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范文

2023-03-07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现代教育环境下历史学科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情感目标教学实现学生历史意识及情感的提升,进而洞察社会发展的趋势环境,提升自身的民族意识和责任使命。本文针对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构建以及有效运用展开讨论,以推进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提升。

【关键词】历史学科;情感目標;情感目标教学

情感教学作为历史学科教学开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通过情感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感与责任使命,进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成为当前教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中蕴含有更为丰富的情感教学素材,而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则是要求老师通过对这些情感素材的运用,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体系,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下文在进行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分析基础上,对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构建以及教学运用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一、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分析

1.历史与情感

历史学科是中小学教学的一门主要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学科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具有相对突出的既往性和时地性特征,其中包含有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以及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素材,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础。心理学中,将人的心理现象定义为情感、认知以及意志的统一产物,情感在其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情感则是人面对客观事物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积极向上的情感对人类的认知具有一定驱动作用,是意志形成有效催化剂。对于人类来讲,历史是一种间接的存在,既不能够再现,也不能直接体验,因此,人类在历史认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以上原因的限制,往往带有自身的情感因素,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中具备参与性强特征的重要原因,而这也是历史学科独有的魅力特征,成为历史吸引人类探究的关键。

2.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及要求之一,就是要老师在对历史素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之后,通过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实现历史认知的同时,产生一定情感变化,进而实现学生历史意识、责任使命及有关能力的培养提升。

根据历史学科教学这一目标要求不难看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历史教学中离不开情感,一旦历史教学中脱离了情感,就会变成的老师“客观”的讲,学生被动接受,容易造成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自然学習历史的主动性也会降低,也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二、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构建情感目标

对于历史学科来讲,其情感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就体现为老师引导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认知掌握情况下,产生相应的主观认知与情感变化,形成积极的情感因素,进而实现正确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建立,成为有责任、有目标的新一代人才。其中,情感教育中的情感目标则是教学活动开展前的一种对情感教学过程以及结果情况的预测,对于情感教育来讲,它既是教育开展的依据,同时又是进行教育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开展中,历史知识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层次划分,则是进行情感目标构建的重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其深浅、浓淡程度不同,因此,在进行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构建中,也必须对其知识包含情感的层次不同有准确的体现,进而才能更加顺利的实现情感教学的这一目标。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情感教育中情感目标的构建可以划分为接受-顺应-确信-深化四个层次。其中,接受体现为学生通过对历史的感知,产生兴趣、接受认可;而顺应则体现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情感上也产生一定的变化,随着知识所包含情感,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而确认则体现为学生在进行历史事物或人物的判断以及评价、思考后,情感上给予肯定或者是否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由外部认知转变为内心体验的过程中,是情感教学中目标实现的重要过程。最后,深化体现为学生对“确信”历史知识有机的归纳整合,并形成信念,实现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确立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即为历史学科的情感目标。

图1 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目标

三、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运用

教学是师生双方情感与知识交流的过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生开展有目标的教学,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对学生产生影响,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来讲,情感目标教学的运用,就是在建立情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向上的情感语言,对学生产生感染影响,使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认知情况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历史老师来讲,如何实现情感目标教学呢?

1.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历史学科中的情感素材

历史学科中所包含的情感教育素材是十分丰富并且非常明显的。比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先进的科技文化、发明创造以及祖国山川的壮美,都是值得中华民族子孙骄傲与自豪的,而面对外国敌寇入侵,先烈志士救亡图存、英勇抗击、毫不畏惧的气概,都是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等等,这些历史教学的情感素材都需要老师在教学引导学生认知、发掘,教学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体验,实现学生情感转变,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情感表达

通常情况下,个人情感的发生与情境之间有着直接德邦联系,生动、形象又具有感染力的情境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发生。因此,历史教学中,老师在建立情感教学目标前提下,还需要借助教学语言以及工具、史料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感染,以达到较好的情感教学目的。

3.坚持系统、适度、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感教学目标原则

历史学科教学中,情感目标教学中的实现还需要坚持系统、适度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原则。历史学科教学开展,根据教学阶段以及环境的不同,情感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局部、细化的目标一定要服从整体、系统的目标,在整体、系统目标指导下,逐步实现情感教学不同环节的具体目标,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成果。此外,情感教学还应坚持适度、适时的原则,教学中抓住情感教学时机,运用符合学生思维与认知的情感因素,围绕教材知识,不可脱离教材包含情感素材之外,避免引起反感、排斥,反而产生坏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历史学科情感目标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情感教学目标构建,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中心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陈小青.浅谈情感目标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落实——以“历史题材”教学为例[J].才智,2017,(10):51-53.

[3]王玉欣.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情感目标分析[J].科技风,2016,(24):36.

作者简介:

蒋海波(1984.12—),男,重庆市万州区人,长江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生。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2篇

事实如何?简述几点。

第一,作者引用《乐书》原文时所作断句-标点,错误百出。仅举一例。

“勇者,正直之德義者,刚克之德歌者,直已而陈德者也,非歌孰能保此勿失乎。”(见“博文”下篇第123页)这几句,原本意思很清楚:“勇者,正直之德;义者,刚克之德;歌者,直已而陈德者也。非歌,孰能保此勿失乎。”经作者如上标点,无法理解。足证作者并未读懂原文。“博文”中种种谬误多由此而生。(为省篇幅,不一一举例,下同。请参阅《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期署名尚笃的《治学应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宗旨——读<陈旸及其乐书研究>》。这是一篇多年少见、有说服力的优秀书评。本短文就是为介绍尚笃一文而写)

第二,对一些古代名词术语作者显然不懂其含义(如“上庠”与“太学博士”, “文馆”与“秘书省正字”……),于是误读文本,曲解文义,妄加引申,有时把后事前移……导致结论没有可靠依据。

第三,对乐器的编列,《乐书》本无严格区分,书中有些文字并不是指乐器(或乐器品类),有些只是同物异名,等等。“博文”作者不明其义,概以不同乐器统计之。这样一种缺乏根据的“统计”,除误导读者之外,有何意义?

第四,“博文”对《乐书》的总体评价为何?作者竟全文照抄18世纪《四库提要》的文字1140余字,声称:“在此,仅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乐书的评价作为对《乐书》归宿探讨的结语。”这样的研究与前述的宣传语,相距多远,如此结论得来多么轻松,多么省事,多么令人惊叹啊!

面对如此粗制滥造“学术”专著,赫然列名书中的“博士生导师”、“答辩委员会委员”、出版社“编审”,各起何种作用?各应担负怎样的学术责任和道德责任?■

七嘴八舌

面对如此粗制滥造“学术”专著,赫然列名书中的“博士生导师”、“答辩委员会委员”、出版社“编审”,各起何种作用?各应担负怎样的学术责任和道德责任?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国,GCSE历史学科考试,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

[文献标识码]B

一、英国考试制度的起源与变革

在英国,学校内原本没有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学完一定的课程,学生便可升入上一年级或上一级学校。维系升学、就业、升官的唯一机制,就是社会门第、血统和经济地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革命兴起,打破了这一社会机制。当时中国的科举考试经由传教士已被传人欧洲,1791年法国率先试行文官考试。1853年英国《印度法案》通过后,赴印度就任文职官员,须通过公共考试,此后文官考试制度遂获推广。同时,部分大学为了解决名额有限而报名者日趋增多的矛盾,也开始推行入学考试,如1850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就举办了入学考试。

20世纪以来,英国社会上各种独立考试机构日益增多,多者达百余所。如此众多的考试给学生与学校造成诸多不便,于是在1917年成立了“中等学校考试委员会”,第二年正式举行中学外部考试,即“普通教育证书(GCE)考试。”该考试仅适合于理论、知识考查,而不适合技术、职业考查;并且是以同年龄层次中的20%~25%为对象,也就是说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才会报考。作为补充,在1965年设置了较之普通教育证书考试低一级的“中等教育证书(CSE)考试”。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是以20%以下的40%学生为主要对象。这两种考试,都是以单科形式命题的。前者学术性和基本理论学科要多些;后者应用性较明显,科目涉及范围甚广,包括文书、速记、时装和各种职业学科。

1965年以来,英国实行GCE和CSE双重考试制度。这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诸如扩大参加考试对象范围等,但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混乱。那时英国尚无全国统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社会性的外部考试影响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双重考试的施行,致使学校无从适应。

1988年夏季,经过长期探索,英国决定将双重考试制度一体化,实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GCSE,为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的简称)”,并且制定了《GCSE考试国家标准》,经教育和科学大臣批准后施行。国家标准分为“总的标准”和“学科标准”两部分。根据“总的标准”,GCSE采用学科考试,考生任选5门学科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分级评定,有七级,即A、B、C、D、E、F、G。GCSE考试作为单一性考试制度,为全英格兰、苏格兰地区16岁学生的统一证书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英语、宗教、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美术等,共约20科。GCSE考试采用“标准(目标)参照指标”,即考生的成绩是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国家标准”评分,全体考生与国家要求作比照。各地的考试机构可以依他们自己的想法制订各种不同的考试大纲,但是任何一种考试大纲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只有这样该考试结果才能获得认可。这也就意味着各地的教学大纲都不得不按照公开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事。

1988年英国新的教育法案通过,按该法案规定开设的全国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包括核心科目数学、英语和科学,基础科目历史、地理、工业、音乐、艺术、体育和一门现代外语。这些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进入90年代,英国制定了全国课程的国家课程标准,其中包括历史科。而GCSE考试大纲,则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制订的;同时,GCSE考试也是了解与认识国家课程的最主要途径。

英国学生在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习任务时,要参加GCSE考试。欲继续深造者,则可参加18岁级的普通教育证书进阶级考试(General Gertificate of Education,Advanced Level,简称GCE A’Level),取得更高级的证书。学生的GCSE成绩,被认为是A’Level甚至大学录取的重要参考。

二、GCSE历史学科考试及其试题

如上所述,GCSE是学科考试,历史学科被定为国家课程,因此GCSE历史学科考试在英国颇受重视。

(一)GCSE历史学科考试考核要素

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考核要素有三方面内容。

第一,准确的历史事实。考生必须了解并掌握重要的历史事实的准确信息。这十分重要,表明了考生关于历史的理解。其中,一是记忆,这是关于历史事实的准确记忆;二是选择,挑选出与考试试题有关的历史事实;三是组织,按一定逻辑顺序组合历史事实;四是安排,即运用恰当的历史事实,按恰当的逻辑顺序,有条有理地回答问题。

第二,自我解释。仅仅掌握了准确的历史事实是不够的,考生还必须关注每一个历史事实的细节,并对之作出解释。其中,一是记述,就考试试题寻找出适当的历史事实;二是分析,书写出有关的历史事实的细节,以显示出对它的理解;三是解释,即说明历史的含义。

第三,作出决定。最后,考生必须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史料。这些史料,有的来自于历史书籍,有的来自于报纸,也有的是历史照片等。其中,一是理解,即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史料,它所传递的历史信息是什么;二是分析,仔细地读解史料的细节,来具体认识所记述的历史时期、历史事实;三是评价,对史料所传递的相关信息作出评价,是一手资料、还是二手资料,是正确的信息、还是错误的信息等;四是诠释,即解释史料的含义,以及它所叙述的主题和主要观点。

GCSE历史学科考试注重基于史料的开放性历史思维能力、构建历史论点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GCSE历史学考试的考核要素,与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后文详述)。

(二)GCSE历史学科考试试题概况

关于GCSE历史学科试题的概况,本文以英国的评估和资格认证联盟(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 Alliance,简称AQA)编制的2007年6月GCSE历史学科考试试卷为例(在英国,AQA的考生最多),作具体的分析。

英国评估和资格认证联盟2007年6月历史考试试卷有五份,其中三份是有关英国史的,一份是美国史,另一份是德国史。考生任选其中的一份,其成绩就算是GCSE历史学科考试成绩。

1.“英国史——伊丽莎白时期的英格兰(1558—1603)”试卷

A卷,必答题,满分45分,65分钟之内答完(史料分析题)。

伊丽莎白一世

仔细阅读史料A、B、C、D,回答a、b、c、d、e、f问题。

史料A,伊丽莎白时期爱挑刺的一位大臣的评论(1558年,略);

史料B,1589年教皇关于伊丽莎白的评语(略);

史料C,1588年英国一位艺术家所作伊丽

莎白的画像(略);

史料D,N.威廉姆斯1972年所著《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生活》一书中的一段话(略)。

回答的问题:

a.史料A所反映的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是怎样的?

b.史料A与史料B对于伊丽莎白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c.运用你自己的知识,谈谈史料A与史料B的观点什么不一致?

d.仔细看图(史料C),并运用你自己的知识,谈谈该图对评价伊丽莎统治的作用。

e.阅读史料D,该史料是对于伊丽莎白统治的威胁的一个说明,运用你自己的知识,回答你是否同意该史料的观点?

f.运用所有的史料,以及你自己的知识,回答伊丽莎白女皇的统治为什么没被推翻?

B卷,选答题(二选一),满分30分,40分钟之内答完(命题小论文和史料分析题)。

选答题一,船与皇家水手

a.谁是约翰·霍金斯?

b.阅读R,哈克鲁伊特1589年所著《主要的航海与英国殖民地的发现》一书中的一段史料(略)。

运用你自己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英国人进行“发现之旅”?

c.英国人德锐克的领导能力对于胜利完成环球航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选答题二,戏剧和清教徒主义

a.谁是李查德·波拜捷?

b.阅读托马斯·司高特在1590年代对于清教徒的一段描述(略)。

运用你自己的知识,回答为什么伊丽莎白的统治对清教徒的反抗感到担忧?

c.清教徒的反抗对于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英国史——不列颠(1815—1851)”试卷

A卷,必答题,史料分析题,满分45分,65分钟之内答完(史料分析题)。

工业化城市居民的生活(略)

B卷,选答题(二选一),满分30分,40分钟之内答完(命题小论文和史料分析题)。

选答题一,选举(略)。

选答题二,穷人(略)。

3.“英国史——英国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制度的变迁”试卷

A卷,必答题,史料分析题,满分35分,50分钟之内答完(史料分析题)

19世纪的英国医疗状况(略)

B卷,选答题(二选一),满分15分,20分钟之内答完(命题小论文和史料分析题)。

选答题一,医学的发展(略)。

选答题二,盘尼西林的发明(略)。

C卷,选答题(二选一),满分25分,35分钟之内答完(命题小论文和史料分析题)。

选答题一,罗马统治时期和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公共卫生(略)。

选答题二,1850—1950年的英国公共卫生(略)。

4.“美国史——美国西部(1840—1895)”试卷

A卷,必答题,史料分析题,满分45分,65分钟之内答完(史料分析题)。

平原人的挣扎(略)

B卷,选答题(二选一),满分30分,40分钟之内答完(命题小论文和史料分析题)。

选答题一,大平原上的牛群(略)。

选答题二,摩门教徒(略)。

5.“德国史——德国(1919—1945)”试卷

A卷,必答题,史料分析题,满分45分,65分钟之内和答完(史料分析题)。

纳粹攫取政权(略)

B卷,选答题(二选一),满分30分,40分钟之内答完(命题小论文和史料分析题)。

选答题一,纳粹的统治与反抗(略)。

选答题二,纳粹法西斯主义(略)。

据上所述,制成GCSE历史考试试卷(评估和资格认证联盟,即AQA)分析一览表如下(表1):

由此可见,GCSE历史学科考试试卷一般有必答题和选答题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史料分析题,后者由命题小论文与史料分析题组合而成。前者分值较多,后者分值较少,满分共75分。前者规定答题时间较长,后者规定答题时间较短。也就是说,该考试是以史料分析题为主要题型的,辅之以命题小论文;无客观性选择题。一般挑选某一国家某一历史时期之事件,或某一国家某一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为考核内容。

(三)典型试题(史料分析题)剖析

我们已经知道,GCSE历史学科考试是以史料分析题为主要题型的。下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编制的一道史料分析题为例,作较为深入的研讨。

仔细阅读史料A、B、C和D,回答所列出的问题。

史料A,查尔斯·肯特所画“登刻尔克大撤退”写真油画。这是在登刻尔克大撤退几天后画成的(略)。

史料B,统计表(关于英德两国空战战机损失对比表)

史料C,关于1944.6.6,一支美国军队在诺曼底奥玛海海滩登陆的报告。报告写道:在冲上海滩的时候,我们遭到了德军机关枪和来福抢的疯狂扫射。德军士兵在悬崖上的军事阵地上对我们扫射,我们的处境万分危险。我们的士兵从登陆舟跳下、冲向海滩时,伤亡惨重。更有一些士兵挣扎着爬上海岩,但是又有不少士兵被地雷炸死。

史料D,丘吉尔在其所著《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书关于二战中大西洋战场重要性的论述:大西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场。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在陆战、海战和空战中所发生的每一次战斗。之所以不能忘怀,是由于这些战斗所造成的历史性后果。

考生需回答:

问题a,关于1940年6月登刻尔克大撤退,史料A告诉我们什么?

问题b,仔细阅读史料B,运用史料B和你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英国能赢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

问题c,关于盟军在“漫长一天”(即1944.6.6登陆日)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史料C有什么价值?运用史料C和你自己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

问题d,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来说,史料D关于大西洋战场的重要性的评议是否公正?运用史料D和你自己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

之所以说该题是典型的GCSE历史学科考试史料分析题是因为该题提供的史料的类型比较全面,有文字史料、画片史料和统计史料等,在其中有第一手史料如史料B,也有第二手料如史料D。综合考查考生历史学习能力也是多层次的,有对史料本身价值的评价如问题c,有对史料所能反映的信息作出描述如问题A,也有结合史料对历史现象作出自己解释的如问题b。至于问题d,则更是要求考生评价史料的公正性。以及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自我看法和自我论述,该题(问题d)得高分的答题要点:第一,解释什么是大西洋战场。第二,陈述1939—1940年间,英国面临的困境。第三,由于德国潜艇战所取得的成绩,曾击沉英国300余艘船舰,这样就威胁到了英国的生命线;也由于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岛的攻击,同样也严重地威胁到英国的生存;在丘吉尔首相的领导下,英国海、空军奋起反抗。第四,就丘吉尔所处的地位来说,丘吉尔所说的话有其依据,大西洋战场对于英国确实生死攸关;但对于整个二战来说,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苏德战场至少与大西洋战场同样重要。第五,也有人认为,若英国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整个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就会出现完全不同

的结果。

(四)答题要求

1.命题小论文与史料分析题答题要求

(1)命题小论文的答题要求

其一,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回忆,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答题。

其二,往往一个问题由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会考查不同的能力要求,如关于历史事实的回忆,关于命题的重要观点的解释,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某一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等,这类题目。不希望考生使用试卷上提供的史料。

其三,若要使用试卷上的史料,也仅仅局限于在答题的起始处;而接下来的大部分的答题,考生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史料。

其四,相当比例的分值,是考查考生答题的流利程度,要求考生拼写正确,且不犯语法错误。

(2)史料分析题的答题要求

其一,要求会使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资料,以及图表资料等。

其二,要求考生对所给予的史料进行评价,而这些史料与考生以前所掌握的背景知识是有所不同的。

其三,要求考生对所给予的史料进行评价,尤其是关于其可信性的评价。

其四,要求考生解释有关历史问题的不同认识。

其五,通常在一组问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要求考生运用史料,结合自己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2.取得高分的要求

从总体上说来,有五条要求:

其一,合乎逻辑地、正确地运用历史知识回答问题,用合适的例子作出有效的证明,并作出判断。

其二,分析要有事实证据、要合乎逻辑,并要把相关历史主题的有关内容整合起来。

其三,认识到历史事件的起因,都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观念、态度与信仰有关。

其四,能评价史料、批判性地运用史料,以获得合乎逻辑的、有证据的结论。

其五,理解并使用历史争辩中的解释。

关于命题小论文,有六条要求:

其一,仔细阅读考试题目,回答要切题;答题时,须与所问的问题密切相连。

其二,不要在无意义的、过多的描述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其三,整张答卷,论点与看法要有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

其四,分析问题要合乎逻辑,并且要有事实作论证。

其五,对于不同的论点要作出评价。

其六,在评价时,须把不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考虑进去。

关于史料分析题,有四条要求:

其一,在答题中要自觉地对所给予的史料的可信性作出评价。

其二,准确地按照答题指导语,运用史料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来作出回答。

其三,答题要直截了当,不要拖泥带水;史料的运用要有序,不要散乱。

其四,理解不同观点的史料,运用这些史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论点并加以证明。

三、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及其作价值

(一)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

归纳起来,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有三个。

首先,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总体要求,与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准确地说,GCSE历史学科考试大纲是依据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来制订的。如前所述,GCSE历史学科考试考核要素中所列出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准确的历史事实,”二是“自我解释”,三是“作出决定”;这与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成就目标,在总体上说来是一致的。请看表2:

从表2可见,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成就目标是递进的,即从编年式理解、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到组织和交流;GCSE历史学科考试考核要素也是递进的,即从准确的历史事实、自我解释到作出决定。更为重要的,前者“编年式理解”,“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及变化的知识和理解”,与后者“准确的历史事实”相吻合;前者“历史解释”与后者“自我解释”相吻合;前者“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与后者“作出决定”相吻合。

其次,GCSE历史学科考试与日常历史教学密切相关。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考察,一是日常用的历史教科书,另一则是日常历史教学活动。

关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是以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而GCSE历史学科考试,也以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因此,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GCSE历史学科考试、历史教科书,这三者是高度相关、紧密相连的。更为明显的,英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常用的历史教科书,在书名上都冠以“GCSE\"字样,以表明阅读与学习该书,就是在为参加GCSE历史学科考试作准备,如《GCSE世界现代史》旧,又如《GCSE世界历史》《GCSE 20世纪国际关系史》。

2009年新版的中学通用的《GCSE世界现代史》一书,更具有典型意义。书的导言之首就对读者(即中学生)说:“本书会帮助你在GCSE历史学科考试中获得成功。”该书导言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前者告知读者(中学生)本书会告诉你应该学习、了解并掌握什么历史知识,这些历史知识在参加GCSE历史学科考试时是必须具备的。接着进一步说明该书的主要内容,一是以讲历史故事来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提供丰富的、各种各样的素材,三是会提供十分具体的史实(即史料),四是有许多图表来帮助读者(中学生)学习历史。后者告知读者(中学生)本书会帮助你学会如何使用你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这是GCSE历史学科考试所关注的焦点,也正是本书的特点所在。接着对此作进一步的说明,一是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重点所在,如关于女性在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二是如何选择与组织有关的历史信息;三是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考核要点;四是如何运用史料来建构、发展自己的历史观点。

关于历史教学活动。在英国日常的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也十分关注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考查要求,这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表现在课外活动中。由于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试题都是主观性问题,或是史料分析题,或是命题小论文,于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小论文撰写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甚至成为左右考试成绩的关键所在。因此英国的中学历史教师们都十分关注学生这方面的锻炼与能力培养。一位历史教师在英国著名的《历史教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专题研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史料教学,他设计了渐进式的三个教学课堂方案,即“旧贫穷法”教学活动、“乡村变迁”教学活动和“反新贫困法运动”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学会分析、评价、运用史料,学习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应对GCSE历史学科考试。另两位历史教师也在《历史教学》杂志上撰文,研讨的主题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组织历史课外活动,他们组织七年组的学生参观考察中古城堡,要求学生解读一个历史遗址;八年级的学生考察泰晤士河穿越伦敦,要求学生思考城市建筑风格的时代影响;九年级学生参观帝国战争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要求学生探寻这两个博物馆是如何以不同形式表现战争的。这些活动与教学要求,也都与GCSE历史学科考试有关。

最后,GCSE历史学科考试十分强调学生史

料的选择、分析、评价与运用能力,基于史料建构自己的历史论点的综合能力。如前所述,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考核要素有三个方面,其中“准确的历史事实”与选择史料有关,“自我解释”与选择、评价史料有关,“作出决定”则与选择、评价和运用史料有关,更与建构历史论点有关。GCSE历史学科考试分为A卷和B卷,A卷系必答题史料分析题,B卷系选答题,有史料分析题和命题小论文。A卷就是分析、评价、运用史料,进行答题。B卷的史料分析题在题型上与A卷相同;命题小论文的撰写,也离不开史料。无论是史料分析题,还是命题小论文,都要求考生具有建构历史论点的能力。至于该考试的答题要求包括取得高分的要求,则都与史料的选择、分析、评价、运用有关,与建构历史论点的能力有关。

(二)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作用与价值

1.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作用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学业时的全国性证书考试(分七级评定),同时又是国家课程,GCSE历史学科考试在英国颇受重视,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更是十分显著。

只要是全体学生都可以参加的考试,而且以等第分级,更与升学和入大学密切有关,那么这样的考试就必然会具有“指挥捧”作用,对日常教学有着显著的引领。GCSE历史学科考试就是这样的一种考试。如前所述,GCSE历史学科考试与日常教学密切相关,日常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一般都冠以GCSE考试字样,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也都离不开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考核要素与考试要求。

20世纪90年代起英国制定了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此后GCSE历史学科考试大纲的编制就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国家课程标准也是历史教科书编撰的依据,日常教学活动的指南。这就促使这三者紧密联系起,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请看示意图(图1)如下:

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制约着GCSE历史学科考试,以及历史科日常教学。反过来,GCSE历史学科考试与历史科日常教学水平,反映了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状况。在其中,GCSE历史科考试是至关重要的,它既体现了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同时又对日常历史教学起着引导作用。GCSE历史科考试,是国家课程标准与日常教学之间的桥梁。

当然,GCSE历史学科考试更有其与生俱来的作用——评价,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成就。该考试采用“标准(目标)参照指标”,即考生的成绩是依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性统一标准,一般按七级评定等第,A为最高等第(现在有A+),要求最高;降次为B、C、D、E、F、G等第,要求也随之逐渐下降。标准(目标)参照指标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全面贯彻落实。

2.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价值——有力地促进英国历史教育改革

GCSE历史学科考试在整个学校历史教育系统中的价值,源自于它的地位与作用,更与其特点有关。

由于历史科是国家课程,是每位学生必修的,同时GCSE考试又具有证书考试性质,因此,GCSE历史学科考试在英国颇受重视,甚至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招生时也十分看重该成绩。在学生的心目中,GCSE历史学科考试也有很高的地位。这样一来,GCSE历史学科考试就具有普遍意义的“指挥棒”作用。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就在于这指挥棒指向何处?是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相吻合、从而促进教育改革,还是与教育改革格格不入、从而阻碍教育改革?这才是关键所在、要害所在。

我们已经知道,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一大特点,便是十分强调史料的选择、分析、评价、运用,基于史料建构历史论点,注重批判性历史思维。为了要顺利通过、取得好成绩,那么日常的历史教学就要格外重视该方面的训练与培养。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史料教学,即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和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史料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学历史课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GCSE历史学科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有力地强化了英国中学历史课的史料教学。而史料教学,在英国历史教育改革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正是强调史料的教学,即让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历史学家的工作,促使英国的历史课彻底摆脱当时的危机,出现一派新景象,那就是“新历史科”局面的出现。

我们可能知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学校的历史课出现危机。在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中,被调查的近万名男女学生多半感到历史课既没有什么重要性、而且又没趣。关心历史教育的英国历史学会刊物《历史》在1969年刊登了一篇反响强烈的文章《历史处于危机之中》,认为“教师灌输,学生背书”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致历史课危机的直接原因。在困境的挑战下,英国的历史教师们尝试着对传统历史教学进行改革。他们先从变革教学方式着手,不断推出新的教学方法,如设计历史游戏、角色扮演等。接着变革教学内容,主要在于提升历史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如增加乡土史、现代史内容等。最终引出探寻历史教学之本质,若学习历史被视作仅仅是为了升学,那么就会导致历史教学出现“缺乏一个学科本身所应具有的严谨与智慧实质”的缺点,这是传统历史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只是背书而不是思考;历史教师们努力创设新的课程情境,力图给予学生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借此来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的基础——史料被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史料面对历史学家们所面临的问题。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背诵事实,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评价证据,分辨“事实”与“说法”的差异,即通过理性的思维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想象来理解以往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从中学生们可以学到历史研究的方法,感悟历史的真谛。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学校委员会支持全国性课程研究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13—16岁的历史课程计划。该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历史科是一种探究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种知识载体,整个课程与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乐于从史料中进行探索,提出并思考一些历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这样一种新的历史教育理念的推广,展现了历史教育界追求进步的积极精神。至80年代中,英国历史教育完成了巨大转变,许多学者和教师们畅论“新历史科”。历史课彻底摆脱了危机,赢得了学生的欢迎、社会的赞同。

如前所述,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定国家课程标准,1991年颁布了第一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1995年、1999年先后颁布了第二、第三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并在2007年又修订颁布了第四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2008年9月实施之。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历史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与主旨。纵观这四个课程标准,都是坚持以成就目标体系而不是课程内容体系为基本构架的,由此可见英国高度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进一步分析,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成就目标体系,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其中十分强调史料的分析与运用方面的能力需求。如2008年开始实施的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是在1999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成就目标体系增加了“关键进程”的目标要求,有历史探究、证据使用和历史交流三方面的具体目标要求,要求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历史问题、甄别评价运用史料、组织信息叙述表达自己的历史论点等。这三方面的要求,都与史料有关:批判性思维,是以原始史料为基础的;甄别评价运用史料,是围绕史料展开学习活动的;组织信息表达历史论点,是基于史料得出论点来加以表达交流的。也就是说,基于史料展开的学习活动,是达成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在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和日常历史教学之间起着关键性桥梁作用的GCSE历史学科考试,充分发挥着它的“指挥棒”作用,促使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各项目标要求的落实与达成,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英国历史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林福来,吴家怡,英国会考与大学招生制度[J].选才(台湾地区),1991(1)

[责任编辑:王雅贞]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4篇

商鞅变法的成功让原本并不强大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七国中的老大,东方六国中只有赵国可以在军事力量上单独与之对抗。非常巧合的是,赵国的崛起同样跟一次改革密不可分,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胡服骑射”,促成这次改革的是一位牛人——赵雍,他便是人们熟知的“赵武灵王”。

你也许不知道的事实

东方六国指齐、楚、燕、韩、魏、赵六国。因这六国的地理位置都在秦国的东方而得名。

年少即位

公元前326年,赵国的一代君主赵肃侯病逝,只有15岁的赵雍即位,就是后世所称的“赵武灵王”。

赵雍刚即位的时候,赵国的形势可真不太好,由于是三家分晋后的产物,赵国在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远远比不了齐、楚、秦。要知道即便是在现代,人口和纵深也依然对战争的胜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抗日战争和苏德战争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更不用说是冷兵器时代了。除此之外还有更要命的一点,赵国的北部有一个由白狄人建立的政权——中山国,虽然在军事力量上不足以威胁赵国,但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刚好在赵国的中轴线上,从而在客观上阻隔了邯郸、代郡、上党郡、太原郡四个重镇之间的联系。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赵国的南部基本都是农业人口,北部却有大量的牧民,这样的构成本身就容易出现分裂,中山国的横亘其间,使得赵国中央政府对于北部各地区的控制更加不给力。与赵国临近的燕国跟齐国看到这个情况后,便不断地给予中山国各种好处,让其帮助自己牵制赵国。由于中山国的存在,赵国对外图强的大业长期无法实施,呵呵,后院不稳定啊,反过来由于齐、燕等国的干预,赵国也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

为此,赵雍从成为国家元首后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等待机会灭掉中山国这个心腹大患,这个机会在他执政的第19年出现了,当时燕国刚刚摆脱内乱,根本无暇顾及外面的局势,齐国又跟楚国打得不可开交,少了这两个捣乱分子,赵雍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中山国了,但这次的出征却没能取得让他满意的结果。

胡服骑射

赵雍原本是想趁着齐、燕两国自顾不暇的机会一举拿下中山国,在他看来,“万乘之国”赵国可以轻松搞定“千乘之国”中山国,不想却在鄗城(今邢台柏乡)遭遇大败,主要的原因是作为游牧民族的中山国拥有大量骑兵,在机动性和冲击力方面都要强于赵国的军队,赵国军队空有人数上的优势,却始终无法掌握战争的主动,失败也就成了唯一的结局。

强者与弱者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能够从失败中找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赵雍就是这样的一个强者。在与中山国的战斗中,他发现了一个细节,一个着装的细节。他发现中山人身穿窄袖紧身的衣服,脚蹬皮靴,行动起来格外轻便灵活,赵雍暗自思量为什么赵国不能取其长处,优化服装。既然中山人能骑马擅射,为什么我们赵国人却显得那么弱势?据赵雍分析,目前从国土占有面积来看,几个大国都还是以步兵为主,如果我们赵国人都抢占先机培养一部分擅骑马、会远射的优良“特种兵”,那我们的军队的战斗力不就大大提升了吗?想到这里,赵雍发布了“胡服骑射”的诏令,即赵国人从即日起改穿胡人的衣服(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窄袖紧身衣),有条件的家庭必须让孩子学习骑马、射箭。按常理,赵雍下达命令的力度绝不比你老妈给你约法三章的强度低,但事实上……

虽然形式上这道命令是作为最高指示传达下去的,可落实起来却着实不容易。先姑且不说那些生活在南部地区的普通百姓,就是在中央政府内部也有不少人无法接受,这其中的典型代表莫过于赵雍的亲叔叔赵成了,身为高等的中原人(自认为),现在却要跟低贱的胡人穿一样的衣服,在他看来这简直就是侮辱。为此,这位老兄玩起了装病不上班的把戏。如果当时赵雍能预见性地制定“旷工刑法一百条”的话,估计这场把戏也会立刻夭折。但,这一切,只是如果……

政策实施的第一个试点显然有些难摆平,身为王叔,赵成的态度对于胡服骑射能否顺利施行下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知这一点的赵雍主动找到赵成,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赵国的边防部队使用传统武器,缺乏现代化装备,一旦敌人发动攻击,如何防御得住?从前,中山国仗恃后台老板齐国撑腰,侵略我们土地,捕捉我们人民……如果没有上天保佑,城池可能失守,先祖们认为是最大的羞辱。我之所以改变服装,更新L战备,只不过为了准备四境应变,报中山国之仇。叔父大人却坚决维持固有传统,忘了鄗城丢丑,大出我的意料。

赵成听后如梦方醒,第二天就身穿胡服重新来上班了,那些顽固大臣见后台已经倒戈,心中都抱着保住饭碗要紧的想法开始试穿起了胡人的衣服。就这样他们抛弃了长袍宽袖,改着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赵国全境开始实行胡服骑射。赵雍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胡人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这种主动打破华夏贵、胡人卑传统观念的勇气在中原各国中实属罕见。没过多久,赵国人一律穿起了胡服,一开始有人还感觉很不适应,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这套服饰的便利,久看之下,竟然也觉得优点颇多。

有了胡服上的成功,骑射就好办多了,在赵雍的号召下,赵国的年轻人纷纷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很快就训练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队伍,赵国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上升。公元前305年,赵雍亲自带兵攻克了中山国,终于彻底拆除了这个定时炸弹,随后他又相继征服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在解除北部隐患的同时还成功扩大了领土。

修长城不挨骂

看到这个标题,相信有的“栗子”已经想到了一个反面教材——秦始皇。不错,那个叫赢政的朋友因为修长城被老百姓恨得牙根痒痒,还弄出个孟姜女哭倒长城的闹剧,可这次咱们的主人公赵雍比他可强多了。不仅没有人哭长城,还赢得了一片赞誉。

前面说到由于拥有了骑兵,赵国征服了许多游牧部落,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可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被完全消灭(赵国的主业是对付其他六国,称霸中原,而不是向北发展去开发西伯利亚),所以在北方有一个天然的屏障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点考虑,赵雍让人在河南宣化到阴山山脉之间修筑起一道自东向西长达260余里的长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赵长城”。

在修建长城的同时,聪明的赵雍还注意发展边境地区的生产,他鼓励老百姓到边境安家、耕种,没过几年,原本荒芜的阴山沃野就成了粮食丰收之地。这样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青壮年去修长城,家里的庄稼地无人耕种的问题。

胡服骑射跟修长城两件事,充分说明了赵武灵王是一个思想开化、考虑周全的好领导。这样的领导,即便是在今天估计也不会有太多的非议,更别说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年代了。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队的实力指数大大提高,培养出了廉颇、赵奢、李牧等为后世所熟知的名将,成为在战国后期唯一可以单独对抗强秦的国家。有人说当年的那场长平之战如果赵国获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就要姓赵了。难怪近代的历史学者翦伯赞不仅在自己所写的《内蒙访古》用了五个“英雄”来形容赵武灵王,还专门做诗“英雄莫过武灵王”来赞誉他的功绩。

后人是这么评价的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王。

从赵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进行了一次大改革。

消灭了长期以来赵国的心腹大患——中山国,消除了分裂赵国的外在威胁,从外型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

历史学论文范文第5篇

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工科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1引言

工科类专业特点要求实践性很强,只有大力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定的专业能力。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就是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工科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完成大学学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学生都应该正确对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本文通过作者在教学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为基础做一些探讨,为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作出自己的贡献[3]。

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毕业实习可从生产实践中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两者结合将有利于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质量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每个本科高校而言,建立一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标准显得尤为重要[2]。

2当前工科类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没有真正地进入毕业实习的角色,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效果,很多学生最后也就是写个报告就算结束了,严重地忽视了该环节对学生动手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认为马上就要毕业了,急功近利比较普遍,很多学生直接在外就业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形同虚设。二、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参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三、师资因素影响。现在学校人数多,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从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很多教师还要从事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以及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足,也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四、区域条件的限制。沿海经济发达,厂家比较多,能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场所,而像内地高校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厂家,有的厂家也都是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让学生与所学专业挂上钩[4]。五、经费的制约。高校院系在制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时,规定了很多条条框框,但由于没有具体经费配套的落实,实施起来困难很大,很多实践性的毕业设计,由于没有经费让学生购买一些元器件等东西,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多也就在仿真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的制约。六、管理制度的制约。当前院系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了很多硬性规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统一为学生提供毕业论文题目,使得学生的选题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很多题目陈旧,学生不感兴趣,仍然要硬着头皮去做等。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形式多、实质性内容少等等[l]。

3提高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有效可靠运行,例如传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放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学生的理论课上完了,使得很多学生没有上课的心理准备了,使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难度加大,可以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整到第七学期进行,第八学期再上一些选修课程,这样管理起来更加有时间,有效性更好。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进度表,细化内容,进行过程管理等。

3.2 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研、科研支撑力度,让教师和学生手中有研究项目以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充分的内容质量保证。目前,各类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方方面面加强内涵建设以保证人才质量。通过学校“本科教学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立项一批教研项目和实训基地。由于内地企业发展规模不大,科研能力不强,并且技术含量不高,对专业支撑力度不强,学校要花大量资金以教学研究立项形式进行实训基地建设,一个基地投入20-30万元,让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和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促进工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建设,毕业实习有了具体的科目内容。同时,学校要利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大力进行建设,大力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教师申报省级“质量工程教学”项目;利用高校“振興计划”建设工程训练中心; 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大力进行实验室建设;推进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培育计划;通过学校“年度招标课题”项目等有力地推进了人才质量的提高,通过各专业负责人选聘工作,优秀教研室和优秀实验室评选活动等等。让我们的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内涵丰富,必将促进人才质量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改变以往理论教学强,实践教学弱的局面。

3.3综合推动各项举措

学校要综合推动各项举措,例如让企业界人士到校作报告,派遣大量教师进驻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院系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就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的着重点进行说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着重进行强化、改进,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优秀毕业生创业成功者回校设立奖学金,通过多方举措的开展,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各种教研、科研、参观交流等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为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专业性、质量和深度都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加大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意大赛等国内大赛投入力度[5],鼓励学生广泛参加,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大奖,受到了教育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我校工科学生的发明专利更是屡见不鲜,有一个在校学生个人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有十几项,给全校师生作了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尤其是实践能力更强,能把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

3.4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科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通过各种举措的实施,为提高人才质量做好准备,剩下的工作就是管理了,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为此,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有力地保证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范有序进行。对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校院都有自己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并且按照此方案认真实施,做到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前期认真谋划,做好规划,形成制度;中期真抓实干,无缝连接,不留死角;后期认真总结,收集资料,做好考核。使得我们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有特色,内容丰富。在具体细节上,我们还需要深入进去,譬如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进行抽查,范围还要更广,不仅要从形式上,还要从专业内容上去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抽查评阅,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快捷地进行,克服现在这种传统的模式,提高实施的有效性。

3.5经费的支撑

经费的支撑,要进行专项经费拨付,专款专用的方案,一定要明确,我觉得这一块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现在模式是没有明确,很多都停留在意识上,实际中根本没有做到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经费保障。这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表现出来,各项工作才能切实有效地运行下去[6]。

4总结

作为一所一般本科院校,皖西学院在近13年时间里,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势而上,完成了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由师范教育为主到综合性、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两大转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好的成绩,实现了学校中长期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并取得好成绩;为深化学校内涵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内同类地方高校中名列前茅。

2013年我校接收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评估专家对我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提出殷切希望,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学校对工科专业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并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而又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已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皖西学院正在多渠道研究改革方案。学校对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对此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常支持,在今年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已完成了对2013届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工作总体教学改革的初步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

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的教改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课题主持能力和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层次结构合理,涉及面较广,大都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参加了工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我国工科专业的办学现状及课程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比较了解,教学经验丰富。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高等工科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标准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立明,李寒旭.化工工艺专业毕业实习现状与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李国锋,李云龙,张志刚,等.试论高校毕业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7.

[3]李文红.浅谈高等学校毕业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

[4]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乏与觉醒[J].南京:江苏高教,09.1:71-73.

[5]刘星.论政府服务超越”顾客导向”的必然性与可能性[J].太原:理论探索,07.4:106-109.

[6]戴亞平,田德振,董芳艳.混合结构的互联网资源共享和远程控制实验室[J].北京:仪器仪表学报,2008(2):250-255.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2013年度委托招标课题(项目号:2013 zb86)资助;安徽省高校2013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号:2013jyxm182)资助。

上一篇:教学经验论文下一篇: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