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范文

2023-12-04

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X。

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

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三)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

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X特色变为现实。

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五)生态建设先行,在绿色发展上求实效。

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农村五水共治、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我县农业新六产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融合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依托大蒜主体产业,不断提升大蒜精深加工水平,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外贸出口和科技研发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最初的农产品粗加工制品向生产大蒜素、蒜氨酸、黑蒜、纤蒜等多种大蒜深加工产品转变,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县拥有大蒜等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1700 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 110 万吨,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 70%,恒温库贮藏能力达到 200 万吨,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 95 家,其中国家级 2 家,省级 10 家。

(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建成并运营 3 处信息产业园,引进乐村淘、买卖惠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启动了阿里巴巴淘宝村和京东****特色馆,拥有电商企业、网络商店 3000 余家。**年,全年大蒜互联网线上零售额达 12 亿元,出口近 5 亿美元;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加速膨胀发展。目前,羊山农旅、王丕滨河休闲、马庙田园、鱼山湿地生态 4 大现代农业综合体,

正规划建设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板和新典范初步显现。

(三)产业融合园区化水平不断提升。**年**县被农业部、财政部认定为我省唯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等系统举措,在园区集大蒜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此外,我县鱼山街道,张翟村、崔口村、暗楼村被列入全国千乡万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村。

(四)产城融合建设不断深入。作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的莱河新区已于 6 月启动开工建设,新区突出发展高端三产服务业,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西造东服”的城市格局,重点打造科技创新园区、网络电商园区。依托大蒜新品种繁育和精深加工,新区将做足“蒜都康养文章”,构建健康产业与观光休闲、养生旅游等相结合的大健康产业体系。依据城市周边基本农田划定,新区将发展观光农业和林业、体验式农业、创意农业等高端农业项目和中华民俗村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城市与田园有机融合的新型生态城市发展。

二、发展新六产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大蒜产业,大力发展大蒜等精深加工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专业化食品工业园区,中纺集团、雨润集团、北京稻香村、新加坡翱兰集团等 30 家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

“对话”,大蒜深加工产业集群被认定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100 强、山东省十大影响力产业集群,**县也被命名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增强了**大蒜的市场竞争力。

(一)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化。全力实施科技攻关,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努力占领大蒜科研的最高沿。以山东成功集团为例,他们与中国全营养膳食研发中心的专家,利用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在全世界率先研发成功了大蒜功能原料——纤蒜素,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合作,生产出营养早餐、酵素和果蔬汁等产品,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成功集团的销售模式也格外有新意。他们与日本东京八板技术株式会社合作,研制生产智能化自动售货机,支持纸币、支付宝、银联卡等 7 种支付方式,在全国 200 个地级市建立营销网络,主攻写字楼和高档小区,计划布点 5 万台。“互联网+”时代,**的农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也催生了新业态。成功集团在京东、天猫等多个平台都建立了旗舰店,去年他们的黑蒜网上年销量达到 300 多吨,销售额 6000 多万元。

(三)坚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效应”和“商标富农”手段,鼓励和指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创建品牌、提升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应等,鼓励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大蒜国际影响力,巩固**

大蒜国际话语权。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认证的原产地证明标记,产品与欧盟开展了地理标志互认。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蒜获得金奖,“**大蒜”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大蒜”的品牌价值认定为 202.58 亿元 (四)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能力。截至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 362 个,带动农户3万余户。合作社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80%,50 余家合作社与超市、批发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大蒜等农产品销路不愁。**县发挥既有合作社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资金量化折股、资产长期收益等方式,强化合同、协议制度约束,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保障其稳定收益。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新六产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的难题:我县作为国家大蒜主产区,大蒜较其他农产品享受的国家补助政策来说较少;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传统的种植模式仍难以突破;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大多数农村合作社运作不规范,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实用人才相对匮乏等等。

四、对策及建议 (一)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构建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为主线,加快推动形成

以农业产业化园区为“龙身”,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龙尾”,现代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龙骨”,主体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为“龙髓”的龙型经济产业链,推动生产、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实现集聚集群发展,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和产业化带动机制,形成以二产带强一产、三产带活一产,主体融合、三产联动的良好格局。

(二)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利用互联网+农业,依托**智慧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效应大的农业电商企业。挖掘**悠久历史文化,结合**大蒜、辣椒、食用菌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农业创意文化产业、鲁西南民俗文化、田园综合文化体,实现现代农业与文化休闲、人文传统、城市建设的交互融合。

(三)持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批产业园农业管理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促进村官制度、特聘专家、科技院校与农业产业基地紧密结合,建立优秀农技人才和有创业愿望、专业特长的涉农人才储备库,推进人才储备与项目储备的有机衔接,有效破解产业化发展的人才瓶颈。重点抓好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青年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培育一批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加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发展主体是农村,通过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农村的经济增长活力;其发展目标是努力达成五个要求:特色产业兴旺、生态环境适宜居住、乡村风气文明淳朴、治理方法有效、村民生活富裕充实。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集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为一体,着重点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关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各个特色产业之间的融合。

二、乡村振兴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一)因地制宜

做好产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点就是了解各地的特色产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有机物、农业生产条件等,选择出一种适合当地的蔬菜、水果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或者发展乡民俗旅游业等。以山东德州为例:根据德州的气候土壤条件来看,可以选择发展蔬菜、瓜果、杂粮等,还可以通过季节差生产过季性蔬菜瓜果。另一方面,由于德州有良好的区域优势,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便利,交通条件较好,发展种植业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将种植产业发展至别的区域,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

(二)市场导向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各地种植的农产品种类都非常多,在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下,各地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经济。当地农民应充分了解与农业相关的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和资源信息等,利用互联网平台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生产需求导向性农产品。除此之外,还应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从单一的线下销售逐步升级为“线上+线下”的高效互动模式,发展农村电商,开辟网络市场。例如:年轻人喜欢特殊风味的食品,据此可以发展当地的特产;中老年人注重养生,可以发展枸杞、秋葵等加工食品,宁夏枸杞、甘肃苹果的网销就是其中成功案例之一。

(三)生态环保

我国坚定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也推崇绿色发展的理念,避免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当注意不能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环境价值。乡村在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应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当地资源,选择适合本土条件的产业类型及其规模大小,在挖掘本土特色产业价值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注重生态效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乡村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起着支撑作用。一方面,如果当地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较具特色,那么完善相应公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兴旺,还可以使本土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链更加畅通,形成当地特有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加快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农产品市场的交易需求,有效带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激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特色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五)产业融合

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出当地农业的潜在价值。(1)延伸产业链。产业链并不是通过加工环节延伸,而是在传统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上,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其他具有相对较高附加值的产业,例如手工业等。(2)拓展乡村功能。相比于城市而言,乡村更具有承载水源、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乡村还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结合乡村特色景观、文化,在保证种植业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发展旅游业等附加产业以充分挖掘农业和乡村的特殊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有限的土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六)科技引导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乡村振兴下的特色产业发展必须要依托科技的引导。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集成农业生产过程信息,专业分析数据,并指导相关生产经营,同时还可借助云计算、远程控制和监测等技术来实现精准农业的发展。同时还可借鉴国内外的新模式新概念,积极进行养殖、种植的实验和试点,引进先进生产科技来改进传统生产流程和制造工艺。例如:邹城市在发展农业企业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大幅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水平,成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七)人才培养

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批专业化、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一是可以加大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当地政府应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培训,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优质经营主体。二是可以吸引创业青年团队,给有想法、有能力的知识人才提供创业指导和平台,通过提高薪酬或者提供优惠的福利政策来广泛吸纳青年人才加入特色产业建设,通过少数带动多数来实现人才队伍的壮大。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发展特色产业,并且,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也要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循序渐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二者兼顾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的创新冲破传统农业的束缚,保持科技发展的头脑,对乡村农业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宣传,让农民建立起创新意识,勇于发展,共同走向致富之路。

摘要:加快农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地区应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提高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利用效益,挖掘农村经济的潜在价值,实现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让地方产业带动地方经济,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晶晶.乡村振兴背景下盐城特色田园乡村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探究[J].南方农机,2019,50(20):57-58+199.

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一、珠三角S镇发展现状

珠三角S镇素有“广东安溪”美誉,作为“广东省十大茶乡”,其种茶历史悠久,种植茶叶洞天福地,地理环境优势明显,同时又地处珠三角地区。在这样的优势背景下,珠三角S镇茶叶产品既拥有珠三角及港澳等发达地区的庞大高端消费群体,又具有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销售市场庞大,发展潜力无限。

以旅带茶,旅游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珠三角S镇生态自然景观优美,拥有天露山、双石山、观音山等一大批自然资源景观,通过举办茶文化节、梅花节、杜鹃花节等特色节庆,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珠三角S镇政府还充分利用辖区内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着力打造珠三角S镇的欢茶谷产业园项目等一系列旅游及商业配套设施项目。各旅游项目的建成还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进一步推动促进珠三角S镇茶叶产品的宣传、销售,促进形成茶旅融合深度体验游。

二、珠三角S镇发展问题

(一)产业规模较小

珠三角S镇茶业批发商多为夫妻店,或者开设一两家茶厂的村民,大多种植户是自产自销。单家独户的模式经营,没有形成标准化管理,存在不合理施肥施药的现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二)生产技术落后

随着珠三角S镇茶叶生产技术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多元化,茶叶加工工艺和设备趋于落后,导致茶叶生产效率较低,制约了珠三角S镇茶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三)品牌知名度不高

珠三角S镇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良好的发展基础,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茶叶滋润甘甜,但是当地的茶业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高。

(四)环评制约

环评一直是制约大沙镇产业发展的重大短板。如该镇的“吾乡美地湖畔”项目,因为环评久久无法落地,不仅打压了投资商推动项目发展的信心,还让有意向在珠三角S镇投资发展旅游产业的客商产生顾忌。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

珠三角S镇应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平台作用,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工作。对内,该镇应积极创新农业共建共营共享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和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同时,当地应深入实施“扬帆计划”农业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激励优秀农业人才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对外,珠三角S镇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建立现代农业智库,主动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的联系合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珠三角S镇应按照做强中部、作美北部、做活南部的功能布局,加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旅游配套设施投入,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坚持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生态环保“三结合”,推动周边高速沿线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本地区的“一条龙”旅游线路,让珠三角S镇成为现代人的心灵家园、广大侨胞留住乡愁的地方。

(三)加强产业发展

坚持以申报珠三角S镇茶叶现代产业园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茶产业,积极推广林下经济,深入探索“茶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新常态,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同时,重点支持皇帝柑、百香果、青梅等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唯功能,促进农业生产链条延伸,不断拓展茶叶、青梅酒等农产品加工制作产业发展潜力,促进特色产业与旅游观光、红色文化深度融合。

(四)加强农民创业培训,培育乡村专业人才

珠三角S镇应积极把“粤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招商及碉楼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等相结合,创新“粤菜师傅+旅游”模式,全方位展示侨乡旅游及饮食文化相融的魅力,并通过“粤菜师傅”培训,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前,珠三角S镇应当继续紧紧围绕“产业提升、城市体质、工作提效”的工作主线,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旋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茶业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有机茶乡。乡村振兴工作任重道远,珠三角S镇应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砥砺前进,久久为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珠三角S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 以市委提出的“产业提升、城市提质、工作提效”为主线, 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最具特色的生态有机茶乡小镇。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三农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晓宁.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旌德县茶产业发展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19, 25 (12) :50-51.

[2] 王雨轩.新消费背景下传统茶叶企业发展路径探究-以吴裕泰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9, 40 (20) :56-58.

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内蒙古的国家级开发区,改革的试验田,在农村经济建设一直走在全区前列。2012年2月设立的沙尔沁工业区,是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发展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生态文明区、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惠民示范区,也是开发区实现“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的希望之地。

自2012年以来,沙尔沁工业区对40平方公里核心起步区进行高标准基础建设,引进了利乐包装、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日月太阳能、三主粮天然燕麦、坤瑞玻璃、麒麟明珠胶原蛋白、爱迩电子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为统筹城乡发展、繁荣乡村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一、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规模经营,鼓励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截止目前,全办共流转土地近1.2万亩,打造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华家金硕蔬菜种植基地、北关盛世庄园等多个样板。规划建设大葱、白莲藕、苹果、核桃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拓展旅游渠道,举办女郎山山会、“五一”7天乐等活动,将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北关盛世庄园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层级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以XX古城建设、桃花山拆迁为契机,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进德国维克勒赫斯蒂文森葡萄园项目(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不断提升农业项目的品质。

二是加强特色园区建设,大力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积极推动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继续打造章丘大葱农业产业综合体、施家崖休闲农业产业综合体,支持北关盛世庄园、华家金硕蔬菜种植基地建设,鼓励各村种植大户发展特色园区,加快推进高铁片区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着力打造特色园区群。

三是加快都市田园休闲区建设。着力打造沃泰龙山瓷、荷香生态园、女郎山葱岭郊野公园、章丘大葱博物馆、西关总理恩师祠堂、华家民俗文化等工农旅游休闲项目,形成工业、农业、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组团。

三、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积极打造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

XX村:聚力打造农业综合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该村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流转土地900余亩,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力打造集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高端特色的农业产业综合体,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村集体收入由无到有、由弱变强,2017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6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山东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单位、济南市蔬菜标准示范园、济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XX村:打造高铁站前的花样乡村。济南市果覃园科技有限公司流转该村土地400亩,安排就业30余人,建立果覃园产业基地,种植向日葵、扶芳藤、食用百合等经济作物,让外地游人一出高铁站就能欣赏到“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的花海美景。该项目后期将开展种子繁育销售,并拓展深加工,远期年收入可达上千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该村还依托金硕白莲藕种植基地,积极打造百亩荷塘园,发展生态立体养殖,亩均年产值近万元,既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田园风光,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XX村:发展花卉种植,助力乡村振兴。南河村西依桃花山,东临绣源河,土地平整肥沃,该村充分发挥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流转土地200亩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安排就业20余人,种植牡丹、玫瑰、百合、剑兰等成本低、产值高、效益好的花卉,预计亩均增收可达1万元以上。

XX村:小草坪种出大产业。为适应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夯实美丽乡村产业基础,该村流转土地200亩,安排就业20余人,种植早熟禾草坪,每年可销售3次,预计亩均年收入可达1万元,目前该村已与江苏沭阳的采购商初步达成了采购意向。

XX园:发展苗木产业。该村流转土地300多亩,安排就业20余人,目前以种植国槐、白蜡等苗木为主,预计亩均年收入可达6000元。下一步,绿竹园村将引进樱花、鸡爪凤、紫薇等观赏苗木,进一步提高苗木种植品质,同时结合济青高铁美丽乡村片区建设,积极发展苗木观赏旅游,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XX村:发展花卉苗圃产业。该村先后流转土地300多亩,安排就业30余人,分别建起了120多亩的绿化花卉苗圃和近200亩的蔬菜大棚,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和扩大种植规模,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村民收入从五年前的5000多元,增加到2017年的人均3万多元;村集体也从空壳村变成年收入超过15万元。

上一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范文下一篇:创意助力乡村振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