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旅游结合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5

交通与旅游结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创新方法之TRIZ理论的成人培训特性与应对策略的初探

3、养老保险融资机制的法律反思

4、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路

5、基于公立医院运营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6、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7、浅析民办高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策略

8、法学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法探析

9、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战略意义

10、商科院校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1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12、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3、从国外职业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看我国高职改革

14、现代学徒制实践中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

1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发展路径选择

16、基于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路径探讨

1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18、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19、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研究

20、法与金融理论视阈下的上海金融法院:逻辑起点和创新难点

21、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探究

22、诉讼法学混合式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探析

23、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4、后MOOC时代成人法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25、云南人民出版社等123种重图书

26、高等院校MPA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探析

27、行政管理专业考核方式系统化改革理论与实践

28、校外资源在中学生职业兴趣培养中的应用

2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与探讨

30、区域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与实践

31、校企协同育人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2、改进、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问题探究

33、民办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多学科分析

34、成都地区和谐企业文化建构的劳动法思考

35、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36、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论述

37、中国劳动关系的十字路口

38、基于团队合作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操作实践性研究

39、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体育人才

40、论法学专业研究型教学中的教师

41、诊所式教育在医事法学中的运用研究

42、“法院—社会调解”模式的基础与制度建构

43、高职多媒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44、“工学结合”模式下顶岗实习生身份确认定位研究

45、广西国际航贸法律人才培养刍议

46、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

47、试论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模式变革

48、共享经济视域下竞争政策的完善路径

49、福建省畜牧兽医学科发展报告

交通与旅游结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浅析信贷支农的可持续发展

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4、《金融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5、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

6、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研讨会”纪要

8、金融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与教育融合研究

9、思政教学视阈下的俄语阅读教学探索

10、基于反贫困下“精准扶贫”政策的分析

11、专题教学法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上的运用

12、金融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探索

13、重庆市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建设初探

14、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模式探索与研究

15、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16、《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设计

17、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

18、关于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思考

19、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思政探索与实践

20、金融危机下的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策略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22、再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

23、对做好基层央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再认识

24、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25、金融专业教育课融合思政元素探索

26、高校日语专业簿记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7、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28、金融学类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现状与价值研究

29、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30、协同创新与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31、考研政治真题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2、浅析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路径

33、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探究

34、基于“大智移云”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5、论如何备好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

36、“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37、“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38、“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

39、关于民办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40、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思政教育研究

41、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创新思政工作模式

42、生态环境类专业的课程思政

4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44、潮汕“侨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

45、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

46、论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的研究视角与定义

47、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方向的新思考

48、加强金融机构“一岗双责”机制建设的思考

49、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深入80后群体

交通与旅游结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资源禀赋、电商认知与家庭农场主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3、网络消费者行为模式及企业营销策略

4、我国自2015年以来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学前教育”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

5、利用对分课堂给中职语文接上专业的“翅膀”

6、“互联网+”时代下高职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研究

7、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

8、基于内部IT能力的服务企业合作价值创造过程的实证研究

9、新时期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探讨

10、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探究

11、PBL方法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

12、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3、浅析中职学校如何更好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14、晋中市旅游电子商务初探

15、移动商务用户信息质量感知对粘性倾向的影响研究

1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残疾人技能培训效果的探讨与研究

17、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设置研究

18、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9、互联网条件下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

20、电子商务环境下体验式营销策略探讨

21、基于动态用户画像的学术虚拟社区粘性驱动机制研究

22、外部线索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网购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23、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探究

24、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探讨

25、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26、基于5T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及应用分析

27、浅析我国移动端网购市场的发展现况

28、网络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29、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C2C电子商务网站界面设计

30、高职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学分制背景下电子商务类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2、我国社交化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33、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互动关系探析

34、会计持续发展的路径:会计交叉学科研究

35、“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

36、基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教师能力探究

37、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

38、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构建分析

39、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40、电商人才实训路在何方

41、浅谈在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2、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企业营销管理探讨

43、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分析

44、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45、刍议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46、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47、房地产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价研究

48、影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49、《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交通与旅游结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 主要以田野、村庄等自然环境为依托, 规划开发出具有乡村优势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方向, 进而吸引消费者, 实现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最终目标。在上世纪90年代, 农家乐的逐渐兴起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与规划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的成立更是为乡村旅游与规划工作提供了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到2000年左右, 乡村假日经济兴起, “现代城乡、多彩生活”的口号使乡村旅游为更多的社会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将更多的旅游者带进了乡村;2006年, 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并提出将乡村旅游与规划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就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契机。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 农业休闲旅游与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很多乡村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了独具风格的旅游线路, 通过一些休闲旅游路线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到农村, 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但尽管如此, 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当前我国农村休闲旅游线路还单纯地局限在对村庄、田野、生态园等环境的开发与规划上, 乡村特色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和推广, 这就使农村休闲旅游缺乏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在农村休闲旅游规划开发的过程中, 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结合不顾, 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对景区本身的建设与开发, 而忽视了对规划区周边环境的建设, 例如在道路畅通程度、标识的醒目程度等细节上做的还不够, 这就导致单纯地考虑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而忽视了乡村整体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自发发展和政府引导个体乡村结合规划发展两个阶段。当前, 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是要向着突破单个乡村规划层面, 实现更高层次的规划与控制的方向发展, 实现片区全域乡村旅游规划对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 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互通有无。

2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 休闲农业的开发已经成为丰富旅游形式、促进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发展的重要性也在逐步的提高。

首先, 在经济效益上, 对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发展的的研究有利于实现乡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体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 同质建设, 便于协调发挥各乡村的独有优势。旅游与规划可以通过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 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来乡村旅游观光, 开发生态采摘农业, 进行农副产品的交易, 这对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 休闲农业的建设与发展还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的劳动力不必非要转移到城市等其他地区, 在本地同样可以创业就业, 这就使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增加, 同时也为新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 在社会效益上, 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探究, 能够促进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这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城市里的旅游者来到乡村观光旅游, 能够将城市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辐射到农村, 是农民感受到更多的新鲜文化和意识, 农民不用外出就可以学习到各种现代化、信息化的观念意识, 有利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3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农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 我国在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具有地区特色, 只有彰显出地区自身的优势, 才能在越发激烈的休闲农业旅游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份额。特色化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 旅游路线的特色化、民居布置的特色化、休闲农业产品选择的特色化等等都是未来丹休闲农业旅游行业发展的突破口。

第二, 休闲农业旅游行业在逐渐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要形成自身的品牌优势, 即要向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品牌化, 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 休闲农业旅游行业要形成品牌, 通过品牌效应的辐射作用吸引游客;另一方面, 在旅游规划、旅游线路、农产品类型的规划发展过程中, 可以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具备自身区位特色、为广大社会公众所了解和喜爱的产品,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激发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三, 休闲农业旅游要不断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专业化也是未来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而专业化的实现一方面要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作为基础支撑和保障, 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整体发展规划出谋划策, 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 对会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和处理。

第四, 休闲农业旅游也要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景区规划、人文景观打造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规范化、有序化的运行。政府要建立健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章, 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做到秩序化、和谐化的发展, 避免恶性进展, 为休闲农业规范化发展的实现提供政策支撑。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追求高质量精神生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会。由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逐渐提升,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需求,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新型的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充分结合, 实现两者的相互带动和促进作用, 不但丰富了旅游文化形式, 同时也能够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实现农村、农民效益的提升。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也实现了加速发展, 农业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 休闲农业备受推崇, 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的充分结合为广大城市居民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 这也是当前“农家院”、“生态园”等持续火爆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业,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6, 147-149

[2] 张述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 2014, 58-65

[3] 李海平、张安民.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1-28

[4] 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 1995.

[5] 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2008.

[6] 骆高远.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7] 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8]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74-181.

[15] 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6] 张润清, 赵邦宏, 曹盼.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J].经济论坛, 2011 (8) :141-143.

交通与旅游结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1.1 车站出入口分类

根据地铁出入口口部规划形式分类。

(1) 独立式出入口:独立修建的出入口称为独立式出入口。独立式出入口布局比较简单, 建筑处理灵活多变, 可根据周围环境条件及主客流方向确定车站出入口的位置及入口方向。

(2) 合建式出入口:地铁出入口设在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内或贴附在该建筑的一侧的出入口称为合建式出入口。合建式出入口应结合地铁车站周围地面建筑布设情况修建。出入口与建筑物如果同步设计及施工, 其平面布置及建筑形式容易取得协调一致;如不同步进行, 设计及施工将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 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尽合理的情况, 造成一定的复杂性。

(3) 下沉式出入口:地铁出入口与下沉广场结合, 由地铁直接通到下沉广场而直接到达室外的出入口形式。这种出入口形式需与规划结合紧密才能与环境结为一体。同时, 需要地面有面积来做下沉广场。

1.2 各种类型的特点

1.2.1 独立式出入口

独立式出入口按规划布置位置分为以下几类。

(1) 地铁出入口独立布置在路边人行便道上。

(2) 地铁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内的绿化隔离带结合。

(3) 地铁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外建筑地段环境结合。

当地铁车站附近建筑退建筑红线布置时, 地铁出入口可以伸入建筑红线内与建筑红线内的广场或环境结合。例如, 如积水潭站东南口与积水潭小岛的绿化和假山结合, 形式新颖, 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可方便游人。

广州地铁早期的一号线考虑满足功能为主, 但为了方便乘客识别起见, 从二号线开始, 便慢慢形成了统一风格。这类出入口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反“∫”铝材飞顶;二是支撑飞顶的工字钢支撑;三是通透的钢化玻璃侧墙。通过铝材飞顶, 工字钢支撑的用色与其他建筑区别。铝材飞顶和钢化玻璃墙分块拼装, 采用模数化设计, 工厂生产, 现场安装。此外还设置灯箱, 突出广州地铁醒目的红色“Y”字标志, 方便乘客识别。该类出入口造型简洁轻巧、线条流畅、视觉通透、现代感强, 通过统一的建筑形式设计, 统一醒目的色彩运用, 容易被乘客识别。缺点是由于作为单独建筑考虑, 规划要求其与周边建筑进行距离控制, 并要设在道路的控制红线外, 需占用较大的用地面积, 造成拆迁工程量大。

1.2.2 合建式出入口

合建式出入口包括地铁出入口与路边建筑合建和出入口通道与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结合两种。

(1) 地铁出入口与路边建筑合建。

(2) 地铁出入口与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相结合。

从上述情况看, 在地下市政设施有条件部位, 地铁出入口与地下人行过街道结合, 是比较有利的。

1.2.3 下沉式出入口

该形式的出入口结合下沉广场布置, 人们从地铁车站出来, 直接进入下沉广场, 从下沉广场再走到街道上。例如, 上海地铁静安寺站出入口结合静安寺下沉广场布置。特点如下。

(1) 地面应有足够面积来做下沉广场。

(2) 环境优美, 人们进出站需要通过下沉广场, 有一种空间过渡感。

(3) 要与下沉广场结合紧密, 最好同时设计与施工。

2 地铁出入口规划设计研究

建筑本来就是城市的一部分, 建筑师应把它作为城市有机体的一个组成要素。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明确指出:“设计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的观念看建筑:从单个建筑到建筑群的规划建设, 到城市与乡村规划的结合、融合, 以至区域的协调发展, 都应成为建筑学考虑的基本点。在未来的世纪里, 建筑师如果不注视城市, 不具有正确的城市观, 就不能了解世界, 也不能全然了解建筑师的任务”。建筑与城市已越来越不可分离。

作为中介, 地铁出入口空间正是处于地铁与城市之间的门槛上, 建筑师在工程实践中对它的处理, 是最能检验其是否具有整体的观念。

地铁出入口规划需要与干线详细规划同时考虑、综合安排。地铁出入口是联系干线地上、地下交通的纽带, 其布局是否与干线功能设计有机结合, 关系到干线功能布局是否合理, 是否能较好地为交通、战备、防震等方面服务。同时地铁出入口地面厅形式对街景也有直接影响, 因此地铁出入口的布局, 应在考虑干线地上、地下、各项设施规划的基础上, 即在干线详细规划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安排。

2.1 地铁站出入口与路面的位置关系

按地铁出入口与路面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四种。

(1) 跨路口站位:车站跨主要路口, 在路口各角上均设有出入口, 乘客从路口任何方向进入地铁均不需要穿马路, 增加乘客安全, 减少路口人车交叉。地面公交线路衔接好, 换乘方便。

(2) 偏路口站位:车站偏路口一侧设置。车站不易受路口地下管线的影响, 减少车站埋深, 方便乘客使用, 减少施工对路口交通的干扰, 减少地下管线拆迁, 工程造价低。

(3) 两路口站位:当两路口都是主路口且相距较近 (小于400m) , 横向公交线路及客流较多时, 将车站设于两路口之间, 以兼顾两路口。

2.2 地铁站出入口与周围建筑物结合

(1) 附着式, 出入口与建筑紧贴相建, 出入口自己布置楼梯、扶梯, 占用合建建筑的底层面积, 地铁出入口与该建筑之间可建立联系, 也可不建立联系。附着式需要地铁出入口与建筑合建或建筑建设时预留出空间来。

(2) 融入型, 即地铁车站的地下出入口通道分叉出一条进入建筑内部, 接建筑物地下室或地下中庭, 乘客进入建筑物, 再由建筑物内的楼、扶梯进行疏散。而另一条接城市地面出口, 一般当周围建筑规模较大时采用, 这种方式与城市关系最好, 但经济性和综合性是解决这类方式的关键, 这通常需要有预先的规划。

(3) “零”出入口型, 这种形式是整个地铁站上建建筑的形式, 地铁车站就位于合建建筑的地下层, 没有我们平时意义上的出入口, 只是自动扶梯和楼梯就是地铁车站与建筑合建。比如, 上海地铁松江新城站地铁车站上部修建建筑, 两者合二为一。

如广州地铁3号线的石牌桥站共有5个出口, 其中有3个出口位于大型物业内, 在天河路北面的隆德大厦, 以及未来的太古汇内和南面的丰兴广场内都有地铁出口。此外该站A出口通往天河路、体育东路、天河南二路、天河公交场总站;B出口通往天河路、天河东路、壬丰大厦、颐高数码广场。

3 地铁出入口与其他交通系统结合

地铁出入口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是否能有效的衔接, 直接影响了地铁在缓解城市交通方面的作用, 而且也对出行的人是否方便有很大影响。地铁出入口与其他交通站点的衔接不仅是两种换乘形式, 而是多种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仍按两者这种形式考虑。

3.1 地铁出入口与城市步行系统的衔接

在城市中心区或城市边缘的居住区, 地铁主要是吸引步行的人流。步行是城市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步行系统是城市的主要的动态开放空间。

就地铁出入口与步行系统而言, 地铁出入口与城市步行系统的形式如下。

(1) 独立出入口连接路边人行道或广场

(2) 出入口连接地下通道、过街天桥和地下街。我国正在逐渐发展这种方式, 该形式是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方式。例如, 美国休斯敦市地铁连接地下步行街道系统的方式。

3.2 地铁出入口与自行车库的衔接

地铁出入口处自行车停车模式一般由地面、地下、半地下。其中地面自行车停车是主要形式。

地面自行车停车方式有: (1) 露天专用停车场或单建式多层车库, 这种方式在城郊处的用地不是太紧张的地方比较合适。 (2) 利用地铁出入口外部空间边缘、城市街道边形成线状临时露天停车, 这对街景会有影响, 但可利用一些景观设施来作遮挡, 如花坛、花圃等。

地下自行车停车库, 可在地铁出入口修建时与出入口通道一起建设, 可在地下直接换乘, 但由于其修建的巨大费用使得这种形式实现的很少。半地下自行车停车库克服了地下车库的昂贵费用, 可有效利用自然地形或利用地铁物业夹层空间。

3.3 地铁出入口与小汽车停车场的衔接

小汽车和地铁的换乘可限制城市中心汽车交通量, 发达国家居住人口的郊区化, 使小汽车换乘地铁在城市边缘区十分普遍。

小汽车和地铁出入口相衔接基本上有两种形式。

(1) 停车衔接 (Park And Ride) 简称P+R。此方式中驾车者和乘坐地铁交通交替进行, 乘客停车换乘地铁, 经过较长时间 (如上班等) 后回到原地点开车。

(2) 接送衔接 (Kiss and Ride) 简称K+R。该方式设有大量的停车空间并供接送地铁乘客瞬时使用, 一般车行道上的汽车单向行驶, 乘客上下完汽车需立即离开, 让出车位供下一辆车使用。上海地铁1号线莘庄站出入口站前辅助通道就自发形成此类转运场, 供出租车接送, 但缺乏交通安排和管理。

3.4 地铁出入口与公交站点衔接

地铁和公共汽车、电车共同组成了城市的公共客运系统。公共汽车、电车虽然客运量少, 但具有可灵活更改线路和站点的优点, 其与城市地铁的配套是提高城市公交一体化、优化城市公交客运系统结构的必经之路。

地铁出入口与公交衔接关系有:第一类, 集中式, 即两者的站点集中在一起或立体化布局于一栋建筑中。第二类是水平式展开布局, 即在地面或地下城市步行系统中展开, 这是最常见的。

3.5 地铁出入口与火车站衔接

我国早些时候的老式火车站往往利用战前广场来形成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的衔接空间, 而火车站与城市交通的联系也大部分依靠这两种交通方式来运送乘客。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 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增加, 这种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地铁由于运能大, 所以当前在火车站的设计中往往把地铁车站作为一个提高铁路客运效率的方式。地铁与火车站相结合的方式总结起来如下。

(1) 地铁出入口与车站前广场结合地铁出入口接到站前广场, 是我国目前地铁与火车站相结合的主要形式。 (2) 地铁直接引入火车站与之相结合, 形成“零”出入口形式衔接。换乘人流通过大厅直接完成地铁与火车之间的转换。 (3) 通过地下步行系统完成地铁与铁路的换乘。

如广州地铁2号线的广州火车站站点出入口, 位于火车站站前西广场, 连接省、市两个汽车客运站, 是广州市最大的陆路客运交通中心。流花、红棉等各大酒店宾馆位于此站附近, 联合站前路一带的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天马大厦、新大地服装城、流花服装批发市场等服装批发中心, 形成一个独特的成熟商业圈。是广州乃至全国出名的物流、商流集散地。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铁线路规划报建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地铁出入口规划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分析了地铁出入口规划形式的分类, 进而探讨了地铁出入口规划设计的相关思路, 在此基础上, 笔者重点探讨了地铁出入口规划设计时与其它交通系统的结合方法,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铁,线网,规划,论证,形态,构架

参考文献

[1] 赫磊, 束昱, 王璇.地铁车站及周边地上、地下空间城市设计探讨[J].科技资讯, 2006 (S1) .

交通与旅游结合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数字化时代永州红色文化传播研究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下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4、文旅融合背景下山东德州旅游产业和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5、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探析

6、把握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逻辑理路

7、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

8、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

9、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

10、新时代视阈下黄桥镇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11、红色旅游中的导游讲解与红色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13、红色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耦合与契合

14、如何提升城市红色文化影响力

15、解决红色文化传承困境的对策

16、论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

17、基于“两微一端”的红色文化传播

18、红色文化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19、红色文化与河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

20、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21、微改造背景下老旧小区红色文化宣传实践探究

22、乡野环境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23、论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及其当代传承

24、红色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

25、红色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6、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27、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28、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分析

29、红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研究

30、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的应用价值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视域中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32、冀东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

33、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34、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35、试析西安红色资源开发与城市品质提升

36、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传承

37、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旅游资源与高校文化教育的融合

38、发挥红色文化在党建工作中的铸魂作用研究

39、高校辅导员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探析

40、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资源阅读推广研究

41、论新时期高校德育中红色文化教育运用现状及有效机制的构建

42、异化翻译与赣州红色旅游英译中的文化再现

43、湖北房县诗经文化游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44、红色文化融入党校党性教育的路径选择

45、邵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46、国内红色文化研究的简要回顾与展望

47、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

48、区域文化与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49、厦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研究

上一篇:文献与信息检索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神舟十三号论文题目范文