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平台战略目标范文

2023-10-03

开放平台战略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 发展战略 未来展望 自主创新

摘要:高速铁路(High Speed Rail)通常简称为高铁,是一种营运速度比较普通铁路高的铁路运输系统。一般来说,高速铁路,被称为高速铁路(高铁)是相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共轨高速运转。 2013年,在世界上运行的主要高速铁路系统的最高运行速度,设置为有系统的相对高速小约300公里部分。它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铁路,对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经济一个显著的贡献,作为一个大容量的运输。但近年来,随着航空、海运和公路等运输方式在我国迅速崛起和发展,铁路运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发展趋势就促使铁路必须进行内部体制改革以及运输手段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速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和多式运输的立体化,进而实现铁路路网的现代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10月12日,随着长春开往北京的T60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也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速铁路时代。不仅如此,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而其以每小时250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一步,奏响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凯歌,揭开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序幕。

在我国,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是节省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实现类似欧美国家的高速铁路网络已不再是梦。

一、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以来,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高速铁路,其最高商业运行时速已突破300公里,同时新一代的TGV高速列车创造了时速515.3公里的超高速记录。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1],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铁路的总长已达6858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约占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速铁路网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路段9100公里,约占30%。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规划和目标。高速铁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

发展,从而加速了高速铁路现代化的步伐,为世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面对的问题

我国建设高速铁路方案于1990年进入决策层视野,到90年代末付诸实施。跨入21世纪,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我国高速铁路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迅猛发展。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列车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2013年末,随着宁杭、杭甬、津秦、厦深、西宝等一批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1028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更值得称道的是,我国高铁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家表示,高铁是我国少数成套系统领先世界的技术,无论是高速铁路线还是高速铁路列车,我们均掌握了绝大多数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经向国外出口。中国CRH高速铁路技术谱系以崭新的面貌,汇入了世界高铁技术体系之列。

尽管高铁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但高速铁路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铁是否需要发展、如何发展等论争贯穿在高铁发展全过程。甬温线动车组安全事故,以及融资债务、安全运营、施工质量、管理失控和领导腐败等问题的暴露,使高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如何加强高速铁路技术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和运营管理水平,如何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速度与安全、质量与工期、效益与效率、标准和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对高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三、我国高速铁路未来展望及发展战略

(一)加速建设是当务之急

由于高铁投资巨大,票价高于普速列车的价格,社会上也有反对建高铁的声音,到底高铁该不该坚持建下去?

从民生角度看,高铁为旅客出行提供多样性选择,便捷舒适。2013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1.06亿人次,其中高铁线发送旅客5.3亿人次,比重超过25%。同时,高铁的建成也释放了既有线路的压力,缓解了春运难的问题,对客运、货运都有良好效应。只要通达高铁、动车的地方,“一票难求”的情况明显得到缓解。

从铁路建设拉动内需上看,有专家测算过,在高速铁路建设期,是1比10的投入带动,也就是说在高铁上1元的投入,就会带动10元的投资。高速铁路的建成,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高速铁路发展,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城市群的崛起。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多样化的技术经济优势。数百位国家政要和多国政府部门、专家纷纷来华参观考察中国高铁,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在高速铁路领域的交流合作。高速铁路再度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热点。”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表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正积极扩大内需以提振经济。无论从短期看还是长期看,积极发挥铁路扩大内需的重要拉动作用,意义都十分明显,高铁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二)技术创新推动中国高速铁路走向世界前列

在2 l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 50~30Okm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十年中持续实施六次大提速的成功实践,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以全面引进核心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途径,科研人员整合和再创新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动车组及电力机车系列,完成了对既有铁路线的提速改造和对高速铁路技术的内化吸收,取得了重大成果。世界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的掌握,对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正是我们通过与有关国家双方自愿、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国向中国企业转让铁路技术都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依据协议进行的,不存在任何强迫转让和窃取的问题。中国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都是中外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品牌高速列车。中国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是在时速250公里技术平台上,通过技术升级研制的,主要技术指标全面领先世界。中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是在学习借鉴、系统集成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突破制约速度提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中国高铁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没有创新,中国高铁的创造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高铁有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中国高铁的跨越,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身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中国高铁发展模式最具核心的价值和最大的成功之处。

中国高铁它所蕴含的制度优势、自主创新和高铁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让中国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了高铁的奇迹。

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正是我们通过与有关国家双方自愿、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国向中国企业转让铁路技术都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依据协议进行的,不存在任何强迫转让和窃取的问题。中国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都是中外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品牌高速列车。中国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是在时速250公里技术平台上,通过技术升级研制

的,主要技术指标全面领先世界。中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是在学习借鉴、系统集成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突破制约速度提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三)缩短差距是我国高速铁路网发展的迫切要求

铁路的发展水平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国每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铁路不到75公里,而德国等发达国家均超过1000公里。其次,发达国家的铁路运行时速已经达到200至300公里,而我国目前平均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每小时71.4公里。最后,客货分线运输是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共同特点,我国铁路均为客货混跑模式,互相干扰、互相制约,根本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因此,在谋划中国铁路发展的时候,能否站在世界铁路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能否正确地看待与发达国家铁路的差距,对于加快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铁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中国铁路追赶发达国家铁路的发展水平,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铁路差距的过程。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铁路路网密度高、规模大,整个路网能力普遍富余。因此,在中国铁路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同时,迫切要求中国铁路必须缩短与发达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这是实现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届时,中国发达完善铁路网将全面建成,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展望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未来》 中广网 2013-09-11 16:35

[2] 齐 慧《我国高铁总营业里程达11028公里 为世界之最》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4年03月22日

[3] 赵庆国《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江西财经大学》 2013年

[4] 薛战军《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战略意义》《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 第21期

[5] 唐佳蕾《中国高铁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成果 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新闻中心-中国网

开放平台战略目标范文第2篇

略如果你都不知道去那里,那么你领导什么?——乔治·纽曼 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船,只会在原地打转。——乔伊尔·罗斯 目标不是命运,是方向;不是命令,是责任;不能决定未来,是动员企

业的资源和能量以取得未来成功的手段。——彼得·德

鲁克 每一种经营都是根据某种战略来进行的。战略是公司前进的方向,是公司经营的蓝图,

公司依此建立其对客户的忠诚度,赢得一个相对其竞争对手持续的竞争优势。战略的目的在

于建立公司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地同竞争对手进行竞争,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卓越的公

司业绩。 所有的营销决策都是战略性的。每个公司都必须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市场地位以

及它的市场目标、市场机会和可利用资源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营销战略。营销战略和营销计

划是整个公司总体战略制定和规划的核心所在。 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战略计划经理所说:

“营销经理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他在确定企业任务中负有领导的责任:分析环境、

竞争和企业形势;制定目标、方向和策略;拟定产品、市场、分销渠道和质量计划,从而执

行企业战略。他还要进一步参与同战略密切相关的方案制定和计划实施活动。” 本课程重点

讨论以下一些问题:  战略营销的过程是怎样的?  如何制定企业的使命?  如何客

观有效地进行SWOT分析?  如何制定公司的目标和相应的战略?  战略必须转化成

具体可执行的计划,如何将营销战略转化为营销计划?  营销活动的组织、营销计划的执

开放平台战略目标范文第3篇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好课往往会有一些基本的特性。在课程改革日趋深入的今天,一堂好课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最高要求。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主体性、有效性、生成性、互动性、反思性和评价性,这是当前一堂“好课”所应具有的重要特性。

1.主体性。理想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好课”一定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里没有学习欲望,完全被老师牵引着被动地学习,思维不活跃,怎么会学得好呢?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如果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既无广度也无深度,那这堂课也很难算是好课。

2.有效性。理想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的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有所兼顾,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是不平衡的。

3.生成性。理想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我们要以需要为准则,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果教师完全不顾课堂的现场情况,一味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这样的课实则是教案剧。“好课”不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预设,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有“生成”的课才是有创新的课,才是充满活力的课,才能算是“好课”。我觉得我们教师写教学反思时,要围绕生成性来思考。

4.互动性。理想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互动生成、智慧碰撞、情趣横生、心灵融合、共同发展的课堂。“好课”一定是互动的。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尊重学生,当好学习共同体“平等中的首席”,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样的环境里,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师生都能在教学中体现各自的生命价值。

5.反思性。理想课堂是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课堂。严格说来,并没有完美无缺的课,即使“好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那种貌似完美的课,常常只是流利的表演,而真实的课堂总是会有“遗憾”的,总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好课”应该令人回味无穷,促使教师、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以求不断进步。我们老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必须要有反思,每周至少要有两次反思。

开放平台战略目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准减贫;

乡村振兴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为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截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届时农村的绝对贫困会暂时消失,但贫困问题会一直存在,扶贫是我国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历史任务。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我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对“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全党工作重重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位列我国七大发展战略的第4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1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乡村振兴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农耕文明的区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赋予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因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是中华现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

1.2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gdp已然超越日本,占美国gdp7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户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城市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必须振兴乡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城乡一体的全面发展。

1.3乡村振兴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通过乡村振兴,将城市和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城乡生产空间高效利用、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始终确立以人为中心,把城乡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兴家园,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走出一条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1.4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充分发展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不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增添精神慰藉,带来全面充分的发展。

2精准减贫下乡村发展的总要求

在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我国依然要砥砺前行,大力实行减贫政策。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规划,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发展要求得到了显著升级。由抽象的“生产发展”升级为层次更高的“产业兴旺”;

由要求一般的“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升级为要求更高的“生活富裕、生态宜居”;

由不作效果要求的“管理民主”升级为富有成效的“治理有效”。现在的总要求赋予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更高水平、更高需求的新涵义,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超越,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精准减贫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

3.1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

积极贯彻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确保贫困户信息真实。健全精准扶贫动态监管与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精准扶贫责任清单和进度协调计划,加快推进精准减贫各项配套政策和制度创新。精准减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3.2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7年的58.47%,已经接近65%-70%的城镇化顶峰。然而由于人口巨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013.3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耕地质量较低。因此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美国式单一的大規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而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精耕细作之路。因此,乡村必须保证适度人口。但是由于乡村发展不景气,而城市变化巨大,迫于生活压力和房价的剧增,大多数青壮年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大大减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同时,由于人口过快、大量集中至城市,城市发展又面临新的“城市病”。城市与乡村是鱼水关系、血脉相融、密不可分,只有两者均衡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因此,应该转变“以城统乡”的思路,更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位置,让广大乡村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新局面,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3.3明确土地承包期限

明确土地承包期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十九大报告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在延长30年”,这一利好政策极大的增加了农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农业投资人的兴趣,让其放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更有底气加大投入、扩大生产,改善农田设施条件,做好长远规划,对中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提升意义重大。同时,有志青年不必漂流在外,在乡村就可以解决就业创业问题。

3.4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当前,传统的农业理念、经营方式和种养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休闲、养生、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和期待,通过渗透融合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党的十九大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乡村产业要兴旺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5明确乡村治理体系

明确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当前,部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农村基层“苍蝇式”腐败问题严重,成为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在“自治”上,要创新村民议事方式,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在“法治”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育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引导其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在“德治”上,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使村民树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

3.6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

明确三农工作队伍要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当前,乡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呈现“386199”的特点,发展农业急需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留不住的现象比较普遍,较多涉农专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三农工作队伍人才缺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把“懂农业”放在第一位,切中“三农”工作队伍视野不宽、本领恐慌的要害;

同时,只有爱农村、爱农民才能在乡村扎下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实现农民富。要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本质属性,实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服务能力,造就高素质的农村职业学校校长队伍,要引导种养能手的农民工返乡,鼓励大学生和涉农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开创新天地。

4结语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主要任务,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需求。只有乡村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发展;

只有乡村实现小康,中国全面小康才能得以落实;

只有发扬乡村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才能永续传承。因此,乡村兴,国家兴。

参考文献

[1]雷望红.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8.

[2]王雨磊.精準扶贫何以“瞄不准”?——扶贫政策落地的三重对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1):88-93+128.

[3]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01):6-11.

[4]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1):65-73.

[5]李军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j].当代农村财经,2018,(01):2-6.

开放平台战略目标范文第5篇

一、自助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建设

在信息时代下, 人们对新闻的传播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要体现高质、高效、高速等需求。因此, 促使广播新闻行业创新业务流程, 以适应现代新闻行业的发展需求。对此, 在进行平台建设工作时, 要具备较高的灵活性和自助性, 以满足不同时代下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例如, 发展广播新闻业务平台, 能有效提高新闻业务的调整效率, 使得各岗位人员按照计划进行工作。比如, 对于记者、编辑人员、审核人员来说, 能快速理解调整内容,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以保障广播新闻节目顺利播出, 避免出现播出事故等问题。

虽然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具备良好的自助特点, 但为了避免误操作等问题, 需要设计管理员权限系统, 各岗位人员有一定的权限范围, 要求其在权限范围内使用平台, 防止出现误修改等问题, 以保障节目播出的安全性。对此, 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第一, 稿件流程。在进行平台建设时, 需要根据新闻制播流程来完善稿件流程系统。主要包括撰稿、发稿、稿件审核、编辑取稿、新闻编辑、节目审核等各个流程。同时, 由于每个制作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要加强系统的灵活性, 促使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来适当增减流程[1]。

第二, 稿库系统。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流程比较简单, 但实际运行起来比较复杂,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任务, 一旦出现稿件混乱等问题, 会影响制播效率, 对节目的质量会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问题, 管理员应根据稿件流经的部门、稿库等进行设计, 并根据制播部门的数量、职能等来设计相应的子稿库, 以满足各部门的实际需求, 保障制播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 稿库权限。通常情况下, 在稿库系统中, 大多数部门都可以登录账号来查询稿件信息。由于稿件的性质不同, 部分稿件可以共享, 而一些稿件具备独享性特点, 在进行查询与使用时, 需要设定相应的权限, 从而合理分配稿件, 以实现各个部门的利益。对此, 系统管理员应拥有最高权限, 由其对稿件系统进行分配与管理, 有利于保障稿件调整效率。

第四, 字段处理。各部门的稿件信息不同, 其格式、要求等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为了满足各个部门的使用需求, 管理员应对各个部门的稿件信息、格式等进行收集与分析, 从而设计不同的字段, 并根据稿件形式来设计相应的输入模板和打印模板, 既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又可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开放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建设

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 使得数据传输方式、传输途径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建设工作应适应这一形式的变化, 加大开放性功能的建设力度。比如, 应与互联网、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数据共享, 能有效提高消息的传播效率, 避免出现二次开发等问题, 以降低制播成本。对此, 在进行设计工作时, 可采用标准化和模块化两种设计方式, 使得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接口交换, 有利于实现各个平台之间的对接, 从而保障数据的传输质量[2]。

通常情况下, 在制作广播新闻节目时, 需要融入很多新的稿件资源, 比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稿件。随着节目的发展, 所使用的资源量越来越多, 在进行平台建设时, 可将这些资源归入标准化结构中, 有利于提高数据的传输效率。同时, 每个稿件的类型、格式等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若不加以区分, 会使得稿件杂乱不堪, 给查询与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 在进行设计时, 对于引入的稿件, 应根据其格式、类型等进行分类。比如电子版报纸稿件、新华社稿件、电视新闻稿件等, 可直接进行入库管理, 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便利。而对于系统输出工作来说, 应设计相应的输出接口, 将稿件、节目信息等输出到指定位置, 并根据节目、稿件的性质、特点等来设计相应的权限。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要求广播新闻行业创新采编形式、丰富节目内容, 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实现市场竞争力。对此, 在编辑稿件时, 应具备加载功能, 有利于丰富稿件内容, 便于编辑人员、审核人员了解稿件信息, 从而提高节目质量。例如, 在设计稿件系统时, 可加设图片编辑系统、音频编辑系统等, 使其随着文稿信息一同发送出去, 从而充分展现业务平台的开放性。

三、多源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建设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 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在此背景下, 人们对新闻消息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广播新闻编辑工作, 需要由记者外出采访来获得新闻讯息, 从而传播给受众。这种制播方式已不能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而新闻记者的工作能力有限, 限制了稿件的类型和数量, 使得节目的发展受到了影响。通过建设多源广播新闻业务平台, 能有效拓展信息来源, 丰富节目内容。比如, 广播新闻节目可加大外部资源引入力度, 将民生新闻、国际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稿件引入进来, 便于进行编辑工作, 以提高节目的市场竞争力。

传统的写稿、发稿方式存在较强的限制性, 需要记者在固定的空间下进行稿件编辑工作, 使得广播新闻业务存在较强的限制性, 对制播效率造成了影响。对此, 在进行平台建设时, 应考虑发稿的灵活性需求, 以实现节目的效益。例如,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得手机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手机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能满足人们通讯、上网等多种需求。对此, 当记者外出采访遇到突发新闻时, 可通过手机短信、手机通讯工具等, 将消息及时发送给平台系统。当平台收到消息后, 会自动对消息进行识别与管理等, 能有效提高记者的发稿效率。同时,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 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已实现了网站发稿模式, 记者可利用笔记本电脑来随时发送稿件信息, 这种方式没有篇幅限制, 工作效率比较高[3]。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 广播新闻行业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 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此, 要求广播新闻节目提高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率, 加强自助、开放、多源的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建设工作。有利于创新稿件编辑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对广播新闻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 要求相关人员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将其应用在各个制播流程中, 以丰富制播手段, 保障节目质量。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 推动了广播事业的快速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广播新闻业务平台进行结合, 有利于提高新闻采编效率, 保障节目质量,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此, 本文对新形势下, 自助、开放、多源的广播新闻业务平台建设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广播新闻,业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顾名静.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开放、自助、多源的广播新闻业务平台[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7 (06) :323+275.

[2] 李东平.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开放、自助、多源的广播新闻业务平台[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20) :55-56.

开放平台战略目标范文第6篇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开局之年,国家产业政策向西部倾斜给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公司的成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公司抢抓机遇、超前规划,成立了宁夏领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并完成了对领鲜果蔬公司、领鲜销售公司、领鲜物流公司的绝对控股,从而形成了以领鲜农投公司为母公司,以领鲜果蔬公司、领鲜销售公司、领鲜物流公司为子公司的企业集团。随着集团公司的建立,企业的产业格局更具完善。为了理清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思路,公司经营管理层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和品牌经营目标,并通过分析企业现状,寻找发展突破口,提出五年内的改革发展规划,特此制定了本规划纲要。

一、四年以来的历程回顾

2007年至今以来的4年时间,是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一个公司的成立,第一个基地的建设,我们摸索前进,一路走来,才有了今天的企业规模和产业格局。

回顾这四年,不难发现,过程是曲折的,由于我们缺乏对农业行业的客观了解和农业企业的管理经验,的确走了不少错路,走了不少弯路。果蔬基地的发展建设,基地生产的经营决策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失误和反复,并直接影响了产

- 1

的战略性整合与重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用3—5年的时间把集团打造成一个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产业投资控股公司。

第二,客观分析市场运行环境,正确处理规划与调整、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集团二次创业与一次创业的评价体系应有所不同。一次创业追求的是把资产规模做大,而二次创业则应更加注重资产的净收益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因此,面对未来五年集团发展和战略性整合的历史任务,在总体部署上必须审时度势、驾驭全局,彻底转变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脚踏实地强化管理和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力争取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依靠经济效益的提高保持集团整体发展指标的适度和稳定增长。

第三、以发展新型农业能源为突破口,紧密结合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潮流

在我国能源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符合国家新兴产业战略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自治区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高太阳能产业配套能力。鼓励与建筑一体化的建材型、构件型太阳能建筑光热、光电产品的研发、生产、安装和推广应用。在现有光伏材料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硅材料一光伏电池一光伏发电”光伏产业链。使光伏产业成为自治区新能源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这又为我们确立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我们将以发展新型农业能源为突破口,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潮流。

- 3

人治理结构,调整集团总经理班子的职责分工,调整和加强总部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从而达到增强和优化集团控制力的目标。今后集团总部应着力加强战略管理、投资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第二个阶段是理顺母子公司管理模式,逐步探索由行政层级管理转为股权(股东)管理。第三阶段是建立健全集团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和管理规章体系。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根据集团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公司中期的总体规划目标是: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领鲜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清晰产权结构及适应现代企业运作的经济实体,初步形成先进规范的管理体制、人才结构和运行机制,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专业化运作能力,主业突出,效益良好,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的现代化大型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一)阶段性宏观目标为:

1、2013年以前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领宁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形成跨地区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管理模式,构建有效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体系,确保全产业链处于可控制、可追溯、可召回状态,供应市场的产品质量达到安全、卫生、环保、健康的要求,局域范围形成“领鲜创意农业”、“领鲜冷链物流”、“领鲜连锁便利”品牌效应。

2、到2015年,确立公司在宁夏农业新能源产业的主导地位,公司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业务占据主流战场,集团各企业年度总收入达到30亿元,实现企业纯利润突破亿元,发展成为盈利能力较强的农业综合性企业集团。

- 5

造我区特色旅游又一张王牌。

2014年,面向广大农村定单发展绿色能源事业。 全面实施面向广大农村地区订单发展绿色能源事业,整村整片推进,实现农民、地方和企业三赢;全面开展全区经果林合同生产,公司以种苗、技术管理和产品回收为切入点撬动整个适生地区的产业提质增效,四两拨千斤,以遍布全区及周边地区的技术服务、物流服务和营销网点保障产业大发展,营造大农业全产业链,着力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作用,造福广大农民百姓,同时打造未来中国领鲜特色的大农业产业航母;农产品冷链销售配送业务抢占市场第一份额,覆盖全区所有大型商超和厂矿企业,成为百姓心目中响当当的第一品牌。

2015年,实现企业上市(IPO)。

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面实现主营业务突出,盈利能力稳定,管理运营体系科学的发展态势,形成强劲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上市融资的目的,为集团下一个五年的高速发展和资本运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文下一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