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简介范文

2023-09-20

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第1篇

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喊了多年,然而只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去看看,就会发现不受学生欢迎,效率低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现象在我们身边仍然屡见不鲜。从中可以看出,大力研究语文有效教学依然有着广阔的现实背景。对语文低效教学的归因,众说纷纭,笔者思索,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不受学生欢迎、效率低下,应从深层次的社会观念、价值判断、文化影响等方面寻找根源。

一、相对封闭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學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仍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造成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感悟体验的缺失。具体表现:

1.学校苦于升学的压力,实行强制性教学管理,增延教学时间,学生从早上进校到晚上离校,可谓安排得缜密,各科教师轮番上阵,课表上每天虽安排有课外活动,但多被各考试学科实际占用。看似教学秩序井然,实则剥夺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时刻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学校的安全工作成了高悬于头上的利剑,为避免麻烦,大部分学校严格控制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更有甚者,连学校体育课中稍有危险的运动项目都被取消,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无情剥夺了学生认识、感悟、体验的权利和机会。

3.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家长片面地强调考试成绩,把属于孩子的节假日时间和休息时间用于请家教或者强化训练,剥夺了本属于学生自主支配并能接触社会的机会。

二、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教学目标泛化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宏。工具、人文兼顾,知识、能力兼顾,过程、方法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兼顾……表现在教案的教学目标下,往往一二三四全面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担当或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担当的职责,“泛语文”的表征比较明显。如教学《背影》一文,有的教师教学目标从落实字词开始,到父亲形象的分析,“背影”作用的分析,再到重要细节以及饱含深情语言的赏析等等,面面俱到,而重难点却并不突出,师生为了全面完成教学目标而疲于奔命。其实有些目标,如字词,学生完全可以不教而习得,简略处理。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花上大段时间去展示画家笔下的夜色,音乐家旋律中的夏夜景色,甚至去探讨江南夏季的地理学特征,这就是主次颠倒了。过多、过滥的拓展与延伸,就将语文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科技课、艺术课,会使语文课失去本色,负担沉重而又面目模糊。

三、教材选文的问题

语文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呈现出新的面目,但现行的教材在选文上对新课程理念体现的不是很充分。在选文上,在指导教学方面不能体现最新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没有处理好典范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在现代文选文方面,典范性保持很好,但时代性不足,时代性信息缺少,许多选文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了隔阂,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学生因此就兴趣不大;有些文言文选的文章过长、过难,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读懂它,文言文的学习信息量很大,再加上和现代汉语的隔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就把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四是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也是中学语文重点,但由于鲁迅作品的时代、语言、思想等因素及现在选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引用鲁迅的原话说:“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但吴中杰教授又反对“少不读鲁迅”,接受一点,有利于思想成长。鲁迅的后人周海婴、周令飞父子就认为:“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鲁迅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就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对鲁迅的选文存在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孩子们读,鲁迅作品一部分偏重表达亲情的文章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所以,教材中的选文问题,也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较复杂,有语文教学的自身问题,也有社会因素影响的共性原因,主要是豢养低效教学的空气与土壤的存在,社会发展期待着不断适合语文教学可以生长的“语文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新和.立言以立人[J].语文学习,2009(3):4.

[2]吴中杰.与中学生谈鲁迅[J].语文学习,2009(1):4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

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第2篇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鲁迅作品读后感《社戏》。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

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⑶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⑷!”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2,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⑸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⑹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桥村只有一只早出晚归的航船是大船,决没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早都给别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母亲便宽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嘱咐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社戏》》。 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便不再驳回,都微笑了。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

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

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⑺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释:

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上海《小说月报》第十三 卷第十二号。

⑵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 员,擅长老生戏。

⑶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 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

⑷龚云甫 (1862—1932):当时的京剧眼员,擅长老旦戏。

⑸“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语见 《诗经沸⊙欧斯干》。据汉代郑玄注:“秩秩,流行也;干,涧也;幽幽,深远也。”

⑹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年规戏”。

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第3篇

这本书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表现打击和嘲讽。

写作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读书笔记2

写作手法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好词:

千山一碧万山丛中千姿百态山石壮胆山明水秀山清水秀山高树茂谷下有谷撒娇卖乖

青山绿水青海青山奇山秀水峰上有峰清逸秀丽寸草不生耸立云霄云雾缠绕奇峰耸立

巍然屹立山势雄伟群山簇立千山万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幼稚可笑挺胸碘肚

牙牙学语嘻嘻哈哈你追我赶抱头鼠窜逃之夭夭穷追猛打乱作一团鸡飞狗跳鸡犬不宁

自以为是屏声息气尖声尖气指手画脚油腔滑调

读书笔记3

写作手法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典人物

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

——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范爱农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

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读书笔记4

好词:

东跑西颠爱不释手忍俊不禁呆头呆脑愣头愣脑玩耍嬉戏装聋作哑装腔作势装模装样

若无其事调皮捣蛋满身泥浆追来逐去舞刀弄棍瓮中捉鳖胸有成竹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欢呼雀跃

好句:

1、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

2、早晨,太阳像个刚出门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来。

3、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4、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5、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6、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7、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8、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

9、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10、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地面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

11、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着点红,由到下整个一面极大的火镜,每条都是火镜的焦点,仿佛一切东西就要燃烧起来。

12、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13、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

14、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

15、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16、太阳正被薄云缠绕着,放出淡淡的耀眼的白光。

17、太阳一年操劳到头,忙到冬天,就筋疲力尽,几乎放不出热力来了。

18、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19、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20、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

读书笔记5

精彩片度赏析

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第4篇

鲁迅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 鲁迅的作品受到许多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的青睐。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有的篇目, 从五六十年代的十几篇升至改革开放后的二十篇以上。然而, 进入21世纪以来,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幅度减少,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例, 其中删除了《药》等篇目, 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类似的调整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 这一调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有些人觉得, 鲁迅的作品过于晦涩,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超过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有些教师则表示, 正因为鲁迅的作品较为晦涩,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 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 就需要更多的课时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然而, 现实的教学进度要求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有专家学者表示, 由于新课改,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篇目的调整属于正常情况, 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表示, 鲁迅作品对于中学生道德及价值观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鲁迅的作品不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消失。有关鲁迅作品进出教材这个状况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讨论仍然停留在鲁迅作品的晦涩难懂的部分是否适合中学生等等, 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该不该删减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然而, 这个问题事实上是教材编写的问题。所以仅仅从教学论的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并不合适, 而是应该从课程论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是其依然选进教材的决定力量

1、鲁迅作品中的独立精神

鲁迅的作品带有独立的、质疑的精神, 而鲁迅的一生也坚守着“至独立者”的原则, 一直都在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在鲁迅面对闰土从少年时的勇敢聪慧变为中年时的被木讷时, 鲁迅虽然内心感到了深深的悲哀, 却没有一直悲观, 而是寄予未来以希望。在鲁迅的作品中, 我们不断可以看到“立人”的思想,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鲁迅对独立人格的赞美与渴望, 这样的思想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欠缺的, 这样的思想在今天有着教育意义, 有利于中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 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独立精神, 能够更好地成长为独立思考的人。

2、鲁迅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因此, 传统道德和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在这样的保守固执的社会环境下, 改革就显得尤其困难。此时的鲁迅选择拿起笔, 用他犀利的文字批判这样的状况。鲁迅批判过愚昧的国名, 也批判过无作为的政府, 批判过封建的礼教制度, 也批判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这样的批判精神,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比如在今天, 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此时就需要像鲁迅先生学习, 从批判的角度看待问题。

3、鲁迅作品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有着爱国主义精神, 他在国家为难时刻依然选择了弃医从文, 想要为祖国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鲁迅先生深谙, 只有从精神上唤醒国民, 才能够就中国于水火之中, 使国家强大起来。鲁迅先生认为, 只有文学和艺术才能唤醒麻木的国民, 因此, 为了国家, 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地拿起笔杆子, 与敌人做斗争。他塑造了很多经典形象, 如“孔乙己”“祥林嫂”, 告诉我们做人应当有血有肉, 不能麻木不仁。鲁迅的这些文学作品对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爱过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4、鲁迅作品中的自省精神

鲁迅先生为人非常谦逊, 平时严于律己, 对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没有优越感。在《风筝》一文中, 鲁迅先生对自己没有允许小兄弟在幼时玩风筝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和愧疚。由此可知, 鲁迅先生在对待小事和往事时都拥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实属可贵。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应该是当代中学生和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因此, 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当代学生来说, 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

三、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要体现国家意识形态

中学语文教材不能脱离国家意识形态, 因此, 其中的价值并非是中立的。教材编写者代表国家行驶使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他们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筛选时实际上是将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教科书的过程, 进而达到一定的社会控制。

2、教师要有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鲁迅作品的意蕴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加工之后, 将作品中的意蕴传达给学生。而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 教师的经验会渗透其中, 而很可能因为教师本人的经验知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偏离, 这就会导致教师所传授的课程内容与官方理想课程有偏离。因此,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是影响学生对鲁迅作品正确理解与接受的重要因素, 是影响教材编写的一个间接但不可忽视的成分。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否跟上时代步伐也相当重要。如果教师的思想和知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无法运用创新的方法教授学生, 那么就会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低下, 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鲁迅作品进行了调整,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 鲁迅的作品能够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当中, 这是课程选择的结果。能够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 这是由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所决定的, 同时鲁迅的作品能够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其中不乏有教师, 学生, 同时又有教材编写者等等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材编纂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即不能违背国家的意识形态, 又不能过高地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第5篇

三味书屋不仅狭小,而且呆板,没有任何孩童的气息,整个就是一副胡须枯索的老夫子的面孔。书屋的小院形象地注解了“天井”的含义,满墙满地的青苔如井壁与井底,窄仄潮湿,仿佛这里的人生也将是长满青苔的。这里连空气中都壅塞着压抑感,外观仿佛一张阴沉的脸,内观仿佛一个滞重的心胸。也许是久无人居,没有人气的缘故罢。如今的三味书屋对于鲁迅仿佛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烘托着告别百草园以后的鲁迅,以及他那缺少欢快的人生。告别百草园,就是三味书屋,这似乎是关于人类命运的起承转合的一个暗示。

鲁迅故居如我在别处参观过的名人故居似乎没有太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故居的注解,即陈列在墙壁上的那些图片和文字。有一块展板上镶着鲁迅的父母、早夭的弟弟(后人根据其夭折时的样子所想象的成人时的样子)和朱安的画像。上面并排为父母,下面并排为早夭的弟弟和朱安。早夭的弟弟和朱安并排,让我感到费解。这是根据什么原则排列的呢?因为早夭的弟弟和朱安都是不圆满、无建树的畸零者?

1作者介绍了鲁迅故居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详写了哪些内容

作者介绍了鲁迅故居里的百草园,三味书屋,故居的注解。详细描写了百草园里的泥墙根,三味书屋的小院及故居的注解。

2阅读第2段,说说作者眼中的三味书屋是怎样的

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第6篇

一个为了拯救贫困交加民众的革命者的血,被刽子手做成了血馒头,给被拯救的人吃了,尔后在刽子手一片“包好”的叫喊声中 、在众人恭维奉承声中死去了。这是一幕多么叫人心碎的悲剧!

这就是鲁迅在一九一九年写的小说《药》的故事。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用洗练的手法,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群众愚昧、落后;刽子手凶残、狡诈;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历史悲凉画卷。夏瑜本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统治而造反的,但是他的正义行为连他的母亲都不明白,失去了革命应有的最基本群众。夏瑜之死,驼背五少爷幸灾乐祸,花白胡子认为他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丝毫不同情;更有可悲的是华老栓把他的血奉为神灵妙药,一心希望用它来治好小栓的病。在茶馆里,刽子手康大叔成为了贵客,为人所尊敬。夏瑜成为了作践的玩物。革命者的鲜血不但没有唤起民众,反倒增添他们愚昧的欲望。

夏瑜的革命为什么失败?这里不是把原因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了吗?群众不理解革命,而革命者又严重脱离群众,失败是必然的。

《药》中的夏三爷的无耻,红眼睛阿义的贪婪、刽子手康大叔的凶残卑鄙无不增加了悲剧的色彩。这些人物的丑恶嘴脸不但没有遭到茶馆了群众所憎恶,反而增添了他们的快活,真可谓悲哉!

透过《药》中的人物形象,我仿佛看到作者忧虑而又无奈的神情,好像听见他正在倾诉:这悲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有多深?清除这悲剧的办法又在哪里?

医治麻木心灵的“药”

《药》,这篇鲁迅的力作,是医治心灵麻木的良“药”。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不仅用他那泼辣的笔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刽子手的凶残,而且对那些善良可却十分愚昧落后的群众进行了深入剖析。

华老栓这位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下的中国20世纪初的无知、落后的群众形象,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他对有病的儿子倾注全部感情,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换了“药”。他对这“药”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根本不去问这“药”的来源。他几乎忘记了自己和康大叔的对立地位,而对他毕恭毕敬,感激不尽。然而就是康大叔拿来的人血馒头使小栓夭折了,使华老栓希望破灭了。

无须多听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的言谈了,我们的心已经无法沉痛了。夏瑜的希望永远不能实现了吗?不!他的坟墓上不是清楚出现“花圈”了吗?这“花圈”足以使麻木的心灵开始震颤了。华小栓的死难道还不能使华老栓觉醒吗?而一切有志拯救中国劳苦大众的革命者还不应从夏瑜的悲剧中汲取应有的教训吗?

要想革命成功,必须鼓动群众、联系群众,千百万人民群众起来之时就是革命胜利之日。这是鲁迅为了医治旧民主主义的“病”而开的一剂良“药”。

黑暗的社会 罪恶的黑手

一座小镇城门外,坟墓众多,凄惨荒凉,而阔人家祝寿的馒头硕大,这个社会贫富对立,界线分明。

这是《鲁迅小说》中的《药》的场景。华老栓一家处在社会的底层,盖着“满幅补钉的夹被”,一包洋钱是他家的命根子。孩子有病无处求医,只能乞求刽子手。这样的社会还不黑暗吗?黑暗!但更使人感到黑暗的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愚民政策”。他们用封建迷信的反动思想毒化、腐蚀劳动人民,愚弄群众,驱使他们日益麻木、无知、落后。

黑暗的社会产生了无耻、卑鄙的刽子手。在《药》中,我们很难断定是哪一个人杀害了革命者夏瑜,但康大叔、夏三爷、红眼睛阿义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就是他们首先使我们产生了憎恶之情,进而推及到整个封建阶级。康大叔的凶狠、贪婪表现了封建阶级的本性;夏三爷的卑鄙无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红眼睛阿义则不过是封建势力的忠实爪牙,靠主子来维持他的生命。

纵观全文,黑暗罪孽丛生,读完之后,感情愤怒达到了极点。

悲痛而不失望 黑暗依见光明

悲痛!革命者夏瑜、贫苦民众的儿子华小栓都死在了封建统治阶级手下。黑暗!这个社会反动势力的凶残、群众的愚昧,很难见到火光。

但是悲痛中存在着希望,黑暗中依稀可见那微茫的火光。华小栓的死,戳穿了骗子的谎言;夏瑜的死,激励着同志们前仆后继,继续前行。麻木终会有头,刽子手的血债必须偿还。

在悲凉萧瑟的墓地,鲁迅让夏瑜的坟上出现了一个花圈,使令人窒息的气息里透出了一丝光明,展现了革命者并没有屈服的现实,催人振奋,教人前行。

上一篇:五一劳动节英文范文下一篇:网络营销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