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

2023-09-18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1篇

在这个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偏差思想没有用“We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farmers. Their work is very important. We can’t live without farmers. ”等生硬的话语进行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形象的图画,配以简练和寓意深刻的谚语,向学生渗透了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

徐长梅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取有效途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尤为重要。针对该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性分析与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德育渗透的策略,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德育渗透;策略;综合素养;人文素养

高中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接班人,要想更好地继承社会主义事业,单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具备较为科学的思维,正确的三观,因此做好德育意义重大。而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涵盖了思想、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在德育方面具有十分大的优势,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进行学习十分重要。那么在新课程下到底应当如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全面性探究提出具体化的渗透策略。

一、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适应历史教学的重要需求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解,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此学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明确每一个时期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变化,更科学地学习和掌握历史内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情感等进行培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如此才能够满足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才能够符合历史教学发展的变化。

2.增强学生民族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入德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学习,这就能够促进学生民族使命感的不断提升。同时,历史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较广,有古代史、现代史、近现代史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能够对国家的发展变化、各个时期的文化风俗等都进行详细化了解,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全面感知,从而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就能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促进学生发奋图强,为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这对于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当前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且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也是十分珍贵的。

3.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前的时代是知识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学生要想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要掌握先进的技能,拥有先进的思维和正确的三观,只有如此才能够应对各种竞争,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而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历史学科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语数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对于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而言要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紧抓学科优势,积极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灌输,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二、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是比较多的,为了推动高中历史课堂德育知识的良好渗透,教师必须要做好自身德育水平的提升,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符合的渗透方式,如此才能够使渗透效果更为理想。具体来看,在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笔者总结为如下。

1.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师自身的德育水平

教师是德育渗透的指导者,也是德育知识传授的主体,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德育水平,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才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德育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水平,比如,可以定期为教师培训德育方面的知识,让教师对德育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断充实自身、丰富自身的德育技能。还可以定期组织高中历史教师开座谈会,大家共同就德育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共同对该方面的知识进行分享,或者就德育知识渗透的方法、模式等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思维,拓宽教师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够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为德育内容的更好渗透做好基础。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知识的自主学习,定期对教师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提升教师德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德育渗透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2.合理引入多媒體有效渗透德育内容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渐普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能够将历史内容更为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这就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内容进行学习,对于增强学生的正义感,推动德育内容的良好渗透都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方面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火烧圆明园、与鸦片战争有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对国难国耻进行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发奋图强、不忘国耻的决心。视频讲解往往要比纯文字讲解更具有魅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地将多媒体引入进来,促进德育渗透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够充分发挥其爱国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对近代伟人事迹进行更加清晰的了解,推动德育渗透更加高效。比如,在讲解贺龙领导南昌起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其领导人民反抗的场面呈现出来,如此更容易将那种情感激发出来,学生会情不自禁留下热泪,在心中形成更大爱国的情怀。

3.有效组织实践活动推动德育渗透更加高效

高中的课程往往较为紧张,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为了节省时间而不愿意参与实践,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精神方面的放松,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为了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增强渗透效果,应当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德育知识进行更加科学的体会和学习。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展览馆,让学生对各个年代的珍藏品进行了解,推动学生对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如此能够促进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具有十分大的好处。再比如,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历史时代性较强的公园,让学生在参观公园的过程中对“民族从屈辱到复兴、革命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进行深刻感知。可以引导学生参观黄遵宪故居、叶帅故居等,对伟人事迹进行了解,这要比按照教材空洞地说教更为生动形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震撼,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德育效果的全面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中山陵”,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近代伟人孙中山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德育有关,教師为了更好地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应当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并寻找合适的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利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为增强学生的德育学习效果做好贡献。比如,可以通过讲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杰出人物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还可以通过讲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激发学生为国家奉献的精神等。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内容所起到的德育效果不同,教师应当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对德育内容进行挖掘,做到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课程下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应当注意的事项

1.注意把握好度,避免渗透过于频繁

高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对各项事情都比较好奇,同时也极具叛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全面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不注意度,渗透过于频繁,那么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如果教师德育渗透过于宽松,那么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德育效果,所以教师应当注意度,合理对渗透的情况进行把握,详细化分析学生的情况以及历史课程内容,推动德育渗透更加科学。

2.注意进行渗透方法的变更,尽量多元化渗透方法

德育知识的渗透属于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教师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渗透,且渗透的时间较长,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成效。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渗透方法的选择,定期对渗透方法进行变更,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推动德育渗透更加全面、科学。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渗透、实践活动渗透、小组探讨交流渗透等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和探索,通过详细化探索发现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3.对渗透内容进行科学化选择

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比较多的,不同的内容所蕴含的德育知识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内容的选择,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如此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教材中的伟人事迹进行渗透,让学生通过伟人事迹的学习,了解伟人博大的情怀,奋斗的精神等,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为了促进学生对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解,教师则可以有意或者无意地对文化内容进行引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更多的文化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教师在渗透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全面性分析,不仅要确保所选择的渗透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还要体现时代精神,如此才能够推动德育渗透更加科学、高效。本文列举了几个德育渗透的方法,希望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师更好地渗透德育内容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俊红.浅谈如何实现历史课堂上的德育渗透[A].2017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成果集[C],2017.

[2]郭小华.高中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J].江西教育,2014(8).

[3]周伟云.弘扬学科主旋律 夯实德育主阵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9).

编辑 冯志强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3篇

1 中职德育内容、目标与学科课堂教学渗透

1) 中职学校德育内容与德育目标。教育部2004年制定并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提出,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 勇于创造, 大胆实践, 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2) 中职学科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 就是根据中职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 在实施学科教学过程中, 将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德育知识和专业知识上获得双丰收, 从而实现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和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2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1) 认为德育是德育课或德育老师 (包括班主任) 的事, 与专业课程或专业教师无关。一方面, 在学生出现行为习惯或学习习惯有问题时, 任课教师责怪班主任, 或班主任责怪任课教师。另一方面, 当谈到要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 很多老师无从下手, 甚至有很多怨言, 或者应付了事。

2) 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 只有在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或错误后, 才批评教育。忽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道德水平、个人心理素质和沟通协调、诚信守纪、人生观、价值观、环境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培养。

3) 割裂德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 认为学生是来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不是学政治知识的。事实上, 在实施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知识与道德有着特殊关系。先有正确的世界观, 然后才有正确的人生观, 有了正确的人生观, 才有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 才能避免“有才无德”现象。

4) 德育内容空洞, 德育方式单一。不管是德育课还是其他学科, 很多德育都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说教式”上, 老师没有讲活, 学生不理解、不接受, 甚至反感。所以德育效果不好。

3 中职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1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

学科教材中都蕴含有德育因素。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 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 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职业教育最终是就业教育, 中职教材与生产和工程实际结合紧密, 因此, 教师应在研究教材总的教学目标、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基础上,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目标, 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德育融会贯通。

3.2 创新德育模式, 提高德育实效性

如重庆渝北职教中心制订的“423”德育模式。即开展四个主题 (感恩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在四个学期分别重点开展) , 搞好两个结合 (德育与特色活动结合;德育与自我发展相结合) , 实施“三个工程” (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施德育制度建设工程;实施校园案例管理工程) 。重庆梁平职教中心开展的《有序教育大课堂》, 本着“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道理, 通过有序行为的反复训练, 将那些浮躁的、叛逆的、野性的以及自卑的无序心理, 转化为有序的心理。当这种有序的心理在学生身上被固化成一种有序的习惯时, 学生就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面对简单、重复、枯燥的工作时, 不仅能坚持做下去, 而且会将这种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这正是当今企业和公司梦寐以求的员工职业素养!重庆市工业学校开展的“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即在每次上课开始后和结束前, 分别用5分钟和1分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我们实施“课前‘5S’管理”模式。过去, 我们的老师到教室就开始讲课, 不管学生、教室环境等, 两节课一完就走人。现在, 要求教师在讲课前, 首先把学生和教室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五个环节抓起来。教室地面、门窗、黑板、讲台不清洁的, 和学生一起做清洁;桌椅板凳和书本摆放不整齐的, 指导学生摆放整齐;衣冠不整精神不振的, 指导学生审美;没带书、笔、作业本的, 督促学生拿出来;对迟到、未到的学生, 作好考勤记载并课后联系班主任等。这些管理的实施, 一方面在听课评价指标中体现 (同时在备课中也要体现) , 另一方面, 在教师月绩效考核指标中体现。

3.3 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上,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如在综合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上, 可推行“系部大课堂”模式, 既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又让学生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团结协作、沟通交流、文明交往、良性竞争等要求。在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上, 采取“项目教学法”, 按照某一项目 (岗位任务) 将不同课程的内容综合呈现,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用赏识的眼光期待着学生的点滴进步, 注重教学语言的人文化, 注重教态与手语的得体表达等。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将使学生极力模仿, 积极参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渴望受尊重与享受成功的欲望等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养成或满足。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加之社会对中职学校的偏见, 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上、心理上、行动上、素质上与普通高中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仅仅通过40分钟的德育课堂, 远远无法达到真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的宗旨, 更无法在短暂的课堂教育中快速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中职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等课堂教学, 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 也只有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个人修养与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中职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为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以及实现中职学校“人人德育、事事德育、时时德育”的德育环境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而实施学科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 张春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 2013 (23) .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

小学生完成习题练习是在他们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教师必须通过这个步骤来充分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与否。老师通过习题解答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的各种缺漏,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传统的习题练习过程中,老师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让学生感觉到非常的枯燥和乏味,他们在习题练习过程中,更多的感觉到的是压力,对习题练习的兴趣很少,甚至出现抄袭的情况。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德育渗透现状

小学同学在学习上没有过多的压力,在过去的教学中,跟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相比,老师和学生对德育教育不是很关注,此外,在课程安排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较少,大部分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觉比较枯燥,并且在长时间难以获得创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很好的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德育教育教学出现信息和知识的延迟。在这种状况下,德育教学课程变得更加依赖于教材,同学们德育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专业课教学的限制,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也没有产生应有的关注,所以在小学学校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对于同学们的全面发展会有很多帮助。

二、新课标下数学德育方式

1、强化教育规划

数学这一门学科的教学同样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载体,因此小学要将数学这一门学科所能够发挥的德育教学价值展现出来,就必须将过去的利益观念打破,对于之前单纯追求考核成绩和升学率的观念一定要抛弃,更多的需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强化对数学这一门学科核心教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我国关于数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教学的要求,还有学科实际情况,来进行严格的学科教学计划设置。

2、实施科学的德育发展方式

各小学除了要加强对数学这一门学科教育的认识之外,还需要强化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还需要在国家数学学科德育教学规划的指导下,来强化数学学科德育价值以及德育方式的重视程度,并且根据有关文件的指导,结合数学学科当前的教育现状以及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学学科德育教学计划,在这份计划里面需要对德育教学目标、德育教学模式、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效果考核措施、德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加强对教师的选拔和培训

当前各中小学必须要强化对数学学科教师的选拔包括对于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数学专业素质以及数学教学能力方面的选拔,以便能够为后续的数学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德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提升后期对数学学科教师的培训,包括对他们的德育方式、专业素质、德育内容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以此来深化数学学科所能够发挥的德育教学价值的认识,并且掌握更加有效的数学德育教学方法,更好的实现数学学科的德育教学效果。

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

1、在课堂实践中渗透德育教学

小学课本知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老师日常的教学只是针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的教学,那么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就会有很大的局限,并且比较呆板。小学生对这种单一的学习也没有积极性,从而造成学习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所以现在老师除了对课本知识的教学还增加了一些实践性的内容,以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这些实践性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小学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充分的运用。这样可以极大的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一种体会。并且,在这种实践性的活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实践素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数》知识点点教学中,有时候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课本知识的时候,都可以让他们进行一些实践的操作,让他们在家里通过网络或者是到学校图书馆去找寻相关的数学学习资料,在资料的寻找过程中,广泛吸收一些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精神,从而在学习中受到这样一种感悟,那么他们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更积极的去完成数学知识的牢固学习和掌握。

2、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渗透德育

小学生对于习题的完成方式,一种是在课后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另外一种是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分组讨论的习题让学生合作完成,这种合作完成练习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集中精力。因为小学生他们的心里都是非常活泼好动的,这种分组学习的方式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分组学习对于他们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习题进行分析,强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分组学习对于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能够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较大数的估计》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以他们日常家庭用水的用水量来作为题目。而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自己家庭的饮水机每日的用水量,还可以通过询问邻居等方式得到相关的统计数据。然后通过得到的这些数据计算出每个家庭平均每天的用水量,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从学习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统计知识。

3、在习题批改中进行德育教学

老师对于布置下去给学生的练习是要进行批改的,对学生习题的批改需要从正确率、字迹的工整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评价的,不能够简单的对数学计算的结果进行单方面的评价。而要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练习习惯。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和情感的塑造阶段,在这个时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是比较容易的。在他们练习完成不是很好的时候,要进行科学的点评,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激励他们更加认真的完成,在不断的鼓励过程中学生就会慢慢的端正自己练习的态度,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也能得到提高,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三位数的加法》知识点教学中,如在学生练习完成比较潦草的时候,老师要认真的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解。比如回家以后是否贪玩和看电视,不认真完成作业。老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到实际的情况,有的时候小学生可能认为习题难度比较低,所以在完成作业的时候粗心大意,对这些情况了解以后,老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困难,引导他们对作业完成的正确态度,全心全意的用最正确的态度来完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小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一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有所提升。此外,还能够让小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很好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綜合素质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而做一个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许倩倩.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85.

[2]冯民锋.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84.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在实际生活中加强公德秩序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个没有秩序、顺序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经常看到的交通堵塞,事故的发生和没有秩序的引起混乱等现象往往就是失去秩序,顺序的情况下造成的。讲究秩序、顺序是每个公民起码的交通规则意识,也是每个中学生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讲社会秩序的公德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要接触到秩序、顺序问题,这是因为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就具备严密逻辑性和有序性。如,在七年级讲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总结的一般步骤(顺序)是这样。首先,是反复读题目,理解和弄懂题目的意思,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其次,找出已知条件(不直接告诉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并写出答语。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是是循序渐渐的,因而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就把这些方法步骤讲得清晰合理而明确,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沿着这条清晰的“序”逐步深入,强化小学生的有序意识,让学生在今后的计算(运算)和解题过程中,头脑中能有这样清晰的“序”,并能按序操作(运算)。我平时在教学应用题时,我说解题步骤(序)一,学生就能说出步骤二--并记得较牢,解题得心应手。

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思维的有序性迁移到日常中去,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要遵守公共秩序和中学生行为规范。如食堂就餐要排队,马路上行走要走右边,走顺向,不能走逆时方向。如果不遵守秩序就不安全。

总之,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有序性之外,还要结合交通法规、公共秩序、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方面进行有序教育的迁移,培养学生守秩序、讲纪律、讲公德的良好习惯,进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秩序和法律意识,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6篇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会、班会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表扬孩子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平时,我会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告诉他们:“你又进步了”,“你的字越写越漂亮了”;课堂上经常对他们说:“你真棒”!“你学得真快”!“你说的真好”!„„当我和家长交流时,经常听他们说起,孩子们回家说老师又表扬他什么了,一脸兴奋,然后那几天在家表现就会特别好。

三、加强与家长联系。

平时,我能关心爱护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对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我总是耐心地帮助他们。一但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性、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扬长避短,健康地成长。

总之,由于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欠缺,我在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我将继续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当一个更好的班主任。

2008年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08年06月17日 星期二 14:55

时光飞逝,一个学期已经结束,这个学期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来说,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 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我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馈,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

二、教学方面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提高业务水平方面

在教学中如有疑虑,我能虚心请教老教师及其他老师。我经常在办公室里与其他老师互相探讨教学上的各种教法,遇到的疑难杂症。在各个章节 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作业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培优转差工作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例如我班的朱开阳同学,在上个学期后半段,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课堂上无心听讲,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对老师产生了逆叛心理,对老师的提问不理不睬。这个学期针对这个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给他讲故事,课后对课堂上他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详细讲解,布置给他的作业,也是有选择性的,尽量选择在课堂上讲过的练习,不仅巩固了他所学的知识,同时给予他学习的信心,逐渐地,他开始认真听讲,不再神游太虚,不再沉默无言,他能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完成了。

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有个别同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例如符桓玮同学就会在课堂上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孙永森、李英俊的小动作太多,张秀娟、谢棉任等的写作业太慢。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从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书写速度等一些因素分成小组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对于个别后进生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认真听讲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考试我班获得了年级组及格率第二名;在优秀生比赛中,我班有13个学生分获

一、

二、三等奖。

八、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在多样一些,在教学水平上继续提高,今后我将针对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进,不断提高。

数学渗透德育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邓小平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来源:JXJY 作者:yuhe123 时间:2007-05-15 点击: [212]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寓德育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呢?

一、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小学数学中的内容渗透德育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数的发现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要结合有关数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例如,我国商代形成的十进制,比西方早2000年;公元3世纪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分数除法法则,给出了最小公倍数的严格定义;现代特别是解放以来,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人类数学发展的贡献,都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以激励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辨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揭示数学知识中蕴含的辨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教学中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实践。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实际如下游戏导入新课:“用掌声表示得数”。教师口述: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两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同学们击掌几下。教师板书:每个小朋友分得1个苹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呢?没有掌声。教师问:为什么没有掌声呢?同学们回答:“半个苹果不能用掌声表示”。教师急忙夸奖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从而揭示课题。使同学们真实地感到,分数的产生,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不是数学家们硬性规定的,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实例引入数学知识或实践应用,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陶冶情操,潜移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

1、情感诱导法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情景激励法

数学材料中的很多原理、数据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最先计算出来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介绍,创设情境,还原背景,感悟理解,情感共鸣。把反映祖国建设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实例渗透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

例如,推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割、拼的方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通过观察比较: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也受到了联系、比较、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例如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特点应用于房屋人字架、自行车的车架;利用平行四边形可变性特点应用与活动的车门、商店门;运用比例分配知识调配药液、混凝土等等。还可以介绍华罗庚等数学家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卓越贡献的事例,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振兴中华而拼搏的责任感,把远大的理想与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

4、竞赛训练法

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的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如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冠军赛、速算赛或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清楚等习惯,可定期组织“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三比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三、开展活动,拓宽视野

1、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帮助。

2、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

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少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结合数学教学为内容,并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削弱数学基础知识地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四、示范导行,感染习惯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老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结合数学教学为内容,并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牵强附会地进行,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削弱数学基础知识地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四、示范导行,感染习惯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老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识记在心,因此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数学中的美育渗透

数学中的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美的因素,研究其本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感,逐步提高其审美水平。

教学中揭示美的内涵

1.揭示美的内在联系。较为典型的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转化,通过电脑可得到动态的展示,教师应由此启发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统一美,产生一种和谐而自然的美感。

2.展示美的表现形式。形式之美大量地存在于数学知识的内容当中,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等。教师选取精美的图片,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其从中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来表现“海上生明月”的情景等,都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引发对美的直觉感受。审美直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数学中也存在着通过美育进行相关素质培养的素材。如讲授垂径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本例题变化图形,并引导学生继续将图形加以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会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创造”之中,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受,同时审美意识得到强化,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

在美的环境里生活,保持一份美感,无疑能使人们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如果学习的过程有了这种氛围,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营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初一几何引言部分时,教师可从五星红旗上的五星如何画、中国古代的名楼和名塔如何测量高度等入手,将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电脑动画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进入美的情境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转化为几何形式来解决。

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讲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再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就会更高涨。

3.感受应用之美。如讲到黄金分割时,我简要介绍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美就是因为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值,国歌的旋律中也能体现黄金分割的原理。数学美用于生活的一些事例,能烘托起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美育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在更高层次上探讨美育在数学中的渗透,为深化素质教育作出进一步的探索。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shuxue/2008/30039.html 从生活切入数学,以游戏收获知识

——《分类》教学案例及反思

长安镇霄边小学

钟 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

38、39页。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2、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小棒、小正方体、圆片、三角形、数字卡片等学具乱放在一堆,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播放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图片,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 教师小结并板书: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图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三、实际操作、巩固分类

1、

小组合作把老师送给大家的铅笔分一分,学生汇报不同的方法。

(按长短分;按有橡皮的和没橡皮的分;按颜色分等)

2、

考眼力:完成书本第40页第3题:找一找每一行中不一样的。

3、

超市给我们每个组送来了一袋礼物。小组合作,分一分这些图片。(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和其它小组介绍本组作品。)

4、

小比赛:整理好学习用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

完成书本第41页第5题,再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类。

6、

各大组商量一下,可以把老师奖励的小花怎样分一分,再派代表到黑板上摆一摆。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再奖给你们一朵小花应该摆在哪?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有叶子和没叶子分)

7、

全课小结。学生戴动物头饰分类离开教室。(会飞的、会游的、不会飞也不会游的)

[练习多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并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些练习,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1、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整理学具、观察超市,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

2、以游戏收获知识,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标》提出:“教师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游戏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学中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基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如案例中游戏之一:比赛整理学习用品,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认识到把文具分类摆放会更好看、更方便。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脑、动手整理,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游戏中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形成更具生机和活力。

一(1)班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围绕宝山“文化育人,和谐发展”主题,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聚焦社会公德,传承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仪”的传统美德,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修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重点工作:

(一)、行规方面

培养少年儿童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发展,使广大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1、教育途径: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行为习惯培养的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

(2)活动育人:(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时事政治教育活动、系列专题活动(安全教育周,增强安全意识;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 (3)教师言行育人:榜样的激励作用

(4)课堂育人: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发挥品社、班专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以及主题班队会,阅读课的育人功能。

(5)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红领巾监督岗,校报橱窗、广播站等。

2、具体做法:

(1)、 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扎实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常规训练显得至关重要。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带领学生学习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讲解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写字时,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听话的习惯。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眼睛要看着对方;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

(2)、用灵活多样的表扬方式激励学生。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不喜欢表扬,大人亦如此,何况一个

六、七的孩子,他们更想从老师那里得到夸奖。如果老师经常用:“很好”、“不错”、“好极了”等毫无新意的话来表扬孩子,时间久了,他们对老师的表扬也就无所谓了,这样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班里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表扬孩子,如:用语言夸奖孩子,为孩子竖起大拇指,和孩子拉拉手,摸摸孩子的小脑袋,给孩子赞许的微笑,奖励一朵小红花,在评比表上得“优”,。通过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学生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光学校注重而家长不配合的话,那是很难取得实效的。而家长有的因为没有比较,对学生的习惯的现状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此,教师要及时地与家长联系,反映孩子在习惯培养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不足等。这样,有的放矢,双管其下地注重培养,必将比任其自由发展效果要显著得多。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将常抓不懈。

(二)、家庭教育指导方面:

以学校为载体,以提高家长素质为己任,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归宿,注重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空间的整合,积极探索和总结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及方法,充分体现家长学校的助手和桥梁作用。

1、目标:

(1)、 发挥家长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建立新型的家园联系,促进提高。 (2)、 继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做到科学育儿。

(3)、 认真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能全面辐射更多家庭。

2、具体措施:

(1)、 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和学生家长的教育情况。 (2)、 出好每一期的家园之窗,鼓励家长参与投稿,互相交流。

(3)、 定期开展家长育儿讲座,进一步更新家长教育观念,获得科学育儿知识。

(4)、 定期记录学生在校情况,与家长交流,对每位学生每学期进行跟踪联系。

(5)、 加强学习型家庭的指导,增加相互之间的走动交流,并开展集体性的活动。

班主任德育工作小结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孩子们很活泼,要管理好他们可着实不容易。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课上进行激情导入、趣味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好学生的纪律。利用晨读时间、思想品德课学习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如:上课前应把要用的书放在桌子角等老师来上课,把学习用品摆放好。)并且在课后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如:做的好的同学应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按时完成各项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等好习惯。

二、 关心爱护每个学生

记得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我站在班级门口准备迎接我班上的学生时,心中还是茫然的;虽然我只是温和的把孩子们让进教室,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对新班级,新班主任的喜爱和信任,让我感动;家长们拥挤在我的面前,向我述说着自己孩子的特点,请求着我对孩子的关照,我一下子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我耐心而真诚的告诉每一位家长:“ 孩子在我班上,你放心。”我知道这一句话的分量,我也知道我今后的工作核心就是这样简单而质朴的一个标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我想这是我作为班主任的基本责任。可是在班主任工作开始不久,我发现负责任并不像说起来那么轻松,它需要的是一种坚持,一种不断的坚持,尤其是对于双差生。

我班易海伟同学,每次上课发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问题。作业写得简直就不是字,像是在画画,我没有放弃他,而是手把手的教他写字,抓住他的点滴进步,不断鼓励他,在学生面前夸奖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渐渐的,他不但能认真地完成各项作业,而且他的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还把他的作业贴到学习园地里,叫大家欣赏,从而鼓励他在其他面也继续努力,现在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活上,我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每个学生,课后帮他们削铅笔、提醒学生按时吃药、帮学生补习不懂的题,甚至有的学生发烧、肚痛、呕吐、我都能尽心帮助,每天和学生一起动手打扫教室,把教室的卫生弄干净。

三、 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学校运动会、跳绳比赛等活动。每天一大早,我总是跟学生差不多时间到校,一到学校就协助学生搞好卫生工作。这样,学生不仅养成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且时刻想为自己的班集体争光。开展一些跟教学有关的活动,如:写字、朗读、口算比赛、画画等。利用黑板报开展绘画比赛,让学生分组出手抄报,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

在这学期中,我与学生在一起,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可是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得到家长们的信任,我忙得高兴,忙得开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

个人师德师风学习计划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关注孩子生命为己任,以关心孩子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师德修养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

力量。

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工作中,我要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在课外积极学习各种师德理论,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我还利用各种案例来警醒自己,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以身作责。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师德修养。

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辩别善与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沧桑,才能真正锤炼师德。

三、积极进行自我反思。

如果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深刻地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四、德及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并不是所有德只能体现在对人对事方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常以德化人,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教育学生,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用爱心去实现对各种学困生的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新才能被更多的孩子所喜爱。只有不断

的创新才能推动教育的大发展。

五、为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心。

作为一个教师,爱心最重要。 “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我更承担

起传播美的责任。

师德总结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上一层楼。作为一个教师,教师是崇高无上的,它将永远是我的追求。

经过近几天来的学习,以及和同行的交流,作为一位老师,我对师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爱学生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

二、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三、具有广博的知识 学高为师。做一位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工作中,虚心向有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知识无止境。在我的工作中,我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如:参加教研室的课改专题培训,参加学历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己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

上一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电力党风廉政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