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论文范文

2024-03-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解释世界,也强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改造世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不仅要确保理论内容契合大众生活,构筑大众传播平台,科学理顺好生活中的各类关系,还要尝试用哲学对接生活情境,满足现实生活诉求,采用哲学眼光去审视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化 生活诉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社会实践、现实生活,通过改变现实世界,实现人类的解放及个体全面发展。哲学不能离开现实世界土壤,其作用的发挥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和实践相结合。我们要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大众生活,帮助人民群众建构理性思维模式,掌握认识、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现实问题。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生活,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论的重要品质,也是回归生活的必然诉求,有利于让大众过上诗意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要坚持内容符合大众生活,构筑适合大众传播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建之初,回答并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并非只是开展纯粹性的理论探索,事实上远离生活的哲学并无多大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是让社会大众掌握哲学后,更好关注生活,引导大众去认知、理解并提升生活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是实践的、充满生活的人文理性,在生活中去理解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义,才能实现生活理性,从逻辑层面讲,就是更好开展理性生活。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是社会、生活变化使然。当代马克思主义伴随社会发展已呈现出新气象,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类社会问题日渐显现,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这一理论武器,发挥其科学指导生活的效能。

从本质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性哲学,其内涵在于批判与实践的精神。倡导哲学回归生活,需要广大哲学工作者将哲学的探索从理论思考转变为现实生活的发现,要将科研精力放在将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使用生活化的通俗语言变现出来,让大众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生活实现和谐衔接,是对哲学原理进行充分的解读和理解后,发现生活的内涵,并接受哲学原理,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这样才能被大众所接受,才能很好发挥哲学作用。所以,广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要善于摆脱传统理论束缚,结合现实生活,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加以创新发展。

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传播平台。提倡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生活,真正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必须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传播平台,让群众近距离接触、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现实情况来看,其传播形式较为单一,这使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较浅,运用效果不佳。当前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态势强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传媒载体,这些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的信息接受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不仅需要借助传统电视、电台、报纸传媒,也要利用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尝试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传播平台,让大众关注哲学,让哲学融入生活。要学会使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针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通过传播平台作用,影响生活各个领域。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生活中,满足生活诉求,学会用哲学眼光去对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生活化,需要围绕生活、经验展开,实际上,生活不仅包含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包含社会生活,比如职业生活、精神生活等。为此,哲学生活化既包含从学习、生活中获取的知识,也包括通过从社会生活中交往、观察获得的生活知识,科学协调好个人与自然、集体、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进程中,也要关注以前所获得生活经历、体验,要尝试将日常生活经验作为起点,从家庭、社区中获得认知经验,展开哲学叙说,让大众对生活开展体验与感悟,善于采用理性思考去指导今后生活的创建。也就是从现有的生活感悟中进行感性认知,然后将感性认知提高到哲学层面进行思考与概述,渐渐产生理性认知,将哲学理性智慧融入大众生活,指导其更好开展生活实践。此外,为了让受众能从感性认知与经验来感悟哲学,需要对生活中的感性知識加以超越和提升,进行哲学化的表达,培养广大受众的哲学思维模式,提高精神素养。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设置生活情境,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生活经历等和哲学内容实现紧密衔接。一是彰显受众的主体地位,使受众融入到哲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设置中。在哲学与生活衔接的范畴内,注重采用多种方式收集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人生、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和哲学内容紧密衔接,将哲学内容联系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哲学来指导受众的现实及未来生活。与此同时,让受众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将日常生活中的经历进行描绘,让知识在哲学层面彰显新价值。二是善于探寻哲学内容与生活知识联系点,从感性生活层面探索哲学理性,把抽象哲学内容放入受众熟知的生活情境内。善于从多个视角开展多线条衔接,在生活情境中开展发散思维,将多方面哲学观点、原理及情境等要素开展发散连接,探索多向联系,引导受众从不同视角运用哲学观点,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生活中,让抽象的理论“接地气”,更符合现实生活需要,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历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

满足大众的生活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衔接,哲学必须立足现实,满足现实需要,更新教育内容、转换教育方式。要采用与广大群众相贴近的方式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群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诉求。要特别引起关注的是,当下存在不切合群众生活而空谈、断章取义的说教等现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教条。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要强调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强调生活逻辑、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要指导实践,才能深入到群众生活中,为群众所接受,展示自身的价值。当前,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生活,这和当下对人的生存境遇及生活进行关怀的理念相符。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依据,以生活现实问题为诉求,使受众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内在素养,懂得审视社会及自我处境,选择科学发展道路,展示自我价值。

在对受众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面向现实,也要善于立足人类当代实践、科技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优秀成果转化为优质资源,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生活化气息与时代要义。在问题设计上,不仅要关注理论问题、现实问题,也要关注日常生活、精神层面的突出问题。强调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能彰显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价值,而强调后者则展示哲学对人的成长、生活需要等的高度关注。这需要引导受众从偶然与必然、逻辑与历史等层面进行深入探索,审视生活问题的理论依据,探索解决问题的观点、方法,实现从哲学层面开展理性探索,科学运用哲学眼光去看待、理解生活,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①黄禧祯:《生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教育范式》,《学术研究》,2013年第1期。

②刘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生活化刍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③高家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情理架构》,《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认识论的断裂”、“两个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是人道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争论。本文简单梳理一下《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转变来加以探讨,力求解决《资本论》一书写作的目的问题。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出现过“认识论的断裂”、“两个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是人道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争论。在此,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即晚年马克思写作的《资本论》是否承继了早期马克思关注的哲学问题讨论的范围与思路?《资本论》是否只是科学主义的体现或者纯粹经济学著作?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什么,它着力于解决的问题是否与早期著作的意图完全割裂了?在此简单梳理一下《资本论》在马哲发展史上的转变来加以探讨。

一、从批判的横向逻辑维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曾评价道,马克思有两大重要发现,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向度分属于哲学观和经济学范畴。从表面上看,二者的确是断裂的,而为什么马克思从研究哲学问题转而到研究经济学了呢?首先,马克思在某种意义上是反对哲学,鄙视哲学,抛弃消灭哲学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在这里他提倡消灭哲学,并指出了消灭哲学途径在于使现实与哲学所追求的东西相统一,根除旧的哲学和旧的意识形态存在的现实依据。而这样的倾向使得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一切思辨的使哲学导向神秘化的或者否定人的现实活动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研究重心从思辨的哲学转向现实生活,从而导向了实践哲学因为实践哲学侧重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远大理想,而他毕生奋斗也是在在不断践行这一理念。为了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接触了最先进思想的熏陶不断地拿最新理论来指导现实问题,当发现行不通时,他毅然不断地批判、总结、继承来探索彻底的革命方。马克思从批判最能折射德国乃至当时最前沿的现实的哲学意识形态入手,如黑格尔、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普鲁东等。他从克罗茨纳赫时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到德法年鉴时期批判狭隘的宗教解放探讨人的解放问题(当时德国最主要的现实问题),无一不是对现实问题的探索,而之后得出对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讨应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去。

二、从批判的纵向逻辑维度

在早年《致卢格的信》中,马克思就认为改变现实生活的着手点一是宗教,二是政治。宗教问题已经由费尔巴哈通过揭露基督教的本质完成,而政治问题的解答需到经济生活中去寻找。而经济生活也就是市民社会,从人们真正的与他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中去探寻现实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他强调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那种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而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家将私有制和分工当作经济学研究中既定的、自然的前提,对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将其看做是人类发展历史的最后历史阶段的观点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人类的史前时期,而共产主义时期也只是现在预设的人类发展的历史时期,也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环节,阶段而非终结。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里,共产主义成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在《资本论》中,更是通过大量的经济学研究来探讨政治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资本逻辑的展开与历史之谜的解答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揭示从物到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逻辑的发展过程:物与物的交换W—W,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W—G—W,再到以货币为交换目的的交换G—W—G’,最后形成以资本增值G—G’(G’>G)为核心的交换原则和交换体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既不是单纯使用价值载体和交换价值载体的生产,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货币和商品实际转化为资本,实现资本的增殖。也就是资本逻辑的作用过程。资本逻辑指资产阶级社会里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以资本增殖为目的、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一种生产、分配和交换体系。这是资本与理性形而上学的联姻。资本逻辑的特点有:①体现在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人们全部生活的终极的“绝对存在”和“绝对价值”;②体现在它是一种吞噬一切的“同一性”和“总体性”的控制力量;③体现在它是一种试图永远维护其统治地位、使现存状态永恒化的“非历史性”的作为保守力量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马克思用一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而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解开了历史之谜:资本的自我增殖必将导致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终将走向灭亡。

而资本逻辑的瓦解马克思是通过对资本逻辑“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认为是意识是现实生活的反射显现,一切虚假的扭曲现实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虚幻观念都是遮蔽了真实社会关系的)来进行的。

四、总结

《资本论》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资本论》并非与早年的哲学语境完全脱离开,而是深化了早年的意旨,将其理论具体化。

參考文献:

[1]郑忆石.马克思的哲学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简介:

徐琪(1964—),男,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社会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手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情况进行解析,能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能为深入研究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相应参考。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在简要分析管理理论演进情况的基础上,对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情况进行了适当的探究,旨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重新解读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为管理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合理化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理论;演进;发展

管理理论源于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分工和协作,从历史维度看,管理的发展与劳动分工存在直接的关系,管理活动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能对人的劳动分工、协作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针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行分析,能对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应用形成更加科学的认识,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因此,为了发挥管理理论的作用,促进管理实践的全面创新,应尝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进行系统解读,体现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管理理论的演进情况

管理理论从最初形成到现代社会形成相对完善的发展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进行细分,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内,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管理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表现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和研究思想主要有西蒙提出机械人模式、动机人模式、决策人模式;孔茨提出的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占部都美提出的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现代管理;马洪提出的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以及当代管理[1-3]。

总结前期管理理论的基本动态发展情况,能看出管理理论的发展表现出了连续性的特点,各阶段管理内容和管理要点不尽相同。因此,为了便于对管理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当前世界管理理论的不同研究体系和相关发展阶段进行总结归纳,本文尝试从以下三个阶段对管理理论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第一阶段:传统管理阶段

傳统管理阶段,也可称为人机关系管理技术理论阶段,主要以技术理论管理和实践为主,管理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对人的活动对象进行管理。此阶段学界研究的重点是针对劳动生产力下降的原因进行解析,并论证有效克服这一问题的路径,力求能突破传统经验管理的束缚,探寻相对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层面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逐步促进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借以论证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在管理层面可以形成可计量的实际应用效能[4-9]。

(二)第二阶段:科学管理阶段

科学管理阶段,基本表现为人际关系管理的组织理论和实践发展阶段,此阶段的研究重点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力求能借助人、组织以及人与组织关系的管理,促进组织原则的制订和组织合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以提高管理效果。但是由于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并且不同的行为会对组织管理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对管理组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整个人的行为领域延伸,科学管理阶段的管理重点也表现出对内在人际关系和人情关系的探索。

(三)第三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现代管理阶段也可以称之为人境关系管理系统理论阶段,也涉及实践研究方面的内容,此阶段的研究重点体现为传统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阶段的融合,此阶段在研究工作中力求将人与人的活动对象进行统一处理,并且将人的对象统称为环境开展研究工作,认为管理就是针对人与环境构成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将组织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是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生成并得到发展的。在现代管理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突出强调系统思想与随机制宜思想,研究理论更加完善和系统,能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多元化的指导[10-13]。

上述三个阶段的研究在时间和内容层面上没有划分相对严格的界限,并且各个研究发展阶段涉及的基本理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仅仅是通过研究侧重点的差异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在管理理论不同研究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交叉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研究交汇融合,对现代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三个阶段虽然也开始表现出管理理论哲学化发展的初步倾向,但是尚未形成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态势,并且没有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管理理论的基本发展进行论证,因此,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管理理论的变化发展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深层次解读,为研究工作的系统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4-1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需求的哲学化驱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发展现状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管理层面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在管理理论的前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衍生出管理哲学,关于管理哲学的著作也严重不足,管理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从组织行为学以及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得到体现,管理哲学的研究一般局限在理论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产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以来社会建设发展实践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理论研究者的重点也开始向组织与环境关系方面的具体研究转移,并且管理哲学的形成依赖管理的成熟,现代社会管理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管理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如果研究者不具备广阔的视野,不能从高深理论思维的角度进行探索,就无法对管理哲学形成深刻的认识,也无法得到具体的管理哲学理论研究成果[16]。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本身对哲学化发展的需求

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已经开始呈现出一定的哲学化发展倾向,要求管理学研究方面对基本问题的处理应该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美国学者在针对管理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这一新发展方向的核心思想在于对传统文化精华加以吸收和借鉴,形成能与时代管理实践相适应的先进管理思想,从而在企业管理活动中为员工树立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促进企业行之有效的开展管理活动。这一思想作为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主要研究目的是促进管理理论研究向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在管理活动中关注生产效率和人际关系的情况,能直接体现出民本特色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思想[17-18]。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学科领域的哲学化扩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管理理论学科领域扩展的影响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针对管理理论在现代社会的深化发展进行分析,能看出从最初出现管理活动,到管理学体系逐渐形成,人类社会对管理活动认识呈现出全面深化的发展状态。

随着人类对管理活动认识的逐层次深入,管理理论已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管理学研究方面基本的研究对象也从传统单一研究对象转变为多样化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揭示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并且在管理学理论中研究深度更强,研究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更加鲜明,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理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发展,管理哲学的核心思想也开始出现相应的变化,能为新时代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有研究理论体系中完整而深刻的发展性研究学说,本身属于彻底而完备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在对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成果。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较之于古代人格哲学体系都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针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能为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完善提供相应的指导,促进管理理论的全面改进和创新,凸显与时俱进发展的特色[1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管理理论学科领域的拓展

在对管理学理论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比工业企业管理、经济领域管理、其他领域管理的基本发展情况,也对与管理相关的一般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能看出现阶段我国研究界关于管理的研究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着国家行政领域延伸,还向着精神生产领域不断地拓展和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管理不仅仅是人类社会某一个特定领域涉及的活动,而且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存在直接关系的管理活动[7]。

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角度看,新时期随着研究的发展和研究范围的拓展,管理学管理对象已经开始呈现出对管理发展史的回顾研究状态,并且开始将普遍的、一般社会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管理学发展领域的扩展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学科内容呈现出理论化的发展状态

任何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受到研究对象和人们对研究对象认知度的影响。现阶段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特殊向着普遍层次扩展,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并且管理自身属性决定了人们参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对管理技术、管理指导思想等进行完善,这表明研究界对管理的研究从专门科学性质的研究向着理论科学性质的研究角度转移。

2. 学科形成体现出综合化发展态势

学科形成的综合化发展主要从学科本身的分化与综合角度中得到体现,在管理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受到新时代研究逐渐深入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结合的趋势,综合管理实践过程中研究经验的总结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理论,使管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能同时兼具分化和综合的发展特点,充分将管理学的发展生命力展现出来。

3. 理论形态呈现出抽象化的发展趋势

研究管理学的理论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研究者在对管理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整体研究方向呈现出从管理实践中凝练管理理论、从管理理论向着管理哲学角度升华和发展的态势。在理论形态方面,现有管理理论同时兼具硬科学和软科学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形态逻辑角度进行分析,管理哲学是超越管理学的理论形态,管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研究范围的拓展,使管理学研究的哲学化发展成为必然结果。

从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管理理论的哲学化发展倾向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界对于管理学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进一步促进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通过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为新时代管理活動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2 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活动本身蕴含一定的规律,只有从理论层面对管理理论涉及的规律进行系统解析,才能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动态化地对管理指导理论进行完善,从而结合管理实践需求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活动中把握管理对象和被管理对象之间的多元联系,促进管理活动中基本矛盾的合理化处理,从而提高管理实践效果,从哲学角度促进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加快管理哲学的发展进程,使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能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指导,在哲学化管理理论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上,有效推动现代社会管理实践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 庞晶,庞传丽.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视域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1(01):139-140.

[2] 周可真. 管理文化哲学应当探求和揭示价值创新思维规律——基于对中国管理哲学的反思性研究[J]. 中国文化与管理,2020,3(02):9-21+174-175.

[3] 唐雪梅,赖玉萍. 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3(02):149-150.

[4] 吴弦. 论维果茨基与苏俄新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渊源[D]. 武汉:武汉大学,2018.

[5] 连鹏晓,李宏亮.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反思——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的关系[J]. 商洛学院学报,2008,22(03):45-49.

[6] 徐阔.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J]. 文学教育(上),2016(01):104-105.

[7] 张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02):18+31-35.

[8] 陆剑杰.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有特定辩证内涵的新实践论[J]. 南京社会科学,2008(08):19-27.

[9] 董芳. 马克思主义的管理思想与当代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与创新[J]. 现代经济信息,2016(27):23-24+26.

[10] 杨义芹. 对马克思主义管理二重性理论的再认识[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23-26.

[11] 于燕萍. 马克思主义管理理论指导下政务微博的规范化管理研究[D]. 吉首:吉首大学,2014:1-52.

[12] 肖诗逸.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文学教育(中),2020(03):167.

[13] 王拓. 论管理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J]. 学术交流,2019(09):144-149.

[14] 雷朝毅.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试论管理学理论发展的第四阶段[J]. 西南国防医药,2004,14(02):191-193.

[15] 李培挺.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管理哲学的关系:变迁、问题与运势[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32(05):120-125.

[16] 刘佳琦.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建构初探[J]. 现代国企研究,2018(08):183.

[17] 袁祖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变革与理论创新[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4):74-80.

[18] 王培通.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从实践基础、文化融合與理论创新的角度看[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01):88-90.

[19] 左亚文,张恒赫. 当代中国改革的动力机制和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问题[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02):227-234.

[20] 黄禧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读汪信砚的《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2):201-204.

(荐稿人:孔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论文范文第4篇

现阶段,我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面获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的争议,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基本功能以及学说体系等方面。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充分以及全面的掌握与理解,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梳理,以尽力避免出现极端以及片面性的倾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以前,哲学是人类思想进化史上最为古老的科目之一,并且对其定位也是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的定位。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终结了旧哲学,并且对哲学进行了重新的定位,以其对世界的深刻洞察,立足于实践,使其变成了一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建立的新型哲学,主要是对世界根本性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分析,就其完整的体系而言,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具有萆命性;就其实践意义上而言,则是具有根本性质的方法论意义。

在近几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情况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进展,其中比较一致性的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有根本意义的方法论。一方面应该对世界发展以及存在的规律进行揭示,另一方面全面地探索人们和世界的关系,充分地研究人的发展情况。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的存在,也具备自身的价值观,应该充分重视其价值研究,将价值观与世界观之间进行统一,这样新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极端以及片面性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变革,是要在根本上对传统哲学的定位进行改变,达到哲学的转向,也就是说,它所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甚至有人将马克思主义定位为实践本体论的哲学。另一种观点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认为其研究的问题不再是世界观的领域,而是人的“是为”形式。这些观点的分歧在根本的性质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进行了颠覆,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实际上,部分论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上坚持排除整个世界的研究,并不是因为存在着许多依据,而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认识,也就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和人存在以及发展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觉得不具备意义。这样的观点在逻辑方面是不能被成立的,人类世界和宇宙世界之间是不能够被分离的,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如果不对宇宙世界进行研究就无法真正的认识到人类世界,所以说人类世界并不是不变的存在,而是在实践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研究整个宇宙世界,如果没有这种研究,就不会具备新的拓展与实践。

最后,对于那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定位进行彻底否定的观点,试图使用主体哲学代替实体性哲学的观点,更是不存在依据性,知识论者自己的主张而已,对于这样的观点来说,哲学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提出学术主张与观点,但是不可以把这些观点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上是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将人作为其中一个分子,可以进行自我认识和认识世界的分子,并通过这种认识实现改变的分子,这事实上是直返哲学本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定位应该在客观的态度上,并且对其思想进行原本的解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开始的时候就不是书斋性学问,而是直接针对实践性,为人们全面认识世界、变革世界的活动提供根本性质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体现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独特品格,在现阶段的讨论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化,并且得到了认同。

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功能方面依然存在着片面性以及极端性的倾向。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体现在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因此,它应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实践,重视相关联的人类世界,而对世界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释世界,都应该进行抛弃或者是超越,但是这样的观点也无法长时间存在。

首先,不应该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进行独立,改变世界是落脚点,但是如果想要改变世界,就应该对这个世界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认识,而这样就需要解释世界,但是对于荒诞的解释当然持有反对态度,但是也不应该走向极端,应该在根本上对解释世界进行反对,改变世界应该依靠时间,然而实践是人能动作用在外部世界的过程,如果想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就不可以进行盲目性的实践,而应该充分的认识外部世界,而人类世界与宇宙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无法全面的认识宇宙世界,就无法全面的认识人类世界。人类世界是人们不断实践的成果,但也是人们在探索宇宙世界过程中而创造的。为了满足新的需求,人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从而使宇宙世界向人类世界进行转变,因此,只是把宇宙世界的相关研究当做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之间是没有关联性的。

其次,马克思对之前的哲学家进行批评,是由于他们仅仅解释世界,不能向前迈进,在这里无法得到相应的结论,认为马克思反对解释世界,并且否定宇宙世界的研究,尤其是本体论方面的研究。旧哲学主要使用的是非科学的办法进行解释世界,这是错误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也因为这个对这种哲学进行了终结,但是不能由此就认为反对研究,其实他们是在旧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并且对整个世界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以及回答,从而形成先对实践以及指导实践的方法论,从而进行改变世界。

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功能情况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脱离现实的思辨化和学院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为实践进行服务的,是改变世界的,但是在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却偏离了这点,使这种脱离实践的情况经常发生。主要原因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应该具备的实践精神变成了纸张上的概念,这其中包含了多样的主观遐想,因此,虽然称为实踐,但是与真正的实践却相距很远。真正的实践是主客观的完全统一,是主体客体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说体系

根据传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它主要是立足在世界观上,对之前哲学的发展情况进行批判的前提下,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它借助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条件,达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之间的科学统一,尤其是把这两者应用到社会领域上,有效地对社会领域的规律进行揭示,创造了唯物史观,也成就了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在新时期探讨的过程中,论者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一体系形成了相应的板块,不利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容易造成误解,而内容方面,传统的体系更偏向客体,而主体上也就是现实人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对实践情况不够重视。因此,在研究经典作家思想的前提下,应该建立新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而在这个基础上,部分论者将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主线,对原有的体系进行的重新的树立以及调整,另一部分论者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合的新思路。

在整体上看,这些认识也是值得被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在根本性质上与旧哲学进行区别的科学的世界观,它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之间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都是重要的成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把社会实践当做基础,充分处理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有机结合。在展现的方式上,应该转变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板块,把每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展开。在这方面探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论者认为,传统的教科书式体系并不是简单的整合,而是这个体系中具备很多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相符的内容,因此,应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新的清理以及解读,这样的观点所涉及的依然是宇宙世界与人类世界之间的关联。

总的来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创建的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实践的以及历史的唯物主义,这是着手于完整世界的体系,它主要贯穿在世界观的每个领域中,而我们应该充分以及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说体系,深刻地理解其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片面性以及极端倾向的出现。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深化以及拓展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土壤。我们应该在哲学理论方面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及探索,从而找出根本性的方法论路径。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唯物主义,从而全面的认识世界以及改变世界,有效的实现此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性和实践品格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要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将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寻求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的互动与平衡。哲学创新要注意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实现;原则

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智能、释放人的能动性。

一、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精神的肯定。实践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人类实践既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客观过程,又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活动。创造性地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自己,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原始生产力到现代生产力、由游牧经济向现代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提高、民族的盛衰,都与创造力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创造史,创造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质规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实践观,推崇创新、提倡发展。

二、辩证否定观的思想灵魂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以一种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评价。它力求客观地把握世界,并渴望创造性地改变世界。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性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所谓批判性、革命性,就是人们对现成的事物现象、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提出怀疑批评,并通过科学研究和探索,寻找到科学真谛,实现思想理论的革新和对现存事物的改造。批判性和怀疑性本身只是辩证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还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善于在科学研究中,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从不盲从和崇拜任何东西,才创造性地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精神,才使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辩证发展观与创新观之间和谐统一

一方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恩格斯说过:“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生命之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的哲学,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同时代一起前进,反映时代精神,推动历史前进。

四、普遍联系观点贯穿着创新思维方法

创造活动是为了探求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这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作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哲学的发展,总是意味着人的思想的解放。哲学首先是“头脑的解放”,即解放思想的学问,而思想的解放,又从来是启动和引导整个解放事业,从而成为“解放的头脑”。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一切进步、一切革新,首先要解放头脑。只有解脱精神束缚,才能有创造的动力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里的理论思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这一论断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对每个人,都是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思维优化的重要途径。

辩证思维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思维的不断拓展,提高思维的综合性、灵活性和跳跃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内部的任何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一个结,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联系,已被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充分证实。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以及它们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它说明要创造就要善于联系,富于想象,就要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使思想开阔,视野远大,善于从看似毫不相关、互不相同的事物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思维的特点是:(1)整体性。即从宏观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联系去考察对象,在思维中再现对象联系之网上的每个环节,因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2)多向性。由于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因而人们必须从不同角度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3)开放性。由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们要想达到思维有序,就必须敞开思维大门,加强与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思维信息的交流,吞吐大量信息,激发创造活力。(4)动态性。由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人们的思维必须追踪对象运动的轨迹,才能把握和预测对象的本质、规律。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使我们能够把表面看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全面更真实更确切地认识复杂事物,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运用辩证的、联系的思维有意识地或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扩展我们的视野,才能认识各种复杂事物的规律性。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不能从整体的、联系的和运动发展的以及矛盾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其他的思维方式要么一筹莫展,要么就会顾此失彼。

五、唯有求实才能确保思维价值性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既肯定物质决定精神,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又指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人们的思维必须也能够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在新的事实、新的对象面前,用新的思路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在创造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不是脱离实际的奇思奇想,而应尊重实践,注重实证,不崇拜任何权威和教条,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在求实中创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了背诵马克思主义哲学个别词句,而是通过哲学思维熏陶和教育,使思维方式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全面地、联系地、动态地、发展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使我们在实践中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和原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框架,突破原有知识与观念的限制和束缚,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大量、繁杂的经验材料中,抽取出认识对象的本质、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潜能。为个体参与竞争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开展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获得空前普及、广泛应用、深入发展,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社会主义社会规律认识的成果,又开辟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的新天地。二者双向互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践中,推动“两化”的健康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化;双向互动;任重道远

[

上一篇:贫富差距之金融危机论文范文下一篇:爱情三重奏研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