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新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新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 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乃至公共文化事业能级的提升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不仅时机绝佳,而且意义深远。

一、《公共图书馆法》颁布的意义何在?

作为我国首部图书馆专业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公共图书馆领域本身。当前世界各国图书馆均面临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严峻挑战,不少国家和地区大幅削减图书馆经费,对公共图书馆是否应提供免费公益性服务提出质疑,有些国家及地区干脆关闭了图书馆设施。与此相反,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图书馆事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1979—2015年,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16.6%)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9.6%)。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二、《公共图书馆法》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什么?

(一)开拓了图书馆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等一系列条款,为图书馆利用现代技术武装自己、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图书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规模发展与服务品质提升。

国际经验表明,图书馆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图书馆事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韩国1963年《图书馆法》的颁布极大地刺激了本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全国新馆数量从1963年的445家猛增到1964年的1171家,全国图书馆馆员总数从1986年的7231人发展到1987年的13844人。我国图书馆事业正面临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以后,不仅会带来图书馆规模的发展,而且会有一个明显的质的提升。

(三)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在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以法的形式固化了下来。

《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指出,图书馆除了借阅、查询等服务以外,还具备“开展公益性讲座、閱读推广、培训展览等服务”等多种功能,“公休日应当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当有开放时间”“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则体现了时代对图书馆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明确要求。

三、为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怎么做?

(一)宣传学习《公共图书馆法》,在“学”字上下功夫。

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优势。明确规定出版机构要向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缴送正式出版物,其意义在于增强省级图书馆传承本地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转型。业界人士不仅要深刻理解广泛宣传新法颁布的意义,并且要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

(二)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在“用”字上求实效。

一是提升免费服务的内涵。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讲座、培训和展览的层次越来越高,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克服免费服务水平不够、质量下降等问题,着力提升免费服务的层次。

二是做好出版物缴送的后续服务。尤其对于正式出版的电子、视听以及其他介质的图书,不仅要做好收藏保管,而且要落实后续服务的环境和手段。

三是做实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联合服务。目前,全国范围内图书馆中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数字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各馆之间,馆内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将开展联合服务落在实处,注重实效。

(三)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在“质”字上做文章。

国际图书馆界正在面临转型,图书馆服务方式从图书借阅向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发展,将更加注重读者阅读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多元素养的提高;图书馆空间设置从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发展,将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向社会共建发展,将更加注重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图书馆发展。因此,本着“以人为本,准求卓越”的态度,在努力做好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质”上做文章,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服务的宗旨。

四、总结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使命追求。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在业务建设上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公共服务上与美好生活需求同步适应,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新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历史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历史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和水平,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不断地灌输相关的历史知识,导致很多初中学生认为历史学科的学习枯燥且冗长,从而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内容十分繁多,在目前的初中历史学科中,有大量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掌握的。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负面情绪。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1.注重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把握教材全局的思维能力

要想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禁锢,善于在教材中进行有效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相关的历史结构、知识点、主题等知识。比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政权分立与民族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好相关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把握好中国历史的整体部分,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2.正确解读教材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本身就有学习体系,教师需要注重不断地给学生传授历史学习的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比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可以理清楚相关的知识点,针对新文化运动的时间、背景、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和意义进行准确的解读,让学生通过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来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教材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让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双向发展。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習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3.巧妙结合各种记忆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本身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在实际的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了解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历史知识的记忆并不是没有规律和技巧的,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记忆的整体性。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战争时间、名称、条约和赔款内容的知识 ,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 利用顺口溜和联想记忆法等不断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关的技巧,更好地牢记相关知识,不断地吸收历史知识,有策略地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

总之,初中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系统丰富的重要时期,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身要注重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秋晓.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亚太教育,2016(20):152.

[2]安静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07.

[3]李悦鹏.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08(3):59.

新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就业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直接目标的教育,在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了使中职生能够顺利就业,且在今后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发展和提升,作为从事中职教育的一名教师,在面向即将步入实习工作岗位的毕业班学生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方面,更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生活,使学生在校就锻炼成为具备扎实技能,厚重人文底蕴,德技双修的现代职业人,为其步入实习岗位,步入社会在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就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就来简述一下,在教育一线,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的进行毕业班管理的。

一、班级文化浸润企业文化,打造班级灵魂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也是如此。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品格,是每个班级特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情感,甚至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毕业班的学生在不久后就要走向实习工作岗位,与之在高一、付出高二注重养成教育,专业的规范与专业的认同相比较,中职毕业班的班级文化建设便要更加密切的对接企业文化,广泛了解市场文化,与市场文化融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做好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于是我们为班级打造魅力形象,旨在通过一种具体的形象可触摸的形象传递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首先让班级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教育学生的平台,让班级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染。

二、班级制度与企业制度相结合,做到“小班级大管理”

众所周知,相对于普教而言,职业学校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经营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面对毕业班学生,学校和老师是否在校期间,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对于步入实习岗位和踏入职场大门的学生们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培养锻炼夯实学生们的职业素养,我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毕业班班级管理的理念,学习和借鉴职业教育的同仁中,关于“模拟公司制”的班级管理模式,把班级作为公司运作,调动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使他们认识企业的模式,转变观念,融入社会,做到与企业生活“零对接”,力争让学生们在毕业班的生活中就能够感受企业氛围,得到职场体验。

三、以就业为目标,设计开展毕业班的班级活动

活动载体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其主要特点就体现在动手“做”,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亲身体验生活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社会与职业的完整认识,在活动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面对毕业班的学生时,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开展“职业化”的教育,有意识地设计、组织各种活动,将职业指导思想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得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其在不久的将来步入社会的舞台时能夠迅速适应,谋求发展。

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主题教育课、主题班会、社会与职业考察实践活动、生涯访谈活动、校园慈善拍卖活动、校园模拟招聘会、校园创业模拟活动等。活动内容可以分为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视礼仪修养,做好求职准备

毕业班的学生,即将步入实习工作岗位,岗位要求必然与学校有很大区别。首先表现在对社交礼仪上,一个职业人,其礼仪是修养的水平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其在职业生涯中的能力发挥与个人发展。通过礼仪讲座和培训,塑造良好形象。重点内容有:容貌、服饰、仪态。社交礼仪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称呼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用餐礼仪、电梯礼仪、电话礼仪、接待礼仪、拜访礼仪等非常实用的社交礼仪。

(二)组织职业或社会考察,在活动中渗透职业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

职业考察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及未来职业选择、训练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组织模拟面试会,校园拍卖会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求职能力

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处于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生该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呢?一般来说,中职生在就业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心理准备、信息准备、求职能力准备。学生需要学习搜集、梳理就业信息,学习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和生涯设计;指导学生了解求职程序、求职渠道,学习如何通过简历、求职信来展示自己,学习与面试官沟通的技巧等,逐步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生涯设计能力。 于是我尝试通过组织模拟招聘会、慈善拍卖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

四、以就业为导向,调适好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毕业生已成为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很难成功的。由于中职毕业生年龄偏小,身心发展不够成熟, 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困扰, 以至于影响他们顺利就业。如何调适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首先在大多数中职毕业生择业时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自卑心理。大多数中职生都经历过中考的失败,有的在中学阶段就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差生,他们认为上中职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他们往往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大学生。加上近几年来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甚至歧视,使得中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这些更加剧了中职毕业生的自卑情绪,致使他们对前途担忧,缺乏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竞争机会前顾虑重重,生怕失败。由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就会更没勇气去接受挑战和面对落选。这种情绪状态会使中职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针对这种心理,我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学会积极自我暗示,悦纳自我成就自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以上就是我在自己中职毕业班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探索的一些做法与心得。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探索和不断实践。

新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谈谈校企合作订单班班级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对接研究之物质文化建设对接问题。

一、企业物质文化的研究范畴

企业物质文化也叫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是指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相对核心层而言,它容易看见、容易改变,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优秀的组织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组织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企业物质文化即企业内部环境的物质因素,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与支撑,也是企业发展成果的表现与载体,欲培养合格的企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首先适应企业的物质文化即环境氛围建设。目前,企业环境分析论将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

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2.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产品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以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为导向进行订单班物质文化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教育首先要以企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及环境氛围为导向,课题研究小组基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北京现代职业技術学院现有的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订单班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研究为基点,进行了如下研究:

1.以企业生产模式为导向调整订单班学生的学习方法

面向企业产品,调研分析企业产品生产环节、成果与生产模式。例如,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厂不断提高与整合生产结构。按期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实施“清洁”生产。以其为导向,课题小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研究:

(1)不断提高与调整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成果即为其生产的“产品”,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强调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及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不断提高与调整相应的学习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展示学习成果,如各课程作业或实训加工的零件等,并评分定级。

(2)不断提高班级班委成员领导结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级班委成员领导结构及学生组成即为该班级的生产结构,适时合理地调整班委成员,辞退不合格的班委,保障班级工作顺利、高质的开展。

2.以企业生产、生活环境为导向,设置订单班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厂加强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杜绝跑、冒、滴、漏,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能源,提高原料、能源利用率,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以此为导向,我们的订单班环境建设应着重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班级和宿舍公共设施及教学物品维护工作。班级公共设施及教学物品应有专人维护,个人桌椅及宿舍床品维护责任到个人,维护环境卫生、整洁规范内务。

(2)开展班级环保工作。班级可设有废品回收站,例如对矿泉水瓶、废纸等进行回收;也可开展图书角等活动,整合资源,让每位同学将自己读过的比较好的书拿到图书角给其他同学分享。

(3)开展班级板报、宣传标语、班级形象策划工作。公司的商标、产品包装也属于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作为订单班建设则可以班级板报、宣传标语、班级形象策划研究为对接点。板报设计应立足于订单班的班级特点及所学专业,着力于班级文化的系统性,打造个性鲜明并符合学院要求的板报及宣传标语。班级日常形象及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时的形象应体现订单班特点,并做到合理、规范、系统。

三、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以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恩布拉科雪花压缩机订单班为切入点,课题小组得出以下订单班物质文化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对接方案:

第一,鼓励学生摒弃落后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究新的适应不同学习阶段及学习内容的方式方法,以对接企业按期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实施清洁生产的生产模式。

第二,适时调整班级班委成员,合理整合班级领导结构,以此对接企业不断提高与整合生产结构的发展模式。

第三,开展班级和宿舍公共设施及教学物品维护工作,使学生提前适应未来企业加强设备管理,维护良好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模式。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开展环保及资源整合相关的活动,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现代企业的环保需求。

第五,将企业的形象设计、广告宣传活动转换至订单班的板报、标语宣传及各类活动的形象设计中,立足于订单班的班级特点及所学专业,着力于班级文化的系统性,完成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形象设计与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模式的对接。

(作者单位: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新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出发,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出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相关性分析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NG Ru-qiong,WANG Yong-gui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Key words:cultural consumption; cultural industry; correlation analysis

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最终环节和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文化消费对于拉动文化生产、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①。一般可以按照消费品的表现形态、消费阶层、消费性质和消费方式等不同标准对文化消费进行分类,本文所说的文化消费涉及居民在健身娱乐、教育、图书、电影、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消费。借鉴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主要依据消费目的和性质把文化消费划分为文化娱乐消费和教育消费。

一、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

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与此相应,居民的消费范围也不断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提升传统物质消费层次和改善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正迅速增加。

(一) 文化消费的总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对旅游、教育、娱乐休闲等文化消费的需求显著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 280元上升到10 493元②,而恩格尔系数却由0.394下降到了0.367,伴随而来的是:城镇居民消费领域的持续扩大与消费热点的不断更迭。结果,大部分城镇居民已开始由传统的、以实物消费为主导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特别是文化消费)并重”转变。从城镇居民主要消费支出数据来看,尽管各类消费性支出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却更为明显。例如,从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增长来看,在2005年,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已经是1995年的3.5倍,增长速度仅次于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明显高于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与服务以及居住方面的支出增长。同时,文化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已经从1995年的8.8%增长到2005年的13.8%(在2002年曾到达15.0%),已经超过“衣着”而上升到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

(二) 文化消费的结构分析

按照不同的消费目的和性质,可以把文化消费区分为趋于“休闲”倾向的文化娱乐消费和趋于“学习”倾向的教育消费。其中,前者主要包含文化娱乐用品及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后者则主要包括学杂费、教材和托幼费等项目。在文化消费整体快速增长的趋势下,这两部分文化消费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消费依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需求出现了三大转型,即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从标准化转向个性化以及从单一性转向多元性③,并由此引发了教育支出的大幅度增长。但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值依然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速度已逐年趋缓,并且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将逐渐趋于理性。在经历了盲目、非理性的扩张之后,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负担率已经很高。而与此同时,高校扩招、社会对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以及我国人才消费及评价的理性回归,使得高学历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相关性有所降低,高额的教育消费支出并没有完全满足人们的效用预期。因此,合理定位的、与自身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消费,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2.文化娱乐消费稳步上升。城镇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不但在绝对值上逐年增长,而且在文化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与教育消费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随着多媒体、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兴起,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并进而引发了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从而大大刺激了城镇居民对手机、MP3、PSP和数码相机等文化娱乐用品的需求。同时,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功能的换代升级,通信运营商与SP和CP提供的彩铃、图片、报刊杂志订阅等无线增值服务与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视频音乐下载服务等,也大大拓展了文化消费的内容范围。此外,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规划之中,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新建了一大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场所、文化馆和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从而拓展了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渠道和途径。

二、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剖析

实际上,文化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有学者研究表明消费者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最强(雷五明,1993);还有学者认为,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 文化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素质、文化生产的状况、社会时尚和宏观消费环境等(李金蓉,2001)。下面将重点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总体生活水平、收入的相关弹性和其他消费热点以及文化产品供给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总体生活水平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费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越高,文化消费的能力也就越强,文化消费量也就越大;其次,文化消费从属于与物质消费相对应的精神消费领域,与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基本生理需求后,才能产生社会、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也只有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其收入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之后,才会更多地投向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领域。

1.文化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相关性分析。我们收集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年文化消费的数据。恩格尔系数代表了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为了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恩格尔系数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前文所强调的文化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文化消费的增长必须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和低层次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为前提。

2.文化消费与收入的相关弹性分析。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2001-2005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各类消费的收入弹性以及文化消费结构中两类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通过相互比较,我们发现:(1)对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言,文化消费是富有弹性的。这意味着,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2)医疗保健与交通通信消费的收入弹性,要高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即由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所引发的前两项消费的增长,要大于文化消费的增长。这意味着,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中,用于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这两项消费的比例要高于文化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文化消费的贡献率;(3)在文化消费结构方面,文化娱乐消费的收入弹性仅小于交通通信的收入弹性,远大于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特别是教育消费的收入弹性,而且大于1。这说明:近年来,娱乐休闲类文化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时尚,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相对,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则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其收入弹性仅为0.91,年均增长率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涨幅,这与前面有关教育消费日趋平稳和理性的判断也是一致的。

(二)其他消费热点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目前,住房、医疗和汽车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必然导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向这些领域转移。例如,在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增长到10.2%;而1993年至2005年的12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幅则高达21.7%,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高9.3个百分点④。这样,下面就选择医疗和住房两项主要消费作为代表,来考察热点消费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为此,我们收集了从2000年到2005年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和人均年文化消费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医疗保健消费和居住消费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第一,在某种程度上,医疗保健消费与文化消费可能代表着类似的消费意愿与消费倾向,即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追求。例如,在文化消费中的旅游与运动类娱乐休闲同日常保健类消费,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与追求;其次,居住消费、医疗消费与文化消费也代表着类似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为富裕的家庭可能会注重追求更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因而愿意在改善这类生活条件方面投入得更多;最后,为了遏制医疗保健和居住支出的增加所带来的沉重负担,某些城镇居民家庭可能会有意识地增加日常文体娱乐活动,从而扩大了家庭在这一方面的支出。

(三)文化产品供给及消费环境

文化消费的繁荣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1)文化产品的供给主要依赖于文化产业的产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而当年,日本和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分别达到了21%和28.5%⑤。由此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文化产品供给的增加将有效的促进文化消费的增长。2005年,我国故事片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60部,比2004年增加了48部;与此相应的,2005年,全国城市影院票房收入达到20亿元,比2004年的15亿元增长了33%⑥。(3)我国的文化市场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立法相对滞后,导致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利于文化消费的因素。尤其在价格这一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方面,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尚不健全,许多文化产品,如电影、文艺演出等票价的定价方式死板且往往偏高,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同时,对于新媒体、新文化业态,如,手机短信、网络音乐影视下载、移动无限增值服务等的立法空白点较多,使得公民在文化消费中的权利和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诸如垃圾短信、短信欺诈、网络增值服务的收费陷阱等都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了直接的损害,从而影响居民文化消费的积极性。

三、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启示

(一) 确定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存在着密切地联系。鉴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上的差异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确立多元化与多层次性的发展战略,提供从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产品,以适合不同收入阶层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政府应考虑城镇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消费能力的差异性,引入宏观调控手段,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合理调节、引导文化产品的生产及价格,采取差别定价,票价补贴等多种方式,降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成本,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均衡。

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继续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体制改革,使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合理调节与配置、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积极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同时,适时抓住机遇,开发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

(二)政府应着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1)政府应努力完善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政策,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文化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雄厚的资金依托,因此,政府应积极筹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同时,调整相关的税收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3)为了扩大城镇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费,形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政府部门应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城镇房地产价格,减轻居民的医疗负担,从而降低消费热点对文化消费的挤出效应。

2.完善与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1)文化产业是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重要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径。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涉及娱乐场所、音像出版业及演出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这对于维护市场秩序,打击犯罪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更新,新的消费载体不断涌现,现有的法律法规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在消费知识化条件下,某些消费者权益受损造成的危害可能比在单纯物质消费条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文化产业立法应积极保护居民享有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权利。(2)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这使得文化消费的对象具有特殊性,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国虽已制定了以《著作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对文化产品维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引发了诸如网络下载、卡拉OK中涉及的侵权问题等,因此必须注意提高这些法律法规对现实的适应性并及时填补实践中出现的立法空白。

3.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建立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1)应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维权机构,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维权力度。(2)应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文化消费的交易成本。(3)应当建立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并完善产权交易体系,为企业投融资和产权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规范的服务。

四、 结语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作为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已经成为今天人民生活的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文化消费内容的变化与载体的拓展必将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并最终引发居民文化消费的新热点与新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从宏观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文化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注释:

① 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45.

② 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③ 李向南.2004年七大热点市场展望(5):教育需求三大转型[N].经济日报,2004-02-13.

④ 数据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hujia/zggqgl/t20061101_402365447.htm[EB/OL].

⑤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0914/07341666429.shtm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jingji/1215153.htm[EB/OL].

⑥ 《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7-2008年中国影视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中国投资咨询网.

参考文献:

[1] 冯义涛,邹晓东.上海市民收入变化对文化消费发展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0(11):22-27.

[2] 邹晓,苏永军.上海文化消费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0(3):67-71

[3] 李金蓉.关于我国文化消费领域主要问题的分析及宏观引导的思路[J].消费经济,2001(3):39-42.

[4] 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消费经济,1993 (3):24-25.

[5]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1-2006.

(责任编辑:刘春雪)

上一篇:绿色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皮肤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