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5

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语文课应该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潜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学者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个例的叙述与反思、论述语文活动课的实际意义及设计原则上。本文将对其分类进行梳理和综合,为语文活动课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研究现状;实施意义;实施原则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语文活动课这一课堂形态日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关注,所以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也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以论文、课题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者将这些论文进行整理,并加以概括,发现这些论文大多是一线教师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活动课的各种形态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将课堂活动流程以及学生在活动的收获及成果展示出来,再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感受进行经验性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地方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努力进行着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自己的探索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等。同时,限于理论素养、学术视野等,这些探索者较少去阐释高中语文活动课实施的理论依据,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形态没有系统性的归纳与呈现,在这方面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没有比较成熟的开设策略。以下便从本体概念、实施意义、实施建议或原则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现状。

一、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概念界定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充分开发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与形式来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管理并评价的教学形态。

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袁锦川在《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活动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谢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概括又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设活动课的意义之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与互动,这就对组织活动课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与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善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要将其自然而高效地融入到课内教学之中。

谢辉在文中还创造性地将其主体实践活动分为外显形式与内隐形式两种,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形式的全面开展与教学目标实现。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建议

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建议,学者们研究的较多,包括依托于一节比较成功的高中语文活动课,来阐释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步骤等,总结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例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要注重活动课的研究性,还要保证教师的认真指导和有效管理,等等。

许多学者对于活动课组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贴合实际的重要实施意见。黄卫华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提到:“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项目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在课堂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在活动课上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重点要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培养上。活动课不能一味地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忽略了高中阶段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拔高。此外,王春梅在《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中点出:“真正重视每次活动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从中可以看出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最后进行的活动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将活动的效果更好地激发出来,延伸这次活动课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强调:“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这也是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史慧芳还在文中创设性地指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往往不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就不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够有所收获。针对这种不均衡性问题的存在,我们应该在活动准备时就尽量地解决,如分组时让每组的实力均衡,每组的组员搭配平衡,使每小组的任务多样化等。

四、整体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教学策略的探究中,很少得出理论上的成果。即便有理论依据的全面论述,也是用来说明关于开设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如魏威在其硕士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开展语文活动课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论、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论”、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论以及教学论中的自组织理论等。文章在理论方面的搜罗与概括丰富且深厚,彰显出很深的理论积淀。这也正是其论文的亮点所在。

但是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理论层面研究依然不能与现实情况相契合,总是浮在表面,偶尔地创新了教学形式,使课堂显现出新的生机,便记录下来并成为案例。然而这些只是技术层面的琢磨与总结,却不能从理论上对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方略加以提升。高中语文活动课仍然只是作为高中语文课内教学的一个补充形式存在。当然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究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对各个地方的活动课教学大有裨益,这也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去不断地尝试与反思,结合前人的经验来完善自己的语文活动课教学。

参考文献:

[1]袁锦川.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观察视角,2009,(12).

[2]谢辉.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3]史慧芳.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J].课改探微,2013,(12).

[4]黄卫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J].语文建设,2014,(12).

[5]王春梅.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探析[J].被叫导航,2009,(3).

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语文味教学法运用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吸纳以往说明文教学中的精髓,注重基础,重视积累,却又独树一帜、彰显个性、讲求创意。

一、理清思路,梳理结构,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味教学法教说明文,其文章层面在于解决重点问题,概括起来即理清思路、说明顺序、把握说明对象。程老师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教学问题:(一)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二)文章顺序和线索;(三)浮雕内容:1.为什么纪念碑上只有中国近代史的事件,而没有中国古代的英雄或事件呢?2.为什么碑上没有具体的英雄的名字?为什么没有以个人来雕刻?3.为什么选取八件事作为代表?这是在解决一些重点问题,对应来看,“建碑意图和作者写作意图”旨在为学生理顺本文的写作思路;“文章顺序和线索”,则是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有关“浮雕内容”的三个问题则是分析本文说明的对象。

二、探究语言的情境化

说明文的语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非就是通过朗读、品析代表性词语和重点句子,逐步发现并归纳其语言的特点,总结出来无外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平实性。这便是眼中只有语言的工具性,是工具理性信奉者的思维定式。

实际上,不少说明文,语言极其富有文学性,值得回味和研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例如《恐龙无处不在》《苏州园林》;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例如《落日的幻觉》《桥之美》。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在语文味教学法中,语言层面是唯一可以贯穿于其他三个层面的元素,它是语文味教学法中最活跃的元素,文章、文学、文化层面都可成为它的载体。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教学中,程少堂提出 “为什么碑文是从现代走向历史的?换句话说,毛主席为什么这样写?为何不从1840年那时起”等问题,都是在结合文本具体的语言例子,也就是语境的情况下对文章语言在细腻含义上的考察。

实际上,语文味教学法中的语言环节不是孤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语言。

三、视野牵引,唤醒体验,以情冶情

在说明文教学中,在文化视野牵引之下,同样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达到以情冶情的效果。

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从物质文化层面提出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于蕴含在文本中的文化现象的思考:1.文章为什么三次提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什么选取八件事情作为代表呢?不选九件十件?选二十件不更好?——引出数字“三”、数字“八”的文化内涵。2.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引出“玉”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文化选点体现了教师的文化视野,这也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内核所在。

在这样的视野牵引下对文本进行重组,在渗透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这是语文味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语文味教学的灵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在文本主题基础上熔铸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呼唤英雄、追求不朽。这就是个性化的解读,融入了教学主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个人的生活、阅读、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针对中学生实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意在浸润人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教师所采用的“意理阐发”手法,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熏陶、感染,汲取能量,锤炼个人品味与气质,以情冶情的境界也随之出现。

语文味教学法的文章、文学、文化元素不断吸收语言元素并转化、扩大流动过程,语言是语文味教学法发展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新区教育科学研究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25365420@qq.com

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政治营销是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一道景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使政治营销成为可能,而选战的焦灼又让政治营销在选战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现代民主选举过程中的政治营销趋势不可逆转,但紧随政治营销而来的金钱政治、负面营销、大众政治将会对民主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现代民主政治来说,如何克服政治营销的弊端、实现民主选举与优良治理的有效衔接依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民主选举;政治营销;政治市场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名副其实的全球超级选举换届年,总共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和立法机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完成了更替。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民主选举活动中,以政治广告、造势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营销经常成为选战活动的焦点。作为随着竞选市场化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重要政治现象,政治营销为我们透视现代民主的政治运作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窗口。

一、政治营销何以可能?

所谓政治营销,就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赢得选举胜利、通过立法提案和获得公民投票等政治利益,将市场分析、环境评估、战略定位等营销原则应用于政治活动中的行为和现象[1](p.11)。从学理上说,营销与政治分属不同的领域。前者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个人或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2](p.5),以竞争、逐利为宗旨;而后者虽然定义繁多,但基本都认为与公共权力的运用和行使相关,是公共领域的范畴,以公共性、非营利性为原则。考虑到政治领域与营销领域的分殊性,要想实现“政治学和营销学的联姻”[3]也并非易事。

就运作特征而言,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与市场体系的确有几分相像之处。由于现代民主主要表现为竞争性选举制度的确立,根据政治市场的观点,为了争夺政治职务这一稀缺资源,政治人物必须根据选民的偏好提供政治纲领和政策在大选中自由竞争,争夺选民的选票。选民与政治人物的关系,就相当于经济市场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选民通过投票表明对候选人及其政策的偏好,从而满足个人的经济和政策需求;而政治人物则通过各种方式争取选票,以实现个人对权力以及名誉地位的野心[4]。正如著名政治营销专家布鲁斯·埃·纽曼(Bruce Ira Newman)所言,不论在“消费者观念”和“决策过程”,还是产品推广和传媒运用上,新型的政治营销均与传统的商业营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p.4)。这样,“民主政治运作过程”与“商业市场交换体系”之间就有了很多可以相互沟通和借鉴的地方。

不过,就像迈克尔·罗斯柴尔德(Michael Rothschild)所说,如果把政治营销理解为“像推销香皂一样推销候选人”显然很难,营销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5]。从选举制度的历史来说,以选举的方式遴选政治领导人可谓渊源久远,撇开遥远的原始部落时期的民主推举和古代雅典城邦的执政官选举不谈,现代国家意义上的竞争性选举至少也要几百年以上的历史。不过,对于这些民主选举,我们一般不将其称之为政治营销,严格意义上说,我们所谓的“政治营销”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生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之前的选举不能称为政治营销,只有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选举才被称为政治营销呢?民主政治运作的这一新的变化与以下两个因素有着重要关系: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二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化带来的选举专业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迎来了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极大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民主选举来说,这种突破性的技术变化主要表现为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政治观念形成和政治选择倾向的重要影响。在195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第一次通过电视荧屏直接向民众传递信息[1](p.2)。1960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Nixon)在竞选总统时,首先引用了电视辩论环节。很多分析人士都认为,约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透过电视荧屏所传递出的朝气蓬勃、英俊潇洒的形象为其赢得很多女性选民的支持[6](pp1119)。以致有人声称:“电视越来越成为政治生活的一个主导部分。”[7](p.400)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行为模式、交往模式、认知模式等进一步被改变。这些新兴技术的突破也随即被应用到选举方式中。在现代的西方民主选举中,政治候选人基本上都会使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筹集资金、笼络潜在支持者,以及建立起一种直接面对选民的动员体系。

同样,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现代选举也超越传统的政党组织模式,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1960年,民主党候选人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竞选班子,聘请公共专家组织选战[1](p.4)。之后,组织竞选班子、打造选举团队、雇佣公关公司进行选举成为民主竞选中的常态。显然,这种政治现象与传统的广场演说、政党的组织动员有明显的不同。以199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的竞选团队为例,这个顾问团的竞选专家横跨市场调研、形象包装、文宣策划、政策分析等多种领域,既懂得政治需要,又深谙媒体行情,常常照顾性地透露一些选举内幕,并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政治主张,深得媒体喜爱,成为克林顿获得竞选胜利的一大法宝[8]。正如大卫·法雷尔(David Farrel)所说的,传统政治选举依靠志愿者、拉票、传单、集会等方式聚集支持力量,是一种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代民主竞选虽然也有传统的运作方式,但更多的是依靠选民专家进行媒体宣传等政治营销活动,现代选举已经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业”[9](pp.160183)。在选举的动员模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的过程中,民主选举也就越来越变成由选举专家、竞选团队、公关公司主导的营销大战。

这场由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选举方式变革,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是革命性的。传统上来说,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有效运转的基本要件,在民主政治的运作过程中发挥着精英遴选、利益表达、社会动员等多种功能[10](p.521)。但随着政治营销时代的来临,由于候选人可以直接通过媒体与选民建立面对面的联系,政党在宣传、动员过程中间的作用弱化。如今,美国虽然还保留两党的政治构架,候选人一般也依托政党平台进行政治竞选,但人们普遍认为,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角色日益虚化,无论是政治候选人的遴选,还是选举过程中的组织动员,政党组织均无法发挥主导作用[7](pp.342344)。候选人更多是凭借自身组织的竞选团队进行资金募集、造势宣传等竞选活动。政治营销带来的选举模式变化改变了传统上政治领导人、政党和选民之间的关系,塑造着现代民主的新品格。

从理论方面来说,政治营销为我们理解现代政治学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即将理性的经济学理论用于解释政党和候选人行为[11]。从社会效应来说,政治营销意味着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和“第三波”浪潮后民主国家的增加,政治营销也成为一种全球化趋势。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进一步扩散到希腊、罗马尼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政治营销成为民主选举中的一道景观。不仅如此,随着“永恒选战”日益成为一种共识,政治营销甚至在执政过程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①,政治营销开始成为民主政治生活中的常态。

二、政治营销何以可为?

虽然以民意调查、政治广告、造势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营销在民主选举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是如何勘定并测量政治营销对政治竞选成败的作用大小成为一项难题,也引发诸多争议。按照丹尼斯·卡瓦纳夫(Dennis Kavanagh)等学者的看法,西方的政治选举越来越成为一项由众多项目构成的“选举工程学”(Electioneering)[12],民意调查、舆情分析、对策制定、效果评估等一整套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选举活动的开展纷纷上马。在这场马拉松式的竞选工程中,候选人依托竞选团队、公关公司、媒体顾问的操盘,把民意调查、电视广告等现代营销技巧应用到民主选举活动中,政治竞选也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政治营销行为。著名政治营销专家布鲁斯·纽曼(Bruce I.Newman)的《营销总统:政治营销的竞选战略》以1992年克林顿总统竞选为案例,为我们细致地分析了克林顿竞选团队的政治营销的策略及其过程。布鲁斯·纽曼(Bruce I.Newman)认为,正是这些竞选策略的有效使用,使得克林顿从默默无闻的州长最终得以入主白宫[1](p.4)。按照这些学者的观点,“一个成功的总统竞选和总统职位,基本上是一个产品和营销定位问题”[13](p.5)。“赢得竞选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营销问题”[14]。营销策略的恰当运用对于选民的政治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不过,这种过分强调政治营销对民主选举结果决定作用的观点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安德鲁·佛柯斯基(Andrzej Falkowski)等学者认为,选民的政治认知有建构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传统研究关于政治广告、媒介宣传决定选民投票和政治认知的观点忽视了人类交往这一基本事实。选民的投票行为受政治营销活动和人们的社会交往双重影响[15]。罗素J.道尔顿(Russell J.Dalton)等学者通过对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案例研究发现,媒体在议程控制过程中的作用被扩大了,议程设置是一个交易的过程,精英、媒体和公众的共同聚集才产生了议题设置[16]。按照他们的观点,当代关于政治营销在民主选举中的作用有夸大之嫌,政治营销的功能应该被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综合考虑。

从政治系统的角度出发,影响选民投票和左右投票结果的因素必定非常复杂,选举制度安排、经济政治环境、社会交往水平等都会影响最终的选战结果。以美国选举制度为例,美国实行的是选举人团制度,一州为一选举人团单位,各州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选举人人数,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采用众议员选区方式(在每个众议员选区的总统选举获胜者各获得一张选举人票,在全州总统选举获胜者获得胜利的两张选举人票),在其余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均实行“赢者全拿”(Winnertakeall)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这种独特的选举制度造成了美国选举格局在一定时期内的固化,即美国形成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传统势力范围州,即深蓝州(民主党势力范围)和深红州(共和党势力范围)。在这些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传统势力范围州,竞争对手要想翻盘,难度非常之大。所以,美国大选中有“得俄亥俄州者得天下”这一铁律之说,美国历届总统竞选的重头戏几乎都是对摇摆州的争夺。英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英国国会大选采用的是简单多数制规则。在单一选区得票最高者胜选,这导致了政党得票数与政党议席数不对等局面的出现,第三政党或者势力很难在议会选举中取得与其政党支持率相对应的议席,从而导致了两党制政治格局的形成。这就是政治学领域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17](pp.6275)。显然,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选举制度的安排对选举结果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依循宪政工程学的理论思路,不同的选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不仅对民主制度和政党制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态[18]。另外,选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分裂投票现象、“顺风车”效应、“落水狗”效应、突发事件等,都可能对政治选举的结果产生影响。这些选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有些可以在政治营销的过程中被放大,实现选票边际效应的递增,有些则根本不在营销策略和手段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总之,就一场民主选举而言,候选人的胜负成败是社会政治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绝非单纯的营销策略所能左右。

那么,对于民主选举来说,政治营销在其中主要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具体来说,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针对候选人的自身优劣性进行特定的形象包装。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为例,舆论普遍认为,其底层出身的励志传奇、极强的个人和家庭魅力都是其选举的加分因素。其竞选团队也针对奥巴马的个人优势,着力突出其改变美国的能力与决心、年轻有为的个人奋斗经历、夫妻和睦的家庭生活等形象,根据政治市场上选民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板块区隔和特定营销[19](p.100)。其次,传播候选人的政治理念。对于政治营销而言,竞选广告的投放是营销策略的重要一环。通过轰炸式的广告宣传,从而将候选人的政治理念传播开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打破既有的政治格局、改变既定的经济分配方式成为民意的主流。为了迎合民意对改变的这一诉求,西方各主要国家的反对党例如2008年美国的民主党、2010年英国的保守党、2012年法国的社会党,纷纷打出“变革”、“改变”的旗帜。经过竞选广告的轰炸式营销,一时间,“变革”或者“改变”成为西方政治生活中最响亮的声音。第三,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从根本上来说,政治营销的目的就是吸引选民的投票,以赢得选战胜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治候选人才使出浑身解数,通过营销策略,试图动员选民投票给自己。政治营销的这三重功效让其在选举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成为现代民主选举中各位候选人纷纷采用的一道法宝。

到目前为止,关于政治营销对民众投票行为的具体影响还难以进行科学的测算。美国政治学者詹姆斯·威尔逊通过对从1932年到1980年的13次总统选举结果、媒体报道倾向、民众投票意向等的研究发现,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对选票的影响值大约在5%,并认为如果一个州内两党候选人的力量旗鼓相当,这时候,营销策略的恰当使用足以决定选举结果[20](p.151)。当然,这种比例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还值得商榷,不过这一观点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选举结果复杂难测、对阵双方旗鼓相当的时候,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营销策略就会对选情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美国总统选举来说,共和、民主两党的营销策略对加利福尼亚这种传统深蓝州(民主党势力范围)和传统深红州(共和党势力范围)不一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是对于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等传统摇摆州绝对影响巨大。而对于美国总统选举来说,这些摇摆州的选情也是总统选举过程中左右选情和决定选战结果的关键。

在绝大部分时期,世界上主要的民主国家,即通常意义上的稳定民主国家,民主政治选举的基本格局都是两党(包括两大主要政党)或者多党政治势力之间势均力敌的状态,参与民主选举的对阵双方或者几方均无绝对把握可以在选举活动中稳操胜券。再加上民主选举过程中选情的瞬息万变,更是让各路人马在选举过程中都绷紧神经。在这种情况下,借助新兴技术发展、花样迭出的营销手段及其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政治营销吸取和借助了现代商业营销的理念、手段和方式,通过针对候选人的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进行恰当定位,可以实现宣传政治理念、凝聚选举士气、争取选票等多重目的。所以,候选人及其竞选团队要想从选战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选举策略,形成说服选民的立体化、全方位、多面向的营销轰炸,以争取选票获得选战的最终胜利。

三、政治营销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在有关政治营销的诸多研究脉络中,政治营销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针对这一话题,2005年3月世界政治营销年会在民主的发源地——希腊召开了一次主题为“政治营销与民主”的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六十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政治营销的运作状况及其对民主政治运作的影响[21]。检视这些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普遍意识到民主选举过程中的政治营销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大多数文献都认为政治营销的兴起对民主政治的运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具体来说,政治营销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冲击,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治营销让“金钱政治”的弊端越来越严重。“金钱政治”一直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罩门,并且遭到很多评论人士的批评。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美国为例,虽然由于公众压力,国会制定了《联邦选举竞选法》等一些法律,试图对竞选经费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规范[20](pp.250252)。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选举费用增长依然非常迅速。1976年,美国的各级公职竞选开支才5.4亿美元,到了1996年,据“公职竞选”组织估计,当年所有的联邦职位竞选的总开支变成21亿美元[22]。而在2012年的美国联邦职务竞选中,这一数字则超过了62亿美元[23]。在政治营销的影响下,选举政治变成专业化的营销活动,竞选团队的运营、公关公司的加入、竞选广告的投放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这种选举氛围之下,民主选举活动越来越被刻板化为一种金钱游戏,民主竞选的本质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一步步扭曲。

第二,政治营销中泛滥的负面营销加剧了民众对政治的失望。在美国,攻击对手的负面广告一直是广告营销手段的主流。根据统计,1952年至1982年期间,大约60%的选举广告属于负面广告的内容。当前,更是高达83%~89%的竞选广告都是抹黑对手的负面广告[24]。负面广告的泛滥极大地让选民对政治感到冷漠,造成了现代政治中的犬儒主义,极大地损伤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25]。正如政治学家小V.O.基(V.O.Key,Jr)统计,美国政治选举过程中的投票率一直呈现走低的态势,从上个世纪初接近80%的合格选民参与投票下降到如今的不到六成[26](p625)。虽然说公民逃避政治、不去参与投票的原因有很多,但负面广告和公关损伤了民众的政治热情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台湾,选举文化流行的“比烂”这一说法更是深刻反映了负面营销对民主选举的伤害,大量的负面文宣、诋毁报道收缩和极化了选民结构,形成了非常负面的选举氛围。

第三,政治营销让现代民主朝向大众民主方向发展。从民主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尽管也曾出现过古代雅典城邦那样的直接民主样式,但现代意义上的政体民主主要表现为以代议的制度架构与选举的规则安排为特征的间接民主。在传统民主理论中,这种间接民主的制度安排具有突出的优点,不仅解决了大国民主的地域界限,而且过滤了纯粹民主中的非理性色彩,有利于防止多数人的暴政。19世纪的自由主义大师约翰·密尔甚至声称这一制度安排是“理想上最好的政府形式”[27](p43)。罗伯特·达尔用“多元主义民主”来指称这种民主模式。在他看来,这种多元主义民主的精髓就是多元利益平衡和利益共享[28](p333)。但是,随着政治营销时代的来临,这一传统的民主模式遭到了很大的挑战。候选人为了赢得选票,必须在公共政策上讨好选民,特别是拥有最大票源的底层阶级。以刚刚过去的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为例,很多媒体在形容这次选举时均称之为“庶民的胜利”②。奥巴马更倾向于穷人的税收、医疗、教育等经济政策,迎合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下层阶级的诉求和愿望。而罗姆尼虽然其经济管理才干更为人称道,但是在政治营销大行其道的时代,其优裕的家庭条件、庞大的个人财产以及其偏向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取向都让其很容易被对手贴上代表“富人”利益的标签,最终只能让其饮恨此次选举。这种政治营销过程中公众政策的大众化取向为现代民主抹上了非理性、民粹等色彩。

环顾各国的政治实践,由政治营销所引起的上述弊端,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客观而言,现代民主政治中的这些弊端很多是在政治营销时代来临之前就已存在,有些弊端诸如民主政治的大众倾向,甚至是民主制度本身的结构性弊病。对于现代西方政治来说,虽然民主已经取得现代西方政治体系的“冠名权”,但是其实际的制度设计却吸取了宪政、自治、制衡、共和等多种制度要素和理论资源[29]。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些制度要素和理论资源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功能的发挥,才有效调和了民主的激进色彩,让民主制度的结构性弊病没有显现出来。随着政治营销时代的来临,这些民主制度自身的结构性弊病也在营销活动中被进一步释放和凸显。

四、进一步的讨论

作为选举民主的副产品,政治营销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兴起不可避免。但是,选举过程中政治营销特别是负面营销的泛滥,确实会对现代民主政治造成一定的损害。在很多西方评论人士看来,由于政治营销的影响,现代民主选举已经堕落成一种“政治选秀”,选举的成败胜负与其说是候选人政治能力的较量,倒不如说是形象的比拼。一般来说,竞选顾问和咨询人员更多地从候选人的形象、电视技巧、灵活性、“适销对路”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来考虑政治候选人的择取[30](pp100143)。对于选战结果而言,形象权力远远大于实质权力的案例不胜枚举。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民主选举的目的肯定在于通过选举这种形式,遴选出最优秀的政治人才服务于政治事业和国家公共事务,从而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和实现。显然,政治营销时代的民主选举与这一目标虽然不好说绝对相悖,但还是有很大出入。对于政治营销来说,如何实现民主选举与优良治理之间的有效衔接才是克服政治营销弊端的根本之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兴起了旨在强调政治参与的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浪潮。很多政治营销学者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试图在协商民主的理论资源和实践中寻找政治营销弊病的克服之道,从而为政治营销正名。盖瑞·毛瑟(Gary A.Mauser)为我们指出了政治营销过程中说服沟通的重要性。而格丽特·斯卡梅尔也通过对政治过程的研究,认为政治营销有助于加强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让政党和候选人在制定政策时更加注重民意的反应和民众的需求,从而促进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政治营销为政党和候选人在竞争激烈的民主政治中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方式”[31](pp.1819)。

不过,也有很多学者对协商民主能够反哺政治营销持谨慎的看法。在他们看来,协商民主与政治营销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尼古拉斯·奥克尼斯(Nicholas O’Shaughnessy)虽然认为政治营销存在一定的协商沟通,但同时强调就整体来说,其政治功能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32](p8)。菲利·哈斯(Phil Harris)的看法更尖锐,他认为政治营销将公民变成观众,权力——利益诉求下的政治职位竞夺,根本不会带来任何实质问题的解决[33]。作为一种民主理念,协商民主强调通过协商论坛的公开讨论、理性说服以达成政治共识。显然,政治营销中盛行的负面广告宣传、包装政治行为与协商民主所要求的协商论坛相距甚远。对于现代民主政治来说,如何克服政治营销的弊端、实现民主选举与优良治理的有效衔接依然任重道远。

注释:

①张哲馨通过研究发现,肯尼迪之后的总统都特别重视通过民意测验等政治手段积极寻求民意对自己总体工作及当前议题的支持,并把这种方式称为“作为执政策略的白宫政治营销”。参见张哲馨:《推销总统:作为执政策略的白宫政治营销》,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第6272页。

②例如Peter Baker.Smoke Clears to Show a Battlefield Little Changed[N],Clear Victory,but Balance of Power Is Unchanged in Washington.New York Times,2012年11月8日第3版;白小茉:《社交网络成就“庶民的胜利”》,《新商务周刊》2012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Bruce I.Newman.The Marketing of the President:Political Marketing as Campaign Strategy [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94.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上)[M].洪瑞云,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Jennifer LeeMarshment.The Marriage of Politics and Marketing [J].Political Studies,2011,(494).

[4]陈洪生.政治市场:一个作为概念与研究方法的政治术语[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4).

[5]Michael Rothschild.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Non Business Situations or Why It’s so Hard to Sell Brotherhood like Soap[J].Journal of Marketing,1979,(2).

[6]Theodore White.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60 [M].London:Jonathan Cape,1962.

[7][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M].谭居久,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赵可金.美国政治营销的兴起[J].美国研究,2008,(2).

[9]David Farrell.Campaign Strategies and Tactics[C]∥L.Leduc,R.Niemi,P.Norris.Comparing Democracies:Elections and Voting in Global Perspective.Thousand Oaks CA:Sage,1996.

[10]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1]Margaret Scammell.Political Marketing:Lessons for Political Science[J].Political Studies,1999,(7).

[12]Dennis Kavanagh.New Campaign Communications:Consequences for 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 and Politics,1996,(3).

[13]Robert E.Denton.The Primetime 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the Era of the Television Presidency.[M].New York:Praeger,1988.

[14]D.M.Reid.Marketing the Political Product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8,(9).

[15]Andrzej Falkowski,Wojciech Cwalina.Political Marketing:Structural Models of Advertising Influence and Voter Behavior [J].Journal of Political Marketing,2012,(1).

[16]Russell J.Dalton,Paul Allen Beck,Robert Huckfeldt & William Koetale.A Test of MediaCentered Agenda Setting: Newspaper Content and Public Interests in a Presidential Election [J].Political Communication,2001,(4).

[17][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M].任晓,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胡伟,张向奥.选举与民主:制度设计的工程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9][美]戴维·普洛夫.无畏而赢:奥巴马竞选团队的运作内幕[M].周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0]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21]Prodromos Yannas.Political Marketing and Democracy:A Plea for CrossFertiliz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Marketing,2008,(3).

[22]陈奕平.美国“金钱政治”与竞选经费制度改革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0).

[23]The Money behind the Elections.http://www.opensecrets.org/bigpicture/.

[24]Richard R.Lau & Lee Sigelman & Lvy Brown Rovner.The Effects of Negative Political Campaigns:A MetaAnalytic Reassessment[J].The Journal of Politics,2007,(4).

[25]Kates Steven.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into Voter’s ethical Perceptions of Political Advertising: Discourse,Disinformation,and Moral Boundari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6).

[26]V.O.Key,Jr.Politics,Parties,and Pressure Groups[M].New York: Crowell,1958.

[27][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8]Robert A.Dahl,Charles E.Lindblom.Politics,Economics,and Welfare[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53.

[29]张凤阳.在“民主”与“共和”之间——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6).

[30]Bernard Rubin. Media, Politics,and Democracy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31]Margaret Scammell.Designer Politics:How Elections Are Won [M].Basingstoke:Macmillan Press,1995.

[32]Nicholas O’Shaughnessy.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Marketing [M].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1990.

[33]Phil Harris.CommentaryMachiavelli,Political Marketing an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1,(9).[责任编辑:杨健]

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园林景观材料是一门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论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反馈来看,这门课存在教学内容片面化、课堂教学效率低、理论实践难衔接、考评形式单一化等方面的问题。阐释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通过例举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结合时下风景园林专业的从业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探索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新思路、做好身边实验基地、探索科学考评方法等方面的课程改革途径,为提高园林景观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人才起到推动作用,为其他专业相似的课程教学改革拓展了思路。

[关    键   词]  园林景观材料;教学改革;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基地;过程性评价

一、引言

园林景观材料课程是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课程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实地调研、绘制景观节点详图等教学方法,对构成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的“山”“水”“园林建筑”“园林植物”涉及典型工程案例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园林景观材料的理解、认知与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对从事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职业素养。然而,有不少院校在开展这门课程时,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理论实践难衔接、考评形式单一化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园林景观材料课程的现状研究为基础,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从业需求为切入点,通过对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探讨,旨在拓展课程的教学思路,提高課程的接受度,为其他相似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二、园林景观材料课程简介

(一)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以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园林景观材料(董莉莉著)为主要教材,通过对园林景观材料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性质;墙体、屋面与地面等构筑受力部位的结构材料;石材与石料、木材、玻璃、金属材料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等装饰材料;多样建筑小品和装饰小品等形制成品材料的系统讲授,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园林景观材料的种类、基本特性,并掌握对应的园林景观材料的实际运用方法。

(二)课程主要特点

园林景观材料课程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1.知识内容涉猎广。当今社会,与园林景观相关的内容随处可见,我们也会接触到许多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名词,如景观、园林、绿地、公园等;园林景观的组成要素众多,如地形地貌、水体水系、景观道路、景观小品、景观建筑、园林植物等;园林景观材料所涉及的种类繁多,如道路材料、铺装材料、石材、石料、木材、玻璃、金属等。如此之多的内容汇集于一门课程中,如何做到知识系统化,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课程对应的理论体系尤为关键。

2.实践环节要求高。对在校大学生而言,由于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学习,接触的社会环境较为单一,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课本及课程的理论知识,而园林景观材料这门课的重点则是通过学习园林景观材料的种类及特性,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实际案例。这就要求课程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需要重点开拓实践途径,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片面化

从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基础教材还不足以体现课程的系统知识体系,课程实际所要求的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同时,授课教师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实际经验在教学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足够的经验,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完整、不够系统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效率低

目前,课程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和阅读学习资料;第二步是教师课中讲授知识;第三步是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总结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只有少部分学生完成第一步的课前预习,而教师也无从检验。这样,在进入课堂之前,学生的知识构架已经存在差异,加之教师没有针对性的、输入式的教学方式,更容易拉开学生间的差距。另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用于普及理论知识,导致实操和讨论的时间被压缩,学生学习质量不高,整体课堂教学效率不佳。

(三)理论实践融合难

仅仅通过理论教学,难以把握课程重点,很难让学生把对园林景观材料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熟练运用。目前,课程的主要实践方式是通过教学实践基地来实现的,而教学实践基地最重要的途径是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不少问题,学校虽然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教学实践基地来共同培养学生,但是双方的关注目标不同,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而企业关注的是合作是否会给企业带来利益,实习生是否能留下为企业效力,为企业创造价值。此外,校企合作模式下引入了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讲授实验内容,虽然实验过程讲解得更仔细,但由于企业技术人员不熟悉课程理论知识的结构体系,不会结合课程知识的重难点来讲解,从而导致实验和理论部分脱钩甚至有矛盾的地方。

(四)实验拓展难保障

考虑到园林景观材料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许多学校都配备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场地,但很多学校在实验场地的规模、场地配备及材料上难以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主要体现为:(1)由于课程经费有限,导致实验材料供应不足,特别是单价较高的材料更是如此;(2)园林景观材料更新换代快,对新型园林景观材料的获取,受获取途径的限制,有一定的获取难度;(3)实验场地维护与管理待提升,由于场地是开放式,学生在实验场地完成的作品易遭破坏;(4)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因学生操作不当,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短,加之设备维修时间长,时效难以保证。

(五)考评形式单一化

考核形式单一,过程评价薄弱。传统的实践课程考核是采取平常成绩与期末成绩四六分的比例。这种考评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平常成绩的过程性评价性难以实现,平常成绩难有大差异;另一方面,期末成绩通常是一次结课作业或者课程报告,这种形式难以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同一化的平时成绩直接导致学生课程积极性低,课堂气氛欠佳。统一格式化的课程报告造成学生抄袭现象严重。在这种考评模式下,课程考核工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输出效果差。

四、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实用化”“互动化”

“模块化”指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与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接轨,将园林景观材料进行更加系统的分类,用以指导日常教学。“实用化”指的是根据“实用”为原则进行筛选,重新构架课程教学内容。“互动化”指的是由于园林景观材料与其他学科关联密切,因此,教学环节应做到学科互动,在教学和实践中形成联动效应,培养学生多专业知识涉猎以及多专业合作的意识。

(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优势突出,可归结为’LAPOE’

“L”是Learn(學习),是线上个性化自主学习,学生在线上可以通过反复的自主学习消除知识水平的差异,线上视频的可反复性优点是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一次性,学生可以按需学习。教师在后台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观看视频次数和答题准确等学情数据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从而因材施教。“A”是Active(活力),即营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往往觉得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前移后,可以减少课堂上的讲授学时,设置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习效果,布置多样化的课堂任务,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P”是Prepare(准备),即有准备的课堂,教师的备课内容不再是千篇一律,数十年如一日,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授课内容。教师在上课前根据线上学生的答题以及讨论进行分析,了解学习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而学生则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O”是Object(目标),实现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小组讨论引导学头脑风暴,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引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E”是Evaluation(评价),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过程性评价,平台可实现教学数据的监测管理,全面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情数据主要包括考勤数据、平时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四个维度,记录学习过程的互动、问答、讨论、作业、考试等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全过程。

2.转变传统教学三步走,采取混合式教学三部曲

混合式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教学关注点不同,传统课程注重的是“教师要教什么?”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划分章节的重难点,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混合式课程注重“学生会学到什么?”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入手,思考学生学习知识的用处,有的放矢地设置课程内容。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就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混合式教学三部曲。(1)线上自主学习,主要指学生在课前了解教学内容和要求、预习和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线上作业测试。(2)课中(线下)知识深化与拓展应用,主要包括任务引入、知识回顾、自学任务检查、答疑、质疑和讨论、总结点评、深化拓展。(3)课后延伸,主要包括项目训练、课后作业以及实验验证。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课前学习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和知识框架。课中内化学习成果,学生分享理解,教师矫正认识偏差,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加之,课后的总结、反思及反复训练,提高元认知能力,构建更加牢固的知识框架。

(三)探索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新思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园林景观材料课程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是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在校企合作的基本框架下,构建基地与教学、科研、就业的彼此联系。在基地建设的思路上,互利互惠,合作双赢。合作双方以签订协议、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基地建设规章制定等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同时,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可以采取多种互联方式。例如,学生可在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下到教学实践基地中实习,参与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项目实操,更加直观地了解园林景观材料的种类、特性及运用;年轻的课程授课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教学实践基地参与到对应项目中;聘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并通过开办课外讲座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拓展教学。

(四)争取课程赞助,做好“身边”实验场地

通过与园林景观材料供应商取得联系,以为企业做宣传为名,争取课程的实验材料供应,供应材料可采用试用、租用、出厂价购买等方式。尽量做到在有限的课程经费支持下,为课程和实验场地提供更多的材料支撑;在校内实验场地的保护与维护上,采取设立标语、增设摄像头、加入保卫处巡查点等方式,从多方面入手,杜绝破坏实验场地的行为;对露天的实验场地,建议增设遮雨棚,避免因天气原因影响课程教学;在大学城或周边有其他高校的院校,在本课程安排的调研结束后,学生可以以本校和周边校园为调研对象进行园林景观材料的点评与分析,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身边环境的认知,也有助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

(五)探索科学考评方法,实现过程性评价

原有的课程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组成,以实践课程为例,平常成绩占比40%,期末成绩60%。平常成绩缺乏过程性评价,加之期末成绩为一次性的课程作业,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这样的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公正性。本文建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过程性评价,使学生考评更为客观和公正。学生成绩依然由平常和期末两部分组成,平常成绩包括线上的过程性成绩(含考勤数据、互动、讨论、问答、作业),线下的平常成绩(含考勤、小组讨论成绩),期末成绩包括线上期末考试(主要是测试理论知识),线下的课程作品,其中的比重根据不同学校、不同教师视情况设置。

五、结语

园林景观材料课程对培养合格的从事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人才起到了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教学存在的现状问题,探索课程构建与改革的思路,提出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探索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新思路以及科学考评方法等改革途径,希望课程建设秉承以实践为本、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一虹.校企合作模式下《建筑材料》试验课程的优缺点[J].建材与装饰,2019(31):196-197.

[2]李小梅,李润唐.园林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9):76-79.

编辑 赵瑞峰

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电教媒体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电教媒体的含义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和具体操作的融合以及应遵循的原则进行论述,共同打造现代信息技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电教媒体;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也正逐步走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它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电教媒体的运用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现实需求

电教媒体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媒体技术(例如电子白板、投影、电影、计算机等)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电教的特性和功能进行多媒体教学。现代多媒体技术已不仅是几种媒体(例如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加以组合),而是侧重于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具备有图、文、声并茂以至活动影象的功能。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组合教学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录像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重视课堂的“三维”目标意识,组织调控意识,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考虑构建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电教媒体和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具体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中如何表现及出现的方式、时机、效果等,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由此可见研究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的现实意义和特征。

1、电教媒体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电教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一大发展,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

(1)电教媒体技术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导向性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电教媒体技术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激励,实现教学导向功能。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一个重要因素。

(2)电教媒体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电教媒体技术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象、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过程中经常由于联想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多媒体技术能够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刺激,引起教学双边合作互助,有效地使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控,优化教学环境。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电教媒体技术运用的方法

(1)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展现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过程,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2)多媒体电教手段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控制某些对象(文字、图形等)使它们自动演绎出结果(而不是由老师说出),使学生对这些对象及其演绎的过程有着亲切感。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这些都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的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

(4)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展个性,推动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教学意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我们在多媒体技术的软硬件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才能使由现代技术设计的软硬件与课堂教学的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实效性原则。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软硬件时,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过多过滥就变成了玩耍杂,费时费力,又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3、最优化原则。在小学课堂教学上应用的主要电教媒体大致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视频展示台计算机等。教师除了会进行媒体操作,还必须对媒体特性有全面了解,包括媒体结构和功能、媒体呈现信息的特点、媒体的教学特点等,从而为选择和应用媒体做准备。教师只有了解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教学特点,才能很好的使用电教媒体,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电教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大量使用,是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飞速提高教学效率和使学生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力保证。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进入小学课堂,辅助学科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育方式发生重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打造现代信息技术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吧!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

[2]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电教.2003.4.

美术教学运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晨鸣纸业一位副总经理当天坐飞机赶到北京公关,第二天,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带着晨鸣纸业的常务副总经理等人到北京公关。

晨鸣纸业是全国造纸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一家上市公司,并正准备在香港上市H股,而节能减排又是今年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这篇报道无疑对晨鸣纸业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晨鸣事件给企业有哪些启示?

公共关系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不重视公关企业早晚会吞下苦果

晨鸣纸业给许多媒体供应纸张,与新华社印刷厂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关系,自我感觉能够玩转媒体,包括新华社所属的媒体,没有想到会被曝光,且是被权威的新华社下属的报纸曝光,用一位副总经理的话来说:“我们感到很丢脸。”

正是凭着与许多媒体存在着供销关系,所以晨鸣纸业基本上不把新闻单位的采访当回事,也确有一些媒体前来采访污染问题被他们一个电话、一顿饭摆平的事。此次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去采访,晨鸣纸业也像对待其他媒体一样不放在心上,记者发稿前,一个自称是晨鸣纸业总部的人致电记者:“我们是全国知名造纸企业,不少媒体调查都不了了之,你们看着办吧!”

对于晨鸣纸业这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来说,公关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重视公关,必然会吞下苦果。

公共关系行业是现代经济细分的产物。现代经济已经全面走向专业化,市场的细分程度成为我们衡量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

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它评价公共态度,确定个人或组织同公共利益有关的政策和程序,并执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接受。公关就是通过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来维护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政府、单位的公共关系是为了塑造良好形象的组织活动,企业公共关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活动,是现代政府、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企业公关的主要目标是面向顾客,塑造形象;以人为本,广结人缘;不断创新,开拓市场。企业公共关系的对象是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中间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竞争对手的关系。

公共关系的核心是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因此与媒体的交流沟通是其最主要的职能之一。政府特别是企业、单位与媒体公关是大量的、经常发生的。企业与媒体公关主要包括提供或发布新闻信息(主要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管理经验、机制体制改革创新等方面)、避免出现批评报道、出现危机与媒体沟通、刊登广告、企业形象和品牌宣传等。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到20年,1999年5月,中国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公共关系人员列入其中,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承认“公关员”这一职业。同年12月29日,在广州举行了中国首次公关员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考试。这两次中国公关业的大事被列为“1999年中国公关10项要闻”之首。而在欧美国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公关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美国公关大师伦纳德·萨菲尔在其所著的《强势公关》(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公关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影响力而且系统完备的成熟学科,能够通过强大而温和的手段,影响人们的观念。他说,在21世纪的企业里,公关比广告更重要,一些重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都来自于公关领域,所有行业和学科的经理人员理所当然地认为掌握公关的核心工具和原则与熟悉计算机知识一样重要。这位一手策划、帮助费迪南多·马科斯成功登上菲律宾总统宝座的公关大师认为,现代公关在促进企业资本增长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几乎一夜之间,它能将新成立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亿美元上市资产的大企业。公关还在实现公司合并及收购、处理公司与政党间的业务往来、影响政府决策,甚至反对弹劾总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公关有5大忌,最忌临时抱佛脚

一家乡镇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媒体有力地舆论支持而快速发展,这家企业的老板在看到媒体的力量之后,有意识地与多家有影响的媒体记者建立了友好的关系。随着企业在当地影响力的日益增强,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被冠以各种头衔,还当上了当地的人大代表,这时候他开始热衷于在官场周旋,与各种领导打交道,并开始慢待和冷落记者。后来市场发生转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开始增强,这种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日见衰落,这时候企业家又想起了昔日的朋友——媒体记者,于是打电话、亲自上门,但“老记们”仿佛是约好似的,都对他的热情邀请给予了冷漠回应,有的“老记”还对这家企业“落井下石”,于是这家曾辉煌一时的企业便加速灭亡。

公关有5大忌:

1.忌讳临时抱佛脚。平时不与他人接触联系,一旦遇到问题或为了得到利益,立马去公关。临时抱佛脚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2.忌讳只看到眼前利益。只是眼前遇到问题、为了眼前的利益才去公关。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公关。

3.忌讳用过即摔,过河拆桥。用到某人的时候,想方设法套近乎、拉关系,一旦达到了目的,就忘记了对方。这种不道德的做法被人唾弃和谴责。

4.忌讳实用主义。他人有用的时候就拉关系,他人没用的时候就不理不睬了。公关的动机是实用的,目的也是实用的,但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手段应避免实用。实用主义不符合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中国人崇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5.忌讳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些单位和个人倚仗自己有权有钱,对媒体采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不成熟的、不理性的、不长久的、不牢靠的公关手段。

经常提供新闻信息和材料——这是媒体公关的一条圣经

像晨鸣纸业这样的大企业,应该与新闻媒体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而经常性联系的纽带是经常提供新闻信息和材料。

媒体与任何人接触的惟一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信息。公关公司和单位公关部门与媒体打交道务必牢记这条基本原则。

公关公司与媒体合作的流程应该是——提供新闻信息和材料,提供前期的采访支持,在中期进行稿件沟通,稿件刊登后,进行及时的结果反馈。作为一个完整的链条,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

经常不断地给媒体,最好是相对固定的记者提供新闻信息和材料,是媒体公关的制胜法宝,是与媒体保持长期、友好、稳定关系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必须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如果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基本没用,媒体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耐心和兴趣。公关公司和单位公关部门不可能经常提供有用的新闻信息和材料,但一定要隔一段时间就要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

作为记者,对公关公司主要的不满基本上都集中在一些基础工作——对陌生记者的主动采访请求,往往不能很好地合作;稿件沟通不畅,而过后却急追发稿,事后报道更缺少资料支持和跟踪服务;只在发稿时才联系,平时不注重关系维护;过于强调一方利益,太强的控制欲;为了迎合客户,不愿媒体发布负面的消息;垃圾新闻稿太多。

2004年,蓝色光标公关公司所做的一项针对企业公关和媒体记者之间关系的调查表明,记者最希望公关公司做的是,能促进自己和企业的沟通,占33%;其次,他们希望在对企业采访前公关公司能够为自己提供详实的资料,占24%。而注意日常关系的维护,常打电话聊聊、在一起坐坐,不要仅在发稿时才找上门来,这也是记者们最希望的。

广告、发行及活动支持是公关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媒体的赢利途径主要来自广告、发行、品牌经营等方面。企业、单位除了出于自身的需要进行广告等宣传外,在经济力量许可的情况下应对支持自己的、对自己有过贡献的媒体给予广告、发行及活动支持等形式的回报。这种正当的手段会加深与媒体的关系。

如果对媒体的广告、发行及活动支持的要求不理睬,特别是对帮助过自己的媒体的要求(应当是正当的要求)不理睬,长期以往必将伤害媒体的感情,媒体可能会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来对待你。

但公关应避免通过现金、高档用品和纪念品、休闲旅游等方式收买记者。这些行为或者违法,或者违背新闻纪律。要做一个诚实的、负责任的政府、企业及政府、企业公关人员,要运用正当的、合理的方式方法为政府、企业服务,杜绝采用收买、利诱等不正当甚至是违法的手段来影响、左右、操控媒体,长期实施这种不良行为将会自食其果。

一些注意媒体关系的企业、单位会结交一些记者朋友,甚至给记者新闻发布会以外的红包。这样就可能会出现企业、单位因为有钱而左右媒体的情况,另一方面,有的媒体的生存需要企业、单位投放广告来支撑。这样,一些媒体和一些企业、单位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灰暗的关系。

企业、单位及公关人员通过收买记者来达到以下目的:让某些媒体忠实于自己,只作好的正面的报道,不作坏的负面的报道;时常刊登本企业、本单位的消息;关键时刻招之即来;危机时刻冲在前面;甚至借力打压竞争对手。

如果媒体经常接受金钱进行失实的报道,大众就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在读所有的报道的时候都会变得小心翼翼,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有一种报道是被收买的预期。如果企业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大众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愿意为自己的产品买单,而不是产生相反的效果,那么企业和媒体就应该联手制止那些不道德的收买行为的发生。想杜绝被收买行为的发生,首先要保证媒体的从业人员要受经常性的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有较高的素质。其次,他们应该有比较优厚的待遇,让媒体人员没有那么容易被收买。

现在生活中的信息传播渠道非常丰富,传统的平面媒介、电视、互联网,当一件事发生的时候,消息总会通过某种渠道传播出去。有时候各个渠道之间还会存在竞争和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也有很激烈的竞争。如果一家媒体做了不实的报道,另一家媒体会很快指出报道的不实之处,并以此提升自己的信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间的报道会存在差异甚至会互相指责,同时,大众也会指责他们的不实报道和缺乏社会道德意识。一旦这种事情发生对媒体就会产生一定的摧毁力。

同时,企业、单位及公关人员也要注意“偏心眼”的媒体及记者。不管记者是抱着怎样负面的想法对企业进行报道,公关部门都应该具备很强的识别能力。要善于发现哪些媒体是公平的,哪些媒体容易“偏心眼”。媒体之间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所以广泛地听一听媒体业内的声音是很有好处的。在这些声音里,你能发现公平的媒体和偏心眼的媒体。企业、单位需要快速行动起来,找到公平而又愿意报道他们故事的媒体。开诚布公一定比缄口不言好处多。越早说话就越有利。也许你第一次和媒体接触的时候失败了,但第二次可能会成功。

广结媒缘,公关应具备的四种能力

公关可能是最强有效的品牌推广方式,成本低且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为媒体的覆盖面非常大,媒体的报道和形象宣传以及广告,是提高企业、品牌、产品公众知名度最直接、最有效、最常见的基本渠道和手段。

公关的“四个专业”:

1.专业精神。要广结媒缘,善于和媒体打交道,并尽可能地结成和维系友好关系,不要对媒体人走茶凉。否则,就可能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2.专业态度。不要只大看大媒体,而小看小媒体。只要是记者采访,无论其来头,都应做周详安排,全力配合。另外在稿件投放上要广种薄收,不要将眼睛盯着一两家强势媒体。

3.专业知识。媒体的公关绝不仅是感情投资。在现代社会,吃请等联络感情行为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应该精于如何运作媒体、制造新闻、创作出能吻合媒体的新闻素材。

4.专业素养。了解掌握专业知识,便于和媒体沟通,帮助媒体理解专业问题。

公关的“四个能力”:

1.洞烛先机的能力。在与记者沟通交流时,要善于洞烛先机,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发现不利或者有利的公关素材,使企业运筹帷幄,能够防患于未然。实际上,危机的发生在偶然性中有着必然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关部门触觉不灵,结果导致危机发展到不可控制。

2.新闻策划的能力。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不间断地、有针对性地传播公司信息,有利于公司整体形象的树立。海尔一周有1500多条信息发出,为海尔品牌和产品做宣传。

3.要有承受个别媒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行为的能力。

4.建立起与媒体有效沟通的能力。可以考虑聘请媒体内有影响力的人士做宣传顾问等。

对于公关管理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处置危机

晨鸣纸业在遭遇媒体的曝光之后,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到曝光媒体进行沟通,并表示欢迎媒体的监督,这种态度赢得了媒体的理解,从而把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媒体并不是与某个人、某个单位过不去,媒体批评的目的是促进问题的解决。

现代社会,企业特别是现代大企业随时都有爆发危机的可能,而危机具有在瞬间重创企业甚至毁灭企业的力量。一些老牌跨国公司之所以重视媒体公关工作,主要在于它们经常会利用媒体化解危机。危机公关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对企业的品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成功的危机公关可以扶大厦于将倾,而失败的公关,则可以使企业雪上加霜。

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一个分支,它是指在企业的信誉、形象等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所应采取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它包括危机事件的发生、处理和消亡三个过程。危机的到来具有突发性,因此,有效地进行预防,并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快速切掉危险源的继续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公关活动就是成功的危机公关。

成功的危机公关标准是什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范围内,以相对经济的投入化解危机,能够在解决危机的同时,敏锐抓住、利用和放大危机所可能带来的转机,为企业及品牌的后续成长服务,就可以称为成功的危机公关。而最成功的危机公关是能够在危机出现时就将危机的苗头掐灭。但在实际中,对多数企业而言,只要能够做到危机负面影响最小化,企业及品牌最后安全涉险过关,就算成功了。

(作者系《经济参考报》副总编)

上一篇:零售企业定价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思想品德传统道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