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要点风险管理范文

2023-10-21

项目管理要点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字:节能减排、EPD项目、付款条款

付款条款是EPC项目合同中双方关注的焦点之一,直接关系双方经济利益,但笔者对近百个实际实施的项目合同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很多项目合同的付款条款存在漏洞或隐患。虽然不是所有的漏洞或隐患都转化为法律风险,但是,如不加以防范,等亡羊再补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节能服务公司而言,恐怕失掉的不仅是几头羊,甚至会将辛苦开拓的市场拱手让与他人。笔者对国外EPC项目合同和国内常用EPC合同进行了比较研究,结合EPC项目合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就EPC项目合同付款条款约定提出完整的建议。

本文所称付款,无特殊说明时,仅指项目节能收益的分享款项。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项目合同中,除了节能收益的分享款外,付款可能包括其它款项的支付。如在节能量保证型合同中,还会约定,节能量未达到承诺的指标时,ESCO要对用能单位进行补偿。有的项目合同属于混合型合同,改造项目中一部分设备属于买卖,需要由用能单位支付货款。有的项目,会约定在分享期届满前,由用能单位一次性付款买断项目。对其他款项的付款约定,本文不做专门论述。

EPC项目合同中付款条款的要素

合同条款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因而要求条款要明确,根据条款约定,可以确定哪一方的义务,这项义务应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履行。一般而言,付款条款就是要明确付款义务人、付款金额、付款时间和付款方式。因为付款地点双方一般并不介意,而且大多数商务合同的付款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电子划拨,一般无需付款条款就付款地点单独约定。EPC项目合同中的付款义务人是用能单位,是毫无疑议的,无需特别强调。EPC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在EPC项目中一个完整的付款条款,应当包括分享期间、付款金额或付款金额的确定方式、付款时间或付款条件、付款方式、付款程序、付款督促措施五个要素。

(1)分享期间。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款来源于节能收益,收益分享期限是ESCO可以从项目节能收益中分享节能收益的期限。

(2)付款金额或付款金额的确定方式。用能单位的付款金额通常是通过约定分享比例而确定,分享比例可以是固定的比例,也可以是变化的比例。在具体项目中,也有约定固定金额的情况或附加其他条件的情况。但无论如何约定,使付款金额能够尽可能方便的确定下来,才是一项好的条款。

(3)付款时间或付款条件。EPC项目的付款通常不是一次性付款,而是若干次完成,EPC项目合同的付款时间体现为付款的进度。

(4)付款方式。付款方式是指通过何种支付工具付款,如现金、票据(支票、汇票、本票)、汇款或实物。

(5)付款程序。付款程序是为了明确付款的具体流程,这一环节常常被当事人所忽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易导致无所遵循,或各自要求按各自流程,从而导致争议。付款程序不仅体现在如何办理付款的手续上,也会直接影响收款人的利益。

(6)督促和保障措施。督促和保障措施是督促付款义务人按约定付款的约定。这一项内容通常为合同设计者所忽视,通过约定付款义务积极履行受益和消极履行受损的导向措施,可以建立合同内部的约束机制,有利于合同的履行。

EPC项目合同中付款条款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近百个EPC项目合同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实践中的EPC项目合同付款条款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金额不明或不易确定;二是付款时间约定不明;三是无付款程序约定;四是无付款督促措施。不明确分享期的起止时间,可能导致付款义务不明。节能量认定存在分歧,分享比例不明确,也会导致付款金额不确定。付款时间不明确导致付款迟延的违约责任不能确定,也会使付款督促措施失灵。无付款程序的约定,往往会在主张付款时被动地满足用能单位提出的条件。如因发票约定不明,有的用能单位在付款时要求开具增值税发票。ESCO要么自己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直接开票,要么通过设备供应商或其他具有一般纳税资格的单位向用能单位增值税票。通过其他单位开票存在法律风险。为此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享受,项目利润受到负面影响。缺少付款督促措施,会使ESCO失去利用合同自身的激励和惩罚机制督促用能单位履行付款义务的机会。有的很多合同照搬参考合同文本,导致合同

条款千篇不律,不能很好地适用项目需要。

EPC项目合同中付款条款的构建

参考文本付款条款主要体现在第4节关于节能效益分享方式一节中。这一约定适用的模式是,双方事先约定节能效益分享比例,根据确认的节能量计算付款金额,向用能单位提出付款请求,用能单位付款后由ESCO开具发票。实践中,项目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这一模式并不能满足所有项目需要。在使用参考合同文本时,需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笔者根据EPC项目的特点,在研究EPC项目合同参考文本和国外合同文件的基础上,给合国内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EPC项目实践就EPC项目付款条款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供读者参考:

付款条款构建基本原则

付款条款应

(1)满足具体项目需要;(2)符合税收优惠和申请财政奖励资金规定;(3)具有可操作性。不同项目有其身的特点,合同双方有不同的需求,付款条款必须满足项目的具体需要。对于拟申请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奖励资金的项目而言,项目合同是必备的文件,付款条款应符合相关政策要求。合同条款的目的是履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合同条款才能方便双方履行合同。

关于分享期

约束性要求。分享期从经济性上考虑,应短于改造项目预期的使用寿命,否则不符合EPC项目的特征。从法律上考虑,国内有些地方对公共机构EPC项目的分享期有限制性规定,在约定分享期时应不长于规定的期限。例如,《河南省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合同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或者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的项目可以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0年”。分享期实质内容是ESCO有权从用能单位获得节能收益的期间,不论分享的比例如何(分享比例可以从1%-100%),只要有分享,均应计算为分享期。

选择的余地。(1)封闭或开放。分享期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所谓封闭的,是指固定的时间段,如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所谓开放,是指在签订合同时并不能具体确定期间的确切时长,或不能确定具体的期间起点或期间终点。比如,有的项目约定分享期从项目安装调试完成并经用能单位验收通过后开始计算分享期。有的项目约定分享的节能收益总金额,约定用能单位实际付款金额达到总金额时分享期终止。(2)连续或断续。通常是连续的分享期,理论上也可以是断续的,虽然实践中约定断续分享期的项目十分少见,但在具体项目存在约定断续分享期的可能性。(3)延长或缩短。通常在约定固定期间的分享期合同中,因用能单位的原因导致工期延误,或因用能单位原因设备停机致节能收益未实现,或双方不可控制的原因致预期的节能收益减少等,ESCO可要求延长分享期。相反,因ESCO原因延误工期,未尽维修保养义务致节能收益不足或设备寿命缩短等,用能单位可要求缩短分享期。

关于付款金额

约束性要求。法律法规对付款金额并无限制性规定。付款金额和投资金额有关。付款金额包括投资和利息。按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ESCO的投资不低70%才能申请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有些地方制订了适用于当地的奖励政策,申请地方财政奖励对ESCO投资比例要求较低。对于公共机构EPC项目,因资金来源于财政,需要有足够的预算才能支付。

选择的余地。(1)固定金额或比例。固定金额可以避免在合同履行时再计算和确认的不确定性,但不适合所有项目。EPC项目的付款金额与节能收益相关,因此严格讲只有节能收益固定的项目,才能约定固定金额。固定金额通常是基于双方确认的节能收益按确定分享比例计算的结果,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将分享比例和金额同时在条款中表述,以便明确付款金额的来源。固定金额也可不按比例计算,仅仅基于双方约定。不基于比例的固定金额约定,适用于项目因具体情况需要对某一期付款金额进行调整的情况。约定分享比例可约定在分享期内采取固定比例,也可以约定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分享比例。有的项目,可以考虑超出承诺的节能效益,另行约定更高的分享比例。(2)实际节能量或预计节能量。无论是采取何种方式约定付款金额,终究不能脱离节能收益。决定节能收益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节能量,一个是能源价格。因此,在合同中需要将影响节能收益的这两个因素如何确定予以明确。以实际节能量作为分享节能收益基础的,付款金额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才能确定,需要经双方确认,且付款金额将随实际节能量变化。以预计节能量作为分享节能收益基础的,付款金额在合同签订时既已确定,一般在履行过程中不再变更。(3)影响因素。实际节能量不仅与节能改造的效果相关,还与改造后的能源消耗有关,与用能单位的设备运营情况有关。在以实际节能量作为付款依据的合同中,需要充分考虑用能单位运营状况对付款金额的影响。通常改造验收合格,则表示ESCO实现了合同约定的节能承诺,因用能单位自身原因关停设备导致实际节能量未实现的,用能单位仍应正常付款。用能单位为了督促ESCO按期完工,可能约定即使在约定的工期内未完工,分享期仍然开始起算,要求按承诺的节能量履行。这样,如工期拖延就意味着付款金额减少。

关于付款时间

约束性要求。法律对付款时间没有约束性要求。

选择的余地。(1)时间段划分。一般而言,ESCO总是希望尽早付款,用能单位则希望更晚付款。因此付款条款,需要找到双方的平衡点。付款时间可分为实现节能收益前付款和实现节能收益后付款两个大的阶段。有人可能对实现节能收益前付款心存疑问。EPC项目把以节能收益支付项目所有支出作为其经济性特征,在实现节能收益之前付款,是不是与EPC项目的特征不符。事实上,以节能收益支付项目投资是针对项目的总体财务和经济性指标而言,并不是要求必须在实际实现节能收益后才向ESCO付款。在设备安装到位后,或调试合格后,或在验收通过后,ESCO已履行了相当一部分合同义务,因设备已到达用能单位,并在用能单位管控范围内,由用能单位支付一定比例的价款,在风险分配上是平衡的。付款比例一般参考设备的价值,因设备的实际效用未得到检验,这时的付款金额一般是按设备价值一定比例确定。有的项目可能单列设备价值,在条款上体现为合同总价款的一定比例。如果设备本身的价值较高,约定在设备到位后支付一部分款项,对ESCO控制风险和减轻资金压力更有意义,更有利于项目实施。如果设备本身的价值较小,如此约定可能意义不大。鉴于EPC项目的基础是ESCO对节能效果的承诺,一般不会要求用能单位在设备到达前支付预付款。实现节能收益后付款,一般约定是按年、按季或按月支付。EPC项目的付款频率与用能单位支付能源费用的频率相关,可保持二者一致。约定为按月支付的情况较为普遍。(2)与融资的相关性。付款时间关系到收款风险,因此关系到项目融资时,投资人对项目风险的评估。回款时间短、早期回款金额大、有稳定的现金流有利于项目融资。

关于付款方式

现金付款适用于小额的零星付款。大额付款通常通过银行汇付或票据实现。实践中使用较多的票据是支票和汇票。支票受区域限制,一般适宜在同城使用。汇票按付款时间分即期和远期汇票,按出票人,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约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的,应明确汇票的付款时间和汇票种类。电子划拨是一种简单快捷的付款方式,定期的付款适宜采用这种方式。采用电子划拨方式付款的,应在条款中约定收款账户。实践中也有以实物替代付款的情况。如某钢厂节能改造项目就约定,“在乙方同意的情况下,甲方可以用实物支付乙方的分享款项。如果甲方欲以实物支付乙方的分享款项,至少应提前60天告知乙方。实物按当时的市场价由双方商定,已使用过的实物,应按中国财务有关规定折旧或加速折旧。”以实物替代付款,需要确定实物品类、品质、价格等要素,除非这些实物将由ESCO自用,否则还要考虑其市场情况,以便出售变现。

关于付款程序

约定付款程序是为了明确付款的具体流程,付款的步骤、环节、需要提供的材料。从流程上讲,一般是由ESCO向用能单位提出付款申请,用能单位审核无误后付款,如有异议,双方协商。提出付款申请,同时要提供若干材料,通常必备材料之一是与申请付款金额相当的发票。实践中,发票的类型以明确为妥。开具增值税发票或普通发票,都会影响双方的税赋。此外,不同阶段的付款,还会要求提供不同的文件,如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后的付款,会要求提供验收证书;在分享期内的付款,会要求提供节能量或能源消耗记录等。付款申请所要求提供的文件,应在合同中明确其内容、要求、格式。

关于督促和保障措施

常用的付款保障措施有:担保(保证、抵押、质押),债权转让,委托银行定期划款、保理。关于EPC项目的回款保障措施,请参考笔者《EPC项目回款保障措施》一文,在此不再详述。督促措施不外乎从正向激励和反向惩罚两个方面约定。正向措施,可以约定一次付款或提前付款优惠,鼓励用能单位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提前付款或一次性买断改造项目,从而减轻ESCO的资金压力。反向的惩罚性措施主要通过约定迟延付款将使用能单位遭受不利影响,主要有:(1)约定迟延付款违约金。一般约定用能单位按迟延日期向ESCO支付违约金,违约金应高于银行贷款利息,但过高的违约金,法律也不支持,一般以不超过贷款利率130%为宜。(2)约定提前一次性付款请求权。约定如果用能单位延期付款超过一定日期,ESCO宣布所有应付款项提前到期,有权要求用能单位一次性支付所有应付款项。(3)约定中止服务。约定如果用能单位长期(合同中需具体约定)拖欠应付款项或拖欠金额达到一定程度,ESCO有权中止提供相关服务。(4)约定延长分享期。延长分享期意味着ESCO有权分享更多节能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督促用能单位按约定付款。

项目管理要点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项目设计与开发的策划

工程项目设计任务书或委托书的编制,应依据项目业主招标文件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工程的特点、规模和要求,选择行业设计能力强、信誉好,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行业设计资质、业绩和经验的企业来完成合同约定或招标文件要求的工程设计任务。

设计应遵循工程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并满足合同约定的技术性能、质量标准和工程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及可维修性的要求。

设计单位在项目初始阶段负责编制项目设计实施计划,聘任项目设计总工程师,配备相关专业工程师,明确工程设计范围、设计周期、采用标准规范、技术经济指标、软件版本和设计文件格式等要求。

针对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工艺要求,由公司业务部门确定各设计阶段适用的验证、评审和确认方法,规定设计各阶段的接口关系、分工和沟通方式,并按照工程设计进度要求,在适当时予以更新。

项目设计与开发计划的输入

1.设计依据。包括项目承包合同约定、项目立项批准文件、设计基础资料、业主提供和确认的相关资料、前阶段设计文件评审意见等。

2.设计范围、设计原则和要求。

3.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

4.设计各阶段输入的内容、深度和格式要求。

5.工程设计功能和性能要求。

6.工程所在国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7.类似工程设计经验或改进信息。

8.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9.质量保证程序和要求。

10.进度计划和主要控制点。

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SHE)要求。

13.对项目设计实施计划输入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审的意见。

14.项目设计实施计划应满足合同约定的质量规定和标准,同时符合公司的质量方针及目标管理的要求。

15.项目设计实施计划应明确项目费用控制、设计人工时和限额设计指标,并建立项目设计实施计划执行效果考核制度。

16.设计进度符合项目总进度网络计划的要求,充分考虑与工程勘察、采购、施工、试运行的进度协调,以及设计各专业内部逻辑关系及资源分配、外部约束条件等的影响。

项目设计与开发计划的实施

设计单位应严格执行已批准的项目设计与开发计划,满足计划控制目标的要求。项目设计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对全部设计基础数据和资料进行检查和验证,必要时报项目业主确认后实施。

建立项目设计协调程序,进一步明确公司与设计单位之间在设计管理方面的关系、联络方式、报告审批制度。并按公司项目经理部对设计相关专业之间互提条件的规定,协调和控制各专业之间的接口关系。

设备制造、施工安装等按项目设计实施计划进行有序衔接,处理好接口关系。设计单位负责及时提供设备、材料采购文件,以及采购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初步设计文件应当满足编制项目主要设备制造订货和施工安装招标文件,以及详细施工设计文件的需求。详细施工设计文件,应当满足设备材料

采购、非标设备加工制作、施工安装和试运行的需求。

设备、材料设计文件中应注明其设计选用的型号、规格、性能、数量,其产品质量要求应满足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依据项目承包合同约定或业主代表要求,设计单位要建立并严格执行设计变更程序,按规定程序进行工程设计变更。

工程开工前,设计单位应进行设计文件技术交底,说明设计意图,解释设计文件,明确设计要求;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设计回访,不断优化设计。 为配合现场施工安装,设计单位应提供项目试运行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项目设计与开发文件的评审

项目重大技术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由公司组织评审;项目综合技术方案和详细施工设计由公司项目经理部组织评审;专业设计技术方案由分包单位组织评审。 在方案(概念)设计阶段,公司业务部门邀请行业专家对设计单位拟制的项目方案(概念)设计大纲进行评审,确定其设计范围、设计原则、采用规范和技术标准。验证其是否符合项目业主招标文件或工程可行性报告的要求;是否满足工程

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满足公司质量、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QSHE)的要求,确保项目方案(概念)设计与开发输入满足业主的需求。

在初步设计阶段,公司项目经理部邀请业主代表、相关方专家对项目初步设计文件进行评审,确认其是否满足承包合同约定和方案(概念)设计阶段确定的设计范围、原则、规范、标准和设计深度的要求。

在详细施工设计阶段,公司项目经理部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安装或加工制造厂家进行设计技术交底或设计回访,确认施工安装设计文件和图纸,是否执行了初步设计文件评审和鉴定意见,是否满足施工安装或加工制造过程对设计文件深度的需求。

设计文件评审或技术交底的结论意见应形成纪要,由评审主持人签发执行。

项目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控制

项目经理依据设计合同约定,定期组织检查项目设计与开发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进度偏差,制定改进措施。

设计进度主要控制点包括设计各专业制造厂家互提落实情况及其进度;初步设计文件完成和提交时间;关键设备和材料采购文件的提交时间;进度关键线路上的设计文件提交时间;详细施工设计文件完成和提交时间;项目设计文件结束时间。设计文件质量依据承包合同约定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进行控制,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

建立项目限额设计控制程序,明确各阶段的限额设计目标,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实现对工程造价费用的有效控制。

设计单位按设备材料控制程序,严格设备材料数量统计,及时提出采购文件,明确设备材料等级、规格和技术标准要求。

设计各专业负责人配合工程概预算人员编制工程概预算,对比类似工程造价指标分析偏差原因,提出纠正措施,实行有效控制。

项目设计与开发文件的交付

根据项目设计与开发计划时间表的要求,设计单位各专业负责人除按时完成全部设计文件编制任务外,还应满足业主对设计文件的需求评审、设计文件技术交底、设计现场施工配合、投产试车和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的要求,确保最终关闭合同约定的相关的设计文件和图纸。

设计各专业负责人按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设计图纸、资料和有关纪录,在完成全部设计文件后,编制项目设计文件总目录并存档。

项目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完成后,设计单位应编写项目设计完工报告,进行设计工作总结,将项目的经验与教训书面报送公司项目经理部,进行持续改进。

项目设计文件的技术交底

通过设计单位的技术交底,加深了解工程特点、设计意图,以便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施工安装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并对照现场逐一核实,在熟知设计文件内容和现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与设计单位沟通设计技术交底的有关需求。

设计文件技术交底由公司项目经理部组织,设计、施工安装和加工制造厂家参加。

对技术交底中有异议的问题,通过研讨协商解决;对不清楚或交底不明确的问题,商请设计单位再次答疑。技术交底内容和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应写入会议纪要,由相关方主要人员签字后,作为处理相关问题的依据。

对重大、复杂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工程,开工前和施工安装过程中,提前商请设计专业负责人到现场做专题设计技术交底。

项目设计变更

由于工程建设环境条件改变,原设计功能改善或提升标准,业主代表要求扩大项目规模或增加投资,以及发生不可抗力等因素,都可能引起工程设计变更。相关方专业工程师应识别变更的必要性或可行性,按承包合同约定,并视其变更规模,分级分类进行设计变更评审、验证和控制。

对工程设计的任何变更,项目设计责任人应评审变更对工程设计质量特征、工程造价和工期的影响。包括对已经施工安装部分或其他设计输出的影响及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计变更实施前,应经工程师或业主代表批准。

设计施工现场配合

设计单位应派出由各专业工程师组成的施工安装现场配合组与公司项目经理部合署办公,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兼任项目设计部经理。负责工程设计技术交底、设计回访和设计变更签证;参加项目重大技术方案研讨、业主或工程师例会、投产试车、竣工验收;协助竣工资料的编制等工作。

项目设计回访

项目管理要点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经济模式发展下,建筑基础施工需要实施全面的质量提升,注重建筑基础施工操作管理中的质量问题,结合施工操作要素和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加强建筑基础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明确建筑施工的操作环节标准,严格遵照质量控制模式进行施工处理。依据建筑施工的整体领域模式,调整建筑施工的开发模式,制定完善的施工质量管控标准。通过调整建筑施工流程,注重企业质量管理开展效果的分析,调整施工流程化、施工模式化、施工控制化的操作,调整建筑施工全面质量管控的标准分析过程,提升综合化的质量调控。

关键词;建筑基础 质量管理 控制标準

引言

建筑施工质量全面管理过程中,需要以企业的全面周期化发展为基础,依据质量管控的相关条例和规范流程进行分析,调整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依据施工管理的各类流程进行分析,注重企业的综合竞争发展模式和标准,立足于企业的整体化管理。从建筑工程的实际勘察设计模式入手,实施初级阶段的划分,调整工程验收交付的全过程管控。注重细节管理,质量监督管理,工程模式管理。通过准确的建筑施工全面质量管控模式的提升,加强质量综合化调控,确定质量管理的全过程,调整施工要素和要点,调整各个施工步骤。

一 建筑基础施工中的全面质量施工控制管理标准

1.1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管理对象

依据建筑基础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标准,注重建筑优质工程、优质产品的规划,结合产品对象进行分析,并非单一的产品质量情况的管控。需要从建筑基础施工的全过程出发,注重点建筑施工质量的整体进行控制分析,注重施工过程中产品质量、产品施工工序、产品施工质量流程的操作,明确实际质量控制的全面操作,确定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流程规划,结合操作模式和操作重点,加强使用操作情况的分析,调整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实施对象。

1.2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管理的基本范围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产品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服务模式等过程进行分析,从工程产品质量入手,注重施工全过程中的管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需要从建筑工程的全模式出发,注重施工过程的质量管控,明确建筑企业的规范建设。从施工准备、施工组织、施工计划入手,加强施工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完善施工工程质量的模式调配,确定施工管理的基础范围。

1.3参加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

按照工程质量和工程工序流程,实施产品的质量基础模式管控。依据具体的组织规划,调整企业所有的行政管控模式,明确生产技术标准、施工制度管控模式、施工工程产品的质量规划等。按照企业中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落实施工工程中各个质量管控的标准,对整体工程建设实施质量规划,确定参加管控的人员和技术标准,调整施工操作的模式和要素流程,确定参加管控的具体措施和标准。

1.4全面质量管理是必然手段

按照多角度、多管理方法的操作模式,调整施工标准和重点,注重综合施工质量管理中的相关要素分析,其操作步骤和流程是复杂的。需要根据施工的人物、技术、管理、社会、自然等因素,注重施工综合操作运行阶段水平的分析,调整工程管理的措施和方法,结合操作质量的相关波动和规律进行分析,注重质量波动的控制,明确质量管控的提升手段和效果。通过全面质量控制模式的管控,确定操作步骤和规范管理流程。

二 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控现状

2.1从业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水平不足

农民工是建筑基础施工的主力军,但农民工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素质差,不稳定,流动性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缺乏专业的质量意识管理和技术水平应用,这直接影响整体施工质量,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问题。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受承包利益的趋势,出现偷工减料,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进展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出现工程质量事故问题。建筑管理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综合管理缺乏合理的规划,人才结构不平衡,布局不到位。人才外流、优秀人才不足,管理人才缺乏等各类问题,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建设。

2.2建筑综合管理体系水平不足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原有体制的基础改进,但存在计划经济的原有模式,政企分离不到位,出现严重的管理局限,内部监督管理制度不足的情况。无法实现有效的严格管控,缺乏正规的制度监督管理,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制度约束标准模式。一些政府执行力度水平不足,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护和规范,保护模式落后,工程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2.3法律意识薄弱

建筑工程法律法规管理过程中,综合实施的技术水平不足,建筑施工责任划分和义务实施不到位,没有明确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工程技术操作标准,缺乏有效的质量管控,整体作业程序不规范,一些建筑企业的法规意识淡薄,观念不足,建筑施工中存在操作不规范,图纸操作不明确,施工流程不到位的情况。技术操作不当,偷工减料,施工质量低劣等问题,直接影响事故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2.4建筑材料整体控制不严格

建筑施工项目材料管理不足,质量不合格,检验不足,保管不当等问题,都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管控。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材料准备验收为标准,结合施工材料的质量管控,注重标准认证,明确施工材料的质量管控和施工项目的实施,结合施工质量规划,实施合理的操作模式分析,调整施工质量的规范的模式应用操作。

2.5施工方法工艺水平落后

施工操作方法水平不足,施工项目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推行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等都无法实施,缺乏有效技术提升和管理的标准方案,缺乏结合施工模式和项目重点进行稳固提升,无法保证整体项目实施的合理性。

三 建筑施工质量全面施工管理的对策方案

3.1开展全面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教育规范模式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操作标准,实施合理的全面管理。从施工质量管理入手,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训练。通过脱产学习、轮岗学习、短期培训、业余进修等模式,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落实学习理论中的各类基础知识,注重学习的全面质量管理,结合相关重点设施合理的施工操作方案,不断提升建筑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人员,需要实施合理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普及教育,注重根据不同的对象,结合操作工序、岗位、分工流程等进行分析,调整施工质量的管理要求和操作模式方法。从工程多角度模式入手,调整具体的施工质量管理活动,以全面的、合理的、符合自己岗位规范建设要求标准的形式,不断调整施工质量的管理方法,落实生产质量关,注重关键要素的分析和管控。

3.2施工质量管控目标和计划质量的实施操作

按照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产品,结合质量管理目标实施有效的规划。明确层层分级、层层交流、层层落实的操作流程,注重质量项目的管理目标落实,调整各个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程。从上至下的调整项目目标,确定施工管理的体系,结合各个层次的目标建设要求,注重施工组织计划规划,建立完善的执行标准和管控模式,结合工作目标要素,调整工程控制流程,确定制定标准方法。严格遵照质量计划模式,实施合理的组织实施规范应用。

3.3制定现场施工管理培训计划和制度

按照施工现场的情况,制定完善的质量管控模式标准观念,注重基层施工人员的工作需求调控,开展全面的施工教育和技能培训,坚持基础施工人员的参与性。依据具体的流程化标准,调整技术模式和操作流程,注重生产要素的实施,充分了解施工项目的质量建设管理要求。按照工程阶段、用途、熟练程度、施工工艺、生产流程、操作技能、自检标准等方法,不断提升整体工程项目组织的阶段性质量目标分析,确定施工计划和施工制度规范流程。

3.4组织项目工程实施有效的跟踪和管理考核

按照建筑施工整体全过程,调整项目各个布局流程,以“高效、精准、权威”等建设特点,注重施工中各类问题的操作分析,调整正确思维观念,注重操作模式的应用。通过每一个人的技术模式分析,以科学、合理、准确、有效的技术考评标准效果,结合工作目标的操作实施情况,实施必要的信息考核,注重制度奖惩和条例的措施分析。通过考核结果的判断,严格遵照执行的实施方法,对工作的具体目标情况进行考核分析,确定奖惩制度和措施流程。通过考核标准,确定具体的奖惩条例,实施合理的工程项目跟踪调查分析,加强考核综合力度的提升。按照各类委派职责分析中,需要明确谁委派、谁负责、谁管理、谁解决等标准。按照建筑工程考核的实施情况,及时分析操作流程步骤,尽早的处理和解决,保证工程项目实施中各个阶段的严格性,明确施工工程验收的规范运行步骤,结合施工操作重点实施全面化的管理。按照具体的项目负责模式,定期开展述职总结报告,分析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自我约束力的调配模式,全面的掌握机构的操作情况,结合工程要素和项目管理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落实分析,确定操作的重点和受控状态标准流程。

四、建筑工程创新模式的综合发展应用分析

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应用分析中,依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时代变更,逐步调整各大环境背景下的思路,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模式发展推广模式,从几个思路进行分析,逐步改善逐步提升。拓展我国建筑创新发展建设效果,加强各个环节、各项设备、各类材料、各类技术水平的创新提升,满足建筑工程市场的建设发展需求,调整创新模式应用,明确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思路。

4.1建筑工程新模式概述分析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分析中,需要依照創新模式思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建筑工程的综合评价思路。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综合发展思路,调整新型发展模式管理办法,调整建筑工程管理下的目标思路。依照预期的工程目标,实施有效的工程成本利用率,加强建筑工程顺利开展模式建设,不断促进行业的综合实力发展竞争应用。从实际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思路出发,调整建筑工程管理的新模式和实施办法,提升建筑工程新模式的综合应用。

4.2建筑工程创新综合应用现状思路分析

依照建筑工程综合管理的创新模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符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标准。依据企业从事管理模式下的综合问题,结合我国建筑管理工作思路,以有效的科技发展观念,加强企业运行环境下的应用思路。明确企业转变下的发展道路模式,落实可持续稳定科学发展的建设标准,调整企业发展思路和目标建设流程。明确企业实际综合行业发展的建设步伐,采用合理的选配分析标准,重视企业创新综合模式的应用,获取有效的创新新模式和新思路,确保企业蓬勃的快速发展。

4.3建设企业创新模式下的阶段性应用

依照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创新模式,调整企业相对的初期阶段。依照各类积累的经验和发展需求,调整管理环节下的漏洞问题,结合监督管理的结构模式,帮助企业获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办法,重视分析后期的发展思路和基础建设模式,明确建筑企业发展新模式下的阶段化应用操作。

4.4明确工程组织机构的调整分析

依照建筑工程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生产力建设标准原则。根据工程管理过程实施职能化分离分析。依照施工制度进行弹性分配,调整施工组织机构下的原则。建筑企业需要与业主签订承包工作,依照工程管理实施市场需求分析。从多工程、跨省份的生产经营入手。集合企业管理模式,高度拓展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分析影响企业整体施工过程的决策分析,确定准确下达的内容。依照管理成本的实际情况,调整工程管理的机构设置,尽可能的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依照当下的工程运行组织关系,建立高效灵活的工程组织机构。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成本的降低,调整工程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实际行业发展的低成本要求,确定工程分支,防止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控。

4.5建筑项目工程进度方案分析

建设工程进度分析中,根据基础项目体系建设管理要求,调整项目工程施工进度。依照项目进度的实施操作,采用有效的可控方案分析,制定有效的网络方案设计,调整项目系统。从项目工程的整体出发,对各个体统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明确建立网络图形实施过程,对网络图形、时间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判断预期项目工程进度的各类问题,充分利用材料、设备、技术人才,实施合理优化方案的建设,满足工程项目的方案进程应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分析中,依据基础施工到结构建筑封顶的操作中,明确工程管理的操作标准原则。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服务条件、用户需求,使用标准,采用实事求是的模式,加强各个质量管控标准的落实,确定操作流程和模式效果。加强施工工期下的生产操作,实施文明化的操作建设,确定操作流程和操作形式,加强工程整体优势服务水平的提升,实施优质化技术服务拓展,以高效、高标准、高服务的模式,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综合施工规范性管控。

参考文献:

[1]陈铁华,陈凤英.建筑施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及应用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赵云超,姜玉满.全面质量管理在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方略,2015(4):110-111.

[3]叶浩然.建筑工程项目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若干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7(10):247-248.

作者简介:

倪开锋(1963-),男,江苏盐城人,本科,中煤第一勘探局光华

公司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要点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出纳

一.每日工作 1. 核对每日封包

核对封包具体操作详见“财务管理手册出纳篇”,必须重申以下几点: 1) 打印报表齐全,报表共计10张 2) 做到表单、表表核对一致

3) 核对一级发生账的房价是否是正常房价,上门散客门市价、金卡会员8.8折、普卡会员 9.2折、中介客9.5折、协议客按签订的协议价格。各店必须制作一张各种房型和各种客源的价格明细表备查。(该表是否制作会列入财务工作考核内容中)如果零房金必须有“免房券”;如果房价偏低(指非正常门市价、协议价、无邮件的零房价、发生的员工内部价),请值班经理在“一级发生账”写明原因,并由店长签字确认。注:房价核对是整个封包核对的重点,门店会计人员需随时抽查,公司内审部门也会纳入内审工作范围。

4) 将“入住登记单”中的房价与“客人账单”中房价相核对。如果不一致,请前台说明原 因。

5) 半天房费的核对,根据客人退房时间核对是否未收应加收的半天房费。

6) 若有冲账及作废发生,当班前台服务员及值班经理必须在冲账发生表和作废账单表上写 明原因。冲账发生表需店长签字确认。

7) “DAY USE情况表”需与“一级分类发生表”逐笔核对,确保都已入账。

8) 客人入住时,须将“预收款收据”红联与“入住登记单”放在一起,夹入当天的封包, 如为信用卡预授权,则无预收款收据,在“入住登记单”上注明。另“入住登记单”上注明房价,必须有客人签名确认。

9)客人结账时,须在“客人结账单”后附“预收款收据”绿联;“入住登记单”、除夜审房金和电话费以外的“杂项收入转账单”、发票,如为信用卡结账,还需附上“信用卡结账单”。 “客人结账单”和后附的各类单据上必须有客人签名。注:门店会计人员需随时抽查结账单附件和签名情况,并将此做为前台服务员和值班经理的考核内容。 10)根据营业日报上的“早餐收入”核对前台早餐券发出数量。赠送的早餐券要有店长在餐券发放记录本上的签名确认。核对好后填写《早餐券明细表》。 11)核对小商品和酒水交接单,并制作《存货出库明细》。

12)核对并统计每日家宾卡销售情况,制作《每日家宾卡销售情况表》。

13)审核无误后进行封包装订。装订入封包的原始单据必须齐全,注:每月最后一个封包装订的原始单据要求更加齐全。

2. 每天的营业收入必须解入银行(应按每天的金额分别填写解款单,不凑整数),星期一解三天的营业款时,也必须分三张解款单填写。

3.根据信用卡结账情况制作《信用卡明细清单》,并根据实际到账日期进行冲销,确保信用卡核对无误。

4. 日常报销;全部严格按照公司统一的审批流程操作。由店内审批的,应先申购再报销。报销流程详见“财务管理手册出纳篇”。

5. 按财务细则中的相关规定,在NC账套中录入当天实际发生的现金、银行收付凭证。注:必须每日录入,以保证货币资金做到日清月结。

二.每周工作

1. 发票及各类单据的盖章和领用;前台换零钱。 2. 办公用品采购及领用登记。

3. 检查前台租借物品数量及客用品使用情况等。 4. 不定期抽查餐厅食品消耗情况及不定期核菜价。

三.每月工作

1. 每月应付的电话费、水、电、煤气费应在最后付款日期前及时付清,房租等有签订合同的各项费用应及时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期限内付清,避免发生滞纳金。 2. 完成银行余额调节表,保证银行账核对无误。

3. 完成《信用卡明细清单》,核对无误后,制作《应收信用卡明细清单》,该表金额即为NC账套中“应收账款-信用卡”余额。

4. 制作《金卡销售明细》和《普卡销售明细》,并统计出家宾卡提成。 5. 核对返佣。

6. 定期盘点低值易耗品,如有报废及时处理。当月如有新增低值易耗品,及时登记入台账,确保低值易耗品台账与实际发生数一致。

7. 完成客用品、食品、维修材料、前台小商品、印刷品、图书及的实地盘点,并按公司统一的报表格式做出“存货收发存盘点表”。注;必须与各部门主管一起实地盘点,将实际盘点数与本月结存数相核对,制作差异表,及时处理。

8. 完成棉织品、家宾卡、前台物品、厨房用具的实地盘点,如有报废及时处理。 9. 内部电话费统计查询。

10. 做工资表(由店内人事专员处理)

第二部分

会计

一.每日工作

1. 根据出纳核对完的封包,制作“每日营业收入日报表”、“应收预收审核表”,并对出纳核对封包进行抽查。注:重点抽查房价和客人结账单的附件及签字确认。 2. 根据出纳解行的“营业收入解款单”和“每日营业收入日报表”填制收入凭证。 3. 审核报销单。

4. 审核出纳制作的会计凭证。 5. 信用卡逃账的追讨。

二.每周工作

1. 发票申购本的管理,做好发票购买及领用的管理。制作“发票购买领用销号记录”。 2. 管理合同:了解各项合同的支付方式,做到及时申请和及时付款。如有新增合同,及时纳入合同管理并贴好印花税。

3. 不定期抽盘前台的备用金,制作“前台备用金盘点表”备查。 4. 不定期抽盘出纳的备用金,制作“库存现金盘点表”备查。 5. 与出纳一起不定期核菜价。

三.每月工作

1. 统计每月“冲账发生表”和“作废账单表”。

2. PMS和信用卡长款的处理。应收应付款项的清理。注:欠款离店中欠款期间不能超过30天,如超过应及时从店长工资中扣回。

3. 按公司统一规定编制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表”、“长期待摊费用表”和“待摊费用表”进行摊销账务处理。当月如有新增固定资产,及时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并贴好标签,于次月起计提折旧。

4. 按公司规定编制“预提费用计提表”,进行各项能源费用、销售佣金、洗涤费、日常修理费和棉织品的计提。注:日常修理费和棉织品为开业一年以上的成熟店计提。 5. 根据店内人事专员计算的工资表进行工资的计提;并根据工资表的应发数进行福利费、教育经费的计提。

6. 按人事部规定的比例进行员工年终奖金的计提。

7. 根据上月实际GOP与考核目标的对比,进行店长考核计提。

8. 根据出纳制作的“存货盘点表”进行出库成本的结转,做到账表(NC账套与盘点表)、账实(NC账套与实际盘点数)一致。注:收发存报表的上月结存、本月收入、本月发出、本月结余必须与NC账套中的期初余额、本月合计借方、本月合计贷方、本月合计余额相等。收发存报表的本月节余数字和实际盘点数字相核对,如有偏差则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9. 当月NC账套中的各项收入与PMS当月累计数核对一致,确保各项收入无误。 10. 计提当月应缴营业税及其他税金。

11. 办公电话费查询,将办公电话计入“营业费用-电话费”。NC账套中的“营业费用-电话费”反映的是各店当月实际办公电话费用,与客人电话无关。

12. 员工餐的处理;并将实际成本与按当月员工出勤数核算员工餐成本进行核对,进行成本控制。

13. 核对往来账目,结账前与公司的往来账必须对平。 14. 当月全部凭证审核无误后,进行记账和月末损益结转。

15. 在IUFO中制作报表,核对无误后上报。注:必须按公司规定的报表计算顺序进行计算。

16. 根据财务报表的数据和公司对管理平台填写的要求,完成上月管理平台数据录入工作,并保证财务报表数据与管理平台数据的一致。注:备注必须按要求填写。 17. 每月15日前完成上月凭证的装订工作。

项目管理要点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一、 加强日常管理,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1、加强日常管理,强化量化管理,借助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正确看待问题的心态,做好学生成长记录。

2、制定各级管理责任制,确保早操、晚自习和上课的正常秩序。

3、做好运动会准备工作,组织好学生进行筹备和训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运动会取得好成绩,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加强宿舍管理,勤检查、勤督促,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规范学生行为,从小事做起,注重实效。

5、对信息工程系学生会、团总支进行管理和引导,实现系学生会和班级学生干部紧密合作,实现我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利用时间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

二、量化学生干部工作,发挥学生干部的个人素质

1、积极配合学院做好院学生会、院团委干部培训工作。调动本部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干部管理的量化,明确责任,做到赏罚分明。

2、注意学生干部培养,作为提高综合素质的手段。坚持培养干部从小事着手,使用干部从大处着眼,宏观控制,放手使用,在活动中锻炼干部,在鼓励中促进干部的成长。把具体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干部,注意学生干部的合作精神和倡导团队精神的培养。

3、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做好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审准备工作。做好学院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的评选表彰准备工作。

三、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1、形成与学生谈心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学生工作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家长进行不定期的电话联系,针对情况进行电话家访。

3、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党员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院系的各项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促进优良学风,班风的形成。

5、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安排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营造浓浓的育人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受到教育。

四、 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精心设计每次学生活动,使之更具有实效性。

结合信息工程系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重点围绕教学工作、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策划安排学生活动,使青年特点和专业特点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需要相结合,认真安排好活动计划。每项活动落实到具体学生会、团总支的具体学生干部,每项活动以一个学生干部为中心,全体学生会干部协助,齐心合力搞好学生活动。

2、积极鼓励支持计算机社团的活动,让计算机社团成为精品社团,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立足本系,放眼全校,推动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全校的普及和提高。

五、加强安全教育,促进校园的安全稳定

1、教育学生学会理性思维,分析每件事情的利弊,抵御来自各方面不良影响、不良思想倾向,缩短学生心智的成熟进程,确保校园稳定。

2、经常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确保学生的安全。

3、组织好同学们安全教育课,定期培训学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防火、防盗。

六、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

1、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继续针对各年级进行分阶段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职业规划,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

2、组织好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会。

3、开设就业方面的专题讲座,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理念,做好应届毕业生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今天以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为荣的观念。

七、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记事,整理好学生管理的档案

项目管理要点风险管理范文第6篇

质量/环境/安全体系审核要点

一、 手册及文件评审;体系总体评估(Q:4.2.2;E:4.1 ;O:4.1) 1)手册是否界定质量/环境/安全相应体系的范围?是否有质量体系条款删减?删减合理性如何?

2)手册是否包含或引用必须的程序文件?是否有过程之间关系的描述? 3)结合公司文件体系及运行状况总体评估质量/环境/安全运行情况?

二、 方针目标(Q:5.3,5.4.1;E:4.2,4.3.3;O:4.2,4.3.3) 1) 查质量/环境/安全的方针、目标: 2) 是否形成文件,并有正式批准的证据?

3)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是否是在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框架下展开的,与所确定的范围是否一致?

4) 在与质量环境管理相关的职能和分层次上是否建立了质量/环境/安全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5) 针对相应的环境/安全目标是否有相应的方案,方案是否包括:时间、方法、责任人?

6) 各部门是否已经对相关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是否实现?如果没有实现是否已经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落实情况?是否形成了文件?有批准的证据吗?

7)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是如何向全体员工传达的?并通过其他过程审核时与各个层次员工的接触,了解员工对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理解程度; 8) 质量/环境/安全方针在什么时机评审?如果已经进行了评审,查评审的情况,是否保证了质量/环境/安全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三、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E: 4.3.1;O: 4.3.1;)

1) 是否按照工作流程或部门职责识别了环境因素/危险源,并保留了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相应的记录,是否有审批?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齐全?

第1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2) 针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形成程序文件?查看文件或询问相应程序规定。

3) 是否已经评价并有相应的评价记录,有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清单等记录?

4) 是否已经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建立了相应的控制方法,如:运行控制程序或目标方案? 查看控制措施记录。

5) 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是否经过评审或重新评定?查看风险评价记录。 6) 是否有关于重大环境/危险源的监测或检查?查看记录。

四、 文件管理(Q:4.2.1,4.2.3;E:4.4.4,4.4.5;O:4.4.4,4.4.5) 1) 查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的相关记录; 2) 通过交谈了解实际情况与文件是否相符?

3) 查文件的发放、借阅、更改等是否符合相关文件的规定,如果是用发放记录进行控制,发放记录能证实发放的全部情况吗?是否能区别文件的发放对象?是否有发放编号?是否有文件的签收的证据?

4) 标准要求必须形成程序文件的过程:环境因素、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能力、培训和意识、信息交流、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和测量、合规性评价、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相应的文件、记录清单和有效文件清单?

5) 抽查不同部门现场的文件与文件的发放记录是否一致,查现场的文件的受控情况,到文件的使用部门,查相关的文件是否发放到位?有效、在用的文件是否能够提供?

6) 各部门使用的文件是否保存完好?内容是否清晰?是否会产生有误的信息?

7) 规定了哪些文件评审的时机?是否按规定的时机对文件进行了评审?文件评审发现了哪些问题?是否引起了文件的修改?文件修改经过审批了

第2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吗?对文件更改的审批符合文件管理的规定吗?更改后的文件是否保证了充分性和适宜性?

8) 查文件的作废管理:作废文件是否都已收回或自行销毁?收回的废文件是否已销毁?如有发放记录,可从中抽一些作废文件查收回或销毁的证据;合理保留的废文件是否有标识能防止误用?

五、 记录管理(Q:4.2.4;E:4.5.4;O:4.5.4) 1) 查看记录控制程序,了解其记录的控制措施?

2) 查记录清单、记录的归档情况,记录是否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3) 查现场的使用的记录与受控版本是否一致?

4) 结合其他过程的审核,查相关记录的贮存、保存期限和处置?

六、 法律法规及外来文件的管理(Q:4.2.3g),7.2.1;E:4.3.2,4.5.21;O:4.3.2,4.5.2)

1) 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分类情况如何?职责如何安排?特别是对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更新的跟踪渠道和职责怎样规定?

2) 查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清单或目录,组织对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外来文件是否识别充分了?特别是新换版或修订的外来文件是否已识别了?

3) 外来文件/法律法规的发放如何控制?重要的外来文件是否有明确的发放对象?

4) 作废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收回或销毁?

5) 在使用部门查必要的外来文件/法律法规是否有提供?保存是否完好?是否有无关的外来文件?

6) 如何对守法情况和法律法规的适宜性进行控制和评价?是否定期的进行评价?收集的法律法规是否与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对应?

7) 针对公司所确定的其它环境/安全要求是否遵守如何进行评价?查看证实记录。

第3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七、 管理职责(Q:5.1,5.2,5.4.2,5.5.2 ;E:4.4.1;O:4.4.1) 1) 管理层是如何实现管理承诺的证实(守法宣传;方针制定;目标确保制定;资源评审;管理评审实施等)

2) 通过交谈和查阅相关证据,了解最高管理者是如何传达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重要性的?

3) 通过交谈了解最高管理者提供了哪些资源?这些资源能否满足质量/环境/安全的相应需求?

4) 最高管理者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意识如何?是否清楚如何通过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来实现?是否明确了责任?是否清楚地了解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是否了解顾客满意或抱怨的情况? 5) 质量管理体系变更时是否仍在正常有效地运行?

6) 管理者代表是如何履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的职责的?

7) 管理者代表通过什么方式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提出了哪些改进的建议?

8) 在提高员工质量/环境/安全意识方面,管理者代表领导协调、组织实施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9) 管理者代表在内审工作中的职责如何?

八、 信息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协商(Q:5.5.1,5. 5.3;E:4.4.3; O:4.4.3) 1) 各机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是否已明确?没有矛盾、含糊和不一致? 2) 确定的职责和权限是如何向员工传达的?

3) 部门内部与部门之间如何对职责权限、环境因素、危险源、法律法规目标实现等事件进行沟通的?: 4) 本组织有哪些内部沟通渠道和方式?

5) 通过各部门的审核了解各层次管理者对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已经清楚并理解?

第4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6) 内部沟通有哪些内容?沟通的效果如何? 7) 如何就环境/安全方面的知识向业户进行宣传?

8) 如何接收外来的文件、法律法规关于环境方面的信息接收?如何处理?或分发?

9) 质量/环境/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的证据,如会议记录、发言提纲、宣传品、简报、内刊等?

10) 是否在危险源辨识、事件调查、方针及目标制定等活动中由员工进行参与。查看是否建立、保持和实施员工参与的程序。 11) 是否与影响的外部方就安全方面进行协商?

九、 管理评审(Q:5. 6;E:4.6;O:4.6)

1) 管理评审频次是什么?是否发生过追加管理评审的特殊情况?

2) 管理评审活动是否进行了策划?查上一次管理评审的资料,包括了输入、输出、评审记录评审报告等资料?各项资料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 管理评审的内容围绕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否评审了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方针和目标)改进的需要? 4) 管理评审是否形成了关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改进、产品的改进、对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整改的证据是否符合要求?

十、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意识和培训(Q:6. 2;E:4.4.2;O:4.4.2) 1) 查人员能力的确定:根据法规和公司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是否确定了任职人员相应的能力要求?体现在什么文件中?(如《岗位说明书》) 2) 相关人员的上岗证书,是否符合要求(抽查电工证、焊工证、内审员证等资料)?

3) 是否有与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重要岗位?岗位职责如何?现有人员是否符合要求?

4) 抽查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或通过现场考核,确认是否满足能力要求?

第5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5) 是否制定关于培训或招聘方面的计划?查看招聘材料。

6) 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教育的相关证据,如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宣传品、与各层次员工交谈等。

7) 对培训或其他措施是否进行了评价,效果评价的证据?

8) 如何确定各种服务过程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现有人员进行考核评估的材料,对发生不符合要求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的验证。 9) 如何进行员工能力考核、激励的?

十一、 基础设施(Q:6. 3;E:4.4.1;O:4.4.1)

1) 了解各部门基础设施的分类情况,管理的职责和分工是怎样的?管理要求、保养制度等?保养和维修是否符合要求?

2) 对基础设施管理工作的检查如何进行?对基础设施完好状况的检查工作的情况如何?检查的结果怎样?

3) 有问题的基础设施是否进行了处置?对潜在问题是否采取了预防措施? 4) 文件及记录:基础设施管理台帐,基础设施的技术文件资料;现场观察基础设施的管理情况;基础设施申购的相关资料;基础设施大、中、小修及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5) 环境/安全所需要的设备、设施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十

二、 工作环境(Q:6. 4)

与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工作环境的要求,现场工作环境实况,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的证据,对工作环境检查的记录及后续的改进措施。 十

三、 服务过程的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Q:7.1,7.5.1,7.5.2,7.5.3,7.5.4,7.5.5;E:4.4.6,4.4.7 ;O:4.4.6,4.4.7)

1) 各部门提供服务提供过程基本情况的文件,如运输、维修等服务提供过程的文件,服务实现的质量目标是什么?达到了吗?实施记录、对实施的检查和控制记录

2) 设定的质量/和环境目标和过程的标准,实现各种目标和标准要求的记录

第6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或文件;

3) 与服务过程监督和测量相关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管理记录,如:测温的仪器、压力表等;

4) 现场服务的提供情况,包括服务过程,监视、监督和检查过程,各种为保证服务质量和环境管理的实现的过程设备和监测装置的现场管理和相关的记录,过程监控和检查活动提出的改进措施证据; 5) 放行、交付活动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6) 为客户提供服务后的满意调查、服务质量跟踪等实施的记录和现场情况; 7) 各服务或设备、机房的现场的各种监视和测量状态标识的样式及现场标识的状况;维修零部件、车辆等的追溯性信息。

8) 服务过程中涉及的顾客财产的登记或台帐,识别、验证、保护、维护的记录,发生丢失、损坏、不适用的情况及向顾客报告的记录;

9) 产品防护的管理制度,现场中防护的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的现状,搬运工具,包装材料及包装后的产品情况,贮存设施和条件等; 10) 各种环境管理要求的废弃物(固废、废水、废气等)的管理、处置的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1) 各种安全管理要求的危险源控制、处置记录以及发现不符合的处理证据,和纠正措施效果的验证;

12) 各类应急相应的预案的实施或演习的证据和演习效果、预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改进的记录以及现场的情况。

十四、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及顾客满意/不合格控制(Q:7.2.1,7.2.2,7.2.3,8.2.1) 1) 查各部门与顾客有关过程的职责安排及分工,查与顾客有关的质量/环境目标和各种目标实现情况的记录。

2) 就服务质量/目标,环境管理目标/方案如何与顾客沟通,并确定顾客的需求(顾客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法规要求、组织自己附加的要求)?查阅相关的文件和记录。

第7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3) 对向顾客提供的特约服务应查有关的要求的评审:公司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如何传达顾客的信息?发现问题时是否采取了后续措施?结果如何?

4) 查与顾客的沟通:如何与顾客沟通?(沟通的证据)对顾客的意见、抱怨和投诉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对顾客反馈的信息进行了记录并及时处理,特别是顾客的抱怨、投诉?

5) 顾客满意度的质量目标?是否实现?文件中如何规定顾客满意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符合要求?顾客满意问卷或调查表,座谈会记录,调查报告和顾客反馈意见登记

十五、 采购/不合格控制(Q:7.4.1,7.4.2,7.4.3,8.3)

1) 与采购有关的质量/环境体系文件,相关的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采购要求、采购产品标准等;

2) 相关的职责安排及质量/环境目标(对供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以及实现情况);

3) 查供方评价和重新评价记录及支持性证据(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许可证、调查表、检验报告、样品试用报告、业绩证明材料、过程程序、设备情况、人员能力等),评价结果及后续措施记录,合格供方名单;

4) 采购文件,如采购计划、采购合同、采购清单等,供货记录或报验记录,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等;

5) 采购产品的质量情况记录,及相应的数据分析记录?对发现的不合格物品的处理和相关记录?以及是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十六、 监视和测量设备/不合格控制(Q:7.6,8.3; E:4.5.1 ;O:4.5.1) 1) 查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文件;

2) 按照文件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包含质量、环境、安全三方面的监测设备),技术资料。

3) 查检定、校准计划;校准检定机构的资质证明,校准记录校准检定证书、

第8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标识

4) 现场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对装置是如何保护的?

5) 评审以往测量结果的记录;是否能够识别设备的校准状态? 6) 对不合格的监测设备和受影响的产品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十

七、 内部审核/不合格控制(Q:8.2.2,8.3;E:4.5.5;O:4.5.5) 1) 查上一次内部审核所发现的不符合的整改和验证,上次内部审核的范围(是否包括了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的全部工作内容?) 2) 上次内审的资料可包括:审核计划、审核检查表、审核检查记录、审核首、末次会议签到或记录、不合格报告、审核报告、对审核中发现问题的数据分析情况纠正措施及验证报告;

3) 本次内部审核的计划(对具体审核的安排,即审核计划是否合理?审核文件(检查表)的准备是否充分?)

十八、 服务过程和结果的监视和测量/不合格控制(Q:8.2.3,8.2.4,8.3;E:4.5.1,4.5.3;O:4.5.1,4.5.3)

1) 如何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测量以保证质量/环境/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是否有相关的文件规定?查实施的记录和检查的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2) 对环境/安全管理的各重要设备、工作过程如何进行监控?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是否能够提供问题及后续措施的记录?

十九、改进措施(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Q:8.4,8.5;E:4.5.3; O:4.5.3)

1) 质量/环境/安全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没有完成所产生的纠正预防措施? 2)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及其他相关的文件的执行情况?

3) 来自日常的检查、测量、 顾客满意等方面产生的不符合、投诉信息的纠正、预防措施是怎样的?执行验证的效果如何?

第9页 共10页 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重点检查项目

4) 查潜在不合格信息记录、纠正措施记录(不合格事实、原因分析、措施计划、措施的实施及结果、措施验证)以及不合格信息记录及评审记录。 5) 查看数据分析结果报告(是否涵盖顾客满意、与产品或服务要求的符合性、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与趋势、供方相关信息),是否利用分析结果进行体系的改进?查看改进实施情况。

上一篇:学讲话用讲话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与志愿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