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范文

2023-09-17

文明祭祀范文第1篇

清明节将至,在这缅怀先烈、先祖、铭记历史,寄托哀思的时节,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倡文明、节俭、低碳、安全的祭祖新风,东风林场党总支向林区广大职工居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传承文明祭祀。自觉传承文明的美德,号召亲朋好友踊跃参加到文明祭祀行动中来,大力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公祭悼念、撰写追忆文章等文明祭祀活动,积极打造温馨、文明的祭祀环境,享受“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快乐。通过网上留言、话题讨论、微博微信传递红色故事等形式,唱响铭记历史、追思英烈、崇尚英雄的网络主旋律;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二、勤俭节约,从俭祭奠。摒弃扫墓祭祖焚烧纸钱香烛、燃放烟花爆竹等陈规陋习,抵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拜祭活动,提倡以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祀、踏青遥祭、家庭追思等文明、安全、低碳、健康的现代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科学祭祀的先行者、带头人,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职工居民。

三、禁用明火,安全祭祀。严禁携带火种、火源进入森林区,禁止在林区燃放烟花爆竹、焚香烧纸,严防发生森林火灾;在墓地等场所祭扫时要自觉遵守秩序,到指定地点祭祀。

四、树好形象,倡新风尚。要移风易俗,文明祭奠,不在街道、十字路口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不影响他人正常生产生活,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林区广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做“告别陋习、崇尚文明”的先行者和带头人,影响和带动身边职工群众自觉以文明安全形式进行祭扫、祭奠。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讲文明、树新风,用文明祭祀的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积极投身到加快建设特色经济、产业发展、文明和谐新林区的伟大进程中。

文明祭祀范文第2篇

清明节已经过去,在清明节期间淮上实验小学整治不文明祭祀活动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丰硕果实,现总结如下: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接区教育局通知以后就由校长召开整治会议,成立领导小组,任务分解到部门,专人负责,制订落实方案,认真落实到位、,领导督查,责任追究。

2、明确工作重点。学校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和通知要求,明确了工作任务和重点,扎实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并督促辖区内公民办幼儿园及各村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学校按照教育局下发的文件要求,采取了各种措施,按照工作步骤,抓好三个阶段的工作,尤其认真做好了学校承担的“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文明祭祀的宣传引导,张贴宣传公告,进行专题教育,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等工作。

4、加大宣传力度。学校自从接到通知后,就充分利用学校操场上的电子屏等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学校召开了教师会、班级召开了主题班会进行宣传教育。为了要让师生对不文明祭祀活动内容及危害人人知晓,学校又印了两千多份“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的小手拉大手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同时,学校加强了此项工作的信息报送,树立良好了的学校形象。

5、通过电子屏,“致家长一封信”等充分发挥了“小手牵大手”的作用;通过校门前设立的宣传站,向家长及过往群众宣传了不文明祭祀行为的危害等,及时而有效的清除了不文明祭祀的现象。

蚌埠市淮上实验小学

文明祭祀范文第3篇

回想往日,犹见慈容面,神采奕奕,奈何,如今天人永别,青山依旧,故影还熟,外祖母却已驾鹤西去!古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悲乎!痛哉!岁无情而思欲追,忆我幼年,父母杂事琐碎,无暇顾及,托外祖母照看。长忆幼时,相伴而眠,每夜盖被哄睡,唯恐惊之冻之,偏袒爱护,缝补叮嘱,无微不至,视若掌上明珠。每每若此,惟凄凄然,不感言陈。今仙踪渺渺,过往种种,一一难表,思念及此,惟凄然泪下,感无以为报。

外祖母生于民国乱世1920年怎能识得半字,而能明礼数,一生操劳,全为家庭。年幼丧母,中年丧子,寡居三十年,沧桑历尽遍,饱尝黄连苦,走过风雨春秋,书写坚强二字。外祖母之德远近皆闻,和睦亲友,敬重乡邻,口无是非,正直为人,善如西天如来,形似菩萨观音。每日起早贪黑,含辛茹苦,抚养四个子女,身兼美德,持家有方;无欲则刚;默言慎行,处世以宽;育人以正,待人以诚。儿女立业成家,开枝散叶,孙辈众多,再帮及抚育,期间辛苦,不与外人知。祖母受苦,皆为子女。目睹舅父母姨,深知乌鸦反哺,久病床前,皆尽孝道,方能安享晚年,长寿九十有三。外祖母西去矣,魂兮归来!悲呼不应,祭之不食,纸灰飞扬后背寒,寒风袭袭心如刀剜。

树死能有返青日,人亡不能再复还,今日一别,再无相会日,逝者已矣,生者追思,寄语薄纸,乞在天有灵,庇佑子孙,平安康健。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文明祭祀范文第4篇

[摘 要]单鼓是在我国东北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俗称“烧香”。东北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的民香和旗香,经几千年的历史浸染,在单鼓中留有深深的痕迹。这种原始的由萨满艺人手持单鼓并伴有歌舞的祭祀形式逐渐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并得以保留和传承,本文从满族萨满祭祀中单鼓种类和表现形式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和保护单鼓及满族萨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单鼓;萨满祭祀;东北满族

[收稿日期]2018-02-05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吉林省地方曲种研究”(2013B85)。

[作者简介]吴 丹(1992— ),女,河北唐山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 “萨满”又可称为“珊蛮”或“嚓玛”,该词来源于通古斯语saman与北印第安语shamman,原词有智慧、探究等含义,后逐渐被认为是萨满教中从事与萨满相关活动的能与神灵沟通的人,也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萨满经验和行为的统称。萨满教是中国北方民族信奉的原始宗教,东北既是满族的发源地,又是满族文化的母源,萨满教作为满族的传统信仰,对东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北满族萨满教信仰的方式就是举行烧香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请来单鼓艺人,沿用原始萨满的装扮,头戴神帽,身穿彩裙,身系腰铃,手打单鼓,载歌载舞。满族萨满祭祀中单鼓的表演是东北地区宗教信仰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关东地域民俗文化的特产。

一、单鼓本源

“单鼓”是流传于东北境内的艺术形式。学界对其本源观点不一,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唐王东征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领兵东征途中大河挡住去路,就在焦急之时,水中突然出现一群神仙并在他眼前搭成了一座桥,李世民从桥上飞驰而过,然而士兵在渡桥时,桥却突然消失,正在桥上行走的士兵和兵马全部落水,无一人幸免。这些士兵的魂魄无处可去便托梦于李世民,求李世民给他们封个牌位,让自己有个归宿。李世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并为这些士兵的魂魄建立了带有红门的庙,并告诫他们:只有看到庙中的红门才可以进,没想到,这些魂魄把“红门”错听成了“逢门”,于是他们逢门即入,扰乱了百姓们安宁的生活。百姓们就只好每逢正月,摆起供桌香案超度亡魂,单鼓是烧香中重要的道具,随着烧香的普及得以流传于民间。其二,满族萨满跳神活动。在渤海政权建立之前,满洲的祖先粟末靺鞨曾迁移营州(今辽宁朝阳),并且与当地汉人密切联系。正统(1436—1449)女真部落经过几次迁移后安定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境内),皇太极时期迁移至辽沈一带,在原来的满洲八旗基础上,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东北满族萨满教信仰的方式就是满族萨满跳神满族跳神:又称满族烧香,是满族萨满一种有歌舞表演的祭祀活动。,在活动中请来单鼓艺人,沿用萨满跳神的装扮,头戴神帽、身系腰铃、身穿彩裙,手打单鼓,载歌载舞,形成了单鼓的本源。单鼓本源的形成是满汉文化不断编入和整合的结果,与京郊中原地区相比,东北萨满祭祀活动中的单鼓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特征,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东北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单鼓种类

单鼓,是专门用于萨满祭祀活动中所打之鼓,因鼓面蒙皮,称为“单鼓”,又称“单面鼓”“单环鼓”“太平鼓”。《柳边纪略》中记载:“跳神者……以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枚在柄,且击且摇,齐声索索然。”[1]这是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对单鼓表演场景的描述。

满族祭祀活动使用的单鼓分为两种,一种是依姆钦,属于无柄的抓持型单面鼓;另一种是单鼓,属于有柄的握持型单面鼓。两种单鼓的材质一样,均为蒙革单面圆鼓,但两种单鼓的形式和奏法不同。依姆钦原为满语,是汉语中“鼓”的含义,是最早满族使用的抓持型单鼓。鼓形分为椭圆形和正圆形;抓鼓的鼓环用“环”或“钱”的方式镶嵌在鼓圈框上,拴连一条鼓绳在抓环和鼓圈之间,使单鼓艺人能牢抓单鼓;在执鼓时,抓住金属(铁、铜)圆环,用木质鼓槌击打,音乐鼓点呈单数点“三击为一节”的演奏规律。有柄的握持型单面鼓,又称“九环鼓”,是当时蒙古旗人和满族汉军旗人所使用的握持型单面鼓。它的形状有扁圆、团扇形、桃形,直径约为40厘米;鼓面以动物皮蒙制而成,多以羊皮居多;鼓圈以扁平的铁条弯曲而成,约1厘米;鼓圈弯曲后留有部分合拢伸直约为12厘米的鼓柄,将鼓柄外裹布条、薄皮或麻绳缠绕,这种方式既易于握持,又可以将鼓圈与鼓尾连接在一起;三组鼓拴套在鼓尾处,表演时互相碰撞发出唰啦啦的声响。[2]

东北单鼓的最大特征就是将单鼓的鼓环细铁条锻成四菱形后拧成麻花状,与同是麻花状的铁条棱一起摇动碰擦来增加鼓环的演奏效果。东北单鼓的鼓鞭是以木篦削制而成并将其顶端磨成圆头,可使击打时既防止损坏鼓面又增加鼓鞭的弹力,鼓鞭的尾端拴绑用彩色布条做的穗子作为装饰。经笔者研究认为:握持型单鼓和抓持型单鼓都为满族萨满祭祀中所用单鼓。最早使用单鼓为抓持型,后来清代汉军旗人烧香时出现了握持型单鼓,现今握持型和抓持型这两种单鼓并没有明確的使用场合,主要依萨满使用的习惯而定。

三、单鼓表现形式

单鼓祭祀内容包括民香和旗香。民香和旗香都受到了满族萨满跳神的影响,民香是汉族平民百姓烧香祭祀活动。烧香祭祀时,萨满身着彩裙,头戴神帽,腰间系多个长方形的腰铃,手握有柄的单面团扇形皮鼓,手柄下端缀有数枚小铁环,鼓边用竹或藤制作,裹上彩色绣花布条,边跳舞边击鼓,边扭腰边摆腰铃,称作摆腰铃。[3]

民香主要分为“乐香”“愿香”和“开光香”。乐香就是为祈求庄稼丰收、生意兴隆、娶妻生子等喜乐之事而烧香,一般是逢年过节时,香主家会请来单鼓艺人进行表演,同时香主向老天爷或自家祖宗“打香应”打香应:一般是许愿的人面向正北方向烧一炷香并低声念出自己许的愿望,愿望多为祈求庄稼丰收、生意兴隆、娶到媳妇、早生贵子等类内容。,并许下诺言。如果愿望成真,许愿的人就要在当年的农历十月到正月之间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请来专门的单鼓艺人表演,履行自己的诺言还愿,对神灵和祖宗的保佑表示感谢。愿香是为了祈求和还愿神灵和祖宗能保佑后人一年四季平安而烧香。例如:家中有人生病后久治不愈,就请巫医来瞧瞧并告诉其亲属:祖宗在阴间过得不好或者病人招惹了某位亡魂等内容,这时家人同样要“打香应”,请求亡魂不要再带来灾难,并承诺如果病人痊愈,一定烧一台香请亡魂回家吃宴席。如果患者的病真的康复了,家人需要在当年的农历十月至正月间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请来单鼓艺人表演,同时香主进行“烧香”还愿。开光香,又称“立门户香”,是为一家人中兄弟单立门户而烧香。单立门户的兄弟需要将祖宗留下来的有祖宗先辈的姓氏、名字的宗谱重新抄在新的宗谱上,然后举行开光新宗谱的烧香仪式,祈求神灵和祖宗保佑独立门户的家人岁岁平安。总之,烧民香的目的尽管有不同之处,但是单鼓表演内容都是一样的“民香十二铺”。

旗香是清初汉军旗人的烧香祭祀活动。旗香祭祀活动多在秋收后到春耕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分为“愿香”和“喜香”。“愿香”又称太平香,是为许愿、还愿而烧香,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福驱灾避祸、喜乐祖宗。“喜香”是为庆祝丰收或喜庆之事而烧香。由于旗香的内容较多而复杂,所以单鼓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也极为丰富。可将其内容概分为“内路鼓”和“外路鼓”,“内路鼓”的唱段主要包括神灵和神话人物,还有一些关于亡魂回家吃宴席等带有封建色彩的内容;“外路鼓”的唱段多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小说与戏曲人物等内容。旗香符合人们对神灵、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及萨满教信奉多神的观念,后人将旗香祭祀活动中表演内容总结为“旗香二十四铺”。

东北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的“烧香”在单鼓中留有深深的痕迹。随着满、汉文化“触变”的过程中单鼓将民香和旗香逐渐融合,并有所发展。[4]在融合过程中,一些满汉民歌、小调、二人转和鼓词等形式的融入丰富了单鼓的内容,单鼓逐渐演变为一种广受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这既表现了宗教信仰的形式,又达到了娱乐的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东北满族萨满祭祀活动中单鼓种类和表现形式的概括性梳理,我们可知单鼓与神秘的满族萨满祭祀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单鼓是满族萨满祭祀中一件重要的打击乐器,艺人演奏有规律的节奏来营造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单鼓是萨满手中的一件法器,可以沟通神灵、降请神灵、驱魔祛病;单鼓是一种萨满祭祀形式,是萨满教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 语

处于21世纪的今天,单鼓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一,大部分老艺人已相继去世,民间举行萨满祭祀活动逐渐减少;其二,随着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单鼓的整理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一些本来有萨满祭祀传统的家族,结合续修家谱等方式重新修复中断多年的祭祀形式;还有很多家族出于民族情怀,根据真实的关于清代官方和民间萨满祭祀活动文献,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利于庆祝重要节日、重大场合等方式,召集族人举行祭祀,有的家族还修建了专用的家庙和堂子。总之,尽管当代的满族祭祀活动在形式上大部分都是按照传统程序举行,但由于时代的变化,东北单鼓的内容不断丰富,成为满族萨满祭祀活动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现如今,對东北单鼓的研究被视为保护和挖掘满族萨满祭祀活动的对象,逐渐使其得到恢复,并普遍流行于东三省地区,而且在东三省的偏远地区每年都会定期举行活动。虽然现存单鼓已淡化了当初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它的内容和形式却是研究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参 考 文 献]

[1]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M].沈阳:春风出版社,1991.

[2]刘桂腾.满族萨满乐器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

[3]鲁 滨.谈辽宁满族舞蹈[J].满族研究,1997.

[4]金士友.长白山文化生态场域内地方曲种的文化触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科版),2017(04).

(责任编辑:崔晓光)

文明祭祀范文第5篇

活动总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之际,为加强我校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牢记中华民族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珍惜美好幸福生活,我校特组织了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清明节纪念英雄系列活动——网上祭奠先烈、扫墓、学习一名先烈事迹并撰写一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心得体会、观看爱国教育片并写读后感等一系列活动。

3月31日开展“网上祭英烈 文明过清明”活动。各班少先队员由中队辅导员组织在相关网站上为先烈留言、敬献鲜花、抒写感言寄语等。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祭英烈网上征文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发表感言心声,通过这种祭奠方式,表达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4月1日上午,我校在举行了“英雄图片网络展”,各班学生积极行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了许多革命先烈的图片,分类展示于专题网页。

4月2日上午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要求学生写出1000字以上的观后感。

4月2日下午各班以缅怀先烈为主题,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诗朗诵、舞蹈、革命歌曲大合唱、讲英雄故事等,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达自己对先烈的敬佩之情。

文明祭祀范文第6篇

春秋战国时,骊姬想让他的儿子当国王,就将太子申生杀了。申生的一个弟弟重耳知道后,也怕杀自己,就带领一些大臣出逃了。后来,重耳因吃不上饭被饿晕了,一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烧熟了喂重耳。重耳终于活了过来。

17年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分封有功之臣。他忽然想起了介子推,就三顾茅庐去请他,可他却背着老母上绵山了。晋文公听了大臣的话,在绵山的树林外三面点火,一面留给介子推出来,介子推还是不出来,被烧死在山上。死时,手里还攥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施恩不图报的品德感动了晋文公。于是,晋文公亲自为他送葬,祭祀。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绵山改为介山。

第二年,晋文公又去介山祭祀,发现介子推死时抱的那棵被烧焦的大柳树长出了新枝,又结合介子推诗中的清明,把祭祀的日子改为清明节,年年祭奠介子推。另外,晋文公报恩的精神也很教育人。

我们国家是文明古国,礼仪之帮,几千年来都没有忘记个节日,祭祀面扩大了。成为全国性的祭祀活动。

上一篇:资产评估中的价值范文下一篇:总经理月度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