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范文

2024-04-05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范文第1篇

项事务的法治化建设水平还不高。为了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充分发挥法制对经济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大力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势在必行。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加强农村社会法治化建设呢?笔者结合西吉县的客观实际,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目前农村社会法治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

越级群体上访大幅度上升,弱势群体抗法等事件的发生,其直接原因是:城镇建设中,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安置任务加重,引发的矛盾纠纷增多;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短期受到影响,引发了一些纠纷;企业改革不彻底,不配套,职工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引发维权纠纷;农业结构调整中,盲目确定生产项目,扩大规摸,引发一些纠纷;城镇增加外来人口,城镇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引发诸多矛盾;突发事件引发新的矛盾产生。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法治化建设没有进入农村基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和行业的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一些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及时修改或废止。有的法律法规原则性强,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相当多的地方性法规没能体现出地方特色,条文比较粗疏,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特别是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涉及投融资体制、土地使用、产业调整、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㈡法制宣传教育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还有“死角”。仍有不少人对法律知之甚少,我行我素,甚至胡搅蛮缠,以身试法。如在西吉县的广大农村还普遍存在者“买卖婚姻”,因此而引发一些民事纠纷和恶性案件的发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制宣传教育滞后。

㈢“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依赖文件、政策及不同级别的指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随言出在有的地方根深蒂固。少数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缺乏,对农村依法治理重视不够,依法建设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习惯,未能有效发挥农村政法组织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功能作用也影响群众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

㈣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现象还严重存在。农村部分司法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导致矛盾化,群众抗拒执法,群体上访。许多地方、有的行业,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干部作风漂浮,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干群关系疏远,群众在评理无望的情况下,或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或是失去理智而违法从事。

㈤矛盾纠纷趋于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民间矛盾纠纷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其主体由公民同公民之间已逐步向公民同经济组织、企业、农村干部、政府及建设部门之间转化;内容由婚姻、家庭、邻里、继承等简单的涉及人身利益、财产利益方面的纠纷发展为经济合同、劳动保障、下岗就业、拆迁征地等社会问题;表现形式也由当事人之间向群众同集体、经济组织和建设部门之间的纠纷转变。这些矛盾纠纷调解难度大、易激化,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从源头上予以解决。

(六)农村司法组织机构的职能发挥不够。就西吉而言虽然自上而下相继设立了法治建设组织机构,如县有司法局、综治办,乡有司法所,村有治保委员会和治安联防大队等农村法治建设机构,但大多机构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形同虚设。同时,农村法制宣传、法学教育、原创:http:///法学研究、矛盾纠纷排查、刑释解教人员的接茬帮教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服务等职能均由农村司法行政机关承担,这是加强法治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实际中,人们对法治化建设的这些治本功能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低于治安、审判、检察等治标工作,法律宣传、法学研究和法律服务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也因其维护稳定的间接性而往往不被社会所重视。

二、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必须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要求,围绕经济建设的各项中心工

作,遵循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整体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地方立法、行政执法、普法教育、司法公正、法律监督等环节工作质量的同步提高,实现农村法制建设、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法治思想建设的同步加强,实现法律服务“软环境”和法律保障“硬环境”的同步优化,促进农村各地、各行业的建设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和农村法治化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必须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全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性。

践已经证明,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是相伴而行的,市场经济是一定意义上的法治经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去年,西吉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在全县掀起创新经济发展环境的新热潮,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法治化建设。目前西吉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四化建设等工作重点,涉及市场主体、市场行政、市场秩序、市场调控、市场保障等各个方面,这些必须依靠法律来规范。同时该县为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试点推行了“家庭代表制度”为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项改革决策需要在农村依法来确定和保证,各项发展决策需要在农村依法来维持和认可。因此,必须从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改革发展中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全局性、整体性和统一性,通过保障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在农村各行业、各部门的贯彻实施,确保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㈡以推进“四五”普法为切入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搞好法制宣传教育,是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只有深化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坚持把法律交给人民,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才能变成生动的法治实践。尤其对于农村,点多、线长、面广,农村群众必须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才能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其根本在于进行教育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一切法治活动都离不开人民。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尤其要对全体公民进行法制教育。而“四五”普法提出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转变,努力实现由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转变,不断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首先,要从建立和完善学法制度、健全制约措施入手,进一步强化农村干部的学法用法,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要从建设者入手,大力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执法水平。要探索建立农村干部的法律考核制度和领导干部执法实绩、守法情况考察考评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应该把农村干部学法、用法、执法、守法情况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严格考核。其次,要切实加强对全体公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通过提高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的才能保障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从前段时间全国防治“非典”的工作中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普及,保证了大中专院校正常上课、保证了建筑工地的有序建设,保证了民工的合理流动,使人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也是战胜“非典”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法律进万家”等活动,丰富农村法制宣传内容,活跃法制宣传形式,扩大法制宣传的覆盖面。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法律素质有较大提高,真正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懂得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第三,法制宣传教育,要持之以恒地抓。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治本育人的工作,是长期的任务,必须经常抓、抓经常,持之以恒,才能抓出成效。要加强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与农民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第四,宣传教育,要围绕大局抓。当前,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市场有关参与主体、行为、建设、经营方式等都能依法运行;宣传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法律法规,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步伐加快,并获得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宣传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使公民遵纪守法,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和有关民族宗教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得到有力加强。第五,法制宣传教育,要与道德建设一齐抓。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只有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使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才能加速推进农村法制化进程。

㈢加强依法行政,不断创新法治环境。依法行政既是现代法治社会政府建设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实施依法治国的主体工程。法律顾问是依法行政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府部门和执法单位要积极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团,农村中小企业要尽快健全和完善法律顾问机制。同时,还要注重切实改革、完善和加强农村执法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组织建设体系。根据党的十六大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改革,理顺各级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科学界定职权范围,逐步形成既有利于发挥整体执法效能,又体现权力制衡的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配套制度和措施。重点实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错案追究制和部门执法公示制度等,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要在各级国家机关推行部门普法执法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定期检查考核,做到执法主体明确,目标责任到位,保证措施落实。

三是强化执法监督,完善执法监督建设机制。要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优化执法环境。要加强对各地、各行业审批权、许可权、处罚权、司法权、裁决权、国家财产财务建设权等公共权力行使的监督,强化对重大事项的听证监督和重大案件的个案监督。把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监督力度,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

此外,加强农村依法行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强化各项建设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改善行政执法活动,确保各项行政建设工作的合法性。行政执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乡村、社区都应围绕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加强廉政建设,依法建立健全政(企)务公开、村务公开、执法检查、复议应诉等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㈣强化农村基础工作,加大农村依法治理的治本功效。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的今天,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法治化建设的治本功能日益显现。因此,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农村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这项中心任务,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职能,发掘潜力。当前,要加大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要针对国家建设征地拆迁、职工安置、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律师、公证、人民调解、接茬帮教等职能,依法整治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竭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农村司法行政机构承担着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禁毒等多项职能,是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协调和建设机构。各级领导干部已经从“司法所忙起来、农村干部静下来”中体会到了法治化建设对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对农村司法所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西吉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不断加强农村司法机构建设,给乡镇司法服务所增加了编制和人员,配备了专用摩托等交通工具,有力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各行政村治保委员会和治安联防大队的各项工作制度,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做到了责任到村、到组、到人,从而使全县司法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确保了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农村各项经济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当然,加大法治化建设的治本功效,还需各级党委、政府的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农村司法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只有农村基础工作的不断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才有保障。

㈤坚持建设教育与清理整顿一齐抓,努力提高司法、执法和法律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的执法、公正的司法、优质的法律服务靠的是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法治队伍建设。一要对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队伍进行清理整顿。要加强素质培训,加大业绩考核,对政治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的人员要予以清退。对徇私枉法、执法不严、知法犯法的违纪人员要依法惩处,保持执法、司法队伍的纯洁性。特别是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执法工作由临时或辅助性人员来做。这些人员文比素质较低、业务能力较差,严重地影响着农村执法效果,影响着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因此,应该依法停止合同工、临时工从事执法活动。二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对执法、司法人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录用、晋升、辞退和综合法律考评、持证上岗等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循环机制,以高素质的建设队伍促进农村高水平的法治化建设。三要加快法学教育发展步伐,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改善农村执法、司法、法律服务队伍中专门人才构成偏低的状况。

(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农村各项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加强农村法治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要继续夯实农村基础,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丰富载体,开辟新途径,在农村大力推广“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原创:http:///民主建设”的经验,推进农村建设的民主化、法治化。要以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重点,抓好农村行业部门的依法治理,带动农村法治化建设工作的纵深化发展。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选准工作切人点,全方位推进农村依法治理上层次、上规模。要紧紧围绕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综合治理与单项治理相结合,依法集中整治,切实增强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社会效益。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范文第2篇

——赫文功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农村安定和谐的有效途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结合我国农村当前的实际,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充分反映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 紧抓基层党风廉政教育

农村基层反腐倡廉教育,需要与巩固和扩大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进程相适应。把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政策法规和党纪条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做到经常抓、反复抓。教育的内容可以结合本地一段时期内存在的问题,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积极探索教育的新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适应农村特点,编写简易读本,制作教育课件,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的作用。坚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群众观念、

法纪观念和廉洁奉公意识,激励党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保持先进性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农村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要注重生动性,增强吸引力。下大力气抓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通过举办民主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增强教育工作者的说服力,对农村干部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把农村基层民主纳入法制的轨道,深入到农村街、村、田间一线,宣传反腐倡廉形势、党纪法规知识和村级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要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勤俭廉洁,带头遵纪守法,树立起廉荣腐耻观,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立健全基层党风廉政制度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以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为重点,切实抓好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各项制度,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农村党员干部行为,逐步形成“有章办事”、“按章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健全乡镇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落实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基层财务制度,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办法,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

完善农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推行村党支部选举的“两推一选”办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健全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乡镇政权机关和基层站所要以公正、便民和廉政、勤政为基本要求,利用方便快捷的形式,重点公开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乡

镇要把贯彻落实村务公开制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乡镇、村党组织的工作事项,除国家机密外,都要向党员和农民群众公开。

三、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监督作用,基层干部才不敢放松、懈怠,才能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农村民主,强化民主监督,真正使人民群众参与管理集体事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围绕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农村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在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监督考核上下功夫。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工作。认真开展对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站所、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视和用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对乡镇、村干部的监督考核与群众的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上面有组织检查考核、下面有群众评议监督的工作机制。

四、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坚持纠建并举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收集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密切注意动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反映属实的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必须及时、严肃查处农村干部中各种违纪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权益的案件。

当前,力求重点查处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支农资金和征地补偿费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

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案件,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案件等。着力解决极少数农村干部不严格按法律和政策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形象不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及时采取组织处理措施。

五、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继续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抓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

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坚决制止在农民建房、用电用水和务工经商等方面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制止违反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和乡镇、村级组织、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规定的行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管,坚决纠正农村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解决在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管理和使用中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资和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行为。

六、加强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组织领导

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县委是关键,乡镇是基础,主要领导要敢抓真管,认真负责,对重大问题亲自过问,一抓到底。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县市党委和政府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抓住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

究提出具体措施,加强工作指导。乡镇党委和政府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抓好自身和村级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范文第3篇

1.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指导,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为重点,加强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培训资金投入,强化职业技能鉴定,不断创新培训模式,着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在现有培训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培训规模。争取培训人数逐步增长,争取2011年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人数达到10000人次,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30%以上,每个农户有一个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1—2项实用技术,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有明显提高,促进贫困农户摆脱贫困。

3.突出培训重点,抓好返乡人员技能培训。抓住劳务培训的黄金时期,利用农民工返乡之际,依托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精心安排,及早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发挥示范乡镇、村和星级劳务输出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大力开展“百日农民工培训行动”,重点开展市场需求的工种培训,切实提高输转就业质量。同时,支持返乡创业,对返乡创业者开展培训。根据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的要求,我们将大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对有创业愿望的返乡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不断增强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扩大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的。

4.加强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统筹规划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范文第4篇

国家一直以来也是非常重视新疆文化方面的建设的。在这样一个民族多样, 文化复杂的地区, 文化建设无疑是更为有效的一种软实力建设。改革开放后,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新疆的文化事业。国家“六五”期间对新疆文化建设共投入6731万元用于文化建设;在“七五”期间, 平均每年投入800万元, 建设很多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

可以看到对于文化建设的努力是非常大的, 但是由于新疆文化建设的底子非常薄弱, 因此相对而言仍然存在有不足的地方。目前新疆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方面的欠缺。没有真正重视农村的精神面貌, 农民的精神文化诉求、思想道德、思维模式方面的建设, 只是重表面轻核心的面子工程是不会实现真正的文化建设的效果的。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新疆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对于新疆目前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们可以评价为, 进步和努力的确是很大的, 但是还是缺陷很多, 文化建设的工作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二、加强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文化本身具有规范的功能。为了维护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秩序而产生的文化主要伦理制度、政治制度等, 都是规范人们行为、保障社会正常生存和持续而形成的文化现象。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社会越复杂, 此种社会性需求也就越多, 社会公正的需求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方面。因此, 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能够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加有序的互动、交往与发展。

(二) 具有整合社会的作用

文化具有整合的功能。整合是文化一种重要功能。它是使文化的各部分整合为结构紧密、彼此关联的文化整体的过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益于促进社会的整合, 在新疆这样一个相对敏感的地区, 社会的稳定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三) 具有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文化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 即凝聚本国、本民族或本族群, 共同发展。二是对外, 即团结紧密, 一致对外。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在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新疆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新疆能够更加稳定, 作为一个资源大省, 它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稳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有凝聚力。因此一定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建设, 发挥文化凝聚力的作用。团结一致, 阻碍三股势力的离间活动, 促进新疆稳定快速和谐的发展。

(四) 有促进文化适应的功能

中国社会的发展处在一个转型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文化的适应是非常关键的, 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有序团结的发展。对于新疆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民族性的地方, 通过文化的作用来促进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有效的进行时非常重要的。中国发展的转型在新疆这样的地方要尤为慎重, 因此, 先以文化作为软实力进行攻坚, 对于后续大规模的改革, 对于社会能够成功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 在经济上予以绝对的扶持

只有经济上给予大量的支持与扶持,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跟上。对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重点着眼于村这一级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保证村中能够传达文化精神, 保证村中的文化组织不能荒废, 经常举办文化活动, 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必须从实现、维护和保障各族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出发, 将其纳入公益事业的范畴, 由政府予以保障。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维护边疆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

(二) 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加快实施文化立法项目, 并确保政策能被完整的落实与贯彻

要为新疆农村文化建设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来解决新疆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快实施文化立法工作, 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其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三) 鼓励民众参与文化建设, 加大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力度,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实行文化对口援疆项目, 内地高等艺术院校对口支援新疆艺术院校, 并为我区定向委培文化艺术人才, 切实加大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的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队伍。要建立健全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 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注重发挥民间的力量, 培养民众的兴趣爱好, 让更广大的人们都能参与到新疆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注重保护新疆传统民族文化, 并将它发扬光大, 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摘要: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 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发挥文化的功能性作用, 塑造良好的价值伦理观念、规范社会秩序、整合社会力量, 加强团结, 凝聚人心、在社会转型中促进文化适应, 加强心理需要, 进而促进新疆地区系农村的建设,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证新疆社会稳定有序。

关键词:新疆,农村文化建设,意义,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上半月刊) , 2006 (06) .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范文第5篇

1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对保护农村环境的意义

一方面, 加强环境法治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与优化, 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助推农村可持续发展。环境法治建设有助于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的粗放型模式, 实现清洁生产, 在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农村环境, 保障农村经济发展。这不但符合农村长远利益、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还与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相符, 基于该指导思想进行环境立法, 能使农村农业生产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等更满足农村环境保护需要。另一方面, 促进农村发展的法治化。农村环境法治隶属于农村法治范畴, 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实际上也在促进农村法治建设, 推动法治化发展[1]。同时, 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过程是提高立法质量的过程、提高执法水平的过程。在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过程中, 法律宣传以及法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农村人民的环境法治意识、保护意识, 还能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公民的义务与权利, 这就为农村的法治发展营造良好法律氛围, 减少农村法治阻力, 在有效保护农村环境的同时转变整个农村社会的法治面貌。

2通过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有效保护农村环境的路径

2.1修改法律法规, 填补农村环境立法空白

自国家颁布实施《环境保护法》以来, 尽管它在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发挥良好作用, 但在实施《环境保护法》时, 农村生态环境依旧遭受严重破坏, 化肥、农药、地膜等污染非常严重, 耕地、森林以及水资源等被破坏、浪费,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未有所缓解, 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说明该法律有对农村环境治理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 应在不改变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前提下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 填补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空白[2]。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务必要依据可持续发展要求, 协调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平衡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一步明确环境违法者必须承担的责任, 在义务与权利层面限定责任、明确权责, 促使《环境保护法》更有利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执行。与此同时, 快速制定并健全有关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的环境标准, 包括农村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标准、农村饮水安全标准等, 并在《城乡规划法》的指导下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农村农业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 并在实施这些规划的过程中按照实际情况的改变而及时调整。

2.2加强法治教育, 提高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农村人口的比重较大, 农民是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保护农村环境最主要的参与者, 其环境保护法治意识的高低和整个农村环境的优劣有直接关系[3]。所以各地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环境法治教育, 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包括:深入开展农村地区环境国情教育、国策教育;加大宣传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力度, 将环境保护法治知识普及给公众;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 巩固他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培训农民掌握生态技能, 提高他们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能力, 致力于营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舆论氛围、条件, 最大限度调动农民与农村民间团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动参与保护农村环境的积极性, 增强全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 为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提供良好群众基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不但要让公众形成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还要形成并推广农村环保文化。当然, 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不仅公众要增强法治意识, 形成环保意识, 还要培育并不断推广环保文化。在培育农村环保文化时, 应在环保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上下功夫, 培养农民形成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包括:追求天然、绿色食品;讲究生活用品的低污染、低辐射, 讲究交通工具的低排放、低消耗等。只要人人都时时刻刻注意保护环境, 就能逐步形成整个农村社会的环保文化氛围。

2.3增大决策力, 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较城市而言, 农村环保职责更为复杂, 因为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联系密切, 且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对资源有很强的依附性, 怎样分配环保职责也更加复杂, 要求环保部门全面负责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 形成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综合决策机制, 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环保部门应发挥出自己生态保护的职能、作用, 行使自己在环境保护领域对于专项环境问题的决策权, 拟定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标准, 并制定防治规划, 从环境保护角度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标准;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在制定农村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时, 必须严格执行环保部门的标准、规划。环保部门应主动和卫生部门合作, 联合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为实现环保部门在农村环境法治建设中的任务与规划, 水利部门也要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及时监测饮用水源。在农村环境法治建设中, 环保部门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其各项决策应得到其他相关部门的认可, 各个部门统一决策,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农村环境。

2.4加强执法监管,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在宪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的指导下, 必须改变过去的交叉执法, 合理分配执法权, 设置农村环境执法单位, 加强执法监管。一是加大对具体的环境保护制度、政策及法规的研究与执行力度。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细化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下游对上游、受益区对受损区、开发区对保护区等的生态补偿措施;重视预测、评价对农村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的环境影响, 实施项目建设与资源开发准入制度, 有可能破坏环境的、与条件不符的项目不允许建设;全面落实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 公布评价结果, 促使地方政府大力改善农村环境。二是加大建设农村基层环境保护机构及队伍的力度。完善乡镇环境保护机构, 赋予其对应的权限、职责, 提高其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 从而提高监管农村环境法治建设、保护农村环境的水平;加强环保、林业以及农业等部门的合作, 加强对农村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检查、监管, 重点查处对农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有危害的环境问题, 依法追究责任。另外, 依据《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监测, 完善项目环境管理制度, 大力建设农村环境法治建设能力、环境保护能力, 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结束语

农业生产过度依赖资源, 农村环境问题严重阻碍建设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只是农村环境法治建设是系统性工程, 在治理农村环境时必须立足农村实际, 充分认识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并探索更多加强环境法治建设的路径, 有效保护农村环境, 助推农村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走向法治化道路。

摘要:整治农村环境, 防治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污染, 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保证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也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助推法治建设的今天, 依托法律治理农村环境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接下来就对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意义及路径进行探讨, 以便有效保护农村环境。

关键词:环境法治建设,农村环境问题,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蓝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探析[J].法制博览, 2016 (07) :268.

[2] 柏申.试探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28) :1-2.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范文第6篇

党的十八大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实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标, 必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必须有着合理的年龄结构, 否则就会“青黄不接”、就会“有心无力, 服务乏人”。

但是, 实际调研中发现, 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中, 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非常难, 发展年轻党员更难!笔者所在村子, 党员严重老化, 50岁的党员就算是年轻的了, 2004年以后再也没有发展过党员。党员队伍的老化, 使农村党组织的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制约了农村快速向前发展。

2 谁来服务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首先要解决“谁来服务”的问题。这里我们不是忽视年老党员在基层的作用, 他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 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高;但是, 不可忽视一个客观自然规律, 老年人精力、体能、创新意识相较于年轻人有所欠缺, 其知识架构也相较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党章里也明确规定, 党要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因此我们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着力关注党员年轻化的问题, 把有志于党的事业、年富力强的、有干劲的、有知识的、热心公共事务的、乐于服务群众的“新鲜血液”发展加入党组织, 同时发挥好老党员传帮带的作用, 实现党组织年龄结构优化, 更好地服务三农,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3 如何实现

3.1 建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人才库, 着力解决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村党支部要重点从致富能人、技能人才、骨干力量、基层干部中发展积极分子, 不能受宗族、派性、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要大胆培养和启用优秀青年, 尽量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遇。上级党组织要创新入党培训机制, 采取“流动课堂”、“基地课堂”、“空中课堂”等多种灵活方式开展党员培训工作, 学习内容上, 突出“实际、实用、实效”, 坚持党的基本知识、政治理论、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并重;同时, 不能放松入党责任制管理, 严把入口, 确保党的纯洁性。

3.2 提高农村基层党务人员待遇, 吸引年轻人投身基层党务工作

在《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特别指出“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书记、专职党务工作者报酬待遇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使他们工作有待遇、干好有发展、退后有保障。”通过调研发现, 农村专职党务工作者待遇偏低, 这主要不是财政问题, 而是认识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 农村党务工作被视作是少数热心党员兼职从事的简单事务, 工作内容少, 要求不高, 因而只需要支付较少的津贴即可。这种认识非常片面, 也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工作强度、工作难度提高的现实不相符, 必须改变。要提高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水平, 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年轻化、学历高的专职党务工作者, 也就需要给他们提供合理的工资待遇, 而非兼职的津贴补助, 这样才能吸引农村年轻人投身于此。

3.3 畅通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造血”机能, 放宽党员发展名额限制

在调研中发现, 由于各种原因, 农村基层党员发展名额受到种种限制, 这不仅与“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我党发展党员宗旨不相符合, 也堵塞了农村党支部内部“造血”机能的发挥。农村党支部的现实是老龄化严重, 如果继续按照党员发展名额的“规定”进行党员年轻化工作, 那么一方面会影响到年轻人的入党积极性———“符合条件, 没名额, 娃等几年吧!”这种说辞, 会给年轻入党积极分子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 受到发展名额限制, 党支部年轻化进程遥遥无期, 现在的年轻人到那时还是“年轻人”么?因此, 在严格组织考察、发展程序条件下, 我们应当把发展党员名额向农村基层倾斜, 充分发挥内部“造血”机能, 实现农村党组织年轻化建设, 实现农村党组织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提高农村党组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

摘要:基层“三农”工作者必须习惯于用农民的思维方式和农民的时间观念去开展工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接好地气, 真正的融入农民, 把我们的扶贫攻坚工作做实做成。作为第一书记, 一定要从感性到理性去看农村去看农民, 首先要掌握做农村工作、与农民沟通的方法, 真正融入农村, 成为农民;还要做好调研工作, 实事求是地了解将要工作的这方水土;更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工作切入点, 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局面。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三农工作、做好扶贫工作、做好第一书记。前李家沟村基层党支部很久没有新鲜血液注入, 党员严重老化, 50岁的党员就算是年轻的了, 2004年以后再也没有发展过党员。

上一篇:假期社会实践日记范文下一篇:精品手机销售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