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

2023-09-20

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第1篇

摘要:时代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在这一背景的加持之下,我国的诸多科技项目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取得了诸多不斐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可行性论证不足、缺乏动态监测、科技项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又极为重要的工作,管理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到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策略,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否则会影响到科技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此,本文对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科技项目的工作重点在于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对优秀科技项目的推广,可促进我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科技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科技项目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若是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科技项目的推进必然会受阻。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充分明确科技项目的特点,并高度重视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积极寻找策略,解决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促进我国科技力量的长久发展。

一、科技项目的特点

首先是创新性。创新性是科技项目最大的特点。科技项目的立项研究实质上就是通过对新的研究方向的确立来促进其所对应的科学领域的新发展,换言之,没有创新意义就不具备立项研究的条件。其次是指向性明确。任何一个科技项目在正式立项之前就要确立好明确的研究目标,如针对某项技术所提出的新思路、创新性应用等,如此才能从针对性的研究获得新的收获,取得科技上的新突破,进而促进某一领域生产效率的提高,带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最后是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并存。这主要是由其前两个特征所决定的。由于科技项目是在原有基础及理论上提出的新的研究方向,需要通过不断地实验来得到结论,这一过程中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这些不确定因素有时还会伴随一定的风险。

二、科技项目管理概述

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是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对与项目相关的各种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科技资源的协调统筹,具体工作环节包括项目立项、项目计划与控制、项目验收等,涉及对风险、质量和进度的管理。总而言之,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唯有不断完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保证科技项目的顺利推进。

三、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可行性论证不足

在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在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的过程中,要围绕项目主体的先进性、可行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展开详尽的研究。但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项目论证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技术方案的分析不足,对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及项目开展的必要条件的论证不够充分;对生产能力的调研不够全面,使得项目开展进度慢;对项目的前期投入与后期产出的分析论证不够充分,导致实际效果与预期差距较大等。

2.缺乏动态监测

在科技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动态监测是十分关键的管理内容,若是这一环节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则极易导致科技项目的开展遇到问题。但目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动态监测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使得项目开展效率大打折扣。

3.科技项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一些企业管理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这也是在科技项目开展过程中导致项目研究进展缓慢的一个原因。具体表现为:部分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未能对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造成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人力和财力的浪费,项目研究未能朝着明确的方向发展;科技项目管理队伍中专业技能型人才不足,难以及时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以上因项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种种现象若不加以及时解决,势必会阻碍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

4.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科技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很多時候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科技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也与管理人员对所管理的科技项目的认识不足有关,因而无法拟定、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不利于科技项目的有效有序开展。

四、科技项目管理对策

1.更新管理理念

优秀的科技项目成果有助于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在科技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相应的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到位,而想要做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则需要相关人员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关注本领域科技成果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在项目立项的论证过程中能够做出科学严谨的决策,保证后续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统筹,促进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及推广应用。

2.完善项目监控评价系统

为保证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项目管理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自身应当发挥出的职能,应根据具体的项目,科学引进先进的项目监控评价系统,在引进过程中,需要保证相应监控评价体系具备项目论证、项目监控及项目评估等功能,如此方能保证能对科技项目的全部进展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评价,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咨询与建议的作用。不仅如此,为了使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加客观,在通过监控评价体系对科技项目进行跟踪反馈时,可让相关的中介机构介入,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总结,促进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有序进行,保证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

3.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及专业性

科学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是保证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依据。为此,相应的管理单位及部门首先需要结合行业的特点及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管理人员在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行为。此外,还要在管理人员的招聘及管理培训上下功夫,严把人才关,这样才能保证科技项目沿着正确的轨迹顺利开展。比如,在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招聘中,需要提高门槛,引入经验丰富、专业能力高的管理人员,以便能在管理过程中及时解决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项目的开展进度。此外,还要定期开展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当涵盖成本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能够对科技项目管理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做法,给出科学的建议,促进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保证科研开发工作的实效性。

4.完善科技项目管理考核机制

有了完备的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需要建立健全相配套的科技项目管理考核机制,这样可以使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到项目的整体状况,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群力群策,及时解决问题。并且,要对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奖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将科技项目的考核结果与项目管理人员的奖金、晋升等相联系,如此能更好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责任心,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进而不断提高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水平。

五、结束语

科技项目工作的发展、新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但因科技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也因此使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所以需要有相应的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辅助,但当前的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相关企业及人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准问题的根源,及时采取对应策略,以有效发挥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杨莉.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0):79.

[2]赵良堂,陈先有.应用项目管理的思路正确处理装备质量与进度的关系[J].质量与可靠性,2012(02).

[3]王彧.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18(02):2.

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第2篇

实施办法的通知

(桂政办发〔2016〕11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实施办法》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20日

广西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和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资金的使用原则、筹措方式及支持方向

第二条 为强力推动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2017年至2020年,设立自治区本级财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归口自治区科技计划管理厅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厅际联席会议)管理。

第三条 加大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持,建立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与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联席会议。统筹使用上述两项资金,重点瞄准关系广西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研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建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等。

1

第四条 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关系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平台等建设。其他资金按照“来源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统筹用于支持《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主要包括:引导企业开展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及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推进创新开放合作等。在存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也可用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确定的其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任务。

第五条 按照“先盘活存量、后使用增量、不突破总量”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使用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有关资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盘活自治区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存量资金。

第六条 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通过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财政科技计划资金后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担保补贴等,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等参与科技创新,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

第七条 鼓励市县加大投入。全区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第八条 完善投入方式。按照“一次核定、分年安排、滚动使用”的原则,通过编制有关财政中期规划,将财政科技投入从一次性拨款向更加注重滚动支持的方向转变;按照“先组织实施,后拨款补助”的原则,通过财政科技计划资金后补助,将财政科技投入从前期投入向更加注重后期补助的方向转变;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通过盘活存量资金、增加增量资金、整合科技计划,将财政科技投入从零散投入向更加注重集中扶持的方向转变;按照“政府与企业共担”的原则,通过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贷款贴息、保费补贴和担保补贴2 等方式,将财政科技投入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方向转变。

第三章 改进和加强管理

第九条 根据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实行部门预算批复前项目资金预拨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及时使用项目资金。

第十条 简化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合并自治区本级科技项目中的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科目,由科研人员结合科研活动实际需要编制预算并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其中不超过直接费用10%的,不需要提供预算测算依据。

第十一条 自治区本级各科研院所、高校可根据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需要,按照精简高效、厉行节约的原则,研究制定差旅费管理办法,合理确定科研和教学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等级和住宿费标准。对难以取得住宿费发票的,经所在单位核实确认后,据实报销城市间交通费,并按规定标准发放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

第十二条 自治区本级各科研院所、高校因科研、教学需要举办的业务性会议(如学术会、研讨会、评审会、座谈会、答辩会等),会议次数、天数、人数以及会议费开支范围、标准等,由自治区本级各科研院所、高校按照实事求是、精简高效、厉行节约的原则确定。

第十三条 会议代表参加会议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原则上按差旅费管理规定由所在单位报销。因工作需要,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对确需主办单位负担的城市间交通费、国际差旅费,可由主办单位在会议费等费用中列支。

第十四条 下放预算调剂权限。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将直接费用中的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及其他支出预算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调剂时,由科研项目组负责人

3 提出申请,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自行审批确认。

第十五条 明确劳务费开支范围。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以及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均可按规定标准开支劳务费。

第十六条 明确劳务费的开支标准。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根据其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其社会保险补助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

第十七条 明确劳务费预算不设比例限制。劳务费由项目申请单位结合单位实际和相关人员参与项目的全时工作时间,据实编制。

第十八条 下放间接费用使用管理权。间接费用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和经费额度协商提出分配方案,在科研项目预算(书)中予以明确后,分别纳入各自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第十九条 提高间接费用比重。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项目中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研发类项目,均要设立间接费用,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一定比例:100万元以下的部分为20%,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为15%,200万元以上的部分为13%。

第二十条 加大绩效激励力度。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项目承担单位在统筹安排间接费用时,要处理好合理分摊间接成本和对科研人员激励的关系,绩效支出安排要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在对间接费用中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进行分配时,科研人员由所在课题组负责人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对有关科研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本级各科研院所、高校可自行采购科研仪器设备,自行选择科研仪器设备评审专家,并要切实做好设备采购的监督管理,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可追溯。

4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门要简化政府采购项目预算调剂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审批流程,对进口仪器设备实行备案制管理。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实施期间,年度剩余资金可由项目承担单位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第二十四条 项目任务目标完成并通过验收后,结余资金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在两年内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并将使用情况报相关主管部门。两年后未使用完的,按规定收回。

第二十五条 对未通过验收和经过整改才予验收的科研项目,或信用评价较差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结余资金按原渠道收回。

第二十六条 进一步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自治区本级各科研院所、高校可结合本单位实际,在部门预算中编列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支持本单位青年研究人员自主开展探索性研究,相应取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本级部门预算中安排的用于基本科研业务的专项。

第二十七条 基本科研业务费由自治区本级各科研院所、高校结合本单位实际安排、使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相关申报、立项、结题验收的规章制度。

第二十八条 自主规范管理横向经费。项目承担单位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委托方要求或合同约定管理使用。

第二十九条 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可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财务助理所需费用可由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情况通过科研项目资金等渠道解决。

第四章 加强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审计、监察、财政、科技和其他行业主

5 管部门等在内的自治区本级科技经费监督检查体系,充分调动和协调各方的监督力量参与自治区本级科技经费的监督检查。提高监督检查质量,规范各类检查评审。健全完善对科研项目的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制度。

第三十一条 加强预算绩效评价。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项目应按相关规定编报预算绩效目标,并对其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或再评价。

第三十二条 加强内部管理。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是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强化法人责任、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确保接得住、管得好。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要加强预算审核把关,规范财务支出行为,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保障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要实行内部公开制度,主动公开项目预算、预算调剂、资金使用(重点是间接费用、外拨资金、结余资金)、研究成果等情况。

第三十三条 加强对监督检查和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监督检查和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对各类违规使用经费的行为,按规定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追回已拨项目资金、取消一定期限内科研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严肃处理,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告。涉嫌违纪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2016年年底前,自治区本级各科研院所、高校要制定出台差旅费、会议费内部管理办法,其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厅和科技厅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此前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6

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第3篇

摘 要:从目前政府科技项目管理来看,基于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立项监督措施和项目实施监管办法,促进项目成果的有效应用,是当前政府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政府科技项目管理的现状,在科技项目国内中还存在只注重立项,在验收和转化环节管理不到位,科技项目缺乏开放性、项目评价环节注重形式,对整个科技项目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想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有效性,就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科技项目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结合政府科技项目管理经验,在政府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认真分析现阶段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整个政府科技项目管理而言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当前政府科技项目管理实际,在具体管理中,应当积极打破学科限制,鼓励跨学科项目创新发展,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过程监督,同时,加强对科技项目的引导,提高项目单位能力,通过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做好项目转化及应用。通过这几方面措施,能够为政府科技项目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政府科技项目管理有序发展。

一、科技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只注重立项管理,在验收和转化环节管理不到位,成果转化与应用程度不足

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中,虽然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但是受到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影响,在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只注重立项管理,忽视项目的验收和转化等问题。在立项管理中,往往采取的管理措施较为严格。从项目的确立,科技项目的立项管理以及科技项目的审批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较为得力,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验收手段和评价措施,在科技项目的验收和转化环节中,存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导致整个科技项目在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科技项目的验收及转换,对科技项目的实施和科技项目成果的评价带来影响,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科技项目在管理中只能起到立项的作用,在项目的验收及转换环节中,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影响科技项目的实施,制约了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科技项目管理中不仅仅要加强立项管理,同时还要做好验收和转化环节的管理。

科技项目管理的目的在于推动科技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保证科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及时将研究成果在社会上进行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使科技成果能够及时的转化成新产品和新工艺,对提高产品的产能以及发展新技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政府科技项目管理过程来看,在项目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政府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导致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只重视形式的管理和成果的评价,对整个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关注度不足,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在资源配套科技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及科技项目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导致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不利于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落地实施,导致科技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未发挥其应用作用。

(二)科技项目缺乏开放合作机制

基于对科技项目的了解,科技项目在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做好项目本身的内容管理之外,同时还要建立项目的开放合作机制,使整个项目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能够增加科研项目合作方,能够在项目管理有效性和科技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取得积极效果,使科技项目能够从单一的科技项目转化成综合项目,发挥科技项目的扶持作用,使科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取得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政府科技项目的管理来看,往往采取了科技项目单独研发的方法,虽然实现了对科技项目的分类管理,但是科技项目缺乏开放合作机制的问题凸显出来,对整个科技项目的合作机制建立和科技项目的具体实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做好科技项目的开放合作机制建设,增加科技项目的开放程度,对整个科技项目的实施和科技项目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应当加强科技项目的开放机制的建立。

(三)项目评价环节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

基于科技项目管理实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注重项目的过程监督。结合科技项目合理实际,在项目评价过程中,既要重视项目实施形式的评价,也要重视项目内容的评价,使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相同,能够达到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果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科技项目的管理过程来看,科技项目在管理中存在着只注重形式的评价,对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过分关注于实施的形式是否达标,对整个项目的实施内容和项目的实施情况关注度不够,导致科技项目管理形式化,严重制约了科技项目管理的实施,使科技项目在管理有效性和管理针对性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制约了科技项目管理的实施,不利于科技项目管理的落地。因此,有效改变项目评价环节,只注重形式评价的问题,对当前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影响。

二、科技项目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验收和转化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

基于科技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要做好科技项目的立项。在验收和转化环节,应按照科技项目的类别、内容和特点,建立验收和转化制度,保证科技项目在管理中,能够做到立项规范、验收和转化管理科学合理。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应分析科技项目面临的转化风险,并从科技项目的整个开展流程入手,建立项目转化机制,实现对科技项目转化与应用的管理。除此之外,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科技项目在具体内容和类别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科技项目应用效果,应对科技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科技项目的应用效果。建立科技项目名录,跟踪科技项目的推进进展,落实科技项目管理措施。通过分类管理的方式,能够解决科技项目应用中存在的应用问题。通过以上措施,能夠提高科技项目的发展质量,使科技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推动科技项目管理行为的落地,为整个科技项目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科技项目管理中,政府管理部门可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资助模式,通过后补助经费的引导作用,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需求与国家目标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面向结果的补助,可有效避免科研经费挤占、挪用等现象,有效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同时有效的解决了项目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不高的问题,保证了政府资金落到实处。

(二)提高项目单位能力,建立开放合作机制

基于科技项目管理的特点,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政府应加强对科技项目的引导,应当提高项目单位的研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照项目目标项目流程实施,同时提高项目实施的有效性,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照项目的特点、项目的要求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通过对项目实施单位的辅导和孵化,使項目实施单位能够了解项目的特征,能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具体实施要求展开,项目管理工作通过对项目单位实施能力的强化,能够减轻政府科技项目的难度,使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中能够做好宏观的监督和指导,能够为整个科技项目的管理提供必要支持,解决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技项目管理中,应根据科技项目的特点和类别,分析科技项目的难度情况,通过建立开放合作机制的方式,将科技项目内容分拆,形成多个机构联合研发的局面,发挥科研机构的优势,合力推动科技项目的研究,使科技项目在研究中,能够通过多个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式,提高科技项目的研发效果。在开放合作机制建立中,应建立科研机构名录,指导科研机构相互合作,提高科技项目的研发质量。

(三)加强项目过程监督,做好内容管理

基于科技项目管理实际,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政府应作为主导力量,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使科技项目在管理中能够有项目管理制度作为依托,能够按照项目管理制度的要求,指导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同时,加强项目过程监督,保证项目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全程监督,既注重项目实施的形式,同时也注重项目内容,使项目管理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内容方面得到加强,做到形式符合要求,内容上满足研究需要,为整个科技项目的落地实施和科技项目成果的转换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应明确管理要求,将项目的过程、形式和结果均列为考核指标,根据项目管理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有效的监督,实现全过程监督,保证科技项目在形式和结果方面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根据科技项目管理的实际特点,对项目开展形式进行论证,对项目结果进行总结和验收,以此保证科技项目在管理中取得积极效果,形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因此,加强项目过程监督,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是提高政府科技项目管理有效性以及满足政府科技项目管理要求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通过对科技项目管理的了解,目前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科技项目的实施。因此,政府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应立足科技项目管理实际,出台多种有力政策,推动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应当从打破学科限制鼓励,跨学科项目创新发展,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过程监督,加强对科技项目的引导,提高项目单位能力以及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做好成果转化及应用,解决政府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科技项目管理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1]石杨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方法探析——以A企业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5):189-190.

[2]高晓峰.科技项目管理现状与管理系统研发的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8(13):248.

[3]都礼昌.科技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31):163.

[4]周宏虹,蔡桂兰,邹倩瑜.广东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9):93-98.

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首先对知识资本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现有研究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知识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机理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建立以H-S-C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以克拉玛依市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将回收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多阶段回归模型分析,最终吸引人才数、专利数、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科技信用四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模型效果较为良好。

关键词:知识资本;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机理;多阶段回归模型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理论也成为了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新生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知识资本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合理地管理和运营企业的知识资本,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因而研究知识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机理及价值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

1. 知识资本研究综述。

(1)知识资本的内涵。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一词最早是Senior(1836)提出的,其最初的含义等同于人力资本,是指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之后,经济学家J. K. Calbraith在1969年将知识资本的内涵扩大到了“做出贡献的活动”,他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而不是固定的资本形式。后来,美国学者斯图特(Stewart)对知识资本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Stewart,1991),认为知识资本是“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顾客忠诚以及企业的文化、制度和企业运作过程中所包括的集体知识、经验等,将知识资本内涵扩大到组织。

学术界对知识资本的内涵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将知识资本内涵的发展历程汇总于表1。

从知识资本内涵的发展看,知识资本的内涵随着研究的发展更加丰富,从知识资本提出时简单的个体资本内涵到现在复杂的组织资本内涵,知识资本能为组织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2)知识资本的构成。了解了知识资本的内涵后,还需要对知识资本的构成进行剖析。国内外学者对知识资本的构成划分不尽一致,当前有关知识资本构成的主要观点汇总于表2。

对知识资本的构成划分最具影响力的是Stewart,将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结构资本(Structure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顾客资本又称为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包括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结构资本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企业文化等,顾客资本包括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等。社会资本比顾客资本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借助Nahapiet & Ghoshal(1998)对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是企业(包括其内部成员)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通过对其他学者知识资本的构成研究发现,大多数学者对知识资本的划分都可以归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个部分,因而本研究对知识资本的构成也是基于H-S-C这三部分。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现状。本文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本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因而要对现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有所了解,本研究使用UCINET软件对搜集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文献进行了关键词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发现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围绕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机制、创新能力、政府支持管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综合评价这6个方面。

(1)成长机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的研究数量众多,研究主要是基于不同角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因素进行归纳,主要有:创业者、治理结构、人力、融资、生产运作、产品和市场、研发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不是单一因素起作用的,而是多因素综合协同影响的。

(2)创新能力。创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Graham Beaver(2001)认为创新和战略管理能力是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创业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李颖灏(2007)等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即是企业创新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曹兴(2010)等则更精练地指出技术创新能力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中处于绝对的核心与支配地位。

(3)政府支持管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源匮乏性和基于科技的产业带动性,决定了其成长离不开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而政府则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个主体。

(4)产业集群。主要研究集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盛世豪(2004)、朱秀梅(2008)、张铁山(2009)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主要从集群网络结构,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资源可获得性、根植性和创新氛围这三个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产生影响。

(5)发展模式。学者们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从资源角度,姚晓芳等(2008)定义了包括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9项资源在内的创业资源,并构建了资源需求曲线,类似一种成长路线图,较为完备地梳理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资源模式。

(6)综合评价。学者主要是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环境,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素质、成长性、价值和性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

3. 小结。通过知识资本的文献总结得出:知识资本能够为组织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形成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现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成长机制和发展模式。很少对知识资本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知识资本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二、 知识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成长周期短,成长速度快;知识是生存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独特性,本文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本和创新研发活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本,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创造、形成和积累,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知识资本的构成选用Stewart的H-S-C三部分构成: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然而这三部分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作用的整体,正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最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成长。将知识资本的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知识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绘制如图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居于核心位置。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科技人员,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并且人力资本是知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载体。没有科技人员,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会变成一具空壳,无法进行科技研发创新活动,因而不能生存,更谈不上成长。

社会关系作为社会资本的初始形态,随着演化进程,社会关系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网络,并在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企业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一种能力,即社会资本(关系资本)。社会关系网络是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单位,从企业社会关系扩展而来的,由全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而组成,社会关系网络本身不是资源,而是一种获取各种资源的渠道。上图中显示:社会资本可以为企业吸引人才进行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本,为企业引进各种科技项目,支撑企业的研发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科技人员在研发创新的过程中,会不断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和企业文化,并且这些无形资源会不断积累,最终沉淀为企业的结构资本。结构资本具有很强的粘性,企业长期形成的愿景和文化,能够产生很强的人才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因而不断壮大企业的人力资本。

由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协调起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是以科技项目作为基础的,通过科技项目研发获得技术成果,技术成果主要表现为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和技术产品。通过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可以形成大规模生产的科技转化产品。通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技术的服务和咨询等业务,形成企业的利润流。知识资本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地进行研发创新,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会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三、 实证研究

1. 样本说明。本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活动是科技研发,科技研发又是以科技项目作为支撑,项目组成员就构成了一个研发团队,科技人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资源,因而不同的项目组就构成了整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因而本文选取这48家企业的有代表性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项目都是克拉玛依市科技局资助的项目,并且都已经结题。本研究的第一手数据是通过对这些项目承担企业的负责人访谈和实地问卷调研获取。

2. 指标说明。本文主要研究样本企业的知识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作用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率作为因变量,用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进行衡量。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指标的数据都是以科技项目为基础。

(1)人力资本中培养人才数、吸引人才数都是通过调查该科技项目过程中培养和吸引的人才数量,均为定量指标。

(2)结构资本中论文数和专利数为定量指标,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均属于定性指标,创新机理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①顺利按期结题的奖励;②发表论文的奖励;③申请专利的奖励;④技术成果的奖励。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①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是否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②企业为项目实施是否制定了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③企业为项目实施对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情况。创新机理机制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两个指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调查问卷进行1-5级量表量化。

(3)社会资本指标用企业的科技合作和社会信用两个指标进行测度,科技合作指标使用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院所合作数和是否成为长期合作伙伴衡量,社会信用指标由企业获得的相关荣誉、金融机构对其的信用等级和银行授信额度进行测度。

(4)成长率指标则用该企业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三年的平均利润增长率衡量。

3. 回归分析。由于各指标之间具有不同的量纲,为剔除量纲对回归模型的影响,将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人力资本指标、结构资本指标和社会资本指标都属于效益型指标,效益型指标是指该指标值越大所表示的区域科技竞争力就会越大,对其进行变换的公式为:

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多阶段回归模型分析,第一阶段分别将成长率指标与人力资本指标、结构资本指标和社会资本指标进行回归;第二阶段将成长性指标与通过t检验的指标进行组合回归,形成拟合效果最佳的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模型1:G =0.240+0.007 H1+0.288H2,吸引人才数H2具有较大回归系数,并且在0.0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说明相比H1,H2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更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模型1的拟合优度R2较低,只有0.451,综合表明模型1的效果不理想。

模型2:G=0.272+0.128S1+0.167S2+0.093S3+0.187S4,其中S1、S2、S4具有都具有较大系数,但是S1没有通过t检验,说明S2、S4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更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模型1的拟合优度R2只有0.473,说明结构资本指标不能很好的解释成长性指标,因而模型2的效果不理想。

模型3:G=-0.126+0.002C1+0.758C2,其中C2对G有显著地正向作用,说明相比C1,C2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模型的拟合优度也不够理想。

模型4: 将被解释变量G与所有一阶段模型中通过t检验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G=-0.017+0.174 H2+0.066S2+0.076S3+0.218S4+0.722C2,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84,与一阶段模型比较,拟合优度有所提高,但是S3没有通过t检验。

模型5: 在模型4的基础上,将没有通过t检验的S3剔除,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模型:

G=0.010+0.147H2+0.065S2+0.179S4+0.692C2,该模型除常数项,所有变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t检验,并且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75,综合表(下转第93页)明模型5的拟合效果最佳,因而本文也将模型5作为最终回归模型。

四、 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对知识资本的内涵和构成进行总结,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现状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现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型性中小企业的成长机制、创新能力、政府支持管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综合评价这6个方面。然而目前学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本作用机理研究较少。

理论分析部分,利用知识资本的H-S-C结构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了知识资本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模型。研究表明在知识资本构成中,人力资本起着核心作用,结构资本对人力资本具有粘性,社会资本能够吸引人才和引进科技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活动是科技研发创新,研发创新是以科技项目作为支撑。知识资本能够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实证研究部分,选用了克拉玛依市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已经结题的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构建了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社会资本和企业成长率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测度及指标数据的处理进行了阐述,利用Eviews软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多阶段回归模型分析,最终吸引人才数、专利数、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科技信用四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回归模型G=0.010+0.147H2+0.065S2+0.179S4+0.692C2的效果也较为良好。

然而,本文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科研管理理论借鉴相对较少,指标选取较为简单,并且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定性指标量化主观性较大等。由于本研究收到中国科学院的课题资助,本文后续将不断优化指标体系,扩大样本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提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做出实际贡献。

参考文献:

1. 仇元福,潘旭伟,顾新建.知识资本构成分析及其技术评价.中国软科学,2002,(10):115-119.

2. 罗放华,任华南.企业知识资本风险管理研究.财会通讯,2007,(4):47-49.

3.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 (23):242-266.

4. Graham Beaver. Innovation, high techno- logy and the new enterprise. Strategic Change, 2001,10(8):421-426.

5. 李颖灏等.基于创新力与控制力动态均衡的企业持续成长路径分析.科研管理,2007,28(4):67-72.

6. 曹兴,陈琦,郭然.高技术企业成长模式重构及实现方式.管理学报,2010,(4):570-576.

7. 盛世豪,王立军.产业集群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1):68-72.

8. 朱秀梅,方永刚,沈莹.集聚经济效应对新创企业资源获取和整合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8,(5):74-78.

9. 张铁山,赵光,集群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9,(1):31-35.

10. 姚晓芳,张宏,科技型创业企业资源需求曲线的案例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1):132-13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基金项目(项目号:Y0510NY00)。

作者简介:霍国庆,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玲娟,中科院研究生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后;张晓东,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8-26。

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第5篇

摘要: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从项目选择与确定开始,项目负责人的任命、计划的拟订和实施、项目的跟踪与控制、项目完成的总结与评价,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也应该遵循这个流程,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申请人通过系统申报项目,在线了解项目状态,实时提交项目所需文档;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在线管理各种科技项目、控制项目申报状态。陕西大型能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与科技管理体系研究,涵盖了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满足大型能化企业对科技项目管理的需求。

关键字: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大型能化企业尽管在科技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普遍存在方法不当、理念落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国内大型能化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使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开展陕西大型能化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与科技管理体系研究,对提升集团企业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完善功能定位设计和配套制度建设、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研究

项目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从项目选择与确定开始,项目负责人的任命、计划的拟订和实施、项目的跟踪与控制、项目完成的总结与评价,是一套完整的流程。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也应该遵循这个流程,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由于项目规模的大小、重要性、时限性等不同,相应的管理流程侧重点可能不同,但管理流程的总体内容不变。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2 科技项目存档管理

1.科技项目的立项管理。包括:(1)科技项目题目征集,要求题目有一定的创新性,符合所在单位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有利于提高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情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予以论证。(2)编写与发布项目申报指南,科技项目指南明确了申报主体、申报应该提交的材料、申报的期限、项目的专业类别、项目负责人的资格、项目团队的构成、项目的选择范围及领域。(3)申请者提交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者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向申请者所在单位提科技计划项目建议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科技计划项目建议书、科技计划项目资金预算申报书和科技计划项目汇总表。(4)科技项目立项评审。科技项目立项评审是集团科技部对科技项目申请书组织审查、批准的过程。(5)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书的签订。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书的签订是立项程序完成的标志,并且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验收管理和后评估提供依据。

2.科技项目过程管理。科技项目的计划管理:科技项目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整个项目在时间、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安排,从各方面保证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科技项目的对外技术协作管理:对于需要合作进行研究的项目,可以选择国内外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协作技术内容承担能力强的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中期检查与评估: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监督、规范项目经费的使用,对实施期限超过3年的项目一般要进行中期检查或中期评估。科技项目的中止与变更管理:科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情况时,集团科技部或项目组织单位可以对科技项目进行及时调整、中止或撤销。

3.科技项目管理的验收管理。项目的验收是指科技管理部门对项目承担者是否完成项目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以及对任务的认定。科技项目结项验收的组织:科技项目的验收一般成立验收委员会。验收委员会由熟悉项目的科技、财务和管理专家组成,一般为7~13人(人数应为单数)。科技项目验收的内容和方式:根据已获得批准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合同文本或计划任务书约定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目标为依据。科技项目验收采取专家现场验收、专家函审、会议验收、权威机构检测验收等方式。科技部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其中一种或取多种验收方式进行。项目验收的结果分类:(1)通过验收并有重大突破;(2)通过验收;(3)需要复议;(4)不通过验收。

4.科技项目的结题后管理。成果的凝练与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项目研发过程成果的审核与凝练,由科技部会同项目组共同进行。尽管每个项目是独立的,但科研技术的发展是连续的,而项目的成果则是这个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技术的结晶。科研成果的凝练与整合,不仅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验收,更保证了技术的积累,促进了技术演进过程的迭代与提高。项目产生科技成果后,应当按照科学技术保密、科技成果登记、知识产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等有关规定和办法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未获得集团企业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或将科技成果转让给第三方。科技项目的存档管理:科研项目档案归档的管理流程如图1-2所示。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转移: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转移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进企业技术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型能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单位技术交流的重要工作。科技成果的推广主要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在大型能化企业内部相似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推广,其次是将企业的技术推广到企业外部行业内的其他企业。

二、科技项目管理平台系统实现

依据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分为项目申报平台和集团项目管理平台。项目申报平台包括项目申报管理和文件管理。集团项目管理平台包括统计查询、集团项目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了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年检、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项目延期或终止、项目考核等功能。系统主要功能:项目申报平台包括项目申报管理、已报项目、系统管理功能。项目申报管理:用户可以申报新项目,上传项目文件并对项目文件进行管理。已报项目:用户可以浏览查看申报的项目,实时浏览项目的状态。系统管理:可以增加、删除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管理员设置新密码等。集团企业管理平台包括集团项目管理、查询统计、系统管理功能。集团项目管理:申报管理可以设置项目申报及停止申报时间。项目管理设置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包括立项审批、项目年检、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项目延期或终止。项目浏览可以实时浏览项目内容及项目当前状态。考核体系设置项目的版本管理、项目指标添加及项目指标维护。查询统计:对申报的项目做统计分析。可以统计每个状态的项目个数。系统管理:可以增加、删除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管理员设置新密码等。

三、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平台应用评价

项目运行小组在系统投入运行后针对系统功能覆盖程度、系统性能、系统应用满意程度等作了广泛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系统总体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主要表现在:①用户满意度。通过对系统的不断改进,其功能、性能、用户界面等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②经济效益。由于采用了项目设计流程管理,项目经理、设计人员、审核和审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完成各项应做的工作,使质量控制由过去的随意行为改变为必须遵循的规则,图纸的设计质量大幅度提高。由于采用项目计划管理,项目的计划情况以及项目的实施情况能够实时显示,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调整,使项目严格按照计划进度执行,采用系统后项目按照进度计划执行率大幅提高。

本项研究是在对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陕西延长大型能化企业(集团)有限责任企业《陕油企发[2009]46号文件》和《延长大型能化企业(集团)有限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与科技管理体系研究》文件研发的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B/S架构设计,由科技项目申报管理、项目立项审批管理、项目年检管理、项目中期检查管理、项目结题管理、项目延期/终止管理、查询统计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系统功能齐全,基本涵盖了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个流程,可以满足集团在线科技项目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宏.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在石油企业应用的探讨[J].今日科苑,2011,(04).

[2]灌宏,刘海英.企业推进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9).

[3]张宜松.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8,(04).

[4]邓铁军,龚亮英,季同月.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与政策支持研究[J].陕西建筑,2005,(02).

[5]黄玉华.企业软件项目管理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6,(03).

[6]华荣.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协同设计探析[J].中国勘察设计,2008,(01).

[7]张金才,范毓林,么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J].中国勘察设计,2005,(09).

[8]康秀军.基于业务协同架构(ECA)平台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勘察设计,2006,(06).

[9]严良辉.浅谈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J].福建建筑,2011,(01).

[10]金臣忠.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创新结构形式[J].经济导刊,2011,(01).

[11]周家兵,赵剑.企业项目管理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0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9JK148),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2009038),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S11005)

作者简介:延秀娟(1976-),女,硕士,陕西省西安市,助工,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

科技项目管理体制范文第6篇

摘 要: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在回顾浙江省宁波市近十五年来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体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其成效和制约因素,结合区域资源现状,从“人、财、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交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现代农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众所周知,农业科技创新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市场机制无法保证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因此,如何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生物规律)基础上,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力、科研机构的技术驱动力和市场(农户、企业)引力,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宁波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约束,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短板。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缩短差距、提高农业生产率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联合宁波市农办、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等部门,整合长三角地区涉农科研院校中坚力量,组织实施重大(重点)农业科技专项,协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近十五年宁波市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举措和做法,总结其成效,剖析制约因素,结合区域资源现状,从科技创新的“人、财、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宁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沿海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较快稳定增长提供指导。

一、具体举措与做法

自2001年以来,根据农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为构建“三位一体”(科研、教育、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

(一)協同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首先,针对现阶段宁波农业科技现状,依托“两院三校十中心”( “两院”指宁波市农科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三校”指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十中心”指宁波市稻麦育种中心、航天育种试验研究中心、宁波市水产苗种繁育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宁波中心、宁波市畜牧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禽病诊疗研究中心、宁波市创汇蔬菜工程技术中心、林特良种技术开发服务中心、林特良种繁育工程技术中心、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攻关,促进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实现技术升级,在良种培育、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突破。其次,支持科研院所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给予五年500~1 000万元经费支持;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给予20万元科技经费补助。再者,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对列入省、市重点实验室的由财政一次性补足100万元和40万元,逐步形成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开发体系。

(二)创新产、学、研模式,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探索适合本区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模式。一是“院地合作”模式,即依托科技特派员,以项目合作、人才培训等方式,把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植根农村,形成“专家(及团队)+公司+农户”的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先进科技服务于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导航”;二是科技园区带动模式,按照“核心区—专业园”的“一区多园”建设模式,促进农业创新资源集聚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星火示范基地转化推广模式,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以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为目标,以83家星火示范基地的技术核心区为载体,辐射带动周边产业,推动整个产业基地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2014年转化推广应用技术305项。

(三)科技特派,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科技特派,为广大农民提供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动态、农产品供求和市场价格、农业科技、灾情、疫情等农业信息服务,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宁波已选派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 102人、法人和科技特派员团队133个深入农村一线,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每一个村镇,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348项,引进、推广农业农村适用新技术812项,农业新品种767个,7 236户农民实现增收,解决了20 603人就业,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培育和扶持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全面落实农技推广制度,逐步构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1个,跨乡镇专业性区域站4个,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多元化的科技研发推广机构。

(五)搭建平台,为农业技术有效传播提供便捷途径

一是搭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平台。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成立科技培训团,以及选送优秀农民赴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培养等方式,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科技干部,培养专业户和农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建立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以“便民、高效、优质”为服务宗旨,通过农技110、星火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与农业专家就农事、病害等进行交流沟通。三是搭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业公共服务资源,搭建以现代农业展示区、农产品检测区、数字化信息区、科技培训服务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1个,跨乡镇专业性区域站4个,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合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成效

(一)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初步建成了以“两院三校十中心”为依托,以农业科技型企业和现代农民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慈溪、象山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促进了农业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有效配置,促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园区—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提高了区农业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作为农业技术与农户需求对接的桥梁——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营农技机构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基本满足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宁波特色瓜菜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宁波慈溪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宁波鄞州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先后获批国家级创业链、创业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为宁波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二)农业技术储备能力明显提高

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其中“甬优系列”水稻、“慈抗3号”棉花等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品种审定;宁海土鸡1号、“慈蚕1号”蚕豆等21个品种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认定)。区域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库(包括种子基因库、微藻种质库、微生物菌株库、鱼贝类精子库)技术水准领先于国内同行水平。农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新高,其中授权发明专利达94项。农业科技成果突出,累计39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种养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4.67%。

(三)农业优势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

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推广,使得全市农村经济基本形成了以创汇蔬菜、榨菜、蔺草、水果、竹笋、茶叶、花卉、水产品、生猪、畜禽等十大农产品为主导产业;以杂交稻制种、瓜菜工厂化育苗、水产全人工繁育为主要特色的生物苗种繁育技术体系;以水产品、果蔬、竹材为主要特产资源的加工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率达60%以上;以海水饲料加工、生物活性物质利用、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农业生物技术体系,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有22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其中余姚天邦、慈溪海通2家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认定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鄞州开诚等5家农业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四)农业质量安全水平有提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业规模化、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为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迅速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三品一标”农业发展(“三品一標”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指标。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考核指标中,“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50%以上为全面实现现代化),“主要食用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比率”达到60.37%,排名全省第一。据宁波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宁波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专题报告》数据显示,慈溪市“三品一标”在宁波各县市区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分别为273个、65个、2个,占宁波的30.7%、32.7%、33.3%,居宁波首位。

(五)新型的农技推广体系初步建成

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技需求为目标,以整合资源、提高效能,强化公益性职能、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为原则,以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农机水利事业为依据,全市建立起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服务直接、联系紧密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目前,全市基本完成了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聘用首席专家92名,农技指导员556名,责任农技员927名。876名农技人员参与各类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517期,培训农民3.13万人次,培育新型农民1 82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 700余户。有371名大学生享受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补助,118个乡镇(街道)建成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六)要素产出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增效显著

在2002—2014年期间,劳均农业增加值(即劳动生产率)以年均14%幅度快速增长,从2002年11 225元/人提高至2014年达53 830元/人;每公顷粮食产量稳定在5 500公斤/公顷(2013年为5 469公斤/公顷,2014年为5 800公斤/公顷)。同期,每公顷种养面积产值(即土地产出率)则从29 540元/公顷提高至125 465元/公顷,年均增幅为10.28%;资本产出率(农业增加值与农业生产资本投入的比例)保持在180%左右,达到并超出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150%的水平(2014年为180%,其中农业为290%、林业为191%、牧业为80%、渔业为142%、服务业为159%)。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5 069元/人增长到2014年24 283元/人,年均增长11.84%,已连续十余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三、制约因素

虽然宁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

一是虽然宁波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能基本满足省委明确规定“各地科技三项经费中用于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比例必须达到1/3”的要求,但科技三项经费基数低,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相对不足。二是因为计划单列市得不到省政府相关经费支持,从而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三是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加上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农业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农业科技发挥效用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与现有人力资源冲突

一是农技推广队伍不能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突出表现:(1)年龄老化现象普遍,这些农技专员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2)专业结构失衡,79.3%的专技人才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人才严重短缺。二是农业从业者素质偏低,影响农业技术需求与应用效果。目前,在宁波市市区及各县市务农的农业劳动力大都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占2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8%。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其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认知与了解,而且影响采用与效果,进而影响购买需求,最终导致认知少→了解少→采用少→采用效果差→购买少或不认知→不了解→不采用→不购买的恶性循环。

(三)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科技配置不平衡

目前,宁波种植业和畜牧业中产值亿元以上的产业链有15条,其中,慈溪蔬菜、鄞州蔺草、余姚榨菜等产业年产值均在10亿元以上。然而受限于昂贵的资金投入,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无法实现新的突破,从而使得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只能止步于传统的产品市场,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与此同时,产业行业协会发展缓慢,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仍较弱。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间集成与融通

宁波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基本覆盖农业全产业链。但由于各系统间缺乏协同与集成,信息化应用“碎片化”现象严重,如生产领域中的信息化,缺乏与农业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技术和农艺的深度融合。同时,各部门按自身需求仅对生产中的某一阶段或过程进行“监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消费者、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反馈不畅,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造成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农业科技中的有效科技成果和综合性成果推广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成果浪费现象严重,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據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0%~80%,而宁波仅为65%左右;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般为60%~80%,宁波市平均转化率只有40%,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相反,熟悉市场环境和需求情况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实力薄弱,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激发创新动力

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供给水平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第一,要强化政府投入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首先要严格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保证支农资金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把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支持的重点,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推广预算支出,两项经费投入额度务必达到科技三项经费1/3的要求。第二,在原有经费落实的同时,根据农业科技创新现时发展需要,适当增加农业科技三项经费基数,达到并逐步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第三,积极吸纳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信贷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发展农业科技事业。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科技不断进步。

(二)整合社会资源,开创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实践证明,产学研是促进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效途径。因此,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两院四校十中心”科研平台,由市科技局牵头,联合农业局、质量监督局等相关农口部门,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瞄准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难题,以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共性问题实施重点攻关依然至关重要,但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市场需求以及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产生的效益,选择和激励农业科技园区或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参与研发和试验,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以点带面,并给予相应主体物质奖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待遇。

(三)搭建桥梁,不断充实农技推广人才队伍

人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农民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对农业技术理解有限的情况下,农技推广队伍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因此,针对当前农技推广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的弊端,突破原有框框,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拔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到农业类大学或相关专业进行在职培训,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同时队伍的力量,搭建沟通交流桥梁,为农业科技切实植入农村提供保障。同时,通过赋予行业协会必要的管理权限和职能,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引导行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四)共建共享,助推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投资模式,也为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实时管控提供了条件,实现精准农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因此,搭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势在必行。同时,辅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网络系统为支撑点,提供从网上交易、拍卖、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打开农资产品的销售空间。借助于自媒体应用大众普及特点,拓展农技110、农民信箱功能,开通微信公众号,以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供求为出发点,融合科研、推广、教育于一体,有步骤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解宗方,李海现,李锦辉.农业科技创新模型及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9):290-293.

[2] 叶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N].科技日报,2014-01-20.

[3] 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国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借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 贾敬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 杨艳红,王义辉,张咸益.浙江省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95-297.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上一篇:文言文翻译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师德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