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工会工作范文

2023-12-27

推进教育工会工作范文第1篇

选准项目建基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以来,镇雄县各远程教育站点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远程教育学习活动,部分党员群众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县委组织部秉承远程教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全局的宗旨,积极探索、深入调研,找准远程教育工作与县委“123456”发展思路的结合点,与乡镇党委联动,在全县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三个,建立了庭院经济、经济林果和养殖三个镇雄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基地。

多方协调促发展。为切实发挥示范基地的产业导向作用,县委组织部会同示范基地所在的泼机、芒部、罗坎三个乡镇党委,在技术辅导及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组织部远程办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材刻录下发各示范基地,为基地提供有形的技术支持,各乡镇积极作为,为示范基地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提供必要的协调帮助。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贷免扶补”资金支持基地发展。

辐射一片带一方。在基地建设上,着力发挥“树立一个,辐射一片,带动一方”的基地示范效应。通过行之有效的工作,位于芒部镇的经济林果示范基地,通过几年的发展,探索出适合镇雄地域特点的林果种植经验,基地栽种面积达1500余亩,年均产值可达60万元,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其业主编制了《桃、李中密度矮化密植早产栽培简明教材》1200余份,无偿发放给周边农户,自己培训种植户300余户,其基地涵盖镇雄、威信、绥江等地农民500余户,党员20余户,带动农户种植林果2000余亩。位于罗坎镇小溪坝片区的养殖示范基地,集野猪、蛋鸡、水产养殖于一体,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综合养殖之路。位于泼机镇庙山村的庭院经济示范基地,在开展以桃、草莓、西瓜、葡萄为主的种植的同时,不断壮大规模,扩宽面积,带动周边群众通过种养农特产品发家致富。

推进教育工会工作范文第2篇

(一)提高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模式的改进,促进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终生学习的需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学校内部机构的调整、管理程序的变更等许多敏感性的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机构和人员的地位、作用及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从而引起相关人员的抵制和不合作。目前教育界很多领导干部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对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感不强。因此必须让教育界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主要角色,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二)充分发挥示范点建设作用

通过主管当地教育的部门推动和示范点取得的成绩,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信息化在整个教育行业、区域中的应用。因为取得了成绩,其他地区也可以效仿,节省人力物力,使软硬件的结合点恰到好处,不浪费资源,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培训骨干,全员参与。抓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主要是建网、建库、建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了信息技术培训班,为教师提供了应用信息技术和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的平台。

(三)统一领导机构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外,还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协作,更需要有很好的理念、优秀的项目管理和优秀的建设队伍。因此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考虑到各个棋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让每一个棋子孤军奋战,相互合作交流,才能够打赢教育这场持久战。

(四)注重资源建设的实用性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因此,探索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应用水平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每一个教育资源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够用来撑门面,我们要做到真正地使用起来。特别是不能有攀比的心理,每一个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否则只能形成浪费资源的恶性循环。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

二、推进信息化的措施。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领导引航,努力形成全区上下重视教育信息化、学习信息化知识、应用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

领导重视是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先导工程。我们要从政务信息化抓起,从领导干部和机关做起,从完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做起,注重在学习培训中提高认识,在服务和应用中推广,在强化考核中完善基础,从而调动全区上下发展和推广教育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教育信息化工作逐步实现由行政强制性推进向学校自发性建设的转变,为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适度超前。

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而作为农村薄弱学校必须从教育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立足于应用,选择好切入点,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具体工作中,我们在教育信息化上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机制激励,引导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应用。

各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激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研究,对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先进班组给予表彰奖励。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强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把优质资源最大化;二是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各方面知识。

(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信息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

巩固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得益于教育现代化奠定的较好基础,而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又为教育现代化的提速发展提供动力。

三、结束语

推进教育工会工作范文第3篇

高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近年来, 高校在培养文科人才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 但仍缺乏系统、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人事工作标准是运用圆通制工作标准的理论和方法, 根据人事岗位专业能力需求所建立的工作标准, 对推进高校文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2 高校文科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 学校培养出大量的文科类毕业生;另一方面, 企业需要大量的文职工作者。但是, 依然有多数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问题在于学校培养的文科类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是一上班就能工作的人才, 而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们却是毫无工作能力的新手。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提出高校“要立足现实, 想国家所想, 急国家所急, 源源不断的输送数量充足, 质量优良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 加快高校文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3“圆通制-人事工作标准”在文科专业教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是运用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和方法, 以脑力劳动定性需求工作经验为目标, 选择对应工作标准, 通过老师知道学生重复训练和熟练讲解, 实现快速量化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岗位杰出人才的方法。

3.1 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的总体思路

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教学法需要结合“圆通工作标准训练引导系统软件”和从中国工作标准数据库经典筛选的“圆通制工作标准”, 在校内通过“老师教、学生练、动手做、纸上谈兵”四个环节实现。文章以“员工招聘面试工作标准”为例来说明具体应用。

第一步:老师讲授和演示“员工招聘面试工作标准”, 学生观看工作过程。

第二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教学和问题教学的教学方法, 老师引入一个员工招聘面试工作的案例, 对学生进行分组, 并代入角色 (人才选聘管理岗, 人力资源规划岗, 人力测评管理岗, 薪酬管理岗, 人事经理, 劳动关系管理岗) , 根据案例资料模拟整个招聘流程, 在模拟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拟定人员招聘计划书, 规定招聘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选择招聘面试工作地点, 与面试相关部门 (如用人部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总经理办公室等) 沟通协调工作进程。

第三步:学生总结, 老师评价。让学生从模拟中学会自己干, 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

第四步:借助“圆通制工作标准训练平台”教具, 组织学生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工作交流。

3.2 老师教

在讲授“员工招聘面试工作标准”时, 老师通过“我的工作教学”, 使用工作标准库引导学生熟悉工作标准内容, 要求学生记忆工作名称和工作名称释义、工作核心目标, 理解事前、事中、事后的资料要求和工作框架。

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教”, 一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方案。众所周知, 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 首先应该具备自己的工作方案, 然后根据工作方案进行具体操作。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工作方案, 有助于梳理工作思路。二是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标准库。标准库是老师教学指导的工作经验库。标准库中包含许多不同岗位需要掌握的工作标准, 从中选择“员工招聘面试工作标准”进行串讲, 分别从工作标准释义、工作标准基本表格、相关工作资料、相关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流程图等展开介绍。

3.3 学生练

工作标准是企事业单位实际形成地完成工作任务过程规范的总结, 体现的是工作的共性, 它能满足学生模仿学习的需要。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 体现的是一项工作的个性, 特点鲜明, 学生难以照搬照抄和模仿学习。学生练的方法主要有3种:

(1) 工作计划训练。学生掌握老师在工作方案中规定的工作标准训练要求, 通过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来理解老师要求学生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过程。学生将自己所要学习的工作标准按学习时间进行分解和细化。

(2) 工作思路训练法。通过“工作计划”训练, 学生对脑力劳动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 通过“思路训练”, 学生将详细地了解一项脑力劳动。这个训练过程虽然有“标准库”中工作标准的内容约束, 但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想法。这样, 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统筹安排众多工作内容的能力。

(3) 标准训练。思路导图训练结束后, 学生进入软件“标准训练”菜单感受脑力劳动工作中规范化、严肃性、科学性以及显示匠人精神的一面。学生通过圆通工作标准平台将现实工作中脑力劳动过程及其工作要素内容显化出来, 建立以后科学工作的规范和习惯模板, 对学生工作后养成科学工作的习惯和思维模式影响巨大。

3.4 学生做

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软件“创建工作”功能, 按照“参考工作标准”和“创建”模式进行实际工作安排练习和工作实施完成过程练习, 从而解决学生缺乏实际动手做的问题。

(1) 参考标准实践。“参考标准实践”模式, 是指学习者利用数据库提前安排的工作平台模式直接给出全部流程和标准内容并提供给学生进行修改。流程按照相关工作标准创建工作内容, 按照现实工作人员、时间、地点、单位进行修改需要的工作资料名称及工作资料内容。

(2) 工作实践模式。“工作实践”模式, 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或老师指定的内容, 在工作人员、时间、地点、单位进行填写安排, 一一添加资料名称, 并将资料内容填充编辑, 修改确认需要的工作资料名称, 完成过程练习。

(3) 引导学生探讨扩展的工作经验, 按类型举例。学生考虑具体员工招聘面试工作时涉及的工作标准应有相应的扩展和发挥。

3.5 纸上谈兵

老师组织学生, 要求学生对当天训练的工作标准进行口头讲解、测评和竞赛, 增加学习趣味性和实际竞争性。通过比赛, 让学生体会工作能力水平的差异和区别。由此, 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工作的内容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4“圆通制-人事工作标准”在推动文科专业教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4.1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我国文科类课程设置大多偏重理论性, 而忽视了实践应用能力训练, 文科类专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也多流于形式, 无法起到提高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作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实习实训机制, 全面推行圆通制实习实训新模式, 在校内建立工作能力训练中心, 学生参加四个阶段强化训练, 即科学工作行为规范训练、工作标准体系分工训练、工作标准训练、对单位参观验证, 可以帮助毕业生通过工作标准训练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4.2 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圆通制的教学方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极大地增加了备课的难度,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但也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教师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同时要求老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学习, 获取新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

4.3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通制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 情境教学, 体验教学等教学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

4.4 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教学的改革一直在进行, 但都处摸索和探讨的阶段。圆通制的推行, 给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发展道路。

摘要: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文件精神, 创新应用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提高学生科学工作能力, 推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与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动实施“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 (百千万工程) ”。文章通过分析“圆通制-人事工作标准”在文科教学中的应用, 着力推进高校文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人事工作标准,文科专业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民权.机关工作标准研究所.圆通制·工作标准系列.人事工作标准实训指南[J].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 2017 (3) .

[2] 马玉红.推行圆通制实习模式提高文科毕业生就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 2015 (2) .

推进教育工会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独立学院 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 教师

“人文”一词出自古代典籍《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文明以止”,即公平、正确地处理社会上的各种关系。什么是教育呢?杜时忠认为,“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活动,这是对教育最宽泛、最无具体内容从而也最起码的界定”,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前提。人文素质指一种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 包括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素质。它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和精神,核心是“如何做人”。医学独立学院学生教育中应重基础、提素质、强身心,把加强学生人文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医学独立学院办学定位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疗卫生人才,这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学院的教育多偏重工具性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忽视人文知识的传播。此外部分医学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不深厚,人文教育相对滞后。因此独立学院应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应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培养学生寻求特色、和谐发展的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应是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和人文熏陶三者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通识教育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专业教育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而人文熏陶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医学独立学院应按照“专业合格”“专业合格+富有特长”“鼓励拔尖”三个层次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强且专业基础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应用型、技能型医学人才。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学改革,优化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1.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课堂。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与高尚情操、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教师在讲授定义、概念时注重营造教学情境,使得医学教育人文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开设经典人文课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选修课。对低年级学生,可开设《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和《社会心理学》《演讲与口才》《文艺鉴赏》《实用书法》《摄影技巧》等选修课。对高年级学生,为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准备,可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创业指导》《公共关系》等选修课,同时开设一些《中国传统伦理》《现当代文学》《武当文化?等课程,并打造院级人文精品课程。将这些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以学分制的形式,鼓励学生选修。笔者在医学院校曾带过当代文学的选修课,在课堂上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阅读,然而很多学生虽意识到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但常困惑于不知道读什么和怎样去读。部分学生在阅读中更多选择武侠、言情等流行小说,阅读趋向消遣,产生对文学经典的疏离。而经典可以使人“从发展知识到丰富精神世界”,只有阅读经典,作家独特的思想和人生体验升华为人类的普遍意识,经典中那些永恒的东西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

三、注重专任教师素质培养,提升学工队伍人文内涵

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市场经济导向下的医学独立学院由于教师水平、经验不足的限制,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知识勇于探索的鼓励与引导。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将传递文化价值观和掌握医学技能结合起来,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除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外,还应注重提升学工队伍的人文关怀能力。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辅导员对大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富含人文精神的辅导员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独立学院多成立不久,无论任课教师还是辅导员,多半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身在教学或教育学生方面缺乏一定经验,有些教师虽然明白人文素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自己就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也可能存在专业知识丰富,人文素养匮乏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大力加强人文环境建设,活跃校园内外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任何书本及课堂无法替代的,因此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可在校园建造具有人文特色的景点、文化名人的雕像等,增加文化品位;在建设硬件环境的同时,增加图书馆人文书籍的数量和种类;可充分利用广播站、校园网络资源进行心灵对话与沟通,提升学校人文氛围;定期广邀各类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人文社科类讲座;举办高品位的文艺演出,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医学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然而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在与老师、同学相处过程中,不够包容,易激动,自我意识比较强。学院应正确引导文学社、摄影学会、舞蹈、书画协会等各类学生社团;有针对性地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等格调高雅、异彩纷呈的文体活动;更可通过院、系、班级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和博物馆,使学生零距离受到人文精神的渲染。

五、人文教育结合就业推进,科学与人文比翼齐飞

独立学院应注重培养人文底蕴深厚的应用型人才,确立“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此目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就业做好准备,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就业紧密结合。

另外,应创新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激发内在动力,提升竞争力。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专业与职业、职业与事业的关系,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从而在求职中进行合理定位和理性决策,构建更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就业奠定基础。更要开展创业指导课,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缺乏自信、易悲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而人文关怀的重要形式就是“心理疏导”。医学独立学院的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坚守信仰和理性的价值观,学会求职过程的心理调适和自我保护。

教育是价值引导下的活动,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精神价值导向。实施适合医学独立院校学生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探索出符合医疗卫生发展需要的富含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医学独立学院切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比翼齐飞,展现大学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袁立. 易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47.

[2]杜时忠. 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1.

[3]隋文联. 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79.

[4]许军峨.论文学经典与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J].理论学刊,2008(6):172.

[5]任辉 浅论当前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J]中国校外教育,2010(8):57-58.

[6]王爱民. 关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德育研究,2007,2(5).

推进教育工会工作范文第5篇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日益深入,社会大众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通过教育公平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

一、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决定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因素,更是今年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王善迈等学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不均等上。[1]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在早期比较受关注,杜育红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曾满超和丁延庆利用1997年和1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且省内差距大于省际差距。[3]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逐渐增多,沈百福的研究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远远大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5]翟博的研究也指出, 1993年-2003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在拉大,而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和教师合格率差异均正在逐步减小。[6]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公平研究比较薄弱,袁连生指出,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财政负担区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王蓉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也发现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8]

与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结果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对结果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蒋鸣和发现教师学历、校舍及设备条件均与教育质量显著相关,但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弱。[9]薛海平和闵维方采用三层线性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差异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但生均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相关关系较弱。

[10]胡咏梅和杜育红利用两层线性模型对西部五省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影响不显著。[11]

基于以上研究,薛海平、王蓉在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分析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社会背景、教师背景以及学校背景差异的存在,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分析中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在"

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有较明显的减轻。[12]

程红艳在2006年-2007年武汉市某城区(W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非均衡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首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问题。[13]

胡映兰以湖南省益阳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后的几个年份(2005-2008)作为考察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方面,“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但仍然是一个家庭的重要列支;另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运行成本有继续提高的趋势,亟需加大保障力度。[14]

冯文全,夏茂林研究提出,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许多问题:农村学校生师比呈两极分化;农村师资整体素质较低且专业结构失衡。而诸多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农村师资配置方式单一,教师经济地位低,生活工作条件差且缺乏激励机制。[15]

二、结论与对策

通过研究薛海平、王蓉提出如下对策:1. 从重视义务教育数量公平转向重视义务教育质量公平;2. 推进中、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公平的基础;

3、中、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心在于学校公用经费和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程红艳认为,要切实推行义务教育免费公平,应该分阶段进行。现阶段,还是较低水平的保障,重点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保障,保障教师的工资水平、学校的正常运转。中央层面的转移支付还是应该更向农村倾斜,同时强化了省级政府统筹责任,使整个义务教育保障重心不断地上移。但是,随着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立法制度进一步完善,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进一步转换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加,义务教育达到中等水平的保障程度。这时,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经济负担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降低,非均衡发展状况可以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校长从"找钱"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学校的中心又回归到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在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较高阶段。在区县范围内教师、校长定期的流动和轮岗,多数公立学校得到人们的认可, 5%- 10%家长选择到私立学校就读,公立学校的择校现象成为个别。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大幅度降低,发达地区班额限制在25人,中西部地区为30人,农村地区不超过35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扩大免费的范围,如坐校车、吃午餐、看电影和游泳课都可以逐渐免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之间工资收入差距变小,与公务员收入差距变小并逐渐接近。在义务教育分阶段推行的同时,必须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评价和监督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

胡映兰基于对现实的研判认为,为加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这是短时期内最直接和最易见成效的办法;其次,必须加快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从长远看这才是治本之策。只有农村经济真正发展壮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才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冯文全,夏茂林认为,四川省义务教育要均衡城乡师资首先应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竞争力,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其次应加强教师交流和培训,促进存量师资的均衡配置与素质提高。最后应利用计划市场双重手段,调节增量师资的城乡配置。

三、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问题不仅涉及到教育资源的配置,义务教育起点、过程乃至结果的公平,更多的与我国政府所制定的相关教育制度政策紧密相关。

教育制度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具体形式,其核心就在于调节各种教育利益的分配关系,凸显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品格。因此,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是由教育政策所致,教育政策是引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最终根源。政府应在高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之上,制定合理、有效地教育制度及相关政策,确保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得到普及,使国民尤其是农村子女这一弱势群体得到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当然,义务教育公平制度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完善,而完善的义务教育制度必将会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教师教学等产生深远影响,对义务教育突破应试教育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产生实质性的改进。因此,我们既要有深刻觉悟、科学规划,又要能脚踏实地、知难而进。

参考文献:

[1]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曾满超,丁延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J].北京大学

教育评论,2003,(1).

[4]沈百福.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分析[J].教育科学,2004,(3).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的

基石[J].教育研究,2007,(2).

[6]翟博.教育均衡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袁连生.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1,(4).

[8]王蓉.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3,(2).

[9]蒋鸣和.教育成本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薛海平,闵维方.中国西部教育生产函数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8,(2).

[11]胡咏梅,杜育红.中国西部农村初级中学教育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J].教育

与经济,2008,(2).

[12]薛海平,王蓉.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教育生产函数的视角[J].教育与经

济,2009,(3).

[13]程红艳.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与经济,2009,(2).

[14]胡映兰.从“两免一补”看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J].教育与经

济,2009,(3).

[15]冯文全,夏茂林.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与对策探讨[J].教育与

推进教育工会工作范文第6篇

2013年第8期 ——社会建设

通山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一个集老区、边区、山区、库区于一体,比照享受国贫县待遇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几年,通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把教育发展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教育投入作为“第一投入”,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关键”,形成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格局,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推进组织管理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社会影响大、经费投入多、持续时间长,必须强化领导,统筹安排。为此,我县建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住建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城乡教育一体化领导小组。坚持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搞好配合,如财政部门将相关经费列入预算,城建和规划等部门对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宣传、文化部门提供指导和宣传,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的落实。这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合作”的管理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推进规划投入一体化。在对全县城乡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城乡教育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加大城乡教育的统筹力度。一是合理规划校点布局。针对我县山区、库区校点布局分散的实际,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制定《通山县2012至2020年校点布局调整规划》,确定“永久保留”、“过渡性保留”、“撤销”、“新建”学校名单,对全县“十二五”期间中小学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实现集中优质资源办优质学校,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努力实现投入均衡。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足额征收教育附加,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教育项目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实现了县域内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2010至2012年,县财政对义务教育阶段分别投入1.868亿元、2.051亿元、2.774亿元,分别增长12%、10%、35%。全县投入资金近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改造小学校危房4619间,新增校舍46余万平方米;多渠道筹措资金近3000万元,完成了覆盖全县所有初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工程,745个班的班班通工程,装备了100余所学校的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到了国家优惠政策,全部用上了新的标准课桌椅。同时,化解2500余万元的“普九”债务,积极争取并利用中央和省农村义务教育校安工程项目、薄弱学校建设等项目,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校的砖瓦房,全部消灭D级危房,全面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

三、推进师资配置一体化。采取“三优先”政策,统筹推动城乡教师逐步走向优质均衡。一是优先补充农村教师。近几年来,我县招录了300余名农村中小学编内代课教师为聘用制教师,招聘148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各乡镇学校任教;明确规定凡由代课教师招录为公办教师必须到乡镇学校任教,每年的资教生、特岗生全部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二是优先培训农村教师。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全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和市教育局组织的相关培训。县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根据我县教师的需要,积极开展县级教师培训。每年有近千农村教师完成省、市、县三级培训。同时,引导、发动各校按市、县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活动,基本上做到了“五有”,即有组织领导,有工作计划,有具体内容,有检查记载,有工作总结。三是优先扶持农村教师。在对职称评定、评先评模指标方面给农村学校增加指标比例,对长期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任教且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在绩效工资方面,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同时,加大城乡校际帮扶力度。通过开讲座、教师培训、下乡上优质课等方式,加大城区示范学校、先进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对口帮扶力度。

四、推进教育质量一体化。一是实行课堂教学改革。针对目前课堂教学“满堂灌”,效率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借鉴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教学经验,树立广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课改观念以及学生主体意识。二是实行联校走教。联校走教是通山县确保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保证农村校点全面开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目前全县中小学联校共49个,覆盖初小及教学点83个,走教教师162人,受益学生8万余人次。“联校走教”办学模式呈现出覆盖校点更广,覆盖学科更全,走教教师素质更优,走教方式更规范,走教效果更突出的良好局面。三是发展学校特色。在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鼓励学校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在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创精品;探索教育管理新模式和课堂改革新思路;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展现自身特色;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落实大课间等活动,创新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探索小学低年级实现学生家庭作业零负担。从统计情况看,全县95%的学校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大课间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部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全县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五、推进评估标准一体化。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改革教师、学生评价模式,转变单一的用分数评价教师学生的观念,逐步建立合理的、全面的教师学生评价模式。县政府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考核地方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建立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督导机制,制定出台《通山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多次对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在《通山周刊》和通山政务网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六、推进关爱体系一体化。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通过关爱工程丰富均衡发展内涵。一是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就读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各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制度,推进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制度;四是加大对特殊学校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五是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认真落实“免补”政策,发放寄宿生生活补贴,通过建立贫困生资助基金会、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资助贫困生等方式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上一篇:团结协作求实奉献范文下一篇:铁路建设征地拆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