的交际,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学科拓展

向学科拓展就是将音乐、绘画引进课堂,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等学科融合起来。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于小学来说,可以更好的激发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在武汉的很多课堂里,就有这种学科之间的拓展,运用得恰如其分。让同学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的知识的魅力,更增添语文学科的美。

三、实验效果

“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同学,让经典滋润同学童年。”拓展阅读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师生个个看书、做笔记、写读后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活动中,班级里已经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

1、拓展阅读活动激发了同学的语文学习兴趣

据同学问卷调查得知,有20%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习语文,50%的同学喜欢学习语文,只有10%的同学不太喜欢学习语文,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阅读活动陶冶了同学的道德情操? 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同学,影响着同学的言行,陶冶了同学的情操。

3、培养了同学的语文能力? 我们出了一张阅读测试卷,实验同学的成果明显高于同龄同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发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学的读写水平? 我开展课外阅读时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了同学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同学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有十几名同学在阅读和作文中获奖。

5、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同学的视野

局部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学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反思

几年来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上,不能偏颇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内容也要符合同学的实际。

2.局部同学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同学的阅读、作文能力较低。这些同学的提高急需解决。

廖小华

小学语文阅读范文第5篇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同学的语文知识会不时丰富,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与大量的阅读密切相关。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规范》中明确规定:“应逐步培养同学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同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身的视野。”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需通过适当的教学战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教学”正好为同学构筑了这样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的平台。其目的在于让同学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同学对所学文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实践和对未知领域的设想,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网络,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创新意识。从信息论角度看,阅读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吸收)过程。从这方面讲,“拓展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同学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同学“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

“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和形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不但能开拓同学的视野,活跃同学的思维,激发其潜在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为同学的终身学习和适应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积极开展拓展性阅读是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的。

二、实验措施

大体有这样几个内容是我们语文课堂经常进行拓展的:一是向文本拓展:二是向生活拓展;三是向学科拓展。

1、向文本拓展

关于文本拓展,又可以分为互文对照、课外阅读指导、填补课本空白三个方面。 1)互文拓展

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发生的。互文拓展,和我们以前进行研讨过的主题教学相似。比方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中,教师就将各民族的创世神话推荐给同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互文对照学习,但是也是同学学习这个神话的一个互文参照。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比阅读。

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一课时,我就和课本里的《猫》,还有课外的一些写动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同是写动物,手法不一,表达的中心思想也不一样,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同学在这样的归类阅读里,一下子理解和懂得了许多,估计以后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作文,应该可以胸有成竹了。

学习一篇课文,从而了解许多篇同一内容或形式的优秀文本,犹如在一面镜子面前立起另一面镜子,出现的便是一条风光旖旎的镜子长廊!

2)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获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思想生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文本拓展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外的阅读指导。它的方式有很多种。

将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其他作品整合起来,实现师生和文本、作者三者的立体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对话追求的应该是教师、同学、文本、作者之间的灵魂的相遇,精神的交流。我们促使同学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能协助同学正确掌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能激起同学对文本的向往。和在武汉的听课中,有好几堂课都有这种方式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还有作者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激动心情,对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感情朗读文本,有很大的启发和情境创设作用。

要对同学进行课外读物的推荐和介绍。我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推荐同学去阅读他的《我与地坛》还有他的《务虚笔记》,同学很感兴趣。有的同学把史铁生所有的作品都找来读了遍,写了篇长长的读书笔记,感触极深。如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许多。我凭借自身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向同学推荐介绍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带领同学在人类思想精华的海洋里漫游。事实证明,积极的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同学,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这就是浸染书香的益处。

3)填补文本空白

对文本的拓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填补文本空白,引导同学想象,借以对同学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在《搭石》一课中,让同学想象还有其他人来走搭石,会是怎样的情景;在《坐井观天》一课中,老师让同学想象青蛙跳出井后,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文本拓展,是为了空虚课文内容,也是为了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更是对同学进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2、向生活拓展

向生活拓展,就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走向社会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使教学成为生活的论述,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比方说让同学写观察日记、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写信、游记等。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让作文学以致用。这就是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将语文课堂和生活融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让同学能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借以语言文字进行顺利的交际,获取广博的知识,获得幸福的生活能力。

3、向学科拓展

向学科拓展就是将音乐、绘画引进课堂,让语文和数学、社会、自然等学科融合起来。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工具学科,它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对于小学来说,可以更好的激发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求。在武汉的很多课堂里,就有这种学科之间的拓展,运用得恰如其分。让同学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的知识的魅力,更增添语文学科的美。

三、实验效果

“营造书香班级,让好书陪伴同学,让经典滋润同学童年。”拓展阅读活动做到全员参与,师生个个看书、做笔记、写读后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活动中,班级里已经形成了“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氛围。

1、拓展阅读活动激发了同学的语文学习兴趣

据同学问卷调查得知,有20%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习语文,50%的同学喜欢学习语文,只有10%的同学不太喜欢学习语文,这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2、拓展阅读活动陶冶了同学的道德情操? 无数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同学,影响着同学的言行,陶冶了同学的情操。

3、培养了同学的语文能力? 我们出了一张阅读测试卷,实验同学的成果明显高于同龄同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发明能力。

4、提高了同学的读写水平? 我开展课外阅读时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坚持多读多背,提高了同学的读写能力和水平。同学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有十几名同学在阅读和作文中获奖。

5、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同学的视野

局部同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中外名著也略知一二,全面提高了同学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反思

几年来的实践,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1.拓展,必需建立在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上,不能偏颇或者曲解,也不可面面俱到,拓展的内容也要符合同学的实际。

2.局部同学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仍然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同学的阅读、作文能力较低。这些同学的提高急需解决。

廖小华

小学语文阅读范文第6篇

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提示〕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复习训练〕

1.给带点的字选择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闻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名声④用鼻子嗅气味。 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⑵《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幅世界闻名的油画。 ⑶一进公园就闻到了荷花发出的清香。 ⑷我们小记者正在采访新闻。

单薄 ①衣服穿得很少②身体瘦弱③不充实 ⑴这篇文章的内容太单薄。 ⑵天冷了,衣服不要穿得太单薄。 ⑶他不高,身体显得太单薄了。 2.说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⑴我看这两个字没有什么区别。( ) 我看你还是区别一下吧!( ) ⑵孔繁森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 ) 3.联系课文,解释句子里带点词语的意思。

⑴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负荆请罪:

⑵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

⑶我们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自作自受: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

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主要方法有: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

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复习训练〕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说用什么方法理解。

⑴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⑵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⑶“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⑷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打击。 阅读

(二)

一、理解段落的方法。 〔复习要求〕

掌握读懂(理解)段落的方法。 〔复习提示〕

一篇文章大多数都是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落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思想,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读懂文章的时候。每读完一段,就了解了一层意思。一段一段地读完全篇,领会了每一段的意思,再把每一段的意思综合起来,就领会了全文的意思。因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读懂每一段,并理解它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给文章分段,掌握提炼段落大意的方法与技巧。

1.首先谈谈分段。

我们认为复习分段要有成效,必须在三方面着力。 ⑴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分段依据。

从文章本身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考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学生以理性指导分段,举一反三。这些规律性知识包括显隐两个层面。

第一,文章中出现分段的标识。比如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人物的出没等;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总结句、小结句、过渡句等。这些标识是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在文字上的表现,可作为分段的参考。

第二,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主要的。以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其基本类型有:

①分合(总分)关系。这种段式的特点是由总述和分述构成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三种。

②并列关系。指各段之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形成的逻辑关系。各段之间无主次之分,但排列的先后往往有其必然性。

③顺承关系。指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的逻辑联系。所谓“顺序”可以分为:事情本身发展的顺序,事情中时间推移的顺序,事情发生的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

④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常见关系外,还有“点面”、“对比”、“主次”、“因果”、“承启”、“动静”等关系。

以上这些段落间的逻辑联系,是段落划分的内在依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逐步渗透并让学生把握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应当看作分段教学中的治本之举。在复习中,要在阅读具体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使之达到温故知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⑵掌握可行性的方法,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的技巧。

在分段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体分割法。所谓整体分割,就是在大致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结构的规律性知识,研究一下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全文分成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

此外,分段方法还有“重点突破”和“相邻合并”两种。重点突破就是先看课文重点写什么,找出重点段的起讫点,然后再照顾其前后写什么,可分几段,前面谈到的点面关系、主次关系等可以用这种方法;相邻合并,就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描写说明同一方面的邻近的自然段归并成结构段,顺承等关系的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分段。

分段复习还应包括概括段意的方法的复习。分段与概括段落大意,前者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则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解课文的过程。从语言表达的训练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①组合法。即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自然段或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

②扩展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扩展,形成段意。

③摘句法。直接从这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为段意,这句子往往是总起句、关键句、警句、结束句等,一般说,从段首摘总起句,从段中摘关键句、警句,从段末摘结束句。

④连串法。划出这段中的重点词语自己加上几个词,把它连起来成为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在复习归纳段意的过程中重要在于思维训练,真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掌握概括段意的要求和步骤。

概括段意的要求:

①要从内容角度概括,而不要从思想角度概括。即不能写成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②不要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 ③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概括段意的步骤:

①初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②细读各段,对自然段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运用归纳段意的方法归纳段意。

③再读全文,整体思考,进行修改使之准确、通顺。 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

①取舍法。即学生抓住主要的,舍弃次要的归纳段意。

②归并法。指低一级的概念归并成高一级的概念,形成逻辑意义上的归纳。 ⑶施以灵活性的处理,促进学生阅读的个性发展。

即使如上所说都有所重视,还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复习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求实效。具体说来就需要:

①因文而异,调用学生平时的积累。

文章结构各种各样,学生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复习中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段、归纳段意,并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从而发现文中出现的显性分段的标识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规律性知识和方法。

②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我们认为,只要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千万不要过分以标准答案来框死学生。例如:学生能抓住课题,运用联想、假设、推理的方法探求文章的思路。只要基本上做到思维过程与文章思路相合拍,就应该肯定,不必苛求“到位”,要允许学生在推测到具体分段中经历一个由误到正,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过程。

〔复习训练〕 篇1 《给永远比拿愉快》

有一年,俄国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一个小岛上的休养。他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去看望爸爸,儿子在爸爸住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就跟着妈妈回俄国去了。

春天,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窗子下面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这样的:

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下来。我望着他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留给人们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小朋友,你喜欢这封信吧?我愿意小朋友,都随时随地做好事,给人们留下像鲜花一样美好回忆。

1.用“‖”给文章分段,分段的依据是 。 段意是:

2.用“~~”画出能够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

3.短文第3自然段中的“你”是指 ,“我”是指 ,“它们”是指 。

上一篇:餐饮主题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单位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