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2023-11-15

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长春市急部署、快行动、抢前抓早。

3月12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先后走访了雪国舞茸(长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弗迪奈仕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寻找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市长姜治莹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3月24日,长春市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分析长春市农业农村新形势,谋划安排今年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长春市作为省会城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抢抓新一轮振兴发展重大机遇的战略重点突出出来,重行务实,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产粮大市、农业大市的责任担当,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在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前,长春市有能力、有信心、有条件把现代农业建设搞得更好、更快。

三月的长春,处处充满生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长春市率先行动起来,一次次实地调研踏查,一场场工作会议部署推进……别开生面的深化现代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幕再次拉开。

率先落实多措施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长春高度重视,思路清晰。

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作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抓好农业的重要性,指明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方向,揭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对进一步提振信心、发挥优势,全力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市上下一定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要明确发展路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优化区域布局,抓好榆树、农安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抓好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建设,抓好双阳、莲花山、净月、朝阳、绿园等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抓好八大类16个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等黑土地保护措施,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力争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保持在200亿斤阶段性水平;要突出改革创新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动力支撑,重点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林业改革等重点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和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长春市市长姜治莹指出,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准确把握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全面增强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科学发展步伐。

围绕消费导向、资源禀赋、粮食转化,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履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必须投入更大的力气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优质特色产品生产。打响松花江大米、杂粮、梅花鹿等各种农产品品牌。长春农业今后的方向应该是绿色、特色和品牌。想办法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引导农民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在君子兰、食用菌、林果、花卉苗木、梅花鹿等特色产品上做文章。争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屯和乡(镇),打造若干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规模效应,培育主导产品。突出强化粮食的过机转化、过腹转化,通过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以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引导、做好服务、提供帮助。积极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多种形式,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农民群众欢迎,就要鼓励和支持。强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外部保障。政府改善农业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农业合作社和经济组织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干好。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关键是做到“减”“转”“改”“保”。“减”,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转”,就是把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改”,就是把土壤改良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推广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保”,就是把耕地、水资源等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

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繁荣进步。长春的突出特点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长春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主城区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主城区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者有机地统筹起来、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突出抓好县域开发区、抓好县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稳定。

真抓实干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

2015年,长春农业将探索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3个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精品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业科技集成推广应用,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建设开放的农产品市场格局。

努力提高单产,保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保护性耕作240万亩,推广水稻钵育机插2.25万亩。农业航化作业试点扩大到200万亩。完成深松整地240万亩,建设100个机艺结合示范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农机作业水平力争提高到78%。同时,加快推进榆树、农安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突出抓好市级8大类1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调整农业结构,实现提质增效。优先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食用菌、马铃薯和现代都市农业六个产业,力争实现园艺特产业总产值187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左右。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农家乐、采摘园、QQ农场、私家菜园等新兴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1000万头生猪、500万头肉牛、100万只羊、4亿只肉鸡和6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建设,肉、蛋、奶总产量努力达到121.3万吨、36.2万吨和6.9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300.2亿元。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60亿元,增长9.5%。建设标准化示范区609个,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80%。

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30万亩秸秆腐熟技术,以秸秆为原料建设4000户沼气池,用秸秆做基料发展工厂化及农民生产食用菌。抓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中日合作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和荒山荒地造林等项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总产值实现146亿元。

建设智慧型农业,加速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长春农业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建立现代化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农业影像数据、植物病虫害远程诊断咨询、农业灾害预警预报等4个中心。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在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畜禽生产监控等方面的示范应用。以乡镇为基本单位,试点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农经站、农业站为主体,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土地流转服务站及“三资”服务大厅的功能整合到一起,提供农村产权交易、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整合资源集中打造电商平台,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电子商务和实体流通相结合,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各种形式的对接直销。继续大力推介“长春松花江大米”地域品牌。做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稻之都”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推介和打造杂粮杂豆、“三辣”、梅花鹿产品等地理标志品牌,形成区域性的品牌集聚效应。

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今年开工建设115个大项目,完成投资365亿元,同比增长11.6%。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十大加工体系,抓好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科学谋划县域主导产业布局,提升县域工业集中区档次。

加强引导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5年,力争新增农民合作社1600家,新增家庭农场7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00家以上。依托农业职教中心和农业院校,对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村干部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培训,尽快培训一批训练有素、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在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方面真正起作用的专业人才。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推进第一批43个试点村补充完善、登记建档、总结验收工作。扩大试点范围。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试点建设集物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农村生产要素交易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第六产业,拉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用制度保障现代农业的顺利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长春将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作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重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

长春市将坚持农民主体、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和稳粮优先的原则,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到2017年,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15000家以上,其中进入省示范名录的合作社达到150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000家以上,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50家以上。

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到2017年,长春市将基本建成以县乡为主体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备案、信息发布、合同签订和鉴证、政策咨询、价格指导评估、纠纷调处等服务。村级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形成县乡有服务中心、村有服务站,上下贯通、分工明确、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建设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及时发布惠农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供求和农业气象等农业信息;组织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咨询,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农业生产资料展销平台,提供农资供求服务;协调具有专业能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与农民对接,开展农机生产作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为加快推进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山东省农业厅副巡视员刘玉明就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做了讲话,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

刘玉明强调指出,要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以“打造一个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制定一个山东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建立一套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山东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目标,进一步强化“敲开核桃”的理念,把握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打造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山东省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图案、卡通和广告语三部分。下步拟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秉承“引入国际化设计理念、深挖齐鲁文化底蕴、彰显山东农业特色”的设计原则,拟于8月底前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品牌标识、卡通形象、广告语及其他品牌要素的设计及应用。着手组建品牌设计专业评审委员会,提交省领导审定后,并拟定整体形象的宣传推广计划方案。

(二)建立健全品牌农产品标准体系。山东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区域公用品牌众多,要重点围绕粮食、油料、果品、花卉、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畜产品、水产品等十大产业的重点作物和产品品牌培育要求,加快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为农产品品牌培育打下坚实基础。尽快建立完善一套覆盖全省区域公共品牌的产品标准体系,做到产品生产、品牌推介、保护有标可依,全面实现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的标准化。

(三)建立山东农产品品牌评价体系。由政府牵头发布农产品品牌信息和消费索引,是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引领品牌消费的重要途径。在完善品牌标准体系基础上,力争推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适应市场需求的知名企业品牌,品牌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发布一次。2015年底,研究制定品牌征集及审核办法,明确征集范围和程序、审核内容和责任;研究制定评价办法,包括消费者评价、生产者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明确产品产量、质量、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科技创新水平等评价标准和内容;研究制定列入目录的品牌培育及保护办法。力争2016年率先在“三品一标”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产品品牌中,尽快推出一批山东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凡纳入品牌目录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可按照程序授权使用“山东农产品品牌整体形象”标识,并纳入品牌扶持政策范围。

(四)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推广体系。一是组织实施山东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推广“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推介办法,以政府为主导,公开招标采购主流媒体资源,借助各类媒体的力量,以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联合各地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及龙头企业品牌,在国内外进行联合推介、捆绑式宣传推广,大力塑造山东农产品品牌形象。二是实施山东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筹建山东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作为宣传推介山东名优农产品的窗口,建立山东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与展示展销中心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到2020年,建立健全山东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三是实施山东品牌农产品国际市场拓展工程。依托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以山东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推动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建设为实现手段,进一步开拓欧盟市场,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出口。以知名展会、体验式消费、专业推介会、高层论坛等形式为主,设立集展示、体验、销售、订货为一体的山东品牌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建立销售网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到2020年,山东农产品品牌形象在欧盟等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健全完善山东农产品品牌政策体系。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区域公共农产品的标准制订(修订),支持引导品牌评价体系的运行。二是加大对品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引导各类主体加强品种选育、基地建设、品牌培育,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适用技术,引领开展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大公益性品牌形象宣传和目录品牌推介力度,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推介活动。四是制订农产品品牌培育试点示范政策、后补助政策等,建立完善品牌农产品生产、出口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培育品牌。同时,进一步扩大省长质量奖中山东名牌农产品的评奖比重。

(六)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目前,正着手牵头建立由省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林业厅、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畜牧局、供销社、农业科学院等13个部门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下一步将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做好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

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及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农业种植己逐渐走向了机械化的道路,农户对机械种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然而,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起步比较晚,发展程度低;另一方面,农业机械产品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因此,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营销渠道建设相当落后,整体存在着“弱、乱、散、慢”四大问题。所以对农业机械行业的营销渠道建设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机械;营销渠道

从2001年以来,企业进入资源优化、战略整合阶段,营销观念处于市场营销导向阶段。国内一些大型的农机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这就需要农机企业要对以往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进行改进,建立一套全新适用的销售渠道。另外,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农机补贴等惠农的机制,无疑又激发了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此时的农机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持续、稳健发展,迅速抢占市场,就更加需要渠道建设提供的有力保证。农机企业开始通过实施渠道优化战略,规范实施经销商信用管理政策,引导经销商进行市场预测,建立了声誉极佳的分销渠道和业绩资信评估体系。

一、农业机械概述

1.农业机械的定义

农业机械顾名思义就是指,是指在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一切机械设备的总称。一般来说,按照农业机械的用途可以分为动力机械、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的发展,农业机械的产品设计已经涉及农业以及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灌概、施肥、作物保护、产品加工运输等方面。

2. 农业机械的分类

对农业机械的分类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照农业机械的用途、动力、作业方式以及作业地点来分类,不同的标准也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1)按功能分类。农业生产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机械具有很强的功能性。根据农业机械的功能可以将农业机械分为:耕作、种植、施肥、植物保护、收获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还有一部分机械是在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通用的机械,如动力机械。

(2)按驱动方式分类。任何农业机械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驱动之后才能参与生产作业的。依据农业机械的具体驱动方式,可以将农业机械分为人力、畜力牵引、拖拉机牵引和动力自走式等类型。

(3)按作业方式分类,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由于受作业性质的决定,一台固定安装的农业机械可以辖射一整片作业区域,这种机械就可以划分为固定作业机械,还有一部分机械是通过连续行在田间地头的方式进行耕作的,这种需要移动作业的机械就被划分为行走作业机械。

(4)按作业地点分类,农业机械分为野外作业、场院作业、室内作业、水中或水上作业、道路作业和航空作业等类型。

二、农业机械产品营销渠道发展方向

1.加快营销渠道整合步伐

通过整合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营销模式,打造强势渠道,改变“弱、乱、散、慢”的现状,为适应企业发展、应对市场竞争、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撑。企业应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注重对营销渠道的整合工作,具体表现在:①加强营销渠道的管理。企业对营销渠道的管理工作不仅包含营销渠道的设计,分销成员的选择,还应该包括对营销渠道各个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界清业务流程,对于节点的管理应当加强管理,划清责任区间。②建立区域代理机制。对于营销渠道的设计工作,企业应当把握整体方向,建立区域代理机制,加强对代理商的管理,强调合作互惠。区域代理商在其经营范围内应当享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样才能促进区域代理商的积极性,巩固合作关系。③加快推进形象店或品牌店建设。大型农机企业可以借助汽车行业的形象店分销模式成功经验,依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建立品牌形象店,加强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2. 加强营销渠道基础工作建设

营销渠道的基础工作的建设是营销渠道能够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在营销渠道基础工作的建设上,企业应抓好以下3个方面:①合理划分销售区域、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营销渠道的建设中,要对经销商之间的销售区域进行清楚的划分, 界清工作职责和任务。②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由于营销人员以前大多不是从事销售行业,对销售行业的认识比较落后,营销技能低,服务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优秀的企业就需要对这类人员进行集中的业务培训,快速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要优化销售人员的队伍结构,建立考核竞争机制,为销售队伍及时的注入新鲜血液。③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售后服务工作关系到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企业也转变服务理念,提高优质服务,加快售后维修的服务节奏,规范服务流程,特别是对售后维修工作的配件管理。

3. 加强信息流管理。

营销渠道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信息的传递,管理依靠决策,决策依靠信息。信息流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掌控市场的趋势、把握竞争特点、了解用户需求的关键要素。姓市场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机企业要与国际农机企业接轨,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建立健全的信息平台。功能健全的信息平台是企业加强信息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信息传导工作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一个覆盖全国销售网络的信息处理平台,应该包含各级经销商信息,包括库存状态、销售量、售后维修、市场需求量等信息。各级经销商动态及时的将信息录入系统,方便管理层查看。②加强信息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的管理工作,及时有效的将各级经销商所反馈上来的市场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对不同等级的信息设置查阅权限,为企业市场开拓、战略目标制定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③加强信息督导工作。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信息的督导,在不间断对信息工作进行检查的同时,将信息工作纳入到经济责任制考核之中,克服管理的惯性思维,确保信息工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逐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结语

对于建立完成的营销渠道,企业要加强管理工作,包括对经销商的管理、激励,渠道的职能管理,冲突管理。对经销商进行激励不光要考虑经济利益,还要培养经销商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渠道的职能管理要求企业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冲突的处理要遵循预防为主,协调处理的原则,界清经销商的经营区域,避免经营区域的重叠。

参考文献:

[1] 陈涛,赵军.中国企业营销渠道冲突与管理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 (06).

[2] 刘琼辉.市场发展与企业渠道创新[J].经济管理与研究,1999(02).

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自2014年4月1日,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业内的共识是,经过本轮修订,中国的有机产品监管制度堪称最为严格。为规范市场,那些实力较弱的小农场将被挡在有机食品门外。

而有机农业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真正的有机农业公司规模都不会太大,有机农业并非资本通吃。

“大规模的地块不适合进行有机生产。”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说,有机农业的生产单元需要适度的规模,从管理成本、经营效益和尽量符合有机规范角度看,种植蔬菜500亩就是一个坎儿,大田作物是5000亩,茶园则不应超过1000亩。

原因在于,当有机种植的面积过大时,发生病虫害的风险也会放大,一旦病虫害蔓延起来,根本无法按有机种植的操作方法来对付和控制虫害;而且,也难以做到完全按照有机种植规范来管理。

欧洲的有机农场都不大。美国虽有一些大型有机农场,但采取的是粗放化种植管理,不讲究精耕细作,一个地块种植一年,休耕三年,给土壤足够的修复期。这种模式在耕地紧张的中国根本无法实行。

最严监管

从外观看,无法分辨一棵白菜是否为有机蔬菜,也没有任何科学仪器能加以区分。这就需要由独立于交易双方之外的机构对有机产品进行认定。目前,全球绝大多数的有机认证都是第三方认证。

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有机产品基本都外销。初期是欧盟、美国的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中国进行检查,并颁发国外有机证书。199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牵头建立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并批准一些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2004年,有机产品认证管理职责移交给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当年,全国经批准可开展有机产品认证的机构共有36家,代行认证权力。认证机构主要来自部委下属机构、挂靠大学或科研单位名下的公司和民营企业。

随着有机理念升温,在2008年-2010年期间,国内有机食品市场高速增长,产业亦乱象丛生。

2009年在北京开始经营有机农庄的孙德玮称,当时获得有机认证的企业中,大多数都不符合有机技术体系的要求。相当多的认证机构在审批上过于宽松,甚至只要花几万元,就可以买到有机认证,“这个行业从根儿上在溃烂。”孙德玮说。

蔬菜、水果成了重灾区,用普通食品冒充有机食品销售的情况十分普遍。很多农企在获得有机认证后,将普通蔬菜进行加工包装,贴上有机产品标志售卖,其成本远低于从源头开始种植的有机蔬菜。

国内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度大为下降。形势所逼,监管机构自2011年起,陆续修订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一系列新规。一批造假的有机企业被淘汰出局,有机产品认证机构也减少到目前的23家。

杜相革称,2012年部分新规实施后,“有机认证证书数量一度从1万多张掉到7500多张”。

“一品一码”,是新规的一项重要改进:有机食品在销售时不但需要有机标志,还要有与其唯一对应的有机编码,可以追溯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而且有机标志要按量核发。

比如,认证8000斤有机黄瓜,最小商品包装是1斤装的,就发8000个有机标志。“这让企业手里没有多余的标志,可以堵住鱼目混珠的漏洞。”有机食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永江称。

行业的逐渐规范,吸引了新的企业和投资进入,有机认证证书的数量再次上涨,目前恢复到整顿前。

原计划在2012年配套推出新版《管理办法》,但拖延至2014年4月1日才正式实施。杜相革分析主要原因是其中关于停止使用有机转换标识的条款,在业界引起很大争议。

所谓转换条款,即从开始有机管理到获得有机认证之前,企业所生产的食品称为有机转换食品,可以在商品包装上贴有机转换标识。

国外没有有机转换标识,因为这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混淆,本来想买有机食品却选了处于转换期的食品。然而,彻底取消有机转换标识,会打击国内产业发展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管理办法》讨论不休,最终,处于转化期的产品只能按普通产品销售。

这轮有机产品认证制度的升级,也抬高了有机认证费。以前是基于一个生产基地整体进行认证,按面积收取认证费。

现在的程序不再是追溯到一块地上,而是要追溯到每一个品种。比如,一块地种植西红柿,要认证一次,下次再种植其他作物,还要再认证一次。这样下来,多利农庄创始人、总裁张同贵测算,多利农庄每年的有机认证成本大约占销售成本的2%。

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普遍的看法是,国内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已经成为全球最严格的,一些地方甚至过于苛刻。一位出口型有机农业公司的經理说:“国内制定标准的人缺乏从事有机生产的经验,新标准过于严格,不切实际,不接地气。”

比如,在允许使用的投入品方面,中国比欧洲、美国、日本都要少。以前的有机产品标准规定,有机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不得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限值的5%;现在的规定是干脆不得检出。

一位接近联想控股的人士称,联想控股对农业定位是保证安全、放心的农业产品战略。现有情况下,真正做到有机标准,难度很大,所以联想并未突出有机的概念。

即使在如此严苛的标准下,中国的有机认证仍未达成国际互认。

目前,只有欧盟和美国之间签署了有机农产品互认协议,欧盟或美国认证的大部分有机产品在对方市场上销售时,可以不再经过当地认证机构的进一步检查和认证,但是,这不包括根据欧盟标准或者美国标准认证的其他地区的农产品。

由于国家之间没有等效性协议,因此,生产者和出口者的有机产品还必须付出高昂的重复认证费,以获得他国认证。

小农庄的突围

小农庄的烦恼是,被关在有机认证门外,又缺乏渠道和品牌。

孙德玮经营的小农庄,位于北京顺义区的龙湾屯镇大北坞村,50亩地按有机体系耕作,每年出产约20种蔬菜。如果进行有机认证,新规实施前的费用是四五万元,现在每年的费用飙升至近15万元。这使很多小农庄干脆不去申请认证。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也认可“非认证有机农业”的存在,要求农户能够尽量按照有机标准生产,并公开生产方式,和消费者公平及时地交流。但所有产品都应遵守法律,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标注。

这样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其实一直有雏形:很多菜农都有两块地,一块地里的蔬菜卖给市场,另一块地自家吃间或送亲戚朋友。前一块地为了产量和卖相,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另一块地的种植未必能达到国家的有机标准,但产出相对有保证。

从“另一块地”的种植模式出发,小农庄想出了一条出路——让农民按照自己吃的“标准”种植、养殖,再向消费者提供这些农产品,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由此,两条途径应运而生:一是把菜拉到城市里,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下称农夫市集)就是这样的平台;二是把城市里的人拉到乡村来,让消费者就地了解、体验有机种植的不易。

这两种方式,都是种植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

2009年,小毛驴市民农园在北京市西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开展“社区支持农业”实验的农庄。所谓“社区支持农业”,是由一群消费者共同支持农庄运作的生产模式。这种有机小农发展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日本,随后开枝散叶于欧美。

在小毛驴市民农园,消费者要提前支付一年或半年的菜金,然后每周获得两次蔬菜配送;消费者也可以选择租种菜地。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助理钟芳告诉《财经》记者,农园雇佣当地村民,采用传统的自然农法进行生产,并且承诺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

消费者分担了农业生产者的风险,获得了自觉安心的果蔬。目前,以租种方式一共包出去400多块地,每块约半分田,而小毛驴市民农园的产出并没有申请有机产品认证,主要是靠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来增进信任感。

常天乐走的是另一条路,她和朋友们以志愿者身份创立了农夫市集,把北京周边的一些农户汇聚到市集的平台上,介绍给城市里的消费者,让双方面对面交易。虽然名为“有机”农夫市集,但来赶集的农户几乎都没有得到有机认证。

常天乐说,农夫市集会谨慎地挑选可以参与的商户,甚至到了“挺官僚的”地步,“有时经过半年的接触、了解,我们才会考虑去他的农场考察,还要看农户的人品怎样”。

农户进入市集后,也要遵守相应的制度。每年年初,市集会让农户提交一年的生产计划;每周开集前,农户还要申报所销售的产品情况,开集时,会有志愿者拿着单子到摊位核对。

农夫市集目前的收入来源有三个:一是,从2013年5月起,参与农夫市集的农户们开始按照经营规模付费,不会超过其在市集销售额的5%;二是,设立了一个固定的售卖点,代售农户的农产品;三是,市集有多个提供场地的合作者,市集利用其既有的影响力,给场地提供方带来客流,从而收取一定的费用。

农夫市集参与的农户有40余家,常天乐也辞掉工作,专心运营市集。她想把市集做成一个社会企业,不同于纯公益组织,市集要能够自我造血,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些有机食品从业者的奋斗与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相差甚远,2013年美国有机食品零售销售额已达350亿美元,其83%的有机产品是经由大型销售渠道,直接銷售只占10.6%。

而且,尽管坚持有机生产理念,这些农庄的不规范之处还是不少。比如,在农夫市集的推介材料中,一位有机农户介绍自己浇灌蔬菜用的是“自家人的大粪”。

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规定,有机食品生产不应在叶菜类、块茎类以及根块类植物上施用人的粪尿;在其他植物上需要使用时,应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并不得与植物食用部分接触。

孙德玮对小农庄的无证经营模式也表示质疑,没有获得有机认证标识,却打着“有机”招牌,“这是对民间信任的滥用”。有机农场走向灰色地带,无疑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面临更大的考验。

现在,与常规农业一样,有机农产品也纠结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只有解决了信任问题,中国的有机产业才能逐渐成熟。

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硒资源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不断深入,富硒生物产业成为湖北省恩施州的主导产业集群之一。通过SWOT分析方法研究了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富硒生物产业;SWOT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位于东经108°23′~110°38′,北纬29°07′~31°24′。恩施州东接湖北省宜昌市,南毗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东北端连神农架林区。恩施州下辖二市六县,人口402万人,有国土总面积2.4 km2,占湖北省总面积的13%,森林覆盖达67%。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构成了恩施气候的多样性,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年均气温16.2 ℃,年平均降水量1 600 mm,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这为恩施发展富硒生物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科学补硒科普、科技创新、市场培育、政策法规、资金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基础薄弱,富硒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长期以来尚未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恩施立足于资源优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富硒生物产业集成开发,使之成为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逐步发展为恩施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本研究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进行多维度分析,如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以期为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提供经济技术支持。

1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恩施拥有丰富的富硒矿床资源和富硒土壤资源,具有发展富硒产业的资源潜力。近年来,恩施开发利用富硒资源形成了以富硒农业、富硒食品为代表的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新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势头。恩施富硒生物企业充分利用硒资源开发了富硒粮油、富硒茶叶饮品、富硒蔬菜水果、富硒药材、富硒肉蛋、富硒烟叶、富硒天然产物等100多个品种系列。2015年恩施硒产业总产值超330亿元,其中恩施硒农业总产值达到185.14亿元,比去年增长16.5%,2016年达到382亿元;恩施从事硒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企业达187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17家,经过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认定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40家[1-2]。在恩施现有硒品牌中,获“湖北省名牌产品”38件、湖北省著名商标42件、中国驰名商标4件,出现了“恩施玉露”“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利川山药”“大山鼎蔬菜”等38个公众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更是多达上百个。目前,恩施富硒农业开发规模已发展到粮油播种面积43.33万公顷、高山蔬菜13.73万公顷、药材8.67万公顷、水果7.2万公顷、烟叶16.67万公顷、茶叶9.33万公顷、生猪500万头以上、家禽1 174万只、水产7 555 t。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恩施特色产业集群中的重要板块。

2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S—优势

恩施硒资源丰富且得天独厚。现已初步探明含硒岩石储量50多亿吨,表层硒适中土壤分布面积2.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95%以上,各类动植物种生物有机硒含量是其他富硒地区的数十倍以上。2011年9月,因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恩施被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TEMA14)授予“世界硒都”称号[3-4]。无论是硒矿床储量、富硒土壤面积还是发展规模、国内外影响力方面,恩施均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恩施富硒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品质优良。近年来,恩施已逐步形成了以茶叶、畜牧、林果、中药材、特色蔬菜、烟叶为主的六大富硒特色农业和富硒绿色食品集群,已建成基地20万公顷,其出产的富硒茶、富硒鸡蛋、富硒白柚、富硒西兰花、富硒堇叶碎米荠、富硒绞股蓝等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和消费者的喜爱。

恩施区位优势凸显,厚积薄发。除了“世界硒都”称号外,恩施还有“华中药库”“鄂西林海”“烟草王国”“土苗风情园”“天然氧吧”等美誉,再加上山清水秀、文化浓郁特色的旅游,以及恩施许家坪机场、高铁站、318及209國道等便利交通,使得恩施发展富硒生物产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凸显,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2 W—劣势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纵深开发深度不够,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小。目前,恩施从事富硒农业和食品行业的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逾上千家,但是大多数呈现出重复建设、劳动密集、恶性市场竞争等特点,且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成高附加值食品品类的较少,各单位间产业链开发关联度小,产品和品牌同质化严重。

恩施富硒生物产业科技投入不够,人才缺乏,技术水平差距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5]。由于我国富硒生物产业起步较晚,从事富硒食品和富硒农业科技开发的人才严重缺乏,且对该产业认识不足,研发投入较少,富硒农业种养殖技术、富硒食品深加工技术以及产品技术成果较少,还存在较多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难题需要解决。

缺乏资金和龙头聚集带动作用,产业发展配套功能不完善。随着人们对科学补硒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富硒产品市场的日益增长,许多投资者和从业者不断涌入恩施,一时间科学补硒科普活动铺天盖地、富硒产品琳琅满目、龙头企业逐渐壮大。但是,纵观恩施富硒生物产业企业,大多数为本土企业,自有资金和资产规模有限,金融信贷额度和力度较小,很多都走进“短贷长用、关联担保甚至民间借贷”的怪圈,出现了以湖北长友农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由于扩张过快、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的严重后果。同时,由于各企业低位重复、单打独斗、盲目扩张等,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后继乏力,虽也出现了中国硒谷富硒产业联盟企业抱团发展的势头,但实际操作依然困难重重。近年来,恩施建设了特色产业园区,但在研发、加工、仓储、物流、配送、市场等功能区配套依然分散、缺失和不足,满足不了持续增长的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虽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在规模上与中粮、双汇等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产业带动作用有限。

2.3 O—机会

近年来,政府的日益重视和富硒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2015年9月22日,《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并提出将湖北省富硒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和产业优势,到2020年将富硒产业打造成产值过千亿元的富民产业。2016年9月7日,《恩施州硒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并提出到2020年富硒产值达到700亿元。2017年9月27日,《恩施硒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发布并提出大力发展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在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富有机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42/002-2014)的基础上,恩施还将与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就富硒食品国家标准、产业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集力攻关。同时将产业发展基金推进实质性操作阶段,为恩施富硒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硒元素自1817年被发现迄今已有201年。大量的科学家研究证实: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癌、保护心脏、抗肝坏死、防止近视和白内障、解毒、提高免疫力、延缓晒老和增强生殖功能等多种生物学作用[6]。因此,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生命之火”“心脏守护神”“抗癌之王”和“长寿元素”[7-9]。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低硒或缺硒水平,缺硒人群近9亿人之多。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硒的成年人日摄入量在20~40 μg,离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推荐值50~250 μg相差甚远。科学补硒成为世界各国和我国提高人们身体健康的通常做法。随着人们对科学补硒认知的不断深入和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富硒食品的市场开发前景将越来越广阔。若我国人人每天补硒100 μg,富硒食品产值将达到万亿元以上。

2.4 T—挑战

富硒生物产业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科学补硒与健康的关系日益明确和不可限量的市场价值递增,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开发的热潮,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门槛日益提高,产品品牌、市场开发、发展规模、资本角逐等核心要素的博弈。

除了恩施之外,其他土壤富硒地区如陕西安康、湖南桃源、江西宜春、重庆江津、山东博山、江苏如皋、广西永福等,围绕富硒生物产业也进行了大力扶持和集力开发。而北京、江西丰城、湖北武汉、江苏南京等土壤非富硒地区通过人为方式(如施硒肥或硒培养基等技术)进行富硒生物产业开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我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富硒食品标准、产品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富硒食品国家标准缺失,导致富硒食品技术门槛较低。目前,虽然恩施制订了富有机硒食品标准,其他地区也制订了相关地方标准,国家层面仅有富硒稻谷和富硒茶的行业标准,但各地标准仅为参考,标准使用比较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富硒农业粗放发展、富硒食品市场恶性竞争甚至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等,再加上富硒食品企业在发展战略、产品技术、品牌打造、市场模式、资本架构等方面无成功经验借鉴等,给富硒生物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了挑战。

3 基于SWOT分析的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战略

经上述研究分析可知,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并存,机遇和挑战共有,通过采取实际可行的策略和措施,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利用机遇扭转劣势,资源整合规模发展,创新路径做大做强。结合SWOT战略分析为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3.1 SO战略

政府应继续重视产业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贫困区位政策和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基金落到实处,积极扶持和培育富硒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从战略定位、资本架构、科技开发、市场推广和规模化发展等方面做大做强,真正实现“硒品产业化,产业金融化”,辐射带动恩施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和脱贫摘帽。

3.2 ST战略

立足富硒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切合市场的需求和客户的需要,不断推进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开发,加大对富硒聚集机理、富硒营养生化机理、富硒食品质量标准、精深加工及安全控制等技术研发的投入,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成果,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同时,加强科学补硒知识文化普及,提高产品和品牌的客户粘贴力、市场影响力,使得恩施富硒食品走向全国,走向国际。

3.3 WO战略

在政府大力帮扶和支持下,龙头企业需自我造血和输血,引进和培养人才,实施资本战略、产业战略、品牌战略、科技战略、市场战略等,更要抱团发展、强强联合或者吸引外部投资者,形成产业功能配套发展环境,弥补和消除劣势,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机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和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

3.4 WT战略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区域企业及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提高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集约化程度,实现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市场、资本等产业链条开发一体化。政府大力帮扶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挥其帶动作用,促进产销衔接、增产增效。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做大做强,在品牌、技术、市场等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抢占国内国际市场,屹立于我国乃至世界富硒食品行业前列。

4 展望

硒与人体健康密不可分,其在营养学和医学上的研究方兴未艾,与硒相关的健康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与其相应的富硒生物产业开发势必如火如荼、蒸蒸日上。

恩施拥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硒资源优势,其富硒生物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未来需要在产业布局、配套实施、龙头领军、资本输入、人才引进、技术高精尖等方面引以重视和解决。可以预见,在政府、龙头企业及内联外引的共同努力下,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瓶颈势必得到突破,迎来长足发展、繁荣兴旺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程水源,张祖清,陈普亮,等.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的成效、问题、机遇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6):3009-3013.

[2] 程水源.硒与恩施科普丛书:硒与产业[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9):48-62.

[3]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 朱云芬,李卫东,向极钎,等.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3):5894-5897.

[5] 张玉仙.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J].农业装备技术,2005,31(5):6-7.

[6] 卢建新,张仲欣,任丽影.富硒食品加工现状与发展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4(11):45-47.

[7] 朱发厅,薛华,徐然,等.硒产业标准化体系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7(14):30-34.

[8] 郭汉玖,何银生,卢超,等.从硒视角探讨华中药用植物园升级建设[J].中国标准化,2017,24(11):1-4.

[9] 秦俊法.中国硒研究历史回顾(下)[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4,21(12):36-51.

(责任编辑:敬廷桃)

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从有机农业的概念及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了有机食品

在我国推广的屏障及展望.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论文正文:

1. 有机农业概念:

有机农业的概念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德国和瑞士首先提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机农业的概念才开始被广泛地接受。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 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

有机农业生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 有机生产体系内的物质、依靠体系自身力量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种植和养殖、根据土地的承载能力饲养畜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机制。

2.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但2002年以前由于标准不统一,管理部门多,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发展速度。2003年后,随着《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划归认监委统一管理以及有机认证工作的市场化,极大地促进了有机食品的发展。到2005年底,中国约有1600个企业,获得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转换)食品认证,有机认证面积169.4万公顷(包括捕捞水域、放牧区域),产量307万吨,转换认证面积61万公顷,产量181万吨。野生采集208万公顷,产量5万吨。有效认证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最近几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应运而得到蓬勃的发展,不断的有新的基地及新

的有机产品通过认证走向市场,走向我们的餐桌。虽然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A.有机农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虽然我国幅员辽阔,消费人口纵多,但是我国既面临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的矛盾,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

B.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0.1%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C.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与科研开发缺少经费,国内鲜有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特别是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D.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公共认识与诚信体系的缺乏,无序竞争的问题相当严重,有机认证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以上是我国有机农业在推广过程存在的一些小瓶颈,为了解决这些,我们应该科学把握定位,发展有机食品需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加强对有机食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 ,切实加强监管,保障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用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认证、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使有机农业在我国不断的发展。

4. 发展展望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如果发展顺利,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

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中国将成为第3大有机食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 中国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5.0%,也就是50-60亿美元的规模甚至更高,毫无疑问,开发有机食品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已经具备开发有机食品的很多有利条件,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事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借鉴他人的经验,既要积极推动她的发展,又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如何同时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要想使有机食品这一新兴环保产业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切实解决有机生产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国际国内市场对有机食品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严格,关键就看我们能否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把中国的有机食品牌子做大、做响、做强。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孟凡乔.《绿色食品》.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世界农业,2004,

上一篇: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下一篇:人造板工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