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论文范文

2023-09-16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在医药工业以及健康产业中,制药工程具有越来越高的地位,对于提升我国制药工业的水平也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基于此,在回顾我国当前人们对医学药物的使用状况、我国制药产业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发展历史中不断创新的制药工程技术,指出我国制药工业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不断创新与进步的制药工程技术,对制药工业水平起决定性关键作用的是制药技术。

【关键词】制药工业水平;药物;制药工程;制药技术

一、引言

医学药业作为一个重要行业,关系着民生和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当人们的生命受到更多的疾病威胁时,人们就自然地越发深入地关注与重视医学药业的发展。作为医学药业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药工业承担着医学研究以及医学治疗的制药供药工作,是医学事业能够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使用药物的现状分析

在医学研究以及人类健康科学领域,药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没有过多地关注药物的管理组织工作,了解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发明也不是很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人们当时的生活品质不是很高。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形下,人们对于温饱问题以外的其他事情根本就无暇顾及,因此也就自然地降低了对健康的关注。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当今时代,人们才慢慢地对医药的发展情况重视起来。现阶段,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已经是人们在消费时预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健康消费已然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随之也逐渐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各种新型产品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医药产品以及医药制作、监督管理等相关的需求。

相关的调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药品消费收入在总体消费收入中所占据的比例呈现出上升状态,并在一定基础上,相对地拉低了我国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收入在总体消费中所占据的比值。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对药物的使用愈加频繁,药物使用量正在不断增长。

目前,药物及其相关产品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概念正在不断扩展,除了简单的治疗、预防以及疾病控制以外,还逐渐延伸和扩散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养护等各个方面。比如脱发生发、减肥美容、增智强身等与人们生活品质有所关联的需求上的应用,又或者是在抗抑郁、抗癡呆、抗流感和传染疾病等各方面医学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上的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健康消费提供并注入了新的内涵。

其次,随着医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所研究和发明出来的医药品种也变得丰富多彩。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以个性化治疗为发展趋势,提倡针对患者的个人特点进行对应式治疗,以期更加快速、有效的完成治疗,恢复患者健康。这样的治疗方式对药品种类的需求将更加多样而丰富,长期发展下去,将对制药工业的健康、积极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目前而言,我国人民对药品的使用情况,或者说药品的人均消费水平并不如美国、日本高,甚至还不到这两个国家的1/10,但是从其对值来看,美国占首位,从相对值来看,日本药品消费不亚于美国。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的药品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一半还多。从国内来看,除了治疗用药,个人消费为主的保健品,如vc,卵磷脂等调理性药品,从非典时期以来明显增长。这些都表明人民健康意识、健康消费能力,健康投入正开始明显提高。

三、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回顾

2l世纪是生命的世纪,健康产业的世纪,制药工业是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药产业要大发展,上新台阶,离不开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仅新品种要依托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老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也要依托工程技术的提高。

从我国中成药业、化学制药业、药物制剂业到生物技术制药业的发展,都町以看到制药工程的作用。我国化学制药业近半个世纪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际化学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国。这些原料药物都是过r专利期的普药。2004年出口近60亿美元,2005年估计近80亿美元。在达到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市场竞争就是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实质就足生产下艺的竞争。

中国的Vc经过十年的激烈竞争,已占国际市场的主体地位,象罗氏这样的维生素著名生产企业,现在已正式退出Vc生产领域。其中中国的二步发酵工艺工程技术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从世界看,印度、韩国、巴西等国也是普药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在不少品种中,其价格与质量比我们有优势,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在工艺工程技术上略输一筹。我国的药物制剂技术,相对原料药生产技术而言要简单。相当一个时期,医药业的技术重点放在原料药生产上。原因是当时受外部制约,原料药进不来,只得自己搞,解决有无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少人认为制剂,诸如压片、装胶囊,是简单技术,没认识到制剂的复杂性。生物药剂学作为专门学科开始普及。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历史的回顾,可以得出:我国医学产业的发展以制药工程为奠基,制药工程中所包括的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以及药物制剂四大工程决定了我国制药工业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制药工程技术是影响并决定我国制药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以后的医学研究以及制药工作中,务必要将制药工程技术作为医学研究以及药剂制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考,开拓进取,以促进我国制药工程技术进步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提高我国制药工业水平,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瑜,黄龙峰,国际制药工业现状及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J].安徽化工,1998(01)

[2]连云港医药产业迅速崛起[J],机电信息,2006(04)

[3]尹明,沈颂东.吉林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空间浅析[J].经济视角,2010(06)

[4]蔡志刚.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04)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药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0 引言

制药工程是化学、药学、制剂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从事药品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开发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化学、药学、制剂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具备药品的生产、工程设计、新药的研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并可根据GMP和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以及环保等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设计,从而最终达到药物生产企业所要求的具备药物生产、管理、营销、工程设计和改进等方面的人才目标要求。

国内制药工程专业是在1998年教育部调整工科本科专业时出现的,从1999年秋开始招生,招生层次为本科生;而国外第一个制药工程教育计划早在1995年就已产生,并且专业培养以研究生教学为主,起步时间和教育层次都较高,因此,国外院校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内涵的理解更专业、更实用、更侧重于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工程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国外院校多以西药合成的生产工艺、制备技术、设计技术为主体构建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但是,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我国现阶段制药行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将制药工程的内涵延伸到从药品的研发到生产上市的全过程,这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各环节: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临床实验,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等等。与传统药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更适合在新药的研发与专利申请、药品的生产、药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

江苏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2001年开始招生。从办学开始就始终紧抓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综合型人才而努力。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始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强实践”原则,因材施教,培养能在制药行业各环节发挥作用的合格人才,为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经过十多年努力,在制药工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其改革思路和成果总结出来,以求对全国各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有一定帮助。

1 专业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前提。针对制药工程专业这个名词来讲,制药工程应为具有药物生产特点的工程技术,其中心是工程技术,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工程课程体系,强调药物生产专业特色。所以,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必须体现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制药工程专业的起源主要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药学院,少部分来自医学院。因为专业背景的原因导致在化学化工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较多,而药学药剂类课程明显不足;在药学院和医学院的制药工程专业药学药剂类课程完整,而工程类课程缺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应当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努力使得制药工程的工程课程和药学药剂类课程合理的分布,完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设置理论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为具有药物特色的工程技术专业,因此,制药工程专业其一应包括化学类基础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其二应包括化工类基础课程,如化工制图、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电子电工学、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热力学等课程;其三应包括药物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在具备以上专业基础知识后,根据药物生产过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药物生产过程从原料开始,经过反应前的预处理进入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分离,得原料药,原料药经过制剂便可以得到最终产物——药物。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应当包括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等主要课程,但是这些仅仅是工程化的主要课程,要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必须为药物特色开设大量的课程,如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制药工业三废处理技术等一系列课程。因此,上述课程应该组成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坚决杜绝根据教师能力和教师习惯开设一些课程,错误的专业课程开设理念会给专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

2.2 专业方向的淡化和体现

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总体上淡化专业方向,个体上体现专业方向的原则,即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不分专业方向设置的,所有的专业学生都必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不存在因专业方向不同而课程不同的现象;而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来讲,都会有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这时必须体现出个体的专业学习研究方向,为此根据不同的方向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如化学制药方向开设药物合成反应、有机反应机理、药用高分子材料等课程;生物制药方向开设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等课程;中药制药方向开设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学等课程。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学习,又可以深化专业的深度。

2.3 细化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

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曾经将制药工程课程进行高度的综合,将多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以节约授课课时,满足教学计划学时限制的要求。但实践证明,一门课程包括的内容太多,授课教师难免出现部分专业知识不精的现象,采用多位教师合作上课的方式,授课方式和前后的衔接等问题经常因为教师其他教学任务而无法实现完美衔接,致使授课的效果下降。为此,制药工程专业核心内容采取细化的原则,每一部分开设一门课程,既能突出其专业性,又能利于就业。因此,根据细化的原则,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了制药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和生物

工程、制剂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仪器分析和应用波谱解析、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GMP、药厂三废处理等课程,不再采用合并课程的方式,专业教育效果明显好转。

2.4 开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

制药生产除了专业知识外,必须增设制药生产管理、销售和前沿动态类课程。因为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工人,生产管理人员和销售方法和队伍等都成为制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开设医药营销学、市场学和管理学等课程;同时,作为一名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若不能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必然会失去很多竞争的机会,因此,开设药物设计学、新药研发和制药前沿动态等介绍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5 适应考研的需要

近年来,受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影响,考研热门化,制药工程专业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必须照顾考研的需要。首先,在课程开设方面,考研的课程适当增加课时量,加强理论授课;其次,课程学时和学期分布适当调整,即尽量降低各学期学时的差距,同时照顾到第7学期学生的考研和实习问题,将部分课程调整到第7学期开课,节省了学生考研复习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因考研复习而大量缺课的问题。同时,课程体系中应包含实验设计方法、计算机在制药工程中的应用及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等重要课程,为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奠定基础。

2.6 加强专业实践体系改革

专业实践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开放性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一直都很注重实践体系的改革,专业课程实验选择经典项目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紧抓制药生产项目进行,训练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分析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实验和开放性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查询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和统计分析的能力,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重在训练学生对工业化生产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感悟能力,毕业设计为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必须引起重视。同时要不断改进实践体系,提高实践体系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适应社会医药经济发展要求,拓宽专业就业面。如毕业设计的形式不要局限在制药工艺流程的设计和毕业论文上,市场营销类和管理类毕业设计的形式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将毕业设计的形式多样化。

2.7 优化课程在本科各学期中的分布

在满足教育部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需将课程根据课程体系中理论的前后关系将课程合理分配到大学本科的8个学期中,避免学期间学分分配差别较大的现象,避免因此而造成学生在某一学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象。同时,制药工程专业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方向的课程,三个方向的课程必须合理分布,防止出现某专业方向课程在全面学分制中因选课人数不足停课的现象,并且合理分布还可以让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多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2.8 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理清,这对于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太大,搞不清楚课程的先修和后修关系,势必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内容的掌握不佳,因此,完善制药工程专业导学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选课,意义重大。

3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注意事项

3.1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有利于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实现,同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要实现规范化、稳定化和可变化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将成熟的教学内容规范地延续下去,而且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状况改变部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监督管理工作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后续工作,但是监督管理工作却决定着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首先,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授课内容的重复现象,在课时如此紧张的制药工程专业,杜绝重复现象可以节省很多的课时,让学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其次,强调课程体系教学工作的落实情况,加强教学的监督,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监督,避免应付导致课程体系改革形式化,失去专业改革的意义。

3.3 正确引导学生选课

引导学生选课的教师必须完全把握课程体系,防止在选课过程中误导选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同时,摒弃专业课程必须由专业教研室担任的错误理念,专业课程未必一定由制药工程专业教研室承担,很多课程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即使专业教研室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

3.4 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合理的加大教师的引进和竞争。一般情况应该根据弱势专业方向进行师资力量的引进和调控,促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进行。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竞争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实现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江苏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从2001年经历了3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每次改革都经过数稿的研究和讨论,经过数次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己基本趋于完善,课程内容趋于稳定化,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始终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坚持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不仅细化制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而且总体上淡化专业方向,个体上体现专业方向;改革过程中注意考研的需要,注意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进行课程体系的分布;同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文档,加强课程体系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正确引导学生选课,加大专业教师的引进和竞争力度,使得课程体系的改革得到圆满实现,为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奠定基础。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总结近三年化学制药工艺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经验,提出了完善制药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新方法。

关键词:化学制药工艺学;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经验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在化学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过程中,设计和研究经济、安全、高效的化学合成工艺路线的一门科学;也是研究工艺原理和工业生产过程,制订生产工艺规程,实现化学制药生产过程最优化的一门科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既要为新研发的药物品种积极研究和开发易于组织生产、成本低廉、操作安全和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又要为已投产的药物不断改进工艺,特别是对于产量大、应用面广的品种,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新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为沈阳药科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药学类课程,为制药工程专业(编号081302)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历经创建—发展—完善的艰辛历程,逐步成长为国内药学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特色课程。该课程于2008年入选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大加快了课程建设速度。“化学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国同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全国唯一一门“化学制药工艺学”精品课程,已成为全国200多个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示范课程。2012年成功转型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近三年,我们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大力发展创新药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形势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主要内容

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内容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构成。总论是课程的基本内容,由绪论、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中试放大与生产工艺规程和化学制药企业污染物的防治与清洁化生产等章节组成,深入浅出地阐述化学制药工艺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本着兼顾药物类别、具体品种的合成工艺特点以及作用地位的原则,选取奥美拉唑、塞来克西、α-生育酚、芦氟沙星、萘普生、卡托普利、氢化可的松和氯霉素等8个典型药物作为实例,进行具体剖析,前后呼应,完成从一般到个别的过渡,重点在于应用基本理论知识,深入探讨药物合成工艺。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具体教学目标如下:了解制药工业的现状和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掌握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评价及选择方法;熟练掌握化学合成药物工艺研究技术;了解手性药物的发展动向,掌握其制备技术;掌握中试放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生产工艺规程的内容和作用;了解化学制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三废”处理方法。对典型药物的合成工艺路线的比较与选择,工艺原理和影响因素,原料、中间体、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三废”综合治理等有系统的认识。

二、总论中引入的新概念和新进展

总论系统阐述化学制药工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力求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绪论和药物合成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中引入清洁化生产、绿色度和原子经济性等新概念,在合成药物的工艺研究中增加实验设计和工艺过程控制等新进展,在手性药物的制备技术中介绍动力学拆分、手性合成子与手性辅剂的新进展和新范例,使学生能及时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了解并跟上制药工艺的前沿发展。

1.清洁化生产。清洁技术(clean technology)是从产品的源头削减或消除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清洁技术的目标是分离和再利用本来要排放的污染物,实现“零排放”的循环利用策略。清洁技术是一种预防性的环境战略,也称为“绿色工艺”(green process)或“环境友好的工艺”(echo-friendly或environmentally benign process),属于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的范畴。清洁技术可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进,也可以在现有工艺中引进,使产品生产工艺发生根本改变。

化学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設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以及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

2.绿色度。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传统的化学制药工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虽经无害化处理,但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解决化学制药工业污染问题的关键,是采用绿色工艺,使其对环境的影响趋于最小化,从源头上减少甚至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评价合成工艺路线的绿色度(greenness),也就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或者环境友好程度,需要从整个路线的原子经济性、各步反应的效率和所用试剂的安全性等方面来考虑。

3.原子经济性。原子经济性(atom economy)是绿色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由著名化学家B.M. Trost于1991年提出的。原子经济性被定义为出现在最终产物中的原子质量和参与反应的所有起始物的原子质量的比值。原子经济性好的反应应该使尽量多的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出现在产物分子中,其比值应趋近于100%。传统的有机合成化学主要关注反应产物的收率,而忽视了副产物或废弃物的生成。例如,制备伯胺的Gabriel反应和构建C=C双键的Wittig反应均为常用化学反应,其产物的收率并不低;但从绿色化学角度来看,它们伴随较多的副产物的生成,原子经济性很差。按照原子经济性的尺度来衡量,加成反应最为可取,取代反应尚可接受,而消除反应需尽量避免;催化反应是最佳选择,催化剂的用量低于化学计量,且反应过程中不消耗;保护基的使用,在保护—脱保护的过程中,注定要产生大量废弃物。各步反应的效率包括产物的收率和反应的选择性两个方面,其中,选择性包括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含对映选择性)。此处的反应效率主要用以标度主原料转化为目标产物的情况,只有提高反应的收率和选择性,才有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用试剂的安全性主要是强调合成路线中所涉及的各种试剂、溶剂都应该是毒性小、易回收的绿色化学物质,最大限度地避免使用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强生物活性(细胞毒性、致癌、致突变等)的化学品。

4.实验设计。大多数反应的工艺过程非常复杂,配料比、加料顺序与投料方法、溶剂和助溶剂、反应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及其配体、搅拌速度与搅拌方式、反应压力和反应试剂等影响因素众多,传统的工艺优化方法每次实验只改变1个影响因素,可能导致工艺优化的结果具有局限性。对某个反应而言,若主要影响因素有3个,每个影响因素设5个水平,即3个因素、5个水平的反应,若开展全面实验,也就是每一个因素的每一个水平彼此都进行组合,这样共需做53=125次实验。全面实验的优点是全面、结论精确,其缺点是实验次数太多。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理论基础,经济、科学地安排实验的一项技术。DOE对包含多影响因素和水平的反应的工艺优化是非常实用的,通常用于优化应用简单方法未获得理想结果的反应,也用于只要收率和生产效率稍微变动,就会对生产成本产生重大影响的中试放大工艺的优化。实验设计方法包括正交设计法(orthogonal design)、均匀设计(uniform design)和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等。计算机程序有助于处理数据,优化参数,广泛应用于DOE中。

5.工艺过程控制。工艺过程控制(in-process controls,IPCs)是指在工艺研究和生产过程中采用分析技术,对反应进行适时监控,确保工艺过程达到预期目标。若分析数据提示工艺不能按计划完成,那么需要采用必要的措施促使反应工艺达到预期目标。

IPCs用来核查工艺的所有阶段是否能够按照预期完成,对底物、反应试剂和产物的质量进行控制,对反应条件、反应过程、后处理及产物纯化过程进行监控,是保证反应完成预期工艺过程的关键。

在工艺优化的早期阶段,薄层色谱(TLC)是非常有用的IPCs方法,TLC的优点在于可以跟踪从基线到溶剂前沿间任何杂质,理论上能够检测到所有反应杂质。TLC还可以对已知浓度产物中杂质的含量进行半定量分析,初步判断杂质的含量低于某一浓度或高于某一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气相色谱(GC)进行定量分析比TLC更容易些,但很难保证所有组分都能从HPLC或GC柱洗脱出来,使用HPLC要考虑检测器是否适用于所有组分,使用GC往往还需注意样品组分的热稳定性,是否发生热分解反应。

6.动力学拆分。手性药物的化学控制技术可分为普通化学合成、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 synthesis)和手性源合成(chirality pool synthesis)三类。以前手性化合物为原料,经普通化学合成可得到外消旋体,再将外消旋体拆分制备手性药物,这是工业采用的主要方法。

动力学拆分(kinetic resolution)利用两个对映异构体在手性试剂或手性催化剂作用下反应速度不同的性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动力学拆分法作为外消旋体拆分方法,与直接结晶拆分法(direct crystallization resolution)、非对映异构体盐结晶拆分法(diastereomer crystallization resolution)和色谱分离法一起推动了普通化学合成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动力学拆分的根本点在于两个对映体与手性实体以不同的反应速度反应,如果手性实体为催化剂,则更为实用,成为催化的动力学拆分。根据手性催化剂的来源不同,催化的动力学拆分又分为生物催化和化学催化两类,生物催化的动力学拆分以酶或微生物为催化剂,而化学催化的动力学拆分以手性酸、碱或配体过渡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

7.手性合成子与手性辅剂。手性源合成指的是以价格低廉、易得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例如糖类、氨基酸、乳酸等手性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转化为手性产物。产物构型既可能保持,也可能发生翻转,或手性转移。手性源合成中,手性起始原料可能是手性合成子(chiral synthon)也可能是手性辅剂(chiral auxiliary)。如果手性起始原料的大部分結构在产物结构中出现,那么这个手性起始原料是手性合成子;手性辅剂在新的手性中心形成中发挥不对称诱导作用,最终产物结构中没有手性辅剂的结构。例如在(S)-萘普生的合成过程中,L-酒石酸用作手性辅剂,可以回收和循环使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手性辅剂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是手性源合成的关键问题,与经典拆分过程中拆分剂的回收利用相似,此外手性辅剂的分子量越小越经济。

三、各论中的新概念和新进展

根据生产工艺繁简,又兼顾化学制药工艺学课程的完整性,选择的典型药物各有侧重并各具特色。奥美拉唑和塞来克西分别是质子泵抑制剂和II型环氧化酶抑制剂,为合成路线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了实例。α-生育酚的生产工艺原理中重点介绍超临界萃取及其精制工艺中液固制备色谱体系。芦氟沙星的生产工艺原理中介绍了设备流程图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萘普生的生产工艺原理中选择葡辛胺为拆分剂的合成工艺,说明结晶法拆分非对映异构体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作用。卡托普利的生产工艺原理着眼于合成路线选择和手性分子的合成工艺研究。氢化可的松的工艺路线是一条半合成工艺路线,是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相结合的一个范例。氯霉素的生产工艺原理,积累了我国化学制药工业60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不断更新的生产工艺、中间体控制、诱导拆分、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凝集着我国制药工业界的智慧与创新思想。

紧密结合国内外制药工业的发展现状,增加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和2011年1月17日卫生部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等法律法规,有关新药注册方面的要点,如晶型研究、杂质研究、溶剂残留,GMP厂房设计要点等,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岗位实际。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449]

作者简介:赵临襄(1964-),女,山西太原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与制药工程研究工作。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根据自身三年的课堂教学经历,包括在线教学经历,并结合本科生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选择、学生态度与学习方法、教师综合能力、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角度分析,提出几点个人思考,从而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其在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本科生

【作者简介】华莉娟(1983-),汉族,女,安徽蚌埠人,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发光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开发及其生物性质研究;殷朝林,薛洪宝,司友琳,李文戈,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重大项目(编号:2017jyxm0248),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8xfsyxm072、2019sxzx12)。

制药工程专业近年来蓬勃发展,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热门专业,各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常也是发表在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为了使制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为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制药工程专业英语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完成主要专业课学习后的高年级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需要不断改进制药工程專业英语教育,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培养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近三年承担了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包括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线上教学,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浅谈几点体会。

一、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现状分析

1.教材选择。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元素之一,与基础英语相比,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制药工程专业选用的《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高等学校本科用)专业阅读部分的要求编写的一本教材。它并不是从专业知识出发编写的教材,实际教学中也是当成一种科技题材的阅读理解,如药物阿司匹林,通过目前的教材就只是学到它的英文是Asprin,以及阿司匹林的一些性质描述,本质上类似阅读理解,并不能真正地结合到专业知识。该书包括课文及阅读材料,虽然选自原版英文教科书、专著、大型参考书及专业期刊,但大部分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以来的出版物,内容不够与时俱进。教材单一,教学思路和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学完这门课,对于没见、没学过的药物分子的英文名称都看不懂,更别提自己写出药物分子的英文名称了。教材中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具有科普性,缺乏专业性。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未能真正发挥其在制药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2.学生态度与学习方法。学生对待这门课不够重视,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制药工程专业英语》虽然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但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英语课的一部分,英语课已经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了,这门课不需要过多地投入,只要英语学好了,制药工程专业英语自然就好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我又不出国,没有必要在意专业英语。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来学专业英语,多是当成制药工程专业的阅读理解在学习。实际上,英文版的制药工程相关专业课教材,在专业知识的理解方式、讲解方式上均与中文有所不同。学生不能通过简单的翻译将已学过的专业课知识与相应的专业英语知识相联系。

3.教师综合能力。目前各高校,特别是综合实力不是很强的普通高等院校,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是大学英语老师。他们在英语教学上经验丰富,但是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首先,对专业知识认识不够或者完全不懂,因此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方式可能比较机械。教学的立足点仍然是英语教学,给学生的各种媒体资料仍然是以普通的英语学习为主。

4.教学方法。对专业词汇的表达方式不理解,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词汇的构词,从而轻松认识更多的专业词汇。教学过程中不能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介绍,就好像英语教学过程中缺少了背景知识。比如一次专业英语课上,给了一段关于钠的化学性质的英文描述,学生说单词大部分都认识,却不能很好地对应学过的相应知识点。说明学生把这门课的学习当成英语学习,没有结合自己的化学知识背景。教学过程中没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媒介来交流学习专业知识的训练缺乏。

5.考核方式。目前专业英语的主要考核方式还是传统的英语试卷形式,题型和基础英语考试也极为类似,本质上还是偏向于基础英语的考核方式。建议针对专业英语的特殊性,采取更有效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真正地学好专业英语。

二、针对本科生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发现的以上问题,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1. 教材选择专业化、多样化。教材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专业知识,应选取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的教材。目前制药工程专业选用的《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以制药工程专业为背景,供化学制药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三、四年级学生使用。虽然该教材的部分内容已是选自原版英文教科书、专著、大型参考书及专业期刊,但需及时更新。制药行业发展迅速,相关科研成果每年大量发表,相关教材应及时修订,选择最新版本。该教材适用与药学相关的众多专业,专业性有所欠缺,建议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补充有机化学、药物化学方面的相关英语知识,并以有机化学、药物合成等相关专业课的原版英文教科书作为参考资料,以英语作为语言来讲授部分专业知识。例如专业英语教材中增加直接由药物化学结构来英语命名的相关内容,而不是简单地由中文名称翻译成英文名称。搜集一些海外名校的专业课教学视频,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材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

2. 引导学生转变态度和方法。必须加强学生和老师对制药工程专业英语重要性认知的教育,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前提。学校或学院首先需要强调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组织讲座,让老师及学生真正认识到专业英语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制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了专业英语,才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与学习中与世界接轨,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不做“井底之蛙”,才不会“闭门造车”。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要根据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这门课程,其实学生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有时候比任课教师的背景知识还要多,学生欠缺的是把在学习中联系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参考英文原版专业课教材,多读本专业国际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

3.提高教师综合能力。专业英语教学不能完全由英语专业教师承担,有条件的学校建议让有海外学习背景,并且在海外全英文教学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多年,并取得学位的教师承担。没有条件的学校,建议专业课老师和英语老师积极配合、讨论、交流。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英语专业教师应学习一些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专业常识。如下图中的结构:中文名称为3,5-二甲基-4-乙基辛烷,英文名称为4-Ethyl-3,5-dimethyloctane,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解释中英文名称的不同,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才能通过相应的知识背景来解释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中文命名是以基团大小排序,英文命名是以基团首字母的顺序排列的,而不是机械的翻译。

另外,制药工程各专业课任课教师需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参考英文原版专业课教材,为学生学好专业英语埋下伏笔,进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另外從事专业英语课教学的教师,还需提高利用各种网络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媒体资料,了解更多英文原版教材中的专业课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多样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别于专业课教学和英语教学,但是又不能完全脱离专业课和英语。专业英语应该教学生如何把英语应用到专业课学习中去,利用好英语这个媒介学到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像英语教学那样采用词汇、语法、句子、段落阅读等常规程序。制药工程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具有比授课教师更多的背景知识,但是由于专业词汇和表达习惯的特殊性以及专业知识性,学生觉得专业英语词汇太长,难认,难记,和专业知识脱离,反而觉得专业英语难学。授课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介绍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词根词缀、专业词汇的形成习惯等。其次,对于一些重要的专业知识点,中英文表达规定不同的,要以知识点教学的形式加以介绍和比较。课堂教学中,多以英文的专业习题来组织学生讨论,笔者在教学经历中,发现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认为不仅学习了专业英语,还学习了专业知识,甚至有学生告诉我,在专业英语课堂上学到了专业课中没有学到的专业知识。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专业英语的教学同样面临新挑战。网络上的交流,缺失了课堂的生动性。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QQ等社交媒体,通过超星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生通过QQ回答课堂问题,活跃的学生在班级群里回答问题,个性内向的学生也通过个人QQ回答问题,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相比于传统课堂,不同个性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因此建议今后的线下课堂可以适当应用一些现代社交媒体手段来组织教学,与学生更好地互动。

5. 专业化与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摒弃考核方式形式化,严格规范制药工程专业英语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卷面考试出题可参考GRE英语考试专业知识考试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英语来做专业题。对于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型也应有所改革,通过阅读相应的专业论文节选,写出论文中的药物分子式,总结介绍的专业知识等题型。另外,考核方式应多样化,例如小组讨论表现打分,用英文做与专业相关的报告,或者用英文写一段专业论文摘要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严格规范每种考核方式,对于达不到标准的,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勉强让其通过,通过补考等手段督促学生学好专业英语,达到基本要求。

三、结语

笔者结合近年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相关经验,提出本科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导致目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并从教材、学生态度与学习方法、教师综合能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多个方面给出详细合理化的意见。当然,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通过后续努力,让学生通过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温波,程泽超,韩桂梅,孙培培.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1).

[2]张慧勇.基于应用能力推进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河南化工,2018 (7).

[3]许瑞波,周杰兴,马卫兴.浅谈制药工程专业英语教学[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3.

[4]高嘉屿,刘普,张延萍,尹卫平.制药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探索及发展构想[J].广州化工,2015,43(6).

[5]吴俊峰,贾森,王文琪.工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山东化工,2019 (15).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我国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背景出发,以应用型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阐述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普通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提出了应用型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应用型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与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应用型课程的深入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技术型院校应用型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实践探索》,项目负责人:唐学学,项目编号:17BZ051。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如何建立科学、清晰、可行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和课程开发模式是摆在所有向应用型院校转型的普通本科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用型课程改革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我国于2013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专业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一事件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意味着通过中国科协所属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中国工程专业本科学位将得到美、英、澳等協议中所有正式成员的承认,这将有效督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并不断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这是推动中国工程师跟国际对接的基础,对中国工程技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中国工程师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2014年,国务院提出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这两个重大事件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可以说都是我国教育管理层引导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的实现就是要把过去以学术和学科标准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为以核心职业能力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开发是对学生接受教育期间的全部教学活动加以规范和设计,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具体规划。从教学过程来看,如果说课程开发是方案设计,那么,教学则是方案实施。所以,课程开发更多的是具有决策性质,是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开发存在一般性模式,但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对应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是设计课程开发模式的前提。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这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开发模式的逻辑起点也就各不相同,见图1所示。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开发应以技能为起点,重在培养学生技能性的实践操作能力,围绕职业岗位要求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即能够熟练运用岗位对应的职业技术,按照岗位职业规范操作。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开发应紧密围绕行业对应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突出学生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而研究型大学以将学术知识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因此,是以学科体系来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重在研究和创新。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借鉴意义

以美国《2014—2015年度认证性工程教育计划标准》为例,它适用于三个层次,分别是本科一般标准、硕士一般标准和硕士专业标准。根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的说明部分第一条:“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认证。”这一认证标准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完全一致。

美国《2014—2015年度认证性工程教育计划标准》的专业标准是在满足通用标准基础之上适应于具体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包含对28个不同的工程分支学科课程、师资方面的详细要求。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可以看出除通用标准之外,还包括了安全工程、材料、化工与制药类等八大类专业补充标准,这些标准正是面对不同行业而设置的,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完全一致,而这种定位与高职面向岗位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理念和体系对构建应用型院校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开发十分具有针对性。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与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类型标准完全一致。

认证标准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基于“产出”的评价与认证原则在国际上是工程教育认证遵循的共同评价准则,这样对人才培养质量就拥有一个清晰且完整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其基本原则可表述为:1.你设定的目标是什么,即你要做什么;2.你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了什么,即你是怎么做的;3.举证说明你所做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蕴含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质量的理念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课程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范式的更新。其次,“以目标为导向”第一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第二要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第三要符合认知规律,满足学习者在未来社会变革中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改进质量”是工程教育认证中质量保证的关键点。所谓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中一种先进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它在教育结果和目标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同时也将学生发展作为标准,在教学中形成持续质量改进的机制。基于这样的核心理念,课程内容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及未来的专业发展;课程评价要持续改进,重视过程考核和突出专业技能考核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对课程的实施建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持续改进质量应一方面坚持认证时所设定的严格标准,另一方面又利用评估结果进行持续的教学质量提升,它是一种简单的、柔性的质量认证理念。

综上所述,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完全一致。第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与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类型标准完全一致。第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涵盖了应用型人才的合理培養目标、明确的出口要求、完备的内容覆盖、足够的条件支撑、可靠的实施效果五大部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理念科学,体系完备,标准清晰,对我国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明确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开发模式

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提出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后,我国高等教育除研究生教育外,现在实际存在三个层次:普通本科高校中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后的本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专科。以学科体系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是学术型本科高校的特征,这类院校通常是以学术为标准划分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以培养研究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特征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本位,也就是说设置专业的标准是职业岗位,最终的目标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则是将行业需求作为导向,将行业作为设置专业的标准,将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应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增强学校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度,增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度,增强培养过程与学生实践的结合度,提高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培养模式体系如图2所示。

通过该培养模式的试运行,逐渐摸索出一套更适合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按照该体系进行人才培养,预计一到两年内可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向有机融合转变。

2.完善和升级应用型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大工程教育思想”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主体思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思想”;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发表《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这些建议、报告反映当时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回归工程”的动向。这一动向同时预示着,美国工程教育由此进入“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含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工程模式”阶段。具体而言,“大工程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调工程教育的系统性;第二,强调工程教育的综合性;第三,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基于“大工程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概括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发的三个原则,即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系统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这里系统地提升学习不只是简单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而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二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面向行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任何一个行业在社会这个系统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立足本行业知识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掌握与本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社会、政策、经济、环境和文化知识。

综合性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指围绕工作职责和任务,综合运用本行业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宏观层面则指将本行业的活动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考虑其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采用社会、管理、经济、环境、文化等多种学科综合知识来解决在社会大型系统中的存在问题。

实践性包括模拟实践、行业实践、创造性应用三个阶段。所谓的模拟实践是学生动手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学生不断积累并运用所学的行业知识和技术解决模拟行业问题的起点。而行业实践则是学生基于模拟实践以解决具体行业问题的探索和提高。创造性应用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实验并且完全具备行业实践能力,才可以达到创造性应用的要求。从模拟实践到行业实践再到创造性应用,体现的是学生实践的三个层次,前一个层次为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后一个层次促进前一个层次的提升,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过程。

3.应用型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与实现路径

大工程人才的素质可以概括为专业素质、综合能力以及工程伦理素养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即通过课程使培养对象具备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伦理素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出实现这三个维度的素质,应分别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通过大专业教育方式强化大工程人才的专业素质;奉行“全人教育”理念提升大工程人才综合能力;从“知”到“行”内化大工程人才伦理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相应可以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通过大专业教育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目标;第二,通过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目标;第三,通过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伦理素质目标。
结语

本文首先界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区别,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体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发的借鉴意义。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理念和认证体系,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三个向度,并指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目标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1期。

[3]董耐婷、韩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启示》,《外语界》2015年第8期。

[4]胡琪:《大工程人才素质构建》,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2,6。

[5]吴晓明、李冬林、孙金风、邬述晖:《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研究》,《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7年第5期。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

制药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对现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计划实施以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协同环节提出优化方案,以适应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为制药企业精准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 制药工程 校企一体化 培养方案 优化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企业对高级人才迫切需求,生产企业希望以校企合作办学等形式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养,在开发优质人力资源的同时抢占人才战略高地。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仍需持续改革,国家继续坚持推动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学习支持体系。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积极实施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计划,针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特点与专业人才需求,积极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制药行业精准输送搞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1 “制药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施现状

目前国内开设“制药工程”的高校多与本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建立不同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关系,自2013年开始,制药工程专业开始“3+1”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制药企业由于生产安排等原因,提供的实习岗位存在不确定性,岗位需求与学生实践时间难以统一,可能影响学生的实习安排和实践效果;(2)制药企业因为自身的特殊性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部分实习岗位相对比较清闲,学生因为工作量不足而萌生退意,提前中断企业实践进程;(3)制药企业通常是有针对性的提供实习岗位,而且会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因此实习岗位轮换相对比较困难,难以实现多岗位轮岗锻炼,学生专业技能锻炼比较单一;(4)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多以锻炼专业技能为目的,在经过企业3~6个月的培训之后,能够基本掌握实习岗位专业技能,由于换岗难度大和就业需求,部分学生选择会提前结束岗位锻炼,这会降低制药企业提供实践岗位的积极性或提供一些非关键岗位,进而影响校企协同育人效果;(5)学生第四学年在企业参加岗位实践的时间恰好与学校安排的就业双选会重叠,可能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6)由于制药企业提供的实践岗位多为生产一线,包括药品生产、质量控制、质量分析等岗位,与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尽相同,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参加企业实践,为学生管理与实习效果监控增加了难度。基于上述原因,拟对“制药工程”专业的“3+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实施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推进“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完整实施的前提,生产企业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单独组建班级,并对班级提供包括奖助学金、拓展训练、暑期实践、岗位锻炼等机会,提前介入高等学校对本科层次学生的人才培养,毕业后学生原则上在合作企业实现就业。学生在企业接受技能训练,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毕业后即可从事岗位工作,实现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化培养,这与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基本一致。但是,原有的校企聯合办学模式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较大区别,即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并通过学生课余活动、暑期实践、专题讲座等形式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培养和专业技能提升,该参与过程不影响高校办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对实施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新形势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2.1 加强对制药行业人才需求与能力要求的调研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的基础,高校对制药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及时掌握制药企业对应用型药学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掌握现代制药技术的专业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制药行业的发展前沿,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设置诸如《制药工程前沿》(讲座)等课程,邀请制药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特别是邀请合作企业的总工程师来校开设讲座,让学生了解制药工程的发展前沿。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综合实验》,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师参与设计,把制药企业的最新药物的生产工艺转化为实验项目,让学生掌握药品生产的发展前沿[1-2]。同时,根据合作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需求,将研究项目转化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工作,研究成果可以优先在合作企业转化。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让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始终与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保持一致。

2.2 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对课程设置的指导作用

应用型制药人才的目标是培养掌握药物先进制造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药品生产全流程,系统开始药物发现与优化、药物合成与制备、制药工艺与设备、制剂开发与制备、药品分析与质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药品生产全过程的理论基础[3-6]。同时,相关专业课程单独开设实验课程,课程实验选定一个代表性药物,将药物的合成路线设计、生产工艺开发、药物剂型设计、生产质量监控、质量标准分析、生产厂房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全过程融入实验教学中,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共同参与实验项目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药物研发项目掌握药品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仪器设备使用、生产记录撰写、生产资料归档等标准化管理。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能力训练,使之能进入生产企业后即可在岗位开展工作。此外,为了提前适应生产企业的能力要求,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让学生提前了解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生产工艺路线,掌握生产流程。

2.3 实验课程增加与制药企业衔接的相关环节

“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尽管在专业课程中单独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程,但是实验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还有较大差异,并不能真正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设置《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践课程,其中《认识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生产实习》则是让学生将掌握的药品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并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设计》主要要求学生在企业至少完成6个月的实践锻炼,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完成包括生产路线设计、生产工艺优化、企业厂房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毕业设计内容。生产实践的相关教学内容主要由合作企业指导完成,学校教师主要参与学生管理和提供理论知识支撑,负责学生考核与教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通过生产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实现在校理论与实验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精准化培养[7]。

2.4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工程理念培养

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项目基本为微量或小量实验,与企业的生产大规模生产实际存在显著差别,这导致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需要较长时间的技能培训。为了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工程理念的培养问题,药品生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应运而生,不仅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物料衡算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模拟设备的操作规范,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可以解决初步的工程化培养问题,使得在校教育与企业实践能够紧密衔接。此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投入少,不仅能够解决企业实践人数、实践、环节的限制,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必将成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手段。

2.5 重视企业文化与专业素质的自然养成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还可通过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认同感培养来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向心力。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合作企业的人才资源主管共同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向全体学生介绍企业文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相关内容,同时辅以参观实习,向学生展示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与一流的生产技术,吸引更多学生申请参与到联合办班的学习,在学生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而在学生形成勤学、爱学、好学和勇争上游的良好学习风气。此外,生产企业在学生中经常性的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企业参观交流、科研项目资助、暑期生产实践等专题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然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9-10]。

3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3.1 校企一体化培养的学生选拔与退出机制

要强化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首先就应成立联合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法的具体实施与监控。学生选拔应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以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为前提,重点选拔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学生进入班级学习[12]。同时,每个学期结束之后应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对不符合班级要求(包括学习成绩、个性发展、专业技能等)的学生及时进行调换,确保联合办班的示范性和带头作用。此外,指导委员会要负责监督在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内容的具体实施,每个学年对学生进行年度综合考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3.2 产教结合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交流学习应形成常态化。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了解生产企业的技术需求与专业需求,并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企业技术骨干也应到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锻炼,掌握人才培养规律,确保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应由校企双方针对生产实际共同制定实验项目,尽量做到接近生产实际的水平,确保全体学生均可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3.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校企主体职责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中企业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实践等教学内容不能影响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办班学生的企业实践与教学内容应融入到假期实践、生产实践等环节,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其他学生完全一致,而合作企业的教学内容属于课余环节,即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开的相关课程。联合办班学生除了参加企业提高的课余活动外,不应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中享受特殊化待遇,以确保在学教育的公平性。此外,联合办班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的《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其余在校学生保持一致,而且提出更好的考核要求。

3.4 校企协同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实践基地

高水平实践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制药工程的基础和摇篮,校企合作應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高等学校不应固步自封,而应该积极走出校园,主动寻求与有人才需求的知名制药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企业可以提前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定向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降低人力资源开发成本。高等学校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可以将参照企业先进药品生产工艺,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实验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锻炼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较为广泛的开展校企合作,特别是提供不同岗位的实践锻炼。

“制药工程”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尝试,如何利用联合办班的示范作用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在企业快速成长与成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推荐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可以预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无疑会为高等教育带来更多活力,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不足,有利于构建优质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实现在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的紧密衔接。校企一体化育人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和尝试,企业根据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将先进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经验等用于人才培养,在吸引优质人才的同时提升社会社会声誉;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能够掌握最新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参与校企共同培养,能够提升专业技术,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达到高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献.基于校企合作以岗位群为依托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和尝试[J].科技信息,2009(14):355.

[2] 吴波,隋金玲,刘华,等.“校企联合、资源共享”的“工程训练”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5):55-57.

[3]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81-83.

[4] 李桂杰.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商情,2014(46):92.

[5] 段小焕,严玮,张士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4):134-138.

[6] 孙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J].包装世界,2011(4):38-40.

[7] 许宝卉.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4,32(2):16-18.

[8] 张宇.校企合作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与实施[J].现代教育,2014(10):74.

[9] 李长波,赵杉林,黄玮,等.基于“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8):89-92.

[10]何兵.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地方高校工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30-31.

[11]贾鑫,王运华,白兰莉,等.校企合作基础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B12):40-41.

[12]蒋运劲.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1(10):152-153.

上一篇:中心思想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调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