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调研论文范文

2023-09-17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1篇

大家好!

XX年底,股份公司决定在xx农业公司自种番茄的基础上,配套部分社会种植番茄,我本人从农业公司调入工业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主管社会原料工作,在此感谢股份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并给与机会,在忙碌、充实、竭尽全力努力拼搏的近一年的时间里,由付总带领我们从宣传社会种植、落实面积、合同签订、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组织交售等一系列的工作中。这期间有成功时的笑容,也有失败时伤心的泪水;有艰辛努力地与供应商斗智斗勇,也有亲临一线亲自指挥并深入的身体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配合颉总、付总进行社会原料的种植是本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在颉总、付总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员工的大力配合下,社会原料最终签订4730.645亩合同,实际交售吨位16338.553吨。原料任务完成率较计划降低很多。在此对大家的辛勤努力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总结这一年非常辛苦,也遇到了最大的挑战。现在就我一年来的职责履行情况向大家汇报,有不妥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目标承诺陈述

------量化指标

原料收购总量

3.6万吨

原料落实面积

8000亩

------完成情况

原料收购总量

6338.553吨

原料落实面积

4730.65亩

二、主要业绩

XX年惠农公司首次种植社会原料,在付总的协助下,我主管原料车间,主要工作业绩如下:

1、安全工作

原料车间严格按照公司领导的要求,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原料员与公司签订《摩托车驾驶安全责任状》,时刻以短信、飞信方式提醒原料员安全驾驶摩托车,保证原料员下乡的安全。通过全体原料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合同签订及田间管理期间,原料车间未发生任何人身伤亡事故。

2、技术服务

惠农公司是首次种植社会原料,原料人员均是刚毕业的学生,毫无种植经验,通过原料部主管杨晨来、严涛的指导,特编制《惠农公司番茄种植技术手册》,并结合兄弟公司原料车间的管理经验,指导原料员按时下片区,对广大的种植户宣传番茄新品种的属性,科学合理的种植,确保今年社会原料的增产增收,为XX年社会种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农残控制情况

公司通过成立农残控制小组,在番茄种植各个阶段,对原料员、合同主、种植户等进行农残控制知识培训12次,苗期育苗技术以及农残知识培训8次、大田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农药知识培训10次。不定期的下发农残控制宣传资料,并与农户建立了飞信、短信、电话的沟通渠道。通过对原料员及农户的培训,监督、检查,今年农残整体控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公司送检灌溉水、土壤、番茄幼苗、番茄叶片、番茄果实及番茄酱送检(14批),检测项目有重金属、矮壮素、缩节胺、百菌清、氯氰菊酯、代森锰锌、霜霉威、嘧菌脂,均未检出农药残留。

4、团队建设

原料车间的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开始的我一人发展到现在的6人(马少波、吴庭林、马伟、陈永宁、徐福积、马静)。车间通过积极的培训,培训原料员番茄种植技术、农残控制、病虫害饿防治、田间管理等知识,结合实践,锻炼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在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依然饱含激情,热情的为农户服务,并得到农户的一致好评。在这里也要感谢车间小伙子们的前期帮助,如陈叶青、陈卓、田广胜、寇博、寇新亮等,你们辛苦了。

5、建立完善各项体系

原料车间为新设立的部门,随着公司体系文件的逐步完善,原料车间也相继确定了原料员、技术员、农残监督员的岗位工作职责、编制了工作流程及作业指导书。逐步建立了考核制度,并按制度进行考核。经过公司的几次的内审及充分的准备,公司顺利的通过ISo9000、HAccP现场审核认证,在BRc审核中也得到喜人的成绩A级。在这里我要感谢质监部门的大力协助,尤其倪瑞峰,任助理的帮助。

6、外围管理井然有序

原料车间今年主管外围排队现场秩序,严格按外围管理制度执行,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面临巨大的高峰期压力,最终仍然确保了正常有序的交售。如八月十三号、八月十七日、九月二十四日由于个别驾驶员违反外围管理规定,导致农业部分司机对质检原检的态度恶劣,外围管理对这些个别捣乱分子分别进行批评教育、罚款处理,对严重的上报农业取消其拉运资格,并扣除部分拉运款项,严格控制外围秩序,使排队现场正常有序,外围工作较09年有了很大提高,司机、农户、原检、公司都很满意。

三、主要问题

(1)惠农、平罗片区人均占地少(2-3亩)、劳动力普遍短缺,即55岁以下的壮劳力均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妇孺和55岁以上的老人,当地的通俗说法——“三八六一九九部队”驻守农村,一旦农作物的种植程序繁琐、用工量大,就很难被种植,这是造成经济作物在当地依靠分散的农户难于大面积种植的主要原因。

(2)经纪人与农户合作,农户大都愿意种植,因为经纪人对农户种植前赊欠种苗和农资,农户负责种植,番茄成熟后由经纪人组织拉运交售,并现金结账。在与经纪人沟通中了解到,牵头种植、赊账承担风险、付出劳动组织拉运就是为了从中谋取利益.现在中粮屯河公司的低补贴甚至零补贴政策,使经纪人积极性降低,不愿与我们合作,合同签订进度缓慢。

(3)平罗县、惠农区两地,在中粮入驻之前,一直没有较大的、正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都是民营、个体较小的农产品加工厂,据调查两地脱水蔬菜厂有76家。今年脱水厂收购番茄的价格始终跟进而高于公司价格,农户及经纪人嫌交售到公司路程远,为了节省运费和获得更高利润干脆背弃公司合同交与脱水厂。造成社会原料严重流失。

(4)本地区种植脱水蔬菜较多,今年干货价格高,农户利润大增,来年种植面积肯定增加,而且小麦、玉米种植简单还能复种脱水菜,随着粮食价格连年上涨,种植大田作物更为农民接受。番茄种植亟待价格调整。

(5)年轻一代农民经济收入基本不靠种地,种地只是为了满足口粮和防止土地闲置,因此这些农户只愿种植小麦玉米这些省工时的作物,对种植番茄不感兴趣。发展小农户种植番茄较为困难。

(6)原料员大多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力度与农户的接受程度还不能完全衔接,导致分工不明确,工作中相互依赖而不能各司其职。

(7)今年气候反常,5月份气温偏低,5月8号出现霜冻,受灾面积500亩,降雨量比往年增多,5月28日、6月8日出现大雨,两次降雨量之和超过惠农地区全年平均值,惠农区域地下水位高,降雨量大时出现排水不畅,水淹受灾面积1000亩。高温天气集中且较往年平均最高温高1.0℃,低温天气出现在高温之前相邻日期,且较往年偏低0.8℃,6月上旬及中旬正值番茄开花授粉,高温郁闭导致番茄授粉不完全。反常天气严重影响了产量。

四、个人感受

XX年是一个辛苦的、操心的一年,这一年中,我们忍辱负重,虽然不敢说走过千山万水、千山万壑,但是我们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历经千锤百炼,做到目前的状况,虽然未能达到产业管理部和股份公司的要求,导致的产量未完成的失败,这是我个人的失误。但是,截止到目前,农户和经纪人是满意的,来年计划更大面积的种植,着也算一个小小的成功,是车间、其他部门同仁乃至公司上下全体努力的结果,这里面有许多苦和累,我记得马少波给我发的信息:“余助,料,收不回来,你打我骂我;料,交不进来我找你”。我为有这样敢跟我叫板的下属自豪。我也记得徐福积家里老人重病在床,我给他节假,让他早回,但是他还是提前回来了,努力与惠农这边的农户交涉、再交涉,就为了哪怕一天几十吨、十几吨的原料进入我们的交售系统,在这里,我想对黑了、苦了、累了车间同事们说:谢谢,小伙子们,你们是好样的!

五、下年原料工作计划:

1、面积及种植区域的扩展。

2、原料均衡供应也是下年原料工作的重点。在按计划落实原料面积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均衡供料种植计划。确保严格按计划实施。

3、加强农残控制作为下年原料的一项重点工作。当地农药市场混乱,多家代理商抢占市场,下一年要继续加强农残控制,确保产品安全。

4、种植关系的改变。小块种植番茄,人工成本大,劳力紧缺的农户不愿继续种植,明年要重点培养有实力的经纪人及种植大户,发展连片种植及一人大面积种植,加大机采种植面积。

最后,我相信在颉总、付总的领导,刘总、任总的帮助下,其他部门的协助下,通过全体原料车间的共同努力,认真总结教训,充实信心,XX年我们惠农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会有一个辉煌的明天,你们能做到吗?!?!?!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2篇

——2015年1月16日在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秦 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院委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计局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中心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十二条工作线,落实措施,扎实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医院发生了可喜的、较大的变化。全年完成门诊量167539人次,比2013年同期增长43.19%;出院病人9485人次,增长53.16%;业务收入6406万元,比2013年增加1949万元,增长43%。业务支出6426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079万元,药占比平均控制在17%左右。新农合医疗费用3232万元,补偿支付1454万元。医保总费用126万元,报销支付65.7万元。

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扎实

按照卫计局统一部署,召开动员会,成立领导小组、督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中层干部例会、党员会、OA系统、网站、橱窗等形式,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系列教材,邀请市委党校老师授课2次,观看警示片,组织参观廉政教育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图片展、政

- 1

较去年同期减少28%,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规范医疗保健服务行为,为孕产妇提供全程、安全、优质的助产技术服务,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9647人,补助金额270.12万元。二是做好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艾滋病检测24020人次,梅毒检测23731人次,乙肝检测24147人次,发现梅毒阳性3人、乙肝阳性524人,314名儿童接受了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三是积极开展婚前医学检查。进一步落实免费婚检工作,加强与民政部门联系,引导婚姻登记当事人进行免费婚检,婚检17772人,婚检率95.23%。四是继续做好疾病筛查和叶酸增补工作。按照济宁市要求,7月16日启动了29种疾病筛查血样采集工作以来,新生儿疾病筛查12735例,筛查率为98.4%,阳性病例283人,均进行了跟踪随访。增补叶酸13839人,发放27880瓶。五是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两个系统化管理。全年到镇街技术指导58余人次,加强孕产妇保健手册的使用和管理,做到不漏卡、不漏人,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100%。发放《出生医学证明》13742份,协助市公安局真伪鉴别514份。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全年印发各类宣传单、健康教育处方、彩页等约30万份。六是积极开展“两癌”筛查和产前筛查工作,全年筛查10.3万人次,确诊乳腺癌23人、子宫颈癌22人、CINⅠ-CNⅢ患者239人、卵巢癌1人;产前筛查9955人,筛查率126%,阳性病例809人。孕前优生健康查体10595人,

- 3

优化住院环境。按照“三增一禁”要求,产房安装了中心监护设备和预警系统,在门诊楼与妇产科病房楼架设了手术通道,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实行一条龙服务,门诊大厅设有自动化信息触摸屏,推行门诊“一站式”服务,由职能科室主任轮流值班,现场解决问题。新生儿科安装了探视系统,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成立了客服中心,定期开展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发放调查表2831份;加强出院病人回访,全年随访7776人,随访成功率84.1%。开设了孕妇学校,每月2次免费向孕妇宣讲健康知识。投资460余万元购置了飞利浦彩超和豪洛捷钼靶;投资350万元,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门诊病房电子病历和无线查房,安装了门诊叫号系统。对妇产科病房楼加挂阳台,配备橱柜、陪人椅,安装了晾衣架。开设了自助厨房和免费烘干室,免费为病人提供加工食品、代伙等餐饮服务;免费为住院孕产妇提供早餐,时刻让妇女儿童感到舒心满意。第四,推进医院改革,让群众就医放心。修订了用药目录,删掉了75种非基药,新增基药及常用药品95种。实行药品网上采购,出台了《关于药品流通的管理规定》,基本药物使用率达65%。调整了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修订药占比例,全院药占比控制在17%左右。每月进行处方点评,督导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18%,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56%,均低于国家标准。目前,我院平均住院日5.4天,床位使用率达107%。妇科、检验科获得邹城市卫生局新技术二等奖、儿科、超声科获三等奖。儿科通过了济宁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考

- 5

根据市政府关于卫生资源整合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单位实际,将门诊楼

四、

五、六层的行政后勤科室搬迁到原疾控中心办公楼,腾出的房屋改造为妇女保健中心和儿童保健中心。按照专业岗位,合理安置了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8名工作人员,对仪器设备、设施进行了盘点接收和科学使用。整合工作进展顺利,过渡平稳;两机构有机融合,职工情绪稳定,人心思上。通过学校现场招聘等方式,引进了3名医学研究生;与邹城市永信劳务派遣有限公司合作,招聘了38名编外人员。为6名同志及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为104名临时工作人员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解除了后顾之忧,激发了工作积极性。

一年来,我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妇幼健康服务先进集体、 济宁市卫生先进单位、邹城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8月份,我市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卫计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两保“工作取得了满分的优异成绩,为全市获得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奠定了基础;儿保科在济宁市妇幼健康技能竞赛中,获得儿童保健组一等奖;新生儿科被市妇联授予“优秀爱心妈妈集体”荣誉称号。

2015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二甲“回头看”为抓手,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妇幼卫生与计划生育相融合,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群体保健和个体保健,有力推动行风建设和诚信医院建设,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患者安

- 7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基层督导,做好基本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和计划生育工作

1、进一步完善保健网络建设,配合市卫计局稳定镇村妇幼保健工作人员队伍,加强对村级妇幼保健人员技术培训,确保村级保健工作有人抓,消灭空白村。

2、突出做好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15-49岁妇女保健工作,建立市镇两级体弱儿、高危儿双向转诊机制。开展全市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督导检查,重点加强对市直、兖矿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配合卫计局,做好2015年《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换(发)证工作。

3、结合全市2015年符合政策生育名单、新婚人群、流动孕妇“五个一”管理、育龄妇女花名册等,做好孕妇产前筛查工作,提高产前筛查率。

4、加强保健与计生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利用计生网络,会同教育局做好托幼园所和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逐步推广入园儿童、入学儿童的心理卫生评估和健康查体工作。

5、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药具发放工作,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管理,不定期专项检查,规范服务行为。

6、大力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

- 9

14、鼓励业务科研创新,加强妇科、产科、儿科等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四)规范服务流程,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5、开展创二甲“回头看”活动,按照标准,强化整改,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水平。

16、以卫生部临床路径2010-01版为指导,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培训,在临床科室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逐步使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性。

17、成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过程和医疗环节质量控制,实行手术等级管理,规范手术授权和抗生素使用,定期评价手术质量,实现对医疗行为的全程全时监控,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18、强化科室转介工作,合理制定科室转介率,严格考核奖惩。

19、组织学习新《安全生产法》,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消防安全和生产安全。

20、加强行政职能科室管理,继续实行一线工作法,完善行政查房制度,探索实践临床科室弹性排班法。

21、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2、按照“三大中心“内涵要求,规划完善科室布局。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五)加强党组织建设,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23、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按照主要领导负总责、“谁主管,

- 11

27、坚持以党的建设带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建设,切实发挥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28、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定期地开展干部职工谈心谈话活动,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医院改革和发展稳定。

29、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文化建设和医疗服务相结合,学习国学经典,提升文化内涵,争创省级卫生文明单位。

30、继续做好“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干部联户”等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31、维护职工权益,保证职工福利,完成编外人员养老保险等“五险”办理工作。

五、十项重点工作

中心确定2015年十项重点工作,建立指挥部工作机制,责任到人,严格考核奖惩。十项重点工作分别是:

1、三大中心建设(指挥:秦鹏)

2、诚信医院建设(指挥:孟召乾)

3、妇女儿童健康工程(指挥:朱艳华)

4、重点学科建设(指挥:魏庄民)

5、质量控制与安全医院建设(指挥:魏庄民)

6、应急能力与绿色通道建设(指挥:魏庄民)

7、技术创新提升工程(指挥:魏庄民)

8、人才培养工程(指挥:魏庄民)

9、服务流程优化工程(指挥:王红涛)

10、和谐医院建设(指挥:韩贻斌)

- 13

意的代言人、中心重点任务实施的带头人、中心发展思路的宣传员,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正确疏导职工思想认识,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把职工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心改革发展的目标上来。这次职代会前收到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春节后将尽快落实。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3篇

2009年银监会叫停了银行分年龄段向大学生发放信用卡业务,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逐步退出金融借贷市场, 这一现象为网络借贷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网络分期消费平台随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诸如“花呗”、“京东白条”、“分期乐”、“趣分期”等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随之兴起, 这种宣传无担保、无抵押、无首付、无风险的消费模式逐渐流行于各高校, 网络分期消费逐渐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大学生群体处于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的关键时期, 不合理的消费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为方式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的甚至给家庭和个人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国内学者对网络分期消费的研究较多, 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所分析得出的社会归因和结论也不尽相同。参考各学者的研究, 有从经济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法学视角对网络消费的研究, 也有从特定区域对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情况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 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现状进行探究。

二、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 问卷调查统计情况

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 回收问卷1876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1823份, 有效率为91.2%。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 女生1233人, 约占67.6%;男生590人, 约占32.4%。大一学生862人, 约占47.3%;大二学生523人, 约占28.7%;大三271人, 约占14.9%;大四学生167, 约占9.2%。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选择网络分期消费的女生多于男生

按照性别比例的不同进行对比, 1233份的女生有效问卷中, 约47%的女生表示使用网络分期消费, 约23%的男生表示使用网络分期消费, 显示结论为女生选择分期消费的人数比男生多。

2. 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年级比例不同, 两头多, 中间少

按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问卷, 采取分层抽样, 选择网络分期的数据显示为:大一学生46.2%;大二学生23.6%;大三学生17.5%;大四学生占比为37.5%。显示结论为:大一新生和大四毕业生选择网络分期消费多于比大二和大三学生。

3. 网络分期消费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家庭, 月消费金额多处于中低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来源于家庭支付的为99.5%。每月生活费在800元 (包括800元) 以下的有820人, 约占45%;在800-1000元之间的学生有418人, 约占23%;在1000元 (包括1000元) 以上的有237人, 约占13%。由此可看出, 在研究对象中的高校, 大部分学生的月消费低于800元的。

4. 网络分期消费男生与女生购买的产品不同

通过数据显示, 在使用网络分期消费的男生中, 购买电子产品类的男生占比为86%;购买服饰箱包类和化妆品的女生占比为92%;由此得出:由于男女生的性别不同, 对网络产品的购买和消费偏好也不一致。

5. 大学生对网络分期消费的了解渠道不同

有92%的学生表示了解网络分期, 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分期消费。其中, 在了解的渠道选择中, 了解总量92%中有26%的同学通过网络广告而知晓网络分期消费, 27%的同学通过与同学交流得知, 23%通过粘贴在校园里的小广告得知, 24%的同学通过媒体报道得知。同时, 使用过网络分期消费的学生为537人, 约占32%。

(三) 对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情况的个案访谈

1. 个案一

王同学, 男, 来自云南农村, 现就读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每个月的生活费为1000元, 其中80%的生活费由父母供给, 20%来源于做兼职。该生从大一开始对个人的平时花费比较有计划, 日常的花费主要是饮食、话费、个人生活用品等, 每个月能结余200-300元。该生在大一学年的下学期更换了一个2899元的新手机, 是通过在小米商城上采用网络分期消费购置的, 分12期还款, 每期还258.97元, 合计3107.64元, 扣除本金2899元, 该手机一年支付的利息为208.64元, 每月的手续费支付约17.39元。该生认为网络分期消费不划算, 是由于自己在大一时看到别人都用好手机, 自己也想更换一个, 但是迫于家庭经济压力, 父母不可能给自己一次性购买一个价值近3000元的手机, 所以就选择网络分期消费购置手机。知晓网络分期消费的渠道主要是通过身边的同学, 如学长、老乡等、网络上的小广告、商家的宣传单、校园里某些角落里的小广告而得知。在以上四种渠道中, 通过身边的人对自己选择这种消费行为的影响力较大。该生同时认为选择网络分期消费不划算, 是由于自己盲目提前消费的后果。由此个案可看出, 大学生选择网络分期消费与家庭经济情况有直接关系。

2. 个案二

管同学, 女, 来自云南农村, 现就读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每个月的生活费为1000元, 是由父母每月提供, 日常的消费主要是饮食、购买衣物和化妆品等。该生从大一学年的下学期开始通过网络分期消费购买衣服、化妆品、箱包等, 但是在大三学年的时候选择网络分期消费的数额比大一、大二学年消费的较大, 主要原因是个人在校外选择各种技能资格培训班的培训费占据了大部分生活费, 而且即将面临毕业, 个人在面试的过程中更注重外表形象。同时也想到毕业之后有工作了, 经济能力比学生时期更好, 能够偿还网络分期消费, 认为通过网络分期消费购置自己心仪的物品非常划算, 既可以提前享受, 又不增加自己的还款经济负担。该生得知网络分期消费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广告、身边的同学。由此个案可看出, 大学生选择网络分期消费主要是物质方面的消费, 而且存在超前消费的心理。

通过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情况的现状调查, 发现很多大学生使用网络分期消费, 在了解网络分期消费的途径上呈现出传统人际交流和现代宣传媒体相融合, 在消费的价值取向上存在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超前消费、寻找消费群体认同感等方面的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社会成因

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社会成因很多, 结合本研究, 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社会成因:

(一) 群体认同消费

“消费者不仅是一个社会人, 而且是一个具有特定的社会位置和群体归属的人。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社会生活中的人必然要对人的群体归属进行划分, 而且每个人通常会为自己找到一个群体归属。”作为大学生群体, 其身份和价值认同就是同辈群体——“大学生”, 不管是年龄、心理、形象气质、经济地位、价值取向等内在和外在的特征都决定了大学生的群体认同特征。这类群体的特点是对外界充满好奇、敏感和具有创新的消费群体, 心理处于尚未完全成熟阶段, 容易受外界传媒影响, 尽管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或完全独立, 消费能力有限, 但他们却是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当群体认同在潜意识内形成, 参照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就会产生示范效应, 这其中也包括性别认同, 如:个案二中的管同学就是从大一学年的下学期开始通过网络分期消费购买衣服、化妆品、箱包等外在形象气质方面的物质消费。从对网络分期消费的认知渠道也可以看出, 通过网络广告、与同学交流得知、媒体报道和校园小广告得知的数据统计值相差不大。

(二) 情感宣泄消费

“消费与情感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就是说, 消费始终是伴随着情感介入的。每一个消费者都知道, 消费过程不是一个纯粹满足生理需要的过程, 而是一个心理的、伴随着各种情感因素的过程。情感既是消费的动机之一, 又是消费的结果。”在本研究区域: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其所在区域属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 该校的大学生多数来源于贫困家庭。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特别是大一新生, 很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外地独立生活和学习, 首次尝试自行支配钱财, 容易形成伴随情感因素的消费, 如:愉快、自由、虚荣等情感宣泄消费。现代社会是信息发达的社会,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其大众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生动的传媒信息, 向大学校园传递各种消费潮流, 再加上大学生群体对理财缺乏开支计划性, 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 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 消费的盲目性使其失去应有的判断力, 造成很多非理性的情感宣泄消费。

(三) 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指消费者为达到个人预期目的而对自身未来收入透支的消费行为。”分期付款能有效解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现实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 通过选择分期付款, 大学生消费者不需要一次性支付商品的高昂价格, 可以将总价分散到未来几个月甚至是一年至两年的时间段, 靠透支未来的收入来减轻目前自身的经济压力, 从而满足现实的消费欲望, 提高现阶段的生活质量。大学生属于还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 生活费大多来源于父母, 在各类媒体的宣传效应之下, 很容易采用网络分期付款购买自己心仪的物品。特别是来源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大学生, 从小县城考到城市中读大学, 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比农村和小县城丰富, 在广泛接受各类讯息的效应之下, 超前消费意识促使很多大学生使用网络分期消费, 其还款方式是通过透支父母未来的钱来满足自己当下的消费需求。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对父母的经济依赖性增强, 自身经济独立责任感的缺失。

四、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建议

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个人行为, 反映的是个体或群体的消费差异, 但是从社会结构上分析,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其网络购物心理和行为受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可以从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和个体各层面的共同努力, 切实引导大学生群体合理使用网络分期付款, 养成理性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习惯。

(一) 政府层面

网络分期消费的依托载体是互联网金融业, 对互联网金融的法治建设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会造成网络购物消费的混乱局面, 政府需加强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分期购物的管理依据主要是《合同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联合制定规章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方式, 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和大学生网络分期进行立法规制。同时可以加强多机构的统一监管, 多方位全过程对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准入、业务活动、资金安全、信息披露、利率费用等评估和监管, 管控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贷款出现的企业坏账风险, 降低企业平台的资金风险, 保障大学生的权益不受损害。

(二) 企业层面

网络分期购物的平台众多, 各平台的商品经营模式、对大学生的购买资格、逾期费等不尽相同, 所以企业方需合理运营平台, 规范行业运行机制, 建立统一合理的运行标准, 促进行业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同时, 分期机构在向大学生宣传分期付款购物的同时, 有义务主动向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分期付款理解方式, 提醒大学生群体规避各种信用风险, 而不是有意图利用大学生群体不善理财、疏忽大意的缺点来企图赚取利润。另一方面, 分期机构也可以不断吸引民间资本, 使自己的业务逐渐规模化效益化, 降低运营成本, 增强自身抵抗资金风险的能力。

(三) 学校层面

“学校是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 也是国家和社会传播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机构, 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学校层面上来说, 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特别是诚信意识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诚信意识。基于本研究对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大学生多数来源于贫困家庭, 从家庭中得到的消费观念极为有限, 在面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欲主义以及炫耀性消费、奢侈消费等社会宣传效应, 学校理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消费指导、理财知识、网络安全等选修课程,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良好的消费品质, 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四) 家庭层面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家庭者, 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教育, 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原生家庭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社会化。大学生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可以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其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 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消费情况, 当出现不合理的消费观或每月的消费金额超出正常范围时, 父母应及时教育和引导孩子克服消费的随意性, 增加消费的计划性和自制性, 从而减少消费误区。

(五) 个体层面

网络购物已成为大学生群体消费的主要形式, 在付款方式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分期消费。从大学生个体层面上来说, 不合理的网络分期消费行为不仅会困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还会影响自身理性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大学生个体应加强自我管控能力, 在网购时要加强风险认知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理性消费意识。同时, 在大学学习期间, 应正确认知自己,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找到满足内心需求的更多途径。

总之,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对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研究较多,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促使这种现状形成的社会成因:群体认同消费、情感宣泄消费和超前消费, 并提出“政府法治监管、企业行规机制建设、家校联合教育、个体自我管控”相结合的建议, 以引导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网购消费行为习惯。

【相关链接】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联合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父母亲友的资助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经济来源;女生的花销整体上高于男生;饮食占据大学生每月消费支出的一半以上, 其次为日用品、衣物和社交娱乐支出。

摘要:网络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经济尚未独立的群体, 使用网络分期消费已成为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现状进行调研, 分析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形成的社会成因, 并从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个体层面提出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现象,社会学

参考文献

[1] 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2]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 段小钰.大学生网络分期付款与风险防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7.

[4] 陈尚聪, 樊一阳.超前消费与社会认可度的关系研究[J].物流科技, 2017 (9) :97-99

[5] 陈慧枫.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模式的现状及教育路径探究--基于对“互联网+时代下粤东北地区院校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模式的调研”[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4) :38-41.

[6] 姚璐莹.大学生分期付款购物消费模式能走多远--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J].中国市场, 2016 (9) :28-29.

[7] 张腾.大学生消费新趋势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48-52.

[8] 董育硕.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其社会学透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6) :165-167.

[9] 王永强, 杨海芬, 程月.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情况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 (7) :34-35.

[10] 张雅博.大学生网络分期消费情况现状调查--以洛阳市三所高校为例[J].对外经贸, 2015 (9) :81-82+95.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奥运;科技北京;城市发展

一、提出:科技奥运理念及其基本内涵

历届现代奥运会的实践证明,科技与奥运紧密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奥运的时代特征。正是充分看到了科技与奥运之间这种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北京在申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

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作为三大奥运理念之一,“科技奥运”理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通过总结奥运筹备建设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目前对科技奥运理念及内涵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科技奥运”就是以科学思想统领奥运战略,有效集成满足奥运需求的科技资源,为“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先进、可靠、适用的技术保障;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奥运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并惠及社会的平台,达到“科技助奥运、奥运促发展”的目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以科学精神组织奥运”,就是弘扬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奥运战略,把奥运会的国际规则、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务实可行、充满活力的本地化战略;将科学思维、科学管理贯穿于奥运筹办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用科学的态度组织奥运,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盛会的目标。

二是“以先进技术支撑奥运”,就是紧密结合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集成北京和全国的优势科技资源,努力满足奥运筹办的技术需求,以先进、可靠、适用的科学技术提升举办水平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为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三是“以奥运成果惠及社会”,就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丰富科学思想,促进科学文化传播,提高公众科技素质;通过满足奥运科技需求,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践行:科技奥运促进北京城市发展

科技奥运根据奥运会筹备建设提出的科技需求,集中攻克了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开闭幕式等方面与奥运直接相关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应用了绿色建筑、清洁高效能源等一大批与“绿色奥运”理念落实相关的技术成果,围绕交通与信息、安保与食品等,完成了与奥运城市建设相关的一批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了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

1.奥运场馆设计与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北京提供了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

围绕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技术特点和要求,科技奥运全方位应用了先进、成熟、可靠的高新技术,成功满足了场馆建设对技术的需求,同时,也为北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奥运遗产”。国家体育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工程,首次采用了“鸟巢”式新型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多项技术堪称世界第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目前国际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工程,它以泡沫结构为基础分割出建筑的整体形状和各个内部空间,实现了从墙壁到天花板的整栋墙体结构连接的顺畅自然。奥运场馆关键施工技术的突破为施工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鸟巢”施工中采用的灌注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双斜柱综合施工技术、厚钢板焊接技术以及巨型马鞍型空间钢结构卸载技术等,以及“水立方”施工中采用的“散拼”钢结构组装式施工新技术,膜结构和膜材料技术等,保证了“鸟巢”和“水立方”的顺利完成,并成功塑造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奥运“精品”工程。

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充分考虑了体育、文化、会展、商贸、旅游、健身、娱乐之间的功能转换,以及与交通、通信、安全设施的衔接贯通,为未来的商业利用提供尽可能大的调整余地和盈利条件。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国安俱乐部的主场,还将成为商务会所、健身和餐饮中心,国家游泳中心将成为北京的一个水上娱乐中心,奥运会期间的会议中心将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会议和展览场所,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的会议和展览,举行灵活多样的表演等商业或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数字奥运”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北京城市信息化建设

科技奥运实施了一系列“数字奥运”和智能交通等信息服务技术的研究。其中,“多语言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研究的许多成果已经投入运行,基本实现了通过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信息咨询台等多种方式为300多万名奥运会注册人员、国内外观众和旅游者提供相关奥运赛事和城市服务的多语言综合信息服务,使北京市的公众信息服务水平和国际化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北京数字工程”的重大项目——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北京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应用,能定期提供覆盖北京市的遥感影像,将在奥运后继续为北京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重大工程监测、土地利用监测等方面提供服务。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建立了快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北京市智能交通(ITS)规划及实施研究”等奥运交通车辆管理领域的重大项目成果丰硕,许多成果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基于覆盖全市的千兆宽带网和无线集群通信网络为支撑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形成了覆盖市区主要道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此外,数字化执法系统、停车诱导实用系统、BRT智能系统等研究成果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北京市交通运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了北京交通管理和运营效率,有效缓解了北京部分地区交通紧张的状况。

3.奥运安保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了北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科技奥运建设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支持奥运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保证了北京奥运的顺利举行,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实施“奥运体育场馆防火系统设计技术研究”,科技奥运提出了奥运体育场馆火灾安全性能化评估方法,该方法已应用到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篮球馆、老山自行车馆、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华贸中心商厦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风险评估和消防性能化设计中。“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已经完成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研制出大量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违禁化学品和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建立了水泡性口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并针对奥运会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利用GPS、温湿度自动记录装置、RFID电子标签等科技手段将奥运会的宾馆、场馆、运动员村、生产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车辆、医院等全部纳入监控。奥运后,已经建立的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奥运追溯系统和监控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将继续使用,保障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

4.生态改善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加快了北京生态型城市建设步伐

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奥运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其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北京城市生态环境。例如,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挖湖堆山、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建立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区域性生态系统(城市“绿肺”)的示范工程;“北京市防沙治沙”重大科技项目等构筑了北京奥运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奥运绿化和美化科技工程”,已成功培育出能够在8月份盛开的花木700多种;大气污染预报、预测和预警技术等研究项目,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蓝天工程”提供了政策建议与技术保障;北京城市垃圾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控制技术研究、城市污水SBR处理设备成套化研究等项目,为北京实现城市垃圾全部进行安全处理,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0%,分类收集率达到5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50%目标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三、转化:“科技北京”——科技奥运的宝贵遗产

奥运筹办以来,北京市始终把充分利用奥运机遇,提升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和发展目标。科技奥运建设的实践表明,科技奥运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北京市加快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北京在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强调以科学的精神组织城市管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城市建设,以科学技术成果为市民造福,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北京”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经济发展动力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科技奥运的实施增强了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了北京经济增长动力从人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大幅度增加。科技奥运实施以来,北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及20余项配套政策,有效激发了全市科技研发热情。2007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919.5个亿,是2001年的2.52倍,约占GDP的9.83%;2007年全市专利的申请量达到3.2万件,是2001年的2.62倍;实现技术的成交额882.6个亿,比2001年增长了3.6倍。根据《北京现代化报告2007—2008——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研究》报告,2001—2006年,北京市创新型城市总体实现程度从73.5%稳步提升到83.6%,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北京创新型城市已经初步建成。

二是一批关键的技术和标准的突破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据统计,科技奥运实施七年来,“科技奥运行动计划”共组织和动员了全国近200家企业、17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的3.5万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奥运的各项工作。七年间,科技奥运围绕场馆建设、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生态环保、信息通信、高清转播、智能交通、运动科技、奥运安全、食品卫生、气象预报、医疗救护、新材料等十几个方面,完成了千余个项目,在集成电路、疫苗、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催生出一批里程碑式的自主创新成果。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仅“鸟巢”的创新技术和创新点就多达几十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则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结构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场馆;围绕建筑标准建设,科技奥运建立了绿色建筑标准,这一标准填补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空白,为规范和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评估手段,成为北京市乃至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2.城市组织管理进一步科学高效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新闻媒体以及奥运观众纷纷聚集北京,这对北京的城市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奥运的实践证明,科技奥运成果的大量应用有效提升了北京城市组织管理效率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奥运后,科技奥运成果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北京城市建设和组织管理,“科学管理”日益深入人心,将成为今后北京城市组织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奥运成果的作用,实现科技奥运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应用,推动科技奥运成果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和广泛影响,北京市政府、市科委启动了“科技奥运成果推广计划”,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奥运成果推广工作机制,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组织管理提供更加便利的科技支撑。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北京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并确定了包括1个共享平台、7个应用领域的智能交通建设架构。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紧建设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系统、高速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等。其中,轨道交通运行管理中心、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智能公交系统建成后,北京将实现全路网的一卡通和无障碍换乘,大大提高公路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又如,TD服务、奥运无线INFO等科技奥运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北京“无线城市”建设的步伐。奥运会前期,北京市实施了“北京无线城市”项目,一期、二期已经启动实施。到2010年年底,无线北京第三期将实现北京市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届时,北京将建立起为各行各业提供便捷、高效信息服务的平台,加速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为更加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城市组织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3.城市建设进一步向“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方向推进

奥运筹办期间,北京在31个奥运比赛场馆、45个训练场馆以及奥运道路连接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实施了160多项奥运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1 026公顷。北京城市园林绿地增加了1万公顷,树木增加了2 271万株,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目前,北京市的林木绿化率已达到51.6%。另外,北京市从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布局入手,对全市200多家重污染企业实现整体搬迁转产,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96.5%。

奥运会的举办和节能减排技术等科技奥运相关成果的示范应用大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人居意识,使社会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对北京市建立环境治理和环保节能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奥运后北京重点关注的方面。关、停、并、转“三高一低”企业,以及包括首钢在内的重工业制造环节“外迁”,成为北京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市的积极信号。特别是公共环保意识将成为绿色奥运的宝贵遗产,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此外,北京在奥运会期间临时采用的减轻环境压力的措施给奥运后生态环保建设积累了经验,为继续促进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奥运期间环保部门采用的大部分措施是长效的,而且到奥运会之后还要继续实施。但是,北京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并真正迈入国际先进城市行列,还需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关注生态,关注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成为北京今后长期发展的自觉行为,成为贯穿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

参考文献:

[1]董传升,邢怀滨,王健.科技奥运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化的三个关键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7,(2).

[2]周秀平.奥运的社会参与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2).

[3]符亚明,等.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产业发展直接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7).

[4]董传生.科技奥运的人文价值与困境[J].中国软科学,2006,(4).

[5]陈剑.奥运经济:北京的创新与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8,(1).

[6]金汕.重视后奥运体育场馆的利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6,(4).

责任编辑 王 佳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目的/意义】科技扶贫效果的优劣与扶贫主体及其采取的扶贫模式密切相关,文章以此为出发点为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实施提出对策。【方法/过程】通过对福建省不同科技扶贫主体的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了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主要模式和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福建省目前已形成了8个细分类型的科技扶贫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能动性、风险性共5个方面的问题,并据此从技术、模式、培训、人才、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模式;问题;对策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科技扶貧是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反贫困战略,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农业科技已经成为补齐农业这块“短板”、拉长农村这条“短腿”和填平贫困这块“洼地”的根本出路[1]。福建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从落实科技扶贫示范、实施技术承包、完善服务体系、强化农村信息化和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不断推动科技扶贫工作。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福建省又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开展创新驱动、成果转化、基地示范、产业带动、人才培训等多项扶贫举措,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和内生发展的能力。截至2016年底,福建省贫困人口的数量由2010年的140万降低至20.44万人,科技在产业扶贫和产业脱贫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结合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科技精准扶贫”课题调研的安排,课题组通过举办座谈会、参观科研院所、走访龙头企业、考察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等多种形式,对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对农业科技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思考。

1 福建省科技扶贫主要模式

1.1 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扶贫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贫困乡(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服务团队由16位国家级或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构成,与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集体攻关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专家团队2016年全年累计为帮扶县企业解决主要技术难题达357个;针对屏南主要经济作物花菜由于连作带来的根肿病问题,组建研究团队,提出土壤调节、药剂防治、种植抗病品种的技术方案,并进行综合治理试验,经过1年多的努力,研发出防治率达到90%以上且防治成本大大降低的花椰菜根肿病防控技术,得到了广大菜农的认可,有效解决了地方共性的技术难题。又如,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对接武平东留乡,每年选派专家50多人次指导当地大力发展“富贵籽”花卉产业,2014年种植面积突破433.33 hm2,占全国“富贵籽”花卉销售数量的90%以上,产值超过3亿元;并依托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先后举办了“福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100多个,培训人员超过2万人次。

1.2 基层农技站专家科技扶贫模式

该模式主要为“农技站专家(农技员)+贫困乡(村)+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如武平县农业农村局建立了由25位中高级农艺师组成的农业专家帮扶团,58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挂钩全县58个贫困村,2016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人,“雨露计划”培训1200人,职业技能培育320人,通过培训让100%的贫困户都掌握了1门以上实用技术。又如,屏南县集中对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大户进行培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派出农技人员直接送技术到基地,组织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重点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进行培训工作,2015年共进乡村及基地培训8场次,培训指导农民900多人,发放技术资料1500多份。再如,顺昌县原大历镇经管站干部高允旺,采取“科特派+项目+基地+平台”的运作模式,组建了一支由9名“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参与的福建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并利用农村赶圩等节假日人流量大的特点,主动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1.3 “下派第一书记”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该模式主要采取“下派第一书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建设美丽乡村,调动党员干部活力,建立或引进合作社、公司开发农业产业,与科研院校及专家开展共建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扶贫。如小梨阳村原下派第一书记康建坂与现任第一书记蔡盛华,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及专家团队,与村“两委”针对小梨洋村长期种植蔬菜、科技含量低的生产实际,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高山特色蔬菜产业;针对农民需要,采取专家传授、现场培训、观看科教片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3年来先后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共12期,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果树种植等专业专家到现场进行培训指导,累计到场专家100余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次;使他们普遍掌握了1~2门致富技能,如西瓜嫁接技术、蔬菜育苗技术、果树修剪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60多名劳动力实现了培训转移就业;并通过第一书记带动,开展院与村、院与所的科技共建,建立了果树新品种引种示范园、种苗繁育圃,引进了适合高山种植的锦绣黄桃、水蜜桃、蓝莓、樱桃、葡萄等果树新品种,引导农户对果园进行科学管理,促产保优,争创品牌。

1.4 科技特派员驻点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科技人员+企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开展科技扶贫。如屏南县贵溪村“白水洋兰花有限公司”管理负责人雷总为县农业农村局下派挂点帮扶干部,她具有比较扎实的农业技术基础背景,在新技术的了解、引进、吸收、应用方面都比较积极,合作社成立4年来,在经营规模、科技水平、市场渠道、产值效益及带动能力上得到了大幅拓展和提升。在设施管理上,她放弃原有的简易大棚,选择高标准现代化农业栽培设施,引入自动化喷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及温湿度调控系统,大大提高了兰花生产的效率和品质;在品种管理上,及时跟进市场反馈及新品种研发动态,每年更新3~5个品种,保持了品种的丰富度;在种植过程管理上,由负责人亲自培训基地技术工人,并建立内部标准化操作规程,确保了种植的程序化、科学性和高效性;在原材料来源上,种苗及肥料、农药完全采用台湾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从源头进行把控。同时,负责人还与宁德农校及其他科研院所专家保持技术交流联系,县农业农村局也有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技术指导和帮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有效带动农户33户,并通过统一管理,为社员在大棚建设、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品种更新、技术应用、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了帮扶与指导。

1.5 企业科技扶贫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科技扶贫。如长桥镇远丘村天孚菌业公司通过代料灭菌、代接种走菌、代建大棚、代收代销、小额贷款等组合措施,使许多不具备相关技术或设备条件,以及部分丧失劳动力的传统农户或贫困户也可以从事食用菌产业生产,而且使用新技术生产,节省了资金成本和人工费用,如现做好的菌棒仅需2.2元左右,较常规生产的菌棒成本价下降了15%。2015年公司代料灭菌400多万筒,其中帮助农户代料灭菌100多万筒。又如,绿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有7个蔬菜基地,依托各个合作社直接相关的800多名农户,以公司基地为平台、以合作社负责人为联系纽带,统一技术、管理与销售,利用公司与科研院校、国内外知名种子公司的合作关系,带动了2个市级贫困村产业发展。再如,武平县安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领先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带动了武平、连城、长汀及江西会昌等基地和食品公司农户与职工近2000人(含230多名贫困户)。

1.6 合作社科技扶贫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开展科技扶贫。如屏南县凤灵食用菌合作社(在社农户约100户),由公司负责前端阶段生产,农户负责中间阶段,后端销售再交由公司负责,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户压力,而且产品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该合作社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邀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全村包括19户贫困户在内的一半人口从事香菇种植行业。此外,合作社还对需要帮扶的农户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提供菌袋、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成本、统一回收产品”以保障农户收益。又如,云霄县富达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强培训指导,广泛开展各种高新种植技术培训,频繁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育造就了一支合作社经营管理才人和辅导员队伍;通过统一制定与实施生产技术标准,组织进行標准化生产,使农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该社的带领下,从1997年开始,全村杨桃品种已经更新了四代,杨桃品质与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该社的杨桃鲜果连续4届获得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的畅销产品奖。

1.7 新型职业农民科技扶贫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以返乡知识青年为代表的能人带动,采取“能人+科技+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进行科技扶贫。如诏安思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林文勇在学习到反季节养鹅技术后,2008年底怀着对农业、农村和家乡的热爱,返乡创业,开展反季节养鹅,并通过为周边养殖户和贫困户提供鹅苗、饲料,协助鹅农开展鹅棚搭建、病害诊断、技术培训,当年即带动40多户农户参与。由于反季节养鹅的育苗存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远高于冬季80%左右的存活率,鹅苗平均价格在80~85元,也高于冬季60~65元的平均价格,科技扶贫和产业脱贫的效果十分显著。又如,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武平县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钟亮生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在福建省首创残疾人养蜂“三三制”协议,创办8年来,累计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和科普讲座460多期(次),建立养蜂基地128个,发展养蜂会员300多人,吸纳180名残疾人和贫困户从事养蜂业(其中残疾人12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0多户),养殖蜜蜂6500多箱。

1.8 信息化科技扶贫模式

该模式借助信息化手段采取“科技人员+贫困户”的点对点模式进行科技扶贫。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从2010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培训网络涉及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全省1400多个视频会场、15300多个行政村,50个移动远程教室,并通过有线电视等进入千家万户。每年参加培训人次平均超过100万人(次),培训模式从单纯专家讲课延伸到专家农民视频互动,培训场所由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以2017年为例,累计培训科特派、农技人员、农民(含新型职业农民)等111.64万人次,其中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会场开展远程培训39个,分会场开展远程培训6100个,累计远程培训76.64万人次;与泉州市科技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区域性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共有6.1万人次通过视频、电视、电话等形式参加了远程培训与咨询服务;通过网络IPTV点击收看查阅14.1万人次;并有14.8万人次通过电视收看了《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直播。

2 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扶贫的针对性问题

农业科技扶贫需要面向农村一线提供实质性解决方案,但实际上,现有的立项制度设计不够科学,普遍存在着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村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的情况,现实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严重错位。在农业科技扶贫对象的选择上,普遍存在“规模偏好”,科技人员往往更青睐于中大型企业、合作社,而对小农的科技推广和科技扶贫缺少动力[2],农户自身的科技吸收应用水平和投资能力,决定了那些真正贫困的农户很难在科技扶贫中受益。在相关培训尤其是远程教育培训中,经常出现专家自身的专业水平、对实际技术需求的了解程度、培训沟通能力等参差不齐,存在为了完成培训而培训的情况。

2.2 农业科技扶贫的系统性问题

农业科技扶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既不能只针对技术的某一两个环节进行扶贫,也不能是单纯的科技扶贫而不考虑人才支撑、项目支撑、产业支撑,以及政策机制的配套。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往往是科技扶贫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点上的扶贫随处可见,各扶贫主体间各自为战,你扶你的,我扶我的,互相之间缺少合作分工,导致最终农业科技扶贫普遍缺乏整体性、区域性或全产业链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农业科技扶贫碎片化、重复性、表面化的问题非常突出。

2.3 农业科技扶贫的长效性问题

农业科技扶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科技人员长期或经常性驻扎基层,及时了解农业技术需求及发生的问题,但实际上很多贫困地区的基层技术体系名存实亡,基层技术人员严重短缺,一些新补充的农林专业大学生对农业一窍不通,也不愿意与农民打成一片。同时,基层各种政治任务和工作几乎占据了技术人员所有的时间,导致仅有的一点技术服务时间常常只能表面应付。并且,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很多都沉不下心,对某省级农业科研院所5年19个科技扶贫项目执行情况调查显示,科技人员下乡次数最多6次,最少仅1次。

2.4 农业科技扶贫的能动性问题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和科技扶贫的主力军,但由于现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不少科技人员特别是女性科技人员在对待下乡问题上存在畏难情绪,农业科技人员参与扶贫的主观能动性普遍不足。目前农业科研体系中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仍然是以科技成果、发表文章为导向,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农业科研人员参加科技扶贫不仅不会对职称晋升有太大帮助,反而会占用做课题、写文章的时间,甚至还存在“搞不好科研的科技人员才去做科技服务”的误解与偏见,这直接导致了科技人员被动地把科技扶贫当成政治任务,主动参与科技扶贫的内生动力不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2.5 农业科技扶贫的风险性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不能只考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还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贫困户心理,特别是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使用上,贫困户在不能旱涝保收的情况下,出于风险系数大于收益预期的顾虑,常常会拒绝新技术的使用。如屏南县小梨阳村有种植花椰菜的传统,但长期种植花椰菜也导致连作病害严重,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在驻村科技人员的争取下,村里建设了现代化设施育苗大棚,目前的嫁接苗技术也比较成熟,完全可以成为嫁接苗生产和推广基地,但由于农民传统观念问题,大棚建成以后,长期空置,更未从事嫁接苗生产,导致扶贫资源的严重浪费。

3 福建省农业科技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需求导向技术供给,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

需求导向型农技推广强调生产需求在推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农业科研的选题立项与研发推广,要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需求在哪里,农业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就在哪里,科研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接“地气”。科技主管部門每年要提前组织专家到基层深入调查和访谈,了解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实际技术需求与困难,特别是针对行业共性问题要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在向科研院校下达项目任务时,要把成果验收、评审与技术攻关、推广的有效性,以及基层不同主体对技术施用的满意度充分结合起来,让科研和科技真正为基层服务,实现科研与生产的高效“黏合”。

3.2 建立多位一体扶贫体系,打造全产业链整体性科技扶贫

政府做“经纪人”,科学规划、引导、组织农业产业发展,是该模式的主心骨;科研院校提供科技支撑,在资源调查、产业选择、技术一体化全过程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企业带领农民走市场,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引导和带领农民走企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道路;合作社做媒介,是企业与农户有效衔接的得力媒介;农户(贫困户)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市场是产业设计和发展的导向标,通过政府引导实现了“农超对接”;建立“博士团+中国移动+贫困户”短信扶贫平台,发布栽培技术、市场信息等相关信息;资金是各地产业发展的保障,形成政策资金配套、项目资金申报、社会资金捐助等多种融资形式,为产业扶贫提供原动力保障。

3.3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载体,做实科技特派员驻点制度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的方式让农民认识、熟悉、了解新品种的特性和新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技术讲座、田间指导、现场教授等方式,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尤其是对种养大户和积极性高的种养户,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导。在科技特派员选派上坚持需求导向,力求选派的科技特派员能贴近各地产业需求和科技人员的本身意愿;在组织运行上坚持植根基层,通过重点支持下派村支书所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省市确定扶贫重点村,加强与村党支部书记、驻村蹲点干部等下派队伍结合,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从生产环节技术服务向生产、加工、流通和行業管理等各环节拓展[3]。在绩效考评上坚持立足实际,激活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台账制度,每季度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并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

3.4 建立点对点精准培训系统,加快职业农民及带头人培养

借助网络及信息平台进行科技培训,可以采用“政府+科研院所+科技信息+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具体来说,通过移动客户端设置主要特色农作物板块,建立起农业技术大数据,农户可以在客户端上自由选择需要的内容进行精准接收,也同时方便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客户端反映的问题了解实际的技术需求动向。对农村常见的病虫害问题,着手建立可以对照片进行识别并提供防治方案的大数据查询APP,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要把科研院校专家参与科技扶贫的作用最大化,通过上层专家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科技人才及科技示范户,利用他们长期扎根农村的优势,让这些“二传手”成为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同时,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返乡优秀青年的引导,利用他们的见识和阅历,将他们培养成乡村振兴中“一懂两爱”的主力军。

3.5 改变现有科技评价机制,灵活科研人员体制管理

从体制机制的角度,农业科研院所对科技人员的评定要将提供科技服务与科技扶贫正式纳入体系,不能“重科研,轻服务”,要把实际科技服务成效向基层反馈,以及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实际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在职称职务晋升上给予优待。对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要加大对下乡锻炼的考核;通过对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扶贫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促进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密切结合;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系列的职称评审比例,扩大科技服务或成果应用的认定范围,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与承包;努力营造尊重科技扶贫工作者的科研院所氛围,使从事科技扶贫工作的科技人员感受到荣誉感和使命感。

3.6 打造行业协会联盟,建立市场导向型科技扶贫模式

以各市为单元,对全市经营主体进行遴选、登记、编码、培训,按产业分类,组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协会,构建农业产业组织化大平台,搭建“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六位一体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和产业带动架构。借助电商平台,通过农村信息化的“入村入户”,将农民的产品变成商品,在网上“触电”销售。以行业协会联盟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包购包销解决产品销路问题,通过对农户的下一代进行针对性培育,包括销售技术培训、思维培训等,使其学习最新的经营发展理念和思路,提升经营能力,真正帮扶农户实现脱贫致富。通过针对性地帮扶农民从思维上脱贫,帮扶农企进行品牌形象升级、产品包装升级,帮扶农户创立产品品牌、开发市场渠道、利用市场反推进行精准生产等,引导农户从传统种养植逐步过渡到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祥. 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7(6):4-8.

[2]邢成举. 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J]. 中国科技论坛,2017(1):116-121.

[3]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南平市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三农”发展[EB/OL]. (2017-03-16).http://www.most.gov.cn/dfkj/fj/zxdt/201703/t20170315_131983.htm.

科技调研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媒体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过去的农业科技传播只能依赖于传统传媒,其传播力度有限,而在手机时代,农业科技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对于农业技术的指导将会更加有力,如何利用好这一手段是现阶段的重要社会课题。本文拟从现代社会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传播的总体环境分析入手,展开对其传播优势的分析研究,希望帮助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强化应用手段。

关键词:手机;农业科技传播;多元化

引言:

手机是现代社会十分灵活的信息传播媒介,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终端。农业科技要想更加快速而准确的转达到农业从业者手中,必须要更好的利用起手机这一媒介,大力提升农业科技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与灵活性,更好实现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力指导。

一、利用手机做好农业科技传播的总体环境状况研究

(一)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状况

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这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有别于传统媒体,现代手机技术使得农业从业者可以通过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学习农业知识。如农业科技知识可以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给从业者,而且手机的“体型”也让这些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研习。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5G的网络正在逐步的覆盖全国,这对于信息传输速度又会有一个质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方便了从业者知识的学习。另外,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更新,价格的不断下降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二)手机用户数量的剧增,为广泛的农业科技传播夯实基础

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全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近10亿,而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农村地区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大,这样的普及率使得农业科技以手机为媒介进行传播成为必然之选,结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今后的手机网络用户将会更大。这样的基数之下,民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价格还会不断的下降,手机用户还会不断增长,手机的作为一个最为快速的现代传媒媒介必将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强大助力。

(三)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力农业科技的手机传播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不断的深入,而信息化建设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传播与手机媒介的结合正是与国家的农村发展计划完美配合的重要方式。国家的五年计划对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设施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对于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大力普及也会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此外,国家在这一工作上还有更加直接的扶持,像是对农民购买智能手机的一些补贴工作,都能很好的促进手机在农村地区更快的普及,为农业科技通过手机传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1]。

二、强化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广泛传播的优势分析

(一)手机媒介使得农业科技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

抛开传统媒介的诸多限制,手机可以更加灵活的通过移动网络实现信息的传播,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来说,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更加快速的将这些信息展示给每一位手机用户。可以说手机作为媒介会将农业科技传播的主体进一步扩大,不论是主管农业生产的政府部门、相关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还是农民本身都可以将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进行传播、转播。作为

主管政府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权威的指导作用,及时将相关的国家政策信息传达给每一位农民,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及时将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发布出来,同样的农民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相互的转达分享,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传播力度,也让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

(二)手机让农业科技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

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更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摆脱了过去的图文限制,音频、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讓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农业科技知识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研发机构可以将这些农业科技新知识制作成更加直观而生动的形式,为农民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农民在学习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时不再需要“头疼”那些繁复的文字描述,这会大大提升农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手机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好利用科技资讯做好“现场指导”,有力的提升农业科技的实际利用效率,对于农民之间的分享交流也会起到一个不错效果。

(三)更好的整合多种媒介,整合式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

手机媒介有十分强大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将传统媒介进行融合,并弥补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说是整合了纸媒、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传播媒介,而且其还具备了这些单向媒介不具备的沟通功能,可以实现农业科技研究者与农民之间的直接沟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科技的指导效果[2]。

(四)手机支持下农业科技传播的广泛性

手机作为现代人社会的必备品之一,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机用户量巨大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这些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农业从业者,还将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民众之中,提升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水平。此外,手机本身通讯功能可以更好的巩固农业科技研究者与从业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网络。

三、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升级,手机的功能会更加强化,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的功能会更加完善,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各相关部分和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手机的媒介功能,更好的帮助相关人员做好农业科技传播。

参考文献:

[1]张艳云.乡村振兴背景下手机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04):68-71.

[2]敬廷桃,易婧,丁志祥,阎应红.手机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21):117-118.

作者简介:方锦,出生年月:1986.11,女,汉,新疆哈密,本科,研究方向:科普传播。

上一篇:跨境电子商务论文范文下一篇:对外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