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

2023-09-16

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本科生;人才培养;本科毕业生;质量监控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中山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生命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33000-31911130)

[作者简介] 何素敏(1968—),女,广东平远人,硕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项 辉(1966—),男,湖南石门人,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脑疾病的分子机制与药物开发研究;崔 隽(1982—),男,江苏南京人,博士,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

一、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本科生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化动态质量监控跟踪体系

实行大类招生,帮助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学习及之后的深造或就业,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学生产出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教育的一大弊病。为有效改进这种状况,教育部实行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高等学校质量监测认证专业体系认证管理。

为打破缺乏系统性的数据化操作管理平台的僵局,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了动态质量监控,探索并构建了与生物专业相关的监控评估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运行体系,按照学校—教育部门引导—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为一体的运行体系,以校内成绩、毕业生学生问卷与单位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跟踪调查制度,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有效评价体系。采集相关信息,反馈和持续改进,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二)对毕业生跟踪质量监控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一直以来,对毕业生跟踪是学校的一项弱项。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达到以评促教的作用。为此,建立一个常态的学生学习成效数据分析系统,除了内部评价外,还要进行外部评价,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校友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原因,进一步干預和改进教学相当关键。对生命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即对学生入学成绩及毕业成绩对比、学位率及深造率、去向及成就等做一些调查分析,也为日后的招生宣传作一些数据调查,打破针对一些“生物就业难”的传统谣言。

二、基于在校本科生质量跟踪与毕业后质量跟踪分析体系构建及其问卷具体内容和结果

对学生从入学—在校成绩—学位资格评定—深造率进行分析,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入手,对教学全过程动态监控、分析,同时评价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校满意。

(一)对在校本科生进行质量跟踪

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19中国大学评价》我国大学新生质量与毕业生质量对照排行榜,我校的入学质量等级是A++,而毕业质量是A+。我院的入学成绩在全校排名属中等。说明学生毕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1]。

1.对近几届的学生入学成绩进行分析,并与毕业时的成绩作对比,对差别比较大的学生进行了解分析,同时对一些没有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加强管理。2012—2016级高考第一志愿率为62.5%,2016—2020级高考第一志愿率为64%。近几年,经过努力,2018—2019级平均第一志愿率为72%。我院学生广东省录取排位平均在3000~4000多之间,平均分数为623,在全校占平均水平。2015级4年成绩各专业必修课平均绩点为3.35(83.5分),成绩优良。2012—2015级(2016—2019届)学生共882人,其中毕业人数共857人,获学士学位856人,毕业当年未毕业学生共25人,占总人数的2.8%。这些没有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大学期间生病或沉迷网络,对自己要求太高造成抑郁或放松学习。但有的确实是基础比较差,如特殊地区学生或部分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

2.对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评价体系学生毕业要求标准对比学习成效分析,把近几年的深造率和就业去向数据进行分析。生物技术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4%,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25%;生态学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0%,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17%;生物科学专业境内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52%,境外深造占专业毕业生就业深造人数的25%;学生毕业第一年统计,各专业深造约占专业毕业生人数的七成。深造率与其他专业相对较高,说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以继续深造为主,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输送了生力军。

(二)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

分析学生的培养质量,还要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据201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200中,理工类专业薪酬水平高,生物科学专业排第5。而我院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是国家级名牌专业,这些说明了我院的“全人培养、专业有成”的理念比较符合社会人才的需要。当然,要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大学,跟清华、北大学生对比还是差别较大,因此,为找出差距,我们拟将重新设计问卷,对毕业学生进行大力调查分析,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掌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基本情况,同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工部和校友会合作,共同对近几届毕业生做跟踪调查,调查形式以问卷和座谈会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交谈。

(三)用人单位问卷

拟对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进行调查。我院共回收20个用人单位的问卷(因本科生就业的不多,有些学生就业单位相同)。用人单位对我院本科毕业学生整体质量水平较满意,对我院本科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等都相对满意。

(四)毕业生或校友问卷

拟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专业水平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师资队伍素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教学管理方面等进行调查。

1.问卷学生毕业年份,以2020年2016级毕业生为例。本科专业参与本次问卷填写的本科毕业生中,有效填写人次为167人,其中本科专业为生物技术的人最多,共计63人,占37.72%;生物科学41人,占24.55%;生态学26人,占15.57%;基地班29人,占17.37%;逸仙班、同时加入基地班和逸仙班的各4人。在167份有效问卷中,有128人选择继续深造,占76.65%,其余39人参加工作。

2.在参加工作的人群中,27人在北上广深工作,占69.23%;10人在国内除上述外其他地区工作,占25.64%,剩余2人在国外工作。

3.在参加工作的人群中,只有6人的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占15.38%;15人认为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般相關,占38.46%;18人认为自己的任职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占46.1%。说明本科毕业生主要是培养综合素质,以“大类培养、全人教育、专业有成”为目标的人才计划是对的,培养学生厚基础、重通识教育的策略符合社会要求。学生能成功找到相关心仪的工作并得到单位的认可,说明学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

4.在大学四年学校对提高、拓展个人素质能力培养方面,被调查人员对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感到较为满意,满意度均超过了50%,满意度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占52%,需着重改进。

5.在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超过50%的人认为生物化学Ⅰ、生物统计学对于其工作或深造过程中最为实用,认同率较高的依次还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但在这些选项中,应将必修课与选修课作出区分,由于选修课的选修对象不同,选课人数较少,可能导致存在一定误差。

在学院设置的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中,50%的人认为生物学野外实习在其工作或深造过程中最为实用,认同率较高的依次还有细胞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Ⅰ、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均在40%~50%之间。

在填写的本科阶段印象最深的专业课程的问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细胞生物学,次之是生物化学。

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办法

1.学院将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紧紧围绕学校“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学风。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生物安全”等与生命科学学科有关的论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完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形成教学理念,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2.建立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努力践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过程育人”理念。学院制定25个管理办法,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协调教学体系运作,进行动态改进;加强教学改革,学院获得野外实习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对学生培养质量和入学成绩对照发现学生入学成绩并不一定跟毕业成绩成正比。大学四年学习的过程跟学生的兴趣、接收能力和努力程度相关。学校方面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几大因素:学校管理、学科和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监控[2]。学院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建设教研室和加强督导团队监控,提升质量监控管理,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注重日常管理,合理改革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目标和教学大纲,打造良好育人环境。尽管如此,生命科学学院的学习氛围还待加强,建议组织一些学习打卡活动和安排更多的与考研相关的教学活动。

4.用科学思维谋划,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侧重点。对问卷信息进行跟踪和分析,重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映的情况,既肯定成果,也直面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调整和加强改革措施。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满意度最低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占52%,需着重改进。从社会需求角度层面,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3],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加了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意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学院依托学科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建设课程,根据学科特色、优化各类课程比重结构(实践课程比例30%)、构建“广学精研、知行并重”的课程体系,综合“大类培养”和“专业特色脸谱化”的优势,夯实基础、凸显专业特色。学院“教学—实践—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得到了学校的认可。2020年度,学院共有23项本科生训练项目获得立项(国家级10项、省级3项、校级10项),共获得各类竞赛奖项9项,国际级2项,国家级6项,省级1项。其次,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学业并进一步深造,但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按时毕业。学院加强了教风、学风建设,建立学业预警制度,班主任制度和“一对一”导师制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采用校、院、教务、学工共同联合机制,定期督导学生,及时反馈信息。

5.畢业生质量跟踪的常态化、立体化。除了分析学生在校成绩外,对入口和产出的学生质量进行对比。对照学生毕业标准,对学生非认知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认同、学习投入和自我效能进行分析,这些对学生专业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对创新能力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调查结果进行思考,从而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以评促建,以建促改。

设计调查问卷表,对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评估。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学院拟进一步加强系和教研室课程管理,讨论课程设置、课程思政、教材、一流课程、教学成果、教改项目等方面的事宜,对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教师备课、师资及课程管理等问题进行调整和安排。

6.学院拟进一步完善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培养机制,拔尖班和强基班优先做试验。同时需加强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加强学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完善和加强心理状态评估和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指导。目前学院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可多设置一些实习、就业的辅助渠道。

7.加强与毕业生和校友的联系,通过毕业生多渠道收集和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加强与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努力创造条件,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活动,拓宽办学渠道,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院有更大的发展。

结语

本课题摸索构建了一套值得推广的高校本科专业学生质量跟踪体系,以及对学生全程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学生质量跟踪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校内外教学监管,重建教学创新机制,改革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为培养高质量学生不断努力。

拟进一步完善本科生质量监督评估的创新模式。强化质量意识,注重过程管理,健全动态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体系监控评价标准,以系统化建设为手段,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制度化建设为保障,采用数据收集和访谈方式进行各部门联合管理,形成校内外常态沟通联系机制,构建常态化、数据化、规模化和立体化的质量监督机制,以达到对本科教学质量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星臣,戴胜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596.

[2]黄和飞,王斌,段利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9(10):55-58.

[3]范国敏,魏颖,刘琛.基于国家标准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25-27.

Quality Tracking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Graduates

— Take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E Su-min, XIANG Hui, CUI Ju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China)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talent training; college graduates; quality monitoring

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本科;实践教学;本科生;助教

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起着特殊的关键性作用[1];实现了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和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理论知识学习,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育部教高[200l]4号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对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重要战略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因而对实践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体系中必须树立“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念[3]。作为云南省第一家高等职业本科教学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教学理论学时45%以上,即使是理论课,很多课程也采取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教学方式,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紧张。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实践环节的特殊要求,我院实践环节与普通本科相比实践内容更充实、实践时间更长、实践要求更高,导致实践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我院专业班级学生人数较多需配备较多的指导教师,但任课教师数量增长幅度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工作量大和教师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此外,大部分基础课和理论课实行大班教学,实践环节实行分组教学,这就进一步要求增加师资,造成师资紧张。

2.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证明师徒模式是技能培养的有效模式之一[4],但此模式在学校中开展不够经济,也满足不了现代化生产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现行实践教学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分组指导的模式,分组的师生比对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学院虽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但由于师资紧张,现有实践教学分组的师生比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3.实践教学中教学主体对客体的需求矛盾突出。一是统一施教与个别指导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技能发展往往个别化差异较大,对指导的需求不一样,点对面教学的主客体关系难以应付点对点的释疑、纠错和评价的需要;二是课堂掌控难度大,实训工位的布局与教室座位有差异,如有的实训场地是开放性的,不便于教师管理,对于课堂掌控能力较弱的教师而言更是力不从心。

4.实践教学质量受影响,效果不理想。由于对应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指导和管理,导致有的学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认真,容易损坏设施或发生安全事故,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纠正,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严格规定步骤和时间,学生上课时一般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甚至演示,学生只需按设计好的步骤单纯地去重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论其大小难易,均找老师解决,限制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学生无成就感,实践兴趣降低,实践教学效果差,同时养成了学生的不愿动脑的习惯,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样时间久了,使得学生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降低,主动性和兴趣下降,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助教的积极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设置学生助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一些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学生助教作为一支学生“自主学习、自律管理、自觉实践”的队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是对传统师资的一种有益的辅助和有效的补充[5],具有积极的作用。

1.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助教既是学生中的一员,但又不同于普通的学生。其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更了解同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薄弱环节及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的要求和意图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

学生助教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容易、更顺畅,教学氛围更和谐、更民主,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

2.助教机制是培养学生实践兴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由于教师相对较少,实践课指导跟不上,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下降,利用学生助教对学生作详细的指导,有利于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可以通过延长实践场所的开放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

3.助教机制是全面提高助教素质,培养助教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要胜任助教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助教在上岗前必须掌握与实践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助教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问题,他们必须积极面对,正确解决,妥善处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无疑锻炼了助教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7]。

4.对学校而言,助教制度降低了师生比,减少了开支,提高了办学效益[8]。

三、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生助教的可行性

高职本科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办学形式,对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置本科生助教既能在实践教学中起到上述的积极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本科设置本科生助教可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普通本科一般设研究生为助教,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学生助教的还不多见。研究生兼任助教工作在很多高校已经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9],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研究生对助教兴趣不大,不少研究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学术,他们的主要精力投在科研和英语等“硬功夫”上,或者更愿意“助研”,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更有一些研究生在社会上兼职能够赢利的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当然,也有研究生担心当助教会占用时间和精力,影响自己的学业,这些研究生助教形同虚设。而本科生的时间相对充裕,参与的其他活动较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助教工作中,可以保证助教工作的延续性与完整性。同时,利用本科生助教可以对实践场所进行开放化管理,保证学生从事独立实践的场所和时间,以弥补师资短缺和教师精力有限的不足。

2.本科学生具有担任实践教学助教的能力和水平。由于高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了相应的实践技能,再通过培训,本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胜任助教工作。

3.本科生助教制对本科生自身的培养和发展大有好处。挑选出的本科生任助教,一方面是教师对其能力的肯定,使其更有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促使自身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本科生在助教过程中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过的实践技能有一个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使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为将来的专业实习或就业奠定基石,提供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在高职本科实践教学中设置本科生助教具有可行性,能切实促进学院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真正达到学生、本科生助教、教师、学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以顺,黎茵,陈云凤,黄伟结.构建本科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有机嵌合[J].高校教育研究,2009,(3):89-90.

[2]漆光鸿.《小组工作》课程“助教实验教学”行动研究——以某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41-45.

[3]王健朴.实施以操作标准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08,(4):47-49.

[4]高俊杰,李婧.“师徒制”职教培养模式不过时[J].教育与职业,2011,(22):88-89.

[5]李菲.充分发挥学生助教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J].知识经济,2011,(19):140-141.

[6]肖利,刘茂军,曹丽华,王光怀.建立学生助教机制,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大学物理,2008,27(8):45-47.

[7]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62-63.

[8]徐萍,张菊芳.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57-58.

[9]罗莉,王娜,田娟.独立学院本科生助教模式的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6):107-108.

作者简介:吴承玲,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在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招生专业名单中,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唯一具有法律事务专业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努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制订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培养模式

法律事务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时,恰逢国家司法考试改革的实施,统考资格提高到大学本科毕业。为了满足广大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愿望,经研究我们采用了“全日制专科加法学本科自考”的教学模式。从已经毕业的四届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中50%以上的学生能在三年或者略长的时间里通过本科自考课程,拿到本科文凭,为参加司法统一考试奠定了基础,为学生日后从事专门的法律职业做好了准备。

二、制订符合需要的专业建设具体方向

根据上述专业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社会需要,法律事务专业的定位必须接近本科教育,同时,法律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要并重,因此建立了法律职业人员和法律辅助职业人员培养并重的专业方向。一方面十分注重法学理论基础教育,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主要参考本科法学院校,同时和自考课程接轨;另一方面,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法律辅助人员培训中心,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马上从事书记员、律师助理等法律辅助职业工作。对上述两方面的建设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三、建立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实践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机制

根据上述专业建设具体方向,考虑高职院校的特点,我们要求专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突出实践教学,因此积极培养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鼓励专任教师从事具体办案工作,为社会服务。同时,聘用学校之外的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参与到法律事务专业的教学中,并逐步提高外聘教师教学授课参与比例,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参与编写实训教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项目化校内外实训,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

我们根据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单位相对较多的法律纠纷来确定实习项目。分别成立民商事法律问题实训、行政法律问题实训和刑事法律问题实训等,通过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让学生在高度的仿真性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专业现有校外基地法院3家、检察院2家、律师事务所3家。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已成为我们专业学生的实训岗位,通过这样的顶岗实习,为学生今后就业实现理论与实务的“零距离接触”。

五、建立法律服务平台,在服务社会中育人

目前我们法律事务专业在校内设立了法律咨询工作室,设有《法协杂志》,接受在校学生和社会咨询,还要进一步拓展服务社会领域,准备建立专业法律诊所网站,与当地司法局、社区、企业联系,建立法律服务中心或弱势群体法律援助中心,积极送法下乡,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从学生中选派人员,组成不同的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为社会服务。同时我们亦将与更多的企业联系,为企业提供培训或法律服务。通过这样,真正做到在服务中育人,提高学生和教师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 本科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人才培养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往往是为社会培养从事法律、司法工作或者与法律相关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毕业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质量以及工作中的公平性。现阶段,各个具备法学专业的本科院校都积极的强化自己的专业建设,并不断的补充优秀的师资,因此法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化教育往往能够达到理想水平。而由于本科课程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几乎为零,加之司法考试中道德教育比率的不足,整个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体系中对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非常的缺乏。因此,现阶段法学专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探究,以逐步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进而强化本科阶段学生发展职业道德教育。

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针对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探析,因此在本节文章首先对其重要性进行简要的阐述,以充分体现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本科法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性,进而促进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法学毕业生往往会从事律师、法官、法律顾问或者其他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而这些职业的特殊性就表现在与法律的密切联系,因此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来保障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外,还应当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进而保持自己的客观性以及工作的公平性。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注重法学专业人才职业观、道德观的培养,进而督促法学毕业人才在从事法律工作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公证的来处理法律事务。因此,从从业人员道德素养来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法学人才的培养有着显著的重要性。

二、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本科阶段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本节根据之前的分析以及大学法学教育的现状来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

1.明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保障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比重还十分的欠缺,加之司法考试以及日常考核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因此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本科阶段的开展工作几乎无法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所以现阶段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学要注重法律职业道德在法学本科专业教育中的定位,并引进专业的师资来从事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而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时间的保障以及优秀教师的推动,法律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够获得最为有效的提升。

2.适当提高我国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高校与社会共同保障教育的开展

考试往往是作为对一个人能力考查以及对一个人学习进行约束的最佳的方法,我国司法考试除了是对法学专业学生起一个考查和约束的作用外,还肩负着为国家挑选合格法律人才的重担,因此司法考试不仅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以及推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的司法考试就可以适度的提高法律职业道德的比重,即除了对学生专业素养做严格要求外还应当积极的对学生职业的素养做相应的考察。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会依据司法考试的实际要求来逐步的进行调整,进而高校与社会进行联动,共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又会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一个良好的督促作用,整个法律職业道德教育在高校、社会以及学生自己的联动下将会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3.优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学效率的提升来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强化

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展,但是现实的情况下,不少的学校仍然采用教师机械化灌输的模式,即让学生被动的记忆教师讲述的一切内容。在这种环境下,即使学校能够安排入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其教育的开展也只是通过相关条例的灌输来进行,进而其教学效果始终无法被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在现阶段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创新法学专业培养的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优化教育教学的模式,进而从教学方法方面不断的提升法学本科教育的效率,以保障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和课程安排下,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同样能够发挥出积极的效果,保障法学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法务人才。

三、结束语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对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显著的意义,现阶段,由于高校教育以及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缺乏,整个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法学专业教师要积极的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促进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进而保障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质和量,以为现阶段高技能、高素质、高品德的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最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瞿华平.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中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4,33:223-224.

[2] 李霞.法学本科阶段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2:84-85.

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历史学本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特点;德育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蒙牛集团老总牛根生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用人最理想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培养人最基本的标准是有德有才。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以育人为主,德育为心,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特优势。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高级专门人才”,“有理想、有知识、会做事”,“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精、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高”等。

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2008年秋季以来,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这一群体物质生活水平高,优先享受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创造的优越条件,他们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这些学生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思想特点

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和创新,接受新事物快,追求时尚。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崇尚社会公德,尊重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注重良好的人际关系,追求个人职业理想等。但在国内外新形势新环境下,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学生群体当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思想消极、生活不积极的学生,进而不断地影响或阻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如:辨别能力较差,个人主义意识较强;学习和做事浮躁,急功进利思想严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喜欢追求刺激的生活方式等等。

2.心理特点

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衣食无忧,导致他们心理脆弱,承受力、受挫力和抗击力差,经受不住困难和失败的考验。武汉大学在关于“90后”大学生“遇到挫折后”的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遇到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和承担,而是退却和逃避。他们易情绪化、易激动、易激情,自信、自负、自卑、自强、自恋并存,紧张、忧虑、恐惧、脆弱、压力、烦躁、矛盾,对自己想做的事不顾一切,对不想做的事不闻不问,经常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表现。

3.学习特点

存在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大学是优秀学生的聚集地,大学也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地方,同学们不在“被监督”地学习,没有“高中管理”的束缚,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过度放松、习惯不好、方法不对、适应性和自控力差、学习不主动、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

4.生活特点

将自己圈在以自我为圆心,以快乐为半径的圆里。存在“学习不快乐可以不学,工作不快乐可以不做,生活不快乐可以放弃”的心态。青年们在两性问题中,在所谓的纯美爱情中,在“成熟”和“冲动”的矛盾中,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环境中,存在自我意识与渴望集体生活、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注重个人隐私,但较差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5.形象特点

良好的“个人形象”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与礼貌,他们社交的目的就是自我展示和增长才干。而往往在大学生追求时尚和自由过程中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如一味地追求高档服饰使女生失去清新可爱的气质;盲目的模仿影视歌明星使同学们显得奇怪和另类;奇装异服、浓妆艳抹、五颜六色的发型,形成不良的风气等,显露出大学生世俗、平庸的审美观念和缺乏理性分析美的能力。

二、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品质教育。而广义的德育则指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就体育、智育而言,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高校的全面德育教育在于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实践能力和爱心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尚品格的人才。

学生的德育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在新形势下,教育要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使教师树立起现代教学观,建立创新德育理念,塑造良好的品格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精神。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深造以及鼓励等,切实发挥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作用,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起到良好的示范、影响和推动作用。

激励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导师制、党员结对子、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发掘学生的潜能、特长。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思想和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和能力得到锻炼、精神和境界得到升华、意志和信念得到肯定。

三、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

1.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高校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重要作用,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和《大学语文》教学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格,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真、善、美统一的精神境界。

2.切实加强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不仅能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情操,还有助于开发人的智力和挖掘创造潜能。积极组织学生社团开展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曲艺、舞蹈等艺术教育活动推动学生的美德教育,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

3.创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承担着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优美高雅校园环境氛围的责任。一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如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竞赛、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德育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橱窗、宣传板、手抄报、讲演、征文等媒体和活动进行宣传,将学生组织、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内化为自身的德育行为,提高和完善学生的德育素质。

4.努力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将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相结合、将抽象教育与直观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法、直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两课”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定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政治思想好、专业学习优秀及研究能力较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根源受生活环境的适应、学习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危机、经济的攀比等现实问题的困扰。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和家庭对其的期望较高,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也较高,因此,造成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较多。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特殊学生或重点学生档案,对症话聊,及时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扫除心理障碍。同时,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运用“E-mail”、“Fetion”、“QQ”、微博、人人网等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使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6.着力强化就业德育观教育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深入细致地做好职业指导工作,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并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就业服务活动月、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成功成才经验分享会、优秀校友专题讲座等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7.把网络教育融入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方式

营造网络教育氛围,丰富日常德育教育工作,正面引导青年使用互联网,树立正确的上网观。通过网络德育使学生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安全、健康、绿色地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网上德育主阵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红网工程”建设,开展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德育的活动。努力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德育机制。机房计算机、个人电脑、笔记本、手机等可上网的电子产品安装绿色上网软件,过滤不良内容,帮助学生抵制网络黄毒和网络陷阱,使网络德育创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拥军.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特征和发展道路探讨[J].大家,2011,(9).

[2] 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3] 周淇,程少华,张雪红,张志军.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9,(增刊).

[5] 王丽宁.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

上一篇:医药销售论文范文下一篇:ppp项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