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范文

2023-12-14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探索

3、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研究

4、农业技术革命,天使还是魔鬼?

5、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

6、有机农业技术与无机农业技术结合性探讨

7、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8、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9、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农业技术传播的促进

10、浅谈推广农业技术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

11、物联网与生态农业技术在有机蔬菜种植中的应用

12、陕西省加强农业技术攻关助力乡村振兴

13、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家庭非农就业转移的影响

14、试论农机推广对农业技术创新和振兴经济的重要作用

15、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应用探讨

16、浅谈农业技术的新模式

17、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助推农业经济发展

18、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19、浅议传统的农业技术向现代的农业技术的转变

20、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科创碳汇农业技术打造生态农业经济增长极

22、生态农业技术种植结构优化要点

23、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24、“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25、广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26、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①

27、劳动过程视角下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条件

28、作业补贴与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29、有机蔬菜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0、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意义和策略

31、现代农业技术与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分析

32、浅谈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33、玉米栽培技术要点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分析

34、试论种子管理站对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的保障作用

35、基于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及大豆、玉米栽培技术研究

36、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分析与展望

37、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38、农业技术合作的经济效应评价分析

39、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有效发挥

40、浅析农业经济中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及有效发挥

41、分析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42、完善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不断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43、关于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的探讨

44、浅析果树管理中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45、利用设施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种植效益的问题及措施

46、基于词向量+BiLSTM+CRF的农业技术需求文本实体提取

47、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48、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需求

49、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探析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解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3、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京津冀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及城镇化影响研究

5、农业农村部要求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6、“互联网+”开拓农业农村发展新思路

7、推进现代水利工程建设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8、积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功能

9、农业农村发展中资源要素培育和激活政策

10、浅谈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1月3日)

12、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印发2020年工作要点

13、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4、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广安实践

15、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16、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对策

17、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

18、谱写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华彩乐章(三)

19、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三农”工作的新定位

20、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 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21、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河南应多措并举

22、加强督促狠抓落实 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

2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4、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25、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6、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关注三大问题

27、2016年我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28、《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发布

29、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30、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辉煌

31、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整治方向及现实意义——以新泻县为例

32、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

33、陈锡文解读“十二互”农业农村发展蓝图

34、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趋势与推进路径

35、“十二五”镇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36、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 再铸吉林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辉煌

37、浅析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38、长春市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9、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 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

40、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

41、越南通过革新土地政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42、温总理总结农业农村发展这十年

43、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44、将乐县光明乡:搭建惠农电商平台 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45、回良玉:进一步拓宽中国特色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等

46、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局起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47、山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与建议

48、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49、生态产业如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从皖南烟叶公司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模式入手,通过对烟叶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就皖南烟叶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功能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给出了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在行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模式。通过对种植收购合同的精细化,生产过程痕迹化、收购程序化的管理,实现了原烟从生产、收购、调运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分析;设计

Analysis and Design of Wannan Tobacco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WANG Zhi-yong1, LAI Fu-chang2, GE Lun-yue1

(1.Anhui Wannan Tobacco Co.,Ltd. Xuancheng 242000, China; 2.Xiamen ICSS-Haishe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361008, China)

Key words: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design

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把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概括为:“打牢一个基础、努力实现四个化”,即全面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

近年,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皖南烟叶公司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新模式,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全面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烟区生产条件;通过发展职业化烟农、现代烟农等新型种植主体,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程度;通过建立育苗、机耕等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技术的集成化,提高集约化经营能力。

但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业务部门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难于满足业务精细化、痕迹化管理的要求,无法对现代烟草农业新思路及新内涵形成有效支撑。为提高烟叶信息化管理水平,皖南烟叶公司分别于2005年、2010年推广应用了国家局烟叶基础软件及烟站(单元)烟叶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单元系统”),但烟叶基础软件只是起到了规范收购管理、提高收购效率的作用,而在科学生产、决策支持、技术推广等方面尚缺乏应用支撑。与此同时,单元系统的上线运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基地单元的管理水平。但其毕竟是一通用版本,系统功能与实际工作流程存在一定差异,且无法满足皖南烟叶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

综上所述,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必然是现代烟草农业进程中需探索和解决的一个课题。

1建设思路

1.1建设思路

烟叶基础软件和单元系统均为国家局自上而下统一推广的行业信息系统,是满足行业宏观调控,实现烟叶共性业务管理的通用版本,是行业烟叶业务管理的基础信息平台。皖南烟叶公司烟叶信息化建设必须与行业信息系统实现有机融合,建设思路如下:

在充分借鉴云、贵、川等烟叶产区信息化建设经验及成熟应用基础上,立足国家局单元系统,结合业务管理现状,实现单元系统的应用扩展与提升,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管理需求,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助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水平”。

1.2建设阶段

系统建设总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夯实基础、应用扩展、决策提升。

夯实基础:以单元系统为基础,实现烟叶基础软件、物资系统与单元系统的全面融合,统一烟叶业务管理平台,满足“数据互通共享、业务无缝衔接”的系统建设要求,满足国家局《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四个统一”的要求。

应用拓展: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管理需求,做好相关模块的应用适应性扩展和完善,确保行业信息系统更好落地,打造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烟叶业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决策提升:在基础业务数据信息健全的前提下,逐步强化决策管控的应用支撑,全面提升辅助决策及业务管控的能力。

1.3建设原则

战略主导:紧密结合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设计与行业烟叶发展和行业信息化发展相一致,建设规划符合皖南烟叶业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

注重实效:以“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系统资源、开发商等资源基础,注重系统应用实效稳步推进,使信息化建设真正能够带动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建设目标

2.1技术层面

围绕烟叶业务“一体化”闭环管理的设计思路,构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信息互通共享、资源高效整合、业务有效衔接”,满足国家局《数字烟草发展纲要》“四个统一”的要求。

2.2业务层面

在平台统一的前提下,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业务管理现状,对行业信息系统进行应用功能拓展,确保单元系统有效落地,全面提升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

3系统架构设计

为实现企业信息化与行业信息化的有机融合,系统技术架构应遵循行业信息化标准与规范,故本系统与单元系统技术架构基本一致,如图1所示。

系统构建基于J2EE、SOA等技术,采用分层提供服务支持的设计思想,将系统划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展现层。系统从最底层开始,逐层向上提供服务,整个层次保持相对的稳定。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各个层次、各个组件进行优化和完善,在不改变系统框架的前提下即可完成系统的改进。

3.1基础层设计

主要为系统应用提供底层的运行环境,包括PC终端、服务器、交换机等硬件设施,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软件环境,建设时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3.2数据层设计

数据层就是常说的数据源所在的层次,数据层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可运行于DB2、ORACLE、SQLSERVER等主流数据库之上;

2)使用联邦数据库技术;

3)数据业务处理(交易)、数据查询、空间数据分离。

3.3平台层设计

平台层由界面集成、业务集成、服务集成、业务构件、数据集成、支撑平台等几部分内容组成。

3.3.1界面集成

界面集成从单点登录、组织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菜单管理、应用组装、Portal展现等七个功能点来做全面的界面集成。

3.3.2业务集成

通过应用开发技术和工作流引擎等工具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集成,实现系统松耦合、组件化和标准化,支撑烟叶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流程编排、业务交互。

3.3.3服务集成

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建设,实现内部服务的通信与整合,构建服务注册及管理机制。

3.3.4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包括在各应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主要有:

1)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的建立。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是应用系统数据整合和业务整合的基础。建立行业数据及编码标准体系是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的基础。

2)基础数据信息库。以基础数据使用规范为标准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用以实现信息共享,服务于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3)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以数据交换管理规范为基础,建立应用系统之间交换数据的软件平台。

3.4应用层设计

业务应用覆盖烟叶生产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生产过程管理、收购管理提升、调拨仓储管理、烟用物资管理、电子结算、主题分析等七个模块。

3.5展现层设计

在展现层将统一用户权限,面向企业不同层次的业务角色,如:领导、管理人员、烟站微机操作员等用户,通过统一的门户,访问不同的应用模块,业务操作、数据查询、数据分析。

4系统功能设计

结合业务部门的实际应用需求,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4.1客户关系管理

4.1.1目标定位

以CRM管理理念的为指导,实现新型种植主体档案管理及等级评定,为差异化服务及散烟收购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同时增加客户回访及投诉等关联功能,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4.1.2功能描述

1)基础档案管理:实现各类种植主体基础档案管理,并可根据预先设定的类别归属条件(如种植面积),对烟农进行自动归类。

2)客户星级测评:建立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指标(如种植面积、合同履约率、烟叶交售等级结构、技术到位率),开展对种植主体的星级评定,实现对种植主体的分类测评,为差异化服务奠定基础。

3)客户投诉管理:记录烟农对服务人员及相关人员提出的投诉,并对投诉处理过程及结果进行跟踪。包括烟农投诉记录、投诉处理意见、处理结果跟踪。

4)客户回访管理:根据客户回访方案,对客户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全面收集客户反馈的问题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从烟农中收集有关烟叶生产相关信息,对有价值的部分信息分析处理后分送到有关部门和领导。具体功能包括:回访方案制定、回访结果查询及分析。

4.2生产过程管理

4.2.1目标定位

以生产报表自定义的形式,实现生产动态信息的高效采集、快速统计和及时传递。健全烟叶生产环节信息,为质量追溯奠定基础。

4.2.2功能描述

1)生产报表定义:根据生产需求,对生产报表的格式进行定义后下发至烟站进行数据填报。烟站可结合本级管理需要对报表进行细化定义。

2)生产报表填报:根据上级下发的报表格式,进行生产过程相应数据的采集与填报。采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工录入数据,另一种是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进行采集。

3)生产报表查询:实现烟站上报报表的多维度查询(按时间、按组织结构等)。

4.3收购管理提升

4.3.1目标定位

在原有系统功能基础上,增加散烟收购的信息支撑,提高收购工作效率;同时根据收购业务管控需要,对烟叶收购的时间、比例、重量、票据等关键要素进行密切监督和预警,实现对收购全过程的实时控制。

4.3.2功能描述

1)散烟收购应用

收购类型设置:实现烟站各条收购线收购类型的设置(散烟/把烟),以区分烟叶收购类型。

收购报表提升:结合烟叶收购的形态特征(把烟/散烟),对相关烟叶收购报表进行相应提升,实现收购报表数据的分类统计和查询。

散烟补贴核算:包括补贴方案制定、散烟补贴核算、散烟补贴查询等。

2)收购业务监控

单秤交售重量异常监控:对单笔烟叶交售的重量超出电子秤重量峰值或者超出合理值范围的数据进行监控,确保收购业务规范。

交售等级结构异常监控:设置上、中、下等烟比例最大值,对超出或即将超出该值的收购等级比例数据进行监控预警。

连号票据等级、重量相同监控:对连号票据等级、重量相同的数据进行过滤展现,有效分析数据异常原因。

单据冲红监控:设置票据冲红的最大值,对超出该值的票据数据进行过滤展示。

收购时间段异常监控:依据烟叶收购运行要求中的收购时间段为标准区间值,对超出该合理区间内的收购票据数据进行展示。检验是否有超时收购。

4.4调拨仓储管理

4.4.1目标定位

实现烟叶物流进、销、存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数据采集时效性和准确性。

4.4.2功能描述

1)调运计划管理:用于内部调运计划及销售调运计划的制定和分解。内部调运是指收购站点的烟叶调往中转仓库,调运不受购销合同控制,销售调运计划是中转仓库或烟站的烟叶销售调运到烟厂,要受购销合同控制。

2)烟叶入库管理:实现烟站烟叶的入库信息采集。

3)仓储作业管理:包括移库管理、库存盘点、变质烟管理、烟叶出库管理、仓储资源管理等。

4.5烟用物资管理4.5.1目标定位

整合现有物资管理系统,增加物资需求管理、验收管理、供应商管理等模块,实现对烟用物资的购、销、存精细化管理。

4.5.2功能描述

1)物资需求管理:包括物资需求目录、物资需求摸底、物资需求制定等。

2)物资验收管理:实现两级物资验收的电子化操作。

3)采购分配:根据需求及合同进行分配,同时与购肥指导单等单据进行关联,保证分配的合理性。

4)供应商管理:建立物资供应商基础资料档案库,并结合供应商的服务、产品质量情况,对供应商等级进行划分,建立供应商首选名单及黑名单。

4.6电子结算

4.6.1目标定位

采用电子结算的方式进行烟叶交售款、物资款的结转,提高结算效率,保障资金安全。

4.6.2功能描述

1)账户管理:对所有涉及资金往来的帐户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帐户录入、在线开户、帐户销户等功能。

2)审核支付:接收收购系统提交的支付或扣款信息,由银行转账系统完成资金的支付和扣除操作。

3)对账查询:包括银行对帐、付款总帐查询、付款明细帐查询等功能。

4.7主题分析

4.7.1目标定位

结合不同层面的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纬度的主题分析报表,以更好地满足决策分析的需要。

4.7.2功能描述

主要包括生产主题分析、收购主题分析、仓储主题分析、综合分析等。

5结束语

以烟叶供应链思路为指导,结合皖南烟叶公司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管理需求,对行业信息系统进行适应性应用功能拓展,搭建具有皖南烟叶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对种植收购合同的精细化,生产过程痕迹化、收购程序化的管理,实现了原烟从生产、收购、调运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并为烟叶质量追溯打下基础。

1)实现烟叶业务闭环及标准化管理,提高烟叶业务工作效率。通过对烟叶各业务流程梳理及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形成烟叶计划、合同、生产、收购、调运、业务的闭环管理,实现烟叶业务管理顺畅,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2)建立综合查询分析平台,提升烟叶决策分析水平。使用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出一门,并且通过数据智能分析及不同的展现方式,为各级人员分析、统计、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3)建立物流追踪体系,为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奠定基础。通过对烟叶生产经营各环节节点信息,特别是生产过程动态数据及仓储调拨数据的准确、实时、全面采集,为烟叶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夯实基础。

4)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发展。通过对生产过程管理、烟用物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的拓展和完善,为烟叶生产流程化、精细化、痕迹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烟叶生产,加快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道支.现代烟草农业的探索与实践[M].合肥:合肥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烟站:单元.烟叶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资料[C].厦门中软海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0.

[3]聂和平.我国烟叶信息化的构思和设想[J].中国烟草科学,2003 (4):9-11.

[4]赵鑫春.南阳市烟叶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0:23-29.

[5]张敏.浅析安徽省现代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95-97.

[6]王晓丽,郭利,陶新国.现代烟草农业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探索性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8-11.

[7]杨祝军,阚宏伟,韦建玉.中国烟草农业信息化发展思路[J].广东农业科学,2009(9):228-231.

[8]赵志明,李佛琳.现代烟草农业体系内容建设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15-116.

[9]彭细桥,王江伟,李宏光,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管理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2):145-147.

[10]李良勇,邹喜明,黄松青,等.农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烟叶生产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J].农业网络信息,2007(5):33-36.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作为第一产业,传统农业正在步入信息化阶段。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在物资、技术、供销信息等多方面的流动流通,让农业的从业者、经销商、终端消费群体等多圈层之间的信息鸿沟得到消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农业现代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促进多个经济领域的发展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要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质的提升,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技术传播、供销畅通等多方面并行发展,而信息化则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实现信息流通的即时性

无论是国家和地方针对“三农”问题的各种制度法规、惠农政策,还是产业发展的各项方针,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从起始端到终端的点对点传播,减少中间环节的误读和时间延迟,提高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

1.2 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利用互联网,农业从业者能够及时了解先进的科学,提升自身和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科技进步,从而实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单位产能的目的。

1.3 减少供销障碍,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平台的协助下,让供求双方及时获取所需市场信息,借助现代先进物流,实现产供销平衡化,解决农民销售难、市民购买贵的问题,切实让农民增收,也让市民受益。

2 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有较大的依赖,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完善建设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难度很大。近年来,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发展飞速,5G基站已经在新疆等偏远地区逐步建立,农村开始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

2.2 人才培养效果逐渐凸现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通过政策帮助农村地区吸引人才,也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选择回到农村发挥自己的能量,但从总人数和整体质量上看,距离农村地区的人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收官年,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政策正在培养属于农村地区自己的人才基础,相信随着农村地区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会越来越小。

3 加快和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目前,从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层面上来看,有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思想、政策都已经比较完善,但从中央到乡镇地方还有一定的距离,国家政策想要与乡村地方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更细致地调整和处理。乡镇政府应多利用各类传媒,大力推广和宣传农业信息化工作,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农业从业者能改变传統的生产方式,切实感受信息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改变,让他们也积极加入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使用中来。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国家和地方都应当加大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计算机等终端设备的多点投放、网络基站的建设、移动互联网络的开发、云平台的接入等,使得每个村都通网络,加上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农业从业者都能接触和利用到信息化进行生产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应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以满足行业所需。

4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带动农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从国家到行业,都应当认识到相关的重要性,并切实做好相应工作。

作者简介:侯文婷,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推广。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提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等诸多障碍,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消除。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信息化;障碍分析

毋庸赘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提高农村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水平的过程。而且,无论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还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都绝对离不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地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农业信息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世界信息化的潮流趋向相比,与实际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相比,与其他的行业相比,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还只是处在起步,甚至是萌芽阶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一、重视不够引起产业化进程慢

首先是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信息强省”的信念。有的领导片面认为配置了电脑、传真,把信息化简单为联络和上传下达,实现了上网就达到了信息化;其次是对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性不强。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全凭个人经验操作,因而捕捉、分析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对市场反应迟钝,信息意识淡薄。

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河南省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省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的采集、传输、贮存、处理标准和网络、系统标准还处于各搞各的状态,影响网与网之间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给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带来困难。同时河南省的农业信息市场还缺乏统一规划,市场管理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寻找一条适合河南省情的、效果最佳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二、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投资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农业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回收期较长,使得企业和有些地方政府不愿意投资建设;目前计算机的价格对农民说太高,多数人买不起计算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网络支持,但目前网络费用太高,农民负担不起。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河南省农业科研信息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资金不足,致使河南省农业信息业的技术更新、技术改造相对落后,大量的现代化的通讯信息技术、设备得不到应用和普及,在信息传输上,农村特别是村、社、农户最后一公里的数据传输网络出现断层,信息到达最终用户出现梗阻。农业信息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资金制约,资金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信息人才缺乏

信息、知识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知识的运用需要依托人力资本的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如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需要既懂市场经济又熟悉信息科学管理理论和处理方法的专才;建立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员,比如实施精准农业,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员。而由于对农业信息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农业自身的比较效益低,人才待遇差,不但优秀的IT人才不能流入,而且自己培养的人才还大量流入二三产业。目前河南省农业信息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四、信息发布和传输滞后

主要表现在:信息采集面窄,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导致信息的分析、发布和传输、缺乏统一的标准;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报刊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目前河南省涉农网站已达700余家。虽然数量很大,但各网站提供的信息大量重复,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五、信息服务未成体系

长期以来,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体制上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突出,因而,造成河南省网络发展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农业信息化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因部门利益很难融合。各级网络建设发展不均衡。从总体上来看,信息化网络体系尚不健全,缺乏一个宏观调控体系和统一整体布局。目前河南省的涉农网站虽然已达700余家,但不足全省网站总数的5%,与整个农业的发展主流还不成比例。而且在河南省目前已建成或尚未建成的农业网站中,40%左右是由各级政府主办的,多数集中在中小城市;农村基层网站很缺乏,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绝大多数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这使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在他们内部相互传递,还没有真正到达农民手中。到目前为止,河南省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海外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基层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人网率低。在不少地方,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六、信息量不够且质量水平低

河南省80%的科技成果、政策信息集中在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无法与广大农民共享。目前全省共建立了7条信息采集渠道,采集点300多个,定期采集农村政策、生产动态、供求、价格、科技、灾害、疫情、农民收入等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覆盖面不够,而且这些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信息的采集范围主要以国内为主,对国外农业信息涉足不多,与国际有关组织合作力度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资源;

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不少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影响了运行效率,使得信息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河南省现有的数据库种类不全,容量规模小,商业运作性差,大多数记录不足一万条。这都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在:从信息的总体上看,宏观的、大众的多,可用的、微观的少,来自文献资料的多,来自市场的少,来自政府统计的多,来自实际的少;从信息的内容上看,表现为表面的、直接的多,预测性、综述性的少,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二次性的信息多,一次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砌的信息多,精心加工的信息少,目录数据库多,全文数据库少,实际能够联网提供服务使用的少;从信息的时效性看,动态、及时的少,静态、滞后的多。这种简单堆砌起来的信息时效性差,质量不高,甚至失真,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农业与农村信息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成为河南省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的严重障碍。

七、信息市场机制不健全

河南省农业信息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交易行为不规范,农业信息流通不畅。农业信息部门各自为政,行政“割据”、地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垄断信息和行政干预时有发生,劣质信息、虚假信息不时坑害农民消费者。互联网上的信息鱼目混杂,重复信息较为严重,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信息的交流,制约了河南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由于农业信息市场发育不成熟,用户对网上信息收费的认同度较低,农业信息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八、信息主体发育失衡

农业信息需求者——政府、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农民和农业企业、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的双向互动性决定了信息的需求者,也是信息的供给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化陷入了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困境。在供给方面,生产提供宏观信息为主的政府难以面对广大农民的微观信息需求;科研、教育、政府、涉农部门等信息源由于缺少激励和约束机制,信息收集、生产与供给的内在动力不足、欲望不强烈;农业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理应成为农业微观信息供给主体的农业信息企业发育迟缓,数量稀少;广大农民受自身素质和地理区位的限制,也不可能提供大量市场需要的信息。在需求方面,广大农户受超小型经营规模、农业在家庭收入中的份额下降、新技术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信息供给的时滞性和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对信息需求不旺,出现了虚假的“信息过剩”现象。

责任编辑 卢林仁

农业信息化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多头并进,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农村通信服务的成本高、收益差;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实际应用不广泛;部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运行不佳;农业信息共享、发布机制不健全,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有待改善。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瓶颈和矛盾: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农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有待理顺;试点政策短期性与农业信息化建设长期性的矛盾;农业信息需求与供给对接困难,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一)农业信息化认识不充分、资金投入欠缺

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必不可少的发展趋势,在农业逐步向科技化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发展也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关的领导者在认识和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忽略了它的具体实施性,对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互联网最基本的状态中,如:打字、聊天。对于它的支持体系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它不能够完全的实施。一些领导的思想还没有纠正过来,认为农业的信息化对于现在的农业发展来说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存在着滞留的思想。而且在农业投资方面,也不够充裕,使资金与具体实施的方案不能完全的周转,从而影响政策的引导、人力的运输。

(二)收集、处理信息不够科学,成落后状态。

农业信息网的铺盖范围与农业信息的收集程度和开放性是成正比例的。对于一些县镇来说,农业的信息化水准仍达不到农业信息的广泛性和权威性,从而导致它的收集不够全面,使整体的发展也相应的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对计算机网络运营不够深入科学,信息的采集点与信息的处理方案也停留在表面层次,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欠缺合理的使用,导致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而且一些地区仍以手工处理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三)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偏低与专业的信息人才的缺乏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最主要依赖的还是农业工作者的群体,所以在实施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要制定有依据的有方案的信息提供,扩大信息化的对农业的影响,从而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认可度,推动他们的学习。

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为了使信息得到更好的利用,应该加大农民对计算机网络的培训。同样也要挖掘农业行业的专业性人才并且精通于网络技术,这样才能对农业产业与农业出现的一些相关信息做到随时讲解随时解决问题。通过对农业市场的分析,以满足农业行业的发展需求。

所以对于农业信息化,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农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使它的系统更加的完善合理。

二、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有效解决各自为战、叠床架屋的局面,需要从中央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部署。首先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的主管机构。通过强势的领导体系,打破部门界限,摒除部门利益,形成联动工作机制,制定日常工作制度,保证建设经费、信息资源、人员的整合和共享。其次是要制定好农业信息化宏观发展规划,科学地界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边界,确定农业信息化各发展阶段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方案。同时,顶层设计还应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分工。

(二)整合各方资源,打造知名信息平台

网络时代具有“眼球效应”和“赢家通吃”的特征,多方、各级分别建立平台只会导致资源分散,不利于服务质量提升,而少量的信息平台反而有利于发挥“眼球效应”,降低用户搜寻成本。建设农业公共信息平台不在多,贵在精,应通过合理机制将各部门有限的财力有效整合,合力办大事。同时,应大力向用户宣传信息平台,以形成集聚效应。

加大信息的宣传力度,做到真正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使农民本身对信息化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使他们了解到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切身的考虑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宣传,如: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

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有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方案,有组织、有引导性的进行宣传,使宣传达到持久、广泛、深入的效果。

通过广大媒体进行宣传。使宣传内容得到普遍的认知,使群众积极参与。

(三)建立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

市场体系的建立是确定农业信息服务的前提。加强农业市场体现的建立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建立示范点。扩散性的进行推广示范,使县、镇、村都有健全的服务体系。

2.规划信息服务体系,协调各个部门的实施方案。

3.动员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

(四)综合农业信息资源加以合理运用

农业信息的发展是持续性的、逐步化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管理操作,通过把具有的信息进行整合,对相应的一些信息进行收集,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农业信息的采集更加方便,也更加全面。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网站宣传,广播媒体宣传、报刊等,把农业基本信息进行统筹规划,使对农业的开发利用更加的合理化,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服务体系相结合,促使经济稳步快速的发展。

(五)分析用户需求,加快农业信息开发

解决农业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问题不能寄望于政府单方面的“给”,而应靠农民的“拉”,把农民的需求视为农业信息化的“第一公里”,从农业信息资源中开发出对农民有用、易用的信息产品,处理好信息(服务)“接地气”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由政府直接开发并供给满足农户需求的信息的效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实践中,可以尝试其他的供给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进行“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方式,培养一些相关的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使农业行业与信息化想结合,以此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对于县级农业部们要实施有计划的人才培养,建议上级业务部门每隔2-3年对下级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并组织从业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六)持关键技术,强化成果推广应用

为有效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应用,应当引导和鼓励国内相关机构积极研发和推广适应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应用系统和各类信息产品,扶持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的开发。一方面面向特定用户,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及应用,通过制度安排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普通农户,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的知识化沉淀,提升信息的价值,并强化查询智能化设计,改善信息平台的易用性,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有效信息。

上一篇:文心雕龙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如何提升就业技能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