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

2023-11-15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1篇

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领域,并不谋求从硬件中获取利润,甚至不惜以各种方式补贴消费者在硬件上的投入。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布局移动终端,卡位移动互联网入口,为未来的发展抢占一份先机。

“小米手机今年销量有望突破500万台。”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这是一个奇迹。”

根据小米公司最近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小米手机每月发货量在50万台以上,月营收逾10亿元。截至5月10日,小米手机共出货200万台以上。

500万台,如何解读这一数字?王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移动终端白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18亿。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品牌厂商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华为1900万台、中兴1300万台、酷派700万台、联想400万台。

成立于2010年4月的小米公司。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圈外人进入到了手机行业的第一方阵。

小米奇迹般的成长,让很多观望者如梦初醒。随后,手机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淘金潮”。

互联网企业混战手机市场

雷军在博客中写道,“创业就是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于别人干过了但没有干成的事情。”

目前来看,雷军和小米手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然而,小米手机相比后来者并不拥有多少先发优势,不断加入竞争的互联网企业让手机市场的未来看上去并不那么美好。

紧跟小米的步伐,2011年12月,百度联合戴尔推出了搭载百度易平台的百度易手机。今年的5月,百度再度推出与长虹合作的搭载百度云服务的手机。

2012年4月,阿里巴巴与手机厂商天语合作推出的新一代阿里云智能手机大黄蜂正式预售。在谈到目前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终端制造时候,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架构师、阿里云计算总裁王坚表示,今天不是做手机人太多,而是做手机人太少了,只有进入这个市场人足够多了起来,我们这个行业才能发展壮大。

今年5月,随着一贯以“搅局者”示人的奇虎360和周鸿祎的加入,国产智能手机的战场变得更加混乱。就在5月18日小米手机青春版开卖的同一天,奇虎360也宣布推出了旗下首款360特供机“华为闪耀”。这样的“巧遇”并非偶然,“不管在互联网你如何呼风唤雨,但在手机这块儿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周鸿祎毫不避讳的表达对手机市场的企图。

此外,有消息称盛大也将在6月份推出自己的手机Bambook Phone,着力整合盛大旗下的游戏、文学等多个平台资源。一向比较谨慎、低调的网易也透露将涉足智能手机领域。网易CEO丁磊对此宣称,“网易非常重视这一波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所带来的机会,我们很希望把做得很好的工具软件、资讯类产品和效率软件放在移动终端上。”

喧嚣背后,腾讯、新浪、人人网等多家还在围观的互联网企业也都传出对手机市场的兴趣。一时间,互联网最流行的不是搞好主业,“造手机”似乎才是各家最为关心的焦点。

不过,在HTC的元老级人物,多普达公司的前创始人杨兴平看来,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多是在盲目地跟风做手机,“与互联网行业相比,手机这个行业是一个更大的红海,从一个红海跳到另一个红海,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也表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做手机会失败。互联网与手机两个产业差别巨大、企业基因不同,更主要的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只是为了嵌入自己的服务,争夺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绝大多数互联网品牌做手机不但不加分,还要扣分,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可能成功,如果它们能够突破上述问题。”

用互联网模式做手机

即便作为竞争对手,奇虎360的董事长周鸿祎也多次表示,“对小米手机这种模式持肯定态度,它是第一个做互联网手机的”。

在雷军眼中,小米最早开始利用整个互联网行业运作规律,运作手机行业。雷军认为,要用互联网思想来武装自己。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互联网其实是一种观念,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你用这种方法论就能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了,小米的成功即源于此。

一般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手机作为硬件,就会有调研、研发、生产、品控、仓储、配送、推广、售后等一系列产业链环节,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让手机厂商面临商业风险。

小米手机采取的是“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模式。小米手机所搭载的米聊,MIUI为小米聚集了忠实的“米粉”,而按照摩尔定律来处理手机硬件的商业模式,保证了小米在硬件上的稳定利润。小米相比于传统手机厂商更加完善的互联网服务,不仅使小米能够及时处理用户回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订购控制产量,削减中间环节和广告成本。

小米将互联网商业模式引入手机行业的做法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不少灵感,随后涉足手机领域的互联网企业们试图将手机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更加简洁化。

目前,阿里巴巴、百度、盛大、奇虎360等进入手机领域,均是以互联网平台和软件应用为主,采取“软件+互联网服务”模式,通过嵌入网络终端的方式,与手机厂商合作,而硬件制造、销售、手机质量和售后都由手机厂商负责,更有利于规避风险。周鸿祎认为,纯粹靠手机硬件销售获益的时代已经不再,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将一次性卖硬件变为长期的服务收费,是未来的趋势。互联网产业和手机产业这两个产业最终会剧烈地碰撞,最终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互联网厂商的进入手机领域,会对传统手机行业形成重大冲击。面对互联网企业的来势汹汹,传统手机行业的运作方式将会向互联网模式转变。互联网企业一定会以他们的思维改变手机的传统生产、制造、营销、销售、应用的方式。手机的互联网化还没有完全清晰的商化模式,但这已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不过,对互联网企业纷纷涌人手机行业,也有观点表示出一定的担忧。

部分观点认为,国内互联网企业目前无意也无力开发独立的手机系统。国内互联网手机起跑线是基于安卓系统的起跑线,这是开源开放的市场,也是丰富多彩但环境复杂的市场。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行业的根基就立足于安卓系统之上,安卓系统日后的变动对这些互联网企业来说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隐患,很容易成为无根之萍,无土之木,导致受制于人。

其次,目前其他互联网企业制造手机,主要通过与国际、国内厂商合作定制的方式完成。

再加上对硬件制造技术的外行,这使得互联网企业无法亲历一线对产品硬件进行把控。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日前也表示,互联网企业进入硬件领域不会轻易成功。而来自国产手机业界的质疑之声则更加尖锐,直指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的背后存在着“产品质量难把控、售后服务难保证和产品无长远规划”三大“硬伤”,一旦操作不慎就会惨淡收场,还将累及自身在互联网主业中的品牌形象。目前来看,即便是开创了互联网牌手机先河的小米手机,虽然销量惊人,但目前也在饱受售后服务缺失的困扰。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智能手机领域,智能手机同质化现象也开始显现。千元、大屏、双核、四核成为了智能手机领域的常见词汇。价格、屏幕尺寸、处理器主频、处理器核心数量、内存大小这些硬件指标成为了智能手机标榜和争吵的焦点。有观点担忧这会导致手机厂商忽视用户的产品体验感,过度追求单纯硬件上的更新换代。有网友在微薄感慨,“不解决频繁重启、死机、卡机这些问题,跑分再高又有什么用。”

互联网企业的“入口之争”

或是重金投入,或者联手合作,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希望,但这并不影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投身到这场手机行业的混战之中。

现在来看,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领域,并不像传统的手机厂商谋求从硬件中获取利润,互联网企业甚至不惜以各种方式补贴消费者在硬件上的投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布局移动终端,卡位移动互联网人口,为未来的发展抢占一份先机。

艾瑞研究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93祎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97祎5%。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12年4月,全国手机市场出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11祎4万部,市场占有率过半。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在5月份发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报告表明,中国占到了全球出货量的22%,超过美国的19%,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

作为构成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智能手机的地位和意义已经不亚于个人电脑对传统互联网发展的作用。面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不管是传统互联网公司还是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智能手机在企业竞争移动互联网市场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易观国际分析师王颖解释原因认为,互联网用户的增长速度以及增长潜力,已不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布局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领域,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布局移动互联网战略,聚合用户到自己的平台上,后续通过应用和流量挣钱。

艾媒咨询CEO张毅也认为,很多互联网公司试水智能手机,可以理解为在抢占终端人口的一个棋子。“未来的终端竞争,很可能会变成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主体是应用和增值服务,而不是终端市场的手机本身。”张毅说。

无疑,数亿用户正在转变着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和消费方式,这对已经在个人电脑上各占山头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商业机遇。这正是互联网手机这轮圈地运动的深刻背景。对于互联网大佬来说,移动互联网的征战犹如二次创业,不抢就等着被淘汰。一旦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用户群体成型,对手就可以借此打造出其自有的游戏规则和产业生态,而落后者将处处被动,最终在移动互联网这一领域的竞争资格。

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尚未成熟,虽然同属于互联网领域,移动互联网和传统定义上的互联网还是具有一定的区别,原来在互联网领域呼风唤雨的并不一定就能在移动互联网上复制成功。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行业,短期内以选择和传统手机厂商合作,但长期来看,各大手机厂商面临的冲击不可避免,手机厂商也不会甘于将这块蛋糕被外来者随意划分。近几年移动互联网领域,不可避免将会面临新一轮的重新洗牌。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介绍了如何利用Moodle推出的最新移动端应用Mobile Moodle搭建符合自带设备(BYOD)理念的移动学习空间。首先分析移动学习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Mobile Moodle以及BYOD的基本理念以及利用Mobile Moodle构建移动学习空间的优势;再次给出了构建移动学习空间的具体步骤和主要功能;最后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 键 词] Moodle;Mobile Moodle;BYOD;移动学习空间

一、利用Moodle进行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分析

移动学习空间(以下简称为空间)本文中是指运用Moodle软件在机房服务器或普通PC机的硬盘上搭建的数字化虚拟空间,该空间既可存放在线网络课程所需的各种数字化资源,如,文字、图片、文档、超链接、视频等,也可进行各种在线教学活动,如,讨论区、在线布置作业和在线出题测试等,同时也存放在线教学活动的各种日志。该空间通过客户端访问,同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设备等智能终端的在线使用。

通过在中国知网中使用关键字Moodle和移动学习进行检索时,共计发现文献16篇,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出目前的几个研究方向:

(一)Moodle移动学习客户端的设计

如,战大伟通过对国内外移动学习项目和移动学习系统开发实践进行了解后,结合移动学习技术对传统网络学习技术具有互补性及拓展性的特点,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移动学习系统开发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Moodle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学习模式、学习过程进行了设计。[1]

(二)针对Moodle进行关键和扩展技术研究

如,白京针对Moodle在移动终端访问时出现显示效果不佳、教学资源无法展示等问题,提出通过对微信和Moodle的二次开发,力求将Moodle上完善的教学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无处不在的微信公众平台相结合,改善移动终端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和与移动用户的交互形式,在微信中创造出个性化的、交互式的移动学习环境。[2]

(三)基于Moodle的学习活动设计

如,张乐和杨艳将移动学习作为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延伸,基于开放源代码免费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移动版设计了移动学习活动,并据此进行了案例设计。[3]

上述文献研究主要针对Moodle在移动客户端设计和改进、与微信结合使用、移动学习的活动设计、具体课程中的应用等,随着Moodle版本的更新,现在已推出基于苹果和安卓智能设备的移动端APP,上述研究已经没有太大现实意义,而如何将最新版Moodle及其移动端APP运用到带有技能操作的课程中、构建移动学习空间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还没有相关文献报道。

二、Mobile Moodle的介绍

Moodle Mobile是Moodle的官方移动应用程序,通过Mobile Moodle可以实现以下功能:浏览课程内容,即使离线时也可以,接收消息和其他事件的即時通知,快速找到并联系你课程中的其他人,从移动设备上传图像、音频、视频和其他文件,跟踪你的进度,标记任务完成并浏览你的学习计划,尝试测试,在论坛上发布和编辑wiki页面以及查看课程成绩等。

三、BYOD理念的介绍

BYOD就是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缩写,也就是把自己的设备带到企业环境中,这些自带设备运行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业务和应用。从广义上来看,只要不是企业配备,而是员工自带的设备,并且用于工作相关的事宜,都属于BYOD的范畴。[4]

由于其快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特点,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也掀起了行动的“风暴”,即鼓励学生将私人移动设备如手机等带入课堂,当作学习工具,来获得广泛的学习资源。在行动基础上,笔者结合高等教育的特色,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BYOD教学理念,即将BYOD行动与学校教学结合,通过移动设备终端来获取知识,充分利用其可携带的特点来延展课堂,及其提供的网络宏观学习情境,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对知识进行加工创造。[5]

四、利用Mobile Moodle构建BYOD移动学习空间的实践

(一)服务器端Moodle的获取

完整的Moodle安装包可从Moodle.org的Windows下载页面获得。这些软件包专为独立计算机上的新安装而设计。所有这些都使用受欢迎的XAMPP Apache Friends包。完整的安装包可以在服务器上使用,但不建议将其用作生产站点。请注意Moodle.org的标准安装包只包含Moodle代码。简而言之,完整的安装软件包旨在以最小的努力在独立的计算机上创建匹配的Web服务器和Moodle站点。

(二)服务器系统要求

安装Moodle的服务器电脑系统的硬件要求如下:内存条:256 MB RAM(最小),1GB RAM(推荐);硬盘:500 MB免费固定磁盘(根据用户上传,需要更多的空间)。

(三)安装过程

安装完整的包。过程完整的安装包是一个zip文件,包含一个名为Apache的Web服务器,加上Moodle和Moodle所需的MySQL数据库和PHP程序。此安装过程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下载并解压完整的安装包。首先创建文件结构下载包,从Moodle下载Windows打包zip文件。打包包装将您下载到您选择的驱动器或分区的zip文件解压缩(通过点击提取文件)。提取过程将创建三个文件(“启动Moodle”“停止Moodle”和“README”)和一个名为“服务器”的子文件夹。注意:这个服务器子文件夹下还会有一个文件夹,名为\moodle,它保存了Moodle程序。

第二步:启动网络服务器。现在你已经准备好启动网络服务器了。使用您应该在顶层目录中找到的“启动Moodle.exe”文件。一旦“启动Moodle.exe”程序打开,不要关闭它,为此目的使用“停止Moodle.exe”。注意:这些程序控制操作Web服务器的Apache和MySQL程序。一些网站将使用“server”子文件夹中的Xampp bat文件单独启动和停止Apache和MySQL,现在你准备开始安装Moodle了。

第三步:使用网络浏览器安装Moodle。第三次启动Moodle安装启动Web浏览器并在地址栏中键入localhost,或http://127.0.0.1或http://localhost。您将首次启动Moodle安装,或者如果已安装,您将进入Moodle站点的Front Page或登录屏幕。

(四)Mobile Moodle的获取和安装

Mobile Moodle可以直接从Moodle.org网站下载,有基于安卓或苹果系统两个版本的移动应用程序APP安装包,下载完成后安装到智能手机或PAD上使用,图1是在安卓手机上的Mobile Moodle登录界面。

(五)利用Mobile Moodle构建BYOD移动学习空间

BYOD即利用教师自带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搭建服务器、构建移动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进行访问,如图2所示。优點是系统容易搭建、不消耗学生手机流量、方便携带,特别适用于非传统教室,如,实训车间、实训中心等无WIFI热点覆盖或移动网络信号不太稳定的教学场合。

五、总结和展望

通过安装了Mobile Moodle移动端应用的智能手机终端,师生通过网络访问Moodle服务器上的移动学习空间,就能利用Moodle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教学互动,符合当今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邵敏,杨玉强,张法滨.利用Moodle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7(3):24,29-31.

[2]战大伟.基于Moodle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白京.基于微信与Moodle的移动学习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云南大学,2015.

[4]汪丽,潘建斌,冯虎元.基于BYOD的高校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39-45.

[5]朱庆友.基于BYOD的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部署策略[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6).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城市建设与交通日渐发达与成熟,使得大众的户外活动时间显著增加,生活范围得到大幅拓展,进而催生了一系列的户外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已经成为目前移动数字媒体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媒介,更有人将交通移动电视称之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电视、户外、网络之后的“第六媒体”。公交移动电视变固定接收的方式为移动接收的方式,则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移动公交;新媒体;传播

一、时代特色催生公交移动电视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促进了人们生活与工作方式的转变,同时更改变了人们对于媒体的接触习惯,而媒体接触习惯的改变进而推动了注意力资源的开发与创新。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为公交移动电视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空间,公交线路的发达和旅途时间的增长,而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大多无事可做,因此公交移动电视正好填补了这段因短暂停留而产生的零余时间,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公交移动电视能够得到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其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和延伸,能够在收视时间上与传统媒体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有分析表明,6︰00至9︰00与17︰00至18︰00这两个电视收视低谷的时间段,恰恰是公交移动电视的高峰时期,同时也错开了晚间电视节目的黄金收视档,这种收视时间的互补关系,也为公交移动电视带来了生存空间,据央视—索福瑞统计数据显示,有43.5%的户外人群是在移动公交上收看电视节目的。

二、公交移动电视的优劣分析

(一)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

1.覆盖面积广。公交车运行时间长,所载客流量庞大,因此公交移动电视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收视面积和群体。同时,随着近年来城市的扩建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公交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公交线路得到增加,城际间的公交也得到快速发展,这就为公交移动电视提供了更大更广的覆盖面积,从而保证了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空间。

2.强制观看。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不仅身处在封闭环境里,同时也没有自主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只要处于公交车内,就不免受到移动电视节目的影响,即便是无法看到图像,也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来自移动电节目的声音信息。这就有利于培养社会大众群体性收看同一节目的自觉性,也较容易对公交电视产生注意力和记忆力[1]。

3.全程伴随。当前,公交移动电视更多地将移动数字播放与接收的形式作为其传播方式,即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移动性强,覆盖面广,质量高,在车辆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清晰的声像效果,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其继承了广播媒体移动接收的特点,摆脱固定接收的缺点。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摆脱了受众只能在固定场所收看电视节目的不足,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伴随性传播与接收,受众一踏入公交车,就能接收来自移动电视的信息与资讯,在一定意义上真正实现了边走边看,此外,实时接收的形式又为新闻的即时性提供了保障,保证了重大新闻与最新信息的及时传播。

4.内容短小精致。移动公交乘客具有群体庞大、分散广、流动强等特点,因此与传统电视受众相比,移动公交电视受众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与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所不同的是,公交移动电视节目多以短小精悍的版块形式出现。此外,由于乘客在公交车上停留时间有限且上下车时间不一,所以为避免打断电视节目内容的完整,节目播出的时间都不是很长,多以短小精悍为制作标准。同时,为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抓住乘客的注意力,节目主要以新闻资讯类和娱乐类节目为主,力求节目新颖精致。

5.播出及时快捷。公交移动电视打破了传统电视必须在某个固定的地方观看的局限性,扩大了传播范围,同时又继承了传统电视媒体即时传播的特点,突破传播范围之余又保证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充分发挥了其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不仅能够让受众在乘车过程中随时随地看电视,更保障了乘客对于最新信息和重大新闻的需求,让受众即使在乘车中也不错过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公交移动电视精致优良的电视节目,不仅极大地满足受众对于信息接收的要求,更填补了乘客在无聊旅途中的空白。

(二)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播效果亟待提高。与其他媒体相比,公交移动电视媒体有绝对的传播优势。但是,这些优势随时都有可能变成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劣势。例如并不以受众意志为转移的播放时间和内容,导致了传播的僵化和强制化,极易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削弱了传播效果。此外,受众乘车时若长时间的抬头观看电视屏幕,非常产生疲劳、晕车等不适感[2]。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与较为稳定的家庭电视受众相比,公交移动电视乘客受众是开放的、流动的,但是却也大大增加了传播效果的不可估测性。因此,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短暂性与随机性的公交移动电视的信息传播,导致了公交移动电视缺乏稳定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加弱化了电视原有的传播效果。

2.节目内容重复与滞后现象严重。在这样一个高喊着“内容为王”的时代,虽然公交移动电视在内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特征,但是受内容提供上的制约,公交移动电视目前播放的节目带有很强的重复性和滞后性,一条甚至多条公交线路上的节目往往一周内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常常都是靠循环播放一些固定不变的节目来打发乘客乘车过程中的无聊时光。此外,相对于移动公交电视的节目总量来说,根据移动电视的播放特点所原创的或精心剪辑的特色节目比例较少,使得移动电视必看性大大减弱。

3.技术与硬件设备不成熟。公交移动电视自身的技术与硬件方面也同样存在问题。例如,移动电视公司与公交公司之间的合作缺乏和谐,显示屏音频音量太小甚至静音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就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再有就是画面的马赛克和停顿等技术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特别是在具有高度干扰的摩天楼群中行驶的公交车,画面质量表现着实欠佳,无画面和无信号的现象时有出现。从目前来看公交电视的节目质量与节目精品化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

4.盈利模式单一。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版面和黄金时段广告来说,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较为低廉的收费和广告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还能够吸引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公交移动电视逐渐成为投资商和广告主的新宠。就整个公交移动电视行业而言,对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与巨大的广告投放量来讲,广告商的投放广告额还是相对较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盈利模式仍然摆脱不了以广告收入为主的单一模式。

三、公交移动电视发展应对策略

(一)完善技术系统,保证节目播出质量

移动电视传输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证声像效果不受干扰,但是作为比较新兴的移动技术,很多问题尚待完善,对于目前国内运行的绝大多数公交移动电视所普通存在的因为高楼、立交桥等高层建筑的阻挡而导致公交移动电视声像受到影响出现无信号、黑屏等问题,必须尽快找出解决办法。为保证公交移动电视良好的传播效果,发挥其传播优势,突破和改進技术瓶颈,升级现有的技术系统和设备,保证较高的好屏率,就成为目前公交移动电视发展过程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借鉴融合各形态媒介,开拓新创收渠道

在当前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是对传统电视媒体的继承,更是传统电视媒体的延伸与突破,其发挥的是二次传播的作用。公交移动电视作为新兴媒介,若想得到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借鉴和学习传统媒介和其他新兴媒介的优势,更需与各种媒介形态融合,以期得到长足发展。公交移动电视借助互动性较强的新媒体,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弥补自身单向传播的缺陷与不足。[3]同时,公交移动电视必须跳出以广告创收为主要盈利渠道的单一模式,借鉴其他媒介的盈利模式,例如设置收费频道,收取使用费,或是与其他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合作,打造新型交流与互动平台,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三)提高职业素养,制作优质广告

对于广告投资商来说,公交移动电视的“垄断性传播”是一个广告传播的绝对优势,但是绝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将广告硬塞给受众,而如果播出广告太多,观众也会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严重影响了广告的传播效果。此外我们知道,一支优秀且精致的广告不仅可以让受众感觉不到这是广告,反而会作为另外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公交移动电视最好不要从传统电视上直接嫁接广告,而要另辟奇径,发挥创作才能,寻找适用于公交移动电视这一媒介所独特的广告模式,追求广告制作的精良和优美。与此同时,公交移动电视上的广告类型应当有所限制,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破坏了整个公交电视的品牌形象。

(四)以“文化”为核心,营造特色媒介氛围

公交移动电视不仅是一种新兴媒介,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媒介。因此,其不应该仅满足于填补受众在乘车过程中的无聊时光,而更要主动承担起自身的文化种人,更具社会责任意识,努力营造自身所特有的公交移动电视文化氛围,缔造更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努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公交移动电视与乘客之間的“深度心理沟通”。建立在“深度心理沟通”之上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公交移动电视特色文化的形成,还能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提高移动电视的美誉度和品牌价值,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交移动电视虽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更得到广泛普及,特别是逐渐受到广告投资商的注意,但是其自身的缺陷也逐步暴露出来,无论是来自其自身的技术缺陷还是外部的制度缺失,都对公交移动电视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提出了挑战。我们希望,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完善、内容的成熟还有专属于公交移动电视所特有的商业营销模式的开拓,中国公交移动电视能够摆脱困境,杀出重围,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万喃喃.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创新[J].新闻爱好者,2007(2).

[2] 张骏德,李小翠.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记者,2005(8).

[3] 赖浩锋.数字移动电视:太阳刚刚升起[J].声屏世界,2004(10).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话务疏通方案适用于公司移动网双关口局与固网及其它运营商间话务的应急处置工作,主要用于通信事故、自然灾害等应急通信保障。

【关键词】关口局;话务;疏通

一、网间关口局现状

目前,本地网共设置4部关口局。其中,移动网设置2部,固网设置2部。

移动网关口局主要用于移动网与其他运营商间的网间话务疏通,通常具备回声抑制、手机寻址、SSP、计费结算等功能。移动网建有两个综合关口局:IGW1和IGW2,各专业网全部连接至综合关口局,综合关口局与其他运营商均有直联中继。移动网综合关口局与其他运营商之间均采用双关口局互联方式进行互联。

二、实施原则和网间业务转接规范

1.实施原则

(1)移动网、固定网应根据关口局网间去话应急保护方案,提前预置业务应急保护路由,编订相关人机命令脚本。

(2)网间业务故障发生后,应立即启动话务疏通方案,实施路由调整、业务测试、业务倒换等一系列工作,避免因网间电话通信全阻造成特别重大故障和重大故障发生。

(3)业务倒换后,要密切监测用于应急业务疏通的网络设备负荷及运行情况,通过各种技术控制手段,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避免次生事故发生。

2.网间业务转接规范

根据通信管理局要求,在遇有网间通信全阻或单向通信阻断时,启动第三方转接路由,为保证在应急状态下转接路由的有效、畅通,制定电信网间通信应急处置测试方案。

网间应急转接发话方采用在被叫号码前添加“CIC+X”(其中CIC为目的运营商代码)前缀的方式将话务送当地第三方进行转接。转接方分析目的运营商的前缀码后,不对被叫号码做任何修改,将呼叫经当地本方与转接目的方的互联点送入受话方进行接续,受话方对于落地本网的呼叫,在关口局吃掉本网前插码,送达最终被叫用户端。

三、关口局网间业务疏通方案

(1)其中1部关口局发生设备故障导致本局网间业务全阻

情景1:本地网设置了2部G网关口局,当其中G网关口局1发生设备故障导致本局网间业务全阻时,由于本地网内还有G网关口局2疏通网间话务,故网间去话业务不会全阻。

为提高故障情况下网间话务接通率,可在MSC、TMSC上修改数据将网间去话业务全部通过本地网内G网关口局2疏通至其他运营商网络,同时为保证高峰时段话务迂回G网关口局2可将到其他运营商业务第二路由设置为固网汇接局,固网汇接局接到G网呼叫其他运营商来话业务送固网两关口局完成接续。

(2)关口局发生网间传输故障影响网间业务

1)传输故障造成G网关口局1网间业务全阻,未造成本地网内其他G网关口局至其他运营商的网间业务全阻。

至其他运营商网间去话业务不会全阻。为提高故障情况下网间话务接通率,可在MSC、TMSC上修改数据将网间去话业务全部通过本地网内G网关口局2疏通至其他运营商网络。

情景2:G网关口局1与其它运营商传输阻断,网间话务通过G网关口局2转接。

处理情景:G网关口局1至移动方向阻断为例

至移动网间去话业务不会全阻。为提高故障情况下网间话务接通率,可在MSC、TMSC上修改数据将网间去话业务全部通过本地网内G网关口局2疏通至其他运营商网络。

某一G网关口局到铁通、电信固C网方向阻断处理同上。

2)传输故障导致本地网两G网关口局至其他运营商的网间业务全阻。

当传输故障导致本地网两G网关口局至其他运营商的网间业务全阻时,首先转接路由选择固网汇接局相连的固网关口局,G网关口局将本网移动用户发起的到其他运营商去话话务送固网汇接局转至固网关口局疏通至他网;当G网到其他运营商网络阻断情况严重必须通过其他运营商网络进行转接时优先选取中国移动或电信固网作为转接方,电信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情景3-1:G网关口局与移动双关口局传输阻断,网间话务通过固网汇接局转至固网关口局转接。

处理方式:当联通G网关口局与中国移动关口局阻断时,由联通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移动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58”,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联通固网汇接局转至联通固网关口局接续,固网汇接局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移动关口局完成接续。

情景3-2:G网关口局与移动双关口局传输阻断,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网络阻塞必须通过其他运营商网络进行转接时选取电信固网关口局作为转接方,电信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处理方式:当G网关口局与中国移动关口局阻断时,由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移动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58”,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电信固网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移动关口局完成接续。

情景4-1:G网关口局与电信关口局传输阻断,网间话务通过固网汇接局转至固网关口局接续。

处理方式:当G网关口局与电信关口局阻断时,由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电信固网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08”,对电信C网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09”,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联通固网汇接局转至联通固网关口局接续,固网汇接局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电信固C网关口局完成接续。

情景4-2:G网关口局与电信关口局传输阻断,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网络阻塞必须通过其他运营商网络进行转接时选取移动关口局作为转接方,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处理方式:当联通G网关口局与中国电信关口局阻断时,由联通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电信固网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08”,对电信C网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09”,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中国移动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电信固C网关口局完成接续。

情景5-1:G网关口局与铁通关口局传输阻断,网间话务通过固网汇接局转至固网关口局接续。

处理方式:当联通G网关口局与铁通关口局阻断时,由联通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铁通固网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59”,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联通固网汇接局转至联通固网关口局接续,固网汇接局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铁通关口局完成接续。

情景5-2:G网关口局与铁通关口局传输阻断,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网络阻塞必须通过其他运营商网络进行转接时选取移动关口局作为转接方,电信固C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处理方式:当G网关口局与铁通关口局阻断时,由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铁通固话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59”,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移动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铁通关口局完成接续。

3)如传输故障导致本地网内G网关口局至固网汇接局间电路全阻

①由于本地G网用户发起的至异地国G网用户的长途话务均由移动长途网疏通,故业务不受到影响;70%的本地移动用户发起的至异地固网用户的长途话务由固网疏通,G网关口局至固网关口局间电路故障,对该话务接通率影响较大,为提高故障情况下的接通率,可在MSC上修改数据将该话务全部送TMSC疏通。

②G网用户发起到本地固网用户的呼叫业务首选移动关口局或电信固网作为转接方进行转接,电信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③固网用户发起到本地移动用户的呼叫业务,由固网汇接局首选固网关口局路由转接至移动或电信固网作为转接方进行转接,电信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情景6-1: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传输阻断,本地G网用户发起的至异地固网用户的长途话务可在MSC上修改数据将该话务全部送TMSC疏通如图1所示。

处理方式: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传输阻断,本地联通移动用户发起70%的至异地固网用户的长途话务可在MSC上修改数据将该话务全部送TMSC疏通。

情景6-2: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传输阻断,而G网用户发起到本地固网用户的呼叫业务首选移动关口局作为转接方进行转接,电信固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处理方式:当G网关口局与联通固网汇接局阻断时,由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本地固话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67”,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移动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固网关口局,由固网关口局转至汇接局完成接续。

情景6-3: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传输阻断,而G网用户发起到本地固网用户的呼叫业务首选电信固网关口局作为转接方进行转接,移动关口局、电信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处理方式:当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阻断时,由G网关口局在用户对本地固话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67”,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电信固网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固网关口局,固网关口局转至固网汇接局完成接续。

情景6-4: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传输阻断,固网用户发起到本地移动用户的呼叫业务,由固网汇接局首选固网关口局路由转接至移动作为转接方进行转接,电信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处理方式:当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阻断时,由固网汇接局将呼叫本地G网业务的话务送到固网关口局,由固网关口局在用户对本地联通G网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37”,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移动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G网关口局完成接续。

情景6-5: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传输阻断,固网用户发起到本地移动用户的呼叫业务,由固网汇接局首选固网关口局路由转接至电信固网作为转接方进行转接,移动、电信C网和铁通固网可作为备选转接方。

处理方式:当G网关口局与固网汇接局阻断时,由固网汇接局将呼叫本地G网业务的话务送到固网关口局,由固网关口局在用户对本地联通G网呼叫的被叫号码前插“1937”,同时调整路由将呼叫送至电信固网关口局不对号码进行处理,直接将话务送至G网关口局完成接续。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5G时代的技术突破必然带来新一轮的应用革新,进一步引发媒体行业的产业变革。文章剖析5G时代的技术突破成果,分析5G时代传播能力与传播手段的变化趋势,探究以VR、AR、物联网、云服务为代表的5G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以期为业界提供借鉴。

【关  键  词】5G;技术革新;传播手段;应用场景

【作者单位】陈默,华北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JG201902)阶段性成果;廊坊市科技计划项目“京津冀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中创建维度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公共事件舆情研究为例”(2020029021)。

移动通信的每个时代都有显著的特点。3G时代,手机上网变得更加顺畅,微博微信盛行,智能手机兴起。这个时代有了更高的频宽和稳定的传输,视频电话和大规模数据传送更为普遍,因此3G被视为开启移动通信新纪元的关键。4G时代,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呈现融合趋势。4G是专门为移动互联网设计的通信技术,不论网速、容量還是稳定性,相较于3G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4G技术的支持下,移动互联网开启了新篇章,移动支付、滴滴、美团、抖音等新兴平台和应用快速发展。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必然带来传播方式与市场的变革, 5G也不例外。我国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5G网络技术架构和5G无线技术架构白皮书,此后5G技术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5G时代技术革新带来的超高速、低时延、高并发优势,以及海量的边缘数据、人工智能算法、云边协同计算之间的相互赋能,促进了传媒产业的深刻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1],进而引发应用领域的大变革。

一、 5G时代的技术突破成果

随着4G的潜力被挖尽,新的技术、新的标准以及更好的服务成为用户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5G应运而生。5G可以让移动终端具备超越光纤的传送速度,其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广覆盖的特点,“零”时延的突破使得“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美好愿景成为可能[2]。

第一,微基站——更高的稳定性。面对4G时代信号基站建设速度远不及用户增长速度的问题,相关机构双管齐下,大幅增加了5G信号基站(微基站)的数量。电磁波的显著特点是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越趋近于直线传播(绕射能力越差);频率越高,在传播介质中的衰减也越大。移动通信如果使用高频段,那么最大的挑战就是传输距离大幅缩短,覆盖能力大幅减弱,因而大量增加基站数量不仅是长远考虑,也是必然需求。5G时代,微基站化整为零,均匀铺开信号覆盖范围,将以往一对多(一个信号基站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的服务方式改为近乎一对一的服务方式,网络的稳定性远胜4G时代。

第二,高频段传输的实现——更快的传输速率。相较于4G网络,5G网络采用了更高频率的电波,相当于从一般公路切换到高速公路,传输速率大幅提升。高频段是5G通信技术应用时必然采用的技术,其优势是拥有足够数量的天线和设备,并且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对频谱资源的实际需要[3]。

第三,技术的有机结合——更低的网络时延。D2D(Device to Device,设备到设备)的运用是5G实现低时延的手段之一。在传统通信方式中,数据包要经过数个网络节点,每次转发都意味着时延的增加。而D2D采用终端直接通信的模式,不需要经过网络传递就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这意味着直接抹去了所有的中间结点,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流程优化。同时由于高频的短距离传输,使D2D短距离通信能够实现低时延、高吞吐率[4]。5G的另一项关键技术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移动边缘计算)也为低时延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基于5G演进的架构将基站与互联网业务进行深度融合。MEC将计算、处理和存储推向移动边界,一方面为移动边缘入口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使得海量数据可以得到实时、快速的处理,以减少时延。依托MEC,运营商可将传统的外部应用拉入移动网络内部,使传统无线接入网具备业务本地化和近距离部署的条件,让内容和服务下沉以更贴近用户,并且提高移动网络速率、降低时延以及提升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改善用户体验和开发网络边缘的价值[5]。

第四,多天线技术——更大的网络容量。在微基站实现信号基站大规模铺设的前提下,信号基站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飞跃,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技术)的应用是5G解决信号基站质量问题的关键。MIMO就是“多进多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根天线发送,多根天线接收。在4G时代,MIMO已经开始应用,但天线数量并不多,而5G时代让MIMO技术进一步发展,演变成Massive MIMO[6]。MIMO技术的应用使得信号基站与微基站技术相辅相成,实现了网络容量的飞跃。

第五,波束赋形——更高的设备效率。4G时代,信号基站在发射信号时,其信号向四面八方均匀发射,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降低了设备效率。波束赋形技术是在基站上布设天线阵列,通过对射频信号相位的控制,使得相互作用后的电磁波的波瓣变得非常狭窄,可指向它提供服务的手机,并且能根据手机的移动改变方向。这种空间复用技术,由全向的信号覆盖变为精准指向性服务,波束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在相同的空间中提供了更多的通信链路,提高设备效率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基站的服务容量,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使设备效率达到最大化。

二、5G时代传播能力与传播手段的变化趋势

5G时代,传播能力与传播手段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传播能力的飞跃、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传播手段的融合等方面。

第一, 传播能力的飞跃。5G时代的传播能力相较于4G时代无疑有了质的飞跃,其带来传播能力的飞跃不仅在于更快、更稳定的网络,还在于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多样化的服务。随着服务的多样化发展,传播者在传播时会将更多的精力从传播数量转移到传播质量上来。随着用户体验的提升,用户接受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接受信息的数量会减少,但质量会明显增加。原有的用户服务会在缩小体量的同时提升质量,新的用户服务则会在增加体量的同时不断提升质量。

第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来看,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带来的传播手段变革并非突然发生的,而是源于前人提出的发展构想,即人类对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规划与想象必然会先于技术,且会在后续的技术进步中得以实现。4G时代,由于4G技术的局限,一些超越时代的传播手段并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5G时代的到来为这些传播手段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性。以VR、云服务等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为例,最早的VR概念提出的时间早于20世纪60年代,最晚的云服务概念于2006年的搜索引擎大会上由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提出。4G时代,由于网络环境以及硬件设施的双重局限,云服务中只有基础服务部分由于对网络的稳定性和时延要求不高而得到普及。5G时代,一方面,5G网络为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将让5G时代的传播手段实现多样化发展。

第三,传播手段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播手段的更迭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即新兴的传播手段逐步替代原有的传播手段,但不会将其完全淘汰,而是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新兴的解决方案在应用前都只是技术,在应用后才会成为传播手段。与原有的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播手段不同,5G时代新兴传播手段的更迭采取的是融合的方式。新兴传播手段借助5G传播能力的巨大优势与书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手段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5G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变革

5G时代,传播能力实现飞跃性提升、传播方式实现多样化发展与融合后,4G时代的VR、AR、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将走向大规模应用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技术在5G时代的应用及所处的位置存在差异,它们并非简单的上下层级关系或竞争关系,因而其发展前景也不同。

第一,VR——5G时代的开荒者。在临场体验方面,5G实现了受众各个感官通道虚拟感受的精准配合以及体验传输;在视觉体验方面,5G提高了VR视频的分辨率并使其逼近人眼分辨率[7]。在教育领域,VR将带来更加优质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纸质出版物中抽象、笼统、枯燥的知识以及平面的论述方式转换成立体、形象、动态的仿真环境,让学习者通过直观感受去领会、记忆知识[8]。在游戏领域,VR游戏将占据游戏市场的重要位置,其强大的用户体验及移动性势必对现有的手游、端游构成挑战。在医疗领域,VR的普及将帮助更多的患者“走出”病房,和普通人一样享受到生活的乐趣。VR最大的瓶颈不在于对移动网络的需求,而在于设备重量及其复杂性,尽管依靠云服务可以加速其设备轻量化的进程,但与其他几种应用场景相比,VR的前景较为扑朔迷離,可以说,VR在5G时代属于突破自我的开荒者。

第二,AR——5G时代的革新者。4G时代AR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应用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4G的网络速率并不足以支撑AR的普及。5G时代,网络速率基本可以满足AR普及的要求,AR一旦深层次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基于APP的移动式解决方案带来的长远收益将难以估量。因此,AR在5G时代的发展方向是随处可见的大量应用场景。5G时代,在应用领域,AR将节约大量的环境成本、物料成本、基础建设成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中,AR将与VR形成互补的关系:VR在强化用户体验的同时成本较高,AR的用户体验虽然不及VR,但成本较低,一般来说,在需要潜入式深度体验的场景中使用VR,在需要浅层体验的场景中使用AR。目前AR硬件设备发展缓慢,但相较于物联网、云服务来说,AR的应用场景需求不算迫切,设备轻量化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5G时代,AR是颠覆传统应用的革新者。

第三,物联网——5G时代的联结者。5G网络能够灵活地支持各种不同的传播设备,除手机和平板电脑外,可穿戴等智能设备让以人为中心的世界处于一个泛化网络之中。届时,5G将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的现实生活融入数字世界中,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9]。物联网建设可分两个阶段落实,即先实现人与物的连接,再实现物与物的连接。4G时代已经崭露头角的智能家电会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人与物连接的巅峰,而物与物的连接将会是5G时代物联网建设的亮点。5G时代,“超高的网络速率+强大的网络容量+成熟的人工智能运作”使得物与物的连接畅通无阻,人与万物、万物与万物的互联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联网将万物的信息统筹起来,交予人工智能处理,将需要人们自行判断的信息筛选出来,然后直接处理这些信息以外的其他信息,进而不断地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让人们进入万物互联、更便捷、更高效的时代。在物联网应用的影响下,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应用场景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需要注意的是,物联网发展唯一的阻碍是迭代时间,但其在这一进程中几乎不会遇到大的技术壁垒,因此,物联网的应用无疑是前景明朗的,5G时代,物联网将是所有人、物的联结者。

第四,云服务——5G时代的辅助者。云服务在5G时代将实现真正的畅通无阻。云服务的价值、发展方向在4G时代就已经明朗,完美解决了用户对各类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越来越昂贵的设备之间的矛盾。云服务将可以通过云端实现的服务从设备中抽离,减少用户的经济成本。5G时代,实现云端与个人功能性交互的最大阻碍——移动网络速率及网络时延已经不再是问题,云服务的扩展将不存在任何障碍。此外,云服务有强大的互补性,一旦成熟可靠的云服务体系形成,相应生成的应用场景将会数不胜数。对移动网络的高度依赖、对硬件设备的低需求以及相对较少的工作量,都是云服务的优势。5G时代,云服务无疑是前景最为明朗、实现最为迅速的一种传播手段,其深入应用必将改变无数用户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其强大的互补性也将让无数行业受益。用户巨大的生产生活需求、已经初具规模的云服务体系、云服务发展需求与5G时代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云服务无疑将会成为5G时代的宠儿,也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最佳辅助者。

5G时代虽然已经到来,但5G的发展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在5G时代初期应该冷静地观察其发展趋势,理性地做出判断,选择能够真正满足自己需求的5G产品。从行业的角度来看,5G时代初期无疑是媒体行业的历史性机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果把握好发展方向,顺应5G时代发展潮流,实现融合发展,一定可以走在时代前沿。没有人能完全预测5G时代的发展轨迹,唯有遵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走在5G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喻国明,李凤萍. 5G时代的传媒创新:边缘计算的应用范式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65-69.

[2]康建中. 5G移动通信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J]. 通讯世界,2016(16):46.

[3]瞿谨. 5G通信技术应用场景及关键技术探讨[J]. 数字通信世界,2019(1):200-201.

[4]肖清华. 高频段频谱特性及利用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2017(3):18-21.

[5]林何平,高志英,韩剑,等. 网络时延分析及面向5G的低时延策略[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8(9):26-30.

[6]韩硕,潘玉强. 5G无线传输的关键技术研究[J]. 数字通信世界,2019(3):17-18.

[7]罗佳,刘家肇. 5G-VR时代的传播偏差与失衡问题探讨[J]. 出版广角,2020(4):73-75.

[8]饶国慧. 5G技术助推下的“VR+教育出版”[J]. 出版广角,2020(16):76-78.

[9]喻国明. 5G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和要义[J]. 新闻与写作,2019(3):63-66.

开放型移动网络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对传统移动网络带来了流量和信令的双重冲击,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显著表征及载体就是智能终端,分析智能终端发展、对网络资源的消耗,研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合理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述了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以及对网络造成的压力,并叙述了应对智能风暴的探索性方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能风暴智能终端流量优化方案信令优化方案

一、引言

随着3G网络的逐步普及,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智能终端出货量在2010年第三季度超过了8000万部,同比增长95%。然而,全球运营商的经验告诉我们,智能终端带给运营商的不仅仅是可观的利润,也对网络提出了新的挑战。智能终端令网络中的数据流量和信令流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全球多个移动运营商正在遭受来自“智能风暴”的冲击。

二、智能风暴对网络的冲击

2.1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差异

智能手机在近几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优于普通终端的特性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推广。其中智能手机优于普通终端的特性,决定了智能手机将逐渐替代普通终端,成为主流网络接入设备。

普通终端主要满足语音、短信应用业务,后期的发展中加入了部分数据业务的应用,但是应用扩容能力不足成为其最大不足。

CDMA智能手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1)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能够进行正常的通话,发短信等手机应用;(2)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即需要支持CDMA网络下的CDMA 1X或者3G网络。(3)具备PDA的功能,包括PIM(个人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4)具备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在这个操作系统平台上,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从而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的扩充。(5)具有人性化的一面,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扩展机器的功能。(6)功能强大,扩展性能强,第三方软件支持多。

通过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的差异分析,智能手机与普通1X手机、DO手机的最大差异在于扩展性,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安装形形色色的手机软件。

2.2智能手机发展对移动网冲击分析

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必然对移动网络造成一定冲击。智能终端在1X网络的使用上,主要还是语音以及短信业务的应用,智能终端在语音及短信业务应用上面与普通终端无异。

智能手机发展对移动网络的冲击主要体现为对DO网络的冲击。根据CNNIC调查,2010上半年中国新增了 4334万手机网民,62%的是手机网民(部分也同时用电脑上网),42.4%是纯手机网民,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手机网民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智能手机的发展。CDMA智能手机用户安装的各种手机软件大部分都需要接入DO网络进行移动互联网接入,如手机QQ、UCWeb等。DO用户的大规模发展、用户行为改变、无线数据接入业务的多样化将会给DO网络产生冲击。

2.2.1智能手机对网络业务流量冲击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我国用户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对移动互联网依赖度明显提升。ZDC调查结果显示,用户的手机上网频率以“不确定、有空就上”为主,占比41.4%。其次为选择平均每周5-7天的用户,比例为37.5%。每周少于1天的手机网民比例仅为3.7%。

针对用户使用行为进行测试分析。根据业务特性将手机应用业务分为三大类:即时通讯类、浏览类、流量下载类,分类如下:

测试结果指出,流量下载类应用产生的流量最高,为浏览类的18倍、即时通讯类的750倍。

通过两项调查、测试结果可以得出:(1)随着智能3G终端的日益受宠、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依赖度提升,3G数据应用业务使用频率日益趋高,数据业务在通信应用业务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重;(2)流量下载类业务(大部分普通3G手机不支持)产生流量远远大于普通3G手机也能支持的浏览类、即时通信类业务,并且随着智能3G终端的发展,越来越得到用户的青睐;综合两大成因,未来DO网络将受到3G智能手机发展带来的业务流量冲击。

2.2.2智能手机对信令处理量的冲击

智能手机出来带来巨大的业务流量冲击以及空口资源损耗之外,信令流量的冲击也不可忽视。智能手机带来的信令流量冲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构成:

(1)长在线业务频繁接入带来的信令冲击。用户应用首位的手机长在线的业务体验需要频繁接入将直接导致单用户的信令流量激增,为了保障即时聊天和社区用户实时在线,智能终端每隔几秒钟就发送一些在线心跳消息,使得网络频繁发起无线信道分配和建立,带来大量信令流量;除此以外,小流量常在线业务使用频率的日益增多更加速了信令增长速度。

测试结果指出,即时通讯类业务产生的信令最高,为浏览类的2倍、即时通讯类的7倍。

(2)节电模式带来的信令冲击:为了节电,智能终端快速休眠模式在发送消息到网络后,强制终端从连接态切换到空闲态的省电模式,导致每次发送消息都可能重新连接,发送完毕又强制释放连接,从而对网络产生海量信令负荷;

(3)业务异常引发的雪崩效应:智能终端应用中,因用户需要连接应用服务器,IP业务网络拥塞或服务器宕机等,会导致终端反复发起连接请求,引起瞬间信令激增数倍甚至几十倍,网络性能急速下降;

(4)其他因素: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增多,会有更多不明来源的数据包对智能终端进行扫描等,也可能引发突发的信令冲击。

三、“智能风暴”解决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未来DO网络由于“移动互联网”、“智能风暴”引起的网络冲击,以“开源节流、合理疏导”为原则,制定两个方向的解决方案进行保障:优化解决方案以及扩容解决方案。

3.1业务流量优化方案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3G手机价格的普遍下降,资费水平的慢慢下滑,未来无线数据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同时依赖于无线接入的数据应用也越来越多,流量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数据业务流量需求也与日俱增。

如果仅仅依赖于常规网络扩容手段作为应对“移动互联网”,“智能风暴”手段,现在已经存在的频谱资源压力将更为明显。应当采用更有效、更适合网络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1)C+W协同发展,有效分流DO网络业务流量。虽然智能3G手机业务流量需求比普通3G手机业务流量需求要大,但DO网络最主要的业务流量需求来源于DO数据卡无线宽带接入。(2)加快新技术部署,如EV-DO Rev.B技术应用等。加快新技术网络部署,应对未来更高流量需求业务,提升提升移动网络业务承载能力。(3)适应未来发展,打造业务流量的“智能管道”。打造双方向“智能管道”,优化资源配置,倾向效益用户、业务,尽力做到网络资源效益最大化、降低瞬时网络系统负荷。

3.2信令优化方案

信令冲击主要因为智能3G手机的频繁接入网络引起的,信令的优化需要针对智能3G手机用户行为进行优化。

优化时,需要考虑优化区域范围,根据不用区域范围集中业务特性、集中终端特性等,采用相适配的网优手段。但更有效的优化方法是建立信令处理的“智能化通道”。(1)针对智能手机密集区域进行寻呼优化。针对智能手机密集区域,优化区域寻呼策略,调整为基于RU方式,减少寻呼次数,再结合基于距离的登记,保障寻呼成功率不会下降,在保障通信质量的同时降低信令流量需求;(2)针对智能手机密集区域进行定时器优化。延长寻呼时长,降低CCH占用率,但是此优化方法可能会引起寻呼成功率下降等,须注意关注寻呼成功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需要以保障通信质量为前提降低信令流量需求;(3)针对常在线小流量业务密集区域进行接入探针发送时长优化。常在线业务特性: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要定时发送心跳信号,以验证客户端是否在线,心跳信号周期一般较短(小于10S),心跳信号的频繁发送,会导致业务频繁建立和释放。客户端上行接入时,会通过接入行道发生探针,减小探针持续时长来减少接入信道碰撞。(4)适应未来发展,打造信令处理的“智能管道”。根据信令流量需求对终端进行分类,并通过网络智能识别终端分类,如准确识别“普通手机、大流量智能手机、小流量智能手机、无线宽带终端”等,并根据不同终端、用户行为特性,进行差异化和精细化管理,确保全网信令负载降到最小。

四、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应对智能终端快速发展带来流量、信令冲击的优化解决方法,包括信令优化方案、业务流量优化方案,在有效节约网络资源的情况下,从源头提出应对智能风暴的一套体系方法,不过,正如前文所说,智能手机的井喷式发展是几何倍数级,在上述方法无法应对的情况下,还要进行扩容建设,满足激增的容量、信令需求,具体扩容建设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及其对移动网络的影响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 2010(10)

[2]网络智能风暴研讨.北京邮电大学. 2011.5

上一篇:互联网信息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产品农业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