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2023-12-08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政府主导的科普文化产业公益性已成为学界的共识,通过对科普文化产品的界定和分析,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益性科普文化产品属性的定位,把握属性之间的交互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科普文化产业;展品;属性

作者:广东科学中心  广东广州  510006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研究机构、政府、企业、科普场馆等为主体的科普文化产业中,科普场馆作为直接接触公众(即消费者)的部门,在科学普及与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科普文化产业的生产联合体在面向公众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科普文化产品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公众。目前国内的学术研究对于科普文化产业的产品属性关注度较少,本文以尝试从人本位设计和制作的视角,对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2 科普文化产品的界定

2.1  科普文化产业的概念

科普文化产业是近年来才开始形成的比较新的概念,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对此进行界定,基本达成的共识是“科普不仅仅是文化的,还与文化产业有密不可分的关联”[1]。从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老看,与创意产业以及科学普及的创作、生产和消费等情况基本趋合,因此,文化产业与科普产业有较大的重叠空间,能够在研究院所和公众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促进产业和科普的长足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科普文化产业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对门类划分、性质定位和公共文化属性及其发展等方面。劳汉生[2]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将科普文化产业定义为满足人们的科普文化需要、科普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任福君等[3]认为科普产业是以满足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2.2  科普文化产品的界定

科普文化产品是为满足公众(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成果。,不管是政府还是第三方购买,其成果或服务都要通过市场运作,这是区分科普文化活动和科普文化产业一项重要标准。无论是科普文化产业还是事业,公众都是其最终的服务对象,尤其对于科普场馆而言,公众参与是其核心理念。大量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科普文化产业在结合市场和公众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马蕾蕾等[4]通过分析《铁臂阿童木》这部日本动画片的历史,从产业发展和社会文化综合效应剖析了其成功之处,得出科普文化产品不仅要求严谨的科学性和教育性,也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结论。基于以上的结论,科普文化产品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从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3 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

科技讲究以人为本,这个理念也是科学传播和普及的宗旨。落实到科普产品(即展项)的问题上,就是贯穿于展项设计规划制作全过程的“人本位”的价值观。纵观目前国内科普文化产品开发的现状,以科普场馆为例,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往往在前期建设中投入大量的成本和人力来保证创新率,而后期的更新和改造则相对困难,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之初要立足公众需求的层面,充分考虑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最大发挥展品的功能。

本文将广东科学中心的展品为基础,研究了原始设计到运行整改的400多个展品展项,发现尽管产品从设计到投入运行使用均经过了多次的论证和修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出现诸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前期考虑不够充分,设计和制作成型的考虑与后来實际情况的的差异等等,因此,科普文化产品的属性,与公众的利益切身攸关,也是对科普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和科普教育功能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

3.1  安全性与互动性

广东科学中心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在展品展项的设计之初,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求证工作,展品的互动率达到了90%以上。如何在现在已有基础的空间和条件下实现最佳的体验效果?成为展品展项设计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前期的设计往往会要符合整体协调,另一方面对于公众的可操作性的不足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影响产品的功能和效果。以儿童天地展厅为例,在展品设计规划的时候,主要以12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更加注重视觉形象和动态效果,着重增加了可操作性的考虑,也作了相当充分的安全考虑,但是由于儿童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平衡能力的不足,在日常的展览和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无法预料的的安全隐患。

互动性强的展品,多以机电驱动和程序控制为主,以多媒体展示虚拟体验或者进行实物操作体验。一些操作性强的展品明显损坏率较其他展品更高,且长期会产生无法预测的安全隐患,如果维修耗时较长,又会影响观众对科技馆体验的情绪;另外,人流量较大的情境下,部分展品也会因为不正确的操作,暴露出安全问题。因此,安全性与互动性是科普文化产品设计,尤其是科普展教展品设计中拍在首位的要素和属性,两者不可偏废的。

3.2  趣味性与教育性

趣味性是产生吸引和实现教育的最好的手段,而教育性是科普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是科普文化产品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属性。为了实现最佳的展教效果,首先就要使展品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两者是互为依存的关系。提倡展品的设计结构一方面要尽可能激发观众的兴趣,优化展区情景,增加展品与观众的互动效果,增强展项及展教形式的立体感,吸引观众的参与兴趣;另外一方面也要趋向观众的感官体验,结构设计更人性化,使得展品结构服务于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做动画这个展项中,将展台的高度定位考虑了人体工学的因素,操作台面和转盘的高度就是选取了广东省12岁以下儿童的身高范围的数据。

科普场馆作为公众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场所,尽可能激发观众的热情和主动参与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展品展项的教育功能。产品的操作方法不能繁琐,蕴含的科学原理不能过于抽象。展品的设计结构要服务于展示教育的功能。需要更多地把趣味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此外,还要注意进行展项维护。如果能够能够考虑规范展品维修和保养,就能有效的提高维修的效率,能极大提高观众的参与体验次数。

4 小结

科普场馆作为公众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场所,在设计之初要考虑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坚持“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公众的角度去考虑,产品的设计要人性化,充分考虑产品的属性,以公众的兴趣和感受为出发点,兼顾科学原理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普教育的功能,成为科普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等.科普产业的界定及统计分类[J].科技导报,2013(31):67-70

[2]劳汉生.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和模式)框架研究[J].科技导报,2004(4):55-59

[3]任福君等.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6(3):5-13

[4]马蕾蕾,曾国屏.对科普文化产品经典之作《铁臂阿童木》的回顾和思考[J].科普研究,2009,6(3):44-50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沂蒙红色文化产业现状

(一) 红色文化产业资源概况

沂蒙老区以临沂市为主体, 下辖三区九县。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留下了众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 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 主要有分布在七大区域:沂水红色文化产业区域、沂南红色文化产业区域、莒南红色文化产业区域、沂蒙内红色文化产业区、蒙山红色文化产业区、孟良崮战役遗址和费县红色文化产业区。这七大区域的革命历史遗迹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 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山东分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 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山东省军区驻地;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纪念馆、战场遗址和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大青山战斗遗址、纪念馆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

(2) 红色文化遗产。革命战争年代, 沂蒙人民踊跃参军参战, 全力拥军支前,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模范。《永远跟党走》、《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一大批革命歌曲就诞生在这里。红色文化遗产包括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和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电影等文艺作品。英雄人物纪念地有:沂蒙红嫂纪念地, 沂蒙母亲纪念地, 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的纪念地;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地有:费县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南东高庄《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等。

(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典型。临沂人民在战争年代后, 继续艰苦奋斗, 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典型, “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 这三个地方都受到过毛主席的表扬。其中毛主席“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 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示, 这些地方, 都建立了毛主席批示纪念馆, 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产业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视察临沂时, 对沂蒙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他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 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为临沂的红色文化产业资源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 沂蒙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沂蒙老区以“沂蒙精神”为根, 以红色文化为魂, 着力培育壮大红色文化产业, 全力打造国内著名红色文化产业目的地, 现为全国8大重点红色文化产业城市之一, 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红色文化产业的核心区。

(1) 客源市场。目前沂蒙红色文化产业主要客源市场人员组成相对稳定。主要组成人员有:参加过革命战争或者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年人;各种纪念日前后党政机关、干部、学生为追寻先烈的足迹而组织的祭祀、缅怀、学习活动;为了培养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前来观光的青年一代等。

(2) 产品开发。近年来, 沂蒙逐渐打造了“一心三线七区”的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空间格局:“一心”即沂蒙区, “三线”即“战争线”——从胜利走向胜利、“支前线”——把胜利推向全国、“政权线”——走向人民政府, “七区”即华东小延安文化产业区、红色首府文化产业区、滨海传奇文化产业区、英雄孟良崮文化产业区、战地歌声文化产业区、英雄新四军文化产业区、红嫂故里文化产业区。

(3) 宣传营销。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了“山水沂蒙、多彩临沂”文化产业形象广告, 在北京、上海等6个重点城市主要商业街区投放了大型LED户外广告。这些宣传促销活动, 对于促进沂蒙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产业形象和城市知名度, 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4) 行业管理。沂蒙坚持政府主导, 成立了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管理委员会, 具体负责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推进。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建设,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文化产业商品中心、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和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中心, 文化产业机构建设走在全省前头。

二、沂蒙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1) 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虽然, 沂蒙红色文化产业资源与历史文化文化产业资源、自然生态文化产业资源组合明显, 红色文化产业景点与其他色彩文化产业景点相互嵌套或者相邻。尚未进行优化整合, 整体上仍是单个景点在“孤军奋战”。

(2) 红色文化升华和凝练不到位。目前沂蒙红色文化产业在开发过程中, 深入挖掘整体呈现上仍不够到位。在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上, 目前开发的红色文化产业产品, 展示方式简单, 景区开发融入沂蒙精神的元素少, 对文化产业旅游者形成的心灵震撼不够。

(3)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整。虽然到临沂主城区的交通条件比较便利, 但在到红色文化产业景点的交通情况依然存在问题, 个别路段交通情况比较差, 缺乏明确的红色文化细致的指引。中心城区至今没有游客集散中心, 文化产业咨询服务中心数量少、功能弱, 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许多景区内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

(4) 区域竞争压力比较大。沂蒙处于山东省的东南部, 东临日照, 南依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市, 西靠枣庄、济宁、泰安, 北近淄博、潍坊, 这样的区位使其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处于周边省市的包围之下。这些临近省市成为沂蒙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竞争者。

三、创新发展沂蒙红色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 开发与保护并重,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创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就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内涵, 打造出既有文化历史底蕴又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 打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特色产品, 这样才能保证红色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

(1) 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产业文化内涵。沂蒙精神表现为“立场坚定, 爱党爱军,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是以“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为核心的。挖掘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 可以提升临沂红色文化产业创新的文化内涵, 使其更加具备号召力, 促进临沂红色文化产业创新的健康发展。

(2) 加强红色文化产业资源保护。红色文化产业资源属于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方面, 对核心资源的保护。目前, 仍需要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体系基础上, 对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保护。

(3) 加大投入打造精品红色景区。划建设沂蒙抗日根据地文化产业创新园区, 形成沂蒙红色文化产业创新的旗舰景区;要加大投入, 加快孟良崮资源整合, 编制孟良崮文化产业创新提升发展规划, 整合提升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文化产业创新园区。积极推动孟良崮文化产业资源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与统一营销, 做大做强孟良崮红色文化产业品牌。

(二) 与其他色彩文化产业整合, 提升整体竞争合力

(1) 红绿结合模式。绿色文化产业创新, 是指具有亲近自然环境和环保自然环境的各类文化产业及服务。其中包括乡村文化产业、农业文化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沂蒙文化产业应强调设计一些文化产业线路, 通过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吸引旅游者, 在满足旅游者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时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环境。

(2) 红蓝结合模式。蓝色文化产业:即民俗文化旅游, 是指文化旅游者被异地或其他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所吸引, 离开自己的常住地, 前往被吸引的文化产业地并且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文化旅游产业。沂蒙人民勤劳、勇敢、淳朴, 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特的区域民俗文化。红蓝结合就是把沂蒙的红色文化产业资源与民俗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3) 红古结合模式。沂蒙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 齐鲁楚三种文化的交会点。红古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历史名人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作用, 将它们与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实行强强联合, 形成强大的文化吸引力。

(三) 区域红色文化产业创新联动开发

(1) 加强区域内部红色文化产业合作。加强区域内红色文化产业整合, 就是实行区域联动开发。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 只凭单个县区的力量, 难以吸引大量文化产业从业者和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要增强红色文化产业的吸引力, 就需要建立高效的区域联动机制, 共同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2) 积极参与区域外部红色文化产业联合。通过合作, 文化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达到优势互补, 文化客源市场得到更大的拓展。而区域文化产业的整合, 关键是线路整合和产品整合, 要完全打破行政区域范围, 就必须和本区域外的其文化资源地联合起来, 形成文化产业区域, 互推文化产业资源、互享客源市场。

(四) 坚持政府主导, 创造良好环境

(1) 加快文化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临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是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落后。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文化产业应急管理, 构建市、县 (区) 联动的救援体系。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增加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2) 积极推广红色文化产业整体形象。加大宣传力度, 为发展红色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范围。利用新兴媒体、媒介, 建立红色文化宣传阵地, 培养一批忠实的体验、宣传红色体验者。要建立各级各部门文化产业宣传协同推广机制, 在对外开展的各类政务、商务、经贸洽谈、文化产业交流活动中, 统一使用相同的口号和标识, 统一播放临沂文化宣传片, 强化对“山水沂蒙、多彩临沂”的认同感。充分利用各类主流媒体平台, 注重发挥微博、微电影等新兴媒体作用, 精心策划开展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化品牌宣传活动, 不断提高临沂文化品牌形象知名度、影响力。

(3) 实施体验式营销策略。采用体验营销, 应该是沂蒙山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创新的较好选择。一是实行氛围体验营销策略。从氛围中深刻体会到沂蒙山区的红色文化。二是实行游客参与式营销策略。将红色文化与体验营销相结合, 真正体验革命时期沂蒙人民的生活。三是文化纪念品的体验化。参与性的纪念品因为是游客自身参与制作, 能给文化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因而可以鼓励景区多提供这种的纪念品。

总之,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 沂蒙老区红色文化产业应当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通过红色文化产业创新的发展带动其他色彩文化产业创新的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搞好区域文化产业联动, 以体验营销为主要营销策略, 在总体上坚持政府主导模式, 体现出特色, 一定能够在全国红色文化产业板块中占据重要之地, 为弘扬沂蒙精神,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推动沂蒙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沂蒙老区有着相当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还没有被有效地利用起来。面对这种情况, 在文中就沂蒙红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可更好地发挥出沂蒙红色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沂蒙老区,红色文化,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张爱辉.传承创新沂蒙红色文化助力临沂文化的繁荣兴盛[J].临沂大学学报, 2018, 40 (05) :71-78.

[2] 李维蹈, 张晓飞, 丁春成, 等.沂蒙红色文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 2018 (01) :205-207+210.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3篇

1、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目前重点的经济发展行业, 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文化创意产业在就是通过文化载体, 进行艺术产品的创造, 给予人们更高的消费体验。而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也在逐步完善, 包括传媒产业、音像产业、广告产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等。而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 对其产业内部的技术领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相应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中, 结合了当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前卫理念。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能否达到人们对产品需求的提升要求, 取决于信息传递中能够实现的形象塑造, 那么就需要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么也就能够明确, 真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业为, 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创新。

2、视觉传达设计概述

视觉传达主要是针对呈现产品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设计, 以现代美学的表达方式, 创新设计出更加能够让人接受的设计形式。而其应用相关的视觉符号和文字符号进行组合, 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 最终形成产品需求, 传达出设计者的形象信息表达方式。视觉传达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专业的设计经验与信息传达技术, 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也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高效的形象信息传达, 就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最终目标。通过提升情感体验和交流方式, 从而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实际美感, 也就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创新发展方向。

二、文化创意产业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策略

1、加快学科转型, 促进观念转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开始了视觉传达专业的发展, 在仅仅20年的发展中, 视觉传达作为先进学科的表率已经应用于各种行业之内。基于现代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 视觉传达设计也在市场化的推动下发展成熟, 形成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 对消费者进行不同层次的视觉冲击。但产业变化的不断加深, 并没有将视觉传达专业推向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于视觉传达专业, 尚处于原有教学模式之中。没有进行市场需求的综合分析, 而专业研究领域的滞后也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局限。

那么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 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的发展, 应当改变原有学科中仅以平面设计理念为主导的研究方向。应当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 进行创新结合, 发展出能够实际提升艺术美感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式。一方面, 应当以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为基础, 进行多种专业的整合, 为视觉传达设计拓宽设计专业结合的方式。例如, 应用于现代新媒体技术中的, 视频剪辑效果整合的设计方式, 或者现代装饰装潢等专业知识的拓展等。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入, 将原有知识含量进行递进式的发展, 从而形成最终设计理念上的升华。另一方面, 应当大力发展设计传达设计中的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应处理海量信息的技术支持。那将视觉传达技术通过海量信息的整合, 必然能够在更多数据处理与分析中, 创造出更为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产品。那么基于两点的考虑, 只有加快学科转型, 才能促进观念转变, 最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

2、走综合性研究的路径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最终能够保证高效生产经营的根本在于“创意”。而视觉传达设计方式的创新, 才能让文化创意的产品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那么结合创意发展的思路,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融入现代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是其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对传统的视觉传达技术进行整合, 利用以往经验形成系统化的设计风格, 而其艺术表达形式上便可以形成一种固有模式。在此基础之上保持原有设计理念和风格, 融入不同设计元素的创新, 将不同行业关于艺术表现的体现方式进行综合性融合, 能够创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态。将视觉传达设计结合其他艺术领域, 如服装、音乐、瑜伽、舞蹈、建筑、西点等不同行业和领域, 从中吸取艺术表现力, 应用于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设计之中, 从而形成新型的设计模式。以西点行业为例, 仿真食品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创意产品, 现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方式, 将不同类型的西点进行处理仿真度接近真实。而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也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 寻求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研究路径。

3、政府支持与人才培养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 文化创意产业具备高速发展的潜力, 那么我国政府应当给予文化创意产业高度支持, 同时依据其产业发展的特点, 进行资金扶持与资源扶持, 以便于该产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良性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高的效益价值。而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 那么在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要培养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专业人才。设计创新是其行业发展的根本, 只有我国储备了大量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才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根本性的支持, 从而在文化创意产业下将视觉传达设计的方式与理念进行创新和发展。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超越普通经济发展的特殊文化产业, 从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发现其创新发展方式, 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和视觉传达设计进行概述总结。采用加快学科转型, 促进观念转变的方式, 以及走综合性研究的路径和政府支持与人才培养方式, 提升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视觉传达,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渊.浅议视觉传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J].建材与装饰, 2016, (36) :105-106.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是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产业链。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已在上百所院校中开设,其中211、985工程类院校21所,在新兴专业课程中发展进步显著。但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及质量需求的提高,高校的人才输送却未能达到社会需求,社会中专业人才需求仍存在巨大缺口。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创产业发展态势持续走高,到2017年末,文化及相关产业GDP占比4.2%,逐渐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产业整体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9个行业中7个行业营业收入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跨界融合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渠道,我国文化产业逐渐进入了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在这样创新融合的环境下,社会需要有文化素养、思维创新、市场洞悉能力强、懂营销会文案、懂管理会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对人才的考验,也是对高校专业人才教育的考验。

二、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成效显著,但仍有众多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存在很多缺陷。

(一)学科差异化建设较弱

不同专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导向在学科设置上是有所区别的,但各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存在批量课程一把抓、没有标准等问题,不能因地制宜,未能根据自身专业就业导向设置差异化、针对性的学科课程。

(二)创新特色的培养模式亟待建立

当今社会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文化产业不断向市场靠近,产业融合文化创新的现实对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却相对单一老旧,从基础上限制了学生多元发展。

(三)实践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当今社会需要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反观国内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大体来自管理学、经济学、艺术设计、中文学等门类,门类杂乱且分配笼统;教学方面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人才输送跟不上产业发展,可见优化师资团队的必要性。

三、构建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系统、差异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的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求,需要高校结合市场以及互联网、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应用,随时调整教学导向,建立系统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能与市场更好的契合,在所专业的领域内拥有足够专业的能力胜任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二)整合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方面可向部分校企联合高校学习,吸引社会市场的力量,优化师资团队,鼓励校企合作,社会力量与校内师资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实时有效的熟悉市场需求;加强跨学科、跨学校的协同合作,构建多主体、多元素、多内容的协同教学体系培养文化技术复合型、创新型的数字创意产业人才。

(三)构建产学研实践平台,缩短与社会需求的距离

国外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了企业、政府、学校各界的不同作用,我国的人才培养也应鼓励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跨校、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能够吸收不同教学体系下的专业内容,利于学生的创新多元发展;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项目与实践指导,增加学生在校期间与市场接触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成长,以培养出集理论和创新应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结束语:

高校是人才与社会市场的桥梁,在创新融合的大环境下,社会越发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当前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在教学体系、特色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正是高校人才与社会脱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对此,需要高校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体系、优化师资团队配置、建立产学研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发展,让学生与社会市场需求更加契合,培养出更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要。创新融合成为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在创新融合的视角下,从社会的人才需求入手,总结我国高校培养模式的问题与不足,促进资源整合,完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希望为行业培养集文化、管理、营销、技术、创新应用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创新融合,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许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与知识体系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3(5A).

[2] 文化产业大数据.2018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A].中管院数字经济中心,2019-05-21.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以往经济高增长到经济稳增长阶段,轨道交通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国内方面,国家对轨道交通的投资持续加强,2015年继续保持8000亿元的高位;国际方面,国家领导人继续强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克强总理甚至亲自担当“高铁推销员”,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进一步“走出去”的空间已经打开。

成都吹响轨道交通千亿产业群集结号

四川省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中指出,将重点突破轨道交通等十大产业领域,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这一重任,落在成都。成都的行业力量多次参与轨道交通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及国家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是国内技术标准的领跑者和制定者之一。从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发展水平来说,成都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在某些领域甚至排名第一。

2013年,由成都市政府主导,由世界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旗下全资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并独立运营的全球首座拥有综合性、国际型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落户成都。中铁产业园旨在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创新与服务基地,通过中铁二院行业引领作用,挖掘设计、施工、运营等系统产业链中的新需求、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孵化出一大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树立轨道交通的中国标准,同时带动产业链上其它入园企业共闯市场、共谋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全球化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引领创新基地

中铁产业园不同于目前国内大热的PPP项目,是典型的总部基地(ABP)项目(即政府不参与投资和运营,只协助项目招商引资、并提供政策及优惠扶持)。按照成都轨道交通产业“一总部两基地”战略规划,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作为轨道交通产业创新总部,与新筑轨道交通产业新津基地,新都中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形成“金三角”,集科研教育、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轨道交通产业板块于一体,完成三大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重点开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帮助实现轨道交通产业有效的聚集和落地。

外界普遍认为,产业园成功需要具备3个要素: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三是区域内聚集一批资源禀赋的企业。中铁产业园成立之初就得到了省市区政府大力支持,项目落地在素有“铁半城”之誉的成都市金牛区,这里聚集了中铁二院、西南交大、中铁二局、中铁八局等大量轨道交通资源。由此可见,中铁产业园具备了成功必要的三个要素,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中铁二院的行业带头引领作用。中铁二院一直在业内扮演着“轨道交通智力源”的角色,并确立了“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产品产业化道路。中铁二院处于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时刻掌握综合交通领域的前沿信息,时刻把握工程实践中的新需求,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先导优势。由中铁二院独立运营,是中铁产业园与其它产业园在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

中铁产业园作为科技创新和产品产业化的物理空间载体,中铁二院对其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将中铁二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轨道交通联盟、防灾预警综合实验室等多个核心研发机构放入园中。中铁二院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是以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为核心业务的独立研发机构,将自主创新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在铁路设计行业内尚属首创。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在四川省科技厅领导下,以中铁二院为依托单位,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南车集团等业内知名科研院校、企业建立的科技型民办非企业,集产业共性技术及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机构,同时帮助入园企业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课题研究帮助、科研经费申请、高新企业技术申报等工作。国家轨道交通联盟是由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创建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机构,凡入园企业均可申请加盟,目前已拥有60多家会员单位。国家轨道交通联盟通过不定期召开各种主题会议,共享所有科技前沿的信息和资源,介绍会员单位新产品和新技术、加快科研技术向产品成果转化,协助与中铁二院的合作研发机会,帮助园区企业提升核心科技竞争力、提高市场渠道和订单量。

目前,中铁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综合实验大楼、中试检测基地、核心技术孵化中心等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手段,研发组织模式也由一单位独立研发向多单位以及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协作研发转变,带动中铁二院和入园企业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进步。

五大体系服务最适合企业发展

“依托中国中铁的产品产业化战略,以中铁二院作为龙头企业的牵头实施,形成‘龙头企业+平台+体系’的产业化运营核心,从而打造一个中国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园。”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中铁产业园总经理徐银光介绍,中铁产业园是一个将轨道交通相关企业聚合在一起的高端平台和创新基地,近的来看是为了发挥产业聚集的集约效应,提高入园企业的产出比,长远来看则是为了将轨道交通的“中国标准”发扬光大,让“中国标准”再出发、再创新。

目前,中铁产业园的运营已经从初期步入加速阶段,园区设立专门的运营团队,为入园企业提供基础服务、招标及工程信息共享、技术人员共享、行业协会活动共享等独特的产业运营服务。运营服务以入园企业及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服务为核心,依托中国中铁和中铁二院自身优势,打造基础服务、产业合作、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等五大服务体系,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孵化打造轨道交通硅谷

中铁产业园依托中铁二院强劲研发实力、多种技术资源,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正在创建“省级现代轨道交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轨道交通创新基地”。目前,中铁产业园已获得“成都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称号。

中铁产业园创新孵化器从创建至今,已成功为30余家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是已孵化成功并落户园区的从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企业,四川旷谷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是从事铁路信号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四川中铁二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开发的企业,四川拓绘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轨道交通产品研究开发的企业,这些首批进入孵化器的企业分别获得产业园提供的科技项目申报、科技人才引进、融资贷款支持等积极有效的服务,并免费得到办公研发场地、工商税务报批、科技项目咨询、法律财务咨询等政策支持。中铁产业园同时打造有鲜明轨道交通特色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中铁融创汇,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的双创平台,并设立中铁高端交通装备创业投资基金,为入园企业提供投融资和税收返还等支持帮助。

在中铁二院的带领下,像成都亚佳、中铁科工、中铁工程装备等一大批高精尖的轨道交通产业总部企业在这里迅速集聚,它们的产品大都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努力将中铁产业园打造成为全球轨道交通研发高地,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由中铁二院、意大利ALGA S.P.A、台湾SEIKO等5家中外企业共同投资的成都亚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在国内外桥梁、建筑减隔震产品应用领域全球领先的意大利ALGA公司及法国Freyssinet公司的先进技术,并与中铁二院合作研发,开发出目前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TJGZ系列减隔震产品。

科技创新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以往在应用研究中很少系统地从文化产业的终端——文化消费上进行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2010-2013年广西文化消费现状,指出文化消费不足成为制约广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文化消费主线,将产品、消费市场和消费主体作为战略思考基点,提出了广西文化产业走消费拉动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战略对策。

关键词:文化消费;广西文化产业;战略思考

引言:2010年国家提出把文化产业地位上升为国家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提出实现文化产业国家支柱产业目标。文化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倾斜的战略基点。而文化消费需求状况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产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把握文化消费需求就抓住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当前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如何,如何提高广西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战略上的思考。

一、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文化消费的概念是在1985年全国消费经济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研究学者对文化消费的内涵认识基本趋向一致,只是定义的视角有所差别,当然也带来了对文化消费外延的不同认识。施涛(1993)认为,文化消费指以文学艺术为主体,包括对音像、出版和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艺术服务。此定义可以看作狭义定义的典型。而曹俊文(2002)则从广义角度认为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胡秀丽(2008)从文化消费的目的性角度认为“文化消费主要是指居民在教育学习、享受艺术、休闲娱乐等活动中为获得知识、艺术熏陶、精神享受与满足而实施的消费行为,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的生活质量”。 唐秀丽(2006)是从文化消費的对象及其范围来界定文化消费的,认为文化消费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人类社会的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从地域范围讲既包括本地、本民族、本文化体系(如东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又包括世界范围的、外民族的、其他文化体系(如西方文化)的文化产品及劳务。

(二)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内在关系。(1)文化产业以文化消费为目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以视听感受、情感满足、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文化消费需求决定文化生产,成为产业形成发展的源泉。根据恩格尔原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的提高、收入结构的改变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物质需求让渡于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此外文化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休闲时间弹性高于一般物品,伴随着文化消费能力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拉动文化产业增长。(2)文化消费能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文化消费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它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素质、闲暇时间、文化价格、文化基础设施等因素。文化消费能力与收入、消费者文化涵养、闲暇时间、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正向关系,与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呈反向关系。上述因素将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的走势。所以,提高文化消费能力是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发展文化产业应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实现文化生产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广西文化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广西文化消费潜力巨大。居民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基础,消费的提升依赖收入的提高。“十二五”期末2013年,广西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23305.4,较“十一五”期末

2009年的15451.5元提高了7853.9元,增幅为50%。但与横向全国平均水平的26955.1元比较,差距分别为3649.7元。

(二)广西文化消费总体增长速度缓慢,在整个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一方面,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无论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是农场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随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本省域外向型产业就业和收入的降低影响,居民首先在消费支出中保证物质刚性需求满足。在此压力下,文化软性需求成为当减之项。

三、文化消费对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1)广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换成为文化产业资源。广西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先辈留下了丰富文化资源,从整体上看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和市场价值,从西部地区本身看,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但归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广西人对祖辈的文化资源习以为常;同时经济尚处于较为不发达阶段,工业化程度较低,文化资源转换成文化产业资源所依赖的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都不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文化资源并不等于文化产业资源,更不等于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品,必须经过现代的生产转化,文化产品要成为文化商品,必须经过市场的转化,通过消费市场才能最终实现得了。(2)文化消费群体培育滞后,本地消费市场与外来消费市场都难以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广西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本地市场,也需要外部市场。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又相对落后,难以形成消费群,本地市场难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培育非常艰难。因此,广西的文化产业必须考虑吸引外来的消费者,而交通、食宿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完善并不可能。(3)广西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失衡,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相比,产业属性主要体现在从文化产品研发—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品推广—文化产品消费等环节是以产业化运作方式进行,相对传统方式而言,规模化成为内在要求。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的一些省份相比,由于需求上的巨大差异,广西的文化产业规模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广西实力较强的出版业为例,报纸固定资产偏小,一些报纸经营规模与资产比例不吻合,而粤传媒总资产达达73亿元,比整个广西报业还大。

四、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以提升文化消费能力作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

基础。(1)考虑城乡收入现实差距。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地联系。鉴于目前广西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走高端路线,应该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合理调节、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取差别定价,票价补贴等多种方式,降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均衡。(2)提升消费者的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增加文化消费设施建设投入。目前人们文化消费意识还不强,其中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增加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投入,让更多的人可以免费或低价格地受到享受到公共文化的熏陶,提升艺术趣味和欣赏水平。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资源向文化商品转换的载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设施的完善,这一方面同样需要政府的鼓励与财政支持。

(二)以创新文化产品,不断引导新文化消费热点作为战略发展动力。(1)对文化资源的市场挖掘。广西八桂大地,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等价值,但前提是找到这些价值能传播的普适性商品载体。所以需要借助现代商业、市场的手段,运用现代科技与现代工业生产加工的平台将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2)引导文化消费。一方面,要以优质的文化消费满足消费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消费,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主要载体的产业,创意位于产业价值链的顶端。创意能力能够创造文化消费热点,抓住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文化需求,成为文化产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以延展文化价值链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1)以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作为核心,延展产业链条。通过现代技术创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创意内容通过不同的承载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文化服务价值,实现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增。(2)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在桂林、南宁、柳州等文化资源丰富地区,要发挥文化产业聚集效应。首先,以特色文化产品聚集形成经济增长点;其次利用文化产业的外部性,带动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经济增长极;再次通文化产业辐射作用形成形成文化经济增长带。

结语:以消费拉動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广西文化产业来说是一条“内生式”发展道路,是对以往单纯强调政策优惠的“外生式”发展道路的矫正,同时也是缩小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差距提供了可实施战略路径。

参考文献:

[1] 曹文俊.精神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探讨[J].上海统计,2002,(4):43

[2] 葛红兵, 谢尚发.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问题——兼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状况[J].2009,(12):83-94

[3] 顾江,郭新茹.文化产业价值链及其引申[J].改革,2009,(06):150-152

[4] 胡秀丽.谈文化消费的社会意义[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8, (5): 13

[5] 李建平.广西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和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03,(06):149-151

[6] 李炎,林艺.差异性竞争: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4,(05):

[7] 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评述[J].经济学家.2010(3):91-96

上一篇:高校管理网络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棉花药害原因防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