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论文范文

2023-09-28

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是遵循了国家法律法规,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下, 以企业及财务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基础, 参考企业质量监督、技术部门程序等先关文件, 对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进行审查计算, 目的是检验企业内部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 是否合法合规, 查找财务报表中出现漏洞、错误及造假情况, 并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 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效率, 为实现企业内部廉政作风建设、遏制贪污腐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会计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对交易进行记录、对报表进行编制, 审计遵循审计准则, 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进行再次确认, 并进行财务报表的评价, 体系还会审计意见, 回馈审计报告, 见图1。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转变内容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公允价值的计算, 为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将公允价值计算入当期损益和资本公积里;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会计政策, 自由选择度更高, 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相接轨;针对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可归入资产组进行估算, 资产减值发生一系列变化。

就新企业会计准则出现的诸多转变, 企业财务审计也随之出现变化。传统的审计工作一般是要求企业拿出财务相关的函证与财务会计记录、报表进行核查, 但在这些资料中很容易由于财务人员与企业串通出现造假舞弊现象, 掩盖了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的财务事实。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财务审计人员需要完全理解并熟练应用新企业会计准则,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审计工作注重实际工作而非形式, 审计工作需要实地走访调查而非只身材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 以保证货币资金、收入确认等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合法合规。

三、企业财务审计方法

(一)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求提高企业财务审计人员自身专业素养, 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审计内容与方法, 还要做到随时跟进新企业会计准则转变内容, 参加针对转变内容开展的一系列学习与实践活动, 同时学习与发现国家针对企业财务经济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措施与政策, 提高自身审计工作效率, 提升自身审计水平, 对企业财务审计工作做出及时调整与适时建议。

(二) 审计前调查, 实地走访

要求审计前做到严格调查, 对企业内部管理程序措施、内部组织结构、财务情况、生产情况、资产情况等进行初步的审计前调查, 检查企业的相关材料, 来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帮助审计人员规避审计企业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是将相关的会计记录与相关函证拿出来审计, 审计过程中由于作假风险, 很有可能审计人员会被造假的数据蒙混过去, 函证也可能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与企业串通不核对直接盖章, 表明无差异, 存在舞弊现象。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企业审计工作应该进行实地走访, 对企业的有形资产、货币资金等都进行实地审查, 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作人员都进行抽取调查, 可从实地走访过程中发现是否存在短缺、贪污舞弊现象, 实地走访还可观察企业生产情况等基本情况, 有助于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三) 针对所得税的审计工作

自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 在企业所得税中后期企业确认可抵扣性出现差异产生递延时, 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又在公允价值中出现了转变, 因此在针对所得税的审计工作中容易出现舞弊现象, 增加了审计工作难度, 要求审计人员予以重视, 给予重点仔细核查。

(四) 审计重点的转变

审计工作注重实质而非形式, 着重考虑实质财务情况而非形式上的资金流向、债务重组等现象。不能只看形式上的交易情况, 如在核查资金流向时, 不能只从企业财务账户上审计财务流向, 而是要在管理层如董事长、高层管理人员的银行账户中核查个人资金流向。如果企业资金要进行企业外的流向, 一般是通过上述人员操作。不仅能够核查企业货币资金流向的完整性还能审计处这些关键人员是否存在企业外的账外收入。

四、结语

面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出现的一系列财务资金计算转变, 财务审计工作也需要随之变革,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满足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的需求。通过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审计工作对企业中存在的错误漏洞予以指正并提出意见与建议措施, 对企业中存在的贪污舞弊现象而导致的财务错报进行批评揭露, 以切实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 为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企业财务审计工作提高了企业管理工作效率, 有效遏制了贪污腐败现象, 促进了企业内部廉政作风建设。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财务审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审计工作专业素养, 进行审计前调查并实地走访, 针对复杂性的所得税审计予以重视, 审计工作重视实践而非形式, 这些企业财务审计方法的提出有助于保障企业资金的稳定有效。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审计工作确保了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有效, 确保企业经济在最新的国家政策下稳定发展。

关键词: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审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郭璟.探究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转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 (32) .

[2] 陈叶廷.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审计方法初探[J].财会学习, 2018 (6) .

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进一步量化外汇管理各项工作考评,提升外汇管理的工作成效,本文从基层外汇局基本职能出发,探索性地构建了外汇管理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并针对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完善建议。

【关键词】外汇管理 效益审计 指标体系

一、效益审计的定义

根据《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衡量和评价被审计活动的经济性(economic)、效率性(effective)、效果性(efficient)的合理的、可达到的业绩标准,因此又被称为“3E审计”。根据审计目标和内容,效益审计又可区分为经济效益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按照世界审计组织的定义,管理效益审计是对政府事业、项目、组织高效率、有成果地开展运作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或检查,这种评价或检查需要对经济性进行考虑。据此,不难看出管理效益审计评估的是公共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责履行状况,对促进相关部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服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外汇局作为公共行政和服务部门适用于管理效益审计。

二、外汇局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了“五个转变”的工作思路,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外汇局监管和服务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外汇管理服务于涉外经济的作用。尽管当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各分支局都制定了各自的业务考核和内控管理评价体系,但各业务评价体系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同时不少考核指标都是定性指标,缺乏对具体业务量化考核,不利于同级外汇局之间的工作成效比较。为改进外管工作考核方式,提升外管工作成效,有必要将效益审计引入外汇管理工作评价体系。当前,外汇局开展效益审计的主要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外汇局节省行政运行成本

效益审计考核被审计活动的经济性,即被审计活动要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力求成本最小化。这就要求外汇局在开展外汇监管和提供外汇服务的过程中,要科学实施成本管理,在履行好外汇管理职责的同时,充分考虑各项活动的经济性,严格控制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支出,不盲目开展成效低、投入大的工作项目,促进外汇局不断压缩行政运行成本。

(二)有利于促进外汇局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

效益审计的效率性考核被审计单位各项活动的开展时效。这要求外汇局在日常业务监管和服务中,加强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方式的转变,强化监测和服务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构建全口径的涉汇主体外汇收支时间序列数据库基础上,根据业务合规状况,实现对涉汇主体的分类管理,减少合规主体的业务审批流程和办理时限,并激励外汇局不断推出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

(三)有利于提升外汇局的监管和服务水平

效益审计的效果性考量的是被审计单位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从外汇局宏观工作目标看,主要包括: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外汇储备保值与增值、促进涉外经济健康发展等;从中微观目标看,主要是做好外汇监管和服务工作。将效益审计引入外汇管理工作评价体系后,外汇局人员可根据分类评价指标,从日常工作细节入手,适时调整外汇管理行为,促进外汇监管和服务量化考核结果落入合理指标区间,进一步促进外汇监管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外汇局效益审计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将效益审计与外汇局日常工作相结合,当务之急就是从外汇局基础工作入手,构建一套与外汇局工作职能相契合的效益审计指标体系。从基层外汇局行政职能看,主要包括实施外汇监管、提供外汇服务两个方面,为了考量监管效率、服务成效,本文围绕监管与服务两大基本职能探讨外汇局效益审计指标的构建问题。

(一)外汇监管效益审计指标

通过监管成本和监管成效的分析、对比,量化既定单位成本下的监管成效,是评价外汇监管有效性的一种常规思维方式。根据上述思路,外汇监管效益审计指标可以包括:

1.检查工作平均完成时间X11。该项指标用于考察检查工作的完成时效。

由于检查工作完成时效还需要考虑检查工作量(业务类型、笔数)的影响,因此该指标不能简单由平均单次检查时间直接衡量,在核算时需要乘以调整系数C11,以保证不同专项检查之间的检查时效具备可比性。X11应控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时间过长和过短均属异常,在考核中将给予一定程度的扣分。

2.检查工作平均参与人数X12。该指标用于考察检查人员工作成效。

与X11的表达式类似,需要考虑检查工作量对检查人员工作成效的影响,所以X12表达式中也出现了调整系数C12。实际核算中,X12指标的取值也应该落入合理区间之内。

3.检查经费使用合理性X13。该指标由于考察外汇局检查专项经费是否主要用于检查和培训,是否实行专款专用。

X13=

考虑外汇培训中的参训人员数量以及检查工作业务量差异对指标的影响,培训次数m和检查次数n都要乘以调整系数。指标值越小说明经费使用越符合规范。

4.平均单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个数X14。该项指标这种考察外汇检查的有效性。

指标值越大说明单次检查的成效越有成效。

5.现场检查平均处罚金额X15。该指标用于考察外汇局是否按照相关规定依法开展查处工作。

X15=

6.单次非现场检查平均发现的重点线索个数X16。该指标考察的非现场检查的工作成效。

X16=

7.违规问题处罚率X17。该指标用于考察外汇局对违规问题的整治力度。

X17=

8.被处罚主体后续业务合规性X18。X18为定性指标,具体操作中根据考核年度前2年相关主体违规情况记录,逐一核查考核年度内相关主体是否继续出现违规情况,若未出现违规说明检查的成效较好,反之则较差。

9.检查工作合规性等指标X19。X19指标可根据总局《外汇检查内控风险测评表》中的评分细则,计算外汇检查工作的风险得分,并根据风险得分区间设置X19指标值。

(二)外汇服务效益审计指标

外汇服务效益审计指标应能客观反映外汇局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外汇服务效益审计指标可以包括:

1.平均单人受理的行政许可业务数量X21。该指标用于考察外汇局行政审批人员日常工作量。

X21=

2.行政相对人业务申请至外汇局业务办结的平均时间间隔X22。该指标用于考察外汇局行政审批人员的办事效率。

X22=,

其中业务办理时间=业务办结时间-业务申请时间。

3.涉汇主体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外汇局服务的评价X23。X23指标中涉汇主体对外汇局的评价可以来源于外汇局投放的不记名调查问卷,行政许可柜台业“满意度评价器”中的数据统计;上级外汇局和政府部门对外汇局的评价则主要看年终考评时,是否得到了有关单位的表彰。

4.行政许可业务办理的合规性等指标X24。X24指标可根据总局《经常项目业务风险指标》、《资本项目业务风险指标》中的评分细则,分别计算相关业务的最终风险得分,并根据得分区间设置X24的指标值。

(三)基础工作效益审计指标

根据基层外汇局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基础工作效益审计指标主要包括:

1.外汇局信息调研采用情况X31。X31指标主要考察基层外汇局对上级局信息调研工作的支持配合情况。

其中α和β分别表示基层外汇局信息亮点工作和信息基础工作的权重,α和β满足α+β=1。

2.统计资料、业务报表、相关报告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X32。X32主要根据上级局对国际收支、结售汇报表报送、换汇成本分析、贸易信贷调查等工作的完成及通报情况进行核算打分。

3.创新工作开展情况X33。X33指标是根据外汇局考核年度创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核算,核算依据主要依照上级局对本级外汇局创新工作的评价和意见。

4.协助上级外汇局开展的工作等指标X34。X34指标根据基层外汇局协助上级局开展的相关工作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综合核算。

外汇局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外汇局效益审计指标体系

项 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外汇局效益审计指标评价体系 外汇监管 检查工作平均完成时间X11

检查工作平均参与人数X12

检查经费使用合理性X13

平均单次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个数X14

现场检查平均处罚金额X15

单次非现场检查平均发现的有价值线索个数X16

违规问题处罚率X17

被处罚主体后续业务合规性X18

检查工作合规性X19

外汇服务 平均单人受理的行政许可业务数量X21

行政相对人业务申请至外汇局业务办结的平均时间间隔X22

涉汇主体、上级外汇局及政府部门对外汇局评价X23

行政许可业务办理的合规性X24

基础工作 信息调研采用情况X31

统计资料、业务报表、相关报告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X32

创新工作开展情况X33

协助上级外汇局开展的工作情况X34

四、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值的合理区间未划定

外汇局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已初见雏形,但诸如X11(检查工作平均完成时间)、X12(检查工作平均参与人数)等评价指标处于怎样的区间才为合理,尚未明确。例如,检查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合理,因为检查工作平均完成时间长,说明检查效率偏低,但平均时间过短,也可能是因为检查工作在“走过场”,并不一定是检查效率高的反映。

(二)调节系数的取值未确定

通过效益审计测评外汇管理和服务成效,要考虑外汇检查业务笔数和金额、培训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在核算检查工作平均完成时间X11、检查工作平均参与人数X12、检查经费使用合理性X13等指标时,都引入了调节系数,但调节系统如何合理取值尚未确定。

(三)各项审计指标的对应分值和权重未设定

外汇管理效益审计指标体系中各项审计指标都有明确的核算公式,然而各项指标在整个效益审计测评中分别占多少权重尚未统一划分,同时各项指标取值区间与分值如何对应也未明确。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效益审计方法的推广和运用

建议由省级外汇局牵头,根据辖内地市业务实际,暂定各项指标的取值区间、调节系数及对应分值,如可将X11(检查工作平均完成时间)、X12(检查工作平均参与人数)两项指标的满分设为5分,效益审计指标体系中其余15项审计指标每项满分均为6分,合计100分。X11、X12中的调节系数和当地国际收支规模(笔数、金额)挂钩,国际收支规模越大,调节系数越小,反之亦然。考虑地市企业和银行业务外汇规模有限,暂定X11的合理区间为3-10天,提前或延迟在1天(含)以内的扣0.5分;考虑支局开展外汇检查人员紧张,暂定X12的合理区间为2-5人,少于2人的扣5分(外汇检查条例规定检查人员要2人以上),多于5人的,落入5-6人区间的扣0.5分,落入6-7人区间的扣1分,依此类推。

(二)提升效益审计方法运用的科学性

在不同支局开展外汇管理效益审计后,对测评的结果进行横向比对,不断总结效益审计评价中的问题和不足,根据业务实际,动态调整各项指标的核算方式和权重分配,对于国际收支规模差异较大但行政区域平级的地市支局,要加强调节系数的使用,提高效益审计运用的科学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与各地市业务实际相契合的效益审计指标体系评价规范。

(三)加强业务转型和效益审计业务培训

加强外汇局传统内控管理向效益审计工作模式的转型,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和外部效益审计,促进外汇局不断提升行政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同时考虑效益审计覆盖了基层外汇局的外汇监督、行政许可、信息调研、内控管理、报表报送等多项工作内容,这就要求效益审计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和培训,不仅要熟悉各项业务的职责要求和审计方法,还应了解效益审计指标的制定依据,通过实践运用,不断改进效益审计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郭阳生.生态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模糊数学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3).

[2]陈志远,王煜.以效益审计为视角提升外汇管理水平[J].甘肃金融,2011(07).

[3]刘毅,曲江虹,钟显民,赵显波.管理效益审计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2010(02).

[4]吴翊.试论我国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03).

作者简介:陈恺(1980-),男,土家族,中国人民银行黄石市中心支行,中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唐荣波)

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重视和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作为实施低碳经济、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针对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提出了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改进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实务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

一 、问题的提出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不断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顺应世界潮流,合乎中国国情,是全面彻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为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和低碳导向性社会的要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政府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借助审计部门进行对环保事业的经济监督。另外,企业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也应从内部寻求治理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提出了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改进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实务的对策。

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审计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国家环境审计工作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但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却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可以说,随着世界经济进入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主动研究制定绿色发展的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环境审计体系。

(一)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实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

低碳经济这一理念源出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时间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和实践,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正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能源、建筑、化工以及制造等行业更应发挥环境审计这一经济发展中的监督和促进的力量,从而确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更为顺畅。

(二)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有助于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环境管理系统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9月发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系列第1号ISO14000国际标准,包括环境管理结构、环境政策和制度、环境规划、环境报告和环境审核等内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成本。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系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是确保企业的环境管理系统得以正确实施、高效和合规的手段。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已开展了以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审计。在企业的环境管理方面,欧洲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了ISO14000环境标准的实施。我国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之一,也应适应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走环境管理系统化、标准化的道路。

(三)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有利于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从容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环境贸易壁垒逐步成为环境保护先进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早日打开国际市场,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尽快尽早取得ISO14000体系认证,早日取得绿色通行证,解决贸易中的环境限制。此外,将促使企业将环境审计纳入环境管理系统,保证清洁生产及其他环境管理措施的严格执行,大幅提高绿色产品的比例,进而从容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四)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有利于落实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和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实施低碳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具有基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政策,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关注执行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和资源保护政策的情况和环境保护经济投入与使用效果,揭示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效果,揭露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高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企业应加强其内部环境审计的制度性缺陷和实际操作的现状研究,提出健全和完善的内部环境审计制度。

三、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内部环境审计并未积极发挥作用

尽管有些企业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鞍纲集团等企业在积极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并积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企业无视环境方面的经营风险,认为环境保护尚不能构成企业经营的关键环节,尚不必用审计监督来解决,加之我国的环保法规不完善,有些企业宁愿多交排污费,也不愿投入资金治理污染,也就是说,企业没有加强环境管理,开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积极性,因此,内部环境审计在我国没有发挥其监督环保政策的落实、制约环境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缺乏环境审计依据,如内部环境审计准则的指导

目前,我国颁布的主要环境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由于缺乏具体实施准则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致使环境审计实施的程序、方法、标准、内容缺乏统一性、制度性,国家的环保政策难以落实。

(三)缺乏复合型专业人员组织的环境审计队伍

与传统审计相比,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的审计,而且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业务流程和管理差异很大。由于我国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能力,审计人员往往只是在大体上对有关管理细节和具体流程有所了解,这种现状制约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发展,已成为内部环境审计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另外,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在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的要求和如何聘用外部专家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上制定得也不够严谨,执行起来也难以落实。

(四)对环境违法行为惩治不力,致使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压力不够

为了使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方针得以贯彻落实,我国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度中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惩罚性措施,包括政策性惩罚和经济性处理。作为企业,特别是食品、发酵、化工、机械制造、造纸等行业的企业,应努力提升自主环保守法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积极承担企业社会环境责任。但在事实上,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十分严重,一些环境保护的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单一,主要以罚款为主,罚款数额又过低。我国实施有关环境保护的惩罚性措施是促使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强有力方式,也是企业实施环境审计的重要处罚依据。若对环境违法行为惩治不力,将致使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压力不够,企业也就自然缺乏进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四、加强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建设构想

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学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针对我国内部环境审计的现状,笔者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将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相结合

以环境审计来促使企业领导确立环保优先的责任感,将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相结合,是将环境审计走向现实的重要条件。目前,有的企业领导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依旧片面认为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加强环境保护必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纯属正常,因此必然在工作中具有短期行为,不考虑环境问题,也不承担环境责任。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中,均缺乏企业领导人的环保及相关处罚的具体规定,这是导致企业领导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审计难以在实务中得到深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企业领导人责任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相结合是当务之急。

(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面对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现状,我国必须加强企业环境管理的交流和合作,重视介绍和吸收发达国家成型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借鉴其实务操作程序,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实施的环境审计。如日本企业环境审计已做到广泛普及、多方实践,环境报告书和企业网页中的环境规划已成为信息公开的两大支柱,企业环境管理是否优劣已成为评价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丰田汽车株式会社、日立公司等日本企业不仅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遵守法律的一个底线,而且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平台来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开发。另外,在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方面,欧洲各国如德国、瑞典等国的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做为ISO的成员国之一,必须借鉴国际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经验、检测手段和设备,使我国企业环境审计走上国际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三)抓好内部环境审计人才建设

环境审计是目前审计发展的较高阶段,它拓展了审计的内容,促进了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变革。它把生态学、化学、工程学、病理学、地质学等学科理论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而低碳经济的内部环境审计根穴窑遗址专业化的队伍需有能源利用、能效分析、环境保护、低碳生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经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程序基本上仍以财务审计为主,精通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资源环境、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专家严重缺乏,难以适应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要求。因此,必须确定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环保理论、低碳理论和措施、能力和素质标准,抓好内部环境审计人才的培养。

(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虽然我国企业环境审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和环境审计面临的新挑战。目前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对环境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为了推动环境审计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重大违犯、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监察,为了引导和促使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质量,应积极实施政策上和经济上的一系列环境保护的鼓励性措施,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价格优惠等,总之,必须加强监测、监督和执法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有压力和动力落实我国政府的环境政策。

(五)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确保低碳经济政策落实

随着环境审计的发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向外扩展,诸如生产场所审计、交易审计、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等环境审计事项在不同程度上都在世界环境审计发展较快的国际企业中得到了尝试并得到了有益的经验和良好的效果。企业环境体系建设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内部审计机构能够胜任环境管理体系审计,至少需要具备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历,虽然我国审计机构尚未达到此种要求,但是加强内部环境审计却是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为此努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束语

现代企业只有认识到所肩负的企业社会和环境责任,才能自觉地将环境保护及环境审计有效地融入企业的战略之中,才能把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纳入最高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并制定长期的企业低碳环保发展目标。可以说,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和规范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开展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机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积极落实国家低碳环保政策,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双赢战略,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J].资源与人文环境,2009,(20).

[2] 吴昌华.低碳创新技术发展路线图[J].中国科学院,2010,(25).

[3] 田伟.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初探[J].商业会计,2010,(9).

[4] 国家审计署.各国环境审计征文选集[C].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5] 王德升.国际会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6] 李永臣.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7.

[7] 陈思维.环境审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8] 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 刘世林.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王 佳]

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众所周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环境绩效审计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基于此,本文对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并且重点分析健全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对策,希望能够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同时给有关机构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环境绩效审计;环境保护工作;运用

引言:

近几年,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对于世界各国政府而言,其任务和责任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活动,联合审计机构实行环境绩效审计操作,将效果性、经济性、效率性和环境性放在同样重要位置,对履行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定,基于原有绩效审计之上,将非经济因素环境性增加出来。由此可知,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共同发展趋势就是环境绩效审计。从各国审计实践及实际层面出发,审计延伸方向为绩效审计,与此同时,环境绩效审计也成为环境审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环境绩效审计相关内容

(一)审计环境保护项目成本效益

现实情况是很多单位已经严重污染和破坏了环境,为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积极投入环保资金,开展环境保护项目,购买环境保护设施。对于内部审计部门而言,其职责就是审计企业环境治理项目,不仅要评价环保资金使用情况,还要评价投资的合理性、效益性和真实性,借助分析成本效益方式,评估环境项目成本效益,为单位应用较少资金投入取得较大效益的环境保护项目提供帮助和支持[1]。

(二)审计环境责任绩效性

针对企业各级管理者环境责任执行情况及结果开展的审计工作就是环保责任绩效审计。企业普遍具有的环保责任包括:清洁产品的生产、噪音污染的减少、安全舒适工作环境的创造、废弃物产品排放量的减少、补偿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披露产品的环境风险等。但是,企业执行环保责任过程中,经常会对其进行层层拆解。由此看来,为了能够全面执行环境责任,环境审计部门加强监督各个责任人及责任单位履行情况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要向高层管理者送报结果,为考核、评定相关责任人业绩提供便利。

(三)审计环境政策合理性

企业环境政策的目标是防止环境风险产生,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以企业经营目标、经营状态、国家法律设定情况为根据制定而成。然而,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犯两个错误:第一,对法律和市场因素的估量不准确,受到低估或高估影响,造成环境风险的产生。第二,在低估或高估情况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而将商业机会带来。对于公司的盈利和竞争,这两种错误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若对环境风险或威胁过高估计,就导致产生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对企业造成一定限制,使其无法开展某些盈利经营活动,若对环境风险或威胁过低估计,没有开展必要的环境治理工作,就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是由于后期会产生罚款、成本支出的追加、损害企业形象,对公司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然而,借助环境政策审计,可以向企业高管提出解决环境政策中失误或偏差的建议,从而不断改进,避免发生隐患[2]。

(四)审计企业环境管理系统

环境管理系统包括很多内容,具体是促进环境目标及环境战略实现所进行的组织、规划、监管、控制等活动,并且对组织提出明确要求,将程序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全因素、全过程控制建立起来,目的是减轻在生产及服务过程中危害环境的程度,同时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环境审计的重点与核心是环境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高效、经济与否。环境审计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环境管理体系,借助环境管理审查与评估体系,能够将环境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查找出来,同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当前环境审计实例为依据,通常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价,通常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例如,是否具有健全的会计账簿和财产物质管理制度等,却很少评价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但是,环境管理控制具有广阔范围,除了包括分工内部、设置管理机构、作出管理决策之外,还包括质量管理、实施工程、筹集环境基础设施资金等。由此看来,想要促进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不断开阔环境审计视野,使审计范围持续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将更深层次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3]。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健全策略

(一)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健全

绩效审计包括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环境绩效审计同样可以应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以相关文献为根据,可以将绩效审计方法分成两个类别,分别是收集数据信息方法、分析数据信息方法。考虑到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特殊性特点,因此,其应用同样具有特殊性。

(二)环境审计报告的健全

环境审计报告实际是书面文件的一种,这是在结束环境绩效审计工作以后,审计人员将审计意见发表出来,同时做出审计评价,并且将审计建议提出来的文件,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过程中,此文件至关重要。环境审计报告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并且综合性十分强,在效用上具有较低强制性质的审计结论,更注重建设性,由此看来,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状况、环境管理绩效情况、环境管理职责的评价给予高度重视,同时还需要将必要的改进建议提出来,为被审计单位开展快速有效改善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在未出具或提交正式报告之前,需要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增加审计报告的实用性和信息量,使审计报告内容更加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进而提高环境管理绩效,为公众提供更好服务[4]。

(三)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的健全

以环境绩效审计原则为根据,将具体规范制定出来就是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一方面它具体化了环境绩效审计原则,另一方面它提高和总结环境绩效审计实务,理论化实践经验。环境绩效审计准则是环境审计实务公告的组成内容,它针对环境绩效审计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在审计实行及审计报告过程中体现了环境绩效审计特点,由此看来,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主要目的是规范环境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和报告过程。环境绩效审计准则主要包括五个因素,分别是审计计划、内控评价、环境审计证据和获得、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审计意见和表达。并且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从而促进绩效审计模式框架标准的形成,同时使其具备高度可行性[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与企业相结合,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就要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从而将良好舒适的环境为人们创造出来,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蓉. 资源配置的视角下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基准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7,20(4):118-120.

[2]陈志芳,李晴. 基于PSR模型的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研究——以滇池治理项目为例[J]. 科技与经济,2019,32(1):106-110.

[3]于连超,张卫国,毕茜,等. 政府环境审计会提高企业环境绩效吗?[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35(1):41-50.

[4]黄贝.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经营者,2020,34(2):223.

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环境;舞弊审计;挑战

一、对舞弊及舞弊审计的理论概述

1.相关定义

(1)舞弊的定义

舞弊是个比较广泛的法律概念,企业经营中的舞弊行为不仅能使财务报告出现信息失真问题,还会导致企业战略和制度执行发生偏差等危害,进而损害企业经营效益。但舞弊与差错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别:差错所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行为是无意的,而舞弊则是有意造成会计财务报告的差错。我国发布的关于审计的准则中有明确说明:“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或是员工用欺骗的方式获取不当或是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时要关注财务报表舞弊和侵占资产舞弊。

(2)舞弊审计的定义

舞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坚守职业的谨慎原则,是在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之后,确定舞弊行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从而进行的以揭露为目标的审计。这种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因此,舞弊审计不仅是对舞弊行为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防范和监管活动。与常规审计相比,舞弊审计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一种发现性的活动,具有重要性、随机性、广泛性和风险性。

2.舞弊审计的目标及方法

(1)舞弊审计目标

舞弊审计的目标是调查与揭露那些故意歪曲的记录以及非法占有资产的舞弊行为,确定舞弊损失的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以保证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能够规范的实施,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经营管理能够按照规范科学的制度来实施。

(2)舞弊审计方法

舞弊审计是通过执行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各层次员工开展座谈讨论并就相关问题进行问询等审计程序对存在舞弊可能性及时发现并对舞弊是否给财务报表造成重大错报进行清查,力求在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方面有所作为,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风险分析、评估与应对的审计程序,体现一种风险意识而非利益意识。审计人员必须对可能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线索保持警惕,对于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审计人员应予以严格审查,包括:对这些行为存在的可能性、已有的控制和监督、以及对全面的控制环境进行评估。

二、审计环境的新变化

1.审计责任的变化

根据受托责任理论,审计是随着受托责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之发展而发展。在受托责任明确之后,从客观上就存在着委托人需要对受托人进行监督。为了减少受托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财务报表进行伪造、降低管理层发生舞弊的可能性,委托人更多地依赖于审计。

2.审计手段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审计在处理相关信息时的手段更加多样、灵活,同时使审计能够触及更广阔的空间。传统的手工会计在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条件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大大增加了错误和舞弊的风险,因此就需要加大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审计和监督。

3.审计内容的变化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作用不断增加,信息使用者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否足够先进、对企业发展是否十分重要等会十分关注,而且信息使用者出于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考虑要求更了解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因此审计开始涉及到更广领域,而不仅仅是针对财务活动方面。

三、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舞弊审计要想应对审计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就要时刻保持警醒和怀疑的态度。那么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都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就值得我们去研究。

1.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1)审计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

舞弊审计是一个不受任何组织影响的独立性工作。这样可以发挥其自身的巨大作用。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舞弊审计对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审计工作中的舞弊行为采取具体的分析。从而预防了舞弊现象的发生。但由于审计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加大,在审计过程中需要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此时,审计人员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料就需要到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去获得资料,这样,舞弊审计的独立性就由此被破坏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大程度上要依赖当地的工商、税务等管理部门,使舞弊审计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目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最初舞弊审计侧重于审查财务报告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是否存在舞弊行为来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审计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经济内容逐渐增多,并且更加复杂,导致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最初的舞弊审计目标已经无法适应舞弊审计发展的需要,舞弊审计目标不仅局限于保障财务信息准确和杜绝管理层舞弊,还要将目标扩展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防止舞弊问题产生,完善企业各项经营制度以最大化的降低舞弊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3)环境的变化对舞弊审计对象有着直接影响

经济发展快,审计环境不断的变化,要进行舞弊审计的单位也是逐年上升,审计对象也由原来的简单化发展到复杂化,在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舞弊审计的对象也越来越不清晰。技术的不断改进,使财务信息的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财务信息的载体多数为磁质媒介。这样一来,舞弊审计人员想要获得财务信息载体就变得难以捉摸。

(4)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素质更高

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舞弊审计工作也引进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手段。这就要求舞弊审计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多种审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严格把控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能够独立评估财务报告并做到精准的分析。不仅如此,舞弊审计人员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并且拥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在审计环境变化中更快更好的适应,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作用。

2.舞弊审计遇到的挑战

(1)审计角色定位亟待转变

在审计发展初期,审计主要是满足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经济监督,以维护委托人的利益。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注重的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开始有了“看门人”的角色。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因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层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中,仅对既成事实和审计中发现的已经发生的问题出具审计意见,而不是从舞弊行为的源头来作为审计工作入手点,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外部相关利益方的需要,引起了其的不满,因此审计角色要重新定位,向优化财务报表信息,降低信息风险而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做出决策的方向发展。

(2)审计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舞弊事件也不断的出现,企业和社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审计工作,受此影响,舞弊审计就不能仅对已经发生的舞弊问题即事后问题进行审计,而应将审计范围扩展到事前问题,更加侧重于预防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不仅仅局限于对既成事实(包括财务信息的准确程度、企业内控制度的规范程度、被审计对象的已发生舞弊案件等等)发表意见,而是要对企业内部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审计,以发表风险导向的审计意见,以达到预防性审计作用。

(3)审计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舞弊的手段更加高明、隐蔽,审计人员如果不精通计算机技术,就会带来风险。同时大量使用抽样方法也增加了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过于依赖抽样审计,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事项,这给审计人员出具不正确审计意见带来了隐患。此外审计范围的增加也带来了审计风险,很多新出现审计领域审计人员未曾接触过,这些领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风险。

四、舞弊审计对环境变化产生影响的对策

1.创新审计目标

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审计目标也应进行相应调整。在新的审计环境中不仅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出具审计意见外,还需要对审计客体的风险性(例如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治理是否规范、内部控制是否科学规范、风险管理是否规范等)、可持续性、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无形资产的效益性等大量的非会计信息以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

2.转变审计方法、手段及视野

在审计方法上从传统的监督审计转向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保护审计人员的权益。充分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处理审计问题时更加迅速、准确。同时加速新型审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审计人员的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而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以此来开展审计工作。

3.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舞弊审计对于审计实施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要求更高,不仅仅要具备财务和审计知识,还要懂得管理、内部控制、风险防控、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甚至对被审计对象所处行业的背景、业务知识也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好从源头上防范舞弊问题出现的审计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业务水平,揭示管理舞弊、降低重大错报风险,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以此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只要审计报告能够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帮助,使其免受损失,那么财务报表使用者也将给予审计人员更多的回馈,同时也会给审计职业创造一个良性互动的环境。

4.加强舞弊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审计环境的变化,使舞弊审计工作的内容日渐增长,加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舞弊审计工作的难度。针对现有情况,如果想控制好舞弊行为,就要加大审计的力度,并把舞弊审的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好舞弊的审计行为,对舞弊的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按章办事,并且对其进行法律保护,对舞弊审计人员的工作更加明确其独立性,注重社会监管力度。

五、结论

舞弊审计人员面对审计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舞弊审计人员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就要在日常的舞弊审计工作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对任何事物或人物的质疑态度,对发现舞弊所产生的原因要认真仔细的分析,对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进行排察,只有这样才能对舞弊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如此,社会也要对舞弊审计进行监管,提高审计人员的社会公信力,这样,才能让审计部门在社会和民众心中有好的形象。对审计人员要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舞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推动舞弊审计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出版社,2011.

[2]刘开城.浅谈内部舞弊审计[J].审计视角,2013.

[3]林晓萍.浅谈审计环境[J].管理观察,2013.

[4]王海燕.论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财会通讯(学术版),2014.

企业环境保护审计初探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当代信息技术是促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力,信息化审计进入各行各业。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相应的风险,其风险种类较多。文章从企业施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出发,对所可能遇到的诸多风险进行分析,以及对如何预防风险的策略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关键词] 信息化审计;内部审计;风险;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7

0 绪 论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网络终端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信息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方法采用信息化已成必然。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由于信息系统工程的繁琐性,很容易带来各种风险,如内部审计的环境改变带来的不可控制的风险、数据采集的风险、信息的系统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审计信息系统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而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1 内部审计的含义及作用

审计就是以经济监督的身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脱离了监督,审计也就不一样了,企业审计师这样,内部审计更是如此,各行各业的审计都是如此。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是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治理程序进行评鉴,而不仅仅是对内部控制进行评鉴。内部审计运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通过评价的资讯路径来进行对各部门施行各种职能。

内部审计[1]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监督、促进、防护三个方面。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表现在对企业相关部门制定的各种财政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它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监察各种违纪违规问题,针对已经发生以及已经发生的问题提出需要修改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收益,达到企业的目标。它的防护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详细的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从而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2 内部审计可能存在的风险

尽管内部审计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而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与之前的传统审计相比也更加完善和严谨,但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各部门进行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诸多风险。

(1)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风险。在追求高效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审计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具备高超的电脑操作能力和网络信息的应用的本领[2],甚至需要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协助。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足就成为了审计工作可能发生风险的前提,将造成审计信息的提取失误。信息系统的设计漏洞造成了系统的运行不可靠从而造成重大信息的数据的遗失和失效。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审计系统会有面临网络病毒的攻击风险,甚至造成系统瘫痪的严重后果。

(2)内部审计工作的核查风险。在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传统核查过程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都是清晰明朗、有章可循的,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的审查方式是不足以满足信息系统下的审计核查,这将会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够对企业的所有方面进行审计核查,这就有可能会使企业的各方各面的核查工作出现纰漏,如信息输入不完善、数据的有效性、制度实施的合理性等方面。

(3)审计工作方式的含糊、控制制度不清晰产生的风险。在传统审计过程中,关于审计工作方式的含糊将会给企业带来极高的风险。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审计工作极易产生审计线索的不清晰,在传统的会计账单核算中是以书面的手工文本的形式反应出来,有章可循。而在信息系统下,工作人员进行修改时,系统自带的反结账、取消凭证的程序会使这一过程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信息化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将带来难以规避的风险。

3 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第一,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3]。提高对在职审计人员计算机技术的提升,提高内部控制的专业素质,加强与著名财经高效的交流与合作,培养社会所急需的专业性人才,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审计的专业工作,能够对企业及相关部门的行业环境、运营状况和市场条件进行完善的风险审查,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加对专业人员的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二,对控制系统进行安全性监管。内部控制系统在信息采集、传播过程、提升信息利用率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但如果安全监管不当,就会带来泄露、遗失、窃取的风险。

第三,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在国家方面,很早就做出了应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实用性,应积极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化。

4 结 论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促进了传统审计方式的革新,信息化审计加速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由于信息化的发展的速度以及本身固有的缺陷性导致企业及其各部门在审计中产生了极大风险。因此从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控制系统进行安全性监管、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三方面进行加强,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带来的风险的预防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鹏辉.浅析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J].价值工程,2014(21):7-11.

[2]杨蓉.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2(7):5-6.

[3]张品.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4(6):15-21.

上一篇:会计金融工具准则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负债筹资风险规避措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