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5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和说明,接着以教学实例说明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应用的教学策略,最后总结了生命教育渗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高职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和作用。

【关键词】高职语文;生命教育;渗透教学

引 言: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的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1.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1 强化高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作用

高职语文教学对高职学生品德、人格和心理的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这是由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语文教学中都缺乏对人类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因此引起了德育教育中对学生行为规范性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的渗透,能够强化高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教育作用。

1.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职业技能不仅包括了职业技术,还包括了职业素质,在职业素质之中,个体对自我的肯定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产生自信,并能够充分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表现之一。

2.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2.1 通过师生关系的建立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以生命观的视角看待教育对象,即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影响学生的生命观。高职学生出去青春期末期,他们一方面对教师存有信任和依赖,另一方面又会质疑教师对自己身心发展的约束和教育,高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首先应该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信任感,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从自身的行为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以及善良的人性之可贵。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高职语文教师要正视自己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本身尊重生命,在生命观的视角下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情绪反应,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还能够直接表现出生命教育的意义;其次,高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教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学生生命价值的重视和任课,通过正面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学习行为发展的价值,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成长产生正确的认知和深刻的思考。

2.2 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进行生命教育渗透

高職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解释,这些教学内容能够直接完成生命教育的渗透,高职教师需要做的是将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使自重的生命价值表现出来。例如,在阅读课中,教师选择毕淑敏所写的《我很重要》这篇散文为阅读教学的内容,这篇文章通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对个体产生的特殊性的分析以及对人类发展的感叹,实际上就是对人类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和伟大意义的探索。教师可以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以下的安排:第一,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感受;第二,阅读文章中对关键论点“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论述,对作者的论述结论进行简要的阐述;第三,谈谈你在阅读之后的感想。这三个问题都是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分组讨论,使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观察到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各种讨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综合,学生不仅对《我很重要》这篇文章的理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对自己的生命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之后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尊重和自我肯定,这种从客观角度重视自己的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学生生命观成熟的表现,也是生命教育渗透的结果。

2.3 使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生命教育渗透

单纯的言语教学很难使学生对生命的实际价值产生共鸣,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之外,教师还应该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教师可选择优秀的短篇小说,如《阿Q正传》、《项链》等文章,鼓励学生对其进行剧本改写,然后请学生自愿组成“剧组”,在课堂中进行小说角色的扮演。扮演阿Q的学生能够从人物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阿Q生命中的无耐和荒芜感产生深刻的理解,观看角色表演的学生也能够从同学们出色的表演中领悟到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这实际上就是对“高效利用生命、展示自我价值”的领悟,生命教育的实际意义,也就从愉快的教学活动之中展现出来了。

3.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渗透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无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教学始终都应以学生的自主、自愿发展为基础。本着这一原则,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课堂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以及使用的教学方法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年龄特征,做到学生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接受教学内容;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不要偏离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将职业能力的教学完全转化为生命教育的教学,要在教学中分清主次,使学生即得到了生命教育的熏陶,又掌握了应该获得的知识。

4.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生命教育,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能够展现出来,学生的人文素质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师生关系的建立进行生命教育渗透,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以及使用特殊的教学方法,都能够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无论高职教师使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生命渗透教育,都应该注意保证语文教学符合人本教育理念,并且保证语文教学的目的能够实现。相信通过生命教育的渗透,高职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够完全展示出来。

参考文献:

[1]张 华.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2013(09):145-146.

[2]王慧琳.让生命教育在告知语文教学中轻舞飞扬[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144-146.

[3]陈 蕊.从语文教学平台的视角论高职生命教育的开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113-115.

[4]朱佳芳.语文教育,回到起点,放飞梦想——论生命教育视域中的高职语文[J].网络财富,2010(12):136-138.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以情动人

感情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生活中,语文教学常以生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教学成为学生生主观所需,成为他情感所驱使的主动发展过程。

1.1 挖 掘教材 ,丰富学生的情感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学语文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 不仅有很高的文文化内涵, 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 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值观。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发现其中真的、善善的、美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如《始终眷念着祖国》一文就就扣住题中的“眷恋”一词,文中“两弹元勋”钱学森以大局为重,毅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对对祖国的魂牵梦绕,他的赤子之心让学生深受教育,懂得要将国家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热爱祖国,对祖国始终不渝。那种对祖国的拳拳拳之心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我深信, 尽管学生还没有做出什么么惊天地的爱国行为, 但是那种对祖国的爱已经深深地埋在了心心底。

现在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负负担日益沉重,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坚韧的意志,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逐步丰富学生生的情感。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文章都关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散步》中的一家四口;《甜甜的泥土》》中的小孩子;《背影》中的“我”……通过学习这些感人肺腑的文文章,通过了解作家、作品,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的语言、形象、感情,与作者神交,与作品中的人、物神交,辨别真假、善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提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并以此为基点,延伸开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

1.2 以 情动情 ,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导体, 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导给学生。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笔者就先让学生说出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 学生们兴致很高。利用多媒体教学选选择性播放有感染力的视频来打动学生, 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感觉。这样一来,学生的气氛也活跃了,都情不自禁地想把自己游游览祖国大江南北的经历说给同学们听, 想和大家一起分享。随随即笔者也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 笔者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国内内国外的朋友, 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我们的黄山上。感受大自自然的神力, 并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丰富的美感和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心头,连笔者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带着对祖国山河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2以“话”感人

有人曾经说过,既是人,就会有生命欲,自然就会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如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

2.1 引导学生自己读书

学语文一定要开口读,开口说。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教师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起体味,去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感情丰富了,求知的欲望也大大增强,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鼓励他们自己学会读书,让他们热爱生活,胸怀世界,充满青春活力。

如《呼兰河传》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读课文,自己读课文,利用早读多读,课堂上再次读,采用“多读激发情思”的方法,边读边体会,适时地介绍作家的生活经历,很多学生都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通过回忆和祖父的一段生活经历, 体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有了这样的前提,上起这篇课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2.2 激发学生自己提问

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笔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先写作者在东京的事, 这与藤野先生有关吗? ”有学生回答说:作者是先抑后扬。这样的回答是不理想的,于是笔者开始引导他,强调课题“藤野先生”,并且强调笔者问的是“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于是就有学生站起来说“‘先抑后扬’是写法 ,这里写的是作者在东京 ,和藤野先生相遇要到仙台了。”听到这里,笔者不禁默默点头,这位同学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了。笔者赶紧提示:作者在东京看到了“清国留学生”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那么作者对此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学生一起回答道:失望、厌恶。那么,作者准备……笔者话还没说完,有位学生就答道:“他决定‘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在此情况下,笔者稍作点播“于是他选择了去仙台,这是他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在仙台,他有机会遇到了藤野先生,那么,写在东京的经历,对下文写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 ”“做铺垫”学生又齐答了出来。一个问题在师生不断地质疑中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学生也因为自己的思考,感觉特充实,因而上课的效果也就不同了。

2.3 鼓励学生自己说话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语文水平,还得有赖于“说”。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小组讨论,跃跃欲试,都是锻炼他们“说”的方式。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

如在教小说、童话时,由于有的篇幅长,但是学生却非常的的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多说。前不久,刚上了《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笔者布置续写个结尾,学生积极地不得了,课堂上就就口头操练了,有的同学对于交易市场上有的人的神态、动作说的的是活灵活现。一节课是笑声不断。

总之,只要学生能起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就要想方设法法让他说话,让他答正确。这样,既使他得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又使他的积极性不受挫折, 同时, 更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极性。于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在表达中得得到发展与提高。

3以“活”创新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简言之,就是要学生活学活用。学会了方法,不仅能写“活”的文章,更要体会语文所赋予我们的生机感,树立全新的价值观。

如学习气象物候专题时, 可以让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摸索规律。接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笔者让学生参照课文第一段,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四季变化。学习《父母的心》后,让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小事,从而理解自己的父母对孩子的那种深沉的爱……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当前,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办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办法便是———引导。当然,我也引导学生,但在此,我所说的,主要是学生有了思考的主题后,可以暂时地引导课堂。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的同时,也接受学生暂时地引导着我,来共同完成教学过程、目标。学生暂时地引导着老师,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在课堂上,他们因为心灵的一次次触动,生命的激情得到自由释放,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思想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每一次语文课堂,都是一次“回家”,都体验到心灵有了栖息之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呢? 以杜甫《房兵曹胡马》为例。《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在为学生讲解这首诗时,一般是从首联讲起,并且受其诗中内容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读此诗时往往显得激情澎湃。这样一来便可以以此为契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对同学们进行提问,看他们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这样第一个同学说他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并说出自己喜爱的原因,这样一来因为学生从最后一联开始说起,我们便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进行讲解,也从后往前讲起,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的情感很好的交融在一起,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表达出来,是自己真正融于课堂教学活动,将自己对生命的热情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心灵的自由。游走在语文课堂上,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感觉在感受着诗歌,并以自己对诗歌的感觉引导了老师的思考,此时,我能感觉到,他们真的和诗歌融合在一起,他们的感情与我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了课堂,而是超越了积极参与,他们的生命因语文课而真实地存在着。

2老师应注意控制课堂教学的航向

学生可以暂时引导语文课堂教学的走向,但同时老师也应注意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以上文杜甫《房兵曹胡马》这首诗为例,若是想要学生很好的参与课堂互动,便应当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这首诗产生好感和思考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我们可以在讲解之前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这首诗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来让学生倾听一下专业的朗诵,通过朗诵中情感的迸发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我们在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提升,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都有相通之处,诗与诗之间亦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表述相同的诗来与之进行共同学习,通过思想、艺术技巧、情感、联想、想象、形象,为这两首诗架上一座互通的桥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妙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情感的音符一起跳动着来参与课堂活动。

3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药不失时机地把某个个人的情感, 迅速扩展为所有学生的共同情感,让他们在情感的共鸣中,感受到生命个体对生命个体的召唤和回响。

真实生命的存在应当可以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 动情于人事的代谢,黛玉葬花的典型之处,在于她对生命、身世的敏感,我们在同情或嘲笑她痴的同时,不得不认同她的感人之处:她让人感受到了她的生命存在。但是目前的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忽视自然地变化,无法有时间去思考人生,也逐渐丧失了生命的真实。我们随处可见,他们作文中,对自然的描写,都不是自己的观察所得,而是从别人的文字作品中间接得来的,他们对人世代谢的感悟,不是个人情感,而是源于书本的社会性的人类共同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将灵魂带回家, 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要想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便应当从教学实际入手捕捉学生学习中的情感变化。例如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大多数同学体验到的都是静谧、安详、超脱世外、淡然脱俗;但也有同学感受到了其中所隐含的孤独,并且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与之进行比较。这时我们不能盲目的说他的想法是错误的。而是应当仔细听他所说,并试着感受学生当时的心情。这时我便带着试探性的语气询问他为什么会感到孤独。让我惊讶的是这个学生竟然因此哭了出来。细问之下发现原来这个学生是留守儿童, 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是因其爷爷不久前的离世而使他愈发感到孤独。因此他只得通过与小伙伴的疯狂玩耍来隐藏自己内心的孤独感。这时许多有着共同经历和情感体验的学生便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一时刻这位同学将大家的情感汇集在一起, 老师在这时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将情感有效的释放出来,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借此为契机将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开来, 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所期望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孤独感转化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的学习进步,向着理想的方向迈进。通过这样的课堂拓展,他们会不断强化自己的生命意识,敏感于生命的律动,在生活中,更能成为鲜活的生命体。这一效果的实现,始于捕捉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变化,然后不惜打断课堂进程,让这种情感先引领我们去探索新的天地, 而这些竟出乎意料地把大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作为控制课堂航向的教师,又把这种情感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拓展探究,利用调动起来的情感,升华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让学生因语文课而更真实的存在,语文课也因此对学生的生命更有深远意义。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应当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还应当注意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使学生可以再语文课堂中更充分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现状

1.1 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 教育观念陈旧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生命的成长过程渴求有丰富心灵世界, 用精神价值来探寻和提升生命的意义, 而在我们高校的实际教育中, 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 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和文化的学习。而且在社会转型时期, 当前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功利化追求的左右下, 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 教育也就过多地关注学生实用技能的学习和就业本领的打造。大学里可丰富学生精神生命的人文精神让位于了科学文化。相关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思想素质, 具体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 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 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从而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

目前大学教育过于重视功利与效益, 大学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学校以培养各种实用的人才输为目标。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下, 许多高校为了迎合市场, 开设了许多“短平快”的实用科目, 大学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理想逐渐为实用主义所取代, 学习的机会本应是兴趣的实现途径, 然而当大学的学习成为手段与工具, 学习只是出于有用与否, 只是为了获得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而不再出自对生命更美好、更完善意义和价值的探求与追寻, 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

1.2 高校德育中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教育的关注与提炼

很多高校一直把马列主义理论和现行政治观念的教育放在首位, 片面强调政治化的德育目标, 只能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作用效果不大, 德育目标设置大而空, 失去了现实基础, 缺乏感召力, 德育也因此变得苍白无力。因此, 高校德育脱离学生实际, 从而泛“政治化”。同时在德育过程中, 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 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 未能给学生提供对生命多元的实践与体验。虽然高校也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如志愿服务、“三下乡”等, 但活动形式相对单调, 内容单一, 缺乏新意, 缺乏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设计, 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

2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创新

当前在大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 重点要使大学德育真正做到以学生的生命、生活为本, 引导学生追寻生命意义和价值, 以实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才的育人目标。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

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是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在于使人获得属人的生命, 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 他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作为大学教育来讲, 要逐步淡化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 树立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 不能只关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培养, 而应该将大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人”, 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注重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大学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 引导学生去理解生命、追求价值, 要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 实施人性化的教育。

2.2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的

高校教育生活

合理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应该与时代转型相契合、与人的生命需要相契合、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可能性相契合,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价值为依据。我们认为:学校教育, 已经需要, 并且可能在整体性深层次的角度选择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关怀生命, 可以成为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丰富的学校教育价值的存在, 意味着学校教育生活的展开, 需要自觉地选择。学校教育的价值。人的选择, 是对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限定、一种期望, 也将直接引导学校教育走向不同的存在样式。不同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将带来不同的学校教育。

2.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生命质量

由于近几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目前,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还有专为大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中心, 以此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学的常识以及学生所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如果加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更容易使得学生的产生共鸣,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学会心理适应的技巧, 学会与人交往, 懂得尊重、欣赏他人, 学会有效的合作与竞争,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 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解决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的问题, 及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平衡, 增进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摘要: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新时代, 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 有着新的特点和不同思想道德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德育也要与时俱进从而转型。然而我国大学生自杀和伤人的现象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教育的认识, 促进大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成才, 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增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仰斌, 严国方, 王海健.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5) .

[2] 张红明, 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4) .

[3] 林常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0) .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笔者如何使这一希望成为可能: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是实现这一希望的前提。当前, 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办法, 可谓“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在课堂上, 笔者在引导学生的同时, 也接受学生暂时地引导笔者, 来完成教学过程、目标。学生暂时地引导着老师, 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调动, 学生怎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着老师呢?以杜甫《房兵曹胡马》、王维《山居秋暝》的教学体验来解释学生怎么引导着老师。《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这首诗, 本可以从首联讲起, 而且笔者也是这么进行设计的。而当同学们读这首诗时, 感情异常亢奋, 而且不是源于这节语文课, 笔者就抓住这一契机,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笔者连续提问几位同学, 问他们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 让笔者意外的是:第一位同学从尾联讲起, 而且讲得头头是道, 第二位同学从颈联讲起, 讲得也不错, 由于他们是从后往前讲, 笔者就主动接受他们的引导, 也从后往前讲起, 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感觉, 笔者和同学们的情感很好地汇合在一起, 他们还不时地抢白, 当他们把积蓄在心中的感想表达出来以后, 看上去格外地满足, 他们真正活在了课堂教学中, 他们真正是以自己的生命热情投入到了语文课堂上, 此时, 笔者能感觉到, 他们真的和诗歌融合在一起, 他们的感情与笔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了课堂, 而是超越了积极参与, 他们的生命因语文课而真实地存在着。

学生可以暂时引导课堂, 教师要做的, 是控制住课堂的航向。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前提是每一位同学都对这首诗有好感。如果出现一位同学坦诚地说自己不喜欢其中任何一句, 那么他还会有引导课堂的机会吗?所以, 要考虑怎样在此时控制住课堂的航向。不妨让他说出自己喜欢的任何一首诗, 甚至可以抄写在黑板上, 大家一起欣赏, 让他引导着大家欣赏, 先给他一个引导课堂的机会, 很有可能, 这首诗会引起他们同龄人的共鸣, 如果能引起共鸣, 这也是这堂课的一个有意义的时段, 在这个时段, 我们以学生的思考主题自热而然地进行了课堂拓展, 更重要的还在于, 它是大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时段, 那么, 怎么把这节课控制在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呢?我们知道, 艺术是相通的, 音乐与绘画都有相通之处, 何况诗与诗之间呢!通过思想、艺术技巧、情感、联想、想象、形象, 我们总能给这两首诗架上一座互通的桥梁,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 来控制住课堂的, 而且,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已经巧妙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 给他们引导课堂的机会, 让他们情感的音符一起跳动着来参与课堂的。

真实的生命存在, 应该能敏感于自然界的变化, 动情于人事的代谢, 黛玉葬花的典型之处, 在于她对生命、身世的敏感, 我们在同情或嘲笑她痴的同时, 不得不认同她的感人之处:她让人感受到了她的生命存在。而当前的学生, 太匆忙于学习生活、太匆忙于学校与家之间的往往返返, 他们忽视了自然的变化, 来不及思考人世代谢, 渐渐地失去了生命的真实。我们随处可见, 他们作文中, 对自然的描写, 都不是自己的观察所得, 而是从别人的文字作品中间接得来的, 他们对人世代谢的感悟, 不是个人情感, 而是源于书本的社会性的人类共同情感。语文课要帮助他们的灵魂回家, 让他们成为真实的生命存在。要使这种理想成为现实, 就得从教学现实着手, 可以从捕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变化着手。

在王维《山居秋暝》的教学课堂上, 同学们大多体验到静谧、淡远、超脱, 而有一位同学却说, 他体验到的是孤独。如果在理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 体验到孤独, 那是对的, 而在《山居秋暝》中, 他这样的感受是误解吗, 抑或是没用心去理解呢?此时, 笔者没有丢下他的感受, 把他遗留在课堂之外, 从而顺着大多同学的思路走下去, 因为笔者捕捉到了他的神情, 格外地严肃且忧伤。就带着试探的口气说:“你为什么能想到孤独呢?在生活中, 你是不是很孤独呀?”让笔者惊讶地是, 这位同学竟然哭出声来, 他在学校也是有玩伴的, 但他仍然是孤独的。当他心情稍稍平静下来, 笔者试着让他说出自己的孤独原因。原来, 他也曾是留守儿童, 现在可谓是留守少年, 多少年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可现在爷爷过世了, 所以他格外的孤独。在生活中, 他不是通过思考明白来解决自己的困惑, 而是通过和玩伴疯狂地玩来掩埋自己的困惑的。当他讲述自己的经历时, 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 他们不是因感动而停止了思考, 而是情感更强烈、思维更活跃了, 因为他们大多也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也曾是留守儿童。当他说完自己的故事, 笔者竟然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那么多双眼睛看着笔者, 笔者好像感觉到他们对笔者此时心情的理解, 好像也在告诉笔者:老师, 其实, 你什么都不需要说, 此时, 这位同学引导着大家的思想、大家的感情, 把我们的情感汇集在了一起, 而此时, 笔者要做的, 是用自己的专业素质控制住课堂的航向。笔者怎么把这位孤独的同学调动起来的积极情感, 推动教学呢?其实, 这位同学的故事, 已经调动了同学们对人生、对生命的浅浅思索。《山居秋暝》又何尝不与孤独相关呢?借此契机, 可以把诗歌的思想拓展开来, 让同学们思考人生的理想状态, 生命的真正意义, 让同学们学会面对孤独, 把孤独转化成一股积极进取的力量。通过这样的课堂拓展, 他们会不断强化自己的生命意识, 敏感于生命的律动, 在生活中, 更能成为鲜活的生命体。

而这一效果的实现, 始于捕捉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变化, 然后不惜打断课堂进程, 让这种情感先引领我们去探索新的天地, 而这些竟出乎意料地把大家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作为控制课堂航向的教师, 又把这种情感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进行拓展探究, 利用调动起来的情感, 升华了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因语文课而更真实的存在, 语文课也因此对学生的生命更有深远意义。

摘要:以尊重并关注学生思考主题, 来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真诚参与, 借助学生思考主题拓展课堂教学, 寻求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生命因语文课而更真实地存在。

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 运用导语, 营造情感气氛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特定的写作背景, 教师课堂上要巧用导语, 以情感为基础, 打动学生心灵, 从而调动学生情感,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走进课文, 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学《敬业与乐业》时, 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设计导语:上课前班长喊起立, 但有一位同学没有站起来。他的这种行为对老师来说叫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答案如不对、不敬、不恭等。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说的不敬, 让学生谈谈怎样做才是敬。学生对“敬”有了一定的认识, 自然的引入新课, 学生的兴趣较高,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前, 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 如何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呢?通过音乐、朗读等渲染气氛都能起到良好的情感效果。良好的开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内容, 用文中情感打动学生, 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提高学习效率。

2 利用语言, 感染学生

“语言就是力量”, 富有情感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这要求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必须真实, 只有发自内心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首先, 语言要有感染力, 选择好语气与语调, 为自己积极情感的表达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其次, 语言要富有时代感。只有富有时代风尚, 洋溢着生活气息的语言才能感染学生。再次, 词汇要丰富。教师语言要丰富,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情感。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开头一段时, 教师要放缓节奏, 用低沉的语言表达自己悲伤的心情。从而感染学生,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通过朗读, 激发学生情感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美文佳作, 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教学这样的作品, 引导学生从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感受作品,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散文诗《城南旧事》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富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感情, 在朗读中分析课文, 把握深深的思念、淡淡的忧伤基调, 从而激发学生情感, 这是任何的分析、讲解都无法做到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朗读的技巧, 如教学《雨巷》时, 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展开想象, 然后再跟着录音齐读, 会自然的进入诗歌意境, 产生愉悦的情感,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4 挖掘教材, 渲染情感氛围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 因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渲染情感氛围, 引导学生准确领会课文情感。如教学《荷塘月色》时, 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作者的行踪, 但阅读全篇过后, 会发现一条暗线隐含其中, 也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 是从哀愁到喜悦再到淡淡哀愁的一个过程,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相互交错。只有弄清楚这条暗含的情感线索, 才能真正体会到当时作者内心的彷徨与痛苦, 从而理解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另外, 文章作者的性格与人生经历也能渲染情感氛围, 一些作者本身就可以作为情感教育的范例。如教学闻一多的《红烛》时,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人生经历, 然后结合毛泽东对闻一多的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 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 不愿屈服。学生掌握了这些, 就能深入理解闻一多大无畏的奉献精神。

5 采用有效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情感

为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可采用讨论、启发、多媒体式等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形象、直观, 能吸引学生,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愉悦学生身心, 激发学生情感。如教学《故都的秋》时, 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蕴含的情感,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基本知识点, 还能通过图片和音乐体会到故都秋的“悲凉、静”等特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寓情于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语文学科又饱含情感因素, 所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语文课堂中的生命线。但中职语文属于基础课程, 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 抓住情感这一要素, 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的作用入手, 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汝朵.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科教文汇, 2010 (6) .[1]谢汝朵.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科教文汇, 2010 (6) .

上一篇:产品设计之装饰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美术色彩中招贴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