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范文

2023-12-22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范文第1篇

2014年12月24日02: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心中要有一盏灯”(人民论坛)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前不久,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病骤然离世,引发哀思与追念。“法官当如邹碧华”,媒体上数百篇文章报道追忆,网上数十万人发帖缅怀,“邹碧华现象”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带来良多思考。

曾有人对邹碧华说:听你讲课的时候感到很振奋,等回到单位,好像又陷入黑暗之中。邹碧华回答:黑暗之中,看见一支蜡烛点亮,你会感觉到温暖,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根蜡烛?回顾他短暂而有光华的一生,无论是背着“黑锅”推动司法改革,还是倾注心力构筑法律职业共同体,勇毅与担当背后,正如他自己所说:心中要有一盏灯。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深处。正如邹碧华笃信公平正义,才会用生命点亮法治之路;柴生芳牢记“责任责任责任”的誓言,才会为甘肃定西的群众奔忙到最后一息;高德荣坚定让独龙族脱贫的志向,才会看轻名利,扎根深山奉献数十载。这些党的好干部、百姓心中的好官,之所以总是让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正是因为他们始终高擎理想信念之灯,照亮了自己,更照亮了别人。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帖子,“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不是什么名表豪车,而是生生不息的信念、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等。理想信念在今天之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常常因为知之不易、行之更难。

没有人生活在真空中,尤其作为领导干部,难免要面临各种诱惑,面对各种选择,陷入这样那样的纠结。林则徐有言,“观操守在利害时”,检验为政者的道德试金石,总是存在于名利面前、得失关口、毁誉之间。如何取舍、怎样选择,最是考验品质,最能看出境界。

物质潮流面前,守住底线才不会心为物役,汲汲于名利势必迷失方向;正风反腐新常态下,心怀公义自会砥砺有为,囿于小我难免为官不为;面对棘手的改革难题,有私心者总是忧谗畏讥、裹足不前,有担当者才会闯关夺隘、一往无前。

铁窗里的刘铁男在事实面前,承认自己有“两面人生”。透视这种畸形人生,人们可以发现,升官发财的欲念、个人利益至上的迷误,一步步把他推向了违法乱纪的深渊。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其中蕴含的问题更是深刻。一个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力,如何始终让正念占据心灵高地?思想上失之毫厘、打开缺口,行动上就会弊病丛生、差之千里。

古人云:“操守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所谓“真宰”者,就是心中的理想信念。对领导干部而言,说到底,就是拷问入党为什么、当官图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就是追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人生的坐标系上,以公心定方位、以宗旨指方向,才能立起主心骨,知进退、明得失,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俯仰无愧于天地间。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一个人不管走多远,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不忘鲜红党旗下的誓言,不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知之愈深、信之愈笃、行之愈实,信仰的力量直可穿越时空而永存,照彻人心而永耀。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范文第2篇

2011年07月10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2011年08月29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2011年10月16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与社团组织有关的非法敛财丑闻接连爆出。如“共和国脊梁”评奖丑闻牵出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又牵出了“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等等。过于泛滥、缺乏监管的社会团体,滋生乱评比、乱培训、乱收费现象,不仅耗费了社会资源,给各地企业和民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伤害了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有的甚至成为以权谋私、腐败挥霍的“温床”。对此,社会团体的国家主管部门已启动了治理程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和引导好有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44.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9万个,基金会2311个。照此预测,今后,各种社会组织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看到社会组织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存在着发育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信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现代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拓展国际交流。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如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些微观层面、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和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购买服务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进行培养;推动完善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推动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组织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同时还包括推动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强社会组织运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还要依法加强监督,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的年检、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防止个别社团组织“拉大旗做虎皮”,非法敛财,破坏法律和秩序。社会组织只有在宪法框架下,遵守相关法律,良性运行,才能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11年05月27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自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力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努力做好育才引才荐才用才工作,着力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斐然。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科协组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迫切的是大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体制保障,真正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解放和发挥出来。只有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才能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只有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只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广阔舞台。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就有了生长点;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人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事业就有了生力军;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帮助人们以科学思想观察问题,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科技创新就有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科技创新要万马奔腾、生气勃勃,就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根本。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把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把人才成长成才和社会环境对接起来,努力形成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生动局面。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范文第3篇

——在第九届五次教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甘 瑛

(2011年元月12日)

各位代表:

晚上好!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年来工作回顾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激发教职工奋发有为的精神。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本党政工作的中心。党政工作计划对此都有明确的安排,学校党委做出部署,全体行政认真履行义务,对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教师的学习重点,与实际工作结合提出明确要求,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活动,确保政治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实效化。

邀请专家教授讲座,细解新形势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在全体行政中开展了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活动,号召全体行政同志“做罗文式的好干部”,通过活动涌现出了像彭雄等一大批罗文式的优秀干部。结合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在全校深入持久的开展了教学改革,全员教学竞赛,全体教师赛课、听课、评课,课堂改革蔚然成风,

1涌现出了像王利民、叶红、周燕、杨宗武等一批大胆创新教学模式的模范带头教师。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下到专业科跟班蹲点,相当部分行管人员似乎没有节假日;读书活动在全体教师中深入进行,《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深影响着每一位教师倾情党的职教事业,读书评论、演讲、写心得体会文章就是最好的见证。

创先争优活动激发了教职工奋发有为的精神,增强了教职工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这就是成就我们事业的基石。

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加强行政班子党风廉政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摆在首位。今年学校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抓建设,成立了纪委领导下的监察室,建立了教工代表大会制度,重大问题交教工代表大会集体表决,如教师住房、职称评定、人事分配等重大事情无一不是教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学校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委始终是核心领导地位,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全局性的大事必须党委研究,重大财经开支,一是向上级请示,二是坚持党委会议集体研究。大型购物,坚持多人在场,集体议价,规避了一言堂,学校严格依法行政,不乱收费,不乱摊派,不乱订资料,不虚报政绩,力求实事求是。

学校始终坚持民主评议干部,公开选拔干部。干部选拔建立试用期,对干部实行有错无为问责,干部用人制度在不断完善与建设之中。

学校在民主与监督机制之下,着力打造一支有位有为的班子,在重大问题的处理上极具战斗力,如彭光事件的出现,给整个汨罗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失。事发后两年来,我校行政一班人攻坚克难,上下协调,尽量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本月已为学校挽回19

8、6万元的损失。

由于我们始终维护和坚持党政队伍建设,几年来,上级纪委来校检查可以说没有任何违纪违规。我们对破坏党的团结,影响队伍纯洁的人和事态度是相当坚决的,该查处的坚决查处,该调离的坚决调离。

三、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出活力 “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工作思路的提出,是通过教工代表大会表决的,系列改革应该说成功是主流,首要的是人的思想、潜意识受到了冲击,有赞扬声,也有反对声,这恰好说明了它的可取之处,宝贵之处的存在。任何一项新的事物的出现总是要遇到艰难挫折的。6月19—23日岳阳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实际上是高度肯定了我校“四个转型”是对的,是成功之举。

这里我再次向各位代表重申“四个转型”:

一、推进简政放权,转换科室职能,高度集中型管理向民主集约型管理转型;

二、倡导自主交流理念,搭建协作展示平台,传统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开放式的课堂模式转型;

三、面向生活体验,贴近就业市场,课堂说教式的枯燥德育向生活体验式的快乐德育转型;

四、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学生技能,努力实现传统简单的校企合作向产教对接转型。

通过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对口升学考试为历年之最。各专业科都不同程度实现了产教对接、工学交替,毕业生走俏市场,各类培训更是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启明星拓展训练、阳光工程共培训900余人,我校学生登上了省运动会领奖台,基地对接长株潭被省旅游局授牌四星级休闲农庄,学校被评为“全国德育先进单位”。

四、关注民生保增长,始终把人民群众冷暖记心上 本届领导班子始终把关注民生保增长作为立政之基不动摇。着力让教职工幸福指数不断增长。2004年每位教职工平均福利9000余元,2010年教职工平均福利将达

1、52万元,几年来教职工在城市拥有私人住宅共计95户,拥有私车27台。拥有驾照教职工56人,五年来,学校争取社会捐款近百万元扶助贫困学生,共资助贫困学生500多人(学校单列)投资数十万元的太阳能热水工程让学生用上了热水,投资十余万元在教学楼、办公科室引进饮水工程解决了师生上班上课饮用水困难,投资数十万元实现了自来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特别是教职工家属生活饮用水质量低的问题,并且没有收老师分文;为教职工实现了住房公积金及养老保险金,在学校财经极度困难情况下丝毫没有折扣地确保了离退休老师的福利待遇;制定关心教职工子弟成才方案,并且每年依照方案兑现,汨罗城关分校更确切地说是为教职工给子女陪读提供了一个方便之门;为确保教职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开展系列举措,如健身器材、广场舞、工会活动室、休闲垂钓等等。虽然不尽人意,但是我们行政一班

人深感问心无愧。

五、向上争项目不遗余力,着力谋发展,目光远大 发展才是硬道理。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学校是最多的,共获得重点建设经费近200万元,特别是国家发改委290万元专项经费,国家教育部500万元的设备的争取,从根本上解决了实习条件有限的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1000万元综合性教学大楼项目已经立项,目前土地征收手续也办好!2011年争取国家级示范性校建设基础能力设施投入1000万元也是完全可能的,另外几年来各类培训项目经费也是数百万元,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完全是因为我们向上争项目不遗余力,着力谋发展目光远大所致。

2011年及未来五年工作目标

未来对我们极具吸引力,特别是S201线的开通,长株潭两型城市的形成,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我们前程似锦,我们会会让人因此刮目相看。但是我们依然重任在肩,不容懈怠!

我们明确提出近五年工作目标:“把握一个方向,推进两项工程,打响三张品牌,促进四个转型,进军全国示范。”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着力对接长株潭,融入经济圈,打造后花园的精品。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实现五年工作目标的关键年。这一年我们全校师生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谋发展,聚焦在综合性教学大楼建设上,聚焦在国家改革与创新示范校建设上,力争这两

个项目双双夺魁。凡是阻碍这两项工程进程的人和事我们党政一班人坚决予以理直气壮的反对与制裁。任何阻碍学校发展的人都是汨罗市职业中专发展史上的罪人。具体实施我们还将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成立专门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办理专项工作。

为了实现工作目标,2011年要坚决完成招生任务2000人,确保在校生5000人规模的实现;要把保学控流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要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不断完善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学校德育工作要出新招,既要尊重常规又要有新举措,培育好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队伍,真正意义上让德育在全省引领与示范;教师队伍培训要加快步伐,工学交替、提升质量、深度融入产业链、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这篇文章要做得更实,做得更具成效,我相信:汨罗职专人不甘沉沦,敢于拼搏,上下求索,奋力前行,天道酬勤,我们的目标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范文第4篇

2011年07月10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2011年08月29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2011年10月16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与社团组织有关的非法敛财丑闻接连爆出。如“共和国脊梁”评奖丑闻牵出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又牵出了“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等等。过于泛滥、缺乏监管的社会团体,滋生乱评比、乱培训、乱收费现象,不仅耗费了社会资源,给各地企业和民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伤害了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有的甚至成为以权谋私、腐败挥霍的“温床”。对此,社会团体的国家主管部门已启动了治理程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和引导好有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44.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9万个,基金会2311个。照此预测,今后,各种社会组织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看到社会组织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存在着发育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信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现代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拓展国际交流。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如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些微观层面、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和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购买服务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进行培养;推动完善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推动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组织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同时还包括推动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强社会组织运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还要依法加强监督,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的年检、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防止个别社团组织“拉大旗做虎皮”,非法敛财,破坏法律和秩序。社会组织只有在宪法框架下,遵守相关法律,良性运行,才能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11年05月27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自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力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努力做好育才引才荐才用才工作,着力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斐然。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科协组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迫切的是大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体制保障,真正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解放和发挥出来。只有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才能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只有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只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广阔舞台。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就有了生长点;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人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事业就有了生力军;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帮助人们以科学思想观察问题,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科技创新就有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科技创新要万马奔腾、生气勃勃,就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根本。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把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把人才成长成才和社会环境对接起来,努力形成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生动局面。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范文第5篇

2011年07月10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2011年08月29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

2011年10月16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与社团组织有关的非法敛财丑闻接连爆出。如“共和国脊梁”评奖丑闻牵出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又牵出了“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等等。过于泛滥、缺乏监管的社会团体,滋生乱评比、乱培训、乱收费现象,不仅耗费了社会资源,给各地企业和民众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而且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伤害了政府机构的公信力,有的甚至成为以权谋私、腐败挥霍的“温床”。对此,社会团体的国家主管部门已启动了治理程序,相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和引导好有关社会组织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44.8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6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9万个,基金会2311个。照此预测,今后,各种社会组织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看到社会组织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存在着发育不足、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信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是现代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拓展国际交流。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如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体系。要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将一些微观层面、社会服务性质的工作和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通过购买服务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人才进行培养;推动完善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推动社会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社会组织要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内部民主决策制度,同时还包括推动社会组织向社会公开信息,增强社会组织运作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还要依法加强监督,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社会组织的年检、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对社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防止个别社团组织“拉大旗做虎皮”,非法敛财,破坏法律和秩序。社会组织只有在宪法框架下,遵守相关法律,良性运行,才能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热烈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11年05月27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自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科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大力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努力做好育才引才荐才用才工作,着力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斐然。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科协组织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迫切的是大力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体制保障,真正把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解放和发挥出来。只有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才能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只有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只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创新文化。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广阔舞台。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就有了生长点;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人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新事业就有了生力军;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帮助人们以科学思想观察问题,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科技创新就有了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激发创新精神,释放创造活力,需要扎实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科技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科技创新要万马奔腾、生气勃勃,就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根本。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发展、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把科技发展内在规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统一起来,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把人才成长成才和社会环境对接起来,努力形成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生动局面。

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范文第6篇

一、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念,把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到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一要坚定政治立场,坚决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切实增强大局观念,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不迷失、不糊涂、不犯错,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二、 把握精神实质,做到思想认识上新的提高。 要清醒认识到,越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越是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新情况新变化,越是各种思潮相互影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越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越要坚定主题主线总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无限光明,必须不断增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完成好全国“两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进一步凝聚力量、真抓实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握扩大内需的基本要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稳定第一责任,统筹推进转型跨越、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最大限度增加促进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扎扎实实地取得税收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

上一篇:人际关系的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人们常见的逻辑错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