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范文

2023-10-09

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范文第1篇

摘 要:审美是一种多角度、多元化的心理感官感受,这与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储备量都是有关系的,因此,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都是一种审美。所以,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就如何强化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性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素质;教育方法

初中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学生的性格在初中阶段处于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审美,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迎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和发展。

一、中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

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因为中学美术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能够对艺术学科的社会功能加强理解,这就使学生能够明白艺术的真正含义。通过对初中美术的学习,给予学生美的感受,让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美,有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那么,情感是什么呢?通常来讲,情感是一种对于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素养。在面临中考的初中生中,如果只是对基础课程以及考试课程的重视,而忽略美术、音乐这样的课程,无疑是人生成长中的缺憾。所以,美术能够让学生在文化课的压力繁重时,让他们感受到片刻轻松,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能感受到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审美感受。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真情的流露,因为审美情感就是一种感情体验,是看到美丽的事物时内心所产生的真实感受。所以,培养审美情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让学生喜欢美术,喜欢欣赏艺术的美好感受。当教师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美的生活、美的现实。通过不断对情感的塑造,让学充分树立起良好的审美品质,并且不断完善自身审美素养的不足,从而真正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初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的培养

1.必须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因此,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课程,也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好良好的生活基础。试想,生活中一个到处都能看见美、欣赏美的人,一定是一个乐观,幸福的人。我们在初中美术课堂上,也要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阳光乐观,善于发现美的人。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不断进行实践来增强审美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发现美,把社会生活作为美术的大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实实在在的美,并且用笔描绘出生活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世界的美丽。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实际生活的结合,不仅提升了美术课堂的乐趣,也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掘对美的感受,从而真正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

2.深层次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审美心理特质

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对于同一副作品,每个学生的见解和欣赏眼光也都是不同的,因为刚开始接触艺术,学生的审美观并不成熟,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纠正。但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观点,因为他们处于对美的理解的初级阶段,他们所能欣赏的还只局限于自己意识内的作品,对于世界名著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否则,在他们的眼中,也许不能欣赏出这样那样的名著是多么的难得。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帮助,让学生能够从内心去感受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副好的作品并不是单单画的好就可以成为名著的,还要透过作品看到内在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各个领域的不同作品,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作画人赋予予一副画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用心欣赏去了解美,让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欣赏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如,教师将徐悲鸿的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时,通过画面的刻画能够感受到徐悲鸿在作画时的气势恢宏,能够感受到整幅作品的硬性。但是当教师将刘海粟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开始迷惑,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作品并没有什么感受,因为他们的内心很迷茫,对这样的作品不能够很好的欣赏。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每个画家的思想不同,作画的方式和所要表达的含义都不同。学生处于初级学习阶段,并不能很好的欣赏出每幅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美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个人欣赏美的眼光也是不同的。所以学生在自己创作时,也要遵从内心的情感,让作品中融入着作画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审美的乐趣。

3.优化育人环境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基础的教学设施已经越来越完善,不断优化的教学设施,无疑为在美术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感带来了好的引导。教师要通过对审美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摒弃恶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个性的表现,强调它的独特性,并对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便是错误也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然后给予学生反面的肯定并加上正面的指导,力求不挫伤学生积极性,不使一些对艺术感觉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因为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创新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师也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情感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总之,审美情感的培养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始。每个孩子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看我们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如何去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创造力诱发出来并加以强化和发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绘画的趣味性、实线性,还有一个开启心智和启迪创造性的问题,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画家,而是对学生进行艺术修养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熏陶会使孩子们在日后的成长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他们的创造力来。同时,绘画创作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并且敏锐的绘画视觉、语言和表达能力也需要在创作中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范文第2篇

摘要: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增强审美兴趣,陶冶审美情感。在美术教育中,正是通过提供多种美术实践活动来启迪青少年的审美心灵。让孩子们在教学当中体验美,同时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我们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基础美术教育构建青少年健康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美术教育 青少年 健康 审美 意义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明确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可见审美对于一个人全面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审美心理的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在我国就是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人的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中学时期的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健康审美心理与基础美术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审美心理是一个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灵魂部分,它包括审美的态度、审美的趣味和审美心理能力,健康的审美心理是人格得以完美塑造的基础。

1.1 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构建青少年的健康审美心理

基础美术教育应关注的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全面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美术这个层面上。基础美术教育应从美术的学科教育走向美术的文化教育。

1.2 基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學生的中小学阶段是审美心理构建的关键阶段,而作为中小学阶段的基础美术教育对健康的审美心理的培养更有独特的优势。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为审美心理的构建提供了养料,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使青少年产生了审美期待,培养了审美的情感,进而推动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行为意识。而青少年时期是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术教学中,青少年的审美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2 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心理引导现状

2.1 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心理正确引导的优势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宣扬美的文化艺术学科,学生在教学中观赏艺术品,学习艺术文化,而后参与艺术创作和活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提炼,审美素养得以提升,审美心理逐步建立,基础美术教育以它独有的优势对于青少年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效果。

2.2 当今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制约

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审美个性的发展,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在现今的美术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教学死板,教学效果事先是教师预设的,教师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放弃自己的观点,步入教师预设的“标准轨道”,学生麻木机械的“接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感受,不思考,无疑问,只是一味的接收。

2.3 学校、教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影响着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

在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中,已经把美术课定位为“艺术文化课”,已经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建立及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在逐步从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上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审美心理的层面上来。但是由于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及部分教师对美术课的定位理解不够等原因,基础美术教育虽然略有好转,但仍然无法发挥其优势,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专业性太强,突出绘画技法、技巧,不重视其艺术文化的培养。另一方面:美术课变成了自习课、或是被其他课程占用,临近升学考试的年纪甚至是没有美术课程。美术教育失去了其美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这更和素质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

3 如何利用基础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3.1 确立正确思想,以审美育人的为目的。

3.1.1 在基础美术教育当中应当端正教育思想,重视基础美术教育,并明确教育目的:基础美术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创作机会,应以对学生审美心理构建、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应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审美心理成长过程中给予引导,而不是强加灌输。把重心放在完善学生审美心理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引导作用。

3.1.2 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我国教育形势、需要,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基础美术教育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过程。

3.1.3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同,资质不同,喜好不同,授课时要根据这些不同因材施教,在保证健康的审美方向的前提下,尽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3.2 营造轻松快乐的教育环境,真正做到美的教育,美的课堂。

3.2.1 鉴赏与感受,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美化学生内心,提高其审美能力。课堂中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并客观的讲解艺术家生平,艺术特点,艺术形式等相关知识,并让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3.2.2 表现与再创造,使学生将内心的审美体验通过适当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创作,为学生提过更多的自由创作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快乐,同时也是对教学的检验和对学生体验的升华。

3.3 增加师生交流,交换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相互沟通,教师应多听学生的心声,交换审美体验,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课程。

3.4 拓展教育形式,不要让美育停留在书本上

3.4.1 对大自然美的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自然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净化学生的心灵。

3.4.2 扩展视野,带学生走进展览馆。

教学不仅仅在课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使学生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大量收藏着人类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这些艺术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心理能力。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其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最后归结于课堂,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扩展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以正确引导审美方向为目的,发挥基础美术教育的优势构建青少年健康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7]帕森斯《我们如何理解艺术》1987.

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范文第3篇

41610006 莫非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纪录片开始,使用博物馆之夜这个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引出了主题,即卢浮宫与紫禁城的相遇。 卢浮宫与紫禁城的真正首次相遇,从物质上看是卢浮宫将拿破仑时代的艺术精华送到紫禁城展示,从精神上看则是东西方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历史之间的交流。

卢浮宫与紫禁城的一个相同点是都是以帝皇的王宫当作博物院。在法国,是在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之后,由国民议会正式宣布:卢浮宫属于大众,才成为公共博物馆。在中国,是在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之后,由“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紫禁城然后才宣布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对外界开放,此后紫禁城也被称为故宫。

拿破仑崇尚古罗马的英雄精神,并且为了自己的统治牢固,修建了小凯旋门与许多宣扬自己的雕像,还将上千吨的艺术品运回卢浮宫,使拿破仑博物馆成为欧洲不朽的艺术中心。

乾隆则喜欢被看为一位清雅文人,将自己的字题到各类艺术品上,而且通过收藏艺术品,引发了历史空前的国宝大聚集,将中国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运到了紫禁城。

拿破仑和乾隆,他们两人都热爱艺术,重要的是这两位著名的皇帝都用自己的方式将政治与艺术结合,分别为卢浮宫与紫禁城的艺术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文字是文明传承的依托,巴别塔的故事,就深刻说明了文字的力量。当全世界都使用一种文字,人们彼此之间都能沟通交流时,那全世界就成了一种文明,这样或许人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互相征战伤害,不会有那么多的病毒武器核武器被研发,那么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许也不会这么的严重。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因为生活地域的差异,产生的文字也自然截然不同,而文字不同,随之伴生的文明也自然不一样。卢浮宫收藏的楔形文字泥板,代表着两河文明,~两河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它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紫禁城收藏的甲骨文,则是代表着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华夏文明的特点有四种:1.一脉相承,阶段明显。2.逐渐累积,遗产丰富。3.“统”“兴”为常,“裂”“衰”为异。4.适度开放,兼容并包。独特的道德礼仪是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摘自百度百科)

尼罗河与黄河的不同的活动方式与活动规律,塑造了埃及人与中国人不同的民族个性,埃及人更加享受河水泛滥的恩赐而逐渐形成了平和沉稳的民族性格,中国人则在不断整治气势汹汹而又不定期地泛滥着的黄河的过程中凝定了华夏民族的坚韧与抗争的个性。同时,对于死亡与永恒的不观念也积淀了埃及与中国不同的艺术风格,正如艺术史学家巫鸿所言:“汉代人的观念,对身体的观念,对死后的观念,和埃及人有一定相同之处,他们也追求升仙,也追求灵魂的不朽。但是他们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其实人类最早的艺术,是和当时的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礼义行为分不开的,但是在这种行为为人类创造了一种特别的东西,它这种东西和日常用品就不一样了,就是和我们的工艺品或者手艺品分开了,所以从这儿就慢慢产生了艺术这个概念。”纪录片在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究过程中,展开了对中西艺术起源的思索。

在卢浮宫的卡娅第德厅即女像柱厅中,展示着卢浮宫镇馆之宝中的两个: 《胜利女神像》与《断臂的维纳斯》。

这两个雕像是希腊文化的代表,是西方艺术最经典的象,它们体现了西方的写实,这点恰恰与东方的相反,东方的艺术更加注重写意。因为东方重视农业,而农业的收成是受天气影响,因此东方敬重上天。所以东方的艺术大都是抽象的原因是模糊才与天意靠近,

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范文第4篇

一、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发展历程

传统的中国画主要是受到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 形成了“五行”和“五色”的说法。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而五色则是对应五行的青、赤、黄、白、黑。古代的中国画是重色彩的, 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经有复杂的色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有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汉魏墓的壁画, 可见,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语言是十分丰富而且多样的。在宋元时期, 水墨画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在表现技巧的形成中对传统的中国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形成独特的色彩体系。

文人画产生于唐代, 在北宋得到快速发展, 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状态。文人画更加注重对于水墨的灵活运用, 在用色上以黑白为主。如倪瓒的《虞山林壑图》, 既表现出了水墨的写意特点, 又准确的表现出了作者自我内心的表达, 用笔墨来寄托士大夫的孤寂和清冷, 作品道出了作者的深情冷眼的情怀。文人画的色彩观崇尚黑白素淡, 以墨色为主, 对古代与当代都产生了十分广阔的影响, 在黑与白的空间里自由变化, 这是文人画的代表性特征。色彩和水墨的发展随着时期的不同此消彼长。文人画对中国画的色彩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表现的是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多元化, 是文人洒脱的心境的表达。

二、传统中国画色彩价值分析

在长期的发展中, 传统中国画的许多流派在不断变革、交替的状态下产生了极多的绘画技巧和装饰手法, 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变化。尽管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的黑白淡雅成为主流, 但是并不代表着以往的色彩的消亡, 在水墨的文人画中也可找到传统中国画的特点。这种色彩价值对当代的绘画提供了许多启示, 比如其中的厚重唐卡、透亮工笔等。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 是古时就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绘画理论, 用色浓丽典雅, 效果厚重中带着轻薄和透亮, 符合了当代工笔画追求的效果, 例如当代画家陈子的《惠女花雨》, 画面颜色以紫色调为主发生碰撞, 弥漫着朦胧和浪漫的气息, 表现出了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变了作品的赋色方法, 使颜色的碰撞产生朦胧的意境。可见, 在当代的中国画中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价值十分明显, 应注意对其做好挖掘与创新的工作。

三、传统中国画色彩在当代审美中的体现和审美趋向

色彩的个性化表现, 传统的中国画对于色彩的运用偏重于对单一的内容展示, 感情色彩的传递显得单调。当代的绘画强调不同的精神活动采用不同的色彩形式进行表达, 画家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来直接的表达自身的个性和思想。多数的绘画作品中, 艺术家会通过色彩的敏感使色彩的感情被触动, 在色彩的感情表达中又能展现色彩感觉。当代的色彩发展中, 不同画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个人思想等会将不同的色彩语言引入到个人作品中, 实际能在继承中国画色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表现出中国画色彩在当代审美中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如当代中国画大师, 范曾、刘大为等。如图1, 范曾作品《神猿献寿》。

色彩的多样化表现, 传统色彩在现代中国画中主要表现在重彩画方面, 不仅在色彩上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 还涵盖着特殊的材质美。这种多元化的特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冲撞产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传统中国画并没有出现消亡的趋势, 而是与当代绘画结合,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现代的较多作品中, 涉及的许多色彩的元素都是传统中国画色彩在现代绘画中的灵活运用的结果。现代的绘画创作中, 对于传统中国画色彩运用时表现的面貌各不相同, 不同的画家追求不同的颜色效果, 是在对以往的色彩的继承上进行创新, 更能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四、结束语

对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运用能为现代绘画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进行现代的绘画创作中, 应正确认识到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价值, 并注意其在当代作品中展现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 使绘画作品的价值得到体现, 展现其色彩的独特魅力。

摘要: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一直是备受当代画家关注的话题, 其本身涵盖着较多的美学价值, 尤其是在色彩运用上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遗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广泛的经验, 对此加以科学的分析,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其价值融入到当代的审美中, 这对于创造优秀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色彩,当代审美

参考文献

[1] 王会丽.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问题探讨[J].美与时代 (中旬刊) ·美术学刊, 2016, (8) :46-47.

[2] 刘茜茹.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解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6, (4) :43-43.

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范文第5篇

一、西方现代艺术相关内容概述

就西方现代艺术而言,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 大多数将其赋予怪诞、荒唐以及神秘的特点;表明西方现代艺术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 甚至毫无关联。与此同时, 在国人的印象当中, 认为艺术作品难以真实地描绘, 往往凸显出夸张, 并且对西方艺术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实质上, 西方现代艺术是由各类不同类型的视觉风险组合构成的, 将科学与理性作为基础, 为西方数百年来的主要思想文化。西方现代艺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可为现代主义与现代派的统筹, 在创作过程中, 尤其是绘画创作体现出来的印象派主义、后印象派主义以及表现派主义非常突出, 流派的不同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 有些是有积极意义的作品, 有些传达了对现实的批判, 有些则表达了对压抑生活的一种宣泄。虽然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各样, 表达方式各样, 但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也追求构图、追求气氛以及追求审美, 只是不同的创作者的侧重点不同, 进一步便造就了主次的差异和审美的差异[2]。此外, 从东方审美来看, 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也存在微妙的联系。

二、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分析

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形成一个整体, 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性进行研究, 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下面便重点对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进行分析, 具体内容如下:

1、西方艺术家受东方审美的影响

实质上, 基于西方现代艺术审美观念, 和东方艺术, 尤其是荷东方传统艺术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卡萨特和德加等西方印象派画家, 在感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唯美以及中国陶瓷工艺的精妙的条件下,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 无论是绘画创作形式, 还是绘画色彩, 均能够将东方的审美观呈现出来。在提到印象派的基础上, 就不得不提到后印象派, 首先印象派侧重客观表达, 而后印象派侧重主观表达, 具有代表性的后印象派西方画家有梵高、塞尚等, 这些西方著名的画家均对东方的审美观念非常推崇。比如, 在单纯的色彩方面非常追求, 同时从画风来看富有装饰性, 在线条上能够体现出明显的张力[3]。而对于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来说, 则非常注重绘画创作过程中画面的装饰感, 其画作汲取了东方审美的精华, 在色彩上非常简洁, 在线条上存在粗狂的特点, 并且画面对比度强烈, 这符合东方审美的习惯。总之, 虽然西方艺术家可能对东方传统艺术不是特别地了解, 对东方审美习惯也不是能够完全掌握, 但是, 从艺术层面而言, 艺术创作是有共通性的, 加工东方审美观念融入到西方艺术创作过程中, 能够打破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壁垒, 使西方艺术文化和东方艺术文化相互渗透, 共同发展。

2、西方艺术与东方审美的互相渗透

从中国传统绘画视角来看, 所追求绘画作品的是形神兼具, 对变形和概括非常讲究。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画虾十年才得其神, 其中体现的便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追求、不断突破的过程;齐白石先生“得其神”后, 在创作虾过程中, 主次分明, 同时兼具变形与抽象的表达, 使绘画出来的虾神形兼具, 体现出完美、逼真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 完美、逼真真实东方审美的习惯, 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来说, 则如期所述表现的较为夸张, 抽象手法过重, 则和东方审美习惯存在差异。但是, 西方艺术家们也会注重绘画创作的概括以及变形, 比如西方著名画家与雕塑家毕加索在创作牛过程中, 也注重整体的概括与变形, 在不断概括与变形过程中, 使创作出来的牛既不失抽象, 又不失逼真, 这样既达到了西方艺术创作手法的合理应用, 又兼具了东方审美习惯, 使得作品的深度更加广。不少研究学者用抽象减法将毕加索绘画出来的牛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来, 这样能够很清晰地了解毕加索绘画牛的整个过程。总之, 当西方艺术与东方审美互相渗透的基础上, 能够使西方艺术作品符合东方审美习惯。

三、结论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 认识到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式各样, 在西方艺术绘画创作过程中, 部分作品注重印象派主义思想的表达, 部分作品则注重后印象派主义思想或表现主义思想的表达, 但不论何种思想的表达, 都富有西方艺术创作的特征。而从东方审美角度, 西方的一些画家也注重从东方审美角度进行绘画创作, 使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 既兼具抽象表达, 又注重真实表达, 两者合二为一, 打破了东西方闭锁的壁垒, 使绘画创作这门艺术的宽度与深度更加广。总而言之, 西方现代艺术与东方审美互相影响, 互相渗透。对于绘画创作者来说, 便需注重两者的有机渗透, 这样才能够使绘画作品的深度更加广, 从而使作品的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从我国的绘画教学来看, 除了保留我国本土特色以外, 也渗透了西方的教学体系。以设计教学为例, 在教学方法上便参考了德国包壕斯设计学院的相关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 在参考西方教学方法的同时, 也不懂忽视中华传统教育, 需将西方教学方法和中华传统教育合二为一, 促进教学的发展。从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来看, 存在异曲同工之妙。本课题在对西方现代艺术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进行分析, 希望以此为西方现代艺术和东方审美习惯的有机融合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东方审美习惯,有机融合,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邵志华.东方艺术精神与西方绘画的现代嬗变[J].江西社会科学, 2014, 10:85-89.

[2] 薛婧.论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J].大众文艺, 2012, 24:121.

审美需要和审美情感范文第6篇

对于不同时期所产生的不同艺术理想, 可以将原因归咎于历史时代、社会风气、政治结构等等。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崇尚儒家和道家思想, 追求“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 儒学与道学在对和谐美的追求中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结构——心与物相映、情与理相融的内在心理和谐。西方不同时期的审美理想亦是如此, 从法国大革命爆发后, 所呈现出来的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作品不断涌现, 同时也形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理想。因此对于传统审美理想和现在艺术冲突的研究, 可以从横向地域范畴和纵向时间范畴来进行如下赘述。

一、传统审美理想

1、中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国美术审美理想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美学和“和”、“圆”等思想同样也随着历史的交替、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发展, 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特有的东方审美理想, 在世界美术之列中独树一帜。

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从史前时期美术中“对图腾崇拜”“对生殖崇拜”开始发端;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约2000年的发展, 奴隶制下的青铜器逐渐凸显, 形成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思想;秦汉时期在思想领域上, 汉武帝特别崇尚儒学, 而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改造, 形成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挣脱以前的束缚而呈现出活跃的局面同时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使得美术方面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新面貌;隋唐时期经济社会高度发展, 美术和工艺美术呈现出与“开元盛世”相符的高度;宋元明清以后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以“文人思想”为主的艺术审美理想贯穿了许多的艺术作品, 同时在清朝中后期受到了许多西化思想的影响, 呈现出异常夺目的艺术形式。

由此可知, 艺术作品的呈现与当时审美理想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在传统艺术作品中, 如唐代的传统审美理想偏爱以肥为美、壮丽和恢宏之感。

中国艺术无论是美术、音乐、诗歌都讲究一种“意境”, 并以此作为最高的审美准则。这种意味无穷的的韵味, 被称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 从而达到一种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

传统的东方美学理想, 表现的较为含蓄、婉约。他们崇尚寓情于物, 大多数艺术精品都饱含着浓浓地东方“意境”美学情趣。

2、西方

西方的审美理想可以从古希腊说起。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 他提出了“美是和谐和比例”而和谐是某种数量的关系, 是对立面的协调统一。而后的德国美学家康德在他三本著作中有专门研究美、崇高、艺术、天才、审美意象等范畴的内容, 在此他提出的观点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是一种“依存美”。稍后德国美学大家黑格尔又提出了“感性美”, 无不是美的形体表现。

而后欧洲各地以意大利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它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的思想对人的束缚, 解放了人的思想。随后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 画面中描绘的女性从容不惊。画家在画面中对人体比例的把握也到了极致考究的地步, 而她嘴角那一抹浅浅地神秘微笑却成为了千古之谜。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解放人性的思想, 人物从容的表情取代了以往的压迫和痛苦, 是当时审美理想的一种体现。

相比于含蓄的传统东方美学思想, 西方表现的更加直白、理性。他们强调数学逻辑, 解放人性追求平等、自由和博爱。

二、现代艺术

对于现代艺术的发端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但是许多课本中都暂时将19世纪早期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定为是其开端。英国的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是对前期发展过快的大批量生产产品的反思, 人们逐渐觉醒, 艺术是几乎没有办法量产的, 正真的精品需要重新回到手工艺阶段;在装饰上也反对矫揉造作的古典主义风格;主张设计的诚实, 反对设计中华而不实的趋向;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

现在我们所谓的“现代艺术”包括多种挣脱传统束缚的艺术流派。诸多流派都似乎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新”。这里的“新”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可以是改良性的, 也可以是创造性的。追求“新”无可厚非, 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和民族需要一种创新的原动力, 喜好创新是艺术上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三、缺失意境的冲突

“意境”学说已经诞生了一千多年, 在唐代尤其达到了很高水平, 致使受唐代文化影响极重的日本, 到现在依然保存着很好的追求禅意的胸怀。但是在现在, 追求快节奏的现代艺术, 似乎根基开始松动, 艺术家也越来越追求工业化的、夺人眼球的、标新立异的作品。从而导致现代的艺术良莠不齐。追其缘由, 正是现代一部分的艺术作品缺失了我们民族艺术的灵魂“意境”。

目前我国的邻国日本就依旧保持着很好的禅意。例如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先生设计的位于日本高知县的梼原木桥博物馆就是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典范。他讲传统的斗拱件加以演化, 看似只是条形木板的垂直组合大街, 却给人深深地“古建”观感。因此现代许多西方世界眼中的“东方禅意”代表即时日本, 这也不免为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未能得到发扬光大而感到惋惜。

在一定意义上, “意”是艺术作品本身的意味, “境”则有心灵创作之境的意味。艺术作品中的意和境永远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相互联系。只有“意”与“境”浑然一体时, 艺术家的心灵与物境才达到了契合, 有了这种契合, 艺术形象才会有生命。而对于客观事物不带感情的描摹不能赋予艺术作品生命, 冷冰冰的形象不会打动人, 更难以打动观众、产生共鸣。因此艺术家要关注描绘对象和自己之间的灵魂关系, 使得“意境”贯穿艺术作品始终。

四、忽视手工制作的冲突

当今许多欧洲奢侈品被国人所追捧,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们大多都是有很深厚的手工打造的基础, 或者直接是子承父业百年的手工艺品。德国可以说是当代设计发端较早的国家, 从格罗皮乌斯1919年所创立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就可见超前性的端倪。包豪斯力图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他认为单纯的机械生产出来的是产品而并非是艺术品。包豪斯的教学体系也可以看出当时开设了许多的木工工作室、金工工作室以及陶瓷工作室等, 更是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称呼改为了“师傅”和“徒弟”。意义就在于要更好的保持艺术品由于通过手工制作而产生的多变性和灵魂性。

展望现在, 依然有很多人慕名前往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进行高级时装、高级手袋的定制。“Handmade in Germany”德国手工制作世界巡回展是当代推崇德国艺术作品的优秀展览。展览每次举办从德国出发, 走访亚洲、美洲、中东最后回到欧洲, 展出的手工制品包括家居用品、精工制品、艺术品等, 许多品牌的雇员少的只有5个。他们所强调的非量产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正视的问题。

五、淡化色彩性格的冲突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讲究“意足不求颜色似”。宋代苏轼曾画朱竹, 有人责难他, 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确实在古画中常常出现的墨竹, 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显然答案是否定, 那么有苏轼的朱竹又有什么不妥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像是允许的, 而且也是必要的。

由于生活经历、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情绪的不同, 人们会对客观事物中的某种颜色, 产生不同的看法, 可以是“怡红快绿”, 也可以是“绿肥红瘦”。这些主观心理因素主要是在具体的生活中对色彩的联想所形成的。我们既反对形而上的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 又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情感。

部分现代艺术作品中对于颜色的处理往往根据的是当季的流行色而定, 缺少了传统色彩中的性格因素和主观想象。流行色仅仅是一种适用于当代的颜色, 并不一定会长久的被人们所共识, 只有适合作品性格本身的色彩才会经久不衰。

六、总结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 都与现代艺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冲突。首先是缺失意境的冲突, 艺术作品中的意和境永远是一个统一体,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这种由意与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是我们中国艺术最本质的特征, 需要不断渗透发展。其次是忽视手工制作的冲突, 需要强调的非量产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正视的问题。再次是淡化色彩性格的冲突, 需要充分挖掘作品本身的色彩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摘要:本文以中西两种不同传统审美理想为蓝本与现代艺术的冲突进行分析赘述。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强调意境、儒道释三家的诸多理论;而西方则更为直白、理性, 富有数学化的逻辑性。现代艺术相比之下会存在某种意境上缺失、忽视手工制作以及淡化艺术品本身性格色彩的冲突等。

关键词:意境,手工制作,色彩处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张玉能1003-854X (2009) 03-0095-07

上一篇:什么是爱的礼物作文范文下一篇:社区民主恳谈会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