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计算机组成范文

2024-04-09

河北大学计算机组成范文第1篇

一、 教育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讲授课,理论课。书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也有许多例子,但是同学没兴趣认真读,因为我的这一节课是一节比赛课,所以我设计了许多活动,让师生共同探讨感受,不仅要学这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以后应用这部分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内容比较多,教育过程按照45分钟进行设计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大多数同学从未打开过主机箱,同时他们有两重特点,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生普遍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打打字浏览网页,和玩游戏等!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少,从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都处于青春期,比较好奇,渴望获得老师的认同,作为老师要充分注意到这两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同学们自主探究,同时在总结,演示过程中注意讲懂、讲透,并且注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用情感激励法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

三、 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过程与方法:能将计算机各部件正确连接起来。

四、 教学重难点。

了解计算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如何正确连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五、 教学策略

首先我创设了学习情境,通过情景导学和启发式教学,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创设学习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相应的任务,变学为用,学用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亲身感受并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通过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六、教学准备

课件以及拆散的计算机六台。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日常情景同事要求组装电脑导入,提出问题,如同学们,如果我们自己配置一台电脑,我们应该关心电脑的什么方面,都需要买哪些零件?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出今天的话题。 (二) 探究活动一

教师活动:首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让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每一代的时间和构成的元器件。

教师活动:介绍完发展历程,观察桌上计算机,认识外设由组长将手中的纸条任意给你的组员,贴在相应的位置,看哪一组贴的最快最准确。

学生活动:由组长分配任务,组员迅速将纸条贴在相对应的硬件上。

设计意图:了解同学们对常见的一些硬件掌握的情况,发挥学生协作学习的优势。 (三) 探究活动二

教师活动:刚才了解了计算机的外部的一些设备,下面我们转向主机的内部,每组观察一下你们的主机箱里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播放课件并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发现了主机箱里有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自主探究的理念,规定具体任务和解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活动:计算机各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表演小品《硬件自我介绍》,其他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简单枯燥的讲述,学生不能深刻体会,由学生亲自观察并体验计算机的硬件功能,容易理解和归纳总结。

2.你来问,他来答

教师活动:打开自制课件,检验学生回答的对与否。 学生活动:有学生拿实物问其他学生该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设计意图:巩固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PC各部件也知道了它们的作用现在我们该做什么呢?学生的电脑有部分硬件是脱离主机的,各小组的零件也不同现在大家互相看一看把各小组自己的零件安装到本小组的主机上。

设计意图: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内容多,抽象化的知识简单化,同时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3.完成任务

教师活动:任务启动小组之间比赛将拆完的计算机组装上。

学生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动手将计算机组装上,先完成任务的组可以帮助未完成任务的组将任务完成。

设计意图:利用任务驱动的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协作学习的优势,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学们互帮互助,达到共同进步。 (四) 探究活动三 教师活动: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下面一起学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学生活动:每组都有学生熟悉的软件的图标,各组根据将本组图标粘贴到对应的软件下面。

设计意图: 利用自主探究的理念,规定具体任务和解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巧妙游戏巩固今天学习的知识。 (五) 计算机工作原理

教师活动:介绍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 评价总结,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最后用1到2分钟时间与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课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呼应开始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出一个课后问题:如何配置一台经济实用的家庭电脑。下堂课分组展开讨论、研究,让研究再次深入。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回去后查找如何配置经济实用的家庭电脑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做到研究不止,追求可持续发展。

八、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充分考虑了学生学情,巧妙设计了几个比较好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将抽象的复杂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增大了课堂容量,因为本节课老师讲解少,主要任务是适时对学生加以组织调控,所以我留给了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第二个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感受到一种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获取心智的成功和喜悦。在一种"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氛围中,无形提升了信息素养。

存在的不足,在安装主机环节,我自认为安装口都是相对应的没有过多介绍,虽然小组在大家的帮助下都完成安装计算机的任务,但是有些小组在安装过程中是完全依靠其他小组完成的,自身对本环节的学习不够。其次我认为我的点评不到位。虽然表扬了前三名,但是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他们为什么装得比其他组快,快在哪里,另外我只想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从而忽略了一些细节,如只是强调让他们不要在带电状态下进行操作,不要随意插拔电源等,导致数据线插口有正反之分,插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强调的还是不到位。

河北大学计算机组成范文第2篇

按照教学大纲的设计, 这门课是专业基础课, 后面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嵌入式等都需要以此为基础。学生掌握这门课的程度, 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对操作系统等课程的理解, 对于深入理解日后需要学习的开发框架影响也非常巨大。

本人在教授本门课程的几年里, 同教授同样课程的老师进行了交流, 并研究了伯克利大学的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料, 总结了几点体会和经验。

1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要盛满学生“一杯水”, 自己需有“一桶水”。因此, 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教好这门课程, 必须对系统结构、数字逻辑、汇编等都有较深入的涉猎, 才能将课本内容讲活, 使学生容易理解。因此, 备课既要学习外国教材的先进之处, 也要认真学习国内几方面知识的经典材料。

2 合理裁剪原著教材, 弥补文化隔阂

讲课首先要精通教材原著, 但同时也要注意裁剪内容。课程教授的是MIPS汇编, 课本光盘提供的开发环境和实验都是基于linux的。这是很典型的国外国内国情不同造成的, 国外的学生很熟悉unix和linux环境,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汇编是很自然地事情。而国内学生特别是大一的学生接触更多的系统是windows, 所以多少会有点隔膜。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授课时强调了RISC和CISC的差异, 并花了较大时间块比较了MIPS汇编和大家熟悉的wintel下的汇编的差异, 使学生将目前正在学习的内容对应到日常接触的东西, 避免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疏离感, 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兴趣。同时, 没有采纳课本建议的MIPS模拟器, 而是选择了在windows下更容易使用的模拟器, 使学生基本感觉不到课程设置的环境差异, 很好的弥补了原著教学环境和国内教学环境的隔阂。

教材是国外经典教材, 但在教学中并没有死抱教材内容不放, 而是敢于质疑与分析, 大胆进行了裁剪和补充。在教学内容预设上, 既遵守教材, 也不应完全受教材所局限, 而是以教材章节为主要脉络, 视学科发展而动态选择教学内容。课程重理解和对全局的把握, 不在细节上死扣不放。重点让学生理解计算机软硬件界面的相关知识, 而与整体无关的一些内容, 比如MIPS汇编中的乘法、除法指令都简单介绍, 硬件描述语言等内容也被舍弃。总之内容要帮助学生理解全局, 而不是一味的在某个知识领域钻牛角尖。

课件使用了英文版, 但没有照搬国外的资料。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高级语言部分, 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舍弃,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实际组成, 则参考了一些资料, 增加了大量图文, 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并把授课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架起一道桥梁, 使学生深刻理解正在学习的内容的用处和位置。

3 讲课要注意节奏

教学效果除了和资料准备有关外, 和授课发挥也很有关, 有几点值得注意:

(1) 教师形象要平实。上课时穿着要整洁得体, 站位得当, 手势不宜过多, 切忌手舞足蹈, 身体来回晃动;注意不要长期停留在电脑旁, 注意适当在教室走动, 把握授课气氛。

(2) 讲课要全身心地投入。讲课时要思路清晰, 条理清楚, 表述正确, 语言生动, 轻重错落, 重点突出, 难点讲清, 深入浅出, 引人入胜;要熟记讲授内容、课件流程, 尽量少阅讲稿, 切忌照稿宣科。

(3) 注意学生反应。由于课本和课件都是英文版的, 讲授要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必要的时候要停下来介绍部分专业词汇, 或者做一点背景知识的介绍。

(4) 适当举例插花絮。讲课举例不可没有, 这是让抽象的课本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的利器, 它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 变得通俗易懂。上课偶然插点计算机历史方面的小花絮, 可激起学生兴趣。但要支持主题, 不得离题万里。

(5) 不放过对细节的学习。国外教材有很多做的很好的地方, 比如附录中的索引, 要注意教会学生注意使用。另外, 鼓励学生自己上网寻找伯克利相关资料进行学习,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搜索资料的能力。

4 结语

在《计算机组成与设计》教学工作中, 深深体会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成功, 不仅要有好的教材, 而且要有好的讲稿、好的课件和教师的出色讲授。做一个称职的大学专业课教师, 不仅要有任劳任怨, 乐于奉献, “燃烧自己, 照亮学生”的高度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爱岗精神, 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 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艺术。此外, 还要积极乐学, 与时俱进, 跟踪学科发展前沿, 不断地更新知识, 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适应时代发展, 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

摘要:作者结合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经历, 交流了在《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这种外文教材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可供其他专业教师同仁参考。

河北大学计算机组成范文第3篇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期时期内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建立增加值统计,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

2、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本期生产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只有进入了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

不能作为本期的工业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生产成果。

(2)最终成果的原则

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产品形态上看,体现在本期生产出的、已出售、可供出售和自产自用的产品和劳务上,不包括用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从价值形态上看,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因此,要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避免工业增加值计算结果出现偏差。

(3)市场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出厂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产品税或应得到的补贴,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和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不包括可扣除的增值税。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为了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3、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

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①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

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②工业中间投入

1〕工业中间投入的定义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2〕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必须是从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二是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三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的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分类

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的对象可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两部分。

a.中间物质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外购的各种物质产品的价值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用,包括外购的并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向外单位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加工费、修理费、仓储费等。

b.中间劳务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各种服务费用,这些费用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广告费、保险费、职工教育费、差旅费等。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厂、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类。

a.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资料可直接取自会计产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业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成本核算科目,则可从会计“生产成本”科目的供方发生额中,将属于直接材料消耗的项目汇总取得。

b.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保险费等。可从会计“制造费

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制造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出中间投入价值。

c.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运输费、修理费、物料消耗、递延费用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绿化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工会经费、财产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可从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管理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效益工资(指工效挂勾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财产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折旧费、税金(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上交给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定费用的办法倒算取得。

d.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运输费、包装费、办公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租赁费、展览费、保险费、广告费、差旅费等。可从会计“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产品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收入)。可根据会计“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

4〕工业中间投入的具体计算方法

a.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消耗的部分分别相加(中间物质消耗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

b.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如工资、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倒算法计算比较简便易行。

③本期应交增值税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1)销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2)出口退税:反映企业适用零税率的货物,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而收到退回的税款。

3)进项税额转出数:反映企业购进货物、在制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必须转出的进项税额。

4)进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5)减免税额:反映企业在报告期按国家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

6)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反映企业报告期内按国家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7)年初(末)未抵扣数:是指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才会出现未抵扣数,年初(末)未抵扣数必须小于等于零。

上述增值税计算公式中的项目均可以从会计的“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中的有关项目取得。

小规模纳税企业,不分列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其本期应交增值税直接以销售额乘以征收税率(6%)计算。

有出口退税的企业,如果出口退税出现跨的情况在计算出口退税时,应加以调整,按本年应得出口退税计算,调整后应交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本年销项税额×(现价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本年进项税额×(原材料消费总值/原材料购进总值-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河北大学计算机组成范文第4篇

近几年, 习近平主席提出发展全国足球运动,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全国各高校, 都在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 无论从学校的场地设施建设, 还是从学校的师资能力建设, 还是从学校足球运动活动的增多, 队伍的壮大, 都在落实国家的号召。新疆师范大学足球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 早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 新疆师范大学足球队就获得了全国冠军, 之后新疆师范大学的足球运动在全新疆自治区一直处于一个强者的地位。自治区大学生足球赛多次获得冠军, 新疆师范大学足球课程, 运动对建设也不断的更新, 近两年全国五人制足球比赛也炙手可热, 不断有新的队伍加入。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伍成立于2015年, 参加了全国五人制甲级联赛, 在2016-2016赛季获得了全国第七名, 顺利升入全国五人制超级联赛的行列。足球队的进步与球队的建设, 球员的发挥有很大联系, 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的运动员组成, 来分析球员的成分对足球运动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的2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数据统计法

通过球队运动员的球员的职务、民族等信息的统计总结分析, 为论文研究提供支撑。

2) 实地调查法

研究人员是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的教练组成员, 对训练队员年级等其他内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1、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成员的组成统计分析

本文经过调查得出: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24名主力成员中, 有2名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外援球员, 有18名是来自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生和其他公共学院的学生, 有4人是社会工作爱好足球, 并且球技好的球员, 在校生的18人中有大一新生有7人, 大二学生有5人, 大三学生4, 大四学生2人, 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的队伍中绝大多数是学校校内学生, 个别是已毕业的师范大学的学生, 还有两人是外国球员。

通过表1的数据得出, 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成员组成有体育学院本院学生、学校其他公共学院学生、社会球员、外国球员组成, 其中体育学院学生13人, 占所有球员人数的54.2%;学校其他公共学院学生球员5人, 占球员总数的20.8%, 主要集中在法学院的足球特招专业的学生;外国球员有2名, 占球员总人数的8.3%都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队球员;其他社会球员有4人, 占球员总人数的16.7%, 有一名新疆医科大学的医生, 也兼职球队的医生, 还有新疆师范大学已经毕业的原来新疆师范大学11人制足球队的毕业学生3名。

2、运动员的民族组成分析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足球队, 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吉尔吉斯族、其他民族等。通过表2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通过表2的数据得出, 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成员民族组成有维吾尔族14人, 占所有球员人数的58.3%;哈萨克族球员6人, 占球员总数的25%;汉族运动员1名, 占球员总人数的4.2%, 这名运动员是来自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二的一名学生;其他民族球员有3人, 占球员总人数的12.5%, 有1名柯尔克孜族球员, 有2名乌孜别克族球员。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共有50多个民族组成, 新疆师范大学的五人制足球对运动员也是多民族运动员组成, 维吾尔族运动员站主要部分, 其他运动员占一定比例, 为了更好的发展球队, 应该平衡各民族球员的比例, 也许会更有竞争力一些。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的成员组成, 得出以下结论: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 有18名本校学生组成, 有6名校外人员组成。采用校企结合的经营模式。

新疆师范大学五人制足球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足球队, 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吉尔吉斯族、其他民族等。维吾尔族运动员站主要部分, 其他运动员占一定比例, 为了更好的发展球队, 应该平衡各民族球员的比例, 也许会更有竞争力一些。

2、建议

建议球队相关部门在球队建设上引进外部球员发展球队, 在本校学生体系里选拔机制要健全, 球队的管理要加强。

河北大学计算机组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联动机制 大联动 小联动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很多论者提到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来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可以分为“大联动”机制和“小联动”机制两大类。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是指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一系统工程内各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性联动机制。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是指大学生就业工作这一系统工程中各元素内部需要建立的个体性联动机制。

作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项目《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编号:2009-JKGHAZ-0031)课题组成员,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的五大系统要素是政府、高校、学生、单位和市场,五大要素分别担负着治才、育才、成才、用才和导才的角色分工,其目标责任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这些[1]笔者已行文另述过)但这个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的实现,其途径之一就是系统要素都需要建立内部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即政府要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的联动机制,高校要建立“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的联动机制,学生要建立“奋发学习、个性成才、理智就业”的联动机制,单位要建立“联合培养、创新发展、推动就业”的联动机制,市场要建立“完善体制、优化配置、支导就业”的联动机制。只有各个要素建立促进就业的内部“小联动”机制,才能有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1 政府: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联动机制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政府需要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原因是:发展经济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才就业,大学生人才就业反过来可以推动经济更快发展;政府只有实施合理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济、行政、法律、社会等保障政策和优惠措施,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达到治理就业、促进发展的目标。

政府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联动机制来促进就业,一是可以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提高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二是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高校进行专业设置、教学研究方面的改革,支持社会用人单位接收更多的大学生人才、不断创新发展,支持发展大学生就业中介机构、信息市场的完善;三是可以完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有关就业的法律制度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措施激励政策,并加大实施力度;四是可以加强宏观调控,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吸引、调配和补充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引导市场发挥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的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五是可以加大政府治理就业的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导航作用。

政府治理就业,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重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政府精力要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大学生就业从根本上讲属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2]政府治理就业,一方面,政府要主动治理就业,充分发挥政府“掌舵”和“导航”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把就业责任全部下放。就业责任的层层下放,导致不少高校背负着沉重的就业指标包袱,将大量的精力和教育资源转投到学生就业上,以就业而不是育人为导向,以追求任务完成而不是素质提高为导向,主要的工作都围绕就业率这个“中心”,而偏离了“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宗旨。在这种指标化的管理方式之下,第一责任主体发生了位移,完成就业率的任务直接落到了各个院(系)的头上。这就容易导致了“被就业”现象的出现。[3]

2 高校:建立“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联动机制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高校需要建立“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原因是:根据国家社会需要、市场信息导向,设置特色专业进行招生和培养,有利于培养就业力强的大学生人才,有利于服务大学生就业;同时,精心培养学生,打造高校品牌,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打造服务平台,可以反过来促进高校特色专业的招生;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高校建立“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联动机制来促进就业,一是要根据市场导向、国家和社会需求,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要掌握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适应需求的通才;三是要主动建立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府合作或区域合作、行业合作机制,实现联合培养和“定制式”教学,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实现“产销对路”;四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使他们形成以正确的就业观,鼓励他们按照政府引导、适应市场调节而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五是强化“服务就业”意識,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多方提供就业信息和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把培养的人才推向社会使用。

从中外就业机制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启示,高校服务就业的主要内容是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服务。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类群: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和市场实际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4]

在就业指导服务方面,高校急需做的事有二。一是就业工作的方式要实现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变。要采取有特色的方式推荐学生,向用人单位进行深入宣传,让用人单位全面了解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另外在新的就业环境中,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朝南坐”的思想,要有“登门推销”的精神,走出校门,与更多的用人单位进行密切沟通,培育“顾客群体”,从而,在社会上建立起更为广泛的“学生销售网点”。[5]二是要建立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就业信息反馈系统是以就业人员就业后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分析、提取、加工,将处理后的信息提供给招生与人才培养部门,从而使学校的招生培养工作更适应社会变化及企业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招聘,折射出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和培养规格要求。二是毕业生对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不同反映将不同程度的改变培养与需求的原有关系,使它们之间的差距缩小或是扩大。”[6]

3 学生:建立“奋发学习、个性成长、理智就业”联动机制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学生要建立“奋发学习、个性成才、理智就业”的对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原因是:大学生必须成才,建立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才有社会价值,才能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大学生只有勤奋地全面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为成才、就业打下基础;大学生只有具有特殊本领、实践经验,才能更好的就业;大学生只有理智就业,才会促进终身学习、进一步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学生建立“奋发学习、个性成才、理智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就业,一是要勤奋学习,进入大学后不能放松甚至放纵自己,学习还是首要任务,创新无止境、学习无止境,终身学习才可能成才;二是要全面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各种相应能力,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竞争;三是要个性成才,多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使自己成为有专长爱好、特别技能和实践经验、创新精神的人,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四是要有服务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的成才观,成才也要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服务中进一步成才;五是要有诚信道德和团队精神,这是现代企业和社会非常看重的职业素质;六是要理智就业,有自主创业精神信念和非正规就业的心理准备,自主创业和非正规就业也是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理智就业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大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理智就业,可以包括:一是“适应角色转变,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动态全面的就业观”。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的想法。“失业,下岗,再就业”,这本身就是一个正常的良性循环过程,就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5]二是正确对待自主创业和非正规就业。《就业促进法》第一章第七条指出: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这显然是针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的。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打破“精英”光环的束缚,走进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现实中去,大学生的就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7]非正规性就业习惯上称之为“隐性就业”,它是指那些没有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的就业方式而获取工作机会的就业行为。这类就业主要包括自我雇佣、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等。其基本特征是就业的灵活性和低成本性(包括低组织成本、低人力资本、低管理成本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大批新型的非正规就业方式正在不断涌现,如自由职业者、网站管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公关公司、调查公司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处于一种无组织、无保障的状态,但与正规就业相比,拥有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工资报酬也不低。如今的非正规性就业领域拥有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职位,为大学生就业开拓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领域。[8]

4 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创新发展、推动就业”联动机制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单位(用人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培养、创新发展、推动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原因是:联合培养大学生人才,可以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推动单位创新发展的专需人才,从而推动就业;用人单位推动就业,多吸纳大学生人就业反过来可以促进单位的进一步创新发展;由此,单位创新发展的同时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有助于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培养大学生人才模式的探索。

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创新发展、推动就业”联动机制促进就业,一是可以支持和联合高校育才,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就业实习或创业见习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减短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适应期,有时可以发掘一些可塑之才留到单位;二是可以向高校订制人才,企业需要的特殊专业人才,可以与高校签订培养协议,学生成才后可直接到企业就业;三是为企业长远的创新发展考虑而养才,招聘高校优秀人才,并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四是个别企业要加快更新换代,多进人才,改变劳动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这是企业长久之计;五是企业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变化改进人才计划,影响就业市场变化。

联合高校培养人才,是为了单位的创新发展,所以企业在这方面必须增加主动性和敏感性。有的企业,技术暂时还算领先,技术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而且更新速度很快,不注意提前积累人才,则有可能在某一阶段技术会落后,会失去竞争实力。目前,国家政策在大力引导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推动大学生培养和就业工作。但根据笔者暑期带学生社会实践的观察看,很多企业主不了解这些政策,不愿接收学生见习,误解为已毕业学生上岗前的见习,觉得很耽误企业的时间,有的企业主则因学生见习生活补贴和学生安全问题等责任,更不愿接收学生见习。

创新发展与推动就业互相促进,其原因在于,“人才是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激励员工,控制人才流失。控制人才流失有许多途径,而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则是其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将会使就业市场分化更为明显,大学生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潜在能力和价值将得到认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优势将会突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将会有所缓解。”[9]

5 市场:建立“完善体制、优化配置、支导就业”联动机制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市场也需要建立“完善体制、优化配置、指导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原因在于:就业市场目前尚且不完善;完善市场体制,可以促进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指导就业、推动就业;推动就业、指导就业反过来会促进市场更加完善、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

市场建立“完善体制、优化配置、支导就业”聯动机制促进就业,一是要完善人才市场,除发挥传统的高校招聘会、企业招聘会、行业招聘会市场作用外,还要发挥就业中介机构提供的市场作用;二是真正发挥信息市场的作用,就业网络市场信息更新要快、要准、要实,以方便政府、高校、学生、单位之间的相互沟通;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交互作用,使市场真正起到基础性配置作用;四是市场作用的发挥,有时有缺陷、失灵现象,这需要政府调控。

完善就业市场体制,一是完善有形市场;二是完善无形市场。大学生有形市场主要是指各类招聘会、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等;大学生无形市场主要是指信息市场。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信息市场。有一种现象是,从表象上看,大学生找工作很难,甚至面临失业,而实际上,照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大学生人数还远远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此,有的认为“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有效实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择业信息的对接,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发送不畅通,信息发散不及时,影响了企业用人和大学生择业的效率。结果是,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大学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作。”因此,“应该建立科学的、高效率的信息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大学生、人才机构之间的信息网络,促进就业信息的充分对流。……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所和大学生同时构成一个就业信息流动机制,在这个流动机制中,不同的主体起着不同的作用。学校是信息中介、信息交换中心、发散中心、传递中心;企业和学生是需求信息发出中心;政府信息中心和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机构是信息接受和反馈中心;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应答。其中,学校和政府信息中心应该成为主要的骨干,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机构应该是政府信息中心的有益补充。”[10]

目前,大学生市场正在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对指导大学生就业影响较深。但市场还需要政府调控,“我们面对的最大现实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待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分割状态下的二元市场、欠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改善这样的现实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发挥政府的作用。因为,政府可以幫助市场作为:市场秩序需要政府维护,市场环境需要政府营造,市场体系需要政府健全,资源配置需要政府调控,分配不公需要政府调节,外部效应需要政府消除,就业市场需要政府规范。”[2]建立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正确处理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关系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市场配置,还是政府调控,都要围绕“建立统一市场”这个目标而发挥作用。在这个框架中,两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会发生碰撞。尽管有时两者也有摩擦、障碍,但也容易得到有效的解决。……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政府的职能是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而不是限制毕业生的人才流动。……消除政策障碍,打破地区壁垒,实现大学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11]

参考文献

[1] 程光耀,翟建伟.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大联动”[J].科技资讯,2010(36):229~231.

[2] 马书臣.“政府治理”理念与大学生就业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8,11:138~141.

[3] 李颖.从“被就业”看当前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完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43.

[4] 许小石.中外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43~53.

[5] 吴秋平,吴冬梅.从主客观两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09(8):191~192.

[6] 史贞军,闫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5):16~17.

[7] 张兴,范维.就业促进法视角下高校学生就业促进机制[J].理论观察,2008(3):101~102.

[8] 白苏娣.创新大学生就业机制[J].高校理论战线,2007,8:31~33.

[9] 崔玉隆,秦岭.《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机制完善的促进[J].市场论坛,2009(12):88~89.

[10] 曹玉玲,王曙光.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机制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12~113.

[11] 赵泽洪,廖敏.大学生就业中的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96~98.

河北大学计算机组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教学;改革

1、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部分院校还停留在黑板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容易遗忘,也很难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由于计算机软件版本的不断更新,新的操作方法和软件不断涌现,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題。缺乏改进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可能还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无法应对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

1.2教学内容落后

在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软件的更新替换速度越来越快,而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和大纲多年未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目前大多数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以Windows/office的教学为主,部分学校在此基础上开设了Visualbasic,C++等程序和语言,不过这些程序都比较陈旧,也多年未更新,脱离了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范围,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对能力。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本文主要针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计算机基础(二)》的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研究。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安排及考核方式等内容。

2.1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主要针对于我院4个系开设,分别为经管系、会计系、旅管系、文新系。该门课程原统一以Visualfoxpro程序设计为主,但根据各系各专业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及计算机考级需求,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将《计算机基础二》的教学针对不同系开设不同课程。针对会计系开设以access为主的课程,主要体现学生应用数据库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参加工作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的考试。针对经管系、旅管系、文新系开设以MS Office高级应用为主的课程,主要体现学生能够独立正确使用办公软件的高级技巧完成复杂办公业务问题的处理,同时也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的考试。

2.2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于2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改革:

2.2.1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为word、excel、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3个软件的高级应用技巧,从分析问题开始,能够利用3个软件完成办公业务的处理,侧重于学生的应用及设计思想。因此本门课程主要于案例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先对案例背景、特点、使用范围及需要使用的办公软件技巧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自由设计,完整最终效果。学生在设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由教师进行辅助解决。

2.2.2Access数据库技术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为access数据库的应用,主要使学生掌握access数据库对象的操作,并能熟练应用,为今后工作学生接触到的各类信息系统做准备,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为边讲边练,教师把新知识点讲授完成后,给学生大量的练习实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辅导解决。

2.3学时安排

《计算机基础(二)》是一门3学分的公共基础课,原学时安排为2学时理论(2学分)+2学时上机(1学分)。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将学时安排为1学时理论(1学分)+3学时上机(2学分)。因该门课为大班教学,理论课安排1名老师进行教授,上机课安排2名教师进行学生辅导。这样将原来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更改为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

2.4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而言,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2部分:日常教学项目考核(50%)+期末上机考核(50%)。日常教学项目: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针对本门课程3个软件设计了4个综合案例,分别为Word部分2个,excel部分1个,PowerPoint部分1个。这4个综合案例需要学生将每堂课上实例熟练练习掌握后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必须每堂课认真完成布置案例并熟练掌握。日常教学项目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本班授课进度及情况随堂安排考核。

期末上机考核:以全国计算机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题目为要求,采用机试闭卷,定于18周进行考试。

针对Access数据库课程而言,该门课程考核也分位2部分:日常教学项目考核(50%)+期末上机考核(50%)。日常教学项目根据教学进度,按章节知识点进行3次小测,将平时成绩提高,取消期中考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过程里,相关的教研组要不断的对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进而对其教学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这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相关的院校只有对这些工作进行相应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兴趣,进而能够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又好又快的进行操作,对我国社会型的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智.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探讨[J]. 长沙医学院学报,2008,02:65-67.

[2]黄霞.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4:59-61.

作者简介:丁爱芬(1985-),女,云南曲靖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周华君(1984-),男,湖北襄阳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算法设计,信息安全;边景芝(1985-),女,河北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马瑞英(1986-),女,云南宣威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上一篇:工作总结的格式要求范文下一篇: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