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社会学论文范文

2023-09-23

体育锻炼社会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饱含兴趣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不能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会严重影响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兴趣培养在体育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常常被忽视。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提高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关键词:中职体育;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一、引言

让中职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才能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但就目前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很大兴趣,如何培养中职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当前中职体育老师需要深刻反省与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学生学习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在中职学校,校领导和师生们对体育课不够重视,缺乏关注度,基础设施不健全,对体育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没有足够的支持。体育科组一直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松懈、得过且过的心理,学校也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和考评机制,没能让体育教师走上敢于创新的道路,也没有敢于实践的想法,这也单方面纵容了体育教师的懒惰行为。部分学校虽建立了一定的考评制度,但落实方面却是水过鸭背,缺乏先进性和有效性,难以达到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效果。除教师课堂授课以外,我们应该也要运用随堂旁听、学生反馈等多样化评价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同步,也应设立“教学意见箱”注重学生的教学反馈,不断吸收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师与学生缺乏足够的沟通,没能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直面自己的不足,对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有时我们教师只从自身角度与学生沟通,未能掌握学生身体上及心理上的变化,教学形式单一,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三、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强身健体,大力发展体育强国,提高学生意识

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刚好是身体发育的最重要阶段,通过体育运动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在当前的学习压力和家庭生活的背景下,适当的体育运动对负面情绪的发泄是一种有效方法。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也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能让学生保持良好身形,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本。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是做好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

(二)加强培训,强化师资,确保教师队伍质量

體育教师是主要参与者,是学生强身健体的引导者,中职学校应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教师外出进行培训深造,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中,也可聘请一些外校优秀的体育教师来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共同分享经验和感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如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硬件设施,这样才能大力发展学校的体育运动。另外在每个学期当中,学校应该组织如校运会、足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也是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强身健体,全民参与体育运动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培养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

(三)丰富教学手段,实现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及学校的自身条件,创造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专项教学法,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通过有设计有趣、生动的课堂导入情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课前播放一段关于本节课内容的视频,让学生运动前能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举个例子,在上篮球课时,可先找出一段关于篮球的基础技术的视频,先让学生看一次,然后到篮球场上进行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再者进行小组内互相学习,最后熟练后进行一次小组的比赛,选出当中比较好的苗子进行特别的培养,以用来学校参加种篮球赛事。这样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自主去参与、体验,这样的上课模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诸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也可以以这种方式培养专业人才。但每次上课前必须强调课堂纪律和安全,以确保一节课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学生自信,加强沟通,合理辅导

由于许多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是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可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本班学生的总体情况,对本班进行体育课时能进行专项的辅导,对学生的长处或者优点进行挖掘,从多方面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专长进行激励。在我们传统方法中,这是体育老师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就是缺乏自信,觉得自己读书不行才进入的中职学校,虽然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觉得是读不上高中,然后才进入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但中职学校也有很多学生对体育项目比较感兴趣。因此我们中职学校领导及体育老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实施专项技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专长,让所谓的“差生”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找到自信。除此之外,班主任以及体育老师在上课和生活中也应该以鼓励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记住海明威的话:生活总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是总有一天,这些伤口将会成为我们最强大的地方。

总之,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同样是学习重要的一部分,学校领导与体育师都必须重视起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去,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的就业岗位需求。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是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新兴理工学校的体育老师,应该不断创新和思考,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建一个优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海丽.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学生 家长 社会.

[2]张鹏飞.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分析.考试周刊.

体育锻炼社会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体育类APP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已被大学生所接受并已广泛使用,体育类APP软件的出现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其所具备的丰富功能,也使其对人们的体育锻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三维健康观为视角审视体育类APP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认为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有促进作用。提供的建议是将体育类APP与高校课堂相结合;构建线上体育的社交分享交流平台;线上给学生提供关于体育的资源与资料。

关键词:体育类APP  高校学生  体育锻炼  三维健康观

引言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文献检索搜索关键词“体育类APP”与“高校”,得出总库有62篇,发现高校学生与体育类APP相关的研究较少,涉及的面不广,本文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三维健康观视角下审视体育类APP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与调查法进行研究。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第一次从产业角度确认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经济和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隨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压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诸多压力,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问题日益严重。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的号召下,大学生更应该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让APP已广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体育类APP作为新起航的一个平台,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例如,它能在线上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布体育信息,并且拥有着社交功能,这些优势已对大学生及其体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体育类APP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对于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国家战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力求在这些问题上进行新的探索研究,让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育类APP更能有效结合。

1、三维健康观的概述

健康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健康、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认识,医学通常把无病的状态称之为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综合应用到健康研究,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不止停留在无病状态,而是认为人的健康由多个维度组成。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来的三维健康观:健康不止是指身体上的含义,更包括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构成了人的整体健康。健康的三个维度互相帮助依附、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个人的成长需要是离不开它们的共同发展。

1.1、身体健康方面

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他们的根本。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在进入高校后,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不愿走出寝室,每天三点一线,很少的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日益下降,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2、心理健康方面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他们的灵魂。许多学生经历高考进入高校后,学生从高压中走出来,他们大多适应不了新的生活,会产生空虚、迷茫等心理现象,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3、社会适应方面

高校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他们的桥梁。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交能力是他们在高校立足的基本能力,然而许多学生不愿出寝室与社会沟通,与社会交涉过少,慢慢的学生与社会脱轨,提高高校学生的社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当前体育类APP的使用现状

当前,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为100%,并且功能越来越全面,随之而来的是各类手机应用平台和APP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期,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体育类APP的快速发展有效填补了这个需求。在国家倡导全民健身的号召下,大学生更应该把健康第一的思想贯彻下去,走出寝室,走到操场,培养一项喜欢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为自己以后拥有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更应该走出寝室,走向操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速度,让APP已广泛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体育类APP作为新起航的一个平台,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例如它能在线上传授体育知识与发布体育信息,并且拥有着社交功能,这些优势已对大学生及其体育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2.1、大学生使用体育类APP的普及率

以四川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例,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在我国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最佳时期,传统的大学体育课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体育类APP的快速发展有效填补了这个需求。经过线上调查问卷反馈,我们可以得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在校大学生知道并且使用体育类APP的占比为67%,说明体育类APP已经广泛的在大学生中普及,知道但未使用体育类APP的占比为26%,人数为78人,完全不知道体育类APP的占比仅为7%,由此可以说明互联网和体育已经基本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如今大学生对体育项目本身或者体育的周边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在体育这一板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来强身健体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或者丰富自己文化的需要,并且体育类APP不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而且时时刻刻记录他们自己的体育行为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3、三维健康观视角下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

《纲要》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当下流行健康第一的思想,因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高校中尤为重要,体育类APP作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三维健康观审视下能判断出他带给高校学生们的积极作用。

3.1、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在使用体育类APP之后参与大球项目小球项目与田径项目参与度有着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大球项目增加幅度最大,小球项目幅度其次,田径项目幅度最小,意味着体育类APP进入大学生生活时,先进的运动技术,更加丰富的体育项目使得大学生对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感兴趣,尤其球类运动,体育类APP的视频演示,动态图片以及文字描述等功能为大学生参与和学习这些运动项目提供了很大便利,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

学生使用体育类APP之后,会更加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并且会更规范化,系统化的进行身体活动的练习,身体不再盲目没有目的去训练,高校学生按照体育类APP的视频展示,会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3.2、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类APP的数据记录功能与社交功能在用户体验上很好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遇到许多心理的障碍,学生往往在处理心理问题时没有许多经验与方法,并且不愿意在线下寻求老师家长学生的帮助,体育类APP能记录学生的运动数据,让学生心理拥有进步的获得感,社交功能能帮助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上时,在线上需求帮助,分享运动心得,并在线下一起进行体育活动,消除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体育类APP的这些功能进而增强了高校学生对运动类APP的使用粘性,高校学生对体育类APP的多重体验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3、体育类APP对于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大学生使用体育类APP后间接或直接影响着其锻炼,例如,体育偶像力量与购买体育周边产品都是通过体育类APP让大学生了解了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或体育周边产品,从而间接促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体育类APP在信息精准推送以外增加社会交往的功能对学生参与体育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体育类APP里社交平台进行分享交流,不仅可以刺激学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还能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体育类APP的这些功能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高校学生在使用体育类APP时,体育类APP精准推送实时的体育类新闻以及政策,也是学生与社会在接轨,体育类APP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因此体育类APP促进了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4、三维健康观视角下体育类APP与高校相结合的对策与应用

4.1、身体健康方面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高校学生促进身体健康方面拥有了多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将体育类APP与高校课堂相结合。

体育类APP及可穿戴设备辅助体育课堂教学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培养大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学生;第二方面,老师。在学生方面,课堂中准备部分,利用体育类APP的音乐节奏动感旋律,学生会在这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锻炼激情,从而提高锻炼效果,在课堂中,学生在老师讲完动作讲解自由练习时,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利用体育类APP解决不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自身更好掌握技术动作;老师方面,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运动轨迹和心率等数据了解学生的运动进程,学生的运动量是否达标,然后进行针对性提高运动量或减少运动量,从而提高身体锻炼效果。

体育类APP与高校结合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不接受互联网进入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利用体育类APP的效率不高,所以研究道路任重道远。

4.2、心理健康方面

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越高,其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时,多数的学生不愿意跟其他人面对面的线下分享自己的事情或面对的心理问题,体育类APP能作为很好的媒介,解决其问题。

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或有问题征兆时,学生可以在线上匿名分享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心理医生也能及时全面得到学生的问题,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以及治疗。

4.3、社会适应方面

互联网其中一大功能是社交功能,体育类APP拥有着此项功能,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能激发与磨练学生们优秀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中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获得,间接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郑瑞论学者界定社会适应为:个体与特定环境进行互动时,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与机遇,利用其改变自身行为与心理的过程。大学生能够在体育类APP获得许多社会资源,并进行筛选对自身有用的信息进行利用,从而提升自己,在这过程中学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

5、结论

体育类APP的普及率较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从而高校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都有着促进作用,体育类APP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身体健康方面,大学生在使用体育类APP之后会更加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并且会更规范化,系统化的进行身体活动的练习,身体不再盲目没有目的去训练。

在心理健康方面,数据记录功能与社交功能在用户体验上很好的满足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消除了学生与老师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恐惧。

在社会适应方面,体育类APP精准推送实时的体育类新闻以及政策,也是学生与社会在接轨,体育类APP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产物,它与社会紧密相关,学生也与社会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谭志刚.三维健康观教育下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

[2]袁晓芳.“互联网”+体育类APP在大学生中使用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9).

[3]廖小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

[4]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體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02-08-06)[2016-11-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

[5]石晓.“互联网+体育”背景下运动健身类App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9.

[6]孙宏伟.运动类APP视域下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7]胡煜强.山东大学生体育类APP及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状况与智慧体育课堂研究[D].山东大学,2019.

[8]刘祖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焦虑及抑郁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

体育锻炼社会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有社会、学校、个人层面的,单纯依靠某一层面的对策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本文从这三个层面提出对策。社会层面:将农村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为教师减压;学校层面:学校应该废除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个人层面: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体育锻炼,维护身心健康。

关键词:农村初中;工作压力;缓解策略

经过对笔者所在的学校——山东枣庄齐村镇中学及周边10余所乡镇中学近两年的调查、访谈,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来源多种多样,有社会、学校、个人层面,单纯依靠某一层面对策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想要更好地缓解农村初中教师的压力,激发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激情,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的努力。

一、社会层面

1.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农村教师往往被很多人轻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农村教师的工资比城镇教师低很多,他们在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方面都低城镇教师一等。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他们还要去做些兼职,导致职业声望并不高。因此,将农村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落实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农村教师获得同城镇教师一样的发展机会,以切实缓解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

2.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为教师减压

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及不合理的晋级制度进行彻底地改革,从而为教师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及社会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教育体制改革的渠道,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良好跨越。

取消重点学校的建制,杜绝农村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流失,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教师在县域内统一调配,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废除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一些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会使教师工作压力倍增,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最终导致教师情绪低落、工作消极。因此,要缓解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学校必须改革非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处处为教师着想,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2.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

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这是所有教育者的共识。因为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领导。在学校领导的严格约束与管理下,教师整天埋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育管理学生,没有时间放松,生活单调乏味。因此,学校领导应为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做贡献,每逢假节日组织教师搞个联欢,以此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化解与教师的对立关系。教师在这种氛围下很容易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三、个人层面

1.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自我

教师自身应排除外界干扰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衡量体系,树立科学而正确的自我认识理念,合理评价自我,客观规范自我,认识并欣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同时,由于树立了正确的自我认识理念,也就很容易包容别人的过失与缺点,对身边一些有失公允之处能够坦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个人心理健康、缓解自身压力是非常有效的。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受负面压力影响较小的教师大都擅长维持和学生、同事、家人及领导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间的信任,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平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求同存异,以积极、淡定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各种现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宁可独自沉默忍受,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继续工作,也不愿与其他人探讨交流,解开心中的问题。然而世上没有人是事事精通的,多与身边人交流讨论不仅是解决问题有效途径,而且也是获得帮助、缓解所承受压力的重要渠道。另外,教师还应努力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3.加强体育锻炼,维护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帮助个体有效承受并缓解自身压力。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是预防身体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更是缓解不良反应的良好途径。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在个体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可调动自身的潜意识,进行自我尝试,化压力为动力,并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在个体不良的心理状态下,往往会被压力折磨得痛苦不堪,难以承受。因此,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素质的维护,有助于个体压力的有效缓解。同时个体在剧烈的体育锻炼的状态中,可以有效转移个体对负面压力的注意力,减轻压力所带来的危害。

体育锻炼社会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以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中国大陆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当代大学生只注重学习而忽略自身的素质训练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高校在培养全面型后备人才的同时,应该注重磨练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提高现代高等学校全面的教育水平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重点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动机、态度、次数、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性条件,也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的建议,并为其他高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便利资料。

根据研究内容和现实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对周口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00份。

从调查情况来看,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整体上还算不错,他们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这有利于周口师范学院近几年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参加锻炼的时间和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70.4%的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是在60分钟以上,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在51-60分钟的占8.8%,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达到44%,下午课后锻炼的占8.2%。由此可见,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时间而决定的,有6.6%的学生坚持锻炼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锻炼强度达不到,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应该引起重视,造成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和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有关。大学生普遍生活自由,闲暇时间比较多,但实际参与课外锻炼的人并不是很理想,观察校园中大学生参与锻炼的情况发现,和调查的结果并无太大出入,除了依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热衷于晚上参与锻炼。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具有短暂性和随意性,没有一定的规律,不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内在心理动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是由学生们自身对体育的爱好来决定,一旦出现喜欢某个体育项目的情况下,体育动机就在他们心中萌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着调节、始动、定向、维持和强化的功能,对参与锻炼的效果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调查情况统计,学生参加锻炼的动机较为明显,其中健身减肥依然是他们的首要动机。不仅在学校中是这种情况,在社会上大部分人的锻炼动机也离不开健身减肥;娱乐消遣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主要动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相对比较丰富,可利用锻炼的时间相对比较多。当然也有大部分同学以交友和健美的目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生活。总的来说,周口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在动机上还是明显符合大学阶段,动机比较明显,说明学生们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们在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和消遣娱乐上面有着比较大的特点,促使大学生们开展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情况调查统计,在所有的统计中,有89.6%的大学生认为参与锻炼是很有必要的,有8%的大学生感觉参加不参加锻炼问题不大,只有极少数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我国各高校中,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是学校体育工作进行的重要依据,是高校发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体现各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调查研究表明:有69.2%的大学生都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并且有53.2%的大学生一直都参加者锻炼,82%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不喜欢的仅有4.4%。

周口师范学院的调查情况说明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良好的。今后,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开展良好的体育锻炼项目,适当地举行有关体育锻炼的小活动,使学生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锻炼中来,使每位学生都拥有“我锻炼、我快乐”的健康理念。

四、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情况调查,我们发现,每周只参加一次锻炼的学生有7.8%,每周参与两次的学生相对来说人数比例比较高,高达45%,每周在三次锻炼以上的,人数接近于参与一次人数的两倍,占到14.6%,除此之外,不固定参加锻炼次数的人数也比较多,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32.6%。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观上讲由于自身对这方面的认识稍有不足,没有养成比较好的习惯,客观上讲就是学校拥有的便利条件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场地的优势,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锻炼中来。

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根据大学生参与项目情况调查的调查可以看出,球类运动还是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选择参与项目最多的是健身跑步,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九十三。此外,根据参加的运动项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们所选的运动项目,部分与学校现有的体育配套设施有关,学校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相对多一些,参加这些项目的人数也相应多了起来。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体育配套设施和增加项目场地,不能只凭学生们自己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对所喜爱的项目产生距离感,当场地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之后,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进行,时间形式等各方面不受限制。

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健美操、舞蹈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健身娱乐的主要形式,娱乐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评价的主要思路,随着体育功能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学生希望把一些休闲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等活动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六、建议

综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以及分析,结合周口师范学院的实际,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案,查阅相关介绍关于锻炼效果的书籍,练习持之以恒的态度,练习敢于拼搏的精神,在锻炼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尽量多地给学生们传递积极的健康意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做到我锻炼我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1).

[2]代杏杏,王彬.河南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科技信息,2010 (31).

[3]常生,陳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10).

体育锻炼社会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连海事大学坚持对航海类专业学生实施半军事管理,通过实施“校衔制”管理、创建军政素质养成区和专业素质拓展区等多项创新性举措,着力强化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体商培养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现状及影响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相关因素,对体商培养的制度建设、载体创新、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期能为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创新;体商培养;机制;航海类专业

一、大学生体商培养的科学内涵

体商(Body quotient,BQ)是欧美学术界自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之后最新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新概念,源于欧美畅销的健康教育新著《YOU:身体使用手册》之中,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药学与麻醉学教授迈克尔·罗伊森。他认为体商是人对自身真实健康情况自我认识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可以采用类似问卷、量表的方法对力量、速度、耐力、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定向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10大方面指标进行测量。美国家庭注重孩子“体商”培养,着重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参与运动的水平,家长认为孩子参与锻炼越早,体商的提高往往也越快,长大后更可能成为体育爱好者,或运动水平较高的“体育能人”。高校应该通过运动锻炼帮助学生克服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心理,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借助对学生体商的培养,达到促进其情商构建的目的。

二、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现状

1.航海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为航海类专业学生开设有总计4学分的体育课(属于学位课),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平均每学期每周2课时,内容为游泳。通过国内外航海类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对比发现,我校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典型性和特殊性考虑不足,亟需优化改进体育课程设置问题。

2.场地与设施

大连海事大学东山校区建有田径运动场1个,场地周围设有单双杠、浪木、固定滚轮等训练器材若干,共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16个、排球场6个。2012年,学校初步建成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区,同时在部分寝室楼前安置了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根据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我校体育场地与设施配置在结构上较为合理,但数量上仍显不足,个别设施的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3.相关活动

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是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有效载体,大连海事大学坚持开展“海大杯”足球赛、“千班杯”篮球赛、“嘉实多杯”排球赛等多项普及性、机制化体育竞赛活动。“凌风远航”实践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凌风”传统,航海技能大比武等实践活动检验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拼搏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载体和内容。

三、影响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因素

1.航海类专业学生对体商培养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将要面临的是工作环境相对封闭、风暴频来的船上生活,其风险性、艰苦性对航海类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部分航海类专业学生对船员的职业特点及将来的工作环境认识不清,对日常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不够重视,甚至不愿意花费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

2.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

笔者通过查阅学校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校及国内其他航海院校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且暂未出台专门用于组织航海类专业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体能训练、体能考核或与体能训练有关的其他体育锻炼的管理体系。这导致无法对体商培养的各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和计划安排,造成管理形式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体能训练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体商培养缺乏实效性和长久性。另外,由于缺乏体育专业教师对体育设施器材使用的指导教学和组织训练,造成一批体育设施器材使用率不高,效果不太明显。

3.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不够

体商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参与运动的水平,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敢拼搏的精神,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但学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比如春运会、足球赛、篮球赛等,都是全校体育精英在比拼和展示,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而不能参与其中,未兼顾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成效不够显著。另外,各中队组织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致使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这样就造成体商培养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不足,未能形成全员运动的局面。

四、加强我校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管理体系

完善航海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体能训练计划等文件。培养计划是为达到培养目标所采用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是开展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工作的基本教学文件。体能训练计划是根据一定的体能训练目的和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制定的体能训练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对体能训练的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内容、时间以及各种活动等。

制定航海类专业学生日常体能训练的管理规定、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办法等。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的制定能够有效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充分调动航海类专业学生参加体能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体能训练和体商培养的效果。

优化航海类专业学生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快课改步伐。根据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在2012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学校应对航海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向着适用性、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培养方向发展,优化改进航海类专业课程设置,开设具有航海类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以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符合航海类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

2.创新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载体

与相关军校建立体能训练协作交流机制,创建我校“三位一体”(体育专业教师、指导员及学生体育骨干)的体商培养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报告会的形式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的讲座与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军校参加军事体能训练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训练理论、组训能力和器材使用知识,积极探索提高符合我校实际的体商培养实效性的方法。

充分利用航海类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区、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航海实验实训中心等载体和平台,在内容上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能训练相结合、体能训练与体能测试相结合、教育教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素质拓展与航海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通过组织相关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检验训练效果。

引入军事体育作为半军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军事体育教育有着“训练苦、速度快、成效明显”的特点,能够培养出学生强壮的体魄、充沛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在积极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的同时,增加5公里越野跑、引体向上、伏地挺身等军事体育训练项目,加强学生航海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

3.构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长效机制

(1)明确体育专业教师对体商培养的指导作用

要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首先需要明确体育专业教师在体商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体育专业教师拥有专业的体育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更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和兴趣,经过学习培训后可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体能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发挥指导员对体商培养的引领作用

指导员是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指导员在学生体商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指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沟通,在学生中有着较强的威信力,他们更清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文化活动,也更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业设置,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各类体育活动。

(3)加强学生社团和学生体育骨干对体商培养的自我管理作用

创建专项体育类社团,承担诸如海员技能大比武、凌风远航等活动的队员选拔、训练和管理任务,负责航海类专业体育人才的挖掘、培养和输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实施监督和考核,促进航海类专业体育人才管理机制化、常态化。同时,建立区队体育锻炼机制,创新早操内容与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锻炼的意识。

(4)强化“凌风远航”活动对体商培养的旗帜作用

央视多套栏目曾播出我校凌风远航队的专题纪录片和新闻快讯,“凌风远航”这一品牌不仅给全校师生带来莫大的惊喜和自豪感,更展现出海大学子战风斗浪的气魄和胆量,“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凌风精神也成为海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重视和强化凌风远航活动对体商培养的旗帜作用。

(5)注重海员培训考试对体商培养的促进作用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参加为期六周的海员基本安全培训和考试,涉及救生、消防、急救及艇筏操做等四个方面,主要有游泳、跳水、救生、求生、操艇等水上运动,这些具有航海专业特色的水上项目可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适应性等,对提高学生体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完善体能考核机制对体商培养的督促作用

建立健全体能考核机制,完善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体能考核对体商培养的督促作用。美国多数航海类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体能测试标准,以美国商船学院为例,他们将体能测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国际海事组织发起缔约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 STCW78/95) 的总则 A-I/9健康标准为测试要求;第二层次是以美国国会通过的、运输部海事局参照执行的《1980年海运教育培训法》,以条款中的标准作为“海运学院规则及最低标准”进行考核,并明确规定只有在通过学院相关的体能测试后才能够毕业。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罗伊森(Roizen,M.).YOU:身体使用手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陈志煌,等.集美大学航海类专业体育课改革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2013(1).

[3]刘贺.船员体育活动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4]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训练——训练原则、模式及基础体能训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姚博.增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的运动处方[J].航海教育研究,2009(2).

体育锻炼社会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对体育项目的认知。方法:针对高校500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从参与体育锻炼认知、体育项目、参与渠道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对于体育认知影响四个方面总结现状。结果:当前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结论:今后高校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羽毛球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要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尤其是体育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期间,要加强学生课外锻炼,组织体育活动。针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大学体育课程主要有两个环节,即课堂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活动实践,这两个部分的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了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改革,在这一前提下,针对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展开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某高校大一学生为对象,共计500名,其中包括男生220名,女生280名。

二、研究方法

针对此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第一,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在校大一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数量共计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第二,数据统计法。通过发放问卷获得的所有数据组织整理,使用Excel、SPSS软件进行分析,最终获得的结果为分析提供参考。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认知

此次调查过程中,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整体来说比较高,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女生中,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为60人,占据总人数的12%,比较喜欢的人数为40人,占比8%,不喜欢的人数有70人,占比14%,非常不喜欢的人数为110人,占比22%。男生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00人,占据总人数的 20%,其余比较喜欢、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人数分别为70、30和20,占比为14%、6%和4%,证明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的意识相比女生更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男性学生的活跃程度高于女性学生。

大学生有非常丰富的课余时间,课余活动也有诸多选择,例如学习、运动、逛街等,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数据如下:男生中运动的人数为100人,占比为20%,学习的人数为30,占比6%,逛街的人数为20人,占比4%,参加娱乐项目的人数有70人,占比14%,女生中参加运动的人数有20人,占比4%,学习的人数有40人,占比8%,逛街的人数有150人,占比30%,娱乐项目参与人数有70人,占比14%。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大多数男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相比男生较少,更多是以逛街或者娱乐为主。可见,男生和女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也存在一些差异。

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各个年级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例如此次参与调查的全部为大一学生,所以人数相对较多,但是如果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那么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便会有所减少[1]。这主要是因为大一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时间比较充裕,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也更高。但是大四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课外活动的时间难免减少,降低了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可见,学生认知以及时间是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如下:男生中有70人喜欢篮球项目,占比14%,40人喜欢足球,占比8%,乒乓球有30人,占比6%,羽毛球有30人,占比6%,50人参加网球,占比10%,女生中30人参与篮球,占比6%,20人参与足球,占比4%,100人参与乒乓球,占比20%,70人参加网球,占比1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了解到的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为主。当然这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因为男、女生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这就对选择的体育项目造成影响[2]。一般男生更倾向于篮球、足球等有激烈肢体对撞的项目,但是女生则偏向于羽毛球、乒乓球等对抗性较弱的项目。总而言之,体育项目和大学体育的联系极为密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时间进行巩固,期间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方式与渠道

现如今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频繁的开始体育锻炼,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中也包括高校大学生。大学生面临学生与就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愉悦心情,还能够有效缓解压力[3]。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通调查显示,主要为健身房为主,具体情况如下:46.2%的大学生通过健身房参与健身,35.3%的大学生通过跑步参与健身,18.5%的大学生则通过其他运动形式参与健身,其中主要包括舞蹈、健美操等。由此可以了解的是,当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可见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

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通过分析可知经济水平的提升将体育运动模式越来越丰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更多,一些大学生认为体育理论和社会发展需求难免存在脱节的现象[4]。调查显示44.5%的学生表明,当前体育指导理论必须要予以完善,40.2%的学生持中立观点,15.3%的学生认为当前体育指导理论无需更新。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体育活动,必须要有更为完善的思想作为指导。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参与体育的认知也在逐渐提高,当然这与新课程改革有密切联系。其中也存在少部分学生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今后有关人员需要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第二,高校大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项目的选择,男生以竞技性、对抗性较强的篮球、足球为主,女生则以趣味性较强的乒乓球、羽毛球为主。此外,高校大学生更喜欢参加一些团体体育活动。

(二)建议

第一,高校中的体育教学人员带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项目的竞技性和趣味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体育教师也要积极组织体育竞赛,使其能够在运动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一方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第二,高校体育教学人员需要建立健全課外体育锻炼管理机制,组织专门负责课外体育管理的团队,将所有学生学生划分成不同体育项目的锻炼小组,由各个小组自发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并且将活动与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相结合,加强学生的重视。

第三,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可以在现有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提高相关设备的利用率。另外,多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知识讲解讲座,使其能够更加深入的认知体育项目,形成终身锻炼的观念。

第四,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建议高校将原本的体育两年制教学模式改变为三年制,适当调整体育学分以及体育实践课程比例,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够加以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养,成为身体素质强、专业技能过硬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 (03):130-132.

[2]昌羽绂,王诚民,姚大为.齐齐哈尔大学学生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17,37 (10):48-51.

[3]丁闯,李蕾,梁艳.体育社团作为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助推剂的可行性剖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 (10):65-66.

[4]申齐.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J].民营科技,2017 (07):234-235.

上一篇:流浪动物保护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鞍钢工业旅游发展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