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警中存在的问题

2023-02-28

第一篇:科技强警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强警的思考

随着科技强警战略的全面实施,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改变着警务模式,而且改变着民警的思想观念、监督方式、服务观念,提升了公安战斗力和民警素质。但是,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耗费巨资购买的设备长期闲置不用。在公安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采用的仍是传统思维,没有运用先进的技术去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些购买或开发的设备只是在上级或领导检查时演示,形成不了真正的战斗力,一些民警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本身具有排斥心理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有多种因素,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有些民警的科技强警意识不强,只有提高他们的科技强警意识,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科技实践证明,观念的落后是最根本的落后,只有改变观念、提高意识、勇于创新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科技强警不仅仅是增加编制,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民警科学素质和意识的提高。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家现在都必须掌握、理解,只有利用信息平台、公安信息中心来共享信息,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胜任岗位工作。仅仅会动笔已适应不了现代警务的要求,必须学会应用计算机,不会应用计算机的人是当代的“文盲”。领导不懂计算机、信息化就会失去领导权,民警不懂计算机、信息化就会失去工作权。要在整个公安系统中形成一种人人学习、应用计算机的良好氛围。

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的应用,涉及到各个领域、各警种,涵盖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触及到民警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科技应用,增强科技强警意识。民警在警务工作中使用的警用装备的功能大小是由本身的科学技术含量决定的,科技含量越高则功能越强,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警用装备建设是公安机关提高战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民警在实际警务工作中通过使用这些装备,可以感到科技的巨大威力,从而增强科技强警的意识。如卫星通讯指挥车、排爆机器人、消防机器人、消防坦克、消防船、警用直升机等警用装备的应用,都大大增强了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而“网上追逃”、“网上打拐”,人口的存档、查询等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民警的工作效率,通过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可增强民警的科技强警意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流、车流、物流迅猛增长,道路里程不断延伸,道路交通体系中人、车、路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发展城市化、交通发展机动化、农村道路发展快速化的形势,作为职能部门我们只是被动适应,“物变而己不变”终究是行不通的,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自我调整、升华,以提高交通管理科技质量来促进交通管理发展,达到科技强警的目的,打出一条相对适应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形势,有效缓解人、车、路之间矛盾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服务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交通管理工作量急速增大,交通违法呈“隐蔽化、科技化”的形式,单一的“人管人模式”显得越来越乏力,公安交管部门集管理与服务职能于一身,科学技术的应用无疑为交通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提供了平台,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警察、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科技设备,对一些违法行为固定证据和开展非现场处罚工作,有效地消除了交通违法行为人对执勤民警的不满情绪,减少与民警发生正面冲突的机率,最大限度地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如像眉县县城过去乱停乱放比较严重,过去采取的是“吆雀式”管理,民警时常被违法者的家属起哄围攻,挫伤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去年大队及时调整策略,采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监控车拍违停录入网上再处理的办法,有效地制止了乱停乱放问题,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冲突,街道秩序井然,受到政府的肯定,科技推动了交管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打击假牌假证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假牌假证、交通肇事逃逸等违法犯罪行为有增无减,特别是盗抢机动车的案件危害更大,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一现状,必须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县公安局投资百万元在街道路口、交通要道、公路沿线安装监控系统,交警大队投资50万元购置三台流动电子警察车,这些科技装备的应用,在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通过科技系统的有效监控,成功的侦破了抢劫出租车案、持刀抢劫摩托车案及交通肇事逃逸案,及时准确的获取了使用假牌假证的证据,有效的打击了不法分子,提高了路面管控能力,实现了证据的固定,有利于执法定性,使交通管理执法更具有严谨性。

(三)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是根治机动车超速、违法会车、占道行驶、逆向行驶、闯红灯、不按规定让行等违法行为的灵丹妙药,这些交通违法行为稍纵即逝,在传统模式下很难取证,以致造成打击不力。因此,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让高科技充分发挥作用,给这些造成交通事故主要因素的野马套上龙头,是当前和今后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不间断的工作有效的遏制了超速行驶违法行为,预防和减少了此类事故的发性,取得了交通事故同比下降的明显成效。

所以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将科技建设渗入到强警措施中来。运用科学技术更有力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篇:浅谈科技强警在公安领域的发展

现代科技概论

浅谈科技强警在公安领域的发展

( 201020710040 涉外警务)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科技强警这一理念的提出和意义,并指出科技对公安领域的巨大作用和现实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在未来,科技会对公安领域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改变公安工作的格局。最后对科技如何强警,如何在公安领域大放异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科技 强警 公安

一.何为科技强警?

科技强警是指在公安活动大力推进公安科研投入、科技创新,形成以现代科学技术,高精尖设备,信息化系统支撑公安工作新格局。

从本质上讲, 科技强警就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意识, 把公安科技摆在公安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 通过科学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切实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 提高公安机关预防、打击犯罪能力和公安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早在1996 年中央就提出科技强警战略,2003 年,按照中央十三号文件对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出的总体要求, 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对公安科技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走科技强警之路已成为公安机关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

科技强警是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公安机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科技强警战略是新世纪公安工作最重要的创新。随着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到来, 公安科技在公安业务工作中将起到必不可少的支撑、保障、服务与推动作用。在公安工作大讨论中,关于科技强警,周永康同志提出三个问题:什么是? 强什么?怎么强? 科技强警的一系列研究正是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于2010年4月23日参观了第五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科技强警理念,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科技含量和装备保障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强警在西方国家警务改革中早已施行。与此相比, 中国的科技强警研究刚刚起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高速期。伴随着高速发展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公安机关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历史使命, 但其警力不足等现实状况向公安机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科技强警的关键是科技, 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包括科学和技术, 分解开来就是科学强警和技术强警。科学被认为是一种发展着的知识体系, 又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科学强警与知识有关, 需要使用科学知识去提高警务水平, 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技术被认为是人们变革或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 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设计和制造用于生产、运输、通讯、战争、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学、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

当然这里的工具和手段也包括警务方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去改进和提高警务水平,提高警务各方面的工作效率。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统一的体

现代科技概论

系, 科技虽然分为科学和技术, 但是他们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 ]11因此科技强警也不能割裂成科学强警和技术强警的单方面内容, 在科技强警中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是同等重要的, 是相辅相成的。

二.为何要科技强警?

在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公安系统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科技强警,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 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是新形势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必然要求。科技兴, 则国家兴, 科技强, 则警力强。周永康部长在《2003年全国公安科技管理工作要点》上批示:“ 科技强警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 望抓好各项实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实践证明,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被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就是要把公安科技作为公安工作的第一推动力量, 使之成为公安工作的内在促进要素, 努力实现公安工作从依靠经验向依靠科技转变, 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从滞后型向超前型转变, 从人力密集型向科技集约型转变, 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

同时,科技强警是公安系统实践“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公安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刑事执法和行政执法力量, 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既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认真贯彻“ 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思想, 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最重要的一点,科学技术在推动公安战斗力的各要素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各要素内部和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变化, 推动警务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例如, 信息化建设改变了警务人员的组织方式, 推动公安机关重组建立新的工作体系, 优化机构和人员配置, 把更多的警力投向基层、投向实战。信息化与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还改变了公安战斗力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 使警务人员能够运用高技术的装备和手段对更多警务活动对象开展工作。公安科技对公安战斗力要素的组织形式的改变, 推动着警务工作机制按照变化着的要素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创新, 以适应各要素能量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

三.科技强警的现实应用

科技强警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创新,在全国各地的公安系统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1.200

6、2007两年中,在绍兴市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绍兴全市上下真正建立起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安为主、社会支持的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模式。

为鼓励民警开展科技应用,绍兴市公安局每年对计算机通信技术、公安交通科技、技术安全侦察等6个专业开展技术资格评审活动,按时发放职称补贴;特别是在全市刑侦系统,连续开展了两届专家、行家、能手评选活动,每月给予特殊补贴。建立同等表彰奖励政策,每年列出50万元专项奖励经费,奖励科技信息化应用示范案例和科技信

现代科技概论

息化应用示范单位。

市局总结提炼了最为简单、适合全体基层民警使用的《基层信息化应用六步打击法》和《基层信息化应用三类防控法》两套基本战法。六步打击法围绕案、人、物三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从网上找疑点出证据,实现精确打击,从而将信息化应用工作转变为民警的日常工作方法。

2. 自 2003 年9 月全国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工程——“金盾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广西省柳州市各级公安机关以“金盾工程”建设为载体,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按照公安部的总体部署,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采取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加快“金盾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区公安接入网现已建成开通2096 个基层所队,接入网覆盖率达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覆盖率;全区14 个市、76 个县(市)公安局机关全部开通局域网,建设率达100%,高于公安部建设任务书下达指标;全区14 个市都成立了具有实际管理功能的信息中心,基本具备了公安信息网络和设备资源的运行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和综合开发利用、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测的能力;以人口信息、刑侦信息、违法犯罪信息、机动车/驾驶人信息、出入境人员信息等重点应用系统为主的30 多个最基础、最常用的公安应用信息系统已投入运行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公安信息应用已渗透到各个公安业务领域;全区八大资源库基本建成并向全警开放查询,各市公安机关也建立了相应的信息资源库或应用数据库,全区公安机关各类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记录超过亿条,为公安信息化应用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3.昆明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杜敏于2006年5月率市公安局所有党委成员和14个分县(市)局、直属部门“一把手”赴第一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南京、芜湖、杭州学习考察,带头改变工作理念,并在2007年初提出“扭住信息化建设不放”和“报警监控系统建设不放”的工作思路,把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狠抓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公安局通过分层次召开创建工作启动会、组织建设协调会、项目攻关推进会、现场经验交流会、成果经验宣讲会等形式,不断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树立“科技强警是最经济、最大的节约”理念,强力实施“不懂科技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科技应用的民警将失去工作岗位”的制度,自觉主动养成“上班必开机、开机必上网、上网必浏览、办案必查询”的习惯,真正使科技强警工作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昆明市制订了《昆明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要求、建设进度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明确提出以整合科技资源为核心,以建设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为载体,对指挥调度、物证鉴定、现场勘查与处置、报警监控、智能交通等项目进行重点攻坚,全面提高公安工作科技含量。通过采用目标倒逼进度工作方法,逐一明确建设要求和时限,形成了“建设项目有人抓、建设进度有人管、建设任务有人干、建设成效有人查”的良好局面。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是公安战斗力的核心, 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 必须走科技强誓之路。我们必须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贯彻到各项公安工作中, 全面实施科技强誓战略,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不断提高公安战斗力, 努力增强打造平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龚玉朝. 科技强警研究综述[J].求是2010. [2]朱明 科技强警与公安科技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 [3]马杰. “枫桥经验”为科技强警“导航”——浙江省绍兴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创建纪实[J].2010.

现代科技概论

[4]邱国定,庄阿刚. 知识管理在公安科技强警中的应用[R].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5. [5]宁连瑶.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走科技强警之路[J].发展论坛,1999. [6]刘亚.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走科技强警之路[A]. 黔西南日报,2008. [7]韦轶柳. 科技强警金盾生辉[N]. 广西日报,2007. [8]邵清滢,赵飞. 重视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强警[J]. 人民公安报,2002 [9]陈健. 探索基层公安机关科技强警之路[J]. 公安学刊,1998 [10]渔河. 试谈科技强警的要素[M]. 广东公安科技,2006 [11]朱印生. 浅谈科技强警[M]. 论点摘登,2007 [12]王俭. 科技强警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M]. 公安研究,2003 [13]陈敬华. 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M]. 公安研究,2005

第三篇:科技强警[模版]

充分发挥科技 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姓名:学号:201020610006

专业:公安管理学)

摘要:实现公安工作的现代化, 必须树立“ 科技强警”意识, 充分发挥公安科技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确立民警科技强警意识。 要抓组织领导、思想教育、人才建设、科技应用, 使科技尽快地转化为战斗力。 要在实施“ 科技强警” 方针中加强规划管理、装备管理和制度管理。还要及时总结、推广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关键词:科技强警;公安科技工作;科技创新

人类已在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成为体现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国家机器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必须走科技强警之路。科技强警是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公安机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科技强警战略是新世纪公安工作最重要的创新。随着公安工作信息化的到来, 公安科技在公安业务工作中将起到必不可少的支撑、保障、服务与推动作用[1]。 一 关于未来公安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保持我国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是利用好、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实现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宏伟奋斗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2]。”公安科技作为公安业务和队伍建设的内在促进要素, 只有融入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才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 为公安机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科技强警在西方国家警务改革中早已施行。与此相比, 中国的科技强警研究刚刚起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高速期。伴随着高速发展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公安机关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历史使命, 但其警力不足等现实状况向公安机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此使国内警界认识到研究科技强警的重要性, 涌现了一大批致力于科技强警研究的学者,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二 关于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大任务

到2002年, 我国GDP人均将从现在的1000美元上升到4000美元左右, 经济总量达到近万亿美元, 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未来的综合预测表明, 这一时期将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最为活跃的阶段, 也对公安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3]。中央的《决定》对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提出了重大任务, 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弘扬科技精神, 牢固树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思想, 广泛运用先进技术, 提高公安工作水平。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 尊重科技人才, 用好科技人才。要加快“ 金盾工程” 建设, 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 带动和促进公安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周永康部长在“ 二十公” 报告中将公安科技工作定位在为“ 全面推进公安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 提供有力保障” 。周部长还强调,“ 积极推进公安科技建设, 加快引进和转化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成果, 加强刑事司法科学体系、特种警用装备科学技术体系建设和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 [4]。“ 建立跨警种、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重视社会科学在公安工作中的运用, 加强公安理论研究, 为公安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十公” 确定的“ 公安工作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新的跨越”的奋斗目标, 既令我们十分振奋, 又感到责任重大。为此, 公安部于年月颁布了《全国公安机关— 年科技强警工作规划》,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强警的指导思想和方向, 部署了实施“ 金盾工程” 建设、加强公安科技攻关、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强化公安科技人才建设、完善科技强警保障机制个方面的科技强警任务, 共涉及20项工作内容,简称“ 科技强警20条” 。我们要贯彻好“ 二十公” 对公安科技工作提出的要求, 就要认真落实“ 科技强警20条” , 确保新世纪新阶段公安科技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三 关于当前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工作思路

在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过程中, 全面贯彻“ 二十公” 精神,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总体规划, 立足公安工作实际, 以“ 金盾工程” 建设为龙头,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促进科学技术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紧密融合为核心, 集中力量, 突出重点, 加快推进科技强警的各项工作, 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现代化水平, 为公安机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切实担负起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6]。

第一, 对照公安科技工作, 认真学习周部长关于执法为民思想的论述, 加深对新时期公安工作的理解, 深化对公安科技工作的认识,从“ 转变执法思想” , “ 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上下工夫, 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要充分理解执法为民的内涵, 充分认识科技是公安第一战斗力的论断, 重新审视公安科技在执法为民中的作用, 深人了解公安业务对科技工作的需求, 把科技强警与公安机关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紧密相连, 把科技强警与公安机关切实提高执法水平紧密相连。科技强警工作要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问题人手, 认真贯彻落实执法为民思想。

第二, 应树立“ 以人为本” 的新发展观。科学技术发展要在注重物质世界改造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科技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坚持“ 以人为本” 的发展观, 要以满足科技人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作为科学事业的出发点,并通过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专业人才带动整个科技队伍建设, 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

[5]新老衔接、满足公安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 制定使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7]。坚持“ 以人为本” 的发展观, 需要大幅度提高全体民警的科学素养, 将科学普及工作作为科技强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础, 不断提高民警获取、学习和利用新知识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

第三, 加强自主创新和协同集成。要在科技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 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和再创新, 逐步增加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 为提高公安战斗力提供更丰厚的科技支撑。同时, 要尽快形成有利于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组织机制[8]。公安科技发展的前途, 不仅取决于各类创新主体的内在活力, 而且取决于宏观管理的能力。科技强警战略的贯彻落实, 必须建立在统一领导、统一标准、技术集成的基础之上。

第四, 应将实现重点突破作为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兴学科不断涌现[9]。这使得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 在广泛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努力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 解决公安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认为, 在科技强警工作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 金盾工程” 建设,完善公安网络基础设施, 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信息系统, 加强标准规范、安全保障和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建立信息共享与应用机制, 建成满足当前急需和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公安工作信息化框架体系, 促进信息技术在各项警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提高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

公安科技创新是一项富于挑战的事业, 它使公安科技事业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是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公安业务发展需求这一公安科技创新的不竭之源, 建立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制, 进一步扩大对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乃至国际上的科技资源, 提高公安科技创新水平, 实现公安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达到“科技强警”的目的

[10]

。 参考文献: [1]谈峰.安全预警: 关注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M].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4: 201- 202. [2]静丽.公安科技创新与科技强警[N].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总第71期. [3]张平.网络法律评论( 第4 卷) [C].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29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274. [5]周庆山.信息法教程[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2. [6]王志华.犯罪情报资料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126- 127. [4]陈兴良. 刑法哲学[M ].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4. [5]立彦. 面对国家的个人.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M ] . 山东: 泰山出版社, 1998 .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3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233. [8]拉德布鲁赫. 法学导论[M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2. [9]龚玉朝.科技强警研究综述[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11 [10]孙玉文.树立科技强警意识充分发挥公安科技的作用[N].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总第94期.

第四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推广学》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院:理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114班

姓名:陈领航

学号:2011014974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理学院应用化学2011级陈领航2011014974

[摘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

人员的比重高达46.9%,但是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仅有15.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迈上几个新台阶,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农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科技进步。中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问世,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30%~40%,多一半的科技成果不能为经济建设作贡献。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三科(科研与推广单位、农业教育机构以及国外的科研成果)与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桥梁工程”高标准的建好。“桥梁工程”指的就是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是以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单一推广模式,现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其优点是具备一定的推广条件,能较好地执行国家农业总体发展计划。但是中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存在着科技推广机制不活,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推广、生产三者之间衔接不紧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差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

推广体系创新和改革新技术扩散理论诱致性创新原理软科学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正文]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和制度创新原理中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理论中的新技术扩散理论

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是指新型农民从获得农业新信息到最终采用新成果的心理、

行为变化过程。众多农业科技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认为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尝试阶段)、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新技术的扩散”可以使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

多的单位或地区扩散。新技术在农民群体中扩散的过程,也是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的过程,是“驱动力”与“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当驱动力大于阻力,创新就会扩散开来。研究表明,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突破、紧要、跟随和从众4个阶

段。

2、制度创新原理众的诱致性创新原理

1987年,舒尔茨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只有通过技术变革,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动力等,才会有可能实现农业部门的增长。因此,新的有利技术供给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装便的一个必备条件。而速水佑次郎和拉坦进一步发展了舒尔茨的理论,建立了诱致性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由诱致性技术创新与诱致性制度创新相结合的理论,它反映了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与制度的一般均衡关系。技术创新是诱致性创新的核心,在经济子系统中,资源禀赋的变化会诱发技术变迁。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需要结合在一起,同时它需要产权制度的支持,需要公共支持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

二、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需求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对推广体系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问题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能真正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它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必须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优化农村聚才、育才、用才环境,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早就一大批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科技需求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效益低、规模小、惧风险、秩序不规范造成的积极性低下、资金不足等问题的约束,农民对科技需求和技术来源要多样化、专业化,并且当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对科技需求相对不足。

(三)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理念、制度、方式与方法变革的要求

①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明确职能、科学定位。

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多元化,要求必须明确划分政府、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各自的职能。国家推广体系的主要职责是重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科学经营。不断增加收入,以及开展直接为履行这些职能服务的技术质量监测等基础工作。

②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下而上开展工作。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模式,科技推广是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新时期推广工作必须实现目标和重点的转移,即从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数量为主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因而必须根据市场和农民的需求开展推广工作,诱导农民自觉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的道路。

③要求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创新。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在工作方法上不能继续完全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技术师范+行政推动”的老办法,要按照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原理,积极探索引导弄饭胡和带头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重视培养农民科技示范户,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的工作指导与合作,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从而帮助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④要求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提出:中国将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加强涉农国际磋商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领域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生产的面貌有个新的转变。

2、供给分析

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①政府直接领导;②狭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③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供给状况的特点:①科技需求与供给脱节;②取消农业税后供给能力进一步下降。

(一) 中国农业推广体制弊端分析:

① 科研、教育、推广严重脱节。

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长期以来是由上级部门来决定,而不是由农民来决定。这样使得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有时候并没有完全调查当地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这不仅阻碍了适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农业新技术不能迅速地传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普及难度加大。

② 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供给量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是国家出钱,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研究和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农民无偿或抵偿使用和手艺。这就使得投资渠道单一,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减少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才流失,造成农技人员从事推广事业时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

③ 管理体系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中国是农业打过,农业科技推广属于官办形式,这种推广体系有利于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的推广,符合中国国情。但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推广工作的实践证明,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比如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管理体系不顺畅,这些有问题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和改善。

④ 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

中国的资源推广比率严重低于国际标准水平(详见国际公认黄金分割率比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则是提高科技推广率的关键,中国农业科技的开发投资需要加大,此外,推广重点过分偏向农业产中技术指导,而产前、产后和加工技术指导薄弱。

⑤ 农业推广率低

⑥ 推广人员数量庞大、队伍不稳,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老化。

解决这一弊端的有力途径就是加大对推广员的审核程度,对推广队伍进行筛选优化,达到减少人员,稳定队伍,提高全体推广人员素质的目的。

⑦ 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

(二) 对于这些弊端问题的解决对策

①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

② 加大资金投入,控制一些不法政府官职人员从中抽取利益。

③ 将推广人员队伍进行统一培训、优化、深造。

④ 增加管理人员,开展多渠道的管理机制,并多发展、沟通农民,及时将从农民那里得到

的问题反馈给推广人员。

三、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及创新体系的构建、运行

1、创新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机构改革与设置

①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省、县级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②乡镇级的政府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实行社会化,组织管理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

③根据需要,县级机构可派设跨乡镇的专业中心站。

⑤ 充分发挥村干部、新型农民、涉农企业和各种农民企业合作组织及协会的作用。

(二)人员配置和用人机制

对于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应当进行类似于公务员的资格考试,考试由省级部门统一安排。农业推广机构用人制度的改革,海英包括实行聘任制和辞退制等配套措施,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标准等。

(三) 经费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变革

在实行职能重新定位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农业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和全额拨款。管理体制与经费问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中央农业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所以需要我们变革收支制度和管理体系。

(四) 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逐步扩大允许非政府机构服务的范围,将那些不一定非由政府机构完成不可的职能向非政府机构开放,形成在一些领域中政府农业推广机构与非政府农业推广机构并存的竞争局面。

2、创新体系的创建与运行

(一)创建的内容

①建立科技试验、示范体系

②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③建立信息传播体系

(二)基本框架

在政府支持下,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引导,联合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根据农业区域资源和产业特色,创建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移的新型推广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培训和转化体系三个平台。其体系的建立以管理平台为基础,以成果转化平台为核心,以信息和培训平台为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①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机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时间,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涉农企业进行改制并组建新的企业,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的顺利实施。

②人才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广大农民各种社会需要的提高,社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业高效、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推广专家(科技人员)数据库。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以项目、基地为纽带,吸纳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涉农企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可教人员、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③保障机制:a.经费保障。农业科技推广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国家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所以要切实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b.组织保障。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运行机制。c.人员保障。稳定现有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同时创新人员使用机制,实行一套能激发推广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用机制。

④激励机制:在所有推广主体中,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奖励制度,更好地使用机制,重奖直接从事推广体系的有功人员。对那些取得重大成绩、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给予

重奖,并且调整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的评价取向等。

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创建的政策建议

1.通过制度化的程序,进行改革中创新

2、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4、建立科技示范、农民培训和网络平台

5、与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进行

6、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7、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现代农业科技供给体系

8、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水平

五、结语

农业推广学作为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农村改革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历了几次创新和变迁。总体讲,尽管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发展理念、组织体系建设以及推广内容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和拓展,但是与农业技术创新体制的改革相类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行政化的组织架构,公共科技推广的基本地位并没有得到解决。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放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框架中统筹考虑,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陈心宇 . 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J] . 中国农学通报,2001,6(20)

[2] 沈伟桥 . 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J]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220~224

[3] 翟雪凌,范秀荣 . 中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 [J] . 中国农技推广,2000:34~35

[4] 窦铁岭等 .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3):65~67

[5] 丁振京 .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研究 [D]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1

[6] 速水佑次郎 .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M]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黄天柱 .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 [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 王慧军 . 农业推广学 [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 何静,农贵新 . 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政府职能 [J] . 农业经济问题,1999,(4):57~59

第五篇:基层行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滞后、技术支持边缘化、规范科技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基层行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是县支行机房技术防护标准偏低。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多数县支行机房未达到规定的安全防护技术标准,供配电、消防及静电防护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二是网络冗余设备较少,难以满足业务需求。全国开展的市县网升级改造、交换机扩容等项目解决了地市中行的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热备问题,但地市行的楼层交换机等其他网络设备缺乏硬件备份,尤其是县支行基本没有冗余的网络设备。三是现有设备类型较多,部分功能重叠,缺乏协同工作能力,应用整体安全策略有一定的难度。

(二)运行维护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信息化建设对系统安全以及运行维护的时效性和持续性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面对网络和系统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和问题,科技部门尚处于被动响应和手工处理的状态,科技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逐渐加大,安全隐患也在逐步积累。突出表现在:一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监控措施,被动响应,发现问题不及时;二是系统繁杂,运行环境各异,查找和确认问题困难,处理问题不及时;三是缺乏有效的知识积累,难以对运行维护的最佳实践进行重复利用;四是科技部门配备的人员较少,业务交叉较为普遍,难以对其进行合理分工,无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三)信息系统的异构性带来诸多问题 目前,在基层行应用推广的多数信息系统已运行多年,由于系统建设之初业务规划不明确,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应用系统在系统结构、平台、网络、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异构性较为突出,系统环境复杂,运行维护难度较大,同时系统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不高。

(四)技术支持边缘化的问题显现

一是基层行科技工作的重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做好业务系统应用推广、运行的技术支持,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已成为基层行科技部门的主要工作;二是两级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整合,使系统运维的任务逐步上移,部分重要业务系统的运维已由上级行承担;三是由于各系统运行管理的要求不同,科技部门承担的多为系统安装、升级等一般性维护工作,应用层次较低;四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在新系统上线时基层科技人员未参与新系统的培训、安装和测试,对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维护等方面缺乏了解,技能的掌握逐渐边缘化,科技支持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五)科技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一是任务重、人员少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近年来陆续招收的人员很难补充和调整到科技部门。二是培训工作不到位。除了系统上线时参加培训外,科技人员多未参加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对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了解较少,知识老化。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不能将业务与技术、建设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难以适应基层行科技工作由“应用型”向“应用管理型”转变的需要。

(六)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有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档案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工作的基础性资料。目前基层行的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业务和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工作机制不完善,总行下发的有关管理办法对基层行来说,操作性不强,也缺乏适应性,要对科技管理、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信息化建设档案进行整理、归类和有效利用,仍存在较大难度;二是信息系统在生存周期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模式使信息化档案建设滞后,未能与信息化建设同步;三是信息化档案缺乏分析和利用的机制,利用率不高。

二、对基层行科技工作的建议

(一)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基层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现状,一是要加强基层行机房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县支行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安全防护技术标准的机房;二是要加强应急管理和应急准备,保持适当的设备冗余,确保故障发生时能快速恢复系统运行;三是要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网络管理和维护能力,尤其是应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参数配置,掌握较为常见的网络管理和诊断工具,能迅速发现和排除网络故障,提高网络系统的快速恢复能力。

(二)建立满足各方需求的统一运维平台

以运维监控为突破口,提升自主运维能力是近年来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主动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服务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对运维平台的建设,一是覆盖面要广,尽可能延伸到各县支行,要包括目前已经使用的各应用系统、客户端和网络系统;二是扩充性要强,能满足对新业务、新应用的运维监控,为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三是实时监测、主动布防,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各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四是建立运行维护知识库系统,对日常工作中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运用最佳实践,提高运行维护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业务的发展。

(三)加大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高效安全、综合利用”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规范统一的系统平台,并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内部潜力,推进不同平台业务系统的迁移与融合,加快数据集中和资源整合,实现软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的共享。要通过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和挖掘,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换,进一步提升基层行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工作的适应性

一是科技人员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和系统知识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央行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二是加强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系统管理、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相关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技能,切实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持续支持能力;三要在系统推广和支持过程中,科技部门、科技人员要主动融入,找准业务和技术的结合点,积极寻找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要根据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断调整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将政治觉悟高、服务意识强、技术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科技队伍,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适应基层行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细化档案管理流程,确保各类信息系统的技术资料和文档归档及时,整齐有序;二是档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同步,加大档案收集、整理和归档的频率,确保档案能完整有效地记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促进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提高信息化建设档案的利用率,加强对现有信息化建设档案的分析、整理和挖掘,探索信息化档案开发利用的新机制,总结基层行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规律,为系统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六)推动科技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的规范化

一是要充分认识规范管理对系统运行维护促进作用,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二是要结合科技管理有关制度,对科技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明确各业务、各流程、各环节的具体内容、时间及质量要求,推动科技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规范化;三是完善对各县支行科技专业的考核办法,重点考察县支行的执行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结合科技工作职能的调整,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新模式下的科技工作新机制,努力提高基层行科技工作效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矿井供电系统安全措施下一篇:看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