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论文范文

2023-03-07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1篇

编者按:当前,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发展在教育界呼声很高,是义务教育亟需解决的大事。教育公平关系到人的发展,起点的公平影响人的一生。如何扭转教育只偏爱名校、达标示范校,城区校和优等生为他们“锦上添花”到更多地关注薄弱校、农村校和学困生为他们“雪中送炭”,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直是全体教育者共同关注与寻求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龙岩市新罗区作为我省首批省级课改实验区,2002年开始全面进入课改。实施课改以来,在教材发生较大变动及新课程对师生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时间+汗水”的传统粗放型教学,实施了“课堂三导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7年底开始,龙岩市新罗区在全区中学开展了“课堂三导教学”实验。“课堂三导教学”的实施,我们经历了从部分初中(基地校)试点到全区初中全面铺开,从全区初中先行先试到小学四年级以上实施,进而推广到全区高中的全过程。作为教育的改革者,作为教育的探索者,我们深知:只有面向全体的成功,才是教育的成功。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探索实践,全区铺开的“课堂三导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课堂三导教学”的实施背景

1 只有坚持改革,教育才能闯出新路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把它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区苦干有余。巧干不足的教育行为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阻碍了我区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改变当前我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无效或低效劳动的现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新时期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不改革,学校就不能更好地发展;不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就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 思想解放、大胆实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005年11月,江苏省南通市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经《人民日报》报道后,我区中小学掀起了“学南通、抓教学、上质量”“强管理、抓服务、造环境、促发展”等一系列的学习讨论活动。2007年8月,区教育局又开展了“教育因有我而发展,质量因有我而提高”的大讨论,全区教职工积极参与并献言献策。2007年12月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区中小学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可持续的改革和发展,全区掀起学习“江苏洋思中学”等为代表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借助“创新发展谋实效,科研兴教上质量”等课题对我区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改革,全区教育系统学习氛围浓厚,科研之风大兴,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从“管理型”、“行政型”向“科研型”、“学习型”的转轨。

二、“课堂三导教学”的基本框架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就要改变以往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思考与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一种课堂教学理念:即把课堂作为切入点,把面对中下学生作为立足点,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作为终极目标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理念,于是,全区性“课堂三导教学”课题应运而生。

1 “课堂三导教学”的基本理念

“课堂三导教学”是以学生健康学习发展为本、教师有效教学发展为本、学校优质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立足点,在课堂上通过灵活交替运用“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改革,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通过检测暴露出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及时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从而达到人人达标的目标。

2 “课堂三导教学”的实施要点

第一部分:导学——是在教师五导(引导、督导、指导、辅导、诱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时间建议15~20分钟。

导学,一是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要求。二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学,督导、诱导学生自觉自学,指导、辅导学困生学会自学。三是设置探究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从而达到课程学习达标。

第二部分:导疑——是教师把收集到的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问题作为导疑案例,并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突出课程重点、突破课程难点的目的。时间建议10~15分钟。

导疑,一是学生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或小组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班级中拔尖学生帮助解决或教师帮助解决。二是教师就导疑中布置的板演问题进行点评,引导正确思维,明确正确答案。三是教师通过导疑案例精讲和点评本课中难度较大的或学生无法自学明晓的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导练——是教师当堂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包括看书、口述、思考、讨论、实验、板书、练习题等测试。达到当堂巩固提高的目的。时间建议10~15分钟。

导练,一是进行导学达标测试,教师课前根据本节课目标精编测试题对学生进行目标掌握的评价。二是导练点睛,以学生为主或师生互动,归纳总结本节课的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目张纲举,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提升作用。形式可采用板书法、树枝法、填图法、列表法等作为辅助形式。

3 “课堂三导教学”的实施说明

首先,本方案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不是死板的程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灵活调整。教师要充分理解“三导”的真正含义、操作要求、达到的目标,“三导”不是三个环节,按顺序进行,应该根据情况适时的交替进行,使之贯穿于整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其次不能把“三导”学习资料当成是教案,它只是学生的一种活动载体,学科备课组可组织教师根据“三导”课堂教学的要求,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三导”学习资料的编写意图,做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即写好教案)。三是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对“三导”学习资料里的检测练习题进行选择与补充。

4 “课堂三导教学”的实施特点

全区中小学所有学校全面开展实验,重点倾斜农村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心是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达到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

一是组织保证,领导到位。教育局、进修校领导、基层校领导亲自抓,领衔做课题。我们组织中小学校长外出考察学习,然后让这些校长到全区各校开展外出考察心得和外地先进办学经验的交流讲座,通过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强调行政手段到位,有力促进了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经费保证,活动到位。财政每年预算30~50万元用于课题实验,重点倾斜农村中小学。活动经费(材料费、教研活动费、培训费等)全部由区全额拨给,保证了全区中小学校特别是

农村学校课题日常活动的正常全面开展。

三是活动载体到位。师生人手一份导学材料,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一节课都有学习载体(三导教学活动设计),而且农村中学和全区小学全部免费供给,保证实验有始有终,避免以前做课题虎头蛇尾的现象。

四是制定倾斜农村中小学的政策。一是每年滚动评选100名中小学农村名师,每月补贴科研经费100元。二是全员免费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习资料以编代培、以培促研的编写工作。三是安排学科带头人与薄弱校、农村校教师结对子,促进农村校教师不断成长。四是送教下薄弱校、每年安排部分城区校长、教师与农村校互换交流一年,持续扶持了农村校及薄弱校,促进专家与农村教师的平等对话和对接。

三、“课堂三导教学”实施的成效

“课堂三导教学”实施三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三导教学”的课堂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学会了在想象中创新,各学科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可以很肯定地说,“三导教学”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施“课堂三导教学”以来,我区的县域性教育均衡和公平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和体现,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以持续提升。

1 倾斜农村校和农村教师的扶持政策得到保证,这也是当前推行“课堂三导教学”实现的最大亮点

一是倾斜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扶持政策得以通过并得到保证。二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培养了一批名校长。如近两年获省级农村名校长3名,实验成效好的农村校长得到重用,被调到城区中学或重点校担任领导职务的有3人。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培养了一大批名师,三年来共有300人次获得农村名师称号。也涌现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极大增强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力量,大大缩小了城乡师资水平的距离。四是农村中小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能力显著提高,探索出一条培养创新人才和社会适用性人才的新路子。如2009年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区有23件作品获一、二、三等奖,处于全省各县领先地位。特别是农村校红坊中学、白沙中心小学各获省级一等奖2人,占获奖总数的50%。

2 全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只有优质的教育才可能创造出大面积升学的辉煌成绩,才可能培养出拔尖人才,这是不容质疑的。例如,中考网上评卷统计,新罗区文考九个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总分的28个指标,由2008年的12个到2009年的18个再到2010年的26个指标名列全市第一:特别是差分率由2008年的各科约6.7%下降到2010年的个别学科不足2%、大多数学科的差分率几乎为零。

3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一是实施“课堂三导教学”后,通过《“课堂三导教学”实施规则》,新课程理念被具体化为教学行为,实实在在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有了具体的活动载体。从而使我区的课程改革得到了深入开展。二是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最明显的是,所有学科课堂教学行为向体育课式的教学行为学习和践行。以学生自主活动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基本形成。课堂上学生是在动中学会的,练中学会的,讲中学会的,而不是听会的,学生当堂巩固掌握了课程内容,教学效益大大提高。三是教育科研立足课堂取得新突破。“课堂三导教学”把科研兴教的理念有效地融入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它以课堂教学的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更加有效地研究、探讨、落实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使教师能更好地控制教学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将研究成果由起始年级向各年级辐射,由基地校向全区的各所中学辐射。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先后出版了“课堂三导教学”论文集20余册,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了相关论文100多篇。

4 教学实现了四个转变

首先是全区大范围实现有效性、高效性的课堂教学。从教师行为上看:课前注重了四个问题,课堂注重了“五导”。从学生的行为看: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其次是学校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一些学校管理者走出了传统教学的误区,对教研、教改工作的管理有了新的认识。正确地理解了“课堂三导教学”是一个课堂教学理念,是支配人们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是“新课程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三是教师科研水平能力进一步提升,向科研要质量的意识也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巩固。四是培养人才意识的转变和提高。不但注重“大众”(普通学生)式教育,真正落实帮助学困生,做到课程学习人人达标。注重优秀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为从小培养“诺贝尔奖”的拔尖人才奠定了基础。形成人人学有所得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 精编的学习姿料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三导教学”,我们组织区教学骨干精心编写了各学科辅助教学的学习资料。师生人手一份,每节课都有学习载体可使用,学习起来如虎添翼,课堂的学习效益明显提高。

当前我区大力推行的“课堂三导教学”的实验与改革正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的实验和改革,它必将推动我区教育事业走向新的成功。

(责任编辑:徐小敏)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散文;初中教学

1 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抒情的文学作品, 短小精悍而又蕴藉着作者种种对于宇宙、人生、世相种种情思的文章。它作为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最自由、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文体,据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也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最佳途径。

散文阅读在教学功能上,除了积累、认识,更多在于审美。但我们必须清楚:初中散文教学一定有别于高校的文学鉴赏,有别于文学研究,也不是立足于培养作家。

对于初中生而言,散文应遵循文学艺术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在不怀任何功利地去阅读作品,笔者姑且称之为“原生态阅读”,即像普通读者一样读书。散文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生命就在于打动人的心扉,这种打动来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唤醒。

在原始的阅读过程中,在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共鸣的兴奋和快感。此时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读毕掩卷却余味无穷。

在两年多的散文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散文的一些常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通过阅读及明确的记诵要求,学生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相对而言,更难的在于散文的解读上,这就是涉及到语文思考力的培养问题。特级教师宁鸿彬为代表,似乎就更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些思维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大抵可分为:概括提炼能力(这也包括对散文的线索层次有足够的认识)、推理能力、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想象等,也通过以上方式或生活常识、个体经验、自然社会生活逻辑而展开质疑的能力。

当然这一切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理科教学中的训练,它一定深深扎根于文本语言文字来展开的。如果把理解概括为较为深层次的“思”字的话,那这种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中的。相比较其他学科,更富魅力和难度的是这种训练不是孤立的,甚至是情趣盎然、欲罢不能的进程中悄然流淌缓慢前行的。它有几多陶醉其间的成分,在情思、热冷入出近远之间徜徉逡巡,颇有些像中国传统文化的诗酒。在功利过强,目标过明确死板的教学中是看不到这种富有生趣的滋长的。

在充分感知文,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震撼之后,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找寻这种被打动被启迪的原因。这种由浅入深就包括文本内容、层次结构,当然也包括初读障碍(字词等),主题思想的逐步认识。这个过程由感动到思考,由形象到逻辑,最后再由这一过程中反观作者的表达力量,因为这一切都由这一力量推动的。

2 如何写好散文

散文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思想情感复杂,而初中生生活阅历相当不够,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就形成一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教者引导不得法,而又一味追求在短时内完整把握就不怎么现实了。原因有二:

(1)时间精力有限,对于经典散文奢求在短暂期限内便穷其要旨况味是极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如今各学科应试挤压之下,语文教学的阵地营盘愈来愈狭的情形下,学生时间紧张负担繁重,一节课中的注意力也有限,思考不宜散漫过度。

(2)大凡散文艺术,都是语言构思艺术,创作者语文表达的蛛丝马迹中有意无意地体现着自我旨趣、精神、思想,蕴含哲理,相比较总有一处两处尤其能彰显本篇主题及作者的情思。不注意去发现作者心灵的“眼睛”的教学常常是错误百出,与原文原旨常常相去甚远南辕北辙。

而我们注意在教学引导中把握作品纲领,从点睛之处着力,可避免击不中要害,在降低散文学习的坡度的同时省时省力。只要教师设计得当,学生极易调动积极思维,深究直至得其三味。

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不为呢?俗语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用力集中,杀伤力自然强,学生更易在选店之中得大天地,逐步也培养起散文阅读的自信及兴趣来。

当然,这就需要教师率先垂范并逐步培养出学生解读文本的真功夫,形成捕捉作品关键的词句的敏感。

3 写散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会找,其次善思:能用此处在作品上下勾连纵横捭阖,打一场大仗。怎样寻找呢?

3.1 诗词中的文眼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必前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题目、开宗明义句及结尾点题句当然是首选。一些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如毛泽东《沁园春 雪》里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时在当中出现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前注”“后注”的明显例子,结合起来理解诗词当然就不难了。

3.2 极易被读者忽略却关乎实质的词句

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了”中的“不”字,恰不容忽视,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到之前朱自清父子关系闹僵的事实,结合这种冲突来理解作者的愧疚,尤其在收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之后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父亲的好,那次车站送行的情形自然历历在目,倍加感人了。

3.3 文中多处出现的词句

如关于《五柳先生传》中的“不”字: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马说》一文亦是如此。

3.4 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

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四、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景语皆情语,不正是让人浮想联翩心旌动摇的真实写照吗?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郑国民.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06).

[2]李正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

[3]叶开.对抗语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省乐山市 614800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散文;初中教学

1 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抒情的文学作品, 短小精悍而又蕴藉着作者种种对于宇宙、人生、世相种种情思的文章。它作为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最自由、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文体,据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也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最佳途径。

散文阅读在教学功能上,除了积累、认识,更多在于审美。但我们必须清楚:初中散文教学一定有别于高校的文学鉴赏,有别于文学研究,也不是立足于培养作家。

对于初中生而言,散文应遵循文学艺术作品阅读的一般规律:即首先在不怀任何功利地去阅读作品,笔者姑且称之为“原生态阅读”,即像普通读者一样读书。散文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生命就在于打动人的心扉,这种打动来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唤醒。

在原始的阅读过程中,在艺术直感的支配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共鸣的兴奋和快感。此时虽不求甚解而心绪飞动,虽读毕掩卷却余味无穷。

在两年多的散文教学之后,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散文的一些常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通过阅读及明确的记诵要求,学生也逐步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相对而言,更难的在于散文的解读上,这就是涉及到语文思考力的培养问题。特级教师宁鸿彬为代表,似乎就更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些思维能力在散文的教学中大抵可分为:概括提炼能力(这也包括对散文的线索层次有足够的认识)、推理能力、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想象等,也通过以上方式或生活常识、个体经验、自然社会生活逻辑而展开质疑的能力。

当然这一切能力的培养有别于理科教学中的训练,它一定深深扎根于文本语言文字来展开的。如果把理解概括为较为深层次的“思”字的话,那这种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中的。相比较其他学科,更富魅力和难度的是这种训练不是孤立的,甚至是情趣盎然、欲罢不能的进程中悄然流淌缓慢前行的。它有几多陶醉其间的成分,在情思、热冷入出近远之间徜徉逡巡,颇有些像中国传统文化的诗酒。在功利过强,目标过明确死板的教学中是看不到这种富有生趣的滋长的。

在充分感知文,形成一种较为强烈的震撼之后,再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找寻这种被打动被启迪的原因。这种由浅入深就包括文本内容、层次结构,当然也包括初读障碍(字词等),主题思想的逐步认识。这个过程由感动到思考,由形象到逻辑,最后再由这一过程中反观作者的表达力量,因为这一切都由这一力量推动的。

2 如何写好散文

散文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思想情感复杂,而初中生生活阅历相当不够,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就形成一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教者引导不得法,而又一味追求在短时内完整把握就不怎么现实了。原因有二:

(1)时间精力有限,对于经典散文奢求在短暂期限内便穷其要旨况味是极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如今各学科应试挤压之下,语文教学的阵地营盘愈来愈狭的情形下,学生时间紧张负担繁重,一节课中的注意力也有限,思考不宜散漫过度。

(2)大凡散文艺术,都是语言构思艺术,创作者语文表达的蛛丝马迹中有意无意地体现着自我旨趣、精神、思想,蕴含哲理,相比较总有一处两处尤其能彰显本篇主题及作者的情思。不注意去发现作者心灵的“眼睛”的教学常常是错误百出,与原文原旨常常相去甚远南辕北辙。

而我们注意在教学引导中把握作品纲领,从点睛之处着力,可避免击不中要害,在降低散文学习的坡度的同时省时省力。只要教师设计得当,学生极易调动积极思维,深究直至得其三味。

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不为呢?俗语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用力集中,杀伤力自然强,学生更易在选店之中得大天地,逐步也培养起散文阅读的自信及兴趣来。

当然,这就需要教师率先垂范并逐步培养出学生解读文本的真功夫,形成捕捉作品关键的词句的敏感。

3 写散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会找,其次善思:能用此处在作品上下勾连纵横捭阖,打一场大仗。怎样寻找呢?

3.1 诗词中的文眼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必前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题目、开宗明义句及结尾点题句当然是首选。一些关键的抒情议论句,如毛泽东《沁园春 雪》里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时在当中出现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前注”“后注”的明显例子,结合起来理解诗词当然就不难了。

3.2 极易被读者忽略却关乎实质的词句

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了”中的“不”字,恰不容忽视,至少我们可以感觉到之前朱自清父子关系闹僵的事实,结合这种冲突来理解作者的愧疚,尤其在收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之后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父亲的好,那次车站送行的情形自然历历在目,倍加感人了。

3.3 文中多处出现的词句

如关于《五柳先生传》中的“不”字:钱钟书说:“不”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马说》一文亦是如此。

3.4 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

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四、值得咬文嚼字反复玩味的字词。如《望江南。梳洗罢》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景语皆情语,不正是让人浮想联翩心旌动摇的真实写照吗?

参考文献

[1]王富仁,郑国民.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06).

[2]李正涛,吴玉如.“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

[3]叶开.对抗语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省乐山市 614800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初中数学在思维上较为抽象,相比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水平,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因此,文章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出现的问题和有效策略展开论述,希望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培养

一、 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初中数学教学面对教育改革,作出了新的调整,在数学教学当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改革,要达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的目标。逆向思维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改变学生思维僵化的问题,促使学生从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逆向思维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逆向思维,是与常规思维模式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从思维的反向层面去思考问题,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逆向思维要求学生从传统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限制,用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同时,利用逆向思维模式,有时更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在数学教学当中,培养逆向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的理解;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思维严密的习惯;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水平,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时刻考虑巧妙利用逆向思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功用,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纳入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改变教学理念,以生本的态度来进行数学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逆向问题,锻造学生的思维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反思,在实战中提高思维水平,尤其是逆向思维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三、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导向的严重影响,导致教师对思维培养不够重视,自然也就不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由于教师对于逆向思维缺乏必要的认知,导致了在教学实际行动当中不会有意识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多方面的因素都导致了现在的初中课堂教学,限制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自身缺乏自我完善和持续学习的意识,导致教师在逆向思维的培养当中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教师队伍自身的专业性,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当中习惯于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得不到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对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契机;虽然当前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了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和框架的构建,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使得教学缺乏坚实的基础和依托,从客观上导致了数学教学缺乏持久的动力。

(二)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当前,数学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改革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教学当中,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际数学教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中,如果采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出现思维僵化的弊端,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开阔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思考。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部分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会强化记忆、生搬硬套;在知识运用时,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却缺乏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导致在数学学习当中,自身的综合能力无法较大地提高,更不利于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反思较为缺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往往缺乏教学的发展性评价,这一点对于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尤为不利。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模式尚在初步的探索和实践阶段,因此对于教学反思体系的建设还不甚成熟。因此,教师还无法依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地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当前的数学教育中,学生在学习当中存在的思维问题和思考误区没能被及时发现,也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就阻碍了数学教学的持续高效开展。同时,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教学当中,教师没有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没有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制订较为长久的思维培训计划,导致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四、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初中各学科中,很多学生最怕的课程是数学,因为数学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要求较高,且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拓展内容较多,因此造成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吃力。

如果能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保持开放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情绪。如: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章节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出比例公式,然后再介绍其应用;教师让学生记忆公式和结论并能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能会有同学很难记住或者不会运用公式和结论。这时,如果教师采用逆向教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雕塑、建筑或者美术作品,如:维纳斯、米开朗琪罗等作品,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些作品当中的黄金分割的妙用;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以上这些作品在审美上给人以美观的印象?然后,趁热打铁介紹黄金分割的有关知识,以及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这时,学生对数字和符号的记忆就会转化成对图画和实物的记忆,相比于教师直接抛出公式,学生的掌握效果会大大提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逆向思维教育的成功案例。

(二)将数学知识进行逆向运用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当中,课本里已经涉及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来帮助学生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和剖析,导致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当中,学生无法通过数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学习时往往存在着数学概念模糊、数学运用生疏和实践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如果,教师在概念和定义的介绍时,能有意识地从多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辨析,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在公理、定理的教学时,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学生就会非常清晰。如:平行线判定定理和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教学相互印证,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总之,在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的逆运用,这样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及时对知识和方法进行逆向思考,能从反向角度出发,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逆向思维的培养为基础,利用学生逆向思维的优势,帮助学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注重对解题步骤和解题原则创新。在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时,学生应当不断地使用互逆法则等基本的逆向思维原理,帮助自己不断地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不断地提升自己使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和解题的能力。

(三)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在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思想,以逆向思维模式的培养为抓手,打造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教学法展开教学。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案例时,教师应当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带领学生,从结果出发,逆向寻求解题思路并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学习定理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两个方面结合进行教學;如: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结合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此外,反例教学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举反例,其实就是逆向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数学教材安排《第12章证明》,通过对命题、逆命题和证明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尤其对逆向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证法来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反证法要求学生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科学的证明,否定其反面,从而证明正面的正确性。反证法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初中数学教学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的问题所在,然后,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堂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志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J].科技与市场,2020(2):178.

[2]杨英.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20(14):95.

[3]李松年.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20(15):77-78.

作者简介:张久旺,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溧阳市上沛初级初中。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前工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讨了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的有机划分方法,提出了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同时阐述了立体化教学环境的建立原则和作用,研究了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职业教育模式的切入点和如何合理安排双语教学和使用原文教材。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课程特征;立体化教学;职业教育模式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s under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Environment

HUANG Li-wen, WANG Pei-ro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z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 China)

Key words: target teaching method; course character;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

社会的发展决定于竞争力,竞争力的大小则决定于创新力的大小,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才,而教育的成败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相关[1]。

现代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过程的反馈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课程教学中衡量学生的对课程涉及到的原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大体可以观察考试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的能力;教学模式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教学方法则属于微观的范畴。工科本科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3大模块: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这三大模块的课程有其截然不同的特征,基于课程特征的目标教学法是各模块课程教学成功的有效保障。

1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特征分析[2]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它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学习讨论具有控制器的数字系统的硬件设计和分析方法,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机器硬件密切相关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技巧,同时该课程又具有原理课程学习的共同特征,需要学生能以信息流为主线索,形成微机系统的工作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为相关后继课程如: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该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掌握微机组成原理,工作过程,建立微机系统工作的整体概念,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的微机应用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具有进行软件、硬件开发的基本能力。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理论教学 + 实训课程的方法较为恰当。

2 理论教学上根据教学内容确立不同的教学方法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为解决好教学内容多与学时数少的矛盾, 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制定教学大纲,结合21世纪信息学科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建设规划,兼顾国家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三级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对课程按内容划分成小单元,对每一单元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归纳总结,并配合实例,以便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学习。

根据我校课程设置及工科学科特点,为达到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按照主线索组织教学:微机原理分析―软件开发―硬件设计与分析,最终建立微机系统概念。主要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微机工作原理和微机应用技术两部分各有侧重,理论和实践并重;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工作原理;最后,通过对典型微机控制系统设计的分析,使学生对控制系统设计中所需的软、硬件知识有一个全面、整体的理解。这样,以期最大限度地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在教学安排上注意对微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的建立。对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大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在章节取舍、学时安排、实验的开出及数量等都有区别。分阶段组织安排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调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将部分内容向课外延伸。

2.1 原理分析

内容:微型计算机概述;Intel x86微处理器结构;输入/输出工作过程;中断概念及中断过程;各类接口、总线、功能板的原理。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以信息流为主线索,贯穿微机各个部分的工作原理的分析。

2.2 软件开发[3]

内容:Intel x86 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从语法体系变为问题体系,采用案例教学法。指令系统部分仅强调指令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的基本功能,程序设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用案例教学法针对例行程序的分析和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技能。

2.3 硬件设计与分析

内容:存储器接口技术;输入/输出系统设计和控制程序设计;具有中断功能的硬件系统设计与含中断的软件模块的编程;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应用

教学方法:从芯片级、系统级讲解,注重微机系统的整机系统建立。在讲解CPU、、8259A、DMA等微型计算机有关电路芯片时,直接给出了硬件电路的实际元器件引脚连接图讲解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认识、分析、应用和设计能力,同时结合sopc技术等有关微型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引导学生不断汲取最新知识。

3 建立立体化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环节中增加师生互动提供了新的载体。课程建设以网上教学互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新的突破口,建立了立体化教学环境[4]。

在微机课程的立体化教学环境中,我们把网络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建立以班级教学为核心、校内教师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模式见图1。并且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用户管理数据,以学生的学号和教师的编号作为ID,这样有效屏蔽干扰,保证网络交流的安全性,真正做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的为辅的一体化教学。

4 引入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是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教学结构改革的热点之一,它可以加快学生就业的速度,减少待业和实习时间,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这种教学模式从教学计划层面上有两种主流:1)采用3+1模式,即前3年在高校接受教育,最后一个学年到特定单位实践;2)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实践(设计),结合实际题目到企业或设计单位进行。其核心是学完所有课程,并在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更深一步学习,是一个高层次的实践锻炼。它要求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要能解决工程实际中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并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实践的结果表明,这种“真题真做”、“一帮一”的实践培养模式,效果显著,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高[5]。

为了配合现代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课程教学也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前为高等教育中的“工程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实训课程设计我们从本着3个原则:首先,体现实用性,一方面根据实际应用要求划分出所需要的技能,提出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根据世界先进的微型计算机产品和技术组织课程内容和实验,这样培养的人才既符合企业需求,又保证学生能与世界主流微型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其次,体现整体概念,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后,体现实践性,在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践环节的建设,提出和实现了具有特色三级实践教学模式——基础、单元、系统。即: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单元电路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完成综合微机系统设计,使学生从基础到复杂系统的开发分步完成,最终通过感性和理性知识的归纳总结、融会贯通,掌握微机系统的开发和分析方法,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课程实验由微机原理部分及接口部分组成,微机原理部分主要以微机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为主,程序设计面向16位/32位系统。接口部分以各类微机接口芯片开展实验,同时配置了部分关于微机接口功能卡(PCI卡)的部分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硬件电路,编程面向16位/32位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和爱好以及理论教学对实验的要求通过网络选择实验项目;同时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学术研究素质已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注重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有机地与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导师制”、学生科研助手等措施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1)基础实验项目有:16位微机系统认识实验;数码转换及程序调试实验;

2)单元实验项目有:运算类编程实验;分支程序设计实验;循环程序设计实验;DEBUG调试程序的使用实验;排序程序设计实验;并行接口(8255)应用实验;定时/计数器(8253)接口实验

3)系统实验项目(含自主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宏汇编实验;中断系统(8259)实验;步进电机实验;直流电机闭环调速实验;温度闭环控制实验

在系统级的项目中,整合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应用、DSP应用、EDA技术课程群的内容,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使学生对微机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以工程化教学为目的,在整个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注入系统的理念。

在实践性教学上,以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对学生进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能力培养,包括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给定信息处理要求,由学生自拟实验程序,并自己动手调试;给定控制任务,由学生自拟电路及实现方案,通过实验,验证电路设计的正确性和控制程序的正确性,完成设计任务,达到指标。通过上述各环节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双语教学与外文原版教材的合理引入

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尚有许多不足,它与传统的单语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师资/教材/教学环境配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双语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双语教学的效果,而双语教学效果又与其内容密切相关。对教师应从双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处理、双语教学环境与氛围的创设、双语学习指导与教学过程调控等方面,对学生既应注重学生学习双语的各种目标,更应注重学生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多元文化的体验和适应等方面[6]。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高校在大二下期或大三上期开设,是微机课程群中的基础和应用过渡的课程,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其中注入双语教学的原则是基础理论教学以汉语教材为主、采用汉语教学,使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在案例分析中适当选用外语资料,让学生打开眼界,紧跟世界微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达到提高科技英语水平、提高学生科技知识检索能力。

6 结束语

探索根据课程特征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运用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新型教学环境,研究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7];同时以系统论的观点、工程化的思想,研究探索课程教学的客观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探索,由此形成良性教学循环,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建构主义所追求的高级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黄丽雯,王培容.《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0):8120-8121.

[3] 王培容,黄丽雯.《微机原理及应用》课堂教学的探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108-109.

[4] 柳春艳,傅钢善.论学习共同体——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6(3):13-15.

[5] 韩少男,张智钧.工科专业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205-206.

[6] 刘晓光.双语教学评价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75-76.

[7]张承江.试论高校网络教学体系结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202-204.

上一篇: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历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