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故乡范文

2023-09-18

鲁迅的作品故乡范文第1篇

1 质朴

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美。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 不难于曲而难于直, 不难于细而难于粗, 不难于华而难于质。”鲁迅先生的作品, 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天然无饰, 清癯素淡, 给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感触。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写道:“天气愈冷了, 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 说柔石和其他23人, 已于2月7日夜或8日晨, 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 他的身上中了10弹。”这段近乎的白描文字讲述了作者沉痛的回忆, 一床被褥, 一只洋铁碗, 看似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细微和深厚;看似唠叨、繁絮的家常闲话, 恰恰却是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独白。这样的语言, 文浅意深, 小中见大, 虽然没有故作惊人之笔和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 但是它却能把鲁迅先生内心激荡复杂的感情, 刻画得汹涌澎湃, 字字句句中饱含着作者对战友至诚至爱的真情厚意。

2 凝练

鲁迅善于用最凝练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李乐曾在《论鲁迅的语言艺术》中谈初读鲁迅小说的印象:“精奇, 无一字陈腔滥调”, 又说“鲁迅的小说, 却绝不会让人产生这几句是可有可无、这个词语是可以删去也不要紧的想法。他的小说是可以拿来作范文背诵的。”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 掏出一包洋钱, 交给老栓, 老栓接了, 抖抖的装入衣袋, 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 言简意丰, 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 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 转身去了”。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 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3 含蓄

中国传统文学创作和理论, 都十分重视含蓄的功能及其运用, 所谓“语句明白如画, 而言外有无穷之意”鲁迅深得其中三昧, 其作品不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直截了当地倾诉给读者, 而是在含蓄之中留下许多“空白”, 希望读者自己去作进一步思考。《一件小事》讲的是一个冬天, 我坐人力车往S门;途中, 一个老妇人身穿的“破棉背心”、“兜着车把”而“伏在地上”。接着, 鲁迅用一连串含蓄的字眼折射出作品的内涵:“我”怪罪老妇人“装腔作势”、“车夫多事”、“自讨苦吃”;而车夫“毫不踌躇, 仍然搀着伊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我”终于发现了被人力车夫“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作品主题的表达仅用一个“榨”字, 压出“我”的羞愧与自惭, 写出了“我”与“人力车夫”之间的差距。同时, 读者又能于其中产生更多的联想, 让各种各样的“我”都能在“人力车夫”面前寻找到差距而自惭形秽。

4 深刻

从历史上看, 浙江思想界与文艺界涌动着两大潮流——“飘逸”和“深刻”, 鲁迅作品完美地继承了“如老吏断狱, 下笔辛辣, 其特色不在词华, 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的文风, “他能够以极普通的常识为根据, 而道出人之所不能道, 不敢道, 不屑道。所以他的文章, 你拿到手里, 只感到他的犀利, 真是锋不可当。 (郭沫若语) ”《拿来主义》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先生这样表述:“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做‘发扬国光’”。“几位”、“几张”隐含大师不多, 作品极少, 几乎到了少而无奈, 寒伧可怜的程度。一个“捧”字颇富深意, 作为国民党政府御用文人的“几位大师”们在帝国主义殖民者面前必恭必敬, 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国家之多, “一路”点明此次路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张旗鼓, 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发扬国光”实则顺手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练、传神的动词, 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 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5 沉郁

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甚至散文诗歌, 鲁迅作品的用词都有沉郁的影子。据初步统计在《故乡》中, 第一段有“阴晦”、“萧索”、“荒村”、“活气”、“悲凉”这些词;第二段又是“悲凉”, 第六段“凄凉”, 四十七段“惶恐”, 五十五段“瑟缩”, 五十九段“凄凉”, 六十一段“寒噤”、“可悲”, 八十四段“悲哀”, 八十七段“害怕”。在《风筝》中, 第一段有两个“惊异”和“悲哀”, 第四段有“惊惶”, 第五段有“虐杀”, 第六段有“沉重”, 第八段有“惊异”, 第十段有“沉重”, 第十一段有“悲哀”、“肃杀”、“寒威”、“冷气”。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我们可以发现, “悲”和“凉”系列词的使用频率明显偏高。这些词, 给鲁迅作品蒙上了一层暗暗的灰色调, 让人压抑, 让人沉重, 让人喘不过气。读者从中可以清晰地感悟到, 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现实的悲观和失望心绪几乎到了极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 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切地体验, 对人物性格特征准确地把握.恰因如此, 先生才能在文字上做到行文如绘, 一语通透灵魂, 造成神情活现、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给读者以墨落毫收而神传言外、妙神妙理的美感享受。

摘要:鲁迅的作品思想博大精深, 艺术风格多样, 既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鲁迅的作品语言丰满而洗练, 隽永而含蓄, 诙谐而峭拔, 于个性的表达中酣畅着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理解鲁迅作品, 关键在于深刻领会作品的语言, 通过其语言的艺术特色感悟历史、社会和人生, 感受社会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关键词:质朴,凝练,含蓄,深刻,沉郁

参考文献

[1] 葛忠明.浅析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J].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 2006 (6) .

[2] 曹颖群.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J].现代语文.下旬 (语言研究) , 2007 (4) .

[3] 钱德宝.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 2008 (4) .

[4] 杨英霞.鲁迅作品语言运用赏析[J].教学交流, 2008 (5) .

[5] 罗姝芳.鲁迅作品词语锤炼艺术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 2009 (7) .

鲁迅的作品故乡范文第2篇

故乡是什么味道的?是甜蜜的或是苦涩的?是梦幻的还是虚无缥缈的?故乡的情,故乡的味道是复杂的,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这样告诉我。对!是复杂的!

故乡是甜蜜的!

有着高大宽阔的大院,有着快乐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家境,有着美丽的山水,还有一段快乐的回忆——我对闰土儿时干练、憨厚、英武不凡的印象,和那去之不来的快乐相处的时光。听他讲雪地捕鸟的技巧;听他说潮汛时看跳鱼儿的乐趣;听他讲夜里管瓜刺猹时的激情和猹的狡诈;听他说沙滩拾贝时兴奋、欢快的心情;听他为鲁迅描绘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变得复杂了,变得陌生又飘渺了„„

鲁迅从两千余里之外,冒着严寒,要回到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去,冷风拍着船体,吹进船舱里,没有一丝活气的村庄在鲁迅眼里被完整地勾绘出来。

一切都是陌生的。

故乡又是陌生、飘渺的。

萧条的街道顶替了往日的热闹,在瓦楞上颤抖的枯草、凄凉荒芜的老屋,记忆中故乡一切不返,鲁迅迎来了一个陌生的故乡、邻居,以及一个陌生的、不同往日的闰土,时光的洗浴,让鲁迅和闰土间多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深蓝天空下,站在瓜地里的那个少年的身影变得模糊,刻薄的邻居说着刁钻的话,这一切让鲁迅心里多了一道悲哀的伤痕。

船在开,景在移,鲁迅在文中最后部分离开了故乡。

故乡情是复杂的,既甜蜜,又陌生。对故乡,大家都有一份难以说明的故乡情。对故乡,鲁迅选择了封存,封存在他的回忆里;对故乡,鲁迅抒发了他悲哀又怜情的愁苦之情,抒发了他向往股权的美好,回忆了曾经拥有的甜蜜的沉醉之情。对于告别了故乡,奔向未来的他,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路”就写出他对希望的期待„„

鲁迅的作品故乡范文第3篇

故乡是什么味道的?是甜蜜的或是苦涩的?是梦幻的还是虚无缥缈的?故乡的情,故乡的味道是复杂的,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这样告诉我。对!是复杂的!

故乡是甜蜜的!

有着高大宽阔的大院,有着快乐的生活,有着良好的家境,有着美丽的山水,还有一段快乐的回忆——我对闰土儿时干练、憨厚、英武不凡的印象,和那去之不来的快乐相处的时光。听他讲雪地捕鸟的技巧;听他说潮汛时看跳鱼儿的乐趣;听他讲夜里管瓜刺猹时的激情和猹的狡诈;听他说沙滩拾贝时兴奋、欢快的心情;听他为鲁迅描绘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可是,现在一切都变了,变得复杂了,变得陌生又飘渺了„„

鲁迅从两千余里之外,冒着严寒,要回到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去,冷风拍着船体,吹进船舱里,没有一丝活气的村庄在鲁迅眼里被完整地勾绘出来。

一切都是陌生的。

故乡又是陌生、飘渺的。

萧条的街道顶替了往日的热闹,在瓦楞上颤抖的枯草、凄凉荒芜的老屋,记忆中故乡一切不返,鲁迅迎来了一个陌生的故乡、邻居,以及一个陌生的、不同往日的闰土,时光的洗浴,让鲁迅和闰土间多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深蓝天空下,站在瓜地里的那个少年的身影变得模糊,刻薄的邻居说着刁钻的话,这一切让鲁迅心里多了一道悲哀的伤痕。

船在开,景在移,鲁迅在文中最后部分离开了故乡。

故乡情是复杂的,既甜蜜,又陌生。对故乡,大家都有一份难以说明的故乡情。对故乡,鲁迅选择了封存,封存在他的回忆里;对故乡,鲁迅抒发了他悲哀又怜情的愁苦之情,抒发了他向往股权的美好,回忆了曾经拥有的甜蜜的沉醉之情。对于告别了故乡,奔向未来的他,一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太多了,便成了路”就写出他对希望的期待„„

鲁迅的作品故乡范文第4篇

鲁迅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都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 鲁迅的作品受到许多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的青睐。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有的篇目, 从五六十年代的十几篇升至改革开放后的二十篇以上。然而, 进入21世纪以来,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幅度减少,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例, 其中删除了《药》等篇目, 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类似的调整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 这一调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有些人觉得, 鲁迅的作品过于晦涩,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超过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水平;有些教师则表示, 正因为鲁迅的作品较为晦涩,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 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 就需要更多的课时来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然而, 现实的教学进度要求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有专家学者表示, 由于新课改, 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篇目的调整属于正常情况, 但是也有专家学者表示, 鲁迅作品对于中学生道德及价值观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鲁迅的作品不能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消失。有关鲁迅作品进出教材这个状况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讨论仍然停留在鲁迅作品的晦涩难懂的部分是否适合中学生等等, 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该不该删减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然而, 这个问题事实上是教材编写的问题。所以仅仅从教学论的视角探讨这个问题并不合适, 而是应该从课程论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是其依然选进教材的决定力量

1、鲁迅作品中的独立精神

鲁迅的作品带有独立的、质疑的精神, 而鲁迅的一生也坚守着“至独立者”的原则, 一直都在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在鲁迅面对闰土从少年时的勇敢聪慧变为中年时的被木讷时, 鲁迅虽然内心感到了深深的悲哀, 却没有一直悲观, 而是寄予未来以希望。在鲁迅的作品中, 我们不断可以看到“立人”的思想, 这样的思想体现了鲁迅对独立人格的赞美与渴望, 这样的思想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欠缺的, 这样的思想在今天有着教育意义, 有利于中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 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独立精神, 能够更好地成长为独立思考的人。

2、鲁迅作品中的批判精神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因此, 传统道德和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在这样的保守固执的社会环境下, 改革就显得尤其困难。此时的鲁迅选择拿起笔, 用他犀利的文字批判这样的状况。鲁迅批判过愚昧的国名, 也批判过无作为的政府, 批判过封建的礼教制度, 也批判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这样的批判精神, 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比如在今天, 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此时就需要像鲁迅先生学习, 从批判的角度看待问题。

3、鲁迅作品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鲁迅先生有着爱国主义精神, 他在国家为难时刻依然选择了弃医从文, 想要为祖国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鲁迅先生深谙, 只有从精神上唤醒国民, 才能够就中国于水火之中, 使国家强大起来。鲁迅先生认为, 只有文学和艺术才能唤醒麻木的国民, 因此, 为了国家, 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地拿起笔杆子, 与敌人做斗争。他塑造了很多经典形象, 如“孔乙己”“祥林嫂”, 告诉我们做人应当有血有肉, 不能麻木不仁。鲁迅的这些文学作品对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爱过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4、鲁迅作品中的自省精神

鲁迅先生为人非常谦逊, 平时严于律己, 对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没有优越感。在《风筝》一文中, 鲁迅先生对自己没有允许小兄弟在幼时玩风筝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和愧疚。由此可知, 鲁迅先生在对待小事和往事时都拥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实属可贵。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应该是当代中学生和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因此, 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当代学生来说, 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

三、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要体现国家意识形态

中学语文教材不能脱离国家意识形态, 因此, 其中的价值并非是中立的。教材编写者代表国家行驶使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他们对教科书内容进行筛选时实际上是将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教科书的过程, 进而达到一定的社会控制。

2、教师要有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鲁迅作品的意蕴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加工之后, 将作品中的意蕴传达给学生。而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 教师的经验会渗透其中, 而很可能因为教师本人的经验知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偏离, 这就会导致教师所传授的课程内容与官方理想课程有偏离。因此,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是影响学生对鲁迅作品正确理解与接受的重要因素, 是影响教材编写的一个间接但不可忽视的成分。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否跟上时代步伐也相当重要。如果教师的思想和知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无法运用创新的方法教授学生, 那么就会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低下, 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 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鲁迅作品进行了调整,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 鲁迅的作品能够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当中, 这是课程选择的结果。能够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 这是由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所决定的, 同时鲁迅的作品能够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这其中不乏有教师, 学生, 同时又有教材编写者等等的影响。在中学语文教材编纂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 即不能违背国家的意识形态, 又不能过高地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

鲁迅的作品故乡范文第5篇

推进素质教育的口号已喊了多年,然而只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去看看,就会发现不受学生欢迎,效率低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现象在我们身边仍然屡见不鲜。从中可以看出,大力研究语文有效教学依然有着广阔的现实背景。对语文低效教学的归因,众说纷纭,笔者思索,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不受学生欢迎、效率低下,应从深层次的社会观念、价值判断、文化影响等方面寻找根源。

一、相对封闭的语文教学环境

语文教學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目标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仍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造成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感悟体验的缺失。具体表现:

1.学校苦于升学的压力,实行强制性教学管理,增延教学时间,学生从早上进校到晚上离校,可谓安排得缜密,各科教师轮番上阵,课表上每天虽安排有课外活动,但多被各考试学科实际占用。看似教学秩序井然,实则剥夺了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时刻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学校的安全工作成了高悬于头上的利剑,为避免麻烦,大部分学校严格控制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更有甚者,连学校体育课中稍有危险的运动项目都被取消,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无情剥夺了学生认识、感悟、体验的权利和机会。

3.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家长片面地强调考试成绩,把属于孩子的节假日时间和休息时间用于请家教或者强化训练,剥夺了本属于学生自主支配并能接触社会的机会。

二、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教学目标泛化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宏。工具、人文兼顾,知识、能力兼顾,过程、方法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兼顾……表现在教案的教学目标下,往往一二三四全面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担当或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担当的职责,“泛语文”的表征比较明显。如教学《背影》一文,有的教师教学目标从落实字词开始,到父亲形象的分析,“背影”作用的分析,再到重要细节以及饱含深情语言的赏析等等,面面俱到,而重难点却并不突出,师生为了全面完成教学目标而疲于奔命。其实有些目标,如字词,学生完全可以不教而习得,简略处理。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花上大段时间去展示画家笔下的夜色,音乐家旋律中的夏夜景色,甚至去探讨江南夏季的地理学特征,这就是主次颠倒了。过多、过滥的拓展与延伸,就将语文变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科技课、艺术课,会使语文课失去本色,负担沉重而又面目模糊。

三、教材选文的问题

语文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呈现出新的面目,但现行的教材在选文上对新课程理念体现的不是很充分。在选文上,在指导教学方面不能体现最新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没有处理好典范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在现代文选文方面,典范性保持很好,但时代性不足,时代性信息缺少,许多选文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了隔阂,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学生因此就兴趣不大;有些文言文选的文章过长、过难,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读懂它,文言文的学习信息量很大,再加上和现代汉语的隔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就把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四是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也是中学语文重点,但由于鲁迅作品的时代、语言、思想等因素及现在选文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也是困难重重,复旦大学吴中杰教授引用鲁迅的原话说:“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但吴中杰教授又反对“少不读鲁迅”,接受一点,有利于思想成长。鲁迅的后人周海婴、周令飞父子就认为:“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鲁迅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就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也认为,中小学语文教材对鲁迅的选文存在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孩子们读,鲁迅作品一部分偏重表达亲情的文章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所以,教材中的选文问题,也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较复杂,有语文教学的自身问题,也有社会因素影响的共性原因,主要是豢养低效教学的空气与土壤的存在,社会发展期待着不断适合语文教学可以生长的“语文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新和.立言以立人[J].语文学习,2009(3):4.

[2]吴中杰.与中学生谈鲁迅[J].语文学习,2009(1):4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中学)

鲁迅的作品故乡范文第6篇

这本书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寻“另一类的人们”所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表现打击和嘲讽。

写作手法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读书笔记2

写作手法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好词:

千山一碧万山丛中千姿百态山石壮胆山明水秀山清水秀山高树茂谷下有谷撒娇卖乖

青山绿水青海青山奇山秀水峰上有峰清逸秀丽寸草不生耸立云霄云雾缠绕奇峰耸立

巍然屹立山势雄伟群山簇立千山万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幼稚可笑挺胸碘肚

牙牙学语嘻嘻哈哈你追我赶抱头鼠窜逃之夭夭穷追猛打乱作一团鸡飞狗跳鸡犬不宁

自以为是屏声息气尖声尖气指手画脚油腔滑调

读书笔记3

写作手法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典人物

长妈妈

——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

——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范爱农

——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

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

读书笔记4

好词:

东跑西颠爱不释手忍俊不禁呆头呆脑愣头愣脑玩耍嬉戏装聋作哑装腔作势装模装样

若无其事调皮捣蛋满身泥浆追来逐去舞刀弄棍瓮中捉鳖胸有成竹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欢呼雀跃

好句:

1、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

2、早晨,太阳像个刚出门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来。

3、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4、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5、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

6、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7、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8、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

9、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

10、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地面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

11、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着点红,由到下整个一面极大的火镜,每条都是火镜的焦点,仿佛一切东西就要燃烧起来。

12、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13、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

14、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

15、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

16、太阳正被薄云缠绕着,放出淡淡的耀眼的白光。

17、太阳一年操劳到头,忙到冬天,就筋疲力尽,几乎放不出热力来了。

18、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19、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

20、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

读书笔记5

精彩片度赏析

上一篇:古曲范文下一篇:藤野先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