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

2023-06-01

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第1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第2篇

鲁迅故里的导游词一

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这里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矗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而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着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这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而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而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这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而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就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这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着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着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

鲁迅故里的导游词二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第3篇

2500年前扬名四海的越王城今天还在,它就在绍兴的府山东麓。

绍兴古称会稽,历来是英豪辈出之地。据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大禹,他的故乡就在会稽山下。庄严肃穆的大禹陵,是炎黄子孙的公共祭祀处之一。绍兴人在古代,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文长;在近代,先是出了一位巾帼英豪、辛亥先烈秋瑾,后有周氏三兄弟活跃文坛,特别是其中的周树人——鲁迅先生。

现代绍兴发展也特别迅猛,市容变化很大。由于绍兴市区点缀着山山水水,葱绿的山间镶嵌着黄墙绿瓦的寺庙和秀丽玲珑的宝塔,妩媚的湖泊上往往配建有狭长的长堤,满城古色古香的小河处处古名桥跨越,与众不同的乌篷船蕩桨其中,使绍兴城显得分外多姿多彩。

二环北路上有一座巨大的城雕。据了解,这座取名为“泉”的城雕,寓意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绍兴人民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水乡、酒乡文化的交融。该城雕高21.8米,长轴为77米,短轴为61米,由中国美院设计,于1999年9月竣工。但它非鼎非爵的造型,我怎么也看不出“泉”的意象何在?倒是认为“酒”的寓意更深些。(中兴中路街景)

旅游车顺着中兴中路一直开到鲁迅中路口的鲁迅故里,目的地到了。

中兴中路可能也是绍兴的中心商街之一。当然,在中国,现代化的商街建筑物基本上都是互相克隆的模式,有种大同小异的感觉。如果你把这条街的照片打上宁波的某某路字样,说不定会骗过很多人。

让我们先到沈园看看吧。

沈园位于鲁迅中路,西距同一条路上的鲁迅故里200米,门前有一郭沫若题字的石坊。(沈园简介)

沈园,顾名思义,就是宋代一个姓沈的富人修的一个私家花园。据说当时面积是现今的几倍。宋式园林,国内并不多见,所以值得瞧一瞧,走一走。

(断云石)

断云石在沈园入口处,“断云”(谐音“断缘”)此石中间断开,但依依不愿分离,向人们诉说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点明沈园的主题。

进门,有一小庭院,茂密的花草藤蔓拥簇着几块假山石,最高那块露出“诗境”二字。这是后人为纪念陆游这位宋朝大诗人而立的吧。曾发生在沈园的诗人陆游的爱情故事,有点像“孔雀东南飞”。(冷翠亭)

翠亭临水而筑,夏天看一池荷花,秋天听雨打残荷,坐在冷翠亭,独吟《钗头凤》,诗人的悲哀便会慢慢走入游人的心底。荷塘秋色。

沈园有着一个大大的荷花池(宋时池塘,清代复称高池,1988年改为现状,北边池岸上假山大石,石刻有“天地间”三字),几座古朴的亭轩围绕着它。荷花都已凋谢,唯有硕大的荷叶依然顽强地展露着显示生命力的绿色。与我们常见的江南明清园林不同,这几座亭轩代表了宋朝及之前的朝代,所以风格各有特色。绍兴人讲究“修旧如旧”,不动声色地尽量保留沈园的久远特征。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六朝井亭、苍劲的宋式孤鹤轩、冷翠亭、冠芳楼。(六朝井亭)

位于孤鹤轩边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亭子。一九八五年在沈园原址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六朝古井。井身用绳纹平砖错缝而成,井内出土汉代至六朝时期的陶瓷器残片。一九八七年重建沈园时在井上建六朝井亭,亭顶采用斗拱承托结构,既解决了承重问题,也确保了它的美观。站在六朝井亭,透过亭顶可望到天空,亭顶中空首先可以“承天露”,使雨水落入井。其二,可以

“承天花”,使阳光照入井内。其三,由于古人打水是用竹杆往上提的,所以,当井水打上来时,竹杆就会从井亭中间伸出去,非常有趣。(双顶亭)(孤鹤轩)

亦称“孤鹤哀鸣”处,是陆放翁的自喻。诗人陆游因南宋朝廷昏庸,壮志难以实现,发出孤鹤的哀鸣,隐喻诗人在人生中痛失伴侣,事业上报国无门、爱民有罪、屡遭贬职的坎坷一生。亭内有“亭池”遗址,1985年在此发现唐亭阁和明代的假山、鱼池遗址。轩名由著名书法家和文物鉴定家谢稚柳书写,下面是华东师范大学肃挺教授撰,著名书法家钱君匋先生书写的对联: “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宋井亭)(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词)

孤鹤轩之南,在假山石与花木竹林烘托之下,特意用出土旧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

沈园闻名的原因当然是与宋代大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的一桩悲剧有关。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葫芦池)

宋井亭边有一处宋代遗留下来的水池,由于它的形状酷似葫芦,人们称为葫芦池。此间曾是陆游与唐琬相见之处。陆游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曾作《沈园》诗,回忆当年在葫芦池边与唐琬漫步的往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东偏门外粉墙小径)

古人有见景触情挥笔题诗的传统,可惜现在不能了。如果允许游客随意题写,那些自我感觉良好却毫无自律的游客留下的将尽是些“XXX到此一游”之类无聊垃圾文字,令保洁工揩都来不及。毕竟,古人知耻,如觉得自己不行,断然不会拿自家的歪诗劣字留壁献丑的。今沈园东偏门外有一堵粉墙,如果真有天下高士题诗其上,亦不失为一处诗境天地。(沈园东偏门)

之前,总觉得中国的园林基本雷同,无甚多看。到得游完绍兴沈园,始觉个中还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当一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印迹其中,二首得人六百年回味长咏的不朽名词还时时能叩开大众心扉,沈园可谓难得别具一格。

中午,在鲁迅中路靠近中兴南路的一家绍兴风味快餐店自费吃了一顿午饭。(食乐味绍兴风味快餐店)(自助自选菜肴)(小黄鱼12元,豇豆5元,千张包7元,2碗饭2元。)

鲁迅故里,是绍兴一处免费旅游景点,位于中兴南路鲁迅中路。绍兴市的旅游服务中心也在此地。由于鲁迅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学家,作品常常在课本中出现,关于鲁镇的描绘几乎人人皆知,所以到这里就如“照着课本游鲁镇”。

AAAA级鲁迅故里景区。(游客中心。类似上海旅游集散中心)(鲁迅文章写意雕塑)(鲁迅故里导游图)(很夸张的土特产商店)(小港里的乌篷船)(鲁迅故居)(这就是课本里描绘的百草园)(周树人在课堂里的座位)(鲁迅纪念馆)(周家食品小吃店,我们在这里品尝了绍兴特色点心)(木莲攀、臭豆腐干、甜酒酿。每份各5元)

臭豆腐干是绍兴名牌特色点心,每个游客到绍兴必吃的小食;木莲攀其实就是“果冻”,是冰镇的,薄荷味,挺爽口,暑天吃忒舒畅;与其他城市工厂化生产的酒酿不同,这里酒酿是用民间传统方法制作而成,有一股特别让人回味无穷的醉人的甜美。(孔乙己怎么成了小丑怪样?似乎有点歪曲了鲁迅笔下那个可怜虫形象。)(绍兴黄酒甲天下)

许多商店摆满了不同级别的绍兴特产梅干菜。可惜正渐渐失去讲究饮食营养的现代游客的喜好。许多游客只是饶有兴致地打量这从前用于搭配红烧肉的菜干,却不想掏钱购买。

下一个景点是东湖。这是绍兴两个古采石场变成的奇特风景区之一(另一个是柯岩),号称放大了的山水盆景。东湖公园门外的石雕景观。(公园简介)(进大门后所见景色。这里尚未到达真正东湖之“太虚仙境”。)(揽月桥)

好一座难得一见的单孔大跨度石桥!(从高高的揽月桥上眺望)

会稽人陶睿宣见此地风景绝美,但河湖相交,河水浑浊而湖水清澈,便在河湖之间筑了湖堤。将河水和湖水一分为二。从此东湖可以保持清澈。这条河就是揽月桥下的浙东运河。

寒碧亭畔是乌篷船码头。每船可坐三位游客,一次周游东湖(来回)的航行票价90元。这里的广告是:游东湖要乘乌篷船,不坐船游不了山下三个神仙洞。其实,游客也可以选择到扬帆舫的半程船游,票价是50元。这里有攀岩场。湖光山色。

满目形如刀削的山崖和绝壁。这儿,我们不再是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而是赞叹我们祖先用双手改变自然的伟大力量。(绝壁下的长长水桥)(静趣亭。看来后面的民居迟早得搬迁,因为太抢镜头。)

游人沿山脚下小径和水桥前行游览东湖,一边感受嶙峋怪石扑面而来的震撼,一边欣赏乌篷船悠悠漂过的怡然。

中秋晚上,这里可以欣赏秦桥秋月,与别处不一样的幽美。

秦始皇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始皇渡浙江(即钱塘江),以正月申戌到大越,留舍都亭,停车喂马箬篑山下,秦桥因此得名。此桥依势而筑,南北首各构三孔平桥,中间是高高的由14级石阶组成的形似满月的拱桥。

远远望去,小石桥那头有好大一个幽暗的山洞。

巨石层叠,几乎可以感受到它的千钧之重。古人千百年来,已搬走了多少巨石?

雄奇。

小堤上的小石板道。

双桥。(万柳桥和霞川桥)

霞川桥采用板墩板桥式样,轻灵简洁。“三桥洞,两桥墩”将湖水巧妙地分成三行,使小桥在晚霞映照之下隐约在平静的湖面上映出“川”字,“霞川桥”因此而得名。桥的两侧为楹联一副“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

瀑布的痕迹。

仙桃洞附近的山岩,如巨大的怪兽俯身饮水。

洞在山中,洞中有湖,洞中有门是仙桃洞的显著特点。传说中王母娘娘曾在此种下一棵仙桃树,为防仙桃被盗,故派天将来此把守,天将椅就在石门上方,呈镂空状,又因洞口外形如桃,故名“仙桃洞”,清代名士陶浚宣在洞门两侧题联一副,上联为“洞五百尺不见底”,下联为“桃三千年一开花”。

喇叭洞。可以试听回音。

稷寿楼和扬帆舫。稷寿楼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亲手设计的,总建筑分上下两层。

山脚下的树,好像都是石头里蹦出来似的。山石、湖水和绿树,配合得那么和谐。

“此峰自蓬岛飞来”。

这儿宛如蓬岛仙境,令人心广神怡。

扬帆舫船码头。从这里坐船到寒碧亭要价50元(包括钻三个洞)。

一看就知道,扬帆舫就是一个传说中的绍兴社戏戏台,扬帆舫内还留有陈从周先生撰写的对联:“洞中藏洞泉流隐,桥外有桥水更幽”。如乘坐于乌蓬船上,来一盅正宗的绍兴黄酒,嚼一盘地道的茴香豆,相信真的会遨游在鲁迅先生《社戏》的作品情景中。

此景曰“华山一条道”。端的是悬崖绝壁临百丈深潭,若无石阶小道边的护栏,能有几个好汉果敢攀登?据说,50多年前的电影《智取华山》就曾在此借取了外景,镜头里险峭的景象与真正的华山几可乱真。

沿小道兜了一圈回到大门出口处,费时一个多小时。总的感觉是:单单乘船游览东湖,会少一份脚踏实地远近浏览东湖山川的感觉,且失去寻觅摄影的最佳位置和角度的自由;但不乘乌篷船,却又不能享受山洞穿行时的神秘情趣。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先步行到扬帆舫,一路饱览湖光山色和亭桥楼阁。然后在稷寿楼喝水休息后乘船穿洞回寒碧亭,达到最好游览效果。

游东湖最好选择上午。因为阳光照射角度的关系,上午的山体和湖水景色最美,也最便于摄影。

呵呵,一天的绍兴游结束了。带着一把充满绍兴味的纸折扇,二包闻名遐迩的茴香豆,登车“打道回府”。以后有机会,再来悠游著名的兰亭、大禹陵、柯岩和老城景点。

2011-9-14随悠哉旅行团一日游。

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第4篇

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课桌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早字,这是先生小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刻下的。

这里还有一个后院,书院课程枯燥乏味,当先生讲得入神时,学生们就会偷偷到这里玩。

走完三味书屋,我们就来到鲁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闺房卧室、少爷室等鲁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这是先生小时候住的地方。

游好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便会展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有鲁迅先生一生的纪录和保留下来的书,还有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纪念馆有二层,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

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里面有一棵大树,小时候的鲁迅会在树下和小伙伴嬉戏,晚上在大树下乘凉……,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就是这里的事情。

鲁迅故里已经游完了,一天也结束了,谢谢大家!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二)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

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

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

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

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三)

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矗。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鲁迅故居导游词范文第5篇

陈云同志经历了贫苦的童年,但是这样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生活的意志,反而让陈云坚定了救国救民的决心。我们穿梭在黑白色光影长廊中,感受着那个倔强的少年清苦但充满革命激情的生活,体会着伟人心中的共产主义熊熊烈火。陈云用他高超智慧以及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工作热情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同志作为我党杰出的经济工作领导人,在经济建设的困难关头,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力挽狂澜。他的一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成为其后几代人工作的准则。他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上一篇:放射科管理制度下一篇:名人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