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

2023-09-24

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第1篇

一、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历程

我国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一些运作方式于从1990年6月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说明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实践与探索已有近30年历史。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标志着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截至2017年,中国已经成立11个自贸区,初步形成了以各大城市群为腹地,从沿海至内陆分布的格局。目前国内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虽然可以借鉴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模式自由(贸易)港(区)的一般经验,但不能照搬照套其中任何一种模式,应当形成自己的特色。但从目前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来看,主要的困难是缺少对自身自由贸易区的认识。

二、陕西自由贸易区发展方向

从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来看,一个区域的自由贸易区必须依托所在腹地的产业进行初期发展,通过发展后的溢出,与更大范围产业实现协同发展。从我国学者目前研究来看,自由贸易区的研究多以国外发展较好的自由贸易区作为参照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我国学者在研究自由贸易区发展方面,较少提及所在腹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集群与自由贸易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也较少提及空间区位较近类型类似的不同自由贸易区之间如何保证不出现功能叠加,彼此之间恶性竞争的情况。

因此,陕西自由贸易区应借鉴国外先进自由贸易区在实践运作方面的经验,以陕西自由贸易区所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通过对关中地区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三角经济圈三个层次区域内产业集群的研究,明确陕西自由贸易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定位,通过实现陕西自贸区与成都、重庆两个自贸区的互补互促关系,确定陕西自贸区的发展方向和轮径。

确定依托所在腹地产业发展与西三角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意义在于:首先,明确了陕西自贸区的未来发展将是以点带面式发展,因此陕西自贸区目前的决策应立足于服务腹地产业集群,积累经验形成特色,然后进一步扩大到服务西三角经济圈;其次,将会明确陕西自贸区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特色是完全不同于西三角经济圈内成都自贸区和重庆自贸区的,这使得在确定陕西自贸区功能时对其他两个自贸区是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样既避免资源浪费,又能是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最后,将明确陕西自由贸易港的业务发展方向。即同西三角经济圈的成都自贸区和重庆自贸区分工合作,协同发展。

三、陕西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当前,陕西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三个:

首先,明确陕西自由贸易区所依托的产业集群及发展趋势,按层级递推式发展。按照我国当前自贸区和城市群的划分,陕西自由贸易区所依托的产业集群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陕西自贸区腹地——陕西关中地区的产业集群,第二个层次是2018年获批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产业集群,第三个层次是包括川渝两个区域的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集群。对陕西…的产业发展推动措施应从三个层次角度出发,逐渐递推式进行。

其次,确定陕西自贸区自身的定位。陕西自贸区应以所服务区域的产业集群为依托进行创新,通过推动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确定自身的定位。由于产业集群发展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在确定陕西自由贸易区定位时应考虑其对三个层次产业集群的推动和引领,同时,还应考虑与西三角经济圈中的成都自贸区和重庆自贸区各自的分工,充分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应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通过三个层次的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各产业的竞争优势等确定陕西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和应实现的主要功能。

最后,确定陕西自由贸易区的业务方向,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将陕西自贸区打造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商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国际清算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智慧中心,形成具有特色自由贸易区。陕西自由贸易区应根据其所依托的产业集群明确业务发展方向,确定业务发展的具体措施从而进行机制体制和政策创新。从目前世界范围内较为成功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来看,自由贸易区的业务发展方向主要有五个:兼具贸易与投资功能、兼具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成为大平台与功能总部、成为创新与技术研发总部、成为金融与资管总部。陕西省自由贸易区应选择何种业务发展方向取决于所依托产业集群以及自身定位,业务方向的确定可明确商品交易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国际清算平台、金融平台和智慧服务平台的内容和重点,是形成陕西自贸区特色的重中之重。

陕西自贸区的发展要服从于“一带一路”倡议,探索在“一带一路”倡议转型指导下,通过创新将所依托的产业集群从产品出口导向型推动和引导为产业链导向型,将单一出口推动和引导为项目总包,实现从产品出口向产能输出转换,并合理配置离岸与在岸业务,与川渝两个自贸区形成互补互促产业功能和空间格局。

摘要: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后, 急需解决确定自身定位, 以明确发展路径的问题。本文认为, 陕西自由贸易区发展应依托所在腹地产业发展, 明确定位, 形成与西三角经济圈实现协同发展态势。

关键词:自贸区,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协同

参考文献

[1] 许毅.上海自贸区创新经验在四川的推广应用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 04:47-51.

[2] 杨陈静, 刘航.自贸区协同发展的研究综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学报, 2019, 02:89-98.

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第2篇

与此同时,伴随国内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的普及,以罐式集装箱为载体的危化品“多式联运”、依托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集聚化、联盟化、一体化智慧物流建设也迎来发展良机,为促进我国危化品物流安全提升、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打开了新思路。

化工园区“集群化”势头渐盛

“十二五”期间,化工园区成为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亮点之一。尤其自国家发改委2014年发布《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后,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化工园区成为化工项目建设与搬迁改造的主战场。

工信部编制的《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提出,2020年城镇人口密集区内高风险危化品生产企业原则上全部启动搬迁改造工作,到2025年前搬迁改造项目全部进入安全环保设施齐全的园区。据悉,目前各相关方已就方案内容达成共识,正在上报国务院。

工信部已将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方向,并于2015年下半年筛选了三批238个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专项建设基金项目,总投资2750亿元。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园区委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和以石化、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达到502家,其中国家级47家、省级262家、地市级193家。产值超千亿的超大型园区有8家、产值500亿—1000亿元的大型园区有35家,100亿—500亿元的园区有129家。全国化工园区内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约为1.5万家,企业入园率达到约51%。

“在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物流信息传输一体化、公用工程环保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管理服务金融一体化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当前化工园区显示出了集群化的发展优势,是今后我国石化工业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中国石化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日前在“2016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说。

中国石化联合会编制的《石化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南》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10个左右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世界级化工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被公认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月起施行。在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董战峰博士看来,新环保法将促进化工行业加快洗牌,化工园区将加速向减量、循环、再生、低碳和生态工业园区转变,同时加快向环境管理转型。

2015年底,工信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科学布局、加强项目管理、强化安全管理、强化绿色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完善配套服务、加强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化工园区规范发展提出了要求。记者获悉,工信部将与中国石化联合会一起建立化工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定期对化工园区规范化水平进行评价。

智慧物流协同发展

我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危化品生产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5000余种常用化工原料产销分布不均,95%以上需要异地运输。而大宗化学品中有80%是危化品,对仓储和运输要求极为苛刻,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石化化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由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同时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港口群三大石化化工物流基地。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危化品运输企业达上万户,运输车辆30多万辆,从业人员80多万人。我国每年仅通过公路运输的危化品就有2—3亿吨,占年货运总量的30%。同时,85%以上的外贸化工品通过水路运输。危险化学品运输因此被戏称为“流动炸药库”。

石化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使得我国危化品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大型化成为新常态。专家指出,随着化工企业“进园入区”,化工园区数量激增,园区将成为危化品储运、交易的重要载体,大量企业在化工园区内集中连片,更容易引发事故的“多米诺”效应。

伴随国内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应用的普及,以罐式集装箱为载体的危化品“多式联运”、依托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的集聚化、联盟化、一体化智慧物流建设迎来发展良机。

在业内专家看来,石化物流园区和石化产业园区可紧密配合,协同发展。“石化园区的集约化发展可为石化物流的发展提供便捷条件。借助园区现有的基础设施,实施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全面提升物流和园区发展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而石化物流配套建设的码头、港口也可以为其后方建设大型石化园区提供支撑、为发展助力。”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主任魏乃新说。

也正因此,近年来,国内石化产业基地和港口纷纷兴建石化物流园区。其中,浙江巨化集团就在衢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其投资建设的衢州工业新城物流园区,试水了“互联网+危化品运输全过程管理”。

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第3篇

通过农业保险进行产业扶贫, 省内外已经形成多个成熟模式, 值得推广与借鉴。但是, 目前农业保险为产业扶贫提供的险种种类有限, 覆盖面积有待提高, 针对价格风险可以引入“保险+期货”扶贫机制。由于农业生产风险性高, 保险公司容易产生责任累积, 需要引入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 设施农业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多层次需求, 但同时面临的风险也比较高, 支农扶贫农企在开展设施农业过程中需要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障。

一、省内外农业保险产业扶贫经验

(一) 甘肃省农业保险“两个全覆盖”助力脱贫攻坚

为应对农业生产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给贫困户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 做好产业扶贫工作, 甘肃省出台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 针对贫困户推出了18个保险品种, 实现农业保险对全省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和贫困户全部种养产业的全覆盖[数据来源:http://wemedia.ifeng.com/75885812/wemedia.shtml, 保险扶贫专题:农业保险扶贫, 保险行业学会]。

一个“全覆盖”是有效识别贫困户, 对返贫户、新识别贫困户, 已识别贫困户进行有效识别, 全面覆盖, 另一个“全覆盖”是对贫困户重点产业做到全部纳入保险范围, 实现承保面全覆盖;其次因地制宜开发保险产品, 保障因自然灾害、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 同时保险企业以5年作为经营周期, 让利于贫困户, 经营达到总体平衡。最后在政府引导下, 遵循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原则, 推进扶贫工作的稳步进行, 同时, 各保险经办机构不断提高承保和理赔服务工作质量。

(二) 福建保险业设施农业保险和天气指数保险

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大, 台风、飓风以及强降雨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2018年上半年, 福建省在宁德市寿宁县相继试点开展茶叶种植低温指数保险、葡萄种植台风指数保险和农作物种植强降水指数保险, 共计覆盖34个行政村、2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6家农业合作社。在受到台风影响, 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后, 险企及时兑现茶叶低温指数保险理赔款、水产养殖台风指数保险理赔款以及葡萄种植台风指数保险赔款, 为受灾贫困户恢复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向产业化、设施化方向发展。设施农业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设施, 人为控制动植物生长环境, 改变农作物生长季节性, 满足消费者对于反季农产品的需求。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 包括设施园艺与设施养殖两方面, 高投入、高产出, 高风险, 同时风险比较集中。针对风险推行的设施农业保险, 保障因暴雨、洪涝、雹灾、风灾、暴雪等自然灾害原因造成的设施中大棚墙体及立柱、骨架、棚膜、棉被等的经济损失。能够为农户和支农企业提供较高的风险保障。

(三) 河北省“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资金匮乏、贷款困难等问题, 河北省从2016年开始实施“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的金融扶贫工作, 建立起多方担保的信贷机制,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发挥金融扶贫作用。截至2018年累计放贷166亿元, 支持12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模式。首先, 依靠政府信用及资金担保。建立扶贫贷款担保中心, 充分利用扶贫资金, 设立不少于1亿元的贷款担保基金以及不少于30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将担保资金存入合作银行, 同合作保险公司开办贷款保证保险;其次, 银行提供贷款。根据担保资金, 撬动十倍的贷款资金。在贷款利率上根据贫困户信用评定结果, 适当降低贷款利率, 对3年以内, 5万以下的扶贫款, 实行免担保、免抵押。再次, 支农企业、农户贷款。对贫困户、支农企业贷款进行分类贴息, 贫困户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按基准利率100%贴息;根据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数量进行差别贴息, 带动数量越多, 贴息越多;最后是保险进行风险保障。但保中心、银行和保险公司以1:2:7的比例代偿贷款本息, 分散贫困户因不能及时还款给银行造成的信贷风险。同时, 保险公司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险产品, 分散产业风险, 提供风险保障。

二、河北省农业保险产业扶贫存在的不足

(一) 农业保险扶贫险种有待增加

近年来, 由于自然灾害频发, 致使农作物减产受损, 甚至是颗粒无收,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保成本的险种能够为贫困户弥补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成本损失, 但是对于全损或者较大经济损失的农户来说可能使其更加贫困, 保成本险种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生产中同样会面临价格波动风险, 险企推出的保价格险种可以使农户避免因价格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 但是目前保价格的险种种类也有限, 农业保险扶贫险种供给不足, 有待提高, 需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险险种。

(二) 未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使三地区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主要是缩小河北省同北京、天津两地的差距, 需要北京市、天津市在脱贫工作中给予支持。目前, 河北省扶贫工作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以及支农公司, 未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以及发展资源。可以充分引进北京市、天津市的产业发展项目, 利用农业生产技术、科技资源、资金方面支持, 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支持, 并且开展对口帮扶, 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扶贫”的模式。

(三) 缺乏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保险产业扶贫现有的政策及措施是为贫困户与支农企业提供最低风险保障与资金支持, 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水平, 为贫困户兜底。大多数农险产品是政策性险种, 由政府主导, 给予扶贫险企保费补贴、税收优惠, 并且通过建立多方担保的借贷体系, 为贫困户提供农业生产资金。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自然灾害频发, 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高, 损失金额越来越大, 现有的险种已经不能满足风险转移的需求, 需要进行再保险安排, 但是, 目前我省巨灾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农业巨灾风险得不到分散。

三、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建议

(一) 加大推行设施农业保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 一方面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 单纯依靠土地, 难以获得持续性收入, 此外, 消费者对于反季节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设施化、科技化趋势越来越高。但农业产业化、设施化过程中, 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 发挥设施农业、产业农业扶贫的作用就需要将生产风险转移出去, 我省需要开发设施农业保险, 通过保险手段为设施农业提供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设施财产的损失、农作物的损失等, 保障扶贫工作进一步推行。

(二) 引入“农业保险+期货”模式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影响农民收入水平, 尤其是对于特殊的农产品, 一旦价格跌幅过大, 会使农民承担过高的经济损失。“农业保险+期货”的模式, 将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农民及农企联系起来, 发挥期货对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对冲作用。保险公司根据农产品期货价格开发相应的农产品价格保险, 农民或农企购买保险公司的农产品价格保险, 保险公司购买期货公司场外期权产品安排再保险, 来分散因价格下跌造成的风险, 期货公司进行相应的复制看跌期权操作, 进一步分散风险。

(三) 建立巨灾风险保障机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经济增长受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而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结合紧密, 受自然灾害影响, 易发生较大经济损失, 巨灾风险大。保险公司承担风险容易造成责任累积, 需要引入再保险机制, 健全巨灾风险保障机制。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目前是以商业性再保险为主, 市场发展缓慢, 能够提供的保障有限, 不能完全分散巨灾风险, 需要同国际再保险市场相联系, 学习国外再保险体系成功经验, 建立一个政府支持、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农业保险数据库支撑、能够调控市场的再保险体系。在政府主导下, 依靠农业保险数据库, 对风险责任进行分摊, 完善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河北省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业保险作为风险分散的重要手段, 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总结省内外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成功经验基础上, 结合河北省农业保险产业扶贫存在的不足, 提出我省在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创新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业保险,产业扶贫,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沈双生, 赵丽娜, 王佳.河北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路径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7.

[2] 张正尧, 吕永辉, 杨照.全国农业产业扶贫成效评价及对策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8.

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国高科技企业依托创新平台汇聚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并应用于生产与管理等方面,通过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成了新时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亮点,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更好地帮助我国高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1.030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g of Innovatin Platform for High-tech Enterprises under the Digital Background

CHEN Jianhong1    WANG Jiangrong2

(1.School of Business,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2.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Nanchang 330022,China)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变革和创新成果转化变得更加快捷,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产业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给高科技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科技创新主体,高科技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活力的持续迸发和创新动能的培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字化背景下,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主动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孜孜不倦地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产品或服务。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是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全面提升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与实施成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 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概述

1.1 高科技企业

高科技企業也叫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7月23日,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明确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它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企业内部从事科学研究和产品技术开发的工作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少于10%,二是企业每年用于科学研究和产品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比例不少于5%[1]。

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一是新兴型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是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成长起来的[3]。二是转化型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通过技术革新或者技术改造升级转化而来的。三是集团型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具有研发、设计、生产、培训、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4]。

1.2 创新平台

1.2.1 创新平台的概念。创新平台是指由政府或某一组织牵头,通过汇聚创新要素、整合科技资源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以支撑某一行业和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集成系统[5]。简单来说,创新平台就是用来组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的场所或载体。

1.2.2 创新平台的特征。创新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协同性。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和通力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创新平台是包括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市场等多个创新主体在内的多元组合体,多方共同致力于构建以政府为政策引导、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院所为智囊依托、金融机构为资金支撑、市场为成果导向的多元联动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要素具有集聚性和关联性。创新平台通过集聚创新要素和整合科技资源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有明确的设计方案、发展目标、服务对象和产业导向。因此,加盟平台的各个创新要素之间应具备一定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

创新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优质性。创新平台一般聚焦于具有成熟研究基础、优秀人才队伍、良好条件设施的科研院所的特色研究方向、高等學校的重点建设学科、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汇聚了优质的创新资源和先进的创新要素。

运行机制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创新平台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只有在战略联盟之间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促进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集思广益、共商共建,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平台功能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创新平台有着汇聚创新资源、传播科技信息、开展基础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产业发展等多种功能,尽管各类创新平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一般均为两种功能以上的交叉和复合。

1.2.3 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的分类和功能。根据创新链理论,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科技服务五大类。基础研究平台主要聚焦于重大科学发现、学术研究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等,负责阐明新技术的概念和分析其特征、用途,发挥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技术创新平台主要致力于关乎国计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发挥技术引擎导向功能。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对接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通过检测验证、二次开发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为其实现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奠定基础,发挥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功能。产业发展平台主要通过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培育孵化类平台的运作,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孵化新兴企业,推动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产业培育孵化功能。科技服务平台主要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学技术指导、科技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信息资源整理等专业化服务,发挥综合服务保障功能[6]。

2 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常见的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主要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两种形式。《2020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5 206个,其中东部地区计3 346个,占比高达64.27%;累计建设众创空间8 000个,其中东部地区多达4 612个,占比高达57.65%[1]。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问题。

2.1 创新要素过于集聚,区域分布严重失衡

从全球情况来看,创新要素普遍要比其他要素资源更易于集中在少数地区,区域化特征非常显著。就我国而言,从2019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均在50%以上,东北地区分布最少,占比均在5%以下,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过度集中,区域分布非常不平衡。北上广深等东部发达城市在创新资源集聚上存在着巨大优势,使得“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6]。

2.2 研发资金短缺,科技人才难求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科技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与资金实力雄厚、科技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强大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受组织规模小、科技资源短缺和知名度不高等因素制约,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融资难、招人难、用人贵等难题[7],导致企业即使有好的创意和想法,预测未来产品市场前景也是一片光明,却往往因为受限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而看不到黎明前的曙光。

2.3 发展理念狭隘,运作模式落后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市场竞争对手的打击,一些实力雄厚、人才队伍强大、科学技术先进的高科技企业可能会倾向于“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创新活动,这样能够保证创新成果为企业所独有且不被同行窃取和复制,有利于形成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这种发展理念和运作模式同样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过于沉浸自主创新而忽视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无法很好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浩如烟海的科技领域信息进行充分的收集和有针对性的筛选梳理,难以构建形成基于未来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模型,无法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开展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动,甚至可能因与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而造成资源浪费,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4 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低,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当今社会,数据的强大功能日益显现,已发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效的重要资源。然而,我国高科技企业的信息数据资源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数据资源挖掘不到位、科技信息更新不及时、技术分析研判不准确等问题,信息孤岛、数据闭塞现象比较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8]。

3 加强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与实施的策略

3.1 加强开放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企业应该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加强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实行开放式创新,优化平台运营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政府应以国家高新区为依托,积极搭建东部与中西部高新技術产业开发区对口合作交流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信息流通和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伙伴园区、异地孵化等多种合作机制,为促进高科技企业间的友好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合作双方共建科研设施、共通信息资源、共析科研数据、共育科技人才、共克技术难关、共享科技成果,打造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3.2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科技金融结合

政府应积极搭建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促进银行、金融投资机构、社会资本等与高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和资金保障。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快筹建全国性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将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使之贯穿到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经济金融杠杆作用,消除企业在财务上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心致志搞科研、集中精力抓生产、不遗余力出成果。加快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和完善税收减免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招人难、用人贵等问题,有效激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

3.3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鼓励政府、企业、市场、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建立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试验室、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市场运营中心等。通过一系列利好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鼓励以创新平台密集、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特色鲜明的区域行业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创新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建立相关配套科技服务机构,优化创新平台运行模式,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境内外重点高等院校招才引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领先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推动产、教、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专业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注重提质效、补短板,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3.4 实行“数字技术+”模式创新,激活数据资源要素潜能

企业要树立数字化转型意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数据标准,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专业人才,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内外部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和精细分析,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量提速。建立企业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漏洞,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业务,集聚各类数字化新业态企业,推动形成产业数字化创新综合体。建立动态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树立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的平台建设理念,综合运用数据计算、数据建模、数据加工等手段,赋能平台业务开展和运营管理,构建市场需求精准预测模型。定期组织平台建设人员进行专项的业务培训和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及时了解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与新要求,灵活运用平台建设的新方法与新策略,有效解决平台建设的新难题。

4 结语

高科技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平台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载体。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创新平台运行模式、实行开放合作创新、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行数字化转型等有效措施,构建以政府为政策引导、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院所为智囊依托、金融机构为资金支撑、市场为成果导向的多元联动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量与实施成效,进而达到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增强国家科技竞争综合实力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N].科技日报,2000-08-08(002).

[2]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3] 曹兴,李佳.高科技企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7):58-63.

[4] 张兆隆.互联网环境下高科技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5] 洪晓军.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7-9.

[6] 程宁波,范文博,田丹,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构的理论、经验启示及成都路径[J].决策咨询,2021(3):1-6.

[7] 唐雯,王卫彬.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现状:基于200家企业的调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2):34-39.

[8] 刘青.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14):114-115.

收稿日期:2021-11-22

作者简介:陈剑红(1996—),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王江容(1994—),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第5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分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等16篇。

3 作用和意义

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范文第6篇

(2016-2020年)

2016年-2020年是医院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五年。这五年,我院面临的形势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的巨大变革;公立医院竞争日趋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朝着建设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医院目标不断努力。

一、医院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始终坚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大众、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医务人员尽己所能为患者提供诊断与治疗,高度重视先进性、有效性、安全性、服务性;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应力尽全能提供内部最优服务,追求品质,体现效率,注重细节。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将通过“用精湛演绎技术,用关爱体现服务”得以体现。“用精湛演绎技术”包涵学科强势和各个岗位上的技能都应具有优秀的品质;“用关爱体现服务”是指在为患者及服务对象服务时,要充满同情心,体现关爱之情,使服务变得主动,有生气和到位。

医院提倡直率文化和团结、奉献、和谐、创新的员工品质,努力形成激情向上的团队氛围。

医院将始终坚持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与人文建设发展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医院将适时逐步改革、转变行政、人事、医疗、绩效体制和机制,以有利于医院的快速发展,增强医院医疗、管理、研究、设备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实力,提升医院现代化水平;提倡环境意识,环境、服务、流程和医疗技术及学科发展并重,逐步实现省内一流的最终目标。

医院将整合学科优势,打造省内一流的强势专科,以学科群等多种形式培育医院发展新的增长点;医院将拓展国内交流,不拘一格广揽人才,在努力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完善人才的合理布局,加强全员素质的培养;医院将全面实行绩效管理,强调管理出效益,降低成本,消除浪费,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医院发展的关键部位,努力实现医院业务总收入的稳步增长。

二、医院总体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院争取达到总床位数1000张,年门急诊量50万人次,出院病人4万人次,手术(包括门诊手术)1万台次;科研取得重大突破,论文年发表量逐年增长至30篇以上,质量明显提高,2-3个学科进入省级先进水平;不断加强国内交流与合作,和一家国内著名大学建立长期稳固的全方位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深入挖潜增效,总收入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6亿元。根据医院建设目标,至2018年完成三甲医院评审工作。

三、关于体制变革规划

1.人事体制改革

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各级员工在公平、公正、双向自愿的原则下与医院签订聘用合同。按照院科两级管理的原则,医院充分尊重科室的合理建议和意见,科室严格实行科务会议制度。

行政管理人员逐步实行服务对象考评制,末位或末数位待岗,直至解聘;逐步增设各类为主流人员服务的辅助岗位,如医生助理、护士助理、技师助理、主任秘书、楼层秘书等;加强对用工的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增长,防止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在临聘人员中形成竞争机制,每年有1-2%表现最优秀的临聘人员转为院聘岗位,晋级加薪。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考核体系和手段,从执行力、工作效率、服务意识等若干方面对中层干部进行定期考核,实行中层干部问责制。

建立健全委员会管理体系。委员会工作要形成常态化,形成委员会决议——院务会议审议批准——职能部门执行的工作运转模式。

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实行服务项目限时完成制,即内部服务每个项目都应明确承诺完成或回复的期限,该制度的执行情况将纳入考核。

3.绩效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向临床一线倾斜,综合体现成本效益、工作量、医疗质量、技术劳务价值和风险程度、对医院整体发展的贡献度等因素。实行医生、护士、医技、行政后勤管理岗位分级分类考核,适当拉开档次。探讨实施医、护奖金分开管理,是绩效改革的核心要素,护士绩效考核要有利于加快床位周转和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疗质量。医生考核单位逐步实现以病区、甚至以诊疗小组为绩效考核单位。

4.医疗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科主任行政领导下的主诊医师业务负责制,设定医生权限,打破职称界限,精心、规范选拔主诊医师。

探讨建立床位协调处置中心,在主诊医师的基础上,医院的住院床位在相对固定、保证医疗安全的情况下实行全院通盘调度。

医院组织专门小组制定强有力政策,努力提高临床工作效率,降低平均住院日。

5.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行竞争招标常态化,提高对物业外包公司的管理要求,部分项目自行管理,既降低成本,又与外包形成对比和竞争;完善基本建设工作,实行基建和装修科学化、标准化、节约化。

四、关于人才建设规划

医院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人才引进“十人计划”,提倡每位院领导五年内帮助医院引进2位人才,每位医院中层干部五年内帮助医院引进

1位人才。

同时医院制定相应配套政策与标准,全方位实现人才卓越计划。充分利用省和市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引进计划与政策,结合医院学科布局、团队发展目标,制定医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保证优秀学科带头人或团队引进;设立医院潜力学者,主要针对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育计划,通过对富有学术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使之成为学科的中坚力量,成为“省优”、“国贴”专家的强力竞争者。同时积极推进智力引进计划,招聘国内外知名学者成为医院兼职医师。

实行全员培训制度,常抓不懈,开办医生培训、护理培训、医技培训,实施全员素质培育计划,实现重要培训系统化、规范化,经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提升全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

五、关于医疗发展规划

争取在五年内完成二期住院大楼,设置700张床位,医院总床位达到1000张左右,其中2/3的床位倾向优势学科。探讨医院成立床位协调处置中心,对病床的使用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通盘调度。综合相关专业建立大康复的概念,整合高压氧成立康复中心。

改善门诊就诊环境和有关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流程,使就诊者感觉方便、有序、舒适。各科加强门诊力量,改进服务态度和质量,充分发挥特色专科优势,发挥专家、名医的优势;协调门诊与病房工作的配合,使需要住院者能顺利收入院,进一步挖掘科室门诊潜力;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建立完善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住院业务量的提升。

提升医疗工作绩效和医疗质量是发展医疗的切入点。在全院逐步推行疾病的标准化、规范化治疗,建立和完善各科临床路径,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力争五年内建立100个临床路径,100个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建立住院预约调配中心,解决医疗流程中的瓶颈制约因素,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预计到2020年降至6天左右;提高手术室的资源利用率,解决手术室瓶颈制约,“用时间换取空间”,提升医疗工作绩效。

通过建设重点专科体现医院“鲜明专科特色”,

重点投入技术有先进性、研究有系统性、思维有创新性的学科。力争建设2-3个全省重点专科。医院重点建设若干专科或实体中心是医改的政策背景下加速发展的正确途径。可尝试实体中心建设,以有病人基础的品牌科室作为基本点,建设具有公共平台性质的中心,如介入中心、腔镜中心等。五年内逐步推出眼科、骨科、危急重症(儿科和妇产科)、心血管内科等中心,使得专业分工更明确,职责更分明,管理更高效,技术更尖端。

加强医务人员临床技能培训和医疗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医疗质量水平;加强对医务人员技术资质准入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流程,逐步、逐一解决医疗安全隐患自查发现的医疗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探索改进病房管理模式,逐步推行通用病区,消除科室发展的床位制约因素,在推行通用病区的情况下,建立主诊医师负责制,明确职责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名医、专家充分发挥优势,吸引更多的住院病人。

创新护士在职教育和培训机制,分级分类组织护理人员出省/国(境)培训,护士出省短期培训每年平均10人次,包括护士长和专科护士,其中2020年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护士长到国内轮训。同时经常组织护理骨干到国内标杆医院参观学习。

2017年完成设立楼层护理秘书岗位,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降低护理人力资本。2018年至2020年,落实分层使用护理人员,将护理人员分为护士助理、护士、专科护士。进一步按不同的工作能力将护士分成若干等级,建立相适应的薪资报酬和培训体系。

逐步实现全科护士向专科化模式的转变,在护士队伍总量控制的同时,增大专科护士比例,实现糖尿病教育、伤口/造口、静脉输液专科化管理,并设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逐步推广护理单元品管圈活动,将提升病人满意度的服务细节作为品管圈活动的重点,逐项改进护理服务流程。

建立护士绩效独立管理体制,以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医疗发展为原则进行科学分配。

六、关于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结合国家需求和规划,整合优势,构建以重点学科、基地(平台)、人才为核心的完整临床学科体系,逐步建立起龙头学科与支撑学科及其学科群,组建优秀团队,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

保持论文篇数每年10%的增长;争取获得省部级奖。

进一步加强医学教学工作;规范住院/专科医师培训与考核,多部门合作实现全体医务人员分阶段、分层次、多种形式的定期培训与考核如心肺复苏等,充分利用“模拟人”教育培训平台开展高层次培训。

利用现有的远程医疗系统,开展远程医学与继续教育。

七、关于人文建设发展规划

开展较为系统的人文教育和培训,全面落实“用精湛演绎技术,用关爱体现服务”的医院服务理念,经过认同接受、积极参与、自觉行动、习惯养成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严谨务实的管理氛围、热情周到的服务氛围、钻研奋发的学习氛围、和谐愉悦的人际氛围、视野开阔的创新氛围,以及建立科学、规范的可量化、可操作的衡量标准。

对医院员工进行系统全面的素质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培训,医学道德培训,医患沟通培训,廉洁行医培训,职业礼仪培训,法律知识培训。

继续加强控烟力度,逐渐消除室内吸烟现象。

通过院史教育、评优评先、组织学习考察、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员工积极向上的激情。

八、关于设备发展规划

医院将把加大医疗设备的投入,包括设备的更新、国际先进医疗设备技术的引进作为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除数字化医院建设外,医院将不断加强医技检查、诊断等公共平台的建设和专科特色的新技术、新设备引进。

医院五年规划大型医疗设备目标数量是:CT机1台,MR扫描仪1台;DSA

1台,直线加速器1台,大孔径CT

1台,神经影像导航系统1套,立体定位系统1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仪1台,微创内镜设备4套,眼科准分子激光系统1套。

设备更新投入逐年提高至2020年的1500万元;设备维护投入提高至2020年的500万元。

九、关于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化是促进医院快速发展的三要素“技术、管理、服务”的助推剂,医院信息化程度体现着医院的整体水平。在国家医改政策区域医疗共享的大前提下,通过信息化的科学运作,再造医院流程使信息化管理成为提高医院管理、医疗效率、病人安全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医疗区域化、信息共享化的大目标。同时,统一的门诊及住院信息共享、全院的影像共享平台、无线移动的网络环境搭建、病案信息的一体化数字管理模式。

同时我们不仅要发挥信息系统在医疗领域的作用,也要成为行政工作辅助工具、更要使之成为医院多项流程合理、规范、高效、节约的必要基础,最终达成医院多部门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管理改善持续化的科学管理目标。到2016年开始病房逐步实现移动信息管理,2020年达到全院的移动信息管理目标。

医院计划从2016年起,连续2年年均投入1000万元,以后每年不少于200万元,力争建设成高标准、省内一流的信息化数字医院,并成为**医院信息化的示范医院。

十、关于对外交流和国际化规划

医院将选择一家国内知名高校与我院建立固定化的联合诊疗中心。

医院还将推出有力举措,抓紧组织英语学习,争取每年有不同层次、部门、专业的员工出国培训。

十一、关于因应医改的规划

在医院内部更为有力地推行成本控制、经济核算,降低消耗,同时从根本上转变以利润为中心的医院运营机制。

加大医院收入的技术含量,在医改方案引导医疗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我院也将适时进行调整,将更多的资源用于高端医疗的临床,在收入构成上逐步实现医疗收入所占比例提升。

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兼容,充分发挥远程可视会诊系统的作用,拓展和深化与省内外协作医院的合作,加强对乡医院的辐射,建立新型省市乡多级医院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探索与社区服务技术指导中心的合作,实现“双向转诊”。

医院也将积极参与政府服务社会的服务工作体系,多方寻求与企业、区域政府等合作,发展或提升区域社会服务能力与影响力。

十二、关于后勤发展规划

落实二期项目建设,力争感染楼和教学培训楼的开工建设,开展职工食堂改造;在降低原有成本的前提下,引进国内先进物业和保洁公司;建立保安、后勤人员完善的联动巡查制度,院内安全监控实行一体化管理。

十三、关于医院文化建设规划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院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核心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宣传、教育、贯彻,将医院精神融会于各项工作中,渗透于职工言行中,植根于职工头脑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上一篇:长春市公安辅警面试题范文下一篇:大一新生大学生活展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