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26

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张丽君

县区:天水市麦积区

单位:麦积区元龙中学

电话:13993875433

[摘要] 教学不仅需要和谐,更需要有效。在教学中,通过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重新认识现代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性,注重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师生关系和谐有效

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师生关系,它是教师在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建立起来的一种友谊。这种友谊的好坏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怎样建立师生关系,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美德。本文试从现代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对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思,论述在现代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对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思

传统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围绕完成自己的职责,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只考虑教师怎样上好课,不考虑学生的学,教师只想改造、塑造学生,充当“园丁”角色,把学生当作“花朵”修修剪剪;把学生当作“泥巴”随意捏弄;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不断地灌输。教学时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师生关系模式对师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同时也被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所认同。在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听话服从,毫无个性,缺乏创造性的人,当然也只能是片面发展的人。

通过以上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省,我们认识到,以前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而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造社会的主体,弊端是显然易见的。

二、现代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难以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特别是对素质教育而言,在教学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亲其师,信其道”,此乃中国教坛上的一句古训。亲者,亲近、喜爱之意也。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接受他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潜心钻研。"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平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 “信其道”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教育效果之一,“信其道”的前提是“亲其师”,实现“亲其师”的理念前提是教师尊重平等的学生观。

教育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没有人与人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所谓教育。换言之,教育是通过师生关系借助其他物质条件和手段,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另外,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过程决定了它必须依托良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素质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情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由此,师和生都不能忽视其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方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其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如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良性的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尚且不能完成,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现代课堂教学应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保证。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以人为,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是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要激活知识,激发学生活力,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观念方面,要彻底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观念。

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定位的认识。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种永恒的资源,那就是学生自己。从知识信息的角度而言,今天的学生知识信息获取的渠道,已不再只是学校、课堂、书本和教师。学生从学校以外的广大传播媒体中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学科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从生命的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这本身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和共享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互动的情境中,实现着民主平等的参与和合作。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相互认识、交流、影响而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运用教师的语言艺术,搭建沟通的桥梁,消除和学生的隔膜。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恰到好处,创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配合以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设法引导学生坦诚相待,消除师生之间产生的冲突、误会、隔阂。学生会在教师有艺术的语言中体会到教师的爱心,教师的语言艺术成了师生间融洽的催化剂。充满情感的语言确实能打开学生紧紧关闭的心扉,使师生紧张关系“解冻”,慢慢变得融洽;同时,教师的语言艺术决定教师的教育效果。

2、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地相处。

3、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如: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教材,制定学习计划,一起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一起商定教学方法,共同商量每天的作业及作业量,

4、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一位学生,热心地帮助学生解决生

5、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博得学生的崇拜和喜爱。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做事公正,言而有信,获得学生的信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收集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知识,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自己的特长引得学生的欣赏,如能写一手好字,能画一幅好画,能打一趟拳,能唱一首歌等。

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种资源,学生也是一种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在这种流变状态中,他们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这里面的信息,不只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兴趣、情感等要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 灵活运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 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现行的数学教材中, 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情感因素, 值得我们认真去挖掘。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依托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 仍需对教材进行“编辑加工”——积极选择, 有效重组与完善整合。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 我把军营训练的情境图改成班级座位图进行教学, 因为班级座位图比军营训练图更接近学生的实际, 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列和行, 更容易理解列与行的概念, 进而能准确地用数对确定位置。创造性使用教材, 结合生活实际,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2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创设环境与气氛,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有人说:“环境造就人, 气氛熏陶人。”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 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 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 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 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 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 设疑激趣、做游戏、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 活跃课堂气氛。再如动手操作, 分组合作, 自由组合等形式。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演示, 实物投影等, 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教学一年级“数的认识”时, 我采用动画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配合学生动手摆实物, 使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先显示一幅反映新学年开始的图画, 图中的老师、学生、鲜花、树木、房屋、飞鸟等画面一个接一个地慢慢出来, 通过数画中的人和物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 画面中的每一个图都是可以移动的, 通过鼠标对物体的拖动, 可把同类的物体分在一起, 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 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学得高兴, 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3 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教学, 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 通过画、剪、折、拼等手段来探究和获取新知。教学时可让学生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 然后, 放手让学生任意地等分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如采用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对折便得到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推导。先制作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用拼接的方法, 可以得出一个长方形 (或者一个平行四边形) , 而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便是这个长方形 (或者一个平行四边形) 面积的一半。这样, 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 (长) ×高 (宽) ÷2 (一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而学生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4 提高课堂训练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要着眼于学生会学。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思考, 讨论, 探究等过程会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要汇合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之中。这种训练要区别于传统的刻板的训练, 不能搞题海战术, 要有针对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适当编设一些集趣味性, 科学性于一身的课堂练习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如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数对卡片, 让其寻找自己的新位置, 接到开始的“命令”后全班同学都迅速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这样的练习学生既不乏味又学到了知识,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深入研究学生、教材、新课标, 并改变教学方式,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才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走出困境, 成为趣味性, 科学性于一体的生动活泼的一门学科,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 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课堂是学生求知、获知、发展的主渠道, 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主阵地。本文从现实生活出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例, 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 灵活运用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创设环境与气氛,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3) 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 提高课堂训练效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和谐,师生关系,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1]21号) [Z].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

[4] 崔相录.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 3.

[5] 胡佐勇.教育环境的和谐共生[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

[6] 张斌.愉快教育模式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

[7] 如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J].黑龙江教育, 2002 (12) .

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1 利用幽默的语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充满幽默睿智,使课堂生辉,并能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在教学中笔者力求以知识本身利用幽默来组织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一次,笔者进教室,发现许多学生在打瞌睡,笔者想即使把他们叫醒了,有些学生精力也不可能集中,于是笔者绕教室一周,让周围的学生把睡觉的学生叫醒,笔者说道: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本应说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同学们先是一愣,然后大笑起来。欢笑之后学生们重新转入课堂,和笔者配合很好。相反,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对学生只是进行空洞说教或训斥,效果肯定会不一样。

“老师你好cool,我们特别喜欢你的课”。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笔者感触特别深。“老师教的能力+学生学的能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成绩”。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师生交流,坦诚相待,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形成了很宽松的学习环境。课余十分钟,学生会经常和笔者探讨一些话题,比如,“我学英语的动力是什么?”当然笔者的答案是随着不同学生而变化的,他们对老师的答案也很满意。这样从课上到课下、师生都是一种很自然的关系,学生学习自然感觉很轻松。

2 注意体察学生身心需求,及时改变课堂教法

每当同行偶尔去听一节课的时候,总会为这位教师的精心设计,滴水不漏的教学而赞叹和折服,殊不知对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跟从这位教师的学生而言,教学形式的单调重复就成了一种负担,从而产生腻烦情绪,甚至可能导致逆反行为。笔者们面对的学生正处在求新求变阶段,渴望丰富多彩,欣赏标新立异,不愿意迎合他人、逆来顺受。只有认识他们,了解他们,才能使学生打心眼里佩服你。继而心悦诚服地接受你。“以学生为主体”不应该是一句空洞的理论,而应将其有机渗透到笔者们的教学实践中去。教学中知识的传承必不可少,但思维含量更为重要,学生并不拒绝知识,但是他们拒绝墨守成规,更期盼启发智慧的“思维体操”。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上课更注意体察学生的需求,围绕学生的身心需求来设计笔者的教学。在此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提高。

单元测验过后,照例是一节试卷讲评课。一些同学东倒西歪,像在听实际上并没有听课,看来部分同学不求上进,不够虚心,只得“杀一儆百”了。“李××”,笔者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只见他摇摇晃晃站了起来,一脸不在乎。“刚才还表扬你,怎么马上就翘尾巴了?”“我不想听!”他伸脖子说道。“你尊重老师的劳动吗?笔者一张张试卷批改统计,你知道老师为了这节课花费了多少时间,可你倒好,不想听课!……”最后,他说“我其实在测验后就已经找出全部错误的原因,既然我已经全会了,为什么还要听?”是啊,全会了为什么还要听?这个问题一连几天在笔者的脑海中盘旋。经过认真反思,终于在一节晚自习上笔者向全班同学作了自我批评,承认自己教学的不足,没想到竟引来了全班同学的热烈鼓掌,只见李同学涨红着脸的站起来说,“对不起,老师,我也太骄傲,太没礼貌了!”这时掌声更热烈了,笔者注意到李同学眼中流露出的是真诚与感激!趁着同学们情绪高涨之际,笔者顺势问道:“还有哪些课同学们不愿听?”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1) 老调重弹的复习课最不愿听! (2) 新课一看就会的内容,老师仍按部就班讲授,我们不愿听!……”后来,笔者根据学生的要求改变教学方法,同学们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3 换位思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知识体系是相对稳定的,而笔者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具有一定能力、情感和需要的个体,由于其生理条件,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性格及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的差异,因此学生的情况也就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正所谓“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笔者每一届的学生都在发生变化,如果笔者持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念头,消极应付处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莘莘学子,显然只会四处碰壁。对于满脑子“肯因德”、“因特网”,嘴边挂着“帅呆”、“酷毙了”的学生,我们了解多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的度就是学生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或者较高要求,不要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应该善于去发现和肯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4 尊重个体,培养能力,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营造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自由、积极参加的自主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运用所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具体实际相适应的学习活动方式,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如果过分偏袒少数学生,会引起多数学生的不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因此对于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教师应更要关心、爱护,多去主动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并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对立自信,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在同一个方面表现出“差”,他们差的方面各不相同,同样,他们也不是样样都差。教师应该慧眼识差生。如:一次英语课上笔者提问一个差生时,他竟然没听见。笔者走过去一看,他正专心致志地做飞机模型呢。看到这种情况,笔者首先控制自己,不是去批评他上课不听讲,让他在全体同学面前出丑,而是拿起他的制作心平气和地对全班学生说:“Look!How nice a model plane it is!Do you like it?假如没有创造头脑,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搞不出这样的创作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像这位学生在做飞机模型上一样地积极主动,勤于动手动脑。”下课以后,那位学生主动向笔者承认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一定发奋学习英语及其他功课;笔者因势利导,给他指出以后学习的方向。一个学期下来,他的成绩大有进步。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差生也跃跃欲试,争着表现自己的特长,促进了全班的英语学习。

5 结语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就要不断更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是受学生欢迎的,肯定是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智学英语,乐在其中;趣教英语,笑意 (效益) 无穷。只要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遇到问题时能站在学生角度,和学生商量着办,用道理打动学生。这样师生双方都很愉快,学生学英语感觉很轻松,学习效果自然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有效手段。

摘要:本文论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注意调动学生情感,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 杨宇学“.情感、策略、文化教学目标刍议”[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2) .

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和“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构”等四个方面。

关 键 词:师生关系;前沿演进;热点领域

作者简介:汪海彬,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卢家楣,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宁,上海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姚本先,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一、引言

师生关系作为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对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因为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并对学生的情感素质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2]为此,研究者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师生关系问题的大讨论,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进入研究的繁荣期,[3]到了新世纪,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推行的背景下,师生关系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4]为了探寻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新特点,本研究拟采用知识图谱分析直观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演进和热点领域,以期为今后师生关系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平台,以“师生关系”为检索主题,以“2000-01-01——2014-08-08”为检索时间,展开文献检索工作,共检索得到20773篇文献,在剔除诸如会议记录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1093篇。

(二)研究工具

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Ⅲ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关键词进行修正,并结合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

(三)研究过程

将确定的题录信息分别以Refworks和NoteFirst两种格式导出,其中Refworks格式的题录信息用于CiteSpaceⅢ软件的分析,以探索国内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演进等信息;NoteFirst格式的题录信息用于Bicomb共词分析,通过提取并修正关键词(如关键词中带有数字等无关字符等)后确定高频关键词,并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然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

为初步探索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采用CiteSpaceⅢ软件中的突变检测(Detect Bursts)功能探索师生关系研究中关键词的突变点,直观显示了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前沿的演进过程,大致包括三个不同阶段。

1.2000-2008年

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非常丰富,呈百家争鸣之势:素质教育、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知识经济、教学活动、德育、主体、课程改革、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教育、校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研究前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2000-2006年的素质教育,2003-2007年的课程改革、新课程,以及2005-2008年的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前沿的这种演进都与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素质教育成了2000-2006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200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课程改革、新课程成了2003-2007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并且在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12月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和谐成了2000-2008年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主题。

2.2009-2010年

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没有明确的前沿主题。

3.2011-2014年

有效性、高效课堂、效率、小学语文、初中数学等成为这一时期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可见,在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后,当前师生关系研究更加注重与教育质量相联系,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质量。综上可知,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热点分析

1.高频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11 093篇文献共有关键词11 489个,呈现的总频次为52 682次,对标准化后的前5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见表1)结果发现,前50个关键词呈现的频次为14 426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27.4%。其中前10位关键词出现频次均达280次以上,它们依次为师生关系(4995)、和谐(725)、课堂教学(628)、学生(379)、教师(361)、教学(357)、高校(345)、教学效果(294)、构建(291)和兴趣(281),这初步表明我国师生关系研究以探索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为主。关键词的知识图谱也直观地展示了这一结果:师生关系出现的频次最高,其圆圈最大,和谐与课堂教学次之。

2.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寻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采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生成50个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通过SPSS中的Ochiai系数将其转化成共词相似矩阵,然后采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产生相异矩阵,最后将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见表2)

在相异矩阵方面,依据以往的解释:相异矩阵中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5]由表2可知,距离师生关系最近的前十个关键词由近及远依次为和谐(0.746)、教学效果(0.803)、课堂教学(0.837)、民主平等(0.848)、教学过程(0.849)、课堂气氛(0.857)、学习过程(0.859)、教学活动(0.864)、构建(0.866)、新课程(0.870),这一结果初步说明我国师生关系的研究经常论述和谐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与教学(包括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课堂气氛)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建构、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等问题。

在聚类分析结果方面,(见表3)结果发现,师生关系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分为四大类。

“种类1”包括主体性、主体间性、和谐等18个关键词,是当前研究的最大热点之一,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及其对教育教学影响的论述。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体性师生关系理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理论以及他者性的师生关系理论三个阶段;[6]师生之间是“主—客—主”式的两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7]主体间性要求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8]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9]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应从人性的一般特点出发,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使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主体间性关系,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日趋完美的终极目标;[10]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民主平等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理解对话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合作互动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11]教学活动与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的关键是教师,[12]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13]

“种类2”包括兴趣、英语、培养等6个关键词,主要涉及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立,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了解学习、与学生沟通、真诚相待、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14]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师生情感的主要因素,师生情感是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15]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端正学生学习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入手;[16]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活动情景,改进教学方法,[17]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创建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释放学生思维潜能。[18]

“种类3”包括教育、情感、尊重等7个关键词,主要涉及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新型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19]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以一种游戏精神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双方作为平等的主体,在“我—你”关系中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进行有效交往;[20]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21]并且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且还要善于与学生沟通;[22]新师生观下的班级管理需要班主任老师尊重学生、让学生充满信心等;[23]尊重教育的核心是在这种新的理念指导下,以尊重为切入点,重建社会道德伦理,重建学校的师生关系,重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学校的整体人文环境与教育精神。[24]

“种类4”包括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素质教育等17个关键词,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建构。这方面研究的总体结论是:应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5]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6]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7]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28]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继而达到“知、情、意、行”相结合、相统一的目的。[29]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关键,[30]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机制和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等。[31]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和热点领域的研究发现,在前沿演进方面,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前沿演进与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密切相关,这一方面表明师生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性,另一方面也提示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在每次教育变革下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为此,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推进和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的背景下,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也势必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这还有待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

在热点领域方面,结果发现师生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类,即“师生关系及对教育教学影响”“基础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和“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建构”。这与以往部分综述研究认为师生关系的构建是研究热点的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师生关系的研究更突显教育应用性,而这也恰与2011-2014年研究的前沿集中于有效性、高效课堂、效率等主题相吻合。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人工阅读和分析后发现,当前师生关系研究尚存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研究者大多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师生关系的理论构建策略,不可否认一些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有些也有生搬硬套西方哲学理论的趋向,这就需要教育实践研究的实证验证,以筛选出更富科学性、有效性的构建策略。第二,研究视角局限教师层面。师生关系的构建方面大多偏重于教师一方,对学生的关注则较少,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师生关系没有摆脱“教师主导”,教师“掌控”狭隘的研究思路,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与提倡的双主体自相矛盾?第三,研究对象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为主,但幼儿师生关系、特殊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则较少,这不仅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均衡教育的要求不符,也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现实,尤其是学前师生关系中恶性事件屡见报端的现实相悖。

总之,今后师生关系的研究应从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教育现实相结合为指导,切实从“主—客—主”式两个主体间关系的视角出发(不仅关注教师层面还应关注学生等层面),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交互验证的综合方法,以探索出更富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改善师生关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J].教育学报,2007(5):13-19.

[2]卢家楣,刘伟,贺雯,等.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J].心理学报,2009,41(12):1152-1164.

[3]李长吉,陶丽.师生关系研究三十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86-91.

[4]樊万奎,段兆兵.近十年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9(12):67-71.

[5]郭文斌,周念丽,方俊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1-18.

[6]柴楠,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5):77-79.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50.

[8]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90.

[9]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47.

[10]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137-141.

[11]王明芳,吴岳军.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41-42.

[12]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J].教育研究,2005(1):58-62.

[13]韩江.优化师生关系 提升教学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S2):11-12.

[14]蒋小青.英语教学中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4(11):58-59.

[15]戴建辉,刘一隆.师生关系与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4):36-37.

[16]秦英.试论中学英语教学兴趣的激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206-207.

[17]查引娟,袁建萍.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135-136.

[18]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0(3):42-44.

[19]谢庭香.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14(5):62,65.

[20]刘娜,谷春娟.游戏情境中对话式师生交往关系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106-108.

[21]武红凤.浅议从情感的角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28.

[22]余柯,李晓红,王亭婷,等.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略论[J].教学与管理,2007(27):36-37.

[23]万杭仙.新型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118-119.

[24]柳海民.尊重的教育:理念价位与科学依据[J].东北师大学报,2001(5):9-11.

[25]王颖.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72-173.

[26]刘红梅.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54-56.

[27]侯力莉,李慧男,张家成.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05-106.

[28]李震.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18-319.

[29]袁思明.思想品德教学的情感与绩效[J].教育评论,2005(1):101-102.

[30]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 2012(1):127-128.

[31]王德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69-72.

责任编辑/张 丽

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教育生态场域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解读常隐含着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假设。文章基于我国西部地区5所地方高校关于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317份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方法来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态势在共生理论视域下受到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个维度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非正式组织会议、项目研讨会议和线上平台的交叉分配采用,科研就业和研究生专业素质的聚合探讨,以及团队研讨与导师监约机制的嬗变是影响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充要条件。

关键词:研究生培育;师生关系;共生态势

在研究生培育的現代化进程中,教育场域的民主化、人性化日益成为改革关注的焦点。师生关系的良性构建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被重视,如《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提出了师生关系的共生对等原则。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同时也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介质在教育领域中深刻折射与反映所形成的一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导师和研究生双向对话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打破以导师为中心的自上而下阶层式关系,进而产生师生间多向互动的交流渠道[1]。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师生关系能否保持均衡配合、有序关联,已成为良善型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研究综述

从研究进展来看,学术界对师生关系问题已经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索,其中郭友兵从黑格尔的“主奴关

系”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指出师生关系的本质为不对称的共生关系,面临着权力严重不对称的异化困境,需要从宏观制度层面和微观伦理层面加以克服和解决[2];李全喜借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科研过程、科研本质和导师关系的相异化是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逻辑机理所在[3];龙宝新强调,构建师生协同共生体是破解文科研究生日常学术指导中存在薄弱链环的有效途径[4];陈万明、李玉倩则从角色获得、角色扮演和角色习惯三个阶段,提出导师和研究生本质上在人际关系交流中属于互惠互利的权利交换共同体,而师生关系则是以教育活动为基础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互惠式关系[5]。

文章选择我国西部地区5所地方高校在读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鉴于调查内容的敏感性以及保护被调查者隐私的要求,问卷调查采用一对一形式完成。根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要求,以及匡正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及自我实现能力。因而,在师生关系这一特殊的教育场域中,学术共生单

元、科研共生环境以及人文共生模式三种共生理论维度就成为研究师生关系的重要论证依据。为此,文章从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三个方面探究研究生阶段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影响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其结果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良性发展。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共生态势是生物联合体共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一种协同关系[6],而交往理性中蕴含的共生原则应当是启蒙运动的本质核心[7]。要研究并探讨师生关系的共生态势及其影响机理,从根本上说,首先需要讨论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生命体的角色安排。“要素主义者”巴格莱就提出要把教育权威重新归还给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由此开辟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心式”师生关系价值取向[8]。另外,赫尔巴特也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决定着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是知识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者,而学生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并在教师的“权威”下学习教科书的理论知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9]。但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开展,以教师或学生为中心的“中心式”师生关系存在失衡的风险,而双方在教育活动中理应属于平等的对话主体,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彼此间的经验知识、观念差异以及思维立场等情境基础之上,形成“平衡式”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对话和理解应成为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正如马丁·布伯所说:“真正的教师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与你’关系的表现形式。”[10]但在研究生培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是多样、复杂与动态的,无论是“中心式”的师生关系范式还是“平衡式”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都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师生双方“重心”和“角色”的偏离,都无法有效实现师生之间“多角色交互叠加效应”[11]。按照共生理论观点,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不是主次、中心和边缘、抽象平衡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共同推进的合作共生关系,是在吸收两种不同属性的师生关系,即“中心式”师生关系与“平衡式”师生关系的合理性基础上共筑相处、相伴、相依,互相成就共生新质的共长状态。

据此,文章分别从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三个具体维度对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研究假设。

(一)合作意愿方面

要让信息要素、科研要素的互动处于最佳状态,其重要的联结介质在于交流。根据共生理论的观点,共生本质上属于一种共赢关系,它关注共性与个性、异质性与共同性的相互作用。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的个性化产出可以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交流手段来实现,而师生间的共性沉淀则离不开传统的交流渠道,即非正式组织会议和项目研讨会议,故交流方式将显著正向影响师生关系。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研究生应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坚持学术诚信、科研至上是研究生这一共生单元的应有之义,关注就业问题则是其立足基础,导师和研究生对科研和就业问题的研讨无疑将推动双方间合作意愿达到顶峰。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1:师生间交流方式、研讨内容、交流频率等合作意愿会影响双方共生态势的演变,高交互性信息共享模式有助于师生间合作意愿的强化,进而促进双方共生态势的良性发展。

(二)研究氛围方面

在研究生日常科研实践中,团队关系的建立、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等涉及师生间研究氛围的要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十分深远。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线索,团队关系为个体提供了影响其情绪的信息,进而影响之后的科研绩效[12],而正向的团队关系对培养师生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对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是影响师生间研究氛围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从共生层面来说属于一种协同依存、共同推进的“竞合”共生关系,因此只有当研究生这一共生单元的科研素质借助一些外部正向共生环境的作用,如科研团队的融合、师资力量的储备以及奖助政策的激励等得到提升时,双方间并驾齐驱、互助共进的学术研究氛围才能得以构建。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2:师生间的团队关系、科研条件、专业素养等研究氛围会影响双方共生态势的发展演变。良好的科研条件、融洽的团队关系、较高的专业素养有助于师生间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进而促进师生间共生态势的向上发展。

(三)适应程度方面

共生理论认为,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关系的最高级形态,师生双方在该模式下能够实现协调互促式发展,产生惠及各共生单元的新能量与双向性的信息资源,且这些要素可以实现两者间的合理分配,有利于提升整个共生系统的运行效率。然而,导师区别于研究生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前者系统化、多元化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一方面,导师以其专业性的知识和方法为师生教育活动提供经验上的指导与规划,在教育场域内拥有着话语决策权;另一方面,导师还能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内参渠道建立起隐性的社会关系网,使多数资源被导师所掌控,这样势必影响共生关系中师生间协同并进、互促共赢的生态要求。为此,需要构建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通过制度治理与规则治理强化导师正向教育价值取向。

据此提出文章的研究假设3:师生间的话语权力、监督机制、生涯规划等共生环境因素会影响双方关系共生态势的发展演变。平等的话语体系、完善的监督机制、良性的生涯规划等有助于师生间适应程度的增强,进而促进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向善发展。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章数据来源于西部地区5所高校在读研究生关于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在所调查的在读研究生群体中,男性研究生和女性研究生占比为49.21%和50.79%;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占比分别为58.62%、28.45%和

12.93%。另外,文科专业研究生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占比最高,达到了82.76%,而理工科、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占比总额仅为17.24%。最终获得问卷350份,剔除无效的样本数量,获得实际有效样本317份,问卷回收率为90.6%。文章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因变量(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都大于两个水平等级,因此选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各自变量与所对应的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设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个多元有序因变量分别为ya、yb、yc,且ya、yb、yc均分为k个等级:1,2,……,k;那么各多元有序因变量所取等级r的概率πr=p(ya、yb、

yc=r|x),pr=p(ya、yb、yc≤r|x),r=1,2,……,k,且满足公式(1)。

如果将k个等级分为两大类,分别为{1,2,……,h}和{h+1,h+2,……,k},其中h=1,2,……,k-1,如此,可对多元有序因变量按照两分类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因此,需拟合k-1个两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如公式(2)所示。

其中,Lh为第h个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xi(x1,x2,……,xq)为自变量向量,q为自变量个数,αh是截距项参数,βi

是偏回归系数。文章将合作意愿、研究氛围、适应程度分别划分为五个水平等级,并将其设为解释变量,其取值ya=yb=yc=1,2,3,4,5。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解释变量及其相关参数均可套用上述方程模型。因此,文章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建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师生关系共生态势的关键因素。

(二)变量测量与描述统计

1.被解释变量

文章的被解释变量为师生关系。文章通過邀请西部地区5所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对“高校导师和研究生师生间关系调查问卷”做出评价来解读师生关系状况,并对被解释变量的测量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的形式,1表示“师生关系非常好”,5表示“师生关系非常不好”。整体上师生关系的均值为2.58,处于上游水平。由表1可见。

2.解释变量

合作意愿。合作交流意愿情况可以分解为交流方式、交流次数以及研讨内容三个微观维度变量。由表1可计算出合作交流意愿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2.77,表明师生间合作意愿较高,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747,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研究氛围。研究氛围情况应从师生双方的角度出发,对导师而言,应在不违背共生原则导向性的要求下通过团队关系的构建来进行评估;对研究生而言,则可以凭借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和对科研条件的满意度来进行考量。由表1可计算出研究氛围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2.15,表明师生间研究氛围普遍较好,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505,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适应程度。师生双方在适应程度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导师失范行为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是否健全、对研究生未来生涯规划是否到位以及师生间话语权力是否真实存在这三个层面。由表1可计算出适应程度情况在五点式量表评价中的均值为1.98,表明师生间适应程度处于中高水平层级,且该解释变量的平行线检验数值为0.057,大于0.05,说明接受零假设,满足多元有序Logistic“比例优势”假设之一。

3.信度检验

文章利用SPSS 23.0软件得到该调查问卷的Cron-

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0.848,高于0.8,因此认为该问卷的内在信度十分理想,具有非常高的使用价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师生关系的情况。

4.结构效度检验

文章使用因子分析法检验结构效度,在调查问卷数据经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后,得出KMO值为0.817,

大于0.8,Sig的值为0.000<0.05,证明问卷具有非常高的内容效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此问卷可以通过结构效度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文章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分析方法,从共生理论衍生出来的三个维度(合作意愿即学

术共生单元、研究氛围即科研共生环境、适应程度即人文共生模式)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机理进行数据分析(见表

2)。结果表明:首先,交流方式、研讨内容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就交流方式而言,若对非正式组织会议和线上网络平台这两种交流方式的开展把控越到位,则师生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意愿就越强烈;就研讨内容而言,若导师和研究生关于学术科研和就业问题这两方面探讨得越多,则师生间达成合作交流的意愿就越强烈。交流次数这一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合作交流的意愿产生任何显著影响。其次,研究生专业素养的高低、团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正向影响。一方面,若研究生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素养越高,那么与导师进行科研学习的氛围就越强烈;另一方面,导师若在遵从共生系统原理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一种支持性的团队关系,进而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师生间研究氛围就越浓厚。而研究生对科研条件的满意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学习研究氛围产生任何显著影响。最后,导师监督与制约机制变量对师生关系具有稳健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对导师职权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机制越健全,则师生间适应程度就越好。导师是否对所带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以及师生间话语权力是否真实存在这两个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不会对师生间适应程度产生任何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共生理论对于师生关系影响机理的论述充分融合吸收了“中心式”师生关系与“平衡式”师生关系范式中关于对双方关系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具体因子。综上所述,共生理论认为师生关系主要受合作意愿、研究氛围和适应程度三类变量的影响,并通过深入分析,得出了师生交流过程中非正式组织会议和线上网络方式的运用、学术科研和就业问题的探讨、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团队关系的构建以及导师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健全等关键性因子与师生关系呈高度正相关。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导师这一共生单元由于具备十分雄厚的专业资源优势和学术优势,因而在师生日常的科研探讨过程中占领着制高点,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厘清双方关系主体间的本质属性[13],尽可能消除学术信息的显性和隐性壁垒,保持学术信息公开透明,有利于导师利用更加人性化、感性化的交流渠道与研究生进行学术和就业问题的沟通,让研究生敞开心扉,敢于突破创新,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学术水平。第二,经过学术界反复检验的团队关系不应被摒弃,需要继续发挥其在学术业态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师生间“竞合”相依、取长补短的学术精神,提升双方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灵活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分享。第三,导师这一共生单元的角色定位不应被过分理想化,一系列被大众媒体和社会舆论所热议的导师失职、失德等问题给师生关系敲响了警钟。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整合的过程,需要构建来自共生场域下的制度逻辑与协调机制,对导师存在的失职行为从制度、规则等各个维度进行全方面的监督与约束,服务于当前制度治理与情感治理在治理场域中相结合的治理要求,打造师生间“理性情感共同体”,彰显共生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士发,李春晓.新时代语境下理想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构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5(1):29.

[2]  郭友兵.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困境及其伦理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36(2):10.

[3]  李全喜.从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研究生科研中师生关系异化的生成机理及本质变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3(12):64.

[4]  龙宝新.师生协同共生体:文科研究生日常指导的科学范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11):1.

[5]  陈万明,李玉倩.不当督导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绩效的影响:师生关系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33

(5):30.

[6]  DOUGLS A E. Symbiotic Interaction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

[7]  WONG D. Foucault Contra Habermas Enlightment,Power, and Critique[J].Philosophy Today,2005,49(1):60.

[8]  威廉·錢德勒·巴格莱.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与《教育与新人》选读[M]//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外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44.

[9]  HERBART  J  F.赫尔巴特文集[M].李其龙,郭官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4.

[10]  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刚,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5:118.

[11]  艾诗根.走出轮回:共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J].教育科学,2017,33(5):57.

[12]  张征,闫春.团队学习氛围对员工积极情绪和创新绩效的跨层次影响:集体主义导向的调节作用[J].预测,2020,39(2):27.

[13]  覃幼莲.权势与等同关系下师生话语主体间性的内 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31.

■ 编辑∕陈晶

课堂师生关系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教师成长

1.更新了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决定教育效果。研究初始期,第一线的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接触的信息短缺,阅读的理论书籍很少,虽有一些基本的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仍不免“想是新一套,说是另一套,做是老一套”,而走入新的误区。教学仍难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仍难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思维的体验性,仍难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师仍难从知识的权威与教学过程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鉴于此,一方面通过培训与观摩、评课与研讨、反思与再实践,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着角色转换,思考并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将学校愿景、办学理念与策略,将课题研究方案同教师及家长交流,管理层与教师、家长不断产生共鸣,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家长提供接触的时空,提供合作互动与情感交流的平台。比如“六·一”师生水果拼盘比赛、亲子跳绳比赛与亲子阅读及“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与评比,等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树立了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提高了正确认识、驾驭与调控师生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他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他们在悄然转变着角色,努力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人,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努力成为学生智商、情商、道德商的培养者,成为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创造者,成为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成为自由民主、平等和谐气氛的营造者,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独特个性的开发者,成为学生良好习惯、优良品德的塑造者,成为学生梦想的播种者、理想的唤醒者。教师能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消除了随意责令学生停课或将学生赶出教室的现象,逐步杜绝了简单、粗暴对待学生,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逐步没有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拿小课题“如何用好你的眼睛”为例,要求教师善于驾驭课堂,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曾有不少教师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不与自己配合,而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眼睛老盯着书本、教案、黑板,就是舍不得投向学生,“目中无人”,久而久之,课堂上“你讲你的,我做我的,师生互不相干”的不和谐局面自然形成。研究点一抛出,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眼神对接,通过心灵的窗户判断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了,走神了,心领神会了,遇到尴尬了,情绪高涨了,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做出决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一个个研究点串成线,连成片,形成面,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地方,成了师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成了学生塑造个性、放飞理想的地方。

2.加速了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它也是课题研究的瓶颈。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每个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者,既可解教学之急需,又可兼顾教师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之间的合作空间也得到了拓展。方法与途径有:专家引领,理念先行;阅读经典,夯实底蕴;师徒结对,同伴互助;观摩竞赛,磨砺锤炼;听评结合,互动生成;课题研究,以研促教;勤于练笔,反思提升;榜样引路,奋发赶超。灵活、多样的研训活动,让问题引导研究,让差异推动进取,让见解支持对话。教师的三笔字、简笔画与课件制作、演讲朗诵、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学生的佩服与崇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体验中得到深化。

看看老师的教育日记目录。“别对孩子说‘你不会’”“教育学生从教育自己开始”“蹲下来欣赏学生”,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我读书,我成长”“同事之间应互誉”“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这是老师对自己对同伴的关怀;“班主任与家长交流五忌”“为‘亲子承诺书’喝彩”“家长,请将孩子做人放在首位”,这是老师对家庭教育的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教学研究、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学研究也为老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3.提高了综合素养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人格魅力。全校202名教师,没有不希望学生进步的教师,也没有不想教好学生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也没有只有缺点的学生;没有不望子成龙的家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有健康的心理,保持较为沉稳的心态,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学生对教师充满热爱与敬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升华。

四年研究历程,教师全程参与,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养。一开始,我们就定位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性研究。鼓励多做自身研究,多做学生研究,多做实践性研究,比如课例研究、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为了强化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课题下设五个子课题组,要求教师做“微型课题”,也就是常说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如子课题“在课堂主渠道中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研究,确定了“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三个小课题。以“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为例,教师从精心设计与运用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总结语等传知性语言,从精心设计与运用过渡语、评价语、激励语、应变语、提示语等组织性语言等方面研究,对教学瞬间与片段做好札记,包括研究原因、目的意义、采取的方法、过程设计与研究成效。再以“课堂教学管理艺术”为例,教师从自我管理与课堂纪律管理两方面实践,教师自我管理研究包括意识自控、情感自控、言行自控,课堂纪律管理包括树立正确的纪律观、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妥善处理突发事件与有效调控教学节奏,教学札记中有诊断、有反思、有提炼。又如子课题“用关爱和期待构建彰显生命活力的班集体”的研究,确定了“教师自身角色转变”“团队意识培养”“创设发展平台”“人际关系互动”四个小课题。于是,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对话,放开手让学生锻炼,真诚适度帮助学生,“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尤其把学生的差异当成宝贵的教育资源来开发。于是学生成了班级小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分工又合作,互动又互助,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班集体充满活力,师生关系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师在研究中,提高了问题意识和能力、方法意识和能力、学理意识和能力,在这三方面功夫的修炼过程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改变着自己的工作方式,学会超越自我,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二、学生成长

1.提高了养成教育效果,创建了安全文明校园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自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老师切实纠正了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消除了一些学生因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如歧视、冷漠、讽刺、辱骂、挖苦等)而表现出的逆反与厌学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给予越来越多的慈爱与宽容。用独具匠心的启发式话语,睿智地与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对话,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的心灵滋润,学生敢于、乐于真实、鲜明、自然地表达自己,从而自然地获得生命的感悟并化为切实的行为:守时、文明、关爱、感恩、合作、自信。如:刚入校的几个一年级小男生在攀树枝,老师这样对他们说:“小朋友,小狗小猫是动物,动物有嘴,它用‘汪汪’‘喵喵’告诉你它很痛,而小树是植物,没有嘴,不会喊痛,你该怎样做呢?”一番充满爱与童真的话语,小树与孩子们成了朋友。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比如:①采取学生干部轮换制,坚持“自我推荐、竞争上岗、培训学习、参与管理”的原则,激发全体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工作中展示才华,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②编排座位,除近视、弱视等需要关照的学生外,也采取轮换制。③成立了“心语交流室”,建立“阳光档案”,为暂时落后的学生“雪中送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师生双方心理更加健康,学生心理素质和尊师意识明显增强,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师生主动问好,真诚地道一声“对不起”,学生敢说“不”,并能向老师与校长提意见、献计策。4693名学生的校园,是名副其实的省级安全文明校园。

2.提高了综合素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随着以民主、平等为核心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尊师爱生”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场,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与学科活动,比课题研究之前更有效地提高了综合素质,促进了全面发展。活动中,老师真正起到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做好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比如:①一年一度的校园“四节”,即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以“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为主题,组织查字典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科技节,组织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绘画比赛等;艺术节,组织文艺汇演、游艺活动、现场绘画、现场书法比赛等;体育节,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组织低年级跳绳、中年级运动接力、高年级篮球比赛等。②“我的中队,我的家”温馨教室布置活动。③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与雏鹰电视台等宣传阵地,让孩子们在自己开辟的“校园新闻”“每周一歌”“英语ABC”“我是小当家”等一系列园地中各尽其能,各显风采。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立足课堂,拓展课外,学生的尊重意识、合作意识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审美素质全面提高,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三、学校主要荣誉与所获奖项

国家级: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

全国“我是90后”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10年)

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2009年)

全国示范性家长学校(2009年)

全国主题读书活动先进集体(2009年)

全国“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9年)

全国“激情奥运,阳光校园”主题征文活动先进单位(2008年)

全国智力七巧板科普竞赛活动一等奖(2008年)

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2007年)

全国“弘扬中华美德”征文比赛先进集体(2006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全国二等奖(2006年)

省级:

湖南省课程改革样板建设校(2010年)

湖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性学校(2008年)

湖南省规范汉字书写与经典诵读特色创建校

湖南省模范教职工之家(2008年)

“现代技术教育环境下美术学科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研究”课题研究获省级二等奖(2008年)

“新课程实施中识字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获省二等奖(2008年)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更新”课题研究获省一等奖(2007年)

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2006年)

湖南省“十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2006年)

“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课题获省二等奖(2006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研究”课题获省一等奖(2006年)

市级:

娄底市书香校园(2010年)

娄底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

娄底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09年)

娄底市教师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

娄底市少先队先进集体(2009年)

娄底市示范性家长学校(2008年)

娄底市规范用语用字示范单位(2007年)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质》获娄底市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

娄底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先进单位(2006年)

娄底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第一小学)

上一篇: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范文下一篇:新能源之建筑节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