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范文

2024-05-02

科技与经济范文第1篇

【摘要】河北省自贸区的设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对推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综合分析现阶段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自贸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协同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D201056)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1.研究背景

2019年8月2日,《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印发实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8月30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这是为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而设立。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雄安片区、正定片区、曹妃甸片区、大兴机场片区,总面积达119.97平方千米。河北省自贸区的设立成为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交替并存的新常态,各种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之前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自贸区处在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带动经济结构变革,形成辐射,带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战略高地,是自贸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共识和必须完成的时代使命。

2.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结合了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科学系统分析两个系统协同发展机理,并且探讨两者的协调性、相互影响程度及互惠作用,拓展了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思路,丰富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是探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长效运行机制的必要理论前提。

(2)实践价值

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要实现河北省自贸区乃至更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本文从宏观与微观维度来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并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判断两个系统的协同性,对于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进程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基于当前的实证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河北省自贸区发展科技创新与增强经济竞争力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推动自贸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力有待提高

从自贸区现阶段科技创新要素投入情况来看,四个自贸区在要素数量上都持续增加,但科技创新要素最终实现推动经济发展还存在断层现象,这就造成大量的科研投入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收回所投入的资本,不可避免地形成科研投入的压力,创新要素投入与科技产出和经济增长不相匹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水平还有待提升。同时,河北省自贸区地处京津冀经济带,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被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存在科技创新资源无意中浪费的情况,最终限制了科技创新向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降低了科技创新推动自贸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力。

2.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总体表现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政策短缺,虽然与河北省自贸区设置时间较短有一定关系,但确实是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重点问题之一。目前用于指导和规范自贸区经济领域、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以宏观内容为主导,对科技活动开展的大体方向、大致范围作了说明,但缺乏细节性、具体性和有针对性的内容,使得科技创新的指向性和实效性不强。同时,在已有的政策执行过程中,职责划分还不明确,政策的制定者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主观变动性,对某项工作(如企业设立审批流程、惠企政策实施等)把握不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主动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科技创新对自贸区经济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協调运行。

3.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要想实现地区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方式是进行经济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就是科技创新,自贸区作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田”,更应该注重两者的共同发展。与其他任何一项投资活动相比,科技创新活动需要的投资量更多、投资周期更长、投资的风险更大,因此更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就目前而言,河北省自贸区的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强,创新项目审批流程还不够简化,政务服务流程还不够明确。此外,由于自贸区科技创新活动存在较强的正外部性,私人供给不足,还需要政府通过财政税收补贴等手段进行干预以提高供给。

三、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解决对策

1.创新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实体经济主要包括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农业和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本着国家建设自贸区的理念和初衷,河北省自贸区要着力把制造业做强做优。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自贸区内的产业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组织形式、新的业态模式,使自贸区内的企业向智能化、数字模式、自动化运转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前瞻性的发展决策,重视科技上的创新与探索,结合国家关于科技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河北省省情,要对未来科技发展形势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把握科技创新的脉搏,精准发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及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自贸区经济的高效、平稳、快速运转。

2.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政策落实

完善的制度政策能够为自贸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政府要在制度层面建立激励机制,对制度体系进行精细化改革,对科技成果产出、科技创新要素转化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明确的规定,真正起到激励科技工作创新者、相关企业和有关部门的正向作用,对于法律政策中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法规、政策、条例要进行修缮或者破除。要根据河北省四个自贸区各自的发展特点进行特色制度的立法,如加强雄安新区在区块链财政资金管理、5G+金融、跨境融资+跨境租赁等领域的制度建设,曹妃甸自贸区在国际商贸物流、培育发展航运企业等方面的立法等。

3.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协同发展

打造自贸区透明、公平、稳定的营商环境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周期长、风险高,产权及合同的法治保护对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意义非凡,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将市场经济调节活动放权给市场,解除科技创新企业在进入市场时的各种障碍,增强自贸区企业竞争力、发展力。同时,要进一步简化科技创新企业在自贸区内各项事务办理流程,将“最多跑一次”“一窗通办”等功能模块作用充分发掘,增加企业创绩时间。此外,要通过外部资金支持,增强企业经济发展基础,建立科技创新与促进自贸区经济发展协同体系,利用高水平的营商环境促进自贸区经济效益的强力提升。

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价值颇大,本文根据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现状,参照相关理论,浅析了目前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提出了河北省自贸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河北省自贸区科技与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卫.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20,4(06):5-7.

[2]龙小宁.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2018,4(06):21-30.

[3]佟玲.以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J].人民论坛,2019,4(24):100-101.

科技与经济范文第2篇

摘 要:文中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证明农业科技投入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在此基础上,文中针对性提出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相应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关系到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和谐发展。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农业种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一直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并且近几年来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破坏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所以即使农产品年产量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可依旧满足不了我国的国民生活所需。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年产量,拉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想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接下来,本文就以更快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为主要目的,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方法和数据

动态经济学中指出,经济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因果关系会随着时间间隔的出现而逐渐减弱,因此,为了能够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便灵活的运用PDA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并通过该模型将静态的经济活动分析转变为动态分析。通常情况下,一个PDL模型中共包含滞后期,多项式次数以及约束条件三个因素。在应用该模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先由大的滞后期数开始,并不对其进行任何的处理,只加入约束后,观察模型的拟合优度与滞后期数之间是否存在正比关系。在对PDL模型进行构建之后,可以以此为基础,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应用Granger因果进行检验,其原理如下:对给定的两个经过验证的时间序列X、Y现在和过去的数据进行研究,并以此来对Y的发展进行研究,如果单纯依靠Y自身的数据对Y进行研究的结果没有通过对X、Y的数据对Y进行研究的结果理想,则证明X到Y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在对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用农林牧渔的总产值来代表农业经济。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2000年到2015年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消除物价和自然因素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有指标均采用自然对数,并分别用LNAG和LNTI表示,用Eviews6. 0软件进行计算。

二、实证检验

1.滞后分析。在通过多次模拟之后,滞后期数值取3、多项式次数数值取1,同时,通过远端约束,使LNTI在大于滞后期时对LNAG的作用为0。如此,通过模型分析则可以看出PDL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好。同时,PDL模型中也显示,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并且总影响计数为0.4744, 也就是说,每当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增长之后,农业经济也会随之增长,只不过其影响会逐年递减。

2.平稳性检验。为了确保检验的准确性,需要先应用ADF单位根平稳检验方式对变量进行检验,其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原始序列和一阶中,LNAG和LNTI的序列之间存在单位根,不能拒绝原假设,但是在二阶之后,而这序列之间不存在单位根,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可以了解两个变量之间所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在本文中,采用E-G两步法进行检验,通过Eviews6. 0软件,用OLS法建立LNFI关于LNTP的长期均衡方程,其估计结果如下:

然后,为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分析,用ADF对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残差序列通过了检验,证明其属于平稳序列,也就证明了LNAG、LNTI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关系,也就证明,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科技投入之间存在影响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继续构建ECM模型,其中,最佳滞后期数值取2, 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明变量之间存在影响关系。

4.格兰杰因果检验。在以上检验之后,为进一步证明检验结果,继续对LNAG和LNTI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滞后期选取1-3期,其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3年中,农业科技投入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在滞后期为1-2年中,农业经济增长是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证明,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关联性,且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

三、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

1.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并积极独立地方政府拓宽融资渠道,但是在真正落实上却存在一定欠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方面问题,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就需要对此进行有效落实[2]。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总体力度和总体数量,并由国家财政进行支持,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支出在国家总财政中所占据的比例;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融资工作,除了自身不断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之外,也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户们自主进行融资,从各个方面对融资方式进行扩充和完善,提高融资效率;最后,在加大农业科技财政投入,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应该为农业科技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院所;在高校中成立农科研小组,激活农业科技研究机制等,通过该方式,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研究效果,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研究进程,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打好基础。

2.设立重点投入对象。在国家层面上,为了能够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需要我国全面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但是在地方层面上,为了能够达到快速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增长,以此来推动国家农业经济增长的目的,就应该设立重点投入项目。首先,地方政府和农科研团队应该对地方优势资源和地理环境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和了解,重点对地方优势农业产业进行投入,解决其生产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快速拉动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也应该加大对新农业产业的研究,在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新优势产业,以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加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投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属于我国农业科技短缺方面之一,不仅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储存,也影响着地方农业经济增长和产品优势的发挥,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地方优势农产品,对其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后,农业产业发展属于长期、持续性发展,因此科技投入也应该确保长期性和连贯性,要实现产业科技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3.完善农业科研体系。拥有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是确保农业科技投入能够落实到实处的重要基础,为此,首先,我国应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虽然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但是对于实际应用和创新而言,针对的却是农业企业,因此,作为农业企业必须重视起农业科技的创新,并加强对新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带动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地方农业经济的增长。其次,重视起高效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性;就当前情况而言,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主要依靠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我国应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以及农户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通过两者的相互合作,不断优化我国农业科技,进而更好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带头作用,一方面,相关领导干部应该告诉重视起农业科技的创新,定期或者不定期进入农业产业基地以及科研院所对农业科技创新情况和应用情况进行视察;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信息平台,不仅为农业科技的科研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技术平台,同时也能够加强农业企业以及农户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并提出自身的需求,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

四、结语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国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同时也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經过研究证明,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关联性,其能够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我国应该对农业科技投入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加强财政投入、政府监督以及科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效率,并不断加强对新农业科技的应用,进而实现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05) .

[2]刘纯阳,陈准.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1(03).

[3]张晓慧,梁海兵.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09) .

科技与经济范文第3篇

自从我国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来, 科学技术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具体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 有必要从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入手, 通过积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投入力度等, 通过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达到推动区域增长的目的。基于此, 本文将着重围绕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进行初步探究。

2 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协同特征

2.1 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有研究人员通过给定投入资本和劳动投入分别用K和L表示, 将生产函数Y表示为Y=F (K, L) , 其在研究中指出, 通过运用相应科技以及经济, 可以使得Y值达到最大。从数学概念的角度上出发, Y=A (T, E) F (K, L) 这一公式当中, 科技T和经济E之间的协同关联系数表示为A (T, E) 。林春树 (2014) 在以福建省为例, 对当地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提高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和显著性, 通过对上述公式进行优化变形, 使之转化成Ln (Yt/Lt) =Ln A+αLn (Kt/Lt) +μ, 在该公式当中, 生产率和资本存量分别用Y和K表示, 劳动力要素投入量则用L进行表示, 而t代表着具体年份, μ代表着随机扰动项, α为资本劳动产出弹性。随后其通过结合福建省2000年到2014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值, 发现在福建省人均GDP在5000到10000美元之间时, 科技创新以及创意产业等则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 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科技进步之间具有较高的依赖关系, 二者不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且正相关系数相对比较高, 也就是说区域科技在不断进步下,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而不断增长的区域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区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当地出现了科技经济化以及经济科技化的发展趋势。

2.2 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根据鲁继通 (2016) 的研究可知, 其通过建立了理论模型即Ln (GDP) =C+α1Ln (RD) +α2Ln (Per, s在on) 这一模型当中, 区域生产总值和当地R&D经费支出分别用GDP以及RD进行表示, Person代表着科技活动人员, 而α1以及α2则代表则R%D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数的弹性系数。其通过结合京津冀地区2006年到2016年间的科技投入资金, R%D经费内部支出等相关数据, 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下, 不仅发现在2006年到2016年这十年间, 京津冀地区的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同区域生产总值、区域生产总值与R%D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当地R%D经费支出在增加1%的情况下, 区域生产总值将至少增长0.5%, 而当科技活动人员在增加1%的同时, 当地区域生产总值也将随之至少增长0.3%。事实上, 当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相对比较完善的情况下, 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受此影响, 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先进科学技术。而在经济学界也有大量的研究人员认为, 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为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以及顺利运用提供必要支持, 使得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中, 科学技术能够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关系,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 关于促进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的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鉴于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关系, 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这一协同效用, 实现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同步进步与发展, 首先需要积极利用各区域的政策优势。政府在立足本地区自身实际情况, 加快制定和出台有关科技发展进步的优惠政策主, 通过积极采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以及其他所氧化的形式手段, 构建起新产品、新成果发布和交流市场,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使得各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实现对接转化与交流合作, 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至科技研发与运用当中。

3.2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在推动区域科技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引进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优秀的科技人才。如陈晓丽、李恒等人 (2013) 通过对韩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以及科技发展进行研究, 着眼于韩国现代公司, 在研究过程中其发现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现代公司大力引进德国和美国的先进发动机技术以来, 先后成立了将近上百亿美元的开发基金, 通过积极建立研究所以及相关研究机构, 在20世纪90年代便已经成功自主研发出汽车发动机。在1984年到2004年这十年间, 美国专利商标局中的韩国专利批准数从原来的几十件迅速增长至4000余件。

4 结语

通过本文对区域经济和区域科技进步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分析, 可知区域科技在不断进步下能够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不同发展的区域经济也能够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能够将二者的协同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地区还需要充分立足自身实际情况, 在积极发挥自身政策优势的同时, 主动加大科技投入以及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从而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科技进步的协同发展。

摘要:我国在一直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原则下, 通过持续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 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使得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相较以往出现了大幅提升。而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区域经济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增长情况, 区域科技进步通过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关系正在逐渐显现。因此, 本文将通过重点分析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 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有效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

关键词:区域经济,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春树.福建省经济增长与科技贡献协同发展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 2014 (3) .

[2] 鲁继通.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效应与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科技与经济范文第4篇

摘要:科技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随着江苏省进入集约经济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对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凸显,也对淮安市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的分析,从资源投入、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等方面论述淮安市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健全科技市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等角度论述淮安市科技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技市场;高新技术产业

1 引言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发展快速化的背景下,科技已成为促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进步进程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处苏北的淮安市虽身处长三角,但经济社会发展较长三角地区落后,而科技发展迟缓、未与经济形成协同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寻找促进淮安市科技活动发展的措施,增强淮安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8亿元,基本形成了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发展快速,不仅R&D投入由2002年的0.23%增至2010年的1%,人均GDP也由2002年的7267元增至2010年的27999元。淮安市科技发展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科技经费投入,从2002的22945.7万元增至2010的13.15亿元,增长了5.73倍。在科技人才队伍投入方面,2004年科技活動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0.18%,2010年已增至0.33%。在科技政策投入方面,淮安市不断完善科技政策,现已形成以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平台建设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科技企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科技政策体系。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淮安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淮安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稳步提高,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仅为12.98件/10万人,2010年增至102.44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41.436%。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仅为4.05件/10万人,2010年增至24.35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9.761%。2004年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3.3%,2010年已发展到12.39%,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3.956%。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88%,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19.79%。已初步形成以IT产业、特钢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第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形成的社会共享平台;是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的公共科技服务载体。截至2010年底淮安市拥有科技企业15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省级以上2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这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3 淮安市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资源投入不足

第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R&D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R&D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工业化中级阶段,R&D投入强度约为1.5%~2.5%;工业化高级阶段,R&D投人强度一般大于2.0%。2009年淮安市人均GDP23277.17元,根据2009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折合美元3408.98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见表1)淮安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属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淮安市2009年R&D投入强度仅为0.9%,2010年淮安市R&D投入强度为1%,也未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1.5%的下限,因此从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淮安市的R&D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科技人员投入不足。道格拉斯的研究表明,劳动是生产投入的主要要素,且人才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应与区域经济机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纵观淮安市经济发展情况,从2005年开始淮安市经济高速发展,年人均GDP增速高达19.5636%,而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增速为-4.4236%,淮安市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淮安市人均GDP增速。由此可见,淮安市科技人员投入落后于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

3.2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

淮安市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科技市场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不利于淮安市科技成果转化。淮安市科技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中介服务不足、科技市场政策不健全三个方面。

第一,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淮安市科技经费主要来源有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和国外资金。从近几年科技经费筹集数据的平均值来看,政府投入占科技经费的10%左右,企业资金为60%左右,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银行贷款)不足30%,而海外资金仅为3%。融资渠道单一致使企业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不利于科技活动的开展。

第二,中介服务不足。淮安市科技服务业起步较晚,整体规模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2010年江苏省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45家,而淮安市仅有6家;有科技服务机构1044家,而淮安仅有38家。由于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服务机构,既不利于淮安市科技服务业集聚,也不利于淮安市科技活动的发展。

第三,科技市场政策不健全。科技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由于缺乏引导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不利于淮安市技术市场的发展;缺少规范技术市场行为的规范制度,不利于技术成果交换活动的展开;缺少风险投资等拓宽技术融资渠道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不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这些政策的缺失不仅会制约淮安市科技市场的发展,也会制约淮安市科技活动发展。

3.3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

在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时,可以借助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量/GDP的增量)指标来判断。分析2011年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见表3)发现,江苏省13城市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平均值为95.951%,而淮安市2011年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1.44%,远远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在江苏省内,淮安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对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

3.4产学研合作任重道远

(1)产学研合作的渠道不畅。淮安市部分企业和科研单位还处于半封闭状态,并没有进行有效的产学研结合。一方面企业在花高薪聘请人才,花较长时间开发成果;另一方面,高校与科研机构积聚了大量的人才和众多成果,因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无法进行转化。

(2)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不完善。一方面,由于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引导政策和激励政策,导致缺乏合作的动力和途径,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产学研合作的资源整合、人才引进与激励政策,产学研各方内在动力不足,也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开展。

4 淮安市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4.1 健全淮安市科技市场

(1)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一,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融资机制与激励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和产业,放大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第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对技术开发经费达到一定数额或R&D費用占销售额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政府给予其优惠政策。

第三,完善银行贷款制度。针对民营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议加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加大向民营科技企业倾斜的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充实和增加担保基金,放宽对中小科技企业贷款的担保条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打通融资渠道。

(2)完善中介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担负着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角色的任务。淮安市应该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完善中介服务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促进科技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科技市场保障机制,是为保障科技市场健康、良性发展而提供的物质和制度条件的机制。科技市场保障制度主要应该是制度的保障。科技市场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科技管理政策、奖励政策、科技教育政策、技术市场政策、技术交流政策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4.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1)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淮安市在建立多元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该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淮安市企业或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实施的高新技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使关键技术实现集成创新的项目产业化,促进淮安市科技成果的转化。

(2)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一方面,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研发战略合作机制,为科技成果的集聚和转化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形成政府为制度创新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研究主体、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合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向企业流动。

(3)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扶持

积极营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共建研发机构、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探索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科技信贷、科技担保、风险投资等方面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园,提升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积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4.3.1制定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

第一,引导政策,以淮安市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目标为基础,制定引导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第二,激励政策,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优惠政策,一方面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吸引区域外部资金进入本区域,促进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4.3.2加强科技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分工合作,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

科技工业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经济特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形式。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吸引了日韩、港台、欧美等国家、地区的企业200多家,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企业集群,这是导致开发区内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化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应以强化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约束作用,促进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引导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布局,使企业在规模、功能等方面形成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4.3.3加快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努力培育科技企业发展

科技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础,强化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应以推动技术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成长为根本。淮安市应该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来加快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结合淮安市培育大产业的战略部署,紧紧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科技企业的发展促进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峰,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J].金融经济,2010,(16):82-83.

[2]陈铖,李晓琳,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19):184-185.

[3]郭华玲,试论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管理及政策[J].江苏科技统计,2009,(6):5-6.

[4]贡光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研究[J].科学与技术,2008,(2):40-43.

[5]淮安科技信息网[EB/OL],http://www.hainfo.ned.

[6]淮安统计局[EB/OL].http://tjj.huaian.gov.crd.

[7]江苏科技统计网[EB/OL].http://www.jssts.corn/.

[8]姜钰.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9]葛万锋,安徽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战略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41-44.

[10]张立军,王瑛,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与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2):128-129.

[11]祝尔娟.构筑区域科技高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J].天津行政学院院报,2007,(8):21-22.

(责任编辑:赵媛)

科技与经济范文第5篇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大学科技创新为经济与产业变革的驱动力已经成为共识,并且在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大学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成功案例。我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系统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与变革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联系,亟待在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转化的意识、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与营造市场与学术的对话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大学;科技创新;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温正胞(1976—),男,浙江平阳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一、大学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从来没能像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样受到推崇与重视。在知识被视为最重要资源的时代,科技创新的重镇——大学,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站。人们对大学的看法,在科技创新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奇迹般的贡献的影响下,经历了从“象牙塔”到经济发展“动力站”的转变,大学的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功能的出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被看作是这一伙伴关系的典范,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互相需求的产物,它为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适合的环境。”[1]大学如何通过其所擅长的科技创新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与推动,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事实上,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知识创新,尤其是大学科技创新在促进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各国都加大了激励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力度。比如,像硅谷这类大学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发的效应,使得美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接连发表了以《美国竞争力计划》《国家创新教育法》和《领导力的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等为代表的十多份研究报告,这些报告要求国家加大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教育与研发投入,助推科技创新成果对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竞争力提升来保持美国领先世界的战略目标。同样,我国政府对高校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引领与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予以高度重视,期望也非常高。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6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更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们国家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的科技发展目标。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更是把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为重大任务。

二、大学科技创新与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现实困境

可以说,知识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与内涵之一就是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竞争力,尤其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于处在世界知识体系的底部的发展中国家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世界第二,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是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粗放型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只是纯粹的数量优势。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则证明了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美国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形成了科技研究创新活动与商业活动的密切接触,从历史的传统来看,美国的大学一直以来以其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回报经济发展对大学的支持。”[2]

从理想的角度,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比较可观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宏伟目标的推动下,国家对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资助与投入比例大幅增加。北大、清华、浙大等一批“985”高校以及一大批“211”高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技术创新数量非常可观。在论文与专利数量等指标上,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并不是一无是处。关于这一点,各级政府部门与高校自身发布的各类科研成果论证、鉴定及获奖的数量就是很好的佐证。

但是,数量可观的大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不会带来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与许多美好的愿望一样,认识到某件事情的美妙与重要同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这件事的美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应然的乌托邦往往很美丽,实然的尘世却往往困苦不断。国家对大学的巨资投入与特殊制度安排使大学有条件创造出数量可观的科技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没有转化生升力,也没有创造出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美好现实。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论与政策文本层面,距离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导致大学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存在困境的原因与突破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和产业发展来看,在大学文化与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以及大学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与发明专利转化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限制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理想功能实现的障碍。

就大学文化而言,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一直以来未能形成走出“象牙塔”的文化。许多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习惯于停留在“象牙塔”及其主管部门间的申报与论证、鉴定、颁奖的层面。大学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在形成结论之后,往往以论文与研究报告为终结,以获得主管部门的鉴定与颁奖为终结。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躺在大学的研究机构中。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一直以来未能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升级。可以说,行政化色彩明显的大学存在方式直接决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方式。在大学大部分资源都依赖于行政手段计划分配的体制背景下,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必然不会自主去寻找市场需求,其市场价值也必然不被重视,因为行政化的科研课题申请与科技成果获奖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哪怕非常需要科技创新成果来实现产业升级,也可能会有个别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获得了成功,但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的联系必然是缺位的。

同时,我国目前还缺乏保证或推动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政策与法律条件。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保证转化过程的高效与合理。但目前我国对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与转让等规定缺乏明确与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接受国家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的认定模糊,对其转让与获益的分配等重要政策与法律的制定更是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者、发明者、开发者在当前的规定当中看不到有效的激励,自然不会致力推动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通过制定适当的法律,改革现有的大学科技创新转化的制度,从合法性与合理性上来保障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不仅需要充分强化以重点大学为龙头、以众多地方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引领意识,更需要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改变对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方式,强调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且为这种应用提供有效的激励和合法性保障。

“科学技术只有被应用到生产中,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高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成功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更新速度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3]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的现实条件,以及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的依赖与强调,已经足以让人们对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产生美好的联想。从政府到高校、企业,从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者到企业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转化机制。而要想破解我国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首先需要解决大学科技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国大学中科技创新工作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科研能力上,都有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拥有良好的学术创业传统的同行相比,他们还存在集体无意识。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创业意识,以及在积极进行学术与市场对话的能力方面亟待提高。其次,要从合法性上解决大学科技创新转让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制度问题,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在保证科研成果数量与水平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激活这些数量与规模可观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以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其真正的功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府需要解开大学行政化的桎梏,在大学自主进行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之间架起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实现学术与市场的有效对话,将市场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进行有机制融合,需要在大学中营造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创新与学术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胡钦晓.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14-18.

[2]Partick J,Kelly Briant T,Prescott.Amerca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s ability to compete global economy[J].Change,2007(3/4):33-37.

[3]许桂清,黄锐.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

上一篇:建筑工作管理下一篇:劳务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